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培对紫背天葵扦插苗某些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蒋润迪[1](2019)在《欧李组织培养和扦插繁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欧李(Cerasus humilis(Bge.)Sok.)为对象,针对组织培养和扦插繁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京欧2号’以及’钙果6号’为试材,完善了欧李组培体系,显微观察欧李组培苗生根形态变化。对比分析了生根和生长异常苗的的内源激素(GA3、IAA、ABA)、类黄酮、总酚、糖含量差异,并分析不同温室补光条件对欧李扦插苗的影响,进而为欧李组织培养和扦插繁殖技术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欧李的组织培养体系:欧李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1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Omin。’京欧2号’欧李最适初代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1 mg/LNAA,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0.5mg/L6BA+0.1mg/L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7 mg/LIAA,’钙果6号’欧李最适增殖为MS+1.0mg/L6BA+0.07mg/LNA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 1/2MS+0.7mg/LIAA+0.15mg/LNAA。(2)通过欧李组培苗的生根过程显微观察,发现生长6天时,形成层分裂,髓加宽,9天时能形成分生组织,进而形成根原基,最终通过维管束相连形成根,表明欧李组培苗属于愈伤组织生根型,其发育过程可能影响生根率。在欧李茎与根中,原花青素分布在维管束和髓射线位置,并随着新维管束的形成颜色加深。(3)①正常苗(R-G,无愈伤组织-有根-无新叶)的根内GA3含量(12.164±0.23 mg/g)显着低于其他类型苗。②正常苗在新叶、老叶中的IAA含量(18.236±1.34mg/g、9.487±0.529 mg/g)均显着高于其他类型,在产生愈伤组织的扦插苗中,有根苗的IAA含量显着高于无根苗。③正常苗根、老叶中的ABA/GA3和(IAA+ABA)/GA3的比值显着高于其他类型。④有根扦插苗在根、老叶中的总酚含量均显着高于无根类型,正常苗新叶中含量极高,为0.642±0.01 mg/g。⑤有根扦插苗在根中的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无根类型,但正常苗的类黄酮含量与其他类型均无显着差异。⑥有形成愈伤组织的扦插苗(愈伤组织、一年生茎和老叶)的总糖含量都显着高于无愈伤类型,而有根型扦插苗在根内的葡萄糖含量显着高于无根愈伤组织的含量。(4)①BR(补红蓝光)处理扦插苗的鲜重和干重分别是对照的2.94和2.46倍。②W(补白光)和BR处理能显着增加新梢长、新梢直径、增加叶片数量、提高成活率。③BR和W处理的根、一年生茎中的总酚含量显着低于CK(0.546±0.01 mg/g、0.623±0.02mg/g),新梢茎段、叶片中的总酚含量显着高于CK(0.324±0.01 mg/g、0.227±0.00mg/g)。④根、一年生茎和新梢茎段中,W处理的总糖含量显着高于CK和BR,而在叶片中,BR和W处理的总糖含量显着低于CK。
林魁[2](2018)在《叶用莴苣设施水培适宜光照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因素之一,它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形态建成、物质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为了探究和系统揭示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和生长阶段的最适光照条件*,本文以全年耐抽薹的‘意大利’叶用莴苣品种(Lactuca satival L.Italy)作为供试材料,开展了LED不同光照模式植物光温控制系统及适于叶用莴苣光环境下生长的水培装置的研制;并在此系统上通过研究叶用莴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光质的响应机制确定了最适光质配比;通过结合不同光照时间间隔对叶用莴苣影响的研究结论,确定了用于正交实验设计的不同光照模式实验因素与水平,并采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叶用莴苣苗期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进一步解析出了叶用莴苣生长期和采收期的最适光照模式组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得到的最适光照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出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光照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 LED不同光照模式植物培养系统的研制为深入研究植物实际生长周期所需要的光照总量及其对光谱的响应,设计了一种基于LED不同光照模式的植物培养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LED灯具设计及光温检测控制系统和植物水培生长装置。