一、世界绿色市场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周盼盼[1](2020)在《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生态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产业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共识。虽然陕西省近几年加大产业绿色发展治理力度,但产业绿色发展效率不高。陕西省必须以产业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公众的活力,对“政府——市场——社会公众”这一三角关系进行调适,形成规范高效的产业绿色发展现代治理机制。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进行阐述,界定相关概念,梳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其次,分析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现状,运用Super-SBM模型对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8-2017年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小于1,处于“无效率”状态;基于Malmquist指数分析,2008-2017年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和技术效率有所提升,技术有所进步;利用投入产出冗余表分析,陕西省10市均存在投入产出松弛现象;分析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现代治理现状发现,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治理仍有很大完善空间。再次,提出由政府治理子系统、市场治理子系统和社会公众治理子系统构成的现代治理机制框架,以此为基础构建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现代治理机制的概念模型,进行理论假设。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三个治理子系统对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三个治理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三个治理子系统对产业绿色发展的直接通径系数绝对值大小排序为:政府治理子系统>市场治理子系统>社会公众治理子系统,其中,政府治理子系统对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有显着的直接促进作用,市场治理子系统有显着的直接抑制作用,社会公众治理子系统有不显着的直接抑制作用;三个治理子系统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社会公众的治理行为将对政府和市场的治理行为产生较为明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市场治理子系统和社会公众治理子系统通过政府治理子系统对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间接正向促进作用可以抵消二者的抑制作用,三个治理子系统对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的综合效果均为正。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成果,从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公众治理三个方面提出完善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现代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颜彤[2](2020)在《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会展业作为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全新拓展,以其特有的“富矿效应”,近10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以平均每年20%的超速发展,日益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随着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朝阳产业”的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重视绿色、低碳、环保,朝着可循环、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方向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集团是隶属商务部的国有企业,主要业务是主办各类大型专业展览;运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展馆;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参股(控股)公司经营展览类工程、餐饮酒店、商旅广告、物业经营、进出口贸易等会展产业链系列业务。广交会是中国对外贸易集团面向全球提供商品展示、商务洽谈、产品推介等服务贸易业务的主要平台,广交会所有业务由集团负责具体实施。本论文拟从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的实践现状入手,通过调研和理论研究,从展品选择,展馆的节能改造,布展与撤展和展会绿色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对广交会的绿色运营现状进行剖析,系统分析广交会绿色运营实践现状以及取得的效果,找出制约绿色运营发展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低碳环保发展意识有待加强;缺乏全过程、全方位联合的执行和监督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以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以广交会运营过程中的绿色运营为主要内容,提出展会绿色运营的对策和建议,分别从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规划与设计、运行与控制、维护与优化进行阐述。通过提升场馆功能,打造绿色展馆;布展、展示、撤展全过程绿色管理;绿化展会产业全服务链;智慧广交会助力绿色运营等方面来进行规划设计。同时通过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切实提高低碳环保意识;严格管理,从源头上推进绿色发展;完善节能节材绿化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形成良好绿色氛围等方面构建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绿色会展发展的相关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展会智慧化水平;实施生态管理模式;加大绿色会展人才培养力度等措施,确保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的落实和固化。稳步推进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实现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声誉的目标。
杨雪星[3](2016)在《中国绿色经济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资源能源相对短缺、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实践证明,传统的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倡议,该倡议迅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绿色发展、绿色竞争已然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潮流与趋势。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纷纷抓住契机,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如发展绿色产业、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构建绿色社会、扩大绿色就业、提高绿色投融资力度等,旨在厚植绿色经济竞争优势,全面提升绿色经济竞争力,拓宽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的双赢之路。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引擎和重要支撑,绿色经济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积极顺应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高度重视绿色经济问题,2015年,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将“新四化”拓展为“新五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将“绿色发展”列为“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我国让绿色成为新常态、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全国各地区不断提高绿色投资与技术创新水平,绿色增长规模与速度都引人注目。然而,与发达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绿色经济在以下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难题:体制机制、资源能源、环境污染、增长模式、科技创新、区域差异以及国际压力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如何在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全面提升绿色经济竞争力,关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人民的社会福祉,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绿色经济及其竞争力的相关内容。全文包括三大部分:理论体系、综合评价与对策建议。首先,充分借鉴与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多学科角度综述绿色经济竞争力的理论基础,界定绿色经济及其竞争力的基本内涵,探析其影响要素及动力机制,构建本研究的理论体系。其次,参考国际上竞争力评价的主流方法,按照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建立绿色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用于中国绿色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评价结果得出:2011-2013年中国31个省(市、区)绿色经济竞争力总体呈逐年向好趋势,四大区域的竞争力差异显着,东部地区相对较好,东北地区处于中上游位置,中部地区中等偏后,西部地区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根据理论推演和综合评价结果,从横向四大区域和纵向宏微观三大主体角度,提出提升中国绿色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绿色经济制度、优化升级绿色产业结构、加大绿色经济投资力度、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倡导绿色合理消费、推动国内外绿色经济合作等战略举措。
