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培养美感

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培养美感

一、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育美(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哲[1](2021)在《音乐课线上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以延吉市东山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加速了5G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人类社会正快速形成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群体,知识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加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逐渐走向了教育信息化之路,2018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互联网+教育”,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新方式。小学音乐课作为中小学的美育课程之一,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课程,为了丰富教学资源,增添新的教学手段,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面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家进行了相关的防控工作,对学校做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各小学运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教学工作,音乐课亦是如此,包括远程视频、微课、录课以及线上答疑等形式,进行音乐课线上教学。在音乐课线上教学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由于音乐课的特殊性,音乐线上教学的相关研究更是微乎其微。通过此次防控期间音乐课线上教学的实践,拓展了音乐课新的教学形式,本研究根据音乐课线上教学的实践情况,本人以探索小学音乐课在线上教学开展的可行性与存在问题为目的,研究对象是以线上教学实施情况较完整、运用线上教学时间较长的延吉市东山小学,针对防控期间音乐课线上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方法是以文献综述、实地调查、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的优势探讨,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展望。这是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不同的研究对象与方向,因此结果呈现的与以往不同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线上教学的相关概述;第三章以延吉市东山小学为例,对其音乐课线上教学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东山小学基本情况、音乐课线上教学的实施情况、音乐课线上教学访谈记录和问卷调查的分析;第四章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的探索与展望,主要有音乐课线上教学的优势探讨;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以网络技术、教师、学生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音乐课线上教学发展的建议是优化线上教学平台、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拓展运用线上教学以及建立学生的网络意识;并对线上教学发展的前景进行思考,展望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构建信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最后得出结论总结本次研究的成果,提出研究的不足。

梁冠华[2](2021)在《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文中指出在国家话语体系内,探索行为体如何用语言来建构国家身份的相关热度正日渐升温。此外,国家身份的建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人文学科研究日益呈现出注重交叉与应用研究的大趋势下,国内外学界特别是国内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以理论联系实际来解读社会现象及参与社会管理的巨大热情。尤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情势,对国家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不仅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话语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其研究亦愈发呈现出增长之势。目前,从整体来看,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内容广泛、成果丰硕,主要涵盖了在已有理论框架内对身份进行整体述评以及对其建构过程的分析。具体可细分为功能类、策略类和关系类。所用理论视角主要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框架内展开,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同时,现有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思路受限,惯用一种理论阐释问题而较少涉及跨学科性的交叉研究;也有研究方式尚待破执,传统的定性研究无法完全满足科研需要,适当运用各种语料库处理方法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度。针对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论文选取国家话语范畴内的国家领导人话语,具体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交演讲话语为研究对象,一则尝试结合语料库研究方式解析语篇所构建的中国多重国家身份;二则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拓展思维域度,以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的新修辞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并辅以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构筑了国家身份建构及其话语修辞策略的语篇分析范式。国家话语的国家身份相关研究视角广阔,论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宏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的是伯克戏剧主义修辞的动机理论和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语料库研究、定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式,从整体上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研究发现,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演讲语篇具体构建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大国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四种国家身份。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根本动机一方面在于维护中国自身的发展利益、安全和主权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等,另一方面亦兼具世界情怀,着力兼顾全球以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直接动机是使国际社会各方在达成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以行动共同体为驱动力,切实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于行动。在微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戏剧主义修辞的同一理论和抽象理论,详细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怎么样”的问题。换言之,在结构安排上,论文顺次从内容同一、形式同一和辞格同一这三个层面探究国家身份建构的内部话语机制,即修辞策略。研究发现,中国国家身份建构的内容同一策略分别包含了同情同一、对立同一和无意识同一三种实现路径。相应地,与内容同一相辅相成的形式同一策略则从规约形式、重复形式和递进形式三个方面展开。此外,在辞格同一策略内,我们发现了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三大主体隐喻辞格,即建筑隐喻、拟人隐喻和旅程隐喻。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身份的建构从来不是自说自话的“一言堂”,而是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共同建构的结果。其中,内在结构可视为身份的“自我”构建,相应地,外在结构即为身份的“他者”构建。因此,论文虽以西方修辞学为基石探究中国国家领导人由内在自建国家身份的话语策略机制,但并未忽略外在的他建效果。根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中国国家形象同论文所探讨的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的结论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充分说明中国国家身份的自建效果已经得到了他者的广泛认同,同时,也为该研究提供了合法性的现实理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理论上,将西方修辞学与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建立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颖分析模式,有利于丰富政治话语研究的学术资源;(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范式,突破了以往以一种模式进行研究的单一方法,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话语研究过于主观的诘难,为政治话语的阐释增加具体的实证支撑,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3)在研究视角上,将研究的焦点从传统侧重对受众的单向劝说转为开展与受众的双向认同。在语篇的分析中,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演讲者在与受众的互动中是如何合理调度相关的修辞资源来实现国家身份的有效建构;(4)在研究价值上,面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局面,我们突破性地选用中国国家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的外交演讲,使本项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意义。这既有助于增强内部的民族凝聚力,又有助于增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推进国际话语新秩序的建构。