通过测试系统内部的三维均光特性表明,所研制的LED不同光照模式植物培养系统不仅光照分布均匀,且光环境因子和温度参数简易可控。既可对植物生长所需光环境因子和温度进行灵活设置,又能为探索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最适光照模式的设定方式及调控策略提供依据。2不同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种子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探明叶用莴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光质的响应机制,同时为深入分析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最适光照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 5种不同红蓝配比的LED光质(9R:1B,7R:3B,5R:5B,3R:7B,1R:9B)对叶用莴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荧光灯)相比,7R:3B处理更有利于叶用莴苣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3R:7B处理有利于叶用莴苣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9R:1B和7R:3B处理的叶用莴苣幼苗根系生长较优。7R:3B、5R:5B和3R:7B处理对叶用莴苣叶片叶绿素荧光促进效果显着。1R:9B处理的叶用莴苣色素和叶绿素荧光较差,种子的活力指数和根系活力较低。通过分析比较,可将7R:3B、5R:5B和3R:7B作为后期研究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生长影响的最适光源。3叶用莴苣苗期生长最适光照模式的模糊综合评判为探讨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苗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以荧光灯为对照(CK),采用发光二极管(LED)调控光谱能量分布,设计LED红蓝配比(7:3,5:5和3:7)、光周期(12L/12D、16L/8D、20L/4D)及光照强度(100 μmol·m-2·s-1、150μmol·m-2·s-1、200 μmol·m-2·s-1)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共10个实验处理组。测定叶用莴苣苗期生长和品质相关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权数,通过模糊数学原理对叶用莴苣苗期生长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下胚轴长、整株鲜重、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硝酸盐的权重,依次为0.1018、0.0466、0.0780、0.2736、0.1487、0.0548、0.0548和0.2418。综合评价结果为红蓝配比为5:5,光周期为20L/4D,光强为100μmol·m-2·s-1的光照模式栽培效果最好,其次是红蓝配比为7:3,光周期为20L/4D,光强为200μmol·m-2·s-1的光照模式。层次分析法对叶用莴苣不同光照模式的栽培效果的综合评价有较好的适应性,有助于获得南方设施工厂化叶用莴苣育苗最适的光照模式。4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叶用莴苣生长期光环境的优化为保证设施叶用莴苣周年生产的供给,研究了人工气候条件下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生长期生长特性的影响,以确定叶用莴苣生长的最适光环境。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光照模式对生长期叶用莴苣植株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叶用莴苣生长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不同。相比于其它光环境条件,T9处理(红蓝配比3:7,光周期20L/4D,光强150μmol·m-2·s-1)更有利于光合色素的积累。红蓝配比3:7的光照模式较其它处理更有利于蛋白质合成;T3处理(红蓝配比7:3,光周期20L/4D,光强200 μmol·m-2·s-1)有利于降低生长期叶用莴苣叶片硝态氮含量,促进可溶性糖的积累。综合分析得出三个光照因子对水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光强、光质配比、光周期,最适光照模式组合为:红蓝配比7:3、光强200 μmol·m-2·s-1、光周期20L/4D。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叶用莴苣生长的最适光环境提供参考,同时为LED灯具在植物照明领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5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叶用莴苣采收期光环境的优化对采收期等进行适当的光环境调节不仅有利于节约能耗,还可以有效促进植物的产量和品质。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采收期叶用莴苣的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光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光生物学指标对光环境响应表现出不一致性(如SPAD值和叶绿素(a+b)含量)或不同步性(如可溶性糖),并非所有指标都表现出同向变化,而是呈现出离散式分布。