张静芳[4](2012)在《我国绿色市场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面临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等多重考验,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各国摆脱经济发展困境、促进经济增长的共同选择。我国长期以来“高损耗、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深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不仅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只有加速绿色市场繁荣,才能实现绿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近些年,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与国外相比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较为滞后,各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市场行为的动力不足,使得绿色市场发展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只有找出阻碍绿色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得出促进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本文运用规范研究法,首先对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和绿色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困境进行了阐述,然后以绿色市场中三方市场主体的利益冲突为切入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外部性理论、内部性理论为指导,借助博弈的研究手段对我国绿色市场中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博弈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导致我国绿色市场发展困境的深层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打破我国绿色市场博弈困境的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我国绿色市场发展不完善及绿色意识缺乏的情况下,由于利益需求的差异,各市场主体都不愿主动承担绿色成本带来的利益损失,导致绿色市场动力不足。第二,绿色价值的正外部性特征和绿色市场的负内部性特征造成的利益博弈困境是阻碍我国绿色市场发展的深层原因。第三,要打破我国绿色市场各市场主体的博弈困境,需要从建立绿色成本分担机制、降低绿色价值外部性和改善绿色市场内部性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依据以上研究结论,文章针对如何构建我国绿色市场的绿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新的市场动态均衡机制和绿色信息监控传递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毕思勇[5](2011)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企业绿色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人类社会已经达成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的共识。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绿色营销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随着全球环保运动的日益高涨、绿色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加,绿色营销成为企业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对绿色营销理论的研究已成为现代营销学理论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尽管我国绿色营销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接触绿色营销的理论时间不长,传统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仍具主导地位,绿色消费需求不够旺盛,营销战略组合效果不佳,从而影响了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进展。本文通过对绿色营销战略的分析探索,既丰富了我国绿色营理论研究,又可以对企业绿色营销的实践提供借鉴。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产品环境属性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法,按照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必要性分析→绿色需求调研→绿色企业文化→绿色STP→绿色4Ps→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2009年、2010年在淄博市进行的两次绿色需求调研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利用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认为影响绿色消费需求的因素包括价格、绿色产品的认知度、信息来源、环保意识和绿色产品的可信度五个方面。2.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分析了绿色产品从设计、原材料采购、清洁生产加工制造、包装、服务、消费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环境属性。认为随着绿色营销的不断发展,绿色设计的理念从单纯的微观产品设计扩展到企业生产流程的绿色设计以及工业园区的共生合作生态设计,并给以实证说明。提出企业可以采取六种(4R2D)绿色包装策略,建立高效的绿色回收体系。3.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家电行业为例,建立了绿色产品的评价模型,并以某品牌的洗衣机为样本,运用以上绿色产品评价体系模型进行了产品绿色度的实际计算。4.分析了环境成本在绿色价格中的具体构成因素,包括绿色采购、研发、清洁技术、环保监测、绿色标志认证申请、绿色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七个方面。5.认为绿色供应商的评价因素包括实力、合作/服务意识、质量、成本/价格、反应速度和环保程度6个方面;从制定渠道成员环境评选标准、建立绿色激励机制、推广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等11个方面分析了对绿色渠道的管理;分析概括了绿色渠道的发展趋势,指出绿色渠道除了扁平化之外还具有网络化、虚实结合和逆向性的发展趋势。6.针对企业绿色营销战略实践中存在的借绿色营销之名,行非绿色营销之实的“漂绿”问题,归纳分析了“傍绿”和“伪绿”两种“漂绿”的表现形式,从经济利益、行政监管、经济学和消费者认知四个方面解释了“漂绿行为”的成因,提出了解决“漂绿行为”的措施对策。
李正月[6](2010)在《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运行,关税壁垒不断降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受到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但西方发达国家为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积极推出新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来实施其贸易保护战略,绿色壁垒就是目前最为盛行的一种。绿色壁垒是一种新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它产生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空前关注以及贸易保护主义者对新的贸易保护手段的竭力探求。纵观我国近年来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一切努力,说明我国作为负责任的东方大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比如,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是积极主动、严肃认真的;以“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主题的2010博鳌亚洲论坛年会4月10日在海南岛拉开序幕,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阐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然而,尽管如此,我国海关总署10日发布数据显示:我国3月份当月逆差72.4亿美元,中止了我国自2004年5月开始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的局面。这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但也说明我国在环保以及绿色发展方面做的还不够,某些方面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技术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的研究工作但求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添一块理论基石。为了能够清晰地阐明问题,得出结论,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部分是绪论,讲述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结合我国林产品的生产情况的相关数据介绍了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利用1997年到2008年我国林产品出口额和GDP数据实证分析了林产品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得出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有力说明了林产品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介绍了绿色壁垒的基础理论知识、作用机理和经济效应;第四部分详细说明了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的双面影响,同时尝试定量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的价格和数量的控制,接着个案具体说明绿色壁垒致使我国家具出口额在2009年小幅下降;第五部分从国内和国际原因两个角度分析我国林产品出口为何屡遭绿色壁垒的限制;第六部分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寻求解决如何应对绿色壁垒的可行性策略。