周月英,宫甜甜,邢瑶瑶[3](2019)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渗透》文中提出在当今新时代大背景下,美育越来越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重点关注领域,应用文写作课作为高职院校文科类课程却往往忽略了其审美特质,忽略了教学中的美育元素。因此,在应用文写作的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努力深入挖掘学科的审美特质,并将美育元素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并向学生们进行渗透、熏陶、感染,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感、树立审美理想、塑造完美人格。

李可琦[4](2018)在《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发展迅速的时代大背景下,教师增强课程资源意识,积极地开发并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满足高中语文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新型课程资源,影视具有直观、形象、新颖的独特魅力。若应用充分合理,影视资源进入语文课堂,无疑会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与生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本论文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以问卷和采访的形式对影视资源的应用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理想。由调查结果可看出,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积极,重视影视应用的少数教师也缺乏系统、严密的计划;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负担重,喜欢新鲜的、具有刺激性的事物,对影视资源的兴趣浓厚。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有效手段。本文以“视觉思维”及“期待视野”等理论为基础,注重影视在具体课例中实施的效果,将影视资源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完整的设置影视观看、学习流程,进而在实际操作中及时取得反馈信息。研究以案例探究为重点,通过影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对学生理解文本、训练写作与口语的辅助目的,优化语文教学的效果。

王启龙[5](2017)在《欧盟职业教育质量同行评议模式及本土化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正式走向科学化道路,积累了丰富的评价经验。在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基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评价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成为当前评价制度改革重要挑战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多的欧盟成员国采用同行评议模式评价职业教育质量,该模式在激发职业教育机构提高质量,促进各国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本论文从欧盟职业教育质量同行评议模式入手,以该模式具有哪些本质特征、具备哪些优势、是否在我国适用、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潜在问题和现实需求是什么、如何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如何提供政策保障等为逻辑线索展开研究。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同行评议模式在欧盟国家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分析其内涵要素和本质特征;通过试验研究法和调查法来验证同行评议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可行性;尝试采用委托代理理论对同行评议模式与现有评价模式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解构,分析各自存在的优势与潜在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结合同行评议在欧盟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我国职业院校试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论文由六章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从研究的缘起出发,分析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可视化聚类分析,进而界定主要概念,阐述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和技术路线等。第二章,欧盟职业教育质量同行评议模式的起源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欧盟职业教育同行评议模式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同行评议主要是伴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技术人员跨国就业日渐频繁,需要通过质量评价的方式来确保欧洲劳动力水平整体提升,以及国家间职业教育质量相对均衡发展等背景下引入的。其发展先后经过了初步试验、规模拓展和成熟推进三个阶段。该模式具有评议动力多源、程序高效、过程民主、结果有效等特点。第三章,欧盟职业教育质量同行评议模式的要素与关系结构。同行评议实施程序包括评议准备、同行访问、结果反馈和质量改进四部分。其相关主体呈现出一种"双次级"委托代理关系,因此同行评议不存在传统评价模式中的结构塌陷问题,但存在"知识剽窃" "效率低下"等固有问题。第四章,同行评议的应用研究。基于上海四所职业院校进行试点应用,分析评议对象对同行评议的认可程度、接受程度和需要程度。对评议过程和结果进行元评价,发现样本职业院校具有开展同行评议的主观需求,同行评议能够发现潜隐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并能够"协助"学校解决;同行结构与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影响评议效果的关键因素,评议的过程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五章,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现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呈现出"套层式"结构,面临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可通过完善评价导向与标准、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健全"代理人市场"、建立多主体参与机制、优化评价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完善。建议政府尽快出台第三方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发挥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作用,建立评价机构的准入与激励制度和质量评价的元评价制度,以及培育职业教育评价市场。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后续研究思路与计划。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同行评议模式相关主体构成"双次级"委托代理关系,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机构质量的提升。二、我国职业院校步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任务的发展阶段,具有以发展性评价促进质量提升的需求,同行评议可作为现有评价模式的补充。三、同行团队结构与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影响评议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推广需要完善其设计。四、我国以行政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内部为"套层式"关系结构,具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潜在问题,需要在代理人激励机制、培育代理人市场等方面进行完善。本研究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对欧盟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理论层面上,采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欧盟同行评议和我国现有评价模式进行了结构关系剖析,提出二者分别展现出"双次级"和"套层式"结构,分析了各自存在的风险。在方法层面,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对欧盟同行评议的发展历程、内涵要素、实施程序等进行了分析,并选取部分职业院校进行了探索性应用研究。研究结论加深了对同行评议模式的认识,拓展了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领域,为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理论研究和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完善提供实践基础。当然,由于研究者以及研究样本存在的局限,本论文对同行评议模式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后续研究拟在扩大研究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论分析框架,丰富理论视角,拓展研究广度与深度,构建适用于我国的可行模式。

