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古特瑞香对菜粉蝶幼虫的拒食和胃毒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金党琴,龚爱琴[1](2017)在《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协同增效作用》文中认为研究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复配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协同增效作用,为开发植物源农药提供理论依据。用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及其复配混剂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和拒食活性测定,筛选对甜菜夜蛾高效低毒的药剂。结果表明,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复配质量比为6∶2,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2d后的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为20.31mg/L,共毒系数为295.36;当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复配质量比为3∶5时,拒食活性测定共毒系数为225.22,AFC50为27.03mg/L,增效作用最强。
张嘉慧[2](2016)在《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及对解毒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藿香酮(pogostone)是从具有杀虫活性的广藿香精油中分离纯化而得到的一种化合物,探明广藿香酮的杀虫活性是其应用的基础。本文以斜纹夜蛾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杀虫活性,并初步探讨了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解毒酶的影响,旨在为广藿香酮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点滴法测定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触杀作用,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的校正死亡率随着广藿香酮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在相同浓度下,龄期越小,效果越好。当广藿香酮浓度为16mg/mL时,3、4、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76%。2采用浸渍叶碟法测定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拒食作用,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的非选择性拒食率随着广藿香酮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当广藿香酮浓度为16mg/mL时,3、4、5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100.00%、100.00%、99.66%,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1.53mg/mL、2.09mg/mL、2.17mg/mL。3采用叶片饲喂法测定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胃毒作用,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的校正死亡率随着广藿香酮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校正死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在相同浓度下,3龄效果较好,4龄次之,5龄较差。当广藿香酮浓度为16mg/m L时,处理72h后,3、4、5龄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52%、18%,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6.99mg/mL。4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经广藿香酮处理的斜纹夜蛾,随着广藿香酮浓度的增加,幼虫历期延长,幼虫重量、化蛹率和羽化率下降,而对蛹和成虫的历期影响不大;在相同浓度下,3龄效果较好,4龄次之,5龄较差。当广藿香酮浓度为16mg/ml时,处理72h后,3、4、5龄幼虫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8.05%、93.50%、70.12%;处理24h后,化蛹率分别为18%、94%、86%;羽化率分别为6%、82%、72%。说明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5经不同浓度的广藿香酮、不同时间处理后,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再抑制,经2mg/mL、4mg/mL、8mg/mL的广藿香酮浓度处理0h和18h后,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分别为19.19%、14.52%、22.31%和21.52%、32.94%、15.84%。6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即处理后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性逐渐增强,后趋于平缓。在4mg/mL处理12h后,斜纹夜蛾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83%和37.86%。本研究表明,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较强的触杀作用、拒食作用和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开发成杀虫剂的前景,羧酸酯酶可能是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起作用的重要位点。
于新池[3](2016)在《苦杏仁精油的提取、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病虫害给世界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和难以估计的损失。它们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此外,植物病害产生的有毒物质还会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目前,化学农药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长期向田间喷洒化学农药,导致药物残留、药物抗性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因此,研发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型农药迫在眉睫。由于天然产物具有毒性低、易降解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从天然产物发展新型农药已成为当前药物研发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苦杏仁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止咳、平喘、降血脂、抗氧化、护肤等功效,但关于苦杏仁精油的抗菌和杀虫活性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苦杏仁残渣中提取的苦杏仁精油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其化学成分的基础上,不仅考察了其对19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抑制活性及对2种真菌的体内抗菌活性,而且探究了其对5种常见害虫的杀灭活性,取得的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借助特别设计的水蒸气蒸馏装置蒸馏,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除去脂肪油的残渣中提取苦杏仁精油(Bitter almond essential oil,BAEO),提取率为5.36‰。2.采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新制和久置的苦杏仁精油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评价,确认新制精油中的14种组分,占总挥发油的99.59%;久置精油中的21种成分,占其总量的99.90%。3.采用菌丝线性生长速率法筛查了苦杏仁精油对19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抑制活性,为了考察其综合抗菌活性,进一步测定了其对所有供试菌的体外抗菌毒力,结果显示:其对所有供试菌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对白菜黑斑病原菌和番茄早疫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它们的半数抑菌浓度(EC50)分别为50.2和103.2μL/mL。4.采用活体盆栽实验法测定了苦杏仁精油对黄瓜炭疽病原菌和小麦白粉病原菌的体内抗菌活性,结果证明:BAEO对两种病原菌的保护效果强于治疗效果。5.采用三角瓶密闭法和口腔注射法测定了苦杏仁精油对5种常见害虫的杀灭活性,主要包括熏蒸活性、熏蒸时间效应和胃毒活性。结果表明,苦杏仁精油对试虫具有较好的杀灭活性,其对家蝇、白纹伊蚊以及粘虫具有很好的熏蒸活性,对黄粉虫的胃毒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藜芦碱。
杨航宇,冉福祥[4](2014)在《甘肃瑞香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生物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明甘肃瑞香(Daphne tangutica Maxim)对菜粉蝶幼虫的生物活性,以甘肃瑞香的全株、叶、茎皮、茎木质部、根皮和根木质部为研究对象,以甲醇、乙酸乙酯、丙酮、氯仿、苯和石油醚为溶剂,采用索氏法提取其活性成分,明确其最佳的杀虫活性部位和提取溶剂.结果表明:在干粉100mg/mL的质量浓度下,各溶剂瑞香全株的提取物均对菜粉蝶幼虫表现出明显的拒食、胃毒和触杀作用,其中苯的提取效果最好,其粗提物对菜粉蝶5龄幼虫24h的拒食率为92.29%,胃毒作用的LD50为19.56μg/头,7d后触杀作用的LD50为52.56μg/头.甘肃瑞香不同部位的苯提取物对菜粉蝶5龄幼虫均表现出明显的拒食、胃毒和触杀作用,其活性部位表现为甘肃瑞香叶>根皮>茎皮>茎木质部>根木质部.甘肃瑞香叶粗提物杀虫活性最高,其粗提物对菜粉蝶5龄幼虫24h的拒食率为94.59%,胃毒作用的LD50为8.47μg/头;7d后触杀作用的LD50为50.41μg/头.