王立和[7](2009)在《绿色贸易论—中国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经济贸易迅猛发展对环境产生了多层面影响,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已成为时代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及我国的发展绿色贸易有关对策探讨。第一章确立了绿色贸易的概念及内涵,包括贸易、环境、环境问题等的定义及相关内涵。第二章概括研究了发展绿色贸易的有关理论基础。第三章重点阐释贸易与环境关系发展的基本进程、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贸易的影响、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四章着重分析中国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同时,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泰州市解决贸易中环境问题的一些对策措施。第五章着重以发展绿色贸易的条件和发展绿色贸易的理论两个纬度,从发展绿色贸易的必然性、影响绿色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出发,提出了发展绿色贸易的基本原则。第六章着重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个层面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提出了我国发展绿色贸易的相应对策。通过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有所创新:第一,研究对象上,将国际贸易、国内贸易与环境关系置入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选择了与环境关系中一个典型区作为研究点,拓展了以往研究中主要以某一地域或国际贸易作为研究基点的界域。第二,研究内容上,比较系统地构建了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框架,系统研究了贸易与环境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明确提出了发展绿色贸易的几个基本原则和相关对策。
刘文辉[8](2009)在《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矛盾的加剧,面临日渐兴起的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壁垒、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绿色经营已经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绿色经营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使企业经营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绿色经营不是企业的经营策略,更不是一种促销手段,而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变革,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全面调整。绿色经营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绿色经营主要包括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管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是企业进行绿色经营的理论依据。基于此,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向消费者大量提供其所需的绿色产品,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的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创新。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本质是全面协同创新。绿色经营创新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经营创新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可循环原则、节约生产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绿色经营创新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在了解绿色经营创新的动力机制、压力机制、运行障碍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企业绿色经营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生产模式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企业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创新具体表现为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与传统的生产模式相比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主要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采购、绿色包装、绿色工艺设备、绿色回收处理等技术的创新。清洁生产在我国大体经历了引进传播、政策(研究)推进、逐渐规范三个阶段。清洁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整体推进、审核工作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营销以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为基础,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开拓绿色市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应执行的“3P+5C”的策略组合,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到企业决定生产;从市场营销的绿色目标,到绿色营销战略的确定,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绿色营销体系。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也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但我国的绿色营销客观上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障碍: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企业绿色市场营销理念匮乏;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与清洁生产的要求不匹配;现有营销策略组合不适应绿色营销;政府对绿色市场营销的支持措施不够。针对上述问题,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规划、强化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创新绿色营销策略组合、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就成为我国促进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创新的必然选择。适应绿色经营的要求,企业必须全面系统地解决企业组织结构与运行以及企业间组织联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使之适应企业绿色经营的需要。企业微观绿色管理在管理观念、管理目标、绿色问题的态度、核心利益选择等方面与传统企业管理存在诸多的不同,它要求企业全方位的“绿色化”。绿色企业文化是绿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包括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制度、企业融资的绿色约束制度等。我国企业绿色经营的制度基础薄弱,存在一定的缺陷: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虚置;税收制度功能有限;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度差;宏观控制制度供给不足。与此相应,对上述制度进行创新就成为我国促进企业绿色经营的正确取向。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与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是绿色经营的内在要求。论文在阐述评析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能力指标、方法的前提下,以EoCM理论在浙江省的实践为例评价了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效益。针对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不足,论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对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定环境政策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是不可或缺的。根据国际经验,环境政策主要有环境规制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协议政策、绿色公开政策。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表明,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规制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绿色公开政策与绿色经营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论文分析了中国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金焦红[9](2009)在《探索中小外贸公司的发展之路 ——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应对之策》文中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正面临周期性调整的压力。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和世界经济放缓,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扩散。2009年世界经济进一步降温,世界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国际经济的不景气正进一步收缩我国商品的境外需求当前形势下,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重新抬头,我国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正日趋恶化,2008年11月,我国进出口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这种局面很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家及时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小外贸公司,作为我国外贸经济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和战略性眼光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作为专业外贸公司,中小外贸公司在很多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有更专业的人才;更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更深厚的信息积累;有更大的经营范围,更多的客户资源。根据中小外贸公司自身的特点,本题制定了一系列相应发展战略,包括:如何利用交易会寻找客源;如何规避风险;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施战略联盟;积极发展进口业务;占领绿色市场;实施出口地区多元化,等等。
