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成人优秀专科毕业生中实行“选拔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向佳文[1](2017)在《大众化后期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已进入大众化后期。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表明,在大众化后期,就学形态出现了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入学率持续增长,其增长率甚至超过传统学生,很多学生反复入学等新的特征,呈现出终身学习的某些特点。那么,我国高等教育就学形态是否也开始出现某些类似的变化呢?就此进行研究,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顺利实现向后大众化的转变,具有参考意义。基于此,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大众化后期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现状进行考察,进而分析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的表征与成因;对美、日大众化进程中就学形态的演进及优化策略进行探讨,从中获得重要启示,由此提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的优化对策。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开始出现新的表征,但“纵向延长”还远不能与“横向扩大”抗衡。其一,就学对象虽不断扩大,但业余制成人学生增加缓慢;其二,就学年龄虽得到延伸,但全日制学生的就学年龄变化不大;其三,就学类型虽日益丰富,但仍强调就学的连续性;其四,就学目的虽逐渐多样,但追求学历的倾向仍未明显改变。第二,现有就学形态的成因:其一,学籍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其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僵化;其三,全日制高等教育与业余制高等教育教育之间没有建立起通道;其四,成人入学制度与社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其五,终身学习观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这些因素不利于蕴含着高等教育质变的“纵向延长”就学形态的扩大。第三,美、日大众化进程中就学形态的演进过程与策略对我国有五点启示:其一,注重对终身学习立法;其二,增设、开放高等教育机构与设施;其三,为非传统学生入学提供各种便利;其四,建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机构立交桥;其五,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第四,针对上述表征与成因,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地方本科院校扩大“纵向延长”,促进就学形态优化的基本途径。其一,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应性;其二,建立宽松的成人高等教育入学制度;其三,在不同层次、类型高等教育之间建立正式通道;其四,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五,切实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何淑通[2](2017)在《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校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对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需求日益增强。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需要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和作为教育家的校长,也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但是,高校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管理实践,只有在具体管理实践中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组织的支持,才能够不断提升其管理能力。高校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其专业发展的过程。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是个体实现专业化的成长过程,是个体从“管理新手”成长为“管理专家”的发展过程。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包括“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两个维度,是一个主动的、持续的、系统的过程。在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中,既需要个体确立自主发展意识,也需要一系列的组织制度支持。本文共分五章,由四个部分的内容组成,除绪论和结束语外,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共分四节。第一节交代研究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第二节对国内外关于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专业化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文献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节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地介绍。第四节陈述了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共分五节,是关于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第一节对高校管理职业的特点和高校管理人员的内涵范围和职业角色进行了分析。第二节通过对于专业、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等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探讨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内涵,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两个目标取向,并确立了研究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分析维度。第三节分别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探讨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四节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四种模式。第五节探讨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意义。第三章和第四章是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层面系统考察了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变迁、专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三章论述了国外高校管理职业的历史演进,介绍了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比较与反思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制约因素。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变迁;随后,通过对全国1182名高校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和24名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从六个方面研究了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在反思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完善以高校职员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组织建设、开展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伦理建设、创新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校内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语部分从何谓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高校管理人员为何需要专业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如何进行专业发展和后续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展望。