杨曼[5](2012)在《牛心朴子、珍珠柴等3种植物的粗提取物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寻找新型的可防治美国白蛾的植物源药剂,本文采用多种方法以采自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的牛心朴子、珍珠柴和鄂尔多斯半日花三种植物为材料,测定了它们的多种溶剂粗提物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牛心朴子的5种溶剂粗提物(水粗提物、甲醇粗提物、乙醇粗提物、丙酮粗提物、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美国白蛾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牛心朴子对美国白蛾有强烈的拒食作用和产卵忌避作用,较强的杀卵和触杀作用,有一定的胃毒作用。(1)5种溶剂粗提物中,不同浓度的丙酮粗提物和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美国白蛾有较好的杀卵作用,浓度为30g/l时,该两种溶剂粗提物可使卵的死亡率达89.33%和79.33%;(2)高浓度下的水粗提物和甲醇粗提物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有较好的触杀作用,最高浓度30g/l时,48h的死亡率为70.00%和68.33%:(3)浓度为30g/l的水粗提物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有较弱的胃毒作用,但48h的死亡率仅为51.67%;(4)5种粗提物在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均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效果最好,在浓度30g/l时,24h的选择性拒食率高达100%;(5)5种粗提物在对美国白蛾均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产卵忌避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效果最好,在浓度30g/l时,24h的选择性产卵忌避率为85.50%。2.采用珍珠柴的5种溶剂粗提物(水粗提物、甲醇粗提物、乙醇粗提物、丙酮粗提物、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美国白蛾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珍珠柴对美国白蛾有强烈的杀卵作用、拒食作用、产卵忌避作用,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弱的触杀作用,没有胃毒作用。(1)5种粗提物中,不同浓度的甲醇粗提物和丙酮粗提物对美国白蛾有较好的杀卵作用,浓度200g/l时,卵的死亡率分别为93.00%和91.33%;(2)浓度200g/l的甲醇粗提物和水粗提物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有较弱的触杀作用,48h的死亡率分别为55.00%和53.33%;(3)5种粗提物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均没有胃毒作用;(4)5种粗提物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均有生长发育抑制作用,试验第三天后抑制作用最佳,5种提取物中丙酮粗提物的抑制效果最好,第三天时抑制率可达100%;(5)在高浓度时,5种粗提物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均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作用;(6)在高浓度时,5种粗提物对美国白蛾均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产卵忌避作用,其中,丙酮粗提物和乙酸乙酯粗提物效果是最好的,在浓度200g/l时,24h的选择性产卵忌避率均高达100%。3.采用鄂尔多斯半日花的5种溶剂粗提物(水粗提物、甲醇粗提物、乙醇粗提物、丙酮粗提物、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美国白蛾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半日花对美国白蛾有较为明显的拒食作用和产卵忌避作用,除此之外,其粗提物还有较强的杀卵作用,一定的触杀作用和胃毒作用,但这两种作用效果均不明显。(1)5种粗提物中,不同浓度的甲醇粗提物、乙醇粗提物和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美国白蛾有较好的杀卵作用,浓度200g/l时,卵的死亡率可达92.00%、90.00%和90.00%;(2)浓度200g/l的水粗提物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有较弱的触杀作用;(3)不同浓度下的5种粗提物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胃毒作用均不显着;(4)在高浓度时,5种粗提物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均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作用,其中丙酮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在浓度200g/l时,24h的选择性拒食率均高达100%;(5)在高浓度时,5种粗提物对美国白蛾均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产卵忌避作用,乙酸乙酯粗提物的作用效果是最佳的,在浓度200g/l时,24h的选择性拒食率高达100%。
张新瑞[6](2009)在《红蓼提取物的杀虫作用和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红蓼是一年生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草本植物,国内外对其杀虫活性研究甚少。本文研究了红蓼提取物(萃取物)对粘虫的杀虫活性、杀虫谱、对粘虫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对种子的杀虫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了萃取物的低温稳定性,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用5种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用甲醇提取粗提物产出率最高,最低者为用石油醚提取,其排序为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石油醚。2.红蓼的最高杀虫活性部位为种子和秋季茎秆,种子的最佳提取溶剂是乙醇(蒸馏),秋季茎秆的最佳提取溶剂是甲醇(蒸馏)。种子乙醇粗提物稀释5倍液对粘虫5龄幼虫的触杀死亡率可达41.97%,秋季茎秆甲醇粗提物的触杀死亡率为20.29%。3.红蓼种子的杀虫活性成分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此萃取物稀释5倍液对粘虫5龄幼虫的触杀死亡率高达88.89%;而秋季茎秆的杀虫活性成分则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其次是氯仿萃取物,触杀死亡率分别为59.2%和29%。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2945+3.9553X和Y=-4.6904+6.6231X,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8.6466和29.0484g(浸膏)/L。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5龄幼虫、菜粉蝶4龄幼虫、棉铃虫5龄幼虫、甘蓝夜蛾5龄幼虫、甜菜夜蛾4龄幼虫和小地老虎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的触杀死亡率分别为88.89%、100%、87.5%、90%、93.33%和100%;对小菜蛾3龄幼虫也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4倍液的触杀死亡率为92.85%。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4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的触杀死亡率达100%。红蓼盛花期茎秆石油醚粗提物对棉蚜的触杀作用较强,稀释3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可达51.65%,而种子乙酸乙酯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棉蚜、桃蚜、麦长管蚜、甘蓝蚜和豆蚜的触杀作用很弱或者无触杀作用。红蓼盛花期花石油醚和甲醇粗提物对朱砂叶螨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1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4.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触杀作用较强,校正死亡率为59.2%,对其生长发育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为30.45%;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具有较强的胃毒作用,校正死亡率可达57.14%;对粘虫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麻醉作用,1h内的麻醉率高达82%,其回归方程为:Y=2.0794+4.0267X,苏醒中时RT50=5.31h。2种萃取物对粘虫无拒食、内吸、熏蒸、杀卵和杀蛹作用。2种萃取物对菜粉蝶无拒食和熏蒸作用,对桃蚜无内吸作用。5.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幼虫体内Na+-K+ -ATP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从流分的化学结构推断,红蓼种子的杀虫活性成分可能有14种,主要成分为酮、醇、开环萜和五环三萜烷类化合物。7.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有低温稳定性。
