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生料发热量计算熟料热耗(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南[1](2021)在《试论二代新型干法工艺技术熟料热耗指标的实现条件与工艺操作要求》文中研究指明以某厂原燃料、生料和其他设定条件为基础,进行热平衡分析,阐述了二代新型干法工艺技术单位熟料热耗指标制定的意义和实现条件与途径,揭示了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二代新型干法工艺技术中的正确应用方式,并指出了二代新型干法技术对工艺操作的原则要求。
王中豪[2](2019)在《水泥熟料灼烧基配料计算法》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目前水泥配料计算方法中的缺陷,提出了水泥熟料灼烧基配料计算方法,可一次性计算出符合配料要求的物料配比,具有准确度高和计算速度快的特点。四组分配料计算,可同时满足熟料KH和SM及IM三个率值要求,在三组分配料计算中,设置了率值符合度系数,在满足熟料KH要求的同时,可灵活选择SM和IM两个率值的符合程度。
王中豪[3](2019)在《水泥生料调整计算与智能控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熟料成分与生料成分对应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生产控制中生料目标值的调整计算方法,便于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为保证出磨生料成分稳定,分析了影响生料成分变化的因素,提出了出磨生料原料配比的调整计算方法,仅对目前三组分原料配比调整计算的不足,设置了率值符合度系数,可灵活选择SM和IM的符合程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石灰石分析成分与生产成分的对应关系,探讨了待用石灰石原料配比的调整计算方法,为实现水泥生料前置控制和智能控制奠定了基础。
王中豪[4](2014)在《水泥生料标准成分控制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生料化学成分和熟料化学成分对应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水泥生料的标准成分控制法,该法无需人工参与生料目标值调整,可降低企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熟料三率值的合格率,设计成电子表格或软件,可实现出磨生料目标值的自动调整。
张向[5](2013)在《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和优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产业突飞猛进,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水泥,其产量很大,而水泥生产是高能耗行业。因此针对水泥生产特别是水泥熟料生产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被迅速推广应用,在国家政策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推动作用下,余热发电技术在全国各地的熟料生产线上推广应用。在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过程中,如何实现稳定的运行工况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余热回收有效利用率和降低系统整体能耗至关重要,但由于熟料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及两套生产系统相互影响,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引起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针对中国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技术发展现状,从两系统协调控制的角度出发,对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方法和协调控制系统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概述国内外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过程控制技术。在对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相互影响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方法的研究思路,从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两方面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进行了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系统控制对象分析,剖析了两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了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协调控制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搭建了“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优化控制系统平台”,确定了协调控制目标和评判指标。在对窑头控制对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窑头篦冷机、窑头余热锅炉(AQC锅炉)和窑头引风机等的协调控制需求,研究了协调控制方法,构建了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窑头篦冷机与AQC锅炉协调控制子系统,阐述了各模糊控制器的开发过程。现场运行试验的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窑尾各控制对象进行了控制分析,提出了窑尾协调控制需求,研究了协调控制策略和模糊控制器,构建了窑尾协调控制子系统。