王婧[3](2017)在《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朝着两种趋势发展:一种趋势是由集权化走向分权化,即原来实行统一考试的国家和地区,在保持统一考试作用的同时,逐渐朝多元和分权方向发展,代表国家如中国;另一种趋势是由分权化走向集权化,即原来实行自主招生考试的国家,在保持分散考试优越性的同时,逐渐朝统一和集权方向发展,代表国家如俄罗斯。俄罗斯的国家统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是学习了中国高考的经验和做法,而俄罗斯走过的道路和积累的经验教训,很可能是我们未来道路上将会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中俄两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趋势是逆向而行,但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看作是相向的运动,殊途同归,最终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其宗旨都是希望集分散考试和统一考试的优势于一身,扬长避短、臻于完善,实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效益与科学选才的目标。因此两国很多问题是共通的,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集中反映和体现了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和社会状态。在俄罗斯高校招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激进式的变革,也有渐进式的改革,就其规模、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情况的复杂性而言,在世界各国中是独树一帜的。21世纪初,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变为国家统一考试,经过长达八年的试行后正式实施。变革过程中虽备受争议、褒贬不一,但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试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外来经验,并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使国家统一考试制度逐步趋向科学化、合理化和多元化。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纵向追溯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全面梳理和回顾从俄罗斯高等学校建立之初到现今实行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重点介绍国家统一考试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实施进程、问题困难及最新发展,详细解读俄罗斯现行的高校招生政策;其次采用个案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微观考察和解析统一考试和招生政策在联邦主体和高等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接下来单独一章专题介绍俄罗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围绕国家统一考试展开的激烈论争;最后采用比较分析法,聚焦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性问题,比较自主招生考试和国家统一考试的优点与不足,总结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提出对我国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借鉴。本文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和贡献:(1)逆向借鉴。中俄两国是当今世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两种改革趋势的代表。对逆向而行的另一种改革趋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进行反思,使我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少走弯路,这是本研究的现实价值。(2)特色和经验学习。历史上,我国的教育曾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在教育管理体制的很多方面与俄罗斯有同源性特点。当前中俄两国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两国国情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特色鲜明,通过深入研究其改革的理念、方法、路径,从中找出对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有益参照。(3)丰富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我国尚无系统研究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专着和博士论文。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充实了俄罗斯教育制度的研究内容,丰富了考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增进相互了解。随着中俄“一带一路”合作宣言的签订,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增进对俄罗斯教育体制和招生考试制度的了解,对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具有实际意义。
王飞[4](2014)在《基于学生需求的我国高职专升本政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现阶段将面临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一重要的战略任务,这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我国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当前,为提高我国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切实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高速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我国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对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要求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高职学生需求的角度对我国高职专升本政策进行研究,并基于高职学生的需求对专升本政策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企图为教育公平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供新的实证证明和经验上的理论解释,同时本研究能为高职学生专升本政策的制定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从而引导社会教育资源的正确流向和合理配置,并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立交桥的构建。本研究的关键之处是以教育学基本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调查法,通过对我国中央以及地方专升本政策的相关政策文本、文件、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专升本政策的研究专着、论文、等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专升本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对高职学生和参加过专升本考试已经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这两类与专升本政策相关的群体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专升本政策的看法,通过对高职学生专升本的需求分析,提出专升本政策的改革建议。本文的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在对专升本升学途径、专升本比例、专升本接收院校以及报考专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需求,现行的专升本政策与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本文提出健全和完善高职专升本政策的建议,将有利于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实现良性沟通,同时也能促使我国设立更加合理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陈明平[5](2013)在《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成人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倍受关注,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近年来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重庆市成人高等教育也必须和其他教育形式一起,责无旁贷地共同承担起为重庆市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复合型人才的任务。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存在许多特性和优越性,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目前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遭遇到很多问题和障碍。本论文主要是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当代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对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梳理目前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分制现状,阐述了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建立学分制的必要性;浅析了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在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策略探讨。