徐洁[6](2015)在《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教师的初任阶段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伴随着困难和考验的职业起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任期的良好开端,必然会给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培养适合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而高素质与专业化的核心无疑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处于职业起点的初任教师负有的责任通常与那些有经验的教师所必须负有的责任在种类上是相同的。”这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初任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如下主要问题的解决: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基本构成是怎么样的?中学英语初任教师在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英语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的情况如何?这些存在问题的产生受哪些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更好地发展中学英语初任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哪些路径和策略?如何保障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顺利发展?聚焦于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研究着眼于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为手段,顺延由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研究路线。本研究首先厘清和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中几个相关概念,即是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能力发展。然后从教学能力、初任教师、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关于初任教师和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研究现状,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依据《英语课程标准》、《中学英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纲领性文件以及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理念,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初任教师应具备的五种教学能力:英语语言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反思与研究能力,同时分析了它们所包含的15个单项教学能力,包括:语言知识与技能、语言教学知识与技能、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教学诊断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编写教学设计稿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纠错能力、选择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表达能力、量化评价教学的能力、质性评价教学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并对它们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个案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中学英语初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首先对142个初任教师和936位非初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使用软件SPSS17.0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受调查的英语教师学历水平较高、教学工作量较重、教育实习时间不足;95.07%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或迫切需要提高教学能力;最受初任教师欢迎的培训内容多是以学科教学有密切联系:教学技巧学习、理论与案例学习、教学问题研讨、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观摩及点评、教学经验分享。从对非初任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反思性教学、自我学习、整理教学档案以及师徒制最能促进其教学能力的发展。在入职培训中,指导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评价和激励、领导的关注对他们教学能力发展影响较大。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能力是比较缺乏的两种能力,学校的文化环境和平台对这两种能力有重要影响。个案研究选取了7位初任教师探讨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变化、教学效果及教学困惑,通过教学设计分析、课堂观摩、集体备课和访谈指导教师等途径分析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情况,以确保个案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发现:初任教师基本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还存在难以把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缺乏学科教学知识、难以把握听和写技能的教学、不熟悉学生已有英语知识与经验、难以选择和运用教学资源、不熟悉整套英语教材编排、重点难点讲解不够透彻、不熟悉量化评价方法、难以分析质性评价的结果、不熟悉教学反思策略、缺乏教学研究方法等问题;同时,初任教师在教学实践、学校、教学研究、学生教学效果方面存在困惑。研究过程中访谈了三位优秀非初任英语教师和一位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学法任课教师及20位英语实习教师,从优秀的英语教师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的经验,对初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提出建议;在管理岗位上,帮助初任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举措;以及师范院校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学校的入职培训不分学科,对师徒制缺少过程管理与评价;重点学校的领导对入职培训很重视,工作开展比较完善,而乡村学校的入职培训工作比较简单;教育局少有统一的初任教师培训,只有教研员的听课指导及赛课等活动;职前课程开设合理,但是技能课程学时不足;教学实习时间有八周,规定实习教师上课至少四节,能否多上课取决于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师范院校对教学实习评价还留在浅层的分数评价和传统的手稿记录评价;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是实习期间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的结论,究其原因,分析指出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有个人的因素,境脉的因素和介入活动的因素。个人因素包括初任教师个人的教龄、反思能力、自我发展意识、合作能力,境脉因素包括学校的环境、学生现状、对升学率的追求、大班额教学、教学评价机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介入活动包括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在职前,培养职前教师的目标、职前教育课程的设置、培养职前教师的师资、教育实践效果、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和毕业论文研究方向都影响着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入职教育阶段,入职培训制度、学科性培训内容、师徒制督导的缺失以及指导教师任命的随意影响了初任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职后培训的目的、内容、方式、评价以及实效进一步影响着初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针对目前的中学英语初任教师能力发展的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教学能力发展的“他主”路径和“自主”路径,即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的路径和“学习—实践—反思”的路径,并提出了基于两种路径的不同发展策略。基于“他主”路径,教学能力发展的四个策略是:提升职前培养的质量、提高入职教育的针对性、加强职后支持与引领和建立“一体化”电子档案。基于“自主”路径,初任教师可以“个体”为单位开展适应性学习、管理学科教学知识、撰写教学日志、分析关键事件和开展行动研究;以“共同体”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开展课题研究和加入名师工作室。在调查研究、分析、反思的基础上,针对其影响因素和路径策略,提出促使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顺利发展需要如下几个的保障条件:职前培养的基础保障、在职学校的环境保障、入职阶段的培训保障和初任教师的自我发展保障。本研究细分了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应然构成要素、内容和要求,有助于英语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教学能力的深刻内涵。对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的调查结论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更科学、更有效地制定初任教师的培训方案。同时,本文提出的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策略与保障条件,将对师范院校、教育主管部门、中学、初任教师以及其他学科初任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谢赛[7](2014)在《张中行作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中行先生是现当代着名的散文作家、学者,同时也是着名的语文教育家。