吕敏[7](2009)在《梣酮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目前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具杀虫活性的化合物并以其为先导进行结构优化已成为新农药创制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首先研究了从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根皮中分离到的梣酮的杀虫活性,然后结合症状学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组织切片及超微结构观察)、酶学等方法对其杀虫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梣酮具有缓效杀虫活性。通过症状学观察,处理试虫死亡高峰出现在其取食后第2~3天,且表现为上吐下泻的胃毒作用症状,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2、梣酮对试虫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5.0、10.0及20.0 mg/mL的梣酮溶液在2h内对5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拒食率均高于60%。梣酮对5龄粘虫幼虫、2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及2龄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幼虫24h时的拒食中浓度(AFC50)值分别为11.47、7.78及13.40 mg/mL。20 mg/mL梣酮溶液对2龄菜青虫Pieris rapae 24h的拒食率达到78.00%;3龄菜青虫48h拒食率达到80.80%;对4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24h拒食率达到73.20%;对3龄小地老虎幼虫24h拒食率为27.38%。此外,对5龄小地老虎幼虫及6龄粘虫幼虫也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3、梣酮对试虫具有较强的胃毒毒杀活性,但触杀活性较差。通过载毒叶片饲喂法,发现梣酮对鳞翅目昆虫,包括粘虫、菜青虫、小菜蛾、棉铃虫及小地老虎具有较强的胃毒毒杀活性。20.0 mg/mL梣酮溶液对粘虫的活性最好。梣酮对2龄小菜蛾幼虫、3龄粘虫幼虫及4龄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幼虫的致死中浓LC50分别为7.10 mg/mL、15.95 mg/mL及63.80μg/mL,对5龄粘虫幼虫的致死中量LD50为135.70μg/g。4、梣酮对粘虫幼虫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5.0、10.0及20.0 mg/mL三个浓度处理5龄粘虫幼虫,其生长至6龄的发育历期分别延长了1、2及3d,且校正死亡率均大于50%;在浓度为10.0及20.0 mg/mL时,对粘虫的发育抑制率均达到30%以上。其化蛹率及羽化率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梣酮可使粘虫产生畸形蛹。5、梣酮对粘虫卵孵化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经5.0、10.0及20.0 mg/mL三个浓度处理,其卵孵化历期均延长了3-4d,孵化率只有50%左右,且孵化后的幼虫仅少量发育为2龄幼虫,发育抑制率分别为73.94%、86.52%及85.43%。6、梣酮的毒杀活性与温度(12 oC、22 oC、32 oC)成正相关性,温度(32 oC)越高毒力越强。7、解剖中毒试虫,未见消化道破损。严重失水的试虫中肠肠壁变薄,缺乏弹性,易破碎。通过制作石蜡切片,在光镜下看到,梣酮处理后的粘虫中肠横断面形状不规则,肠壁细胞层连接不完整,杯状细胞杯腔变大,柱状细胞细胞核肿大。随着中毒程度的加深,围食膜消失,肠内容物散乱地分布于肠腔。8、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梣酮处理后对粘虫中肠细胞内的细胞器影响较大。在试虫尚未表现症状时中肠超微结构与对照差别不大,仅是在细胞内出现大量溶酶体;当试虫出现失水症状时,线粒体肿胀,并出现空白亮区,内质网扩张;严重失水时,细胞质稀薄,线粒体少,细胞核内染色质浓缩成团,次级溶酶体增多,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嵴模糊或消失,空泡化,但双层膜完好。杯状细胞细胞壁内陷,杯腔内细胞器混乱,柱状细胞内细胞器外溢。梣酮可使中肠微绒毛断裂倒伏,甚至部分脱落缺失。9、通过对处理前后粘虫中肠消化酶活性的比较,发现梣酮抑制了5龄、6龄粘虫幼虫中肠α-淀粉酶、脂肪酶活性,但却提高了5龄及6龄粘虫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蛋白酶可能参与了梣酮在粘虫中肠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对特异性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梣酮处理后,5龄粘虫幼虫中肠强碱性类胰蛋白酶(BAPNA为底物)及类胰凝乳蛋白酶(BTEE为底物)活性随粘虫中毒程度加深而降低,而弱碱性类胰蛋白酶(TAME为底物)活性被激活;6龄粘虫幼虫中肠强碱性及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均表现出先抑制后激活,而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受到抑制,且随时间延长其活性越来越低。与粘虫相反,5龄小地老虎幼虫中肠两种类胰蛋白酶活性均表现出受抑制,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被激活。10、羧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梣酮的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测定梣酮处理前后各时期5龄及6龄粘虫幼虫中肠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发现梣酮可提高粘虫中肠羧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而降低了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及O-脱甲基酶的活性。
肖艳[8](2008)在《半枝莲提取物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提取物对菜青虫Pieris rapae(L.)进行生物活性研究,得到了拒食活性较高的组分,并以此有效成分对菜青虫进行了触杀、胃毒、生长发育抑制和产卵忌避等作用方式的研究,获得如下研究成果:1、室内测定了14种栽培中草药乙醇粗提物对菜青虫Pieris rapae(L.)3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活性和选择性拒食活性。结果表明,各种粗提液对菜青虫3龄幼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拒食活性,其中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效果较好。当浓度为10mg/ml时,选择拒食试验中,3者的平均拒食率分别为:100%,96.07%、84.46%;非选择性拒食试验中,3者平均拒食率为:100%,84.01%,76.20%。2、取半枝莲粗提物稠膏,加10倍量的蒸馏水200ml,装入分液漏斗中,采用液—液分配,依次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最后分别将这些萃取液减压浓缩至稠膏。浓度为200mg/L的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的萃取物乙醇溶液对3龄菜青虫幼虫的24h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86.48%、96.84%、10.54%、1.10%、2.71%,48h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74.05%、82.82%、0.01%、0.25%、0.73%;24h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80.87%、94.50%、8.88%、1.11%、1.09%,48h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70.31%、79.24%、2.85%、0.42%、0.32%。其中乙醚和石油醚萃取物的拒食效果最好。3、将半枝莲乙醚萃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以硅胶为固定相,以石油醚和丙酮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对柱层析各馏分进行拒食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D馏分、B馏分、C馏分和E馏分中,浓度为100mg/L时,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96.82%、77.42%、67.22%和71.98%,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94.78%、73.65%、64.59%、67.72%。4、将半枝莲柱层析(大柱)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继续分离纯化,以硅胶为固定相,以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对小柱柱层析各馏分进行拒食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D馏分、C馏分和E馏分中,在浓度为100mg/L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99.76%、71.31%、79.68%,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96.53%、63.71%、72.53%。因此选择拒食效果最好的D馏分研究半枝莲的其他作用方式。5、利用点滴法测定了半枝莲柱层析(小柱)D馏分各浓度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触杀毒力。当处理浓度低于25mg/L时,对菜青虫幼虫没有触杀作用。当浓度为50mg/L、100 mg/L、200 mg/L时,7d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33%、6.67%、16.67%,结果表明半枝莲柱层析活性成分对菜青虫3龄幼虫有一定的触杀作用,但杀虫速度慢,作用效果不明显,在这方面的药用价值不高。6、在半枝莲柱层析(小柱)D馏分各浓度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胃毒作用试验中,浓度小于25mg/L时,D馏分对菜青虫没有表现出胃毒作用;在2d内,各浓度处理条件下,菜青虫3龄幼虫死亡率均为零;第3d,浓度为200mg/L时,D馏分对菜青虫表现出胃毒作用,第4d浓度大于50mg/L各浓度样品都表现出胃毒作用,但是死亡率较低,浓度为200mg/L的样品第7d时的死亡率也仅为16.67%。7、在半枝莲柱层析(小柱)D馏分各浓度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生长抑制作用试验中,经过12d饲喂不同浓度处理叶片,各处理菜青虫的生长较对照缓慢,体重较对照轻,浓度为200 mg/L时,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第12d生长抑制率为108.74%,幼虫体重出现负增长,取食极少或不取食,活动较少,甚至死亡。相同时间内,随着处理浓度的减小,半枝莲活性成分对菜青虫幼虫的生长抑制作用呈下降趋势。8、测定了半枝莲柱层析(小柱)D馏分各浓度对菜粉蝶选择性产卵忌避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各浓度对成虫产卵有较强的选择性忌避作用,且产卵忌避活性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将抑制率转化为几率值,浓度转化为对数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得回归方程为y=1.9726x+1.9363(r=0.997)。