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的文献综述,并结合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实际发展情况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自身特点,提出了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建立推行学分制的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通过对学分制内涵及特征、产生和发展以及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方面的阐述,论述了学年制被学分制取代是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第三部分介绍了美、英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现状,以及对我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提供的可借鉴宝贵经验。第四部分阐述了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如指导思想、管理机制、课程体系、硬件资源、教学队伍等方面)。第五部分主要是从内外两方面(即外部管理策略和内部管理策略)对我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作了初步的策略探讨。本文通过对我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的问题及策略研究,认为我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建立和推行学分制是符合我市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重庆市实现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从重庆市各普通高校目前的现实条件上看,成人高等教育建立和推行学分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和创新,我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建立和推行指日可待。
刘加威,吴琦,崔光成[6](2005)在《关于在校“专升本”选拔方式的探讨》文中认为
李曼曼,李朝政[7](2000)在《在成人优秀专科毕业生中实行“选拔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
杨德广[8](1990)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回顾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解放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新中国建立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194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05所,住校大学生11.7万人,在校研究生629人,专任教师1.6万人;1988年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发展到1075所,在校大学生206.6万人,在校研究生10.08万人,专任教师39.32万人,分别比40前增长4.2倍,16.7倍,159.3
徐正萍[9](1986)在《当前成人高等学校面临生源不足的危机》文中研究指明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正规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国家教委把抓好成人高等教育的工作列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并作出决定:自1986年起,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实行统一的招生入学考试,决定进一步加强对成人高等学校的宏观控制,使其得到稳步的发展.1986年度高等学校办的函授、夜大学的招生报名工作是三月初开始的,截止到三月二十日,各校的招生报名工作基本结束.今年的招生报名结果表明,计划招生名额尽管高于去年,但报名人数却在明显下降.例如,今年北京普通高等学校的函授、夜大学的
二、在成人优秀专科毕业生中实行“选拔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成人优秀专科毕业生中实行“选拔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大众化后期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概念解析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问卷调查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内容 |
2.4 调查过程 |
2.5 调查样本情况 |
第3章 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现状 |
3.1 全日制学生就学形态现状 |
3.2 业余制学生就学形态现状 |
3.3 小结 |
第4章 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的表征及成因 |
4.1 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的表征 |
4.2 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的成因 |
第5章 美、日大众化进程中就学形态的演进及启示 |
5.1 美、日大众化进程中就学形态的演进过程 |
5.2 美、日大众化进程中就学形态演进的启示 |
第6章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优化对策 |
6.1 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应性 |
6.2 建立宽松的成人高等教育入学制度 |
6.3 在不同层次、类型高等教育之间建立通道 |
6.4 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6.5 切实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一、国内关于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高校管理人员人事制度的研究 |
三、国外关于大学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研究 |
四、现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专业化理论 |
二、职业生涯理论 |
三、组织社会学理论 |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分析 |
一、高校管理职业的内涵与特征 |
二、高校管理人员的内涵与范围 |
三、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角色 |
第二节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目标取向 |
一、专业发展的内涵 |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内涵 |
三、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目标取向 |
第三节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内容 |
一、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个人维度的内容 |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组织维度的内容 |
第四节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模式 |
一、行政主导型专业发展模式 |
二、高校主导型专业发展模式 |
三、专业协会主导型专业发展模式 |
四、自我主导型专业发展模式 |
五、比较与启示 |
第五节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意义 |
一、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符合管理职业专业化的趋势 |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事务专业性的保障 |
三、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有利于我国高校“去行政化” |
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校治理能力 |
第三章 国外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变迁与专业发展概况 |
第一节 西方大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变迁 |
一、传统大学管理职业的业余性 |
二、近代大学中管理职业的兴起 |
三、现代大学中管理职业日益专业化 |
第二节 当前部分国家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概况 |
一、美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概况 |
二、英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概况 |
三、日本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概况 |
第三节 比较与反思 |
一、规模扩大: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
二、人事制度: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
三、专门知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
四、专业组织: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
五、外部变革: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