他不仅参与编写了很多语文教材,还撰写了大量关于语文教育的文章及专着,尤其是对作文教育的研究,见解独到精辟,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文从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作文与阅读的关系以及作文的教学等角度出发,力求全面细致地归纳、概括张中行先生的主要作文教育思想,试图对其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观点做系统梳理。并联系当下作文教学现状,探究其对当前作文教学的指导价值。对于张中行作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在学界并不多,其中大部分均是围绕其思想的整理概述展开。本文主要聚焦于张中行先生的《作文杂谈》一书,重点在第二章中对张中行先生的作文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分别从作文的内容和表达、作文的弊病和修改、作文与阅读的关系以及作文的教学四个方面归纳其作文教育思想。然后联系当下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张中行作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其对作文教学四点启示:一是对学生写作追求的引导、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多读多写的习惯、四是培养学生自觉修改的意识,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这些启示从作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董显辉[8](2013)在《中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合理与否事关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成为职业教育结构理论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研究的目的在于阐述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成因素之间的合理关系,助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本研究以结构功能主义为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历史与现实判断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研究理论,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现状的实证,发现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建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因素对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影响力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显性”的政治因素的影响不断减弱,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第二,美国和台湾地区已逐步构建起层次完整,衔接畅通,与普通教育类型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适应了经济和人发展的需要;第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存在层次间目标划分不明确、层次结构比例失调、衔接不畅以及各层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等问题;第四,职业教育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人才类型和职业资格标准等级的结合。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不同层次职业活动的内容是其教育的内容;第五,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师资队伍和教育评价具有趋同性,并呈现一体化趋势;第六,当前的职业教育层次的衔接是形式的衔接非实质的衔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层次间的衔接主要集中在学制的衔接,其主要目的或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通过政策是可以解决的,这是形式的衔接,而真正本质的衔接是课程衔接,只有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才可能实现中高职的本质衔接,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林育隆[9](2010)在《高等体育院校设置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的论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体育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0年至2004年,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相继设立了舞蹈学专业;而后,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也相继设置了体育艺术表演专业;2005年,上海体育学院创新性地设置了舞蹈编导专业;2006年至今,南京体育学院、沈阳大学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等都设置了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此外,还有几所综合性大学如湖南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也设置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这不仅使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成为了理论上的可能,而且成为了持续发展的现实。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好地建设这一仅有10年发展历史的新兴专业、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及其专业发展方向,是一个亟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研究以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调查和分析了当前部分高等体育院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名称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现状。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综合运用高等教育学、体育学、艺术学、表演学、经济学、运筹学、策划学等学科理论,遵循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规范性、专业特色性、服务性和实际操作性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学说、三个面向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为理论依据,以社会需求和市场调研为现实依据,提出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及其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构建,并对高等体育院校设置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较为客观、全面、深刻的论证,以期为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在高等体育院校更好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乐毅[10](2005)在《学校评估研究 ——以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为比较例证》文中指出本文以研究学校评估标准为切入点,对学校评估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对我国学校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揭示了相关研究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学校评估在体系的合理构建、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指标的编制、评估方法的多元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指出这些问题与弊端的根源主要由评估标准及评估指标所引发,在于评估指标体系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及理论基础的支撑,还由于学校评估体系的不完善及实际的学校评估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评估机构设置的不科学等。 从评估标准的视角剖析,问题主要表现在:督导评估标准与评估实践方面;其它层面的学校评估标准与指标方面;学校自评标准与指标方面。就指标体系而言,问题集中反映在: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缺乏;督导评估标准的混列状况;评估标准的科学量化;指标的重复与不合理现象;指标的适切性、导向性;指标体系理论基础的缺损;办学绩效标准的判断等方面。 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本文评介了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该评奖标准不仅是用来评奖的基准,更可以作为学校进行自我评估的参照指标以及学校改进教育服务、建立质量体系的标准工具,从而对学校的质量管理、办学绩效做出改进和评估。 在对波奖的由来、设立背景、管理方式、评奖过程及方法、影响及其导向性作用作了概述之后,着重评析了波奖《标准》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变化、指标体系构建模式、关键主题与特征、核心概念、价值观及其框架。《标准》框架展示的是一种优异的系统观,反映了当代质量管理理论和组织行为学思想。《标准》的指标体系强调组织系统管理功能,注重对学校的战略目标与规划、计划的实施与改进、学校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学校的有效运作等方面进行评估;贯穿《标准》的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标准》是以组织的绩效结果为导向的,也注重获得这些结果的过程的策划与实施,也就是注重形成性评估。 《标准》是一套极具参考价值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本文认为可仿照其框架来编制我国的国家质量教育标准,并鼓励学校据此开展自评。合理地借鉴并引用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能加快我国学校评估的研究进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切合我国学校评估实际的建议与设想。