对该协调控制子系统的现场试验运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协调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明显改善。针对两台锅炉一台汽轮机组负荷协调控制需求,结合余热锅炉热源大幅波动现状,提出引入余热锅炉废气温度变化率,改进机炉协调控制系统中的热量信号表达式。还针对余热锅炉热源大幅波动导致汽包水位难于自动控制的现状,研究了基于模糊方法和前馈补偿的汽包水位控制方法。并对除氧器和凝汽器水位的协调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现场试验数据分析证明了协调控制方法和新的汽包水位控制方法的实际效果。利用开发的系统平台,对余热发电系统的启动、运行过程和停机过程的控制方法和制度进行了优化研究,制定了最优的控制曲线和控制方法。此外还对所开发的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的72小时测试和长期运行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有利于熟料产量增加、熟料生产煤耗降低和余热发电量增加,有利于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整体效益的优化。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对本文建立的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具体的模糊控制器等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该协调控制方法的应用前景。对协调控制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韩涛[6](2012)在《影响水泥窑余热发电量的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对已投运水泥窑余热电站发电量的统计表明,煤质和生料配料比均影响发电量的大小。按照煤燃烧相关理论,在生产条件不变或相同的前提下,生产系统的余热资源和所用煤种没有关系。通过深入分析,发现煤质和生料配比影响的是生产线的热耗,而热耗才是影响余热发电出力的关键因素。热耗与吨熟料发电量正相关,热耗增加会导致余热电站发电量上升。
田桂萍[7](2012)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形成热的研究》文中认为水泥熟料的热耗问题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熟料形成热约占烧成熟料总热耗的一半左右;随着科技的进步,水泥技术的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无论在窑型还是在原材料方面与传统熟料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本论文针对原材料对熟料形成成热的影响从这一问题出发,通过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热重-差热分析仪(TG-DT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研究了新型干法熟料与传统熟料在原材料﹑生料比热﹑熟料的形成过程等几个方面的异同点,结合实验测定的熟料形成热结果,探讨了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形成热的简单计算方法及水泥熟料形成热的影响因素。提出一种测定水泥熟料形成热的新方法—酸溶解法,结果表明,熟料形成热随饱和比的增加而增大,适当降低饱和比可以降低水泥熟料形成热;原材料种类对熟料形成热的影响较大,采用工业废渣配料时能够降低水泥熟料形成热。通过研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形成热与传统熟料的差异表明:对于石灰石与粘土质原料(包括砂岩、页岩)配料的生料,其熟料形成热的经验公式计算值与化学热力学计算值相差不大,经验公式仍然适用;对于掺加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的生料,由于其中含有已形成的熟料矿物以及已分解的CaO组分,造成经验公式计算值与化学热力学计算值的误差较大,分别达到5.16%和2.49%,传统经验公式需要修正才可以用来计算此类熟料形成热;对于电石渣做钙质原料配制的生料,由于其与石灰石热分解特性的极大差异,造成经验公式计算的误差高达45.6%,传统经验公式已经不适用于此类熟料形成热的计算,需探索新的计算公式来计算此类熟料形成热。依据化学热力学理论,分析推导了掺加粉煤灰﹑钢渣﹑电石渣的水泥熟料形成热的简单计算公式,利用本文推导公式计算熟料形成热,可使误差控制在2%以内,为窑炉热工计算以及热效率的探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冯庆革,谢小利,杨义,黄小青,宫玉春,李浩璇[8](2012)在《用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研究预分解窑熟料热耗的影响因素和降低途径》文中提出依据某企业日产2 500 t的熟料生产线实际生产数据,按照原燃材料控制参数、烧成控制参数和熟料产量及质量参数进行分类,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多变量、熟料热耗的预测模型GM(1,N),研究各工艺参数对预分解窑熟料热耗的影响及降低途径。结果表明,建立的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GM(1,N)能较好地反映熟料热耗与各个控制参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熟料热耗预测值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在实际生产中可采取减小煤粉细度筛余量、严格控制入窑生料细度、适当调整配料方案、合理控制烧成系统参数、采用薄料快烧等综合方式降低熟料热耗。