外在生长指标以红蓝配比为7:3下的组合处理较优;光合色素的积累在T9处理(红蓝配比3:7,光周期20L/4D,光强150 μmol·m-2·s-1)下最高。蛋白质含量以红蓝配比为5:5和3:7的光因子组合下最佳;T3处理(红蓝配比为7:3,光周期为20L/4D,光强为200 μmol·m-2·s-1)下的硝态氮含量最低;处理T3、T6(红蓝配比5:5,光周期20L/4D,光强100μmol·m-2·s-1)、T9有利于叶用莴苣植株可溶性糖的含量的积累。综合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正交实验优化选择,分析得出三个光照因子对采收期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光周期、光照强度、光质,采收期的最适光照模式组合为:红蓝配比5:5,光强200μmol·m-2·s-1,光照时长20h。6叶用莴苣生长期最适光照模式的验证为最终确定叶用莴苣每个生长时期的最适光照模式,在所得到的最适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并验证了生长期叶用莴苣最适光照模式中不同因素水平的变化对叶用莴苣生长、营养品质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红蓝配比中,增加红光的日光积分能够提高叶用莴苣生长和生物量,但降低叶用莴苣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营养品质;红蓝配比中增加蓝光比例有利于降低硝酸盐的含量,促进类黄酮的合成;增大光强或者延长光周期能够对生长期叶用莴苣的形态建成产生正向影响,但抑制色素的合成和CAT、SOD酶的表达,且硝酸盐积累增多,不利于叶用莴苣叶片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此外,光强和光周期分别相同时,红蓝配比中较大的红光比例能够提高叶用莴苣植株CAT的活性,促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但降低SOD活性和MDA的含量:红蓝配比7:3对类黄酮促进效果更为显着。qRT-PCR的结果显示,NR和NIR基因在Y6(红蓝配比7:3,光周期20L/4D,光强200 μmol·m-2·s-1)下表达量最高,与该处理下硝酸盐含量最低的表征吻合,一定量的蓝光可以提高类黄酮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促进类黄酮的合成。综合光源耗电功率和耗电量的结果,表明Y6处理下叶用莴苣生长的耗电功率和耗电量最低,可降低实际生产中的运行成本,在降低能耗和提高营养品质方面表现出了高效节能的优势。7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最适光照模式的分析为获得叶用莴苣生长各阶段的最适“光配方”,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实验结果进行分阶段的分析比较,以确定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光照模式。结果表明,从移栽到苗期阶段,叶用莴苣的最适光照模式为红蓝配比为5:5,光周期16L/8D,光强为200 μmol·m-2·s-1;从苗期到生长期阶段的最适光照模式为红蓝配比7:3,光周期20L/4D,光强为150 μmol·m-2·s-1;从生长期到采收期阶段的最适光照模式为红蓝配比5:5,光周期16L/8D,光强为200 μmol·m-2·s-1;与前几章所获得的不同生长时期最适光照模式的分析比较发现,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用莴苣的最适光质配比相同,但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光周期和光强略有不同。此外,不同生长时期叶用莴苣最适光照模式的总日光积分维持在14.40 mol·m-2·d-1,而不同生长阶段叶用莴苣最适光照模式的总日光积分相近,最高仅为11.52mol·m-2·d-1。综合表明,研究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光照模式较不同生长时期而言,更有利于降低能耗,且针对性更强。
万如萌[3](2017)在《LED混色光源对蓝莓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蓝莓幼苗为对象,主要分析了不同混色LED光质对蓝莓组织培养阶段和扦插繁殖阶段的幼苗生长发育及叶片酚类物质形成的影响。其中,以野生蓝莓,即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nosuum Linn.)为试材,分析了红蓝混色LED光质对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阶段苗木的影响;以蓝莓品种’莱格西’为试材,分析了混色LED光源补光及增施寡糖,对蓝莓生长及生理状态的影响。旨在找出适合野生蓝莓组培壮苗快繁的光照条件,及适宜蓝莓扦插苗的补光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传统的白色荧光灯(CK),相同照度的红蓝混色LED光源可显着提高野生蓝莓增殖苗生物量和增殖系数,其中以1B1R光源(50%蓝色LED灯+50%红色LED灯)综合效果最优,生物量积累同比增加363.02%。3B1R处理(75%蓝色LED灯+25%红色LED灯)下野生蓝莓增殖苗的叶绿素a含量(0.14±0.02mg/g*FW)显着低于其他处理,同比降低了 54.7%。