第四章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变迁与专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变迁 |
一、清朝末年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概况 |
二、民国时期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概况 |
三、建国以后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概况 |
第二节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
一、问卷调查与访谈概况 |
二、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意识 |
三、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角色扮演情况 |
四、高校管理人员对自身职业素质的认识 |
五、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情况 |
六、高校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组织的情况 |
七、高校对于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情况 |
八、小结 |
第三节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探析 |
一、对高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 |
二、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组织缺乏独立性 |
三、高校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制度缺少系统性 |
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伦理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
五、事业单位制度导致高校管理人员对于组织的依附性 |
六、高校职员制改革不完善导致管理人员身份不明 |
第五章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以高校职员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 |
一、明确高校管理人员的教育职员身份定位 |
二、改革完善高校职员管理制度 |
三、建立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发展制度 |
四、建立高校职员的自由流动制度 |
第二节 建立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 |
一、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的内涵 |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的制定主体 |
三、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应包含的维度 |
四、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标准的内容初探 |
五、建立以专业标准为基础的高校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
第三节 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 |
一、完善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制度 |
二、完善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非学历教育制度 |
第四节 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组织建设 |
一、专业组织的构成 |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组织的功能 |
三、高校管理人员专业组织建设的重点 |
第五节 加强高校管理人员专业伦理建设 |
一、高校管理人员专业伦理的构成要素 |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伦理的功能 |
三、高校管理人员专业伦理的内容 |
第六节 创新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校内保障机制 |
一、建立高校管理人员的岗位规范 |
二、通过工作轮换来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
三、加强高校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 |
结语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3)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概述 |
第一节 俄罗斯教育制度 |
一、俄罗斯联邦教育法 |
二、俄罗斯国民教育体系 |
三、俄罗斯教育概况 |
第二节 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 |
一、俄罗斯第一所高等学校 |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 |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概况 |
第二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沙皇俄国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632-1917) |
一、高校成立早期的招生特点 |
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高校招生特点 |
三、沙皇俄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制度特点 |
第二节 苏联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18-1991) |
一、以工农为主,免试推荐入学(1918-1925) |
二、部分取消名额分配,自由竞试入学(1926-1931) |
三、全体公民自由报考、平等竞试入学(1932-1957) |
四、以招收有工龄青年为主,加强与生产的联系(1958-1963) |
五、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注重中学成绩和表现(1964-1991) |
六、苏联时期的高校招生制度特点 |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初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92~2000) |
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 |
二、录取方式多样化 |
第三章 国家统一考试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一节 国家统一考试产生的背景和动因 |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教育因素 |
四、国际趋势 |
第二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试行(2001-2008) |
一、国家统一考试的范围与规模 |
二、国家统一考试的科目与分数 |
三、国家统一考试的问题与阻碍 |
四、国家统一考试的法律与规定 |
五、“国家实名制财政教育券” |
第三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正式实行(2009-至今) |
一、2009年的高校招生考试情况 |
二、2010年的高校招生考试情况 |
三、2010年国家统一考试的社会调查 |
四、国家统一考试的组织机构 |
五、国家统一考试的法律保障 |
第四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发展与完善 |
一、丰富考试类别和考题类型 |
二、适当调整统考日程安排 |
三、加强统考的监督和测评 |
四、录取参考多种评价要素 |
五、规范录取优惠政策 |
第四章 俄罗斯现行高等学校招生政策 |
第一节 招生要求与报考条件 |
一、招生基本要求 |
二、招生优惠政策 |
三、考生个人成就 |
第二节 考试类别与自主考试 |
一、入学考试类别与成绩评定 |
二、高校自主举行的入学考试 |
第三节 申报材料与录取程序 |
一、招生信息公开 |
二、入学申请材料 |
三、录取基本程序 |
四、其他招生形式 |
第五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汉特—曼西自治区准备国家统一考试的情况 |
一、指导统考的主要地方法规 |
二、尤戈拉第一中学准备统考的情况 |
三、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二节 莫斯科国立大学2016年的招生工作 |
一、招生专业与招生名额 |
二、入学考试与评分原则 |
三、录取顺序与申请材料 |
四、招收外国留学生 |
第三节 “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的招生经验 |
一、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的招生做法 |
二、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2013年招生情况 |
三、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未来的招生策略 |
第六章 俄罗斯关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论争 |
第一节 苏联时期关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论争 |
一、高校入学:免试还是考试 |
二、招生对象:中学毕业生还是劳动生产者 |
三、考试形式:笔试还是口试 |
四、职业定向:中学培养还是高校指导 |
第二节 关于国家统一考试的论争 |
一、国家统一考试与自主招生考试 |
二、国家统一考试与教育公平 |
三、国家统一考试的科学性 |
四、国家统一考试与中学教育质量 |
第七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性问题 |
