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室是为人设计的,而不是为物品设计的

卧室是为人设计的,而不是为物品设计的

一、居室设计为人而非为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可欣[1](2021)在《袁枚生活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晋唯[2](2020)在《与古为新 ——文人设计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与古为新”取自唐代司图空《二十四诗品》,也是他品评诗文的重要思想,由于该词非常概括地总结出创造性工作的根本原理,而被广泛引用,成为常见常新的思想阐释。论文研究“文人设计”,这一已被频频使用却并无明确定义的专用词语,论文研讨这个词语的历史渊源,及被当代接受的原因以及存在的价值,所以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中国古代的设计历史,以及相关思想的衍传。为了区分中国古代文人的设计,与当代的“文人设计”的不同,论文将古代的文人的设计定名为“文人造物”,而当代的相关设计还延用“文人设计”的说法,这虽有硬性拆分的嫌疑,而本论文强调的是:古与今虽有着不可间断性的延续,但也确实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围绕着“文人造物”,论文研讨了文人意趣的三个主要组成:闲情、达观、雅致,并详细分析了文人意趣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围绕着“文人设计”,论文归纳出三个基本的设计特征:慢速生活、理智生活、精致生活。从两者出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的设计与当今的“文人设计”,有着精神内涵的一致性,同时也明显存在着小众生活与大众生活、个人情趣与大众情感、单纯性的手工劳作与复合性的机器生产的区别与差异。由于论文最核心的点在于“与古为新”论文在最后一章着重讨论了当代的“文人设计”的代表设计家及主要案例,重点阐述“慢速生活、理智生活、精致生活”影响下的设计及对当代生活的重要性。“文人设计”的观念虽不是中国当代最为主流的设计思想,但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变革的大潮中,它的存在代表着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一种持续,同时,它也必将影响着世界当代设计的潮汐。

陈旭[3](2020)在《论李渔《闲情偶寄》的生命审美观》文中研究表明《闲情偶寄》作为清初闲赏文化的代表着作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现着李渔究其一生所探求的关于生活实践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判断。书中对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个部分的阐述,细致入微,标新立异,充满了审美的探索和哲学的思考,也蕴含着以生命为本原,以体验为核心,追求个体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是研究清初文人闲赏审美文化的重要美学着作和理论。本文将以《闲情偶寄》一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生命美学的视角切入,通过剖析明末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李渔充满戏剧化的人生经历这两个外在场域对其文化人格、行为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极力还原李渔为何且如何打破传统社会的桎梏,形成亦文亦商的品性特征和独树一帜的人格魅力。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分析各个领域蕴含的生命审美因素,全面解读李渔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对自身身份的界定、对女性形象和家班女乐的培育鉴赏以及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异于其他文人的独特和先进之处等一系列问题。并在批判和反省当代社会以感官化和娱乐化为目的、以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主导的审美文化的泛化和异化等现象的同时,借鉴古人对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提出如何培养美感和正确审美观念的具体做法,为当代社会生活的审美模式提供借鉴,从而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论文分为五个章节,首先是绪论,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历年来国内外对于《闲情偶寄》一书的研究情况和亟待突破的领域、当代生命美学的思想传承。第一章是论文基础性问题的说明,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深入剖析李渔生命审美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成因,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本质。第二章节和第三章节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将深入地分析《闲情偶寄》一书中从生存之需到实践之真到精神之美再到心灵之趣层层递进的体验与创造,在经历自然生命、自觉生命、自由生命和自我生命的觉醒后,展现李渔对生生不息、回环往复的生命理念的独特感悟,以及李渔用自己真实且充满戏剧色彩的人生经历所诠释的生命审美观。第四章是论文的结尾,亦是总结与反思,这一章节将深入剖析当代社会审美文化形态,着力解决古今社会关于休闲美学的界定,并结合李渔的生命审美观,提出培育美感的具体方法,呼吁人们在面对日常生活时要树立古为今用的精致的审美态度和精神体悟。

张樱凡[4](2019)在《明代文人居室陈设观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对历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前瞻未来。本文以明代文人居室陈设观念为研究对象,希望挖掘优秀传统设计思想,并藉以引导当代设计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深入讨论明代文人居室陈设观念。首先将其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框架下去理解,分析与文人居室陈设观念关系密切的传统空间观念,同时亦着力分析形成明代文人居室陈设观念的社会文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明代文人居室陈设的人文取向,包括“顺从天性”“回归日用”“由技进道”。继而,本文从择物和布置两方面对陈设观念展开分析和论述。论文认为:明代文人在择物方面强调“物我互观”,注重寄情于物,以及欣赏与体验过程的“怡情养性”作用,以“自然”“古雅”和“别趣”为择物的原则;在布置方面则强调“从心造境”,以“合宜”“畅神”为原则,力求物与物、物与环境“各有所宜”,以合理布置契合主人的精神世界,营造让人“体舒神怡”的理想居室环境。