而其蔗糖(9.22±0.37mg/g·FW)、果糖(20.04±0.78mg/g·FW)、葡萄糖含量(16.63±0.69mg/g*FW)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2、3B1R光源下,野生蓝莓生根苗的丛枝高(50.93±5.67mm)、丛枝粗(0.76±0.047mm)、叶面积(0.37±0.02cm2)、根系生长状况显着高于其他光源;红蓝混色光源下野生蓝莓生根苗的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高于CK,随着蓝光比例的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在3B1R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82±0.27mg/g*FW)。红蓝混色光源中 1B1R 光源下的蔗糖(13.92±1.30mg/g*FW)和葡萄糖(10.77±0.49mg/g*FW)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光源。3、野生蓝莓组培苗中检测出花青素的主要组分是:飞燕草-3-O-阿拉伯糖苷、牵牛花-3-0-葡萄糖苷、牵牛花-3-0-半乳糖苷;在增殖培养基中,野生蓝莓组培苗中花青素随着混色光中蓝光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牵牛花-3-O-葡萄糖苷和飞燕草-3-0-阿拉伯糖苷含量随之逐渐增加,在3B1R处理下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生根培养基中,红蓝混色光下的生根苗的花青素含量均显着高于CK,主要是影响牵牛花-3-O-葡萄糖苷和飞燕草-3-O-阿拉伯糖苷含量来影响花青素含量。4、本研究通过利用不同光源和寡糖同时处理’莱格西’蓝莓扦插苗,发现寡糖对蓝莓的形态生长和生理特性没有显着性影响。BR和BRG光源补光能够显着促进“莱格西”蓝莓扦插苗生长,并能够促进蓝莓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合成,但这两种光源处理效果差异不显着。5、红蓝光是影响蓝莓叶片中花青苷的关键,红蓝混色光的光照强度及红蓝配比均能够显着影响叶片中花青苷的合成。蓝莓叶片中花青草组分与野生蓝莓组培苗基本一致,仅比野生蓝莓组培苗多了一种的花青素组分: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而飞燕草素-3-0-半乳糖苷的合成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红蓝光质配比不会显着影响其合成。
吴晓蕾,李敬蕊,王璐玮,宫彬彬,高洪波[4](2016)在《番茄侧枝营养液扦插苗的栽培效果》文中研究指明以番茄营养液扦插苗为试材,以穴盘苗、基质扦插苗为对照,研究了番茄营养液扦插苗移栽后的生长情况、开花结果情况和果实品质,以检验番茄营养液扦插苗的栽培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番茄侧枝营养液扦插育苗再生调控技术培育的幼苗在株高、叶色指数、着花数等植株生长、开花结果指标上显着优于穴盘苗和基质扦插苗,果实品质与穴盘苗和基质扦插苗无显着性差异。说明番茄营养液扦插苗生长势强,栽培效果好,品质和产量符合设施栽培要求,适合于进行生产应用。
刘广洋,周芬,杨光,徐林峰,曾长立[5](2014)在《不同营养液配方对吊兰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 Baker)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营养液配方对其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物激素6-BA和NAA的营养液配方能显着促进吊兰新生根系的生长,增加新生根数量,提高新生根系活力,同时还能显着提高新生叶片数、新叶鲜重、新叶叶绿素含量和SOD与POD活性。
陈永晟[6](2014)在《不同处理对毛菍繁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毛菍为材料,通过研究不同光质、激素及基质等处理对毛菍种子萌发,扦插,水培,组织培养的影响,以期能够缩短毛惹的繁殖周期,提高毛惹的繁殖效率,主要成果如下:1.毛菍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为:先用GA350mg·L-1+6-BA5mg·L-1处理种子,萌发过程中使用红光(637nm-642nm)照射。红光与绿光均能促进毛惹种子萌发及芽的伸长生长,但红光亦能提高毛惹种子的发芽势,使发芽过程更加迅速,高效。6-BA对毛菍种子发芽势,萌发率均有显着影响,最佳浓度为5-10mg·L-1。2.不同基质、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惹扦插的影响,结果表明:毛惹扦插的最佳条件为:先用NAA5mg·L-1处理插穗,以黄心土:沙=1:2为基质,生根过程中使用蓝光:红光=2:1的配比光照射插穗。基质对毛菍扦插生根时的平均根长有显着影响,对毛惹扦插的生根率有极显着影响,最佳体积比均为黄心土:沙粒=1:2。激素及光质对毛菍扦插的生根率有显着影响,NAA最佳浓度为5mg·L-1,最佳光质为蓝光:红光=2:1的配比光。3.不同光质,水培液更换时间及NAA浓度对毛惹水培生根的影响的结果表明,毛菍水培生根的最佳条件为:水培液中添加NAA1.0mg·L-1,每7d更新水培液,生根过程中使用蓝光:红光=2:1的配比光照射。水培液更换时间对毛惹水培生根的平均根数及生根率都有显着影响,提高平均根数的最佳更换时间为14d,增加生根率的最佳更换时间为7d。光质只对毛菍水培生根的平均根数有显着影响,最佳光照为蓝光:红光=2:1的配比光。NAA对毛菍水培生根的平均根数有极显着影响,对生根率有显着影响,最佳浓度为1.0mg·L-1。4.毛菍组培苗诱导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培养基中添加6-BA0.6mg·L-1+NAA0.1mg·L-1,以蓝光:红光=1:2的配比光照射。光质对毛菍组培苗诱导培养时芽的伸长生长有极显着影响,最佳的光质为蓝光:红光=1:2的配比光。0.3mg·L-1或0.6mg·L-1的6-BA对毛苍组培苗诱导培养的诱导率有极显着影响,NAA对毛惹组培苗诱导培养的诱导率有显着影响,最佳浓度为0.1mg·L-1。