本研究在对14种栽培中药材乙醇提取物对菜青虫幼虫拒食活性检测的基础上,筛选出拒食活性高的半枝莲,并以拒食作用研究为活性跟踪,对半枝莲拒食活性成分进行了萃取和柱层析分离,结果表明半枝莲活性成分对菜青虫3龄幼虫有较高的拒食活性;同时研究了其他作用方式,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植物源农药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研究对半枝莲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邓志勇[9](2008)在《木荷对蔬菜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从植物中寻找天然活性物质,直接加工成农药来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或作为先导化合物仿生合成新型农药,是目前植物源农药研究的热点。为了开发我国杀虫植物资源并进一步从这些植物中提取、分离出杀虫活性物质,本文从桂东北以及广西防城港采集60种植物,用甲醇进行冷浸提取,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为供试昆虫,对60种植物提取物的杀虫活性进行了测定。在生物活性测定基础上,选取活性最高的杀虫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 Garnd. et Champ.)为研究对象,对木荷植株各部位甲醇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木荷树皮、树叶对小菜蛾和菜青虫(Pieries rapae L.)的作用方式,有效成分分离,制剂的盆栽和田间药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60种植物甲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表明,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综合毒杀活性大于50%的植物样品有5个,其中以木荷和油茶提取物的活性最高,在10g/L浓度下,对小菜蛾3龄幼虫72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8.50%,其次为颠茄,72h校正死亡率为84.60%;三年桐、猴耳环也有较高活性,72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70%和59.00%;其他植物的杀虫活性较低,72h的校正死亡率在50%以下。2.对木荷植株各部位甲醇提取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木荷树皮和树叶为木荷的最大活性部位,对小菜蛾、菜青虫3龄幼虫具有较高的活性,木荷果的活性最低。在10g/L浓度下,木荷树皮、树叶和果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72h的毒杀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8.33%、96.74%和25.00%;对菜青虫3龄幼虫96h的毒杀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和23.33%。在10g/L浓度下,木荷树皮、树叶和果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48h的拒食率分别为94.78%、94.01%和25.56%;在2g/L浓度下,对菜青虫3龄幼虫48h的拒食率分别为100%、78.22%和5.37%。3.以小菜蛾、菜青虫为试虫,对木荷树皮、树叶甲醇提取物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荷树皮、树叶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菜青虫作用方式主要是拒食作用和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此外,还有一定的触杀作用,但无明显的胃毒作用。在9g/L浓度下,木荷树皮、树叶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48h的拒食率分别为92.14%和90.22%;在1g/L浓度下,对菜青虫3龄幼虫48h的拒食率分别为93.16%和71.19%。木荷树皮、树叶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菜青虫3龄幼虫均有较好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在8g/L浓度下,木荷树皮、树叶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24h的生长发育抑制率分别为92.35%和91.28%;在2g/L浓度下,对菜青虫3龄幼虫24h的生长发育抑制率分别为94.52%和89.73%。在10g/L浓度下,木荷树皮、树叶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菜青虫3龄幼虫的触杀作用较低,72h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2.30%和17.94%,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6.67%和10.00%。4.木荷甲醇提取物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拒食活性高于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拒食活性。在非选择性条件下,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菜青虫3龄幼虫48h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1.5519g/L和0.1488g/L;木荷树叶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菜青虫3龄幼虫48h的AFC50分别为1.6523g/L和0.3638g/L。5.采用活性追踪和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对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用石油醚、正丁醇连续萃取,经生物活性测定,正丁醇萃取物的活性最大,在1g/L浓度下,正丁醇萃取物对菜青虫4龄幼虫24h和48h的拒食率分别为99.08%和96.44%,而石油醚萃取物和水层剩余物对菜青虫4龄幼虫均无拒食活性。对正丁醇萃取物进行两次硅胶柱层析分离并对各流分进行拒食活性测定,第11-10组分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拒食活性最高,其24h和48h的拒食率分别为91.82%和94.11%,而其余组分48h的拒食率均低于20%。6.对柱层析分离得到的活性最高的第11-10组分进行13C-NMR谱图分析,发现第11-10组分中含有糖甙类化合物,结合相关文献,初步推断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杀虫活性成分为糖甙类化合物。7.以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为原料,研制出20%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水剂,对小菜蛾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水剂对小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盆栽药效试验表明,20%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水剂5倍、10倍和20倍稀释液药后3d,对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00%、92.67%和86.67%,保叶率分别为96.97%、73.81%和42.94%。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水剂5倍、10倍和20倍稀释液药后3d,对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91%、90.19%和73.57%,药后7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37%、92.38%和87.71%。
吴利民[10](2006)在《异源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菜粉蝶行为调控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利用番茄、茴香、莴苣、荆芥等害虫很少取食的栽培蔬菜的挥发性提取物为材料,从昆虫与植物化学通讯的角度考虑,通过田间和室内一系列试验,初步研究了十字花科重要害虫菜粉蝶成虫和幼虫的行为反应。主要结果如下: 田间落卵量调查及产卵忌避距离的测定 在河南科技学院试验田,将甘蓝与番茄、茴香、荆芥间作套种,调查甘蓝上菜粉蝶落卵量,结果表明:菜粉蝶在单种甘蓝田(CK)上的落卵量均高于间作甘蓝田的落卵量,分别是同期与番茄、茴香、荆芥间作的3.2倍、2.67倍和1.85倍。因此,甘蓝与番茄、茴香、荆芥间作能明显控制甘蓝上菜粉蝶的落卵量。通过对与间作植物不同距离的甘蓝上落卵量的调查,结果表明:与番茄间作产卵忌避有效距离约4m;与茴香和荆芥间作对菜粉蝶产卵忌避有效距离约2m。 几种蔬菜挥发性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的影响 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莴苣、番茄、茴香、丝瓜、香菜和荆芥茎叶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室内生物测定表明:茴香、番茄和荆芥挥发物对菜粉蝶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拒食作用。在选择性拒食作用中,茴香提取物溶液24h拒食率高达87.43%,48h后仍达80%以上。4种提取物对菜粉蝶3龄幼虫的胃毒作用显着高于对照,且随时间的延长胃毒作用增大。茴香提取物溶液的校正死亡率第5d可高达66.32%,是对照的3.89倍,其次是番茄、莴苣和荆芥的校正死亡率较大。除丝瓜和香菜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外,茴香、番茄、荆芥和莴苣对菜粉蝶幼虫均有生长抑制作用。番茄的抑制效果最显着。 几种蔬菜挥发性提取物对菜粉蝶成虫行为的影响 菜粉蝶成虫对趋向结果表明,几种蔬菜挥发性物质对菜粉蝶有明显的驱避性。趋向莴苣、番茄、茴香、丝瓜、香菜和荆芥提取物溶液处理过的甘蓝苗菜粉蝶分别为对照的12.02%、6.76%、6.95%、18.83%、13.09%和7.60%,处理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但交配与否及不同性别之间寄主趋向无差异。产卵忌避试验表明番茄、茴香、荆芥、莴苣挥发性提取物对菜粉蝶具有强烈的产卵忌避作用。其中番茄提取物在处理后24h、48h和72h,对菜粉蝶的产卵忌避率分别为94.64%、79.13%和80.13%。室内测定番茄、茴香和莴苣对菜粉蝶的触角电位相对反应值较大,丝瓜反应值相对较小,不同植物提取物间反应值差异不显着,但与标准差异显着。表明这些植物气味中均含有对菜粉蝶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份。同时,雌蝶的触角电位反应值均高于雄蝶,尤其是交配雌蝶与雄蝶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雌蝶和雄蝶对提取物的触角反应活性并不相同。 菜粉蝶触角化学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菜粉蝶触角为棒状,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鳞形感