这些建议是在经过了对学校评估的理论基础的分析、现存问题的剖析、别国经验的介绍之后得出的,是合乎逻辑的,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重点谈了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制定我国国家质量教育标准和设立面向教育组织的国家质量奖的建议,二是关于构建“三位一体”学校评估体系、完善学校质保机制的设想,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从规范学校评估的角度来看,首先需要构建合理完善的学校评估体系,从机制上、制度上予以保证和支持。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校评估体系,认为合理的学校评估体系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政府的督导评估(包括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性评估)、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的独立评估以及由学校组织的自我评估。三者各自行使自己的职权、承担自己的责任义务、发挥自己的角色功能,互相补充形成合力,但又不能互相取代,从而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评估体系。这一评估体系的形成将有利于学校内部管理、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其意义在于:发挥内评和外评的互补作用;为全面公正地评估学校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为政府决策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完善我国学校评估体系之需。

二、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育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育美(论文提纲范文)

(1)音乐课线上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以延吉市东山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扶持
        1.1.2 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线上教学的概述
    2.1 线上教学的形式
    2.2 线上教学的支撑平台
    2.3 音乐课在线上教学的开展
    2.4 音乐课线上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的调查分析
    3.1 东山小学基本情况
        3.1.1 学校基本概况
        3.1.2 音乐课教学情况
    3.2 音乐课线上教学实施情况
    3.3 音乐课线上教学调查过程
        3.3.1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3.3.2 教师调查设计
    3.4 音乐课线上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3.4.1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3.4.2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3.4.3 小结
第四章 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的探索与展望
    4.1 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的优势探讨
        4.1.1 基于小学音乐课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 网络资源丰富,辅助教师课堂教学
        4.1.3 便捷式微型教学,拓展碎片化学习
    4.2 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
        4.2.1 网络技术方面
        4.2.2 教师教学方面
        4.2.3 学生学习方面
    4.3 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的思考与展望
        4.3.1 优化线上教学平台,构建优质教学体系
        4.3.2 转变教学理念,注重线上教学
        4.3.3 拓展运用线上教学,实现多元化学习
        4.3.4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学生的网络意识
        4.3.5 小学音乐课线上教学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学生问卷)
附录B (教师问卷)
附录C (教师访谈题纲)

(2)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源起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治话语研究综述
        2.1.1 政治话语的界定
        2.1.2 政治话语研究述评
    2.2 国家话语研究综述
        2.2.1 国家话语相关概念
        2.2.2 国家话语研究述评
    2.3 身份研究综述
        2.3.1 身份认知初探
        2.3.2 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4 国家身份研究综述
        2.4.1 国家及国家身份认知初探
        2.4.2 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5 小结
第三章 戏剧主义修辞
    3.1 引言
    3.2 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研究概述
        3.2.1 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传承与创新
        3.2.2 肯尼斯·伯克修辞学理论研究成果
        3.2.3 肯尼斯·伯克修辞理论对国家话语研究的意义
    3.3 修辞动机
        3.3.1 动机与行为
        3.3.2 动机与否定
        3.3.3 戏剧五位一体
    3.4 辞屏
        3.4.1 “辞屏”的概念
        3.4.2 “辞屏”的特点
    3.5 同一
        3.5.1 同一与分离
        3.5.2 同一与实质
        3.5.3 同一的方式
    3.6 国家话语、国家身份与修辞认同三元合一的研究合法性探析
    3.7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多重国家身份的建构
    4.1 引言
    4.2 中国声音
    4.3 中国身份
        4.3.1 新兴大国
        4.3.2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4.3.3 负责任大国
        4.3.4 东方文明大国
    4.4 国家身份建构动机
        4.4.1 根本动机:利益共同体
        4.4.2 直接动机:行动共同体
    4.5 小结
第五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内容同一策略
    5.1 引言
    5.2 同情同一
        5.2.1 以构建“家族质”实现身份认同
        5.2.2 以构建“几何质”系紧合作纽带
        5.2.3 以构建“方向质”付诸共同实践
    5.3 对立同一
        5.3.1 世界经济增长面临困境
        5.3.2 地缘政治危机频现
        5.3.3 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5.4 无意识同一
        5.4.1 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5.4.2 表达美好人格的词语
    5.5 小结
第六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形式同—策略
    6.1 引言
    6.2 规约形式同一:文体结构
        6.2.1 绪言:称呼与问候语
        6.2.2 关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3 基于共同利益的行动倡议叙述
        6.2.4 关于中国形势、中国道路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5 中国方案、中国举措叙述
        6.2.6 结尾:致谢与祝福语
    6.3 重复形式同一:叙事
        6.3.1 叙事对主题的导引
        6.3.2 叙事构筑情感认同
    6.4 递进形式同一:修辞推论
        6.4.1 完整修辞推论
        6.4.2 省略大前提的修辞推论
        6.4.3 省略小前提的修辞推论
        6.4.4 省略结论的修辞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辞格策略
    7.1 引言
    7.2 建筑类隐喻
        7.2.1 建筑隐喻描述
        7.2.2 建筑隐喻说明
    7.3 拟人类隐喻
        7.3.1 拟人隐喻描述
        7.3.2 拟人隐喻说明
    7.4 旅程类隐喻
        7.4.1 旅程隐喻描述
        7.4.2 旅程隐喻说明
    7.5 其他隐喻
        7.5.1 疾病类隐喻
        7.5.2 文化类隐喻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及研究发现
        8.1.1 主要观点:话语、互动、同一三位一体
        8.1.2 研究发现:回答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三问”
    8.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高职类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
三、写作教学实践中的美育元素渗透
    1. 在理论知识传授中感受应用美
    2. 在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中感受合作美
    3. 在格式结构分析中感受建筑美
    4. 在敬辞、谦辞的运用讲解中感受文化美
    5. 在与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中感受简洁美

(4)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影视资源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3.1 影视资源的定义
        3.1.1 影视资源的内涵
        3.1.2 影视资源的外延
    3.2 影视资源相关理论
        3.2.1 视觉思维理论
        3.2.2 观众心理学理论
4.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4.1 教师调查
