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发性听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炎培[1](2021)在《影响听神经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听神经瘤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患者临床资料,明确上述因素与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探讨影响听神经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患者手术预后及改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8年9月到2021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126位住院手术病人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根据house-b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评估有无面瘫,并完善头颅 MRI和颅脑CT薄层平扫判断听神经瘤大小、脑干有无压迫水肿、囊实性及囊性影像学分型,术前予以心电图、胸部CT、血常规及血生化等相关检查检验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进行手术,肿瘤切除均为我院神经外一科同一医疗小组经乙状窦后入路完成,术后肿瘤病理提示均为听神经鞘瘤。手术结束2小时后行头颅脑CT排除颅内血肿,术后1周通过面神经功能评估判断有无术后面瘫,根据术中所见及术后2周头颅MRI检查联合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如术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并伴有头疼、呕吐、脑膜刺激征象,则行血常规及脑脊液检验判断是否为无菌性脑膜炎。术后积极换药,观察有无脑脊液漏。本研究主要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有无面瘫(house-backmann分级)、手术时长、经济支出及听神经瘤肿瘤大小(KOOS分级)、囊实性、囊性影像学分型(瘤外囊变、瘤内囊变及多发性囊变)、脑干有无压迫水肿、手术是否全切,并搜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术后并发症(面瘫、颅内出血、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漏)等资料,忽略其他并发症,探讨影响听神经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67例,年龄13岁到71岁,平均年龄46.91 ± 11.29岁(≈47岁),其中大于47岁的患者有73例,小于47岁的患者有53例。听神经瘤大小根据koos分级:Ⅰ级0例;Ⅱ级12例;Ⅲ级27例;Ⅳ级87例。脑干受压迫水肿19例,脑干未受压迫水肿107例。囊实性听神经瘤81例,实性听神经瘤45例。囊性分类:IA类:3例;IB前侧类:15例;IB内侧类:11例;ⅠB后侧类:17例;ⅡA类:1例;ⅡB类:22例;ⅢA类:4例;ⅢB类:8例。术前有面瘫:55例,术前无面瘫:71例;全切、次全切、近全切者:110例,部分切除者:16例。术后伴有并发症:21例,其中术后面瘫15例、颅内出血2例、无菌性脑膜炎3例、脑脊液漏1例,术后无并发症者:105例。手术时长最短为2小时50分,最长为8小时40分,平均时长约为4小时26分,其中手术时长大于平均值的患者为109例,小于平均值的患者为17例。患者经济支出最低为5.4万元,最高为21.7万元,平均值为8.6万元,其中经济支出大于平均值的患者为106例,小于平均值的患者为20例。统计结果表明:是否为KOOS4级肿瘤、脑干有无压迫水肿、术前有无面瘫、囊实性是影响听神经瘤手术肿瘤切除程度的相关因素(p值<0.05),年龄、性别不是影响听神经瘤手术肿瘤切除程度的相关因素(p值>0.05)。年龄、脑干有无压迫水肿、术前有无面瘫、囊实性是影响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因素(p值<0.05),性别及肿瘤大小不是影响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因素(p值>0.05)。根据统计结果提示囊性肿瘤是手术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囊性影像学分型也是影响手术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因素(p值<0.05),对本研究中的囊性分型两两比较,囊性部分位于肿瘤前方和内侧的瘤外囊变、囊性部分大于50%的瘤内囊变及多发性囊变是手术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危险因素(p值<α)。KOOS4级、肿瘤压迫脑干水肿、囊性、术前面瘫是影响听神经瘤手术时长及患者经济支出的相关危险因素,高龄是影响患者经济支出的相关危险因素(p值<0.05)。[结论]1、脑干受肿瘤压迫水肿、术前有面瘫、肿瘤囊变及囊性改变是影响听神经瘤手术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危险因素;2、Koos4级肿瘤是影响听神经瘤手术肿瘤切除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而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关;3、高龄是影响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危险因素,而与手术切除程度无关;4、性别不是影响听神经瘤手术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涂泽水[2](2021)在《散发性青年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接受手术治疗的散发性青年听神经瘤患者与中老年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面神经功能损害情况之间的差异,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为制定相应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22例散发性青年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将同一时期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05例中老年听神经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将研究对象定义为A组,对照组定义为B组。所有患者术前均予完善颅脑MRI平扫+增强、颅脑CTA或颅脑MRA,手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方式,且术后病理确诊为听神经瘤。术后通过门诊复诊为主电话随访为辅的方式进行随访,以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作为分级标准,在术后3月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损害情况,将评估标准定义为:H-B分级Ⅰ-Ⅱ级为良好,H-B分级Ⅲ-Ⅳ级为可接受,H-B分级Ⅴ-Ⅵ级为较差。详尽收集整理符合条件的听神经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性别、首发症状、病程时间、肿瘤侧别、肿瘤体积大小、有无囊性变、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分析散发性青年听神经瘤患者与中老年听神经瘤患者的病例资料之间的差异,总结散发性青年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本研究中A组男性11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1:1;B组男性81例,女性124例,男女比例1:1.53(P=0.341)。A组肿瘤位于左侧者9例,而肿瘤位于右侧者13例,B组肿瘤位于左侧者107例,而肿瘤位于右侧者98例(P=0.314)。