谢小利[9](2012)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优化与节能技术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水泥工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壮大,水泥产量已持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较发达国家的水泥生产来说,能源消耗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降低水泥生产能源消耗的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第四条2500t·d-1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实际生产情况出发,针对其能耗高,产量一般的问题,利用灰色理论来分析熟料热耗与生产控制参数的内在规律,探讨整个生产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原燃材料控制指标、熟料烧成控制指标及熟料产质量控制指标,并提出系统优化方案,通过工程实践挖掘系统最优潜能,以达到降低熟料生产能耗和提高窑系统产量为目的,并通过热工标定来评价和验证其优化效果。结论如下:(1)分析了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第四条2500t·d-1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生产运行状况,窑系统熟料产量达到了设计产量,但熟料热耗较高,熟料质量控制不稳定。(2)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熟料热耗与生产工艺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其关联度较大。(3)建立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根据各个工艺参数和模型拟合得到的熟料热耗的预测值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弥补了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相关系数低的缺憾。(4)利用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了熟料热耗与各个控制参数之间的内在规律,探讨了生产工艺控制上有待改进的地方,其中原燃材料方面需严格控制入窑生料和煤粉细度,提高煤粉品质,适当调整熟料配料方案,使SM和IM在原来的基础上分别降低和增大0.1;在烧成控制指标方面应采用薄料快烧的煅烧方式,提高窑内通风,减小三次风阀门开度,做好风、煤及料的合理匹配,降低预热器出口废气温度;在熟料产质量控制指标方面,为保证熟料产质量和降低熟料热耗,需严格控制熟料f-CaO含量及立升重,防止熟料过烧。(5)通过工程实践和优化,使熟料热耗降低了约7.36%,熟料产量提高了约22%,并利用热工标定对生产运行状况做进一步验证和评价,结果表明本次优化后其产能达到了国内同类型窑中较先进水平,说明灰色理论对生产线系统优化和改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第四条2500t.d-1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工程实践和优化,使该生产线产能得到了有效提高,生产运行状况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同时也为国内其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优化和节能技术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周志华[10](2012)在《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可行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干法中空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不仅产量低而且热耗高。显然,现有铝酸盐水泥生产技术严重背离了国家节能降耗的政策。本课题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铝酸盐和硅酸盐水泥生料的理化性能,探讨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的适应性,为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借助x射线荧光分析、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常规测试方法对两种工业生产线所取水泥生料进行测试,得知:①铝酸盐水泥生料中A1203含量约是硅酸盐水泥生料的10.95倍,CaO含量约是硅酸盐水泥生料的0.66;②铝酸盐水泥生料的颗粒比硅酸盐水泥生料颗粒细且均匀。通过综合热分析、理论计算的方法对两种水泥生料的热分解特性和单位水泥熟料热耗进行了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①两种水泥生料在室温-900℃之间的热分解特性相似,可以采用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②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热耗大概能降低28.5-30.9%。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两种水泥生料10K/min下的热分析数据进行处理,得知:①一水硬铝石分解反应符合随机成核和随后增长机理,碳酸钙分解反应符合相边界反应收缩圆柱体机理;②铝酸盐水泥生料比硅酸盐水泥生料易于分解。用高温物性测定仪和电炉分别煅烧两种水泥生料、再利用CaO-Al2O3-SiO2三元相图分析研究它们的烧结性能。结果显示:①实验用的铝酸盐水泥生料的烧结范围约为1360-1410℃;②铝酸盐水泥生料开始出现液相的温度高于硅酸盐水泥生料;③铝酸盐水泥生料的烧结范围比硅酸盐水泥生料的烧结范围窄约100℃。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研究铝酸盐水泥熟料中元素硫降低的技术。结果表明:窑灰不入窑时,干法中空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硫含量约降低40.63%,若采用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硫含量至少能降低82.18%。根据悬浮预热器窑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已成熟的经验,以及对两种水泥生料理化性能的对比研究,认为选择用五级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技术是可行的。提出了五级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窑尾系统工艺参数,并采用工程计算方法得到了五级悬浮预热器系统各部位尺寸。