        4.1.1 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4.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学生调查
        4.2.1 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4.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5.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实践
    5.1 影视资源的应用原则
        5.1.1 目的性原则
        5.1.2 开放性原则
        5.1.3 经济性原则
    5.2 影视资源的应用策略
        5.2.1 选择具有教育实践意义的影视资源
        5.2.2 以引导的方式应用影视资源
        5.2.3 依据反馈信息解决影视资源的应用障碍
        5.2.4 利用对比方式保证影视资源的应用效率
    5.3 影视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
        5.3.1 利用影视辅助阅读——阅读教学举例
        5.3.2 利用影视刺激写作——写作教学举例
        5.3.3 利用影视锻炼表达——口语交际教学举例
    5.4 影视资源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5.4.1 认识影视资源运用过程中的缺陷
        5.4.2 重视对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5.4.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欧盟职业教育质量同行评议模式及本土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及启示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四、已有研究的反思与借鉴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质量
        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
        三、同行评议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拟创新点
        五、技术路线
第二章 欧盟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产生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与就业形势严峻
        二、欧盟一体化与人才跨国流动
        三、达芬奇计划与职业教育发展
    第二节 发展历程
        一、初步试验阶段(2004年-2007年)
        二、规模拓展阶段(2007年-2009年)
        三、成熟推进阶段(2009年至今)
    第三节 主要特点
        一、评议动力的内源与外源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三、评议程序的高效与互补
        四、评议过程的民主与透明
        五、评议结果的有效与循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盟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式的要素与关系结构
    第一节 同行评议的基本要素
        一、评议目标与假设
        二、评价主体与客体
        三、评价标准与原则
    第二节 同行评议的评价实施程序
        一、评议准备
        二、同行访问
        三、评议结果
        四、质量改进
    第三节 同行评议的内部关系审视
        一、委托-代理理论及其模型
        二、同行评议中的关系结构
        三、同行评议的潜在问题审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行评议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应用设计
        一、应用假设
        二、被试选取
        三、相关工具
    第二节 应用过程
        一、评议准备
        二、同行访问
        三、评议结果
    第三节 结果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理论模型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三、应用结果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历程
        一、初步探索期
        二、大力发展期
        三、制度完善期
        四、科学规范期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结构关系与问题审视
        一、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结构
        二、"套层式"委代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博弈论视角下委代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发展导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范式的设计思路
        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式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后续研究思路与计划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6)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 中学英语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二) 教学能力发展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 中学英语初任教师的教学能力急需提升
        (四) 研究者对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关注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初任教师的研究
        (二) 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三) 关于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四) 研究现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 初任教师
        (二) 教学能力
        (三) 教学能力发展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构成
    一、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基本依据
        (一) 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 《大纲》及《标准》的要求
        (三) 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主要内容
        (一) 英语语言能力
        (二) 教学设计能力
        (三) 教学实施能力
        (四) 教学评价能力
        (五) 反思与研究能力
第二章 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
        (一) 调查对象
        (二) 初任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三) 非初任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二、个案研究
        (一) 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变化
        (二) 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评价
        (三) 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困惑
    三、访谈研究
        (一) 访谈对象
        (二) 访谈结果
    四、调查结论
        (一) 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变化
        (二) 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存在问题
        (三) 职前入职职后教师培养的存在问题
第三章 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 教龄
        (二) 反思能力
        (三) 自我发展意识
        (四) 合作能力
    二、境脉因素的影响
        (一) 学校的环境
        (二) 学生的现状
        (三) 升学率的追求
        (四) 大班额教学
        (五) 教学评价机制
    三、介入活动的影响
        (一) 职前培养
        (二) 入职教育
        (三) 职后培训
第四章 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他主”路径
        (一) “他主”路径的内涵
        (二) 基于“他主”路径的策略
    二、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自主”路径
        (一) “自主”路径的内涵
        (二) 基于“自主”路径的策略
第五章 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保障条件
    一、职前培养的基础保障
        (一) 职前培养课程
        (二) 教育实践质量
        (三) 大学课堂教学
        (四) 职前培养管理
    二、入职阶段的培训保障
        (一) 入职培训制度
        (二) 入职培训内容
        (三) 入职培训师资
        (四) 入职培训时间与方式
        (五) 入职培训经费
    三、在职学校的环境保障
        (一) 学校管理制度
        (二) 学校合作氛围
        (三) 学校教学文化
        (四) 学校研究文化
        (五) 学校评价制度
        (六) 英语教学条件
    四、初任教师的自我发展保障
        (一) 认清英语教师职业角色
        (二) 具有教学能力发展意识
        (三) 开展自我教学能力评价
        (四) 制定教学能力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任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非初任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5 B中学校本培训