A组肿瘤发生囊变者14例,未发生囊变者8例,B组肿瘤发生囊变者138例,未发生囊变者67例(P=0.727)。A组患者平均病程时间为25.63±27.17月,B组患者平均病程时间为38.96±60.01月(P=0.077)。在术前首发症状方面,听力下降、耳鸣、头痛等是两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A组随访18例,失访4例,面神经功能评估良好组10例,可接受组8例,较差组0例。B组随访163例,失访42例,面神经功能评估良好组98例,可接受组61例,较差组4例。结果显示A组和B组之间性别、肿瘤侧别、有无囊性变、病程时间、术前首发症状、术后面神经功能评估无显着性差异。A组患者肿瘤平均体积为34.16±33.19cm3,B组患者肿瘤平均体积为17.85±16.07cm3(P=0.033),A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为21.27±18.94g/L,B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为11.25±13.41 g/L(P=0.024),两组患者在肿瘤体积大小和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合患者术前CTA或MRA检查、术者术中观察所得以及术后病理切片血管分布情况,结果显示A组患者具有丰富的血供。结论:1.散发性青年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中老年听神经瘤患者相似,但散发性青年听神经瘤患者具有肿瘤体积大、肿瘤血供丰富的特点。2.青年患者在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3.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散发性青年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陆建祥[3](2021)在《影响Koos3、4级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 的]探讨对Koos3、4级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有影响的相关因素,为保护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 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之间,在神经外一科行手术且术后病理报告确认为听神经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的资料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7天、术后第3月、术后第6月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级别,均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级表对其进行评级,并分为A组(H-B等级Ⅰ~Ⅱ级)和B组(H-B等级Ⅲ~Ⅵ级);首发症状、性别、年龄、侧别、术前是否存在面瘫、肿瘤直径、是否存在囊变、术中是否行电生理监测、术前是否有伽马刀手术(GKS)治疗史。对上述因素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是否存在相关性行单一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中进行分析。[结 果]91例听神经瘤患者中,术后即刻面神经功能较好者(H-B Ⅰ~Ⅱ级)所占比例为62.6%,术后7天面神经功能优秀者所占比例为65.9%,术后3月及6月的面神经功能较好者所占比例均为72.5%。单因素分析示两组患者的术前是否存在面瘫(χ2=4.726,P=0.030)、肿瘤直径(t=-3.988,P=0.000)、是否存在囊变(χ2=10.152,P=0.001)、术中是否行电生理监测(χ2=8.898,P=0.003)、术前是否有伽马刀治疗史(χ2=7.62.9,P=0.006)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直径(OR=1.951,95%CI:1.041-3.659,P=0.037)、是否存在囊变(OR=5.583,95%CI:1.402-22.227,P=0.015)、术中是否行电生理监测(OR=0.249,95%CI:0.076-0.814,P=0.021)、术前是否有伽马刀治疗史(OR=4.889,95%CI:1.223-19.544,P=0.025)都是影响听神经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独立关联要素。[结 论]1.肿瘤的直径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独立相关,肿瘤直径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较差的可能性越高。2.伽马刀手术治疗史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独立相关,既往存在伽马刀手术治疗史,则术后面神经功能较差的可能性更大。3.肿瘤囊变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独立相关,肿瘤有囊变,则术后面神经功能较差的可能性更大。4.术中的电生理监测与术后的面神经功能独立相关,术中有电生理监测,则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较好的可能性更大。5.年龄、性别、肿瘤侧别以及术前面瘫情况不是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
陈磊[4](2021)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主要讨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应用的意义,并总结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术中运用的优点及其应用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符合筛选条件的58例听神经瘤患者的数据资料,按手术中是否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分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组(23例)、单纯显微手术患者(35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例性别、手术时年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左右侧的分布、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肿瘤切除程度、术后面神经功能、非预期二次手术等多项目标数据,运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目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数据,①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手术时年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左右侧的分布、术前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手术时间: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组VS单纯显微手术组(355.22±115.15 VS 447.57±133.81 min),t=2.731,P=0.009<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术后住院时间: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组VS 单纯显微手术组(18.91±9.16 VS 22.94±14.43 