二、利用生料发热量计算熟料热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生料发热量计算熟料热耗(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二代新型干法工艺技术熟料热耗指标的实现条件与工艺操作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现二代技术熟料热耗指标的可能性(无修正状况下) |
2 修正后实现热耗指标的可能性 |
3 实现二代新型干法工艺单位熟料热耗指标的工艺操作要求 |
3.1 熟料煅烧工艺过程与余热发电的关系 |
3.2 合理选择烧成系统的实际生产能力 |
4 结论 |
(2)水泥熟料灼烧基配料计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物料基准及成分换算 |
1.1 应用基 |
1.2 干燥基 |
1.3 灼烧基 |
2 熟料中煤灰掺入量计算 |
3 水泥熟料四组分配料计算 |
3.1 符合熟料石灰饱和系数KH要求的关系式 |
3.2 符合熟料硅酸率SM要求的关系式 |
3.3 符合熟料铝氧率IM要求的关系式 |
3.4 熟料中灼烧基物料配比计算 |
3.5 灼烧生料中灼烧基物料配比计算 |
3.6 生料中干基物料配比计算 |
3.7 水泥熟料四组分配料计算实例 |
4 水泥熟料三组分配料计算 |
4.1 符合熟料石灰饱和系数KH要求的关系式 |
4.2 符合熟料硅酸率SM要求的关系式 |
4.3 符合熟料铝氧率IM要求的关系式 |
4.4 同时兼顾硅酸率SM和铝氧率IM要求的关系式 |
4.5符合熟料KH要求同时兼顾SM和IM两个率值的灼烧基物料配比计算公式 |
4.6灼烧生料中灼烧基物料配比计算 |
4.7生料中干基物料配比计算 |
4.8水泥熟料三组分配料计算实例 |
5 结束语 |
(3)水泥生料调整计算与智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生料目标值调整计算 |
1.1 在用煤生料目标值调整计算 |
1.1.1 熟料标准成分计算 |
1.1.2 灼烧生料标准成分计算 |
1.1.3 生料三率值目标值调整计算 |
1.1.4 不确定因素对生料三率值目标值计算的影响 |
1.2 待用煤生料目标值调整计算 |
1.2.1 待用煤生料目标值计算 |
1.2.2 不确定因素对待用煤生料目标值调整计算的影响 |
2 生料原料配比调整计算 |
2.1 出磨生料原料配比调整计算 |
2.1.1 影响生料化学成分变化的因素 |
2.1.2 出磨生料原料配比调整计算方法 |
2.1.3 三组分原料配比调整计算 |
2.2 待用石灰石原料配比调整计算 |
2.2.1 石灰石分析成分与石灰石生产成分 |
2.2.2 石灰石分析成分与生产成分的对应关系 |
2.2.3 生产成分工艺差 |
2.2.4 待用石灰石原料配比计算 |
3 水泥生料智能控制 |
3.1 工艺流程 |
3.2 生料目标值自动控制 |
3.3 待用石灰石在线检验 |
3.4 出磨生料检验 |
3.5 待用石灰石原料配比预测 |
3.6 石灰石生产成分工艺差监测 |
4 结束语 |
(4)水泥生料标准成分控制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生料目标值调整准确度的因素 |
2 生料标准成分计算 |
2.1 熟料平均成分 |
2.2 生料平均成分 |
2.3 熟料标准成分 |
2.4 生料标准成分 |
2.5 生料标准成分计算 |
2.6 不确定因素对生料标准成分计算的影响 |
2.7 煤空气干燥基发热量及空气干燥基灰分波动对生料标准成分计算的影响 |
3 生料标准成分控制法 |
4 待用煤生料目标值调整 |
4.1 待用煤生料目标值计算方法 |
4.2 不确定因素对待用煤生料目标值计算的影响 |
5 结束语 |
(5)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和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泥熟料生产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过程控制技术分析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协调控制需求分析与控制系统开发 |
2.1 控制对象分析 |
2.2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相互影响 |
2.3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需求和方法 |
2.4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协调控制系统的实现与开发 |
2.5 协调控制目标 |
2.6 本章小结 |
3 篦冷机与窑头余热锅炉的协调控制 |
3.1 控制对象分析 |
3.2 窑头部分协调控制方法 |
3.3 窑头协调控制子系统结构 |
3.4 窑头协调控制的模糊控制算法 |
3.5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窑尾预热系统与窑尾余热锅炉的协调控制 |
4.1 控制对象分析 |
4.2 窑尾部分协调控制方法 |
4.3 窑尾协调控制子系统结构 |
4.4 窑尾协调控制策略 |
4.5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 |
4.6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余热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 |
5.1 控制对象分析 |
5.2 余热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需求分析 |
5.3 余热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 |
5.4 余热发电系统协调控制子系统 |
5.5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优化运行研究 |