陈健[10](2009)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累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这种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完全是现代产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它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单方面索取和掠夺上,因而生产越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严重。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和应用,使这种破坏变本加厉。发展绿色产业就是对人类自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结果。我国绿色产业不仅肩负着确保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等经济重任,更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非经济重任。自然资源禀赋及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绿色产业的提出是为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自然资源短缺、产业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目标体现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是时代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本文阐述共分七章,除了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论之外,第二、三、四章着重理论研究,第五、六章着重现实分析。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阐述课题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绿色产业的内涵,为论文进一步实证及提出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双刃剑”为切入点,分析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原因,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得出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壁垒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出路的结论;第三章系统阐述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代谢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和物质循环理论;第四章立足于绿色产业的划分,阐述绿色产业链的内涵、耦合关系、运行机制和监控体系建设;第五章阐述我国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评价各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第六章以珠三角地区为实例,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并运用MATLAB程序计算珠三角地区2001年-2005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状况,得出珠三角在五年间生态赤字稍有好转,并有良性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低承载、低足迹、高赤字”的不可持续状态。提出建议如下:(1)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2)减少经济开发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3)采用生物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4)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5)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建议: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是:1、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总体描述绿色产业链运作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研究了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构想,从而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2、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珠江三角洲的个案资料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等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3、注重应用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和政策选择。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从总体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试图提升本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二、世界绿色市场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绿色市场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绿色发展 |
2.1.2 现代治理 |
2.1.3 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治理 |
2.1.4 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治理机制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2.2 绿色发展理论 |
2.2.3 现代治理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 |
2.3.2 产业绿色发展的实证及路径 |
2.3.3 现代治理的内涵 |
2.3.4 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治理机制 |
2.3.5 文献述评 |
3 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现代治理现状分析 |
3.1 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现状 |
3.1.1 产业经济现状 |
3.1.2 能源消耗现状 |
3.1.3 工业污染现状 |
3.2 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分析 |
3.2.1 测度方法与指标选取 |
3.2.2 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
3.2.3 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
3.2.4 松弛变量分析 |
3.3 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治理现状 |
3.3.1 政府治理现状 |
3.3.2 市场治理现状 |
3.3.3 社会公众治理现状 |
4 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现代治理机制概念模型及理论假设 |
4.1 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现代治理机制框架 |
4.1.1 现代治理机制主体及客体 |
4.1.2 现代治理机制主体利益需求 |
4.1.3 现代治理机制主体作用关系 |
4.2 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治理机制概念模型 |
4.3 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现代治理机制的理论假设 |
4.3.1 政府治理子系统与产业绿色发展 |
4.3.2 市场治理子系统与产业绿色发展 |
4.3.3 社会公众治理子系统与产业绿色发展 |
4.3.4 三个治理子系统作用关系 |
5 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现代治理机制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方法选择 |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5.2.1 指标体系构建 |
5.2.2 数据来源 |
5.2.3 数据处理 |
5.3 模型设定及检验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直接影响路径分析 |
5.4.2 各治理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分析 |
5.4.3 各治理子系统的综合影响路径分析 |
5.5 实证结果验证 |
5.5.1 两个指标对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
5.5.2 逐步剔除法回归结果验证 |
6 完善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现代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治理层面 |
6.2 市场治理层面 |
6.3 社会公众治理层面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运营管理理论 |
2.2.4 绿色运营管理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现状分析 |
3.1 广交会概况 |
3.2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现状 |
3.2.1 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 |
3.2.2 广交会绿色运营实践及效果分析 |
3.3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政治(Political)因素 |
4.1.2 经济(Economic)因素 |
4.1.3 社会(Social)因素 |
4.1.4 技术(Technological)因素 |
4.2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SWOT分析 |
4.2.1 优势(Strengths)因素 |
4.2.2 劣势(Weaknesses)因素 |
4.2.3 机会(Opportunities)因素 |
4.2.4 威胁(Threats)因素 |
4.2.5 SWOT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构建 |