天),t=1.181,P=0.24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肿瘤切除程度: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组VS单纯显微手术组,Z=-1.479,P=0.13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使用秩和检验分析面神经功能:术后3天时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Z=-1.997,P=0.04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时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Z=-1.854,P=0.06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6月-3年)面神经功能,Z=-1.924,P=0.05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使用卡方检验分析面神经功能:术后3天时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χ2=1.464,P=0.22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时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χ2=4.038,P=0.04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6月-3年)面神经功能,χ2=4.938,P=0.02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⑦非预期二次手术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微手术组VS单纯显微手术组(4.35%VS 8.57%),χ2=0.008,P=0.92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听神经瘤手术,与单纯显微手术组相比,使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手术可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长;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有利于保护患者面神经解剖完整,提高患者面神经功能保留率;神经外科医生应掌握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要点并合理规范运用。
池亚奇[5](2021)在《关于三叉神经鞘瘤分型、手术入路及其治疗效果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三叉神经鞘瘤是颅内第二常见的神经鞘瘤,目前对肿瘤的完整切除及手术预后的控制仍是治疗它的难题。通过本研究可以在肿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及预后等方面更好地认识三叉神经鞘瘤。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10年至2020年间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附属心脑血管病医院的18例诊断为三叉神经鞘瘤的患者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我们按照肿瘤的起源将其分为神经节型(M型)、周围型(V型)、神经根型(P型)三大类。对他们的临床表现、肿瘤特性、手术方式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这18例患者中有8男,10女,年龄在17-64岁之间。其中M型肿瘤10例(56%),P型肿瘤8例(44%)。10例(56%)囊实性,2例(11%)囊性,6例(33%)实性。对这18例共行20次手术治疗,其中包括2例复发病例再次行手术治疗,有19例(95%)为完全切除和近全切除,1例(5%)为部分切除。其中12例采用使用颞下硬膜下经小脑幕入路,8例(67%)达到肿瘤全切除;4例采用颞下硬膜外经岩前入路,有3例(75%)达到完全切除;2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例(50%)全切除。本研究中,颞下硬膜下经小脑幕与颞下硬膜外经岩前入路在肿瘤的切除率、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复发率及并发症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2例囊性肿瘤均未完全切除,相较其他性质的肿瘤更不容易完全切除(p=0.038<0.05)。术前最常见的症状为面部感觉减退有12例(67%),术后6例(50%)症状好转,新出现面部感觉减退4例,其余症状术后多可缓解。在术后其他神经损伤中,7例展神经损伤,其中2例合并复视。在术后平均38个月的随访时间中,6例复发,其中4例为不完全切除,不完全切除的肿瘤术后更容易复发(p=0.037<0.05)。所有患者的术后KPS评分多在80-90分之间,出院后都可独立正常生活、工作。结论三叉神经鞘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感觉减退,而术后这一临床症状缓解的情况较差。术前按照肿瘤的起源进行分型,方便术中对肿瘤进行完全切除,而囊性的三叉神经鞘瘤较其他性质的肿瘤更不易完全切除,不完全切除的肿瘤容易导致复发。综合考虑,建议对起源于神经节的M型以及部分起源于神经根的P型三叉神经鞘瘤使用颞下硬膜下经小脑幕入路进行切除,但是由于肿瘤发生位置的多样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肿瘤,还是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孙瑞[6](2021)在《听神经瘤面神经保留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本文着重探讨在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中,影响面神经保留的相关因素,从而为神经外科医师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保护面神经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在2000年1月至2020年10月20日内在辽宁省肿瘤医院住院行手术的听神经瘤患者中筛选出8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整理与统计这些确诊患者完整的入院的资料,将这些病例的性别、年龄、肿瘤切除程度、肿瘤位于左侧还是右侧、术前的病程、肿瘤的血供、肿瘤是否发生了囊变、术中电生理监测以及肿瘤的最大径等进行统计并进行分组整理。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以上的因素哪些是术中可能影响面神经保留的因素,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其中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回顾性分析83例2000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在辽宁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这些纳入统计的听神经瘤患者中,其中26名男性和57名女性,男女的比例为1:2.2;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为52.8岁±10.92岁,其中患者<40岁的有12人,40-60岁的有51人,患者>60岁的有21人;听神经瘤的手术时间用时最长为10.5小时,用时最短为2.0小时,手术时间>4小时有54人,≤4小时有29人;病程时间最长为20年,最短为3天,该患者为体检时发现,病程在<2年的有44人,2-4年的有14人,>4年有25人;听神经瘤的血液供应比较丰富的有39人,血液供应一般的有44人;听神经瘤的质地为囊实性的患者有34人,听神经瘤的质地为实性的有49人;听神经瘤全部切除的患者有71人,听神经瘤未全部切除的有12人;听神经瘤位于左侧的有35人,听神经瘤位于右侧的有48人;术中面神经保留的有68人,未成功保留的有15人;肿瘤的最大径最小的为0.3厘米,最大的为6.8厘米,其中最大径≤2厘米的有13人,2.1厘米-3厘米的为36人,3.1-4厘米的为21人,>4厘米的为13人。经过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的最大径(P<0.0001)、肿瘤的囊实性(x2=11.537,P<0.0007)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可能是术中面神经保留的影响因素。将肿瘤的最大径与肿瘤的囊实性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最大径(P=0.0330)和肿瘤的囊实性(P=0.0106)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两者是影响术中面神经保留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肿瘤的大小是影响面神经保留的其中的一个因素,当听神经瘤的最大直径越大的时候,面神经的保留下来的几率也就越低。肿瘤囊变也是影响术中面神经保留的一个因素,当肿瘤发生囊变的时候,面神经更难以被保留。