6.1 协调控制方法的优化研究 |
6.2 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 |
6.3 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6.4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6)影响水泥窑余热发电量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煤热值对发电量的影响 |
2 熟料率值 (生料配比) 对余热发电量的影响 |
3 生产线热耗对余热发电量的影响 |
3.1 热耗对烟气流量的影响 |
3.2 热耗对烟气温度的影响 |
4 5 000 t/d生产线计算举例 |
4.1 窑尾烟气参数及计算 |
4.2 窑头烟气参数及计算 |
5 结语 |
(7)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形成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熟料形成热研究现状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1 选题目的 |
1.3.2 选题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4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及化学成分分析 |
2.2 生料制备 |
2.3 熟料的制备与煅烧 |
2.4 试验分析方法 |
2.4.1 生料易烧性的分析方法 |
2.4.2 原材料及煅烧不同温度下的熟料矿物相分析 |
2.4.3 原材料的热分解特性分析 |
2.4.4 生料比热的测定 |
2.5 实验所用仪器和设备 |
第3章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形成反应的特点 |
3.1 引言 |
3.2 原材料的特点 |
3.2.1 矿物相组成的特点 |
3.2.2 原材料的热分解特性 |
3.2.3 生料比热的特点 |
3.3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形成过程的特点 |
3.3.1 不同生料的差热分析 |
3.3.2 不同熟料矿物形成过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形成热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传统水泥熟料形成热的计算方法简介 |
4.2.1 化学热力学计算法 |
4.2.2 经验公式计算法 |
4.3 氧弹法测定水泥熟料形成热 |
4.3.1 实验原理 |
4.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3 实验步骤 |
4.3.4 实验结果 |
4.4 酸溶解法测定水泥熟料形成热 |
4.4.1 实验原理 |
4.4.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4.3 实验步骤 |
4.4.4 实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形成热的计算方法探讨 |
5.1 掺加粉煤灰的熟料形成热的计算方法探讨 |
5.1.1 掺加粉煤灰的熟料形成热的计算公式 |
5.1.2 实例分析 |
5.2 掺加钢渣的熟料形成热的计算方法探讨 |
5.2.1 掺加钢渣的熟料形成热的计算公式 |
5.2.2 实例分析 |
5.3 电石渣配料的熟料形成热的计算方法探讨 |
5.3.1 氢氧化钙分解热的计算方法 |
5.3.2 电石渣制水泥熟料形成热的计算方法 |
5.3.3 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用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研究预分解窑熟料热耗的影响因素和降低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的建模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模型分析 |
2.2 讨 论 |
3 结 论 |
(9)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优化与节能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泥工业的发展历史 |
1.1.2 水泥工业的能耗现状 |
1.1.3 降低熟料形成热的研究现状 |
1.1.4 熟料烧成过程中的节能措施的研究现状 |
1.2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4线生产情况 |
2.1 鱼峰水泥第四条2500t·d~(-1)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装备 |
2.2 原燃材料控制指标 |
2.3 烧成系统总体情况 |
2.4 熟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熟料热耗与生产运行参数关系的研究 |
3.1 数据的采集与统计分析 |
3.1.1 数据的采集方法 |
3.1.2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2 灰色系统理论 |
3.2.1 灰色关联性分析 |
3.2.2 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3.2.3 熟料热耗与原燃材料控制参数的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4 熟料热耗与烧成控制参数的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5 熟料热耗与产质量参数的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践结果 |
4.1 烧成系统总体评价 |
4.2 预热器运行状况分析 |
4.2.1 预热器系统温度分布情况 |
4.2.2 预热器系统阻力分布情况 |
4.2.3 窑尾废气含尘浓度和气体成分分析 |
4.3 分解炉运行状况分析 |
4.3.1 分解炉生产能力分析 |
4.3.2 分解炉热负荷分析 |
4.4 冷却机运行状况分析 |
4.4.1 冷却机生产能力分析 |
4.4.2 冷却机热效率分析 |