5.1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的规划与设计 |
5.1.1 制定绿色广交会展馆运营管理原则 |
5.1.2 建立绿色管理组织架构及团队 |
5.1.3 搭建绿色营销管理体系 |
5.1.4 加强广交会展馆绿色服务 |
5.2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控制 |
5.2.1 提升场馆功能,打造绿色展馆 |
5.2.2 展览全过程绿色管理 |
5.2.3 展会产业全服务链绿化 |
5.2.4 智慧广交会助力绿色运营 |
5.3 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维护与优化 |
5.3.1 需获得有关管理体系认证 |
5.3.2 引入激励机制,完善操作规程 |
5.3.3 编制手册,营造绿色氛围 |
5.3.4 利用智能化系统,提高绿色运营水平 |
5.3.5 严格执行管理规定,工作落实到位 |
第六章 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
6.1 创造绿色企业文化,加大宣传力度 |
6.1.1 提升员工对绿色企业文化的认识 |
6.1.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
6.2 完善相关制度,加强行业引导 |
6.2.1 完善绿色运营发展相关制度 |
6.2.2 加强行业绿色环保引导 |
6.2.3 建立四方联动机制 |
6.3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
6.3.1 创新展会智慧服务 |
6.3.2 提升展会智慧化水平 |
6.3.3 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准 |
6.4 实施生态管理 |
6.4.1 意识生态化 |
6.4.2 效益生态化 |
6.4.3 产品生态化 |
6.4.4 营销生态化 |
6.4.5 管理体系生态化 |
6.5 加大绿色运营人才培养力度 |
6.5.1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
6.5.2 发挥企业大学优势,开展专业培训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环境因素识别登记表 |
附录B 重要环境因素一览表 |
致谢 |
(3)中国绿色经济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绿色经济竞争力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一章 绿色经济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溯源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本章理论述评 |
第二章 绿色经济竞争力的内涵与要素模型 |
第一节 绿色经济的内涵、特征与分析框架 |
第二节 绿色经济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
第三节 绿色经济竞争力的要素模型 |
第四节 绿色经济竞争力的动力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球绿色经济发展态势与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全球绿色经济的兴起及发展 |
第二节 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及演变 |
第四节 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经济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
第一节 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比较与借鉴 |
第二节 绿色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三节 绿色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第四节 绿色经济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绿色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绿色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绿色经济竞争力的区域评价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发达国家绿色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的绿色经济实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绿色经济实践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升中国绿色经济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
第一节 提升中国绿色经济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二节 横向层面—四大板块的策略选择 |
第三节 纵向层面—不同主体的策略选择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我国绿色市场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回顾 |
2.1 绿色经济和绿色市场的相关定义及研究进展 |
2.1.1 绿色经济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回顾 |
2.1.2 绿色市场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回顾 |
2.2 经济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相关研究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环境经济理论 |
2.3 绿色市场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基础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内部性理论 |
2.3.3 博弈论 |
3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绿色市场发展存在的困境 |
3.1 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状况 |
3.1.1 我国政府发展绿色经济的相关政策 |
3.1.2 我国绿色经济的总体发展特征 |
3.1.3 我国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举措 |
3.2 我国绿色市场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市场表现 |
3.2.1 我国绿色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
3.2.2 我国绿色市场不同市场主体的角色与利益诉求分析 |
3.2.3 我国绿色市场发展困境的市场表现 |
4 绿色价值的外部性及其造成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 |
4.1 绿色价值的外部性市场失灵 |
4.1.1 绿色价值外部性导致的生产市场失灵 |
4.1.2 绿色价值外部性导致的消费市场失灵 |
4.2 绿色价值外部性造成的利益博弈困境 |
4.2.1 绿色市场主体的内部利益博弈分析 |
4.2.2 绿色市场主体间的交叉利益博弈分析 |
5 绿色市场的内部性及其造成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 |
5.1 绿色市场的内部性市场失灵 |
5.1.1 绿色市场内部性导致的“搜寻成本”问题 |
5.1.2 绿色市场内部性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 |
5.2 绿色市场内部性造成的利益博弈困境 |
5.2.1 消费者内部的博弈 |
5.2.2 企业内部的博弈 |
5.2.3 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 |
5.2.4 政府与企业的博弈 |
6 打破绿色市场博弈困境的实现机制分析 |
6.1 降低绿色成本,建立合理的绿色成本社会分摊机制 |
6.1.1 深化绿色教育,提高居民绿色消费水平 |
6.1.2 加快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降低绿色产品生产和经营成本 |
6.1.3 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 |
6.2 改善绿色价值的外部性效应,建立新的市场动态利益均衡机制 |
6.2.1 明确绿色产权,把环境和资源要素纳入市场价格制定之中 |
6.2.2 通过税收和补贴手段,减轻外部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 |
6.2.3 继续推动建设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
6.2.4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组织,打造绿色市场动态利益均衡系统 |
6.3 缓解绿色市场的内部性效应,建立绿色市场信息监控传递机制 |
6.3.1 完善绿色法律体系,严厉打击虚假绿色市场行为 |
6.3.2 加强绿色产品质量监管,规范绿色标志认证体系 |
6.3.3 把绿色因素纳入到现代企业制度之中,加快绿色品牌建设 |
6.3.4 进一步完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 |
7 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 |
致谢 |
(5)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企业绿色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态文明的内涵 |
1.2.2 绿色营销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1.4 绿色营销战略研究的构成 |
第2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企业实行绿色营销战略的必要性 |
2.1 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的关系 |
2.1.1 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的统一性 |
2.1.2 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的内在联系 |
2.2 我国企业实行绿色营销战略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
第3章 绿色企业文化 |
3.1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 |
3.2 绿色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 |
3.3 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 |
3.4 小结 |
第4章 绿色市场调研及绿色消费需求分析 |
4.1 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 |
4.2 我国目前绿色消费的现状 |
4.3 绿色消费的需求分析 |
4.3.1 分析方法选择 |
4.3.2 样本选择和变量设计 |
4.3.3 因子分析 |
4.3.4 绿色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 |
4.4 小结 |
附 |
第5章 绿色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 |