贺超海[5](2018)在《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工艺与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工具和材料,人们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和认识,以相对稳定造型、图式、技艺和文化等要素凝结在器物之中。传统工艺是技术史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作为一种传统生活方式,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管是从科学、技术、文化,还是经济、社会的角度去考察传统工艺的发展,都会发现,它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创造活动,是一种“活态文化”。传统工艺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紧扣生活的脉搏,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和科技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其形式和制作,从而充实和丰富人民的生活。从现代技术哲学的角度看,传统工艺既是一种“生态技术”,也是一种“综合技术”,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造物文脉,传统工艺通过广大民众的创造,以“技”的形式,“物”的形态,融汇了包括自然观念、造物哲学、材料工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时代、民族、地域的文化信息,并形成了完备的生产体系。传统工艺不同于保存在经典中的精英文化,也与当前数字化、单一化大众文化有别,它体现的是民族和民众独特的创造力。中国传统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中国传统工艺的“人、技、器、环境和历史”的价值本体,以及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和当代价值理论实践研究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来讨论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体系。在历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中国的传统工艺正在面临振兴。技术与情感,是传统工艺的两大基本要素,社会的发展需要情感的满足和人性的回归,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充分吸取民族资源和民族智慧,建立有中国特色传统工艺理论体系,走向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张濯清[6](2016)在《生态视野下的宋代绘画》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与生态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态批评、生态审美等观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学术研究当中,尤其是在绘画等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得更为鲜明。宋代作为中国绘画发展的高峰期,在专业画家之外,诸多文人、士大夫亦参与到作画、评画之中,使得画家群体普遍具备了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赏悦自然的审美情趣。宋人关注对自然万物原本状态的描绘,力图展现自然万物生机盎然、自由自适、欣然相处的生态之美。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画家对自然物类的思想情感,尽管这种意识可能是不自觉的、朴素的、未成体系的,与当下生态学研究中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观念也有着显着的不同,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意涵也是一种生态审美意味的表达形式,这于应对目前逐渐凸显的全球环境问题,有着较高的价值。本文将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宋代绘画研究之中,在生态视野下,主要运用文献学与图像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宋代绘画中的生态元素、生态图景进行提取和分类,进而对其展开一种生态美学的审视和解读,挖掘宋画中的生态意涵,兼及探讨宋代在生态题材绘画方面的发展。论文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宋代生态文化与宋代绘画的基本情况。宋代生态题材绘画的迅速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当时生态意识在全社会迅速流行,宋人逐步具备了丰富的生态知识,初步形成了具备一定体系的生态观念,促使当时的绘画创作更加关注自然生态,在绘画创作中注重对生态物象的写生与描摹,亦日益凸显出其独特的生态审美认知,出现了具有不同地域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绘画面貌。第二章、第三章在分析宋代生态题材绘画代表性作品的基础上,提炼其中的生态信息。宋代绘画作品中出现诸多生态元素,主要涉及山石川流、多种植物、动物以及天气气候等生态元素。同时,画家在创作时已充分注意到,生态元素受到不同地域环境、季节变化等的影响,呈现出不同面貌。在绘画创作中,宋人常常以这些生态元素为基础,灵活运用,描摹出各式各样的生态图景,主要包括以开封、西湖、赤壁、潇湘、蜀川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以及各地园林等,充分体现了宋人倾心自然、卧游山水的林泉之志,及其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借助自然生态寻求精神生态平衡和愉悦的意愿,逐渐成为宋代绘画中极富生态意味的绘画母体。与此同时,自然生态的四季变化对宋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活动有着相应的影响,由此宋代出现了一批与节令有关的绘画艺术,描绘的多是人们在不同的节令庆贺生态气象的转变、祈福避凶,体现出一定的民间生态觉识。第四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宋代绘画中所蕴涵的生态意蕴进行解读。当时大批文人加入绘画创作与评论的行列,受其影响,宋人对生态物象内在意涵的发掘更为重视,由起初单纯描绘生物的外在形体和自然属性,逐渐转移向重视立意寄情、借物寓怀,使得绘画中自然物创作主题的生态文化象征意蕴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同时,宋代绘画创作与品评也都独具生态特色。在绘画创作主题的选择方面,宋人注重自然界物色、物趣及其自然规律赋予画家的心灵触动和灵感,以之作为绘画创作的最佳主题;在绘画风格品评方面,则常常将自然界的生态品质及其所处的生态情境与绘画创作的审美境界连结起来,形成热衷于以生态自然、万物变态为描绘对象,以自然天真、不事雕琢、浑然天成、萧散简淡为审美追求,同时又注重生意品评的绘画创作观念。第五章总结宋代生态题材绘画的创作方法,受到当时浓郁的写生之风影响,宋代画家在生态题材的绘画创作中,开发出了许多新的观察与刻画生态元素的方法。宋代绘画中出现了动物、植物、山川风物等生态元素,不仅在刻画种类上较前朝有了重大突破,而且在观察方式、表现形式上都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宋人注意写生,采用了多种观察方法,尤其是对“三远”透视方法的运用。在景物刻画手法上,宋人也充分注意到景物的不同变化,采用勾染皴擦等各类刻画手段,形象地描绘出各种生态元素的特征。宋人在绘画创作中或以山水之境表林泉之志,或以情境写生现生态物趣,或以特定形象示高洁品质,或以固定题材象吉祥寓意,在生态题材的绘画中写生创作中开发了丰富的文化维度,引导了之后的绘画创作转向重视内在意涵的趋势。宋人在绘画创作中呈现出他们全面而丰富的生态视野,不仅展现出他们眼中的精彩纷呈的生态元素,而且从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描绘中展现出他们理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图景,这种创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宋代绘画的高度发展。宋代诸多绘画作品不仅将生态物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同时还多呈现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如游赏自然景观、闲居私人园林等图景,映射出宋人眼中理想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理想状态。在长期对自然万物的描摹刻画中,宋人也将当时的主流生态观念不自觉地融入绘画的创作和品评当中,使得宋代绘画在生态审美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独特面貌,一方面,他们推崇宋代绘画中的写实、“审物”之风,特别是在皇家崇尚精细富丽的审美趣味的引领下,以画院为代表绘画极尽写实之能,能够将所绘事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文人画家加入绘画群体,受理学思潮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生态认识论,深刻影响着绘画审美趋向的变迁,他们尚自然、重生意、去华巧、崇古拙,在绘画创作中对自然美的观照与选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直接影响了宋代以后的绘画发展走向。以生态视角对宋代绘画创作及其理论进行审视,对其生态表征及其生态意涵的分析,深入挖掘和解构当时绘画创作中的生态哲思、生态美韵等,有助于对宋画中生态特色的提炼。尝试从图绘的角度厘清宋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对我国古代生态文化积淀予以重新审视,有利于在当前生态危机背景下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破坏行为进行反省,全方位地透视目前生态危机产生的复杂原因,对寻求恰当的调整之道、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席田鹿[7](2016)在《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文中提出纵观历史,由于中国文化和建筑材料的特殊性,中国古代建筑及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环境不断发生更迭、变化和改造,导致我们对古代建筑的认识和研究缺少实物和与之相应的环境的实证存在。而大量的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所具有的相当的写实性,完整的绘出了建筑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这成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重要的文本资料,具有图像研究意义。论文目的是通过一种图像视觉方式,重返历史现场,基于传统山水画中的建筑图像,研究古代建筑的形态及其和传统山水画相似的创作生成方式。用传统山水画的艺术视角,以传统山水画中的建筑图像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山水画中建筑形态构成规律、方法及深层的文化意义。全文研究基本分为三个核心层面:第一层面的目标是在传统山水画与建筑共同的文化美学思想背景下,探究传统山水画与建筑共同的精神诉求,研究其平行交替生成与演进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如同中国传统山水画是成熟的审美哲学的产物。在其共同的文化属性下,解读古代建筑的审美与周围环境及自然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是通过主体创作认知结构,通过画理、画论分析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建筑在共同的文化内核下相似的创作方法。从图像视觉理论维度解析传统山水画与古代建筑共同的创作理念,进而研究古代建筑的创作方法。第三层面的研究是将传统山水画中的建筑形象作为研究文本,进行文献式的梳理,从图像视觉角度研究建筑的形态,探索古代建筑模件化构成,及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生命模式,溯源中国人居环境文化,从建筑设计和营造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拓展性研究。基于古代艺术认知理念研究建筑、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其对应的设计逻辑顺序,研究在山水画文本下的和模件下的建筑形式和存在的状态。以艺术学视角,对具有建筑形象的山水画进行收集和梳理,采用建筑艺术学、建筑历史学、建筑文化学等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运用图像学、模件理论、参数化等研究理论和工具,对古代建筑与传统山水画展开跨学科交叉式研究,通过对历代典型的具有建筑形象的传统山水画中的建筑,进行建筑类型和环境的分析,提出以图像视觉艺术认知途径,研究传统山水画美学概念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山水画为认知媒介引发思维范式的转换,寻找新的创新性研究方式,进而提出对古代建筑研究的新思路,为未来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理论基础。