二、唐古特瑞香对菜粉蝶幼虫的拒食和胃毒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古特瑞香对菜粉蝶幼虫的拒食和胃毒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协同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供试药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毒力测定方法 |
1.3.2 拒食作用 |
1.3.3 增效作用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印楝素和银杏酚酸的毒力测定 |
2.1.1 单剂毒力 |
2.1.2 复配毒力 |
2.2 印楝素与银杏酚酸的拒食活性测定 |
2.2.1 单剂 |
2.2.2 复配剂 |
3 结论与讨论 |
(2)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及对解毒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广藿香的研究概况 |
1.1.1 广藿香精油的研究概况 |
1.1.2 广藿香酮的研究概况 |
1.2 斜纹夜蛾的研究概况 |
1.2.1 斜纹夜蛾在我国的发生、危害状况 |
1.2.2 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概况 |
1.2.2.1 斜纹夜蛾天敌的应用 |
1.2.2.2 植物源提取物的应用 |
1.3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
1.3.1 电生理技术上的研究 |
1.3.2 分子技术 |
1.3.3 电子显微镜技术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药剂 |
2.1.2 供试昆虫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测定 |
2.2.1.1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触杀活性测定 |
2.2.1.2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拒食活性测定 |
2.2.1.3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胃毒活性测定 |
2.2.1.4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2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酶活性的测定 |
2.2.2.1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 |
2.2.2.2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测定 |
2.2.2.3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中肠羧酸酯酶活性的测定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 |
3.1.1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触杀作用 |
3.1.1.1 不同浓度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触杀作用 |
3.1.1.2 广霍香酮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触杀作用 |
3.1.2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拒食作用 |
3.1.2.1 不同浓度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拒食作用 |
3.1.2.2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拒食作用 |
3.1.2.3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拒食中浓度分析 |
3.1.3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胃毒作用 |
3.1.3.1 不同浓度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胃毒作用 |
3.1.3.2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胃毒作用 |
3.1.3.3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胃毒致死中浓度分析 |
3.1.4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3.1.4.1 不同浓度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生长抑制作用 |
3.1.4.2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生长抑制作用 |
3.1.4.3 不同浓度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发育历期的影响 |
3.1.4.4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化蛹及羽化的影响 |
3.2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酶活性的影响 |
3.2.1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测定 |
3.2.2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测定 |
3.2.3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幼虫中肠羧酸酯酶的活性测定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 |
4.2 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酶活性影响 |
4.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苦杏仁精油的提取、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植物精油研究现状 |
1.2.1 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 |
1.2.2 提取方法 |
1.2.3 植物精油的生物活性 |
1.2.3.1 抗菌活性 |
1.2.3.2 杀虫活性 |
1.3 苦杏仁研究现状 |
1.3.1 苦杏仁的化学成分 |
1.3.1.1 苦杏仁甙的提取及其影响因素 |
1.3.1.2 苦杏仁甙的水解 |
1.3.1.3 苦杏仁甙的药理作用 |
1.3.2 苦杏仁精油的提取 |
1.4 选题依据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苦杏仁精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 |
2.1 苦杏仁精油的提取 |
2.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2.1.2 苦杏仁精油的提取 |
2.2 苦杏仁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
2.2.1 主要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苦杏仁精油提取结果 |
2.3.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果 |
2.3.3 讨论 |
第三章 苦杏仁精油的抗菌活性 |
3.1 实验部分 |
3.1.1 供试真菌 |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1.3.1 苦杏仁精油抗真菌活性初步筛选 |
3.1.3.2 苦杏仁精油抗真菌活性EC50值测定 |
3.1.3.3 两种化合物对番茄早疫病原菌抑制时间效应 |
3.1.3.4 盆栽防效实验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苦杏仁精油抗真菌活性初步筛选 |
3.2.2 苦杏仁精油与醚菌酯抗菌毒力测定 |
3.2.3 两种药剂对供试菌抑制活性时间效应 |
3.2.4 苦杏仁精油盆栽防效实验 |
第四章 苦杏仁精油的杀虫活性 |
4.1 实验部分 |
4.1.1 供试试虫 |
4.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1.3 实验方法 |
4.1.3.1 苦杏仁精油对试虫的熏蒸活性 |
4.1.3.2 苦杏仁精油对试虫的熏蒸时间效应 |
4.1.3.3 苦杏仁精油对试虫的胃毒活性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杏仁精油对试虫熏蒸活性的结果 |
4.2.2 苦杏仁精油对试虫的熏蒸时间效应 |
4.2.3 苦杏仁精油对试虫的胃毒活性结果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苦杏仁精油抗菌机理的推测 |
5.2 体外抗菌实验的扩展 |
5.3 苦杏仁精油杀虫实验的思考 |
5.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5.4.1 创新点 |
5.4.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甘肃瑞香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生物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植物材料 |
1.2 供试昆虫及饲养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材料的提取 |
1.3.2 生物活性的测定 |
1.3.2. 1 拒食作用测定 |
1.3.2. 2 胃毒作用测定 |
1.3.2. 3 触杀作用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肃瑞香6种溶剂抽提物对菜粉蝶5龄幼虫的拒食作用 |
2.2 甘肃瑞香6种溶剂抽提物对菜粉蝶5龄幼虫的胃毒作用 |
2.3 甘肃瑞香6种溶剂抽提物对菜粉蝶4和5龄幼虫的触杀作用 |
2.4 甘肃瑞香不同部位苯抽提物及甲醇萃取物对菜粉蝶5龄幼虫的拒食作用 |
2.5 甘肃瑞香不同部位苯抽提物对菜粉蝶5龄幼虫的胃毒作用 |
2.6 甘肃瑞香不同部位苯抽提物对菜粉蝶5龄幼虫的触杀作用 |
3 讨论 |
4 结论 |
(5)牛心朴子、珍珠柴等3种植物的粗提取物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牛心朴子的研究概况 |
2 珍珠柴的研究概况 |
3 鄂尔多斯半日花的研究概况 |
4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概况 |
4.1 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杀虫植物 |