5.毛菍组培苗增殖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培养基中添加6-BA0.1mg·L-1+NAA0.5mg·L-1,以蓝光:红光=2:1的配比光照射。光质对毛惹组培苗增殖培养时芽的伸长生长有显着影响,促进芽生长的最佳光质为蓝光:红光=1:2。0.1mg·L-16-BA对毛菍组培苗增殖时的增殖率有极显着影响。0.5mg·L-1NAA对毛菍组培苗增殖培养时成苗率的提高有显着影响。光质对毛菍组培苗增殖时的增殖率的提高和成苗率的提高均有显着影响,最佳光质均为蓝光:红光=2:1。6.毛惹组培苗生根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培养基中添加IAA0.1mg·L-1或0.5mg.L-1+NAA0.6mg·L-1,以蓝光:红光=1:2的配比光照射。光质与激素均不能增加组培苗生根培养时的平均根数。NAA对毛菍组培苗生根培养时的生根率的提高有显着作用,0.1mg·L-1IAA与0.5mg·L-1IAA效果均佳。7.毛菍炼苗移栽的最佳条件为:炼苗6d后以沙:泥炭土=3:1为基质进行移栽,移栽后使用蓝光:红光=1:2的配比光照射。炼苗时间对毛菍组培苗炼苗移栽的株高增长量及成活率均有显着影响,最佳炼苗时间为6d。光质对毛惹组培苗炼苗移栽的株高增长量及新芽量有显着影响,最佳光质为蓝光:红光=1:2。基质的配比对毛惹组培苗炼苗移栽的株高增长量及成活率有显着影响,最佳基质配比为砂:泥炭土=3:1。
张少平,赖正锋,吴水金,李跃森,邱珊莲,郑加协,林一心[7](2014)在《药食同源植物紫背天葵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简述不同科属紫背天葵特点,评述药食同源植物紫背天葵繁殖、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等人工驯化栽培研究现状;总结紫背天葵食用特点、多种营养成分、特殊保健功效、花青素变化、挥发油和总黄酮等提取、元素分布及其与土壤的相关性研究;归纳紫背天葵保健品开发及红色素提取等相关加工利用研究。提出紫背天葵相关深加工研究、保健品开发方向;展望了紫背天葵品种间比较研究及筛选、新品种选育以及相关功能基因克隆运用方面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
牛雅静,黄河,杨可,王斌,戴思兰[8](2011)在《甘菊水培体系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索甘菊[Chrysanthemum lavandulifolium(Fisch. ex Trautv.)Makino]在非生物胁迫下以及营养物质代谢中精准的生理、基因表达变化机理,研究通过筛选外植体的种类和营养液的浓度,建立了甘菊水培体系。结果表明:水培中,播种苗的成活率和生根率极显着高于1年生大苗和茎段插条;在长时间的水培中,使用标准Hoagland和1.5倍Hoagland培养液,其畸形叶率极显着低于1/2和1/4Hoagland培养液,并且株高极显着高于另外2个浓度。结合科研需求,认为组培播种苗、标准Hoagland营养液是甘菊水培的最佳外植体和培养条件。
陈曦[9](2011)在《卡特兰水培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卡特兰(Cattleya Hybrida)为兰科(Orchidaceae)卡特利亚兰属(Cattleya)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热带美洲。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最普及的兰花之一。近年来我国卡特兰产业迅速发展,但在生产中多采用水苔藓基质培养,水培方式研究较少,栽培技术也不够成熟,产品质量与进口产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室内模拟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水培卡特兰生长的基本条件,研究结果如下:1营养液筛选试验表明,不同营养液处理对卡特兰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综合考虑各营养液对卡特兰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的影响,认为处理8(配方Ⅲ的1/2s)较适合水培卡特兰的生长。2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卡特兰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硝态氮与铵态氮配合优于单一硝态氮处理,且当营养液中硝态氮与铵态氮浓度比值为12:1时,可显着促进卡特兰的生长。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卡特兰生长的影响不同。结果表明:在卡特兰营养生长阶段,处理组合1(6-BA+GA+KT=40mg/L+50mg/L+50mg/L)能显着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发育。生殖生长阶段使用处理组合4(6-BA+GA+KT=60mg/L+50mg/L+100mg/L)能提早新芽形成,增加侧枝,促进卡特兰的分裂繁殖,有利于提高卡特兰的观赏品质。
曾长立[10](2010)在《NAA对紫背天葵水培扦插枝生根及萌孽的影响》文中指出以紫背天葵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A对其水培条件下扦插枝生根及萌蘖.结果表明,500mgL1NAA能明显促进生根和萌蘖,显着增加根系活力、成活率和发梢率,显着提高发梢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但对最长根长、梢长、发梢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PX)则影响不大.