5.1 绿色市场细分 |
5.1.1 绿色市场细分简介 |
5.1.2 绿色市场的细分变量 |
5.1.3 绿色市场细分的方法 |
5.2 绿色目标市场选择 |
5.2.1 影响绿色食品市场选择的因素 |
5.2.2 绿色食品市场的进入模式 |
5.2.3 绿色食品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
5.3 绿色市场定位 |
5.3.1 绿色市场定位的含义 |
5.3.2 绿色食品市场定位的步骤 |
5.3.3 绿色食品市场定位的方法 |
5.4 小结 |
第6章 绿色产品 |
6.1 绿色产品的内涵 |
6.2 绿色设计与研发 |
6.2.1 绿色设计 |
6.2.2 绿色产品研发 |
6.3 清洁生产 |
6.4 绿色包装与回收 |
6.5 绿色服务 |
6.5.1 环保性是绿色服务的本质特征 |
6.5.2 绿色服务的作用 |
6.5.3 企业提高绿色服务质量的途径 |
6.6 绿色产品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家电行业为例 |
6.6.1 模糊层次分析法介绍 |
6.6.2 建立绿色产品评价模型 |
6.6.3 构造判断矩阵 |
6.6.4 计算指标权重 |
6.6.5 计算最底层指标的隶属度 |
6.6.6 综合评价 |
6.6.7 产品绿色度计算实例 |
6.7 小结 |
第7章 绿色价格 |
7.1 绿色价格的构成 |
7.1.1 环境成本的构成要素 |
7.1.2 市场需求 |
7.2 绿色产品定价策略 |
7.2.1 高价策略 |
7.2.2 低价策略 |
7.2.3 适中策略 |
7.3 小结 |
第8章 绿色渠道 |
8.1 绿色渠道的内涵 |
8.2 绿色渠道成员的的选择与评价 |
8.2.1 对绿色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
8.2.2 不同产品分销渠道的差异及对绿色中间商的选择 |
8.2.3 对绿色渠道的管理 |
8.3 绿色渠道的发展趋势 |
8.4 小结 |
第9章 绿色促销 |
9.1 绿色促销的内涵 |
9.1.1 绿色促销与生态文明 |
9.1.2 绿色促销方式的比较及运用 |
9.1.3 实施绿色促销策略的博弈分析 |
9.2 绿色促销的手段与方法 |
9.2.1 绿色广告策略 |
9.2.2 人员绿色推销策略 |
9.2.3 绿色营业推广策略 |
9.2.4 绿色公关策略 |
9.3 小结 |
第10章 绿色营销战略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漂绿 |
10.1 漂绿的内涵 |
10.2 漂绿的表现形式 |
10.2.1 “傍绿” |
10.2.2 “伪绿” |
10.3 漂绿的原因分析 |
10.4 解决漂绿行为的措施对策 |
10.5 小结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1.全文总结 |
2.结论 |
3.创新之处 |
4.存在问题、不足 |
5.展望与下一步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本论文的不足 |
1.5 数据的口径与来源 |
2 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 |
2.1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
2.2 我国林产品生产与贸易现状 |
2.2.1 林产品的概念 |
2.2.2 我国林产品生产现状 |
2.2.3 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
2.3 林产品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
3 绿色壁垒概述 |
3.1 绿色壁垒的定义及特征 |
3.1.1 绿色壁垒的定义 |
3.1.2 绿色壁垒的特征 |
3.2 绿色壁垒的产生原因 |
3.2.1 经济利益的驱使是根本原因 |
3.2.2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主要原因 |
3.3 绿色壁垒形成的博弈分析 |
3.4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
3.4.1 绿色关税 |
3.4.2 绿色技术标准 |
3.4.3 绿色环境标志(eco-labeling) |
3.4.4 绿色包装制度 |
3.4.5 绿色补贴与反补贴制度 |
3.4.6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
3.4.7 绿色认证制度 |
3.4.8 有害物含量限制 |
3.5 绿色壁垒的作用机理和经济效应分析 |
3.5.1 绿色壁垒对进口商品的作用机理 |
3.5.2 不同国家绿色标准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 |
4 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
4.1 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 |
4.1.1 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的正面影响 |
4.1.2 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 |
4.2 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
4.2.1 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价格的控制分析 |
4.2.2 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数量的控制分析 |
4.3 个案分析:2009年我国家具出口小幅下降 |
5 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
5.1 国际原因 |
5.1.1 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 |
5.1.2 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分割性明显 |
5.1.3 缺少对外贸易人才 |
5.1.4 欠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经验 |
5.2 国内原因 |
5.2.1 我国林产品附加值低 |
5.2.2 我国主要林产品的区域发展优势不大 |
5.2.3 我国主要林产品的产业结构不均衡 |
6 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
6.1 政府行为 |
6.1.1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资源型城市 |
6.1.2 实行林业电子政务建设 |
6.1.3 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为企业争取有利贸易环境 |
6.1.4 充分运用WTO规则,加强谈判与合作 |
6.1.5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壁垒 |
6.1.6 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防范突发性绿色壁垒 |
6.1.7 积极适应贸易规则,加强林产品贸易人才的培养 |
6.2 企业行为 |
6.2.1 优化林产品结构,加大出口高附加值林产品 |
6.2.2 提高林业科技水平,增强林产品的竞争力 |
6.2.3 发展多种贸易方式,巩固和开拓市场 |
6.2.4 实施绿色会计制度 |
6.2.5 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实现新型区域贸易框架 |
6.2.6 兴办海外森林资源基地,开辟新的产品渠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7)绿色贸易论—中国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绿色贸易的内涵界定及拓展研究 |
第一节 贸易、环境的内涵 |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内涵分析 |
第三节 绿色贸易及其拓展研究 |
第二章 中国发展绿色贸易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一节 绿色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 |
第二节 绿色贸易与产权理论 |
第三节 绿色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四节 绿色贸易与竞争优势理论 |
第五节 绿色贸易与生态文明理论 |
第三章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
第一节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演变 |
第二节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
第三节 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
第四节 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
第四章 中国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中国贸易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中国贸易中的环境问题 |
第三节 中国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实证 |
第五章 中国发展绿色贸易的基本原则研究 |
第一节 发展绿色贸易的必要性分析 |
第二节 影响绿色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发展绿色贸易的基本原则 |
第六章 中国发展绿色贸易的主要对策研究 |
第一节 发展绿色贸易的政府对策 |
第二节 发展绿色贸易的企业对策 |
第三节 发展绿色贸易的公众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着作 |
(二) 中文译着 |
(三) 中文论文 |
(四) 英文部分 |
(五) 网站部分 |
详细摘要 |
(8)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0.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0.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
0.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
1 企业绿色经营概述 |
1.1 企业绿色经营内涵界定 |
1.2 企业绿色经营的内容 |
1.2.1 绿色生产 |
1.2.2 绿色营销 |
1.2.3 绿色管理 |
1.3 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1.3.1 国外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1.3.2 国内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外部效应理论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 竞争优势理论 |
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理论分析 |
3.1 创新 |
3.1.1 创新概述 |
3.1.2 企业创新系统 |
3.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 |
3.2.1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一般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
3.2.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战略选择 |
3.2.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动力与阻力 |