4.2 天然植物杀虫活性物质的类型 |
4.3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方式的研究 |
4.4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
第二章 牛心朴子粗提物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活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牛心朴子粗提物的制备 |
1.2 供试昆虫的饲养 |
1.3 生物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杀卵作用 |
2.2 触杀作用 |
2.3 胃毒作用 |
2.4 拒食作用 |
2.5 产卵忌避作用 |
3 结论和讨论 |
第三章 珍珠柴粗提物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活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牛心朴子粗提物的制备 |
1.2 供试昆虫的饲养 |
1.3 生物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杀卵作用 |
2.2 触杀作用 |
2.3 胃毒作用 |
2.4 生长抑制作用 |
2.5 拒食作用 |
2.6 产卵忌避作用 |
3 结论和讨论 |
第四章 鄂尔多斯半日花粗提物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活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牛心朴子粗提物的制备 |
1.2 供试昆虫的饲养 |
1.3 生物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杀卵作用 |
2.2 触杀作用 |
2.3 胃毒作用 |
2.4 拒食作用 |
2.5 产卵忌避作用 |
3 结论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红蓼提取物的杀虫作用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源农药国内外研究开发简史 |
1.2 传统的主要杀虫植物 |
1.3 植物体内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 |
1.4 杀虫活性成分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
1.5 杀虫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 |
1.6 杀虫活性成分的作用方式 |
1.7 国内外在植物源杀虫剂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
1.8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展望 |
1.9 国内外在蓼属植物杀虫抑菌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红蓼提取物产出率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植物样品及其前处理 |
2.1.3 供试溶剂 |
2.1.4 植物样品的提取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红蓼不同部位用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的产出率 |
2.2.2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用5 种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的产出率 |
2.2.3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用6 种不同含水量乙醇和甲醇提取的产出率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红蓼对粘虫的杀虫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供试样品的配制 |
3.1.3 生物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极性溶剂粗提物稀释5 倍液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3.2.2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5 种不同极性溶剂粗提物稀释5 倍液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3.2.3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不同含水量乙醇和甲醇粗提物稀释5 倍液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红蓼提取物的杀虫谱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昆虫 |
4.1.2 粗提物的萃取分离 |
4.1.3 供试样品的配制 |
4.1.4 生物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不同溶剂萃取物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2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小菜蛾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3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4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棉铃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5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甘蓝夜蛾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6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甜菜夜蛾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7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小地老虎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8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棉蚜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9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桃蚜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10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麦长管蚜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11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甘蓝蚜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12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豆蚜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2.13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朱砂叶螨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萃取物对粘虫等试虫的作用方式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昆虫 |
5.1.2 供试样品的配制 |
5.1.3 生物测定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5.2.2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胃毒作用的测定结果 |
5.2.3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拒食作用的测定结果 |
5.2.4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麻醉作用的测定结果 |
5.2.5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内吸作用的测定结果 |
5.2.6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熏蒸作用的测定结果 |
5.2.7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卵杀伤作用的测定结果 |
5.2.8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蛹杀伤作用的测定结果 |
5.2.9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拒食作用的测定结果 |
5.2.10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熏蒸作用的测定结果 |
5.2.11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桃蚜内吸作用的测定结果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红蓼种子萃取物对粘虫的作用机理研究 |
6.1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体内Na~+-K~+-ATP 酶活性影响的测定 |
6.1.1 材料与方法 |
6.1.2 结果与分析 |
6.1.3 结论与讨论 |
6.2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影响的测定 |
6.2.1 材料与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2.3 结论与讨论 |
6.3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影响的测定 |
6.3.1 材料与方法 |
6.3.2 结果与分析 |
6.3.3 结论与讨论 |
6.4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体内α-淀粉酶活性影响的测定 |
6.4.1 材料与方法 |
6.4.2 结果与分析 |
6.4.3 结论与讨论 |
6.5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体内脂肪酶活性抑制作用的测定 |
6.5.1 材料与方法 |
6.5.2 结果与分析 |
6.5.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红蓼种子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供试昆虫 |