姚一焓,张岩松[7](2020)在《动态增强磁共振在听神经鞘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中的各参数指标对听神经鞘瘤的血供来源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听神经鞘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分析依据。方法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6例听神经鞘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8例无听神经鞘瘤病史患者为对照组。16例听神经鞘瘤患者均于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再行DCE-MRI扫描,注射对比剂之后,根据DCE-MRI图像强化部位分为内听道组(6例)和颅内组(10例);对照组行DCE-MRI扫描。应用PHILIPS影像处理工作站对所有DCE-MRI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半定量参数:最大信号强度(SImax)、达峰时间(TTP)、最大上升斜率(MSI)、对比剂摄取率(WIR)。将对照组、内听道组及颅内组的TIC类型构成及半定量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TICⅠ、Ⅱ、Ⅲ型分别为8、0、0例,内听道组分别为0、1、5例,颅内组分别为4、6、0例,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听道组与颅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Imax、TTP、MSI、WIR均小于内听道组和颅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听道组SImax、TTP、WIR与颅内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听道组MSI大于颅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的TIC及半定量参数中的MSI对于鉴别听神经鞘瘤的血供来源是经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还是内听道(颈外动脉分支)有一定意义。
胡帅兵[8](2020)在《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面神经功能保留》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寻找可以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指标及对保留面神经功能有利的手术技巧与策略,为手术医师进一步提高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九病区由同一术者主刀的71例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手术均采用侧俯卧位,辅助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及乙状窦后联合颞下入路(1例为复发患者,肿瘤累及中颅窝)进行切除肿瘤。本研究汇总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侧别、疾病病程、肿瘤直径和质地、临床症状及出院时、半年、1年、2年面神经功能HB分级(见附录1)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可能作为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因素及对于保护面神经功能有利的手术技巧及策略。结果:本研究共回顾分析病例71例,其中2例因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为IV/VI级没有纳入面神经功能的研究,其中男性37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1.8岁(23-72岁);肿瘤最大径1.5-5.6 cm,平均3.06±1.10 cm;右侧46例,左侧25例;9例肿瘤性质呈囊性,非囊性者为62例;肿瘤全切、近全切、次全切除率分别为31.9%、31.9%及36.2%。其中47例患者随访超过时间1年,超过2年者为24例,无失访病例。本组病例均实现面神经解剖保留,出院时面神经功能H-B分级I/II级共49例(71.0%),H-B分级III级共13例(18.9%),H-B分级IV-VI级共7例(10.1%)。随访1周至2年不等,随访终点面神经功能H-B分级I/II级共64例(92.8%),H-B分级III级共1例(1.4%),H-B分级IV-VI级共4例(5.8%)。肿瘤大小按照日本听神经瘤多学科共识分级标准,0级、1级、2级、3级、4级分别为0例、11例、33例、14例、13例患者,各分级组别术后面神经情况进行统计(P=0.037<0.05);囊性听神经瘤H-B分级I/II级为6例,非囊性者为58例,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方法统计,得出P=0.002<0.05。肿瘤切除程度、病程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统计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1.电生理辅助下侧俯卧位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进行显微切除听神经瘤是可供选择的安全且有效的手术入路;2.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在术后1-2年呈现逐渐好转的趋势;3.肿瘤直径大小可作为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因素,随肿瘤直径增大,术后面神经功能呈下降趋势;4.囊性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一般较非囊性肿瘤差;5.不建议为了追求更好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以较差的术后面神经功能作为代价;6.不同术者应根据自身技术、手术室基础设施、肿瘤大小、肿瘤质地及患者从事的职业、意愿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郭浩然[9](2020)在《神经电生理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听神经瘤作为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听神经瘤的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目前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作为神经功能定位的金标准,神经电生理技术以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的手术当中。由于面神经和前庭神经的解剖关系紧密,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导致61-85%的患者出现永久性面神经功能损伤[1,2]。