张舒璐[8](2015)在《湮没与发掘 ——黄图珌《看山阁集》室内设计思想及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家居文化集大成阶段,而这时期的江南文人作为社会风尚的主要代表,对当时家居设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黄图王必作为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江南文人,其着述《看山阁集》正是这样一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型百科全书。然而,这部被淹没了260年的小品佳着,至今未得到设计界的足够关注和应有关怀。基于这种发现和事实,本文从室内设计专业的角度,以黄图珌《看山阁集》中室内设计思想及图像为研究对象,以《闲笔卷》中的《技艺部》、《制作部》、《清玩部》等为主要线索,运用文献搜集、分类和比对的研究方法,从装修、家具、器玩和陈设四个方面入手,系统整理了黄图珌的室内设计构成要素,深入分析了黄图珌的室内设计思想体系,全面剖析了黄图珌室内设计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此同时,本文还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装修设计、家具设计、器玩设计的图样进行了详细解析,研究其图像所传递出来的历史信息、思想根源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最后得出黄图珌《看山阁集》室内设计思想及图像的学术成就、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三方面的结论。本研究的宗旨,在于发掘黄图珌《看山阁集》室内设计思想及图像的存在价值,以期弥补设计界对黄图珌及其作品的关照不足,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将其思想和方法发扬光大,为当下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张娴[9](2015)在《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隐逸思想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审美意趣与艺术价值,对中国的诗画、园林艺术等都有深远影响。本文意在通过对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隐逸思想表达的研究,为现代室内设计形式的拓展提供新思路,探索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本文从隐逸思想的起源入手,以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为主线,阐述了中国社会早期隐逸的成因,解读两者隐逸思想的不同特点,继而梳理隐逸思想的发展脉络,分析各历史时期的特点,总结现代社会的隐逸现象。在此基础上,归纳儒、道两家隐逸思想的不同审美倾向。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现代室内设计中隐居主题设计的若干问题,最后总结现代室内环境中隐逸思想表达的途径与方法。