7.1.2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柱层析分离 |
7.1.3 供试样品的配制 |
7.1.4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柱层析各流份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 |
7.1.5 流份F-1 杀虫活性成分的鉴定 |
7.1.6 红蓼种子提取、分离和杀虫成分鉴定流程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柱层析各流份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
7.2.2 F-1 流份杀虫活性成分的鉴定 |
7.3 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萃取物的低温稳定性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供试昆虫 |
8.1.2 供试样品的配制 |
8.1.3 生物测定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3 结论与讨论 |
附录 红蓼的人工大面积种植技术 |
第十章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梣酮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源农药的应用历史 |
1.2 我国的杀虫植物资源 |
1.3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现状 |
1.3.1 植物源杀虫剂的类型 |
1.3.2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及作用机理 |
1.3.3 植物源杀虫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 |
1.4 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
1.4.1 直接利用 |
1.4.2 间接利用 |
1.4.3 存在问题 |
1.4.4 前景展望 |
1.5 梣酮的研究现状 |
1.5.1 白鲜皮简介 |
1.5.2 梣酮的研究现状 |
1.6 论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梣酮的杀虫活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仪器 |
2.1.3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梣酮对各类昆虫的生物测定 |
2.2.2 梣酮对粘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3 梣酮处理对粘虫卵孵化的影响 |
2.2.4 温度对梣酮杀虫活性的影响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梣酮的杀虫活性 |
2.3.2 梣酮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3 梣酮对卵孵化的影响 |
2.3.4 温度对梣酮杀虫活性的影响 |
第三章 梣酮对粘虫中肠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中毒症状观察结果 |
3.2.2 石蜡切片观察结果 |
3.2.3 超微结构变化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粘虫对梣酮的中毒症状 |
3.3.2 梣酮对粘虫中肠围食膜的影响 |
3.3.3 梣酮对粘虫中肠显微结构的影响 |
3.3.4 梣酮对粘虫中肠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5 梣酮对中肠细胞内溶酶体的影响 |
第四章 梣酮对试虫中肠消化酶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对试虫吐泻液体的定性 |
4.2.2 梣酮对中肠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4.2.3 梣酮对中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4.2.4 梣酮对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4.2.5 梣酮对粘虫中肠特异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4.2.6 梣酮对小地老虎中肠特异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4.2.7 梣酮对中肠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2.8 梣酮对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对粘虫失水的定性 |
4.3.2 梣酮对粘虫消化酶的影响 |
4.3.3 梣酮对粘虫及小地老虎中肠特异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4.3.4 梣酮对粘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3.5 消化酶与试虫死亡的联系 |
第五章 梣酮对粘虫幼虫中肠解毒酶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仪器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梣酮对试虫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5.2.2 梣酮对试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5.2.3 梣酮对试虫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5.2.4 梣酮对试虫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梣酮对羧酸酯酶的影响 |
5.3.2 梣酮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
5.3.3 梣酮对细胞色素P450 的影响 |
5.3.4 解毒酶与试虫死亡的联系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半枝莲提取物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概况 |
1.2 重要杀虫植物 |
1.2.1 楝科(Meliceae) |
1.2.2 豆科(Leguminosae) |
1.2.3 菊科(Compositae) |
1.2.4 茄科(Solanaceae) |
1.2.5 其他科 |
1.3 杀虫植物有效成分 |
1.3.1 生物碱类(alkaloidas) |
1.3.2 黄酮类(flavonoids) |
1.3.3 萜类(terpenes) |
1.3.4 精油类(volatile oils) |
1.3.5 光活化毒素类(phototoxicity) |
1.4 作用机理 |
1.4.1 对昆虫激素代谢的影响 |
1.4.2 对昆虫消化系统的影响 |
1.4.3 对昆虫呼吸系统的影响 |
1.4.4 对昆虫神经系统的影响 |
1.4.5 对昆虫离子通道的影响 |
1.5 杀虫物质的生物合成 |
1.6 植物源杀虫剂存在的问题 |
1.7 植物源杀虫剂的应用前景 |
1.8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发展概况 |
1.9 半枝莲的研究概况及本研究的目的 |
2 研究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14种中草药的粗提物活性测定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方法 |
3.2 半枝莲粗提物萃取分离及拒食活性生物测定 |
3.2.1 供试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数据统计方法 |
3.3 半枝莲萃取物柱层析(大柱)分离与拒食活性生物测定 |
3.3.1 供试材料 |
3.3.2 试验方法 |
3.3.3 数据统计方法 |
3.4 半枝莲D馏分柱层析(小柱)分离与生物活性测定 |
3.4.1 供试材料 |
3.4.2 试验方法 |
3.4.3 数据统计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14种中草药的粗提物活性测定 |
4.1.1 各植物提取率 |
4.1.2 14种植物粗提物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选择性拒食活性 |
4.1.3 14种植物粗提物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活性 |
4.1.4 半枝莲粗提物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选择性拒食活性 |
4.2 半枝莲粗提物萃取分离及拒食活性测定 |
4.2.1 各极性溶剂的萃取率 |
4.2.2 各萃取物对菜青虫3龄幼虫拒食作用 |
4.3 半枝莲乙醚萃取物柱层析(大柱)分离与拒食活性生物测定 |
4.3.1 样品分离结果 |
4.3.2 半枝莲柱层析各馏分对菜青虫拒食活性生物测定结果 |
4.4 半枝莲柱层析D馏分的柱层析(小柱)分离与生物活性测定 |
4.4.1 样品分离结果 |
4.4.2 半枝莲柱层析(小柱)各馏分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拒食活性测定 |
4.4.3 半枝莲柱层析(小柱)D馏分各浓度对菜青虫3龄幼虫的触杀怍用 |
4.4.4 半枝莲柱层析(小柱)D馏分各浓度对菜青虫幼虫的胃毒作用 |
4.4.5 半枝莲柱层析(小柱)D馏分各浓度对菜青虫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4.4.6 半枝莲柱层析(小柱)D馏分各浓度对菜粉蝶的产卵忌避作用 |
5 总结与讨论 |
5.1 14种中药材活性成分初筛 |
5.2 半枝莲活性成分的分离 |
5.3 半枝莲提取物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 |
5.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木荷对蔬菜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方式 |
1.3.1 拒食和忌避作用 |
1.3.2 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1.3.3 毒杀作用 |
1.3.4 其他作用 |
1.4 植物源杀虫剂的制剂化研究 |
1.5 木荷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思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供试昆虫 |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
2.2.2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2.2.3 木荷树皮有效成分的分离 |
2.2.4 盆栽药效试验方法 |
2.2.5 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60 种植物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