二、水培对紫背天葵扦插苗某些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培对紫背天葵扦插苗某些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欧李组织培养和扦插繁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欧李简介 |
1.2 欧李的种质资源现状 |
1.3 欧李苗木繁育研究概况 |
1.3.1 欧李组织培养基筛选研究 |
1.3.2 欧李扦插繁殖研究 |
1.4 光照对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1 光照对苗木生长形态指标的影响 |
1.4.2 光照对苗木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主要内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欧李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2.1.2 欧李组培生根过程的显微观察 |
2.1.3 不同生长状态欧李扦插苗的生理差异 |
2.1.4 温室补光对欧李扦插苗的生长影响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指标测定 |
2.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欧李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3.1.1 不同消毒方式对欧李外植体的影响 |
3.1.2 欧李幼苗初代培养基的筛选 |
3.1.3 欧李幼苗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
3.1.4 欧李幼苗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3.2 欧李组培生根的显微观察 |
3.3 不同生长状态欧李扦插苗的生理差异 |
3.3.1 不同生长状态欧李扦插苗的内源激素含量差异 |
3.3.2 不同生长状态欧李扦插苗总酚含量 |
3.3.3 不同生长状态欧李扦插苗类黄酮含量 |
3.3.4 不同生长状态欧李扦插苗糖含量 |
3.3.5 不同生长状态欧李扦插苗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4 温室补光对欧李扦插苗生长影响 |
3.4.1 温室补光处理对生物量的影响 |
3.4.2 温室补光处理在不同时期欧李植株的形态指标 |
3.4.3 温室补光处理对欧李植株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4 温室补光处理对欧李植株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3.4.5 温室补光处理对欧李植株可溶性糖的影响 |
3.4.6 温室补光处理间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欧李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 |
4.1.1 欧李外植体消毒 |
4.1.2 欧李增殖培养基筛选 |
4.1.3 欧李生根培养基筛选 |
4.2 欧李组培生根特性 |
4.3 不同生长状态欧李扦插苗的生理差异 |
4.4 温室补光对欧李扦插苗的生长影响 |
4.4.1 不同补光处理下欧李植株的生物量 |
4.4.2 温室补光处理在不同时期欧李植株的形态指标 |
4.4.3 温室补光处理在不同时期欧李植株的生理指标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一) |
导师简介(二) |
致谢 |
(2)叶用莴苣设施水培适宜光照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植物的光照维度和光照模式 |
1.1 设施中的光维度 |
1.2 光照模式 |
2 植物生长发育重要的光受体 |
3 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调控 |
3.1 种子发芽期的光调控 |
3.2 苗期/生长期的光调控 |
3.3 植物有效物质的光调控 |
3.4 植物生理周期的光调控 |
4 叶用莴苣设施栽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5 LED及其在叶用莴苣生产中的应用 |
6 LED光调控技术在叶用莴苣生产中的应用展望 |
7 研究内容与思路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内容 |
8 创新点 |
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LED不同光照模式植物培养系统的研制 |
1 LED光温控制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
2 系统硬件设计 |
2.1 温控模块 |
2.2 光控模块 |
3 LED不同光照模式实验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 照射光源设计方案 |
5 LED光温可控植物培养系统 |
6 适于叶用莴苣生长的水培装置设计 |
7 系统光照均匀性分析 |
8 讨论与展望 |
9 小结 |
第三章 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2.3 不同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根系生长的影响 |
2.4 不同红蓝配比对叶用莴苣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5 不同光质处理下叶用莴苣综合生长指数比较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叶用莴苣苗期生长最适光照模式的模糊综合评判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整理及分析 |
1.4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分析原理与执行步骤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红蓝配比、光周期及光强对叶用莴苣苗期生长的影响 |
2.2 红蓝配比、光周期及光强对叶用莴苣叶片光合色素和品质的影响 |
2.3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
3 讨论 |
3.1 红蓝配比、光周期及光强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3.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 |
4 小结 |
第五章 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叶用莴苣生长期光环境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1.2 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生长期植株形态和SPAD的影响 |
2.2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生长期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2.3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生长期植株品质的影响 |
2.4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生长期植株生长及品质的综合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叶用莴苣采收期光环境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1.2 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采收期植株生长和SPAD的影响 |
2.2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采收期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2.3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采收期植株品质的影响 |
2.4 不同光照因素对叶用莴苣采收期植株生长及品质的综合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七章 叶用莴苣生长期最适光照模式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与处理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形态指标和生物量的影响 |
2.2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叶片色素的影响 |
2.3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5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2.6 不同光照模式下光源的耗电比较 |
2.7 叶用莴苣叶片总RNA提取质量分析 |
2.8 不同光照模式对硝酸盐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9 不同光照模式对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