后记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7)张中行作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张中行作文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实践基础
第二章 张中行作文教育思想阐释
    第一节 作文的内容和表达
        一、作文内容和表达的基本准则
        二、作文的内容
        三、作文的表达
    第二节 作文的弊病和修改
        一、作文的弊病
        二、作文的修改
    第三节 作文与阅读的关系
        一、以读促写
        二、以熟统知
    第四节 作文的教学与批改
        一、作文的教学
        二、作文的批改
第三章 张中行作文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叶圣陶的“作文论”
    第二节 张中行作文教育思想与叶圣陶“作文论”的比较
        一、研究对象
        二、写作目的和文风取向
        三、教学和训练重点
第四章 张中行作文教育思想对当下作文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对学生写作追求的引导
    第二节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节 养成多读多写的习惯
        一、重视课外阅读指导
        二、课堂作文与课外写作相结合
    第四节 培养自觉修改的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名称释义与研究立意
    1.2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缘起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缘起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价值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职业教育
        1.4.2 现代职业教育
        1.4.3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4.4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1.4.5 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
        1.4.6 职业教育层次衔接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5.1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研究
        1.5.2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
        1.5.3 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6 研究问题的提出
        1.6.1 理论视角
        1.6.2 实践视角
    1.7 研究目的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的基本理论预设
    1.9 研究视角、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和论文框架
        1.9.1 研究视角
        1.9.2 研究思路
        1.9.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9.4 论文框架
    1.10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10.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10.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演变
    2.1 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级数的演变
        2.1.1 1902-1912 年期间职业教育层次级数
        2.1.2 1912-1927 年期间的职业教育层次级数
        2.1.3 1927-1949 期间的职业教育层次级数
        2.1.4 1949 年后职业教育层次级数
    2.2 建国后职业教育层次规模演变
        2.2.1 1950-1965 年的职业教育层次规模
        2.2.2 1966-1976 年期间的职业教育层次规模
        2.2.3 二十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的职业教育层次规模
        2.2.4 二十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的职业教育层次规模
    2.3 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演变的经验与启示
        2.3.1 经济、政治等因素对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层次的影响程度
        2.3.2 政策是调控职业教育层次与规模的直接手段
        2.3.3 技术水平决定职业教育层次高低
        2.3.4 职业教育层次变化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又要适时变革
        2.3.5 职业教育层次的变革既要借鉴又要本土化
        2.3.6 职业教育层次起点随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第三章 美国和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3.1 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3.1.1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
        3.1.2 职业教育层次间的衔接
        3.1.3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
        3.1.4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经验
    3.2 美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3.2.1 职业教育层次的变化
        3.2.2 职业教育层次间的衔接
        3.2.3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
        3.2.4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经验
    3.3 美国和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启示
        3.3.1 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3.3.2 加强职业教育各层次间的衔接
        3.3.3 授予高职高专毕业生“副学士学位”
        3.3.4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
第四章 功能选择下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4.1 职业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1.1 结构、功能的概念
        4.1.2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1.3 职业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2. 职业教育的功能
        4.2.1 教育的一般功能
        4.2.2 职业教育的特有功能
    4.3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4.3.1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要素
        4.3.2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特点
    4.4. 功能选择下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4.4.1 职业教育功能的选择与层次结构调整
        4.4.2 影响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因素
        4.4.3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类型
        4.4.4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主体和模式
        4.4.5 功能选择下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合理性
第五章 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5.1 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
        5.1.1 职业教育各层次培养目标现状
        5.1.2 职业教育层级间的衔接状态
        5.1.3 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规模情况
        5.1.4 职业教育层次专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吻合情况
        5.1.5 职业教育层次满足学生终身教育需要的调查
        5.1.6 职业教育各层次管理归属情况
    5.2 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的问题
        5.2.1 职业教育层次划分依据不合理,各层次培养目标不清晰
        5.2.2 职业教育层次衔接不畅,衔接重形式轻内涵
        5.2.3 职业教育各层次规模比例失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5.2.4 专业结构比例失衡,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
        5.2.5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不完善,难以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
        5.2.6 各类各层职业教育管理不统一
第六章 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适应性调整
    6.1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
        6.1.1 应用型本科与专业学位教育归属职业教育类型
        6.1.2 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相应的职业教育培养