第一节 自主招生考试的公平性问题 |
一、自主招生考试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
二、招生优惠政策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
三、自主招生考试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
第二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公平性问题 |
一、国家统一考试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
二、国家统一考试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
第三节 从国家统一考试结果看高校招生的公平性 |
一、性别差异 |
二、学校差异 |
三、城乡差异 |
四、区域差异 |
第八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启示借鉴 |
第一节 两种招生考试制度的优点与不足 |
一、自主招生考试的优点与不足 |
二、国家统一考试的优点与不足 |
第二节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 |
一、改革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行 |
二、改革经过充分论证、循序渐进 |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
四、培养天才儿童、照顾弱势群体 |
五、社会各界监督高校招生考试 |
第三节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启示借鉴 |
一、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应首重公平 |
二、建立招考分离、二次考试模式 |
三、改革应通盘考虑、稳中求进 |
四、加强中学生职业指导 |
五、提升教育质量是根本 |
六、名牌高校精英教育、普通高校大众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基于学生需求的我国高职专升本政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高等职业教育 |
1.2.2 专升本 |
1.2.3 专升本政策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于学生需求研究专升本政策的理论基础 |
2.1 教育公平理论 |
2.1.1 教育外部公平:教育政策制定上的公平 |
2.1.2 教育内部公平:学生个体发展上的公平 |
2.2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
2.2.1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 |
2.2.2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职学生需求多样化 |
2.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2.3.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内涵 |
2.3.2 劳动力市场分割客观促使高职学生对更高学历的需求 |
第3章 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内容概述 |
3.1 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政策的历史演变 |
3.1.1 专升本政策的萌芽阶段 |
3.1.2 专升本政策的发展过渡阶段 |
3.1.3 专升本政策的快速发展阶段 |
3.1.4 专升本政策的稳定阶段 |
3.2 当前我国专升本政策的内容概述 |
3.2.1 专升本政策的适用对象 |
3.2.2 专升本招生比例及报考专业 |
3.2.3 专升本考试科目 |
3.2.4 专升本学生学籍学历管理 |
3.3 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
第4章 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需求的实证调查 |
4.1 调查过程说明 |
4.1.1 确定研究问题 |
4.1.2 确定目标总体和调查样本 |
4.1.3 问卷设计与内容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4.2.1 针对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2 专升本学生本科阶段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3 高职学生对专升本的需求分析 |
4.3.1 对专升本升学途径的需求 |
4.3.2 对专升本招生比例和接收高校的需求 |
4.3.3 对报考专业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需求 |
4.4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4.4.1 教育起点不公平 |
4.4.2 教育过程不公平 |
4.4.3 人才市场分割不合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高职专升本改革的政策建议 |
5.1 高职学生专升本政策改革的价值标准 |
5.1.1 以人为本 |
5.1.2 效益优化 |
5.1.3 可选择性 |
5.1.4 多样化 |
5.2 我国高职专升本改革的政策建议 |
5.2.1 完善政策法规制度 |
5.2.2 发展高职本科,创新教育层次 |
5.2.3 考虑地区特色,差异化发展 |
5.2.4 实行学分银行和学分积累制度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高职学生专升本意愿调查问卷——问卷Ⅰ |
附录 B 专升本学生本科阶段情况调查问卷——问卷Ⅱ |
附录 C 对调研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的访谈提纲——访谈提纲Ⅰ |
附录 D 对高职院校校长的访谈提纲访谈提纲Ⅱ |
附录 E 对本科院校校长的访谈提纲访谈提纲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文献研究综述 |
2 关于学分制的理论研究 |
2.1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征 |
2.2 学分制的产生及发展 |
2.3 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
3 美、英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比较研究 |
3.1 美、英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实施现状 |
3.2 美、英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对我国的启示 |
4 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现状研究 |
4.1 我国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
4.2 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现状 |
4.3 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1 指导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
4.3.2 管理机制不健全 |
4.3.3 课程体系单一 |
4.3.4 学校教学硬件资源严重不足 |
4.3.5 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缺乏 |
5 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的策略研究 |
5.1 外部管理策略 |
5.1.1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
5.1.2 增强校际合作,实现学分互认 |
5.1.3 改善外部环境 |
5.2 内部管理策略 |
5.2.1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
5.2.2 制订弹性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
5.2.3 加强教学硬件资源建设 |
5.2.4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
5.2.5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学分制的实施,保证教育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四、在成人优秀专科毕业生中实行“选拔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众化后期地方本科院校就学形态研究[D]. 向佳文. 长江大学, 2017(02)
- [2]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研究[D]. 何淑通.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3]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王婧. 厦门大学, 2017(01)
- [4]基于学生需求的我国高职专升本政策问题研究[D]. 王飞. 北京工业大学, 2014(03)
- [5]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问题研究[D]. 陈明平. 重庆师范大学, 2013(12)
- [6]关于在校“专升本”选拔方式的探讨[J]. 刘加威,吴琦,崔光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04)
- [7]在成人优秀专科毕业生中实行“选拔制”探讨[J]. 李曼曼,李朝政. 中国成人教育, 2000(01)
- [8]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回顾及展望[J]. 杨德广.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0(06)
- [9]当前成人高等学校面临生源不足的危机[J]. 徐正萍. 黑龙江高教研究, 19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