3.2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叶片光合色素与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3.3 不同光照模式对叶用莴苣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硝酸盐和类黄酮相关基因表达对含量变化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八章 叶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最适光照模式的分析 |
1 方法与处理结果 |
2 分析与讨论 |
3 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LED混色光源对蓝莓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不同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1 不同光质对植物形态生长的影响 |
1.1.2 不同光质对植物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影响 |
1.1.3 光质对植物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1.1.4 不同光质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
1.1.5 LED灯的应用优势 |
1.2 寡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光质对野生蓝莓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光质对野生蓝莓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2.2.2 光质对野生蓝莓组培苗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影响 |
2.2.3 光质对野生蓝莓组培苗糖组分的影响 |
2.2.4 各培养基下野生蓝莓的色素与糖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3.1 光质对野生蓝莓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2.3.2 光质对野生蓝莓组培苗叶绿素及花青素的影响 |
2.3.3 光质对野生蓝莓组培苗糖组分的影响 |
2.4 小结 |
3 光质、补光强度和寡糖对蓝莓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光质、光照强度及寡糖对蓝莓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
3.2.2 光质、补光强度及寡糖对蓝莓扦插苗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3.2.3 光质、补光强度及寡糖对蓝莓扦插苗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3.2.4 光质、补光强度及寡糖对蓝莓扦插苗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影响 |
3.2.5 各光源下蓝莓扦插苗叶片中酚类物质与糖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光质、补光强度及寡糖对蓝莓扦插苗形态生长的影响 |
3.3.2 光质、补光强度及寡糖对蓝莓扦插苗生理的影响 |
3.4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4)番茄侧枝营养液扦插苗的栽培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项目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番茄植株生长情况 |
2.2 番茄植株开花结果情况 |
2.3 番茄植株果实品质 |
3 讨论与结论 |
(5)不同营养液配方对吊兰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及处理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水培吊兰生长性状的影响 |
2.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水培吊兰新生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水培吊兰新生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水培吊兰新生叶SOD和POD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6)不同处理对毛菍繁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
1 引言 |
1.1 野牡丹属植物研究进展 |
1.1.1 野牡丹属植物国内种质资源调查 |
1.1.2 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
1.1.3 药用价值研究 |
1.1.4 种子特性研究 |
1.1.5 扦插特性研究 |
1.1.6 野牡丹属植物组培快繁的研究 |
1.1.6.1 外植体的选择 |
1.1.6.2 外植体的脱毒 |
1.1.6.3 培养基的选择 |
1.1.6.4 植物激素对野牡丹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
1.1.6.5 生根培养与炼苗移栽 |
1.2 光质对植物繁殖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2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下毛菍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2.1 种子千粒重测定 |
2.1.2.2 光照及激素处理 |
2.1.3 实验设计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毛菍种子的形态特征与基本参数 |
2.2.2 种子萌发情况 |
2.2.3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种子萌发时芽长的影响 |
2.2.4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2.2.5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对展毛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2.3 小结 |
3 不同处理对毛菍插穗生根的影响 |
3.1 不同基质、激素及不同光质条件下毛菍扦插特性的研究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材料 |
3.1.1.2 扦插基质 |
3.1.1.3 苗床 |
3.1.1.4 方法 |
3.1.1.5 实验设计 |
3.1.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2.1 插穗生根情况 |
3.1.2.2 不同基质、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扦插生根时平均根数的影响 |
3.1.2.3 不同基质、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扦插生根时平均根长的影响 |
3.1.2.4 不同基质、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扦插生根时生根率的影响 |
3.1.3 小结 |
3.2 不同光质及不同水培液配比下毛菍水培生根特性的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材料 |
3.2.1.2 方法 |
3.2.1.3 实验设计 |
3.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2.1 插穗生根情况 |
3.2.2.2 不同光质及不同水培液配比对毛菍水培生根时平均根数的影响 |
3.2.2.3 不同光质及不同水培液配比对毛菍水培生根时平均根长的影响 |
3.2.2.4 不同光质及不同水培液配比对毛菍水培生根时生根率的影响 |
3.2.3 小结 |
4 不同处理对毛菍组培快繁的影响研究 |
4.1 激素及光质对毛菍组培诱导培养的影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1.1 材料 |
4.1.1.2 方法 |
4.1.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4.1.1.4 实验设计 |
4.1.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2.1 组培苗诱导情况 |
4.1.2.2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组培苗诱导培养时芽长的影响 |
4.1.2.3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组培苗诱导率的影响 |
4.1.3 小结 |
4.2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下毛菍组培苗增殖特性的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材料 |
4.2.1.2 方法 |
4.2.1.3 实验设计 |
4.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2.1 组培苗增殖情况 |
4.2.2.2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组培苗增殖时芽长的影响 |