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于在手术过程中对面神经的精确定位、实时保护、神经分离、保证解剖关系的完整性具有帮助已成为共识。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61例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在术中及术后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探讨分析神经电生理技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早期预测因子,为患者及术者术后即时面神经功能保留情况提供早期参考。[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61例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均为听神经鞘瘤。统计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肿瘤大小(Koos分级)、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ackmann分级)、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ackmann分级)、病理结果、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包括Spikes、Bursts、Atrains、B trains、Ctrains)等。将所收集资料中的各因素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了解面神经功能功能保留的影响因素。[结果]61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听神经瘤切除术所有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47.2±9.8岁,病程平均时间35.0±39.3个月,听神经瘤大小Koos分级:Ⅰ级0例、Ⅱ级7例、Ⅲ级13例、Ⅳ级41例。术前面神经分级(House-Backmann分级)Ⅰ级36例、Ⅱ级17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2例、Ⅵ级0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ATrains出现25例,不出现36例,术后面神经分级(House-Backmann分级)Ⅰ级25例、Ⅱ级25例、Ⅲ5例、Ⅳ级3例、Ⅴ级3例、Ⅵ级0例。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肿瘤大小经卡方检验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术前面神经功能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A Trains是否出现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logistics回归分析示: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未出现A Trains,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分级为Ⅳ-Ⅴ级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Ⅲ级的概率为0.319,患者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分级为Ⅰ-Ⅲ级,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Ⅲ级的概率为0.999,未出现ATrains、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Ⅲ级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得到保留的几率是出现ATrains、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Ⅳ-Ⅴ级患者的3.5倍。[结论]1.术前面神经功能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A Trains的出现是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有预测作用。2.术前面神经功能较好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得到保留的可能性更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A Trains的出现可能预示术后面神经功能不良。3.通过相关因素分析推断术后面神经功能,可提示外科医生改变手术策略及术后尽早行其他辅助治疗。
郭晓明[10](2020)在《桥小脑角肿瘤非计划二次手术危险因素分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桥小脑角肿瘤是后颅窝常见的肿瘤,多为良性,约占颅内肿瘤的10%。由于肿瘤常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且后颅窝空间狭窄,术后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危重而紧急,常需要进行二次手术。而非计划二次手术作为患者术后严重的不良事件,近年来已被众多医疗中心用作衡量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桥小脑角肿瘤非计划二次手术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并回顾分析本中心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桥小脑角肿瘤患者。根据是否进行二次手术分组。记录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史、影像资料、手术治疗、术后及预后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83例患者。其中27例(4.0%)患者进行了非计划二次手术,3例(0.4%)在住院30天之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22),住院时间(P<0.001),身体质量指数(P=0.028),最大肿瘤直径(P=0.010),肿瘤直径>30mm(P=0.002),肿瘤全切(P=0.001),术后严重高血压(P<0.001)和死亡(P<0.001)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9),身体质量指数(P=0.034),肿瘤直径>30mm(P·=0.016)和肿瘤未全切(P·=0.023)是非计划二次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桥小脑角肿瘤术后出血和急性脑水肿是导致非计划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高龄、较低的身体质量指数、较大的肿瘤和肿瘤未全切是导致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对于高风险的病人手术后应予密切关注。
二、复发性听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发性听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听神经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听神经瘤的诊断及治疗趋势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散发性青年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3.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 |
4.手术方法 |
5.面神经功能评估 |
6.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1.1 性别 |