3.2 木荷植株各部位的杀虫活性 |
3.2.1 木荷植株各部位对小菜蛾3 龄幼虫的毒杀作用 |
3.2.2 木荷植株各部位对菜青虫3 龄幼虫的毒杀作用 |
3.2.3 木荷植株各部位对小菜蛾3 龄幼虫的拒食活性 |
3.2.4 木荷植株各部位对菜青虫3 龄幼虫的拒食活性 |
3.3 木荷树皮和树叶甲醇提取物对害虫的作用方式 |
3.3.1 木荷树皮和树叶对害虫的触杀活性 |
3.3.1.1 木荷树皮和树叶对小菜蛾3 龄幼虫的触杀活性 |
3.3.1.2 木荷树皮和树叶对菜青虫3 龄幼虫的触杀活性 |
3.3.2 木荷树皮和树叶对害虫的拒食活性 |
3.3.2.1 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 |
3.3.2.2 木荷树叶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 |
3.3.2.3 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拒食活性 |
3.3.2.4 木荷树叶甲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拒食活性 |
3.3.2.5 木荷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和菜青虫的拒食活性比较 |
3.4.3 木荷树皮和树叶对害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3.4.3.1 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3.4.3.2 木荷树叶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3.4.3.3 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3.4.3.4 木荷树叶甲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3.4.4 木荷树皮对害虫的胃毒活性 |
3.4.4.1 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 |
3.4.4.2 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胃毒活性 |
3.5 木荷有效成分的分离 |
3.5.1 木荷化学成分的预试 |
3.5.2 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初步分离 |
3.5.3 硅胶柱层析分离 |
3.5.3.1 对木荷树皮正丁醇萃取物的硅胶柱层析分离 |
3.5.3.2 对活性组分11 的硅胶柱层析分离 |
3.5.3.3 活性成分分析 |
3.6 木荷提取物的应用研究 |
3.6.1 2096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水剂防治小菜蛾盆栽药效 |
3.6.2 2096木荷树皮甲醇提取物水剂防治小菜蛾的田间药效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异源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菜粉蝶行为调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概述 |
1.1.1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 |
1.1.2 异源植物次生化合物 |
1.2 植物中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行为的作用及其机制 |
1.2.1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所调控的昆虫行为 |
1.2.1.1 定向行为 |
1.2.1.2 交配产卵行为 |
1.2.1.3 取食行为 |
1.2.1.4 逃避行为 |
1.2.2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调控作用的机制 |
1.3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感受 |
1.3.1 昆虫的化学感受器 |
1.3.2 嗅觉感受器的感受机理 |
1.3.3 气味物质扩散模型 |
1.3.4 嗅觉感受器对气味的选择性 |
1.4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研究方法 |
1.4.1 挥发性次生物质的收集 |
1.4.1.1 溶剂浸提法 |
1.4.1.2 水蒸气蒸馏法 |
1.4.1.3 气体吸附法 |
1.4.1.4 固相微萃取 |
1.4.1.5 超临界流体萃取 |
1.4.2 挥发性次生物质的鉴定 |
1.4.3 挥发性次生物质的活性测定 |
1.4.3.1 触角电位技术 |
1.4.3.2 单细胞记录技术 |
1.4.3.3 GC-EAG和GC-SCR技术 |
1.4.3.4 嗅觉仪和风洞技术 |
1.5 植物次生物质对害虫防御作用的研究进展 |
1.5.1 驱避作用 |
1.5.2 拒食作用 |
1.5.3 对昆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 |
1.5.4 毒杀作用 |
1.6 菜粉蝶的发生为害及防治 |
1.6.1 菜粉蝶的分布与为害 |
1.6.2 菜粉蝶的发生与防治 |
1.6.2.1 农业防治 |
1.6.2.2 生物防治 |
1.6.2.3 化学农药防治 |
1.6.2.4 植物源农药防治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几种蔬菜与甘蓝套种对菜粉蝶田间产卵的影响 |
3.1.1 供试蔬菜 |
3.1.2 试验地点 |
3.1.3 试验设计 |
3.1.3.1 几种蔬菜与甘蓝套种对菜粉蝶田间落卵量调查 |
3.1.3.2 几种蔬菜与甘蓝套种对菜粉蝶的产卵忌避距离调查 |
3.2 几种蔬菜挥发性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的影响 |
3.2.1 供试昆虫 |
3.2.2 几种蔬菜挥发物的提取 |
3.2.3 对菜粉蝶幼虫的拒食作用测定 |
3.2.3.1 选择性拒食作用 |
3.2.3.2 非选择性拒食作用 |
3.2.4 对菜粉蝶幼虫的胃毒作用 |
3.2.5 对菜粉蝶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 |
3.2.6 数据分析 |
3.3 几种蔬菜挥发性提取物对菜粉蝶成虫行为的影响 |
3.3.1 试验材料 |
3.3.2 寄主选择行为 |
3.3.2.1 供试昆虫 |
3.3.2.2 试验方法 |
3.3.3 产卵选择性 |
3.3.3.1 供试昆虫 |
3.3.3.2 产卵忌避试验 |
3.3.3.3 对在寄主上产卵部位的影响 |
3.4 几种蔬菜挥发性提取物对菜粉蝶的触角电位测定 |
3.4.1 供试昆虫 |
3.4.2 供试材料 |
3.4.3 电极缓冲液 |
3.4.4 EAG测定仪及记录系统 |
3.4.5 EAG测定方法 |
3.4.6 数据处理 |
3.5 菜粉蝶触角化学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
3.5.1 供试昆虫 |
3.5.2 试验方法 |
3.6 茴香和番茄挥发性次生物质的成分分析 |
3.6.1 供试材料 |
3.6.2 挥发物的提取 |
3.6.3 分析仪器和条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几种蔬菜与甘蓝套种对菜粉蝶产卵作用的调查研究 |
4.1.1 几种蔬菜与甘蓝套种对菜粉蝶田间落卵量的影响 |
4.1.2 几种蔬菜与甘蓝间作套种对菜粉蝶的产卵忌避有效距离的调查 |
4.2 几种蔬菜挥发性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的影响 |
4.2.1 几种蔬菜挥发性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的拒食作用 |
4.2.2 几种蔬菜挥发性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的胃毒作用 |
4.2.3 几种蔬菜挥发性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的生长抑制作用 |
4.3 几种蔬菜挥发性提取物对菜粉蝶成虫行为的影响 |
4.3.1 对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
4.3.2 对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 |
4.3.2.1 非选择性产卵忌避作用 |
4.3.2.2 选择性产卵忌避作用 |
4.3.2.3 对产卵部位的影响 |
4.4 菜粉蝶对几种蔬菜挥发性提取物的EAG反应 |
4.5 菜粉蝶触角化学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
4.5.1 触角的一般形态 |
4.5.2 感受器的种类 |
4.6 茴香和番茄的挥发性次生物质的成分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6 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四、唐古特瑞香对菜粉蝶幼虫的拒食和胃毒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协同增效作用[J]. 金党琴,龚爱琴. 西北农业学报, 2017(09)
- [2]广藿香酮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及对解毒酶的影响[D]. 张嘉慧.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3]苦杏仁精油的提取、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D]. 于新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4]甘肃瑞香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生物活性的影响[J]. 杨航宇,冉福祥.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4(04)
- [5]牛心朴子、珍珠柴等3种植物的粗提取物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活性研究[D]. 杨曼. 天津师范大学, 2012(09)
- [6]红蓼提取物的杀虫作用和作用机理研究[D]. 张新瑞.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7]梣酮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D]. 吕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04)
- [8]半枝莲提取物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研究[D]. 肖艳.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2)
- [9]木荷对蔬菜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D]. 邓志勇.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
- [10]异源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菜粉蝶行为调控的初步研究[D]. 吴利民. 河南农业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