        6.1.3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指导职业教育层次的划分
    6.2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建议
        6.2.1 依据人才类型与职业资格标准划分职业教育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6.2.2 打通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衔接通道,满足学生升学的意愿
        6.2.3 调整各层次合理的比例,满足人才层次需求
        6.2.4 调整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提高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
        6.2.5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6.2.6 调整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协调各层次职业教育发展
    6.3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保障
        6.3.1 资金投入是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基础
        6.3.2 制度是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关键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升学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职院校学生升学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三 在校本科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意向的问卷
致谢

(9)高等体育院校设置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的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建设还处于探索之中
        1.1.2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对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做进一步研究
        1.1.3 进一步调整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
        1.1.4 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1.1.5 大型体育艺术表演活动增多,对体育艺术表演人才的要求提高,需要需要研究培养高级体育艺术表演策划人才
        1.1.6 策划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7 研究可以填补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理论研究的空缺
        1.1.8 来源于总结各国体育院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和经验的启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体育艺术类专业名称
        1.2.2 关于体育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
        1.2.3 关于体育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
        1.2.4 关于体育艺术类专业教材建设
        1.2.5 关于体育艺术类专业教学方法
        1.2.6 关于体育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
        1.2.7 关于体育艺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2.8 关于体育艺术类专业设置与社会市场需求关系
        1.2.9 关于增设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10 关于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对策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比较研究法
        2.2.6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1.1 专业名称设置的分析
        3.1.2 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
        3.1.3 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析
        3.1.4 课程设置的分析
        3.1.5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发展的探讨
    3.2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的构建
        3.2.1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构建的模型图
        3.2.2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构建的原则
        3.2.3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专业名称的构建
        3.2.4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构建
    3.3 高等体育院校设置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的论证
        3.3.1 高等体育院校设置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的必要性论证
        3.3.2 高等体育院校设置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的可行性论证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学校评估研究 ——以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为比较例证(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学校评估研究概述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学校评估的基本涵义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学校评估的概念
    第二节、学校评估的分类和内容
    第三节、学校评估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学校评估的指标体系及其构建
    第一节、学校评估指标与权重系统的构建
    第二节、学校评估标准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第三节、学校评估标准制订的原则、方法与理论依据
第三章:我国学校评估现状与标准问题剖析
    第一节、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及其评估标准分析
    第二节、我国学校评估标准与评估实践的问题透析
第四章: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及其评奖标准的内涵与理念
    第一节、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概述
    第二节、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奖标准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绩效优异教育标准》的主要内容、关键主题与特征
    第四节、《绩效优异教育标准》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及其框架
第五章:《绩效优异教育标准》指标体系解读
    第一节、1999-2003年《绩效优异教育标准》变化分析
    第二节、《绩效优异教育标准》各级指标及评分标准解析
    第三节、《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与学校自我评估方法
第六章:应用《绩效优异教育标准》开展学校评估的实践
    第一节、作为一种评估组织绩效的外部评估标准
    第二节、作为一种评估组织绩效的自我评估标准
    第三节、借鉴《绩效优异教育标准》开展学校自评的可行性分析
第七章:关于学校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关于制定我国国家质量教育标准的思考
    第二节、关于完善我国学校评估体系的思考
附录: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育美(论文参考文献)

  • [1]音乐课线上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以延吉市东山小学为例[D]. 刘晓哲. 延边大学, 2021
  • [2]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D]. 梁冠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渗透[J]. 周月英,宫甜甜,邢瑶瑶.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9(03)
  • [4]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可琦. 天水师范学院, 2018(01)
  • [5]欧盟职业教育质量同行评议模式及本土化应用[D]. 王启龙.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中学英语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徐洁. 西南大学, 2015(11)
  • [7]张中行作文教育思想研究[D]. 谢赛.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8]中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研究[D]. 董显辉. 天津大学, 2013(12)
  • [9]高等体育院校设置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策划方向的论证[D]. 林育隆. 集美大学, 2010(05)
  • [10]学校评估研究 ——以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为比较例证[D]. 乐毅.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培养美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