4.5 熟料岩相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4.6.1 优化结果评价 |
4.6.2 进一步优化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可行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铝酸盐水泥的定义、分类、用途 |
1.1.1 铝酸盐水泥的定义、分类 |
1.1.2 铝酸盐水泥的用途 |
1.2 国内外铝酸盐水泥生产技术现状 |
1.2.1 国外铝酸盐水泥熟料生产技术现状 |
1.2.2 国内铝酸盐水泥熟料生产技术现状 |
1.3 铝酸盐水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将是铝酸盐水泥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 |
1.5 研究目标,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铝酸盐水泥生料基本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2.1 原材料来源 |
2.2.2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与讨论 |
2.3.2 激光粒度分析结果与讨论 |
2.3.3 扫描电镜分析结果与讨论 |
2.3.4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铝酸盐水泥生料热分解特性及其熟料烧成热耗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案 |
3.2.1 热分析 |
3.2.2 荧光分析 |
3.2.3 熟料形成热计算方法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热分析结果及讨论 |
3.3.2 荧光分析结果与熟料烧成热耗计算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铝酸盐水泥生料分解动力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固体热分析动力学概述 |
4.3 碳酸钙分解动力学的研究 |
4.4 动力学方程描述 |
4.5 实验方案 |
4.5.1 试样准备 |
4.5.2 仪器装置 |
4.6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铝酸盐水泥生料烧结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案 |
5.2.1 用高温物性测定仪研究水泥生料烧结特性 |
5.2.2 在不同温度下用电炉煅烧试样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用高温物性测定仪测试样品的结果与讨论 |
5.3.2 在不同温度下用电炉煅烧试样的结果与讨论 |
5.4 根据CaO-Al_2O_3-SiO_2三元相图分析铝酸盐水泥生料的烧结特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铝酸盐水泥熟料降硫技术研究 |
6.1 引言 |
6.2 铝酸盐水泥熟料中硫元素的来源 |
6.3 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过程中硫元素存在和挥发的状态 |
6.4 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硫元素的计算 |
6.4.1 干法中空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硫的计算 |
6.4.2 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硫的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铝酸盐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系统工艺探讨 |
7.1 硅酸盐水泥熟料窑尾系统工艺及参数 |
7.2 铝酸盐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系统工艺选择 |
7.2.1 悬浮预热器窑简述 |
7.2.2 窑尾预热器系统工艺参数的选择 |
7.3 窑尾系统工艺计算过程及结果 |
7.3.1 窑尾烟室废气量 |
7.3.2 旋风筒气体量 |
7.3.3 设备选型设计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利用生料发热量计算熟料热耗(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二代新型干法工艺技术熟料热耗指标的实现条件与工艺操作要求[J]. 陈建南. 水泥, 2021(02)
- [2]水泥熟料灼烧基配料计算法[J]. 王中豪. 中国水泥, 2019(10)
- [3]水泥生料调整计算与智能控制[J]. 王中豪. 水泥, 2019(S1)
- [4]水泥生料标准成分控制法[J]. 王中豪. 中国水泥, 2014(05)
- [5]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和优化运行研究[D]. 张向.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6]影响水泥窑余热发电量的因素[J]. 韩涛. 水泥工程, 2012(03)
- [7]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形成热的研究[D]. 田桂萍. 北京工业大学, 2012(01)
- [8]用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研究预分解窑熟料热耗的影响因素和降低途径[J]. 冯庆革,谢小利,杨义,黄小青,宫玉春,李浩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2(02)
- [9]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优化与节能技术的应用[D]. 谢小利. 广西大学, 2012(02)
- [10]悬浮预热器窑生产铝酸盐水泥熟料可行性试验研究[D]. 周志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