3.2.4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运行机制 |
4 企业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创新—清洁生产 |
4.1 清洁生产的内涵 |
4.1.1 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 |
4.1.2 清洁生产的内容与目标 |
4.1.3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 |
4.1.4 清洁生产与其它生产模式的比较 |
4.2 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序 |
4.3 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实证分析 |
4.3.1 我国推进清洁生产的进程 |
4.3.2 我国推进清洁生产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4.3.3 当前我国清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4 我国进一步推进清洁生产的对策 |
5 企业绿色经营的市场营销创新 |
5.1 市场营销理论的历史变迁 |
5.2 绿色市场营销的定义及其特点 |
5.3 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
5.3.1 绿色营销的一般策略—3P 组合 |
5.3.2 绿色营销的关系策略—5C 组合 |
5.4 我国企业绿色市场营销创新的实证分析 |
5.4.1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市场营销的过程及其效果 |
5.4.2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3 促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创新的对策 |
6 企业绿色经营的组织管理创新 |
6.1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模式及界面管理 |
6.1.1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必要性 |
6.1.2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模式 |
6.1.3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界面管理 |
6.1.4 我国企业组织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绿色组织创新的对策 |
6.2 企业绿色管理 |
6.2.1 绿色管理的内涵 |
6.2.2 绿色管理的特征 |
6.2.3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 |
6.2.4 绿色管理的个案分析——以煤炭企业为例 |
6.3 绿色企业文化 |
6.3.1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 |
6.3.2 绿色企业文化的功能 |
6.3.3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
6.3.4 我国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
6.4 企业绿色经营的制度创新 |
6.4.1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内涵 |
6.4.2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6.4.3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 |
7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效益、能力分析与评价 |
7.1 分析与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指标与方法 |
7.1.1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指标 |
7.1.2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方法 |
7.1.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评价—以 EoCM 理论在浙江省的实践为例 |
7.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培育 |
7.2.1 评价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指标 |
7.2.2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方法 |
7.2.3 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现状 |
7.2.4 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评价 |
7.2.5 提高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对策 |
8 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环境政策及其完善对策 |
8.1 环境政策与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关系 |
8.1.1 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政府环境政策机理 |
8.1.2 制定环境政策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必要性 |
8.1.3 环境政策的类型 |
8.1.4 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政策效应 |
8.2 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
8.2.1 起步阶段(1979-1991) |
8.2.2 改进阶段(1992-2000) |
8.2.3 全新发展时期(2001 年至今) |
8.3 中国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对策 |
8.3.1 环境规制政策 |
8.3.2 环境经济政策 |
8.3.3 绿色公开政策 |
9 结语 |
9.1 结论 |
9.2 瞻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探索中小外贸公司的发展之路 ——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应对之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期行将结束,将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 |
1.1.2 国际贸易条件开始恶化 |
1.1.3 不可控因素增多 |
1.1.4 中小外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1.2 相关理论及运用 |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2.2 新贸易理论 |
1.2.3 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创新及不足 |
2 我国外贸行业的背景分析 |
2.1 国内经济正面临周期性压力的调整 |
2.2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
2.3 2009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 |
2.3.1 进出口数量负增长很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 |
2.3.2 我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正显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浮 |
2.4 当前我国商品外贸运行特点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
2.4.1 当前我国商品外贸运行特点 |
2.4.2 当前我国政府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政策 |
3 中小外贸公司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
3.1 中小外贸公司的特点 |
3.1.1 人员结构简单,管理相对容易 |
3.1.2 人员素质很高,通常都是业内精英分子 |
3.1.3 经济实力不如大外贸公司 |
3.1.4 没有实体,纯粹以贸易为主,进退灵活 |
3.2 中小外贸公司面临的挑战——外贸生产企业直接对外贸易 |
3.3 中小外贸公司的优势 |
3.3.1 更专业的人才 |
3.3.2 更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更深厚的信息积累 |
3.3.3 更大的经营范围 |
3.3.4 更多的客户资源 |
4 中小外贸公司的发展战略 |
4.1 充分利用交易会结识新客户 |
4.1.1 “订单为王”原则 |
4.1.2 交易会的种类及特点 |
4.1.3 参展样品的准备 |
4.1.4 认真对待交易会 |
4.2 提高专业素质,规避风险 |
4.2.1 如何预防收汇风险 |
4.2.2 关于合同签订需要注意的事项 |
4.2.3 如何正确运用国际贸易术语及惯例 |
4.3 实施战略联盟 |
4.3.1 与国内出口企业联盟 |
4.3.2 寻求国外行业合伙人 |
4.4 寻找外商合资建厂,二次出口 |
4.4.1 充分利用国内人力资源的优势 |
4.4.2 吸取外方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 |
4.4.3 合作互补,互利共赢 |
4.5 增强环保意识,紧盯国际标准,努力占领绿色市场 |
4.5.1 认识绿色壁垒 |
4.5.2 绿色市场提供新机遇 |
4.5.3 重视绿色产品,努力占领绿色市场 |
4.6 发展电子商务,实施网络营销的战略 |
4.6.1 电子商务是电子化商务 |
4.6.2 电子商务是电子化服务 |
4.7 实行出口地区多元化,缓解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压力 |
4.7.1 转移目标市场是大势所趋 |
4.7.2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是战略之举 |
4.8 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 |
4.8.1 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危害 |
4.8.2 转变思路,积极改变出口产品的结构 |
4.9 发展进口贸易,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
4.9.1 我国政府支持进口贸易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
4.9.2 发展进口贸易可以补偿出口贸易的汇率风险 |
4.9.3 如何做进口贸易 |
4.9.4 发展进口贸易的好处 |
4.10 发展内外贸并举的战略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 |
(二) 对新时期我国发展模式的思考 |
(三) 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障碍 |
(四) “绿色奥运”带来了绿色契机 |
(五) “毒奶粉事件”导致的信任危机 |
二、绿色产业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
(一) 绿色产业概述 |
(二) 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研究述评 |