1.2 肿瘤侧别 |
1.3 有无囊性变 |
1.4 病程时间 |
1.5 肿瘤体积大小 |
1.6 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 |
2.术前首发症状 |
3.术后随访情况及面神经功能评估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听神经瘤的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影响Koos3、4级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听神经瘤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听神经痛手术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关于三叉神经鞘瘤分型、手术入路及其治疗效果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三叉神经鞘瘤分型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听神经瘤面神经保留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资料的收集 |
2.临床症状与体征 |
3.听神经瘤的影像学检查 |
4.听神经瘤的KOOS分级 |
5.听神经瘤的H-B分级 |
6.显微镜下进行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的主要步骤 |
7.术后并发症与随访 |
三 结果 |
1.单因素分析影响面神经保留的因素 |
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3.1 影响听神经瘤面神经保留的因素分析 |
3.2 本研究不足之处和创新点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听神经瘤手术及面神经的保护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7)动态增强磁共振在听神经鞘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与分组依据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
三、MRI检查方法 |
四、DCE-MRI图像后处理 |
五、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3组患者的TIC类型的比较 |
二、半定量参数的组间分析 |
三、典型病例 |
讨论 |
一、TIC及半定量参数对听神经鞘瘤血供的分析 |
二、DCE-MRI的半定量参数以及在听神经鞘瘤中的应用前景 |
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8)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面神经功能保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及成果 |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面神经功能记录及评定 |
1.1.2 影像学资料 |
1.1.3 手术体位、手术入路及切口设计 |
1.1.4 神经电生理监测 |
1.1.5 手术简要步骤 |
1.1.6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临床资料 |
1.2.2 术后面神经功能随访情况 |
1.2.3 面神经功能与肿瘤大小的关系 |
1.2.4 功能与肿瘤切除程度的关系 |
1.2.5 面神经功能与肿瘤质地的关系 |
1.2.6 面神经功能与病程之间的关系 |
1.3 讨论 |
1.3.1 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变化趋势 |
1.3.2 治疗方式与面神经功能的关系 |
1.3.3 手术入路及体位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关系 |
1.3.4 肿瘤直径大小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
1.3.5 肿瘤切除程度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
1.3.6 肿瘤质地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
1.3.7 病程长短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关系 |
1.3.8 其他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有关的因素 |
1.3.9 本研究优缺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2001年日本听神经瘤多学科共识提出的分级标准 |
综述 听神经瘤面神经保护的相关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神经电生理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听神经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桥小脑角肿瘤非计划二次手术危险因素分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 |
2.3 手术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资料 |
3.2 肿瘤种类 |
3.3 基本资料和个人史 |
3.4 肿瘤特征 |
3.5 术后情况 |
3.6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听神经鞘瘤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其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复发性听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听神经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王炎培.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2]散发性青年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D]. 涂泽水.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影响Koos3、4级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D]. 陆建祥.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分析[D]. 陈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关于三叉神经鞘瘤分型、手术入路及其治疗效果的相关临床研究[D]. 池亚奇.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听神经瘤面神经保留的影响因素分析[D]. 孙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动态增强磁共振在听神经鞘瘤中的应用研究[J]. 姚一焓,张岩松.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0(04)
- [8]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面神经功能保留[D]. 胡帅兵.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神经电生理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D]. 郭浩然.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桥小脑角肿瘤非计划二次手术危险因素分析的临床研究[D]. 郭晓明.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