4.2.2.3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组培苗增殖率的影响 |
4.2.2.4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组培苗成苗率的影响 |
4.2.3 小结 |
4.3 不同激素及光质对毛菍组培苗生根培养的影响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1.1 材料 |
4.3.1.2 方法 |
4.3.1.3 实验设计 |
4.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2.1 组培苗生根情况 |
4.3.2.2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组培苗生根时平均根数的影响 |
4.3.2.3 不同激素及不同光质对毛菍组培苗生根培养时生根率的影响 |
4.3.3 小结 |
4.4 不同光质、基质及炼苗时间下毛菍组培苗移栽特性的研究 |
4.4.1 材料与方法 |
4.4.1.1 材料 |
4.4.1.2 方法 |
4.4.1.3 实验设计 |
4.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2 结果与分析 |
4.4.2.1 组培苗移栽后生长情况 |
4.4.2.2 不同光质、基质及炼苗时间对移栽苗株高增长量的影响 |
4.4.2.3 不同光质、基质及炼苗时间对移栽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4.4.2.4 不同光质、基质及炼苗时间对移栽苗移栽新芽量的影响 |
4.4.3 小结 |
5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药食同源植物紫背天葵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紫背天葵研究现状 |
1.1紫背天葵人工驯化栽培 |
1.2紫背天葵相关成分研究 |
1.3紫背天葵加工相关研究 |
2紫背天葵相关研究展望 |
2.1紫背天葵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2.2紫背天葵品种筛选及选育 |
2.3紫背天葵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 |
(8)甘菊水培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场地和设备 |
2.2 供水培外植体筛选的植物材料 |
2.3 营养液浓度筛选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外植体水插后的成活率 |
3.2 不同外植体水插后的生根率 |
3.3 不同配方水培营养液对甘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4 讨论和结论 |
(9)卡特兰水培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水培研究综述 |
1.1.1 水培定义 |
1.1.2 水培概况 |
1.1.3 水培花卉的特点 |
1.1.4 我国水培花卉的科研现状 |
1.1.5 水培花卉的发展趋势、前景及存在问题 |
1.2 卡特兰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 |
1.2.1 卡特兰的形态特征 |
1.2.2 卡特兰的生长习性 |
1.2.3 卡特兰的研究现状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 |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现状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仪器与药品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化学药品 |
2.3 试验地点与基本条件 |
2.4 试验方法 |
2.4.1 水培卡特兰营养液的筛选 |
2.4.2 不同氮素形态和配比对水培卡特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
2.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卡特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
2.4.4 主要分析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营养液配方和浓度对水培卡特兰生长状况的影响 |
3.1.1 不同营养液配方和浓度对卡特兰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不同营养液配方和浓度对卡特兰生物量的影响 |
3.1.3 不同营养液配方和浓度对卡特兰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4 不同营养液配方和浓度对卡特兰植株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1.5 不同营养液配方和浓度对卡特兰植株叶片中全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氮素形态和配比对水培卡特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不同氮素形态和配比对水培卡特兰叶片数的影响 |
3.2.2 不同氮素形态和配比对水培卡特兰假鳞茎数的影响 |
3.2.3 不同氮素形态和配比对水培卡特兰根体积的影响 |
3.2.4 不同氮素形态和配比对卡特兰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氮素形态和配比对卡特兰根系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6 不同氮素形态和配比对水培卡特兰全氮、磷、钾浓度的影响 |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卡特兰生长的影响 |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卡特兰株高的影响 |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卡特兰叶面积增量的影响 |
3.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卡特兰初芽期和新芽数的影响 |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卡特兰新芽长度的影响 |
3.3.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卡特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营养液配方和浓度对水培卡特兰生长状况的影响 |
4.2 不同氮素形态和配比对水培卡特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卡特兰生长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NAA对紫背天葵水培扦插枝生根及萌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营养液配方 |
1.2.2 处理方法 |
1.3 测定方法及数据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AA对扦插枝生根及萌孽的影响 |
2.2 NAA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 NAA对扦插枝发梢叶片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四、水培对紫背天葵扦插苗某些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欧李组织培养和扦插繁育关键技术研究[D]. 蒋润迪.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1)
- [2]叶用莴苣设施水培适宜光照模式的研究[D]. 林魁.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5)
- [3]LED混色光源对蓝莓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万如萌.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番茄侧枝营养液扦插苗的栽培效果[J]. 吴晓蕾,李敬蕊,王璐玮,宫彬彬,高洪波. 北方园艺, 2016(18)
- [5]不同营养液配方对吊兰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刘广洋,周芬,杨光,徐林峰,曾长立. 湖北农业科学, 2014(22)
- [6]不同处理对毛菍繁殖的影响研究[D]. 陈永晟.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2)
- [7]药食同源植物紫背天葵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少平,赖正锋,吴水金,李跃森,邱珊莲,郑加协,林一心.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4)
- [8]甘菊水培体系的建立[J]. 牛雅静,黄河,杨可,王斌,戴思兰. 中国园艺文摘, 2011(11)
- [9]卡特兰水培技术试验研究[D]. 陈曦.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10]NAA对紫背天葵水培扦插枝生根及萌孽的影响[J]. 曾长立.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