(三) 绿色经济的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
(一) 研究的基本框架 |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三)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绿色产业: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 |
一、绿色壁垒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
(二) 绿色壁垒的国际发展趋势 |
二、绿色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双刃剑” |
(一)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
(二)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
三、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 |
第三章 绿色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产业代谢理论 |
(一) 代谢理论的来源 |
(二) 物质代谢理论 |
(三) 产业代谢理论 |
二、物质平衡理论 |
(一) 总量平衡与分量平衡 |
(二) 克尼斯等环境经济学家的物质平衡理论 |
(三) 质量平衡方法 |
(四)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
(五) 对环境恶化与资源过量使用关系的分析 |
三、物质循环理论 |
(一) 物质循环概念分析 |
(二) 生物系统中的碳循环 |
(三) 循环经济理念 |
(四) 循环经济的概念 |
(五) 循环经济的基本实施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
第四章 绿色产业链的构建 |
一、绿色产业的分类 |
(一) 产业分类 |
(二) 绿色产业分类 |
(三) 绿色产业的划分 |
二、绿色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
(一) 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
(二) 绿色产业链的概念及简化模型 |
三、绿色产业链的构建原理 |
(一) 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
(二) 因地制宜 |
(三) 系统集成 |
四、绿色产业链构建的诊断 |
(一)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 诊断指标体系 |
(三) 诊断指标 |
五、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方法 |
(一) 主导产业链优选 |
(二) 引入补链企业 |
(三) 横向共生、纵向耦合 |
(四) 绿色产业链构建层次 |
(五) 绿色产业链支撑系统设计 |
(六) 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操作步骤 |
六、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技术 |
七、绿色产业链的效益 |
(一) 绿色产业链环境效益 |
(二) 绿色产业链经济效益 |
八、绿色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
(一) 企业与绿色产业链 |
(二) 政府与绿色产业链 |
(三) 社会与绿色产业链 |
九、绿色产业链在各产业中的构建方向 |
(一) 绿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
(二) 绿色工业产业链的构建 |
(三) 绿色服务业产业链的构建 |
第五章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 |
一、我国绿色工业的发展 |
(一) 绿色工业对传统环保理念的冲击和突破 |
(二) 工业绿色化与绿色工业节能 |
(三) “清洁生产”:绿色工业的本质 |
(四)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
(五) 我国绿色工业发展评价 |
二、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 |
(一) 从“有机农业”到“绿色农业” |
(二) 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
(三) 绿色农业的组织实施 |
(四)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评价 |
三、我国绿色服务业的发展 |
(一) 绿色消费与绿色服务 |
(二) 绿色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及其基本要求 |
(三) 绿色流通的组织实施 |
(四) 绿色营销的组织实施 |
(五) 我国绿色服务业发展评价 |
第六章 绿色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
一、珠三角现代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
(一) 珠三角的概况 |
(二) 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
(三) 珠三角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 |
(四) 珠三角现代产业面临的转型 |
二、珠三角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
(一) 珠三角绿色工业发展现状 |
(二) 珠三角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
(三) 珠三角绿色服务业发展现状 |
三、对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价—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 |
(一)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
(二)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假定 |
(三)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四)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珠三角的应用分析 |
(五)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局限性 |
四、珠三角绿色产业发展前瞻 |
(一) 改变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二) 控制人口数量 |
(三) 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倡绿色生活消费 |
(四) 提高生物生产用地的面积和质量 |
(五) 加快一体化整合,明确发展潜力所在 |
第七章 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 |
一、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壁垒建设体系 |
(一) 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监测、调查制度 |
(二) 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管理服务的前置化 |
(三) 实施质量安全战略,构建和完善出口产品标准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 |
(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五) 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 |
(六) 完善外贸体制,形成外向型经济的强大合力 |
(七) 实行环境外交 |
二、调整产业结构 |
(一) 发展绿色科技,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进程 |
(二) 发展绿色生产力,提高资源生产力 |
(三) 调整产业结构,从企业做起 |
三、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
(一) 构建我国绿色产业的投资机制 |
(二) 强化绿色立法、执法,严禁国外污染源进入 |
(三) 发展绿色科技,培养绿色人才 |
(四)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新时尚 |
(五) 依据国际标准,培植绿色企业 |
四、加强对绿色产业的宏观管理 |
(一) 加强国家绿色企业认证的标准化工作 |
(二) 建立绿色产业的信息服务机构与分类、统计及审计系统 |
(三) 充分发挥政策与市场的作用 |
(四) 制定适合各地特色的绿色发展战略 |
(五)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
(六) 加强统一领导,完善绿色产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
(七) 打破产业分割,地域分割,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 |
(八) 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绿色第三产业 |
(九) 尽快统一绿色核算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MATLAB计算程序 |
致谢 |
四、世界绿色市场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治理机制研究[D]. 周盼盼.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广交会绿色运营管理研究[D]. 颜彤. 兰州大学, 2020(01)
- [3]中国绿色经济竞争力研究[D]. 杨雪星.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4]我国绿色市场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D]. 张静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5]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企业绿色营销战略研究[D]. 毕思勇.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2)
- [6]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D]. 李正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2)
- [7]绿色贸易论—中国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D]. 王立和.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1)
- [8]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D]. 刘文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0)
- [9]探索中小外贸公司的发展之路 ——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应对之策[D]. 金焦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07)
- [10]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D]. 陈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