程欣玲[10](2013)在《晚明江南文人居室的陈设思想的当代演绎》文中认为中国的室内陈设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锤炼,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追求物质的演进过程,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审美特征。因此,如何使当代居室陈设艺术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也是我们最为关注、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晚明江南文人居室陈设理念为研究基础,试图对其思想精髓,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进行传承与创新,并将其运用到当代室内陈设思想中,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提出可能。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分析与归纳晚明时期江南文人的居室陈设思想,分别从新旧激荡的时代背景,追寻自我的卓异人格及其温文气质的韵物情怀三方面阐述了设计理念形成的原因;其次深入解析晚明江南文人居室陈设思想,总结有关设计理念的五个层面的维度,即本能层面、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审美层面和行为层面;另一部分是对晚明江南文人居室陈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探讨当代居室陈设设计的困境的同时,提出晚明居室陈设思想给予当代陈设设计的指导与启示,并且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文章最终目的就是将晚明江南文人重自我、重情感、重生活的设计思想感染及影响当代人的居室审美理念,以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探索与追求。

二、居室设计为人而非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居室设计为人而非为物(论文提纲范文)

(2)与古为新 ——文人设计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目的及意义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相关古籍研究
        现当代研究成果
    相关概念解释
        文人文化
        文人设计
    研究难点和方法
        研究难点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古代文人意趣及其内涵
    第一节 文人与文人意趣
    第二节 古代书画理论中的“文人意趣”
        一、东汉至魏晋南北朝
        二、隋唐时期
        三、宋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第三节 “文人意趣”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章 古代文人意趣及其设计
    第一节 文人意趣与文人设计观
        一、闲逸
        二、达观
        三、雅致
    第二节 古代文人设计表现
    第三节 古代文人设计评述
第三章 近代文人文化及其发展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思想的进入
    第二节 西方现代思想影响下的设计
    第三节 文人文化的当代复苏
第四章 当代文人设计的内涵与价值
    第一节 当代文人设计内涵
    第二节 当代文人设计价值
        一 慢速生活
        二 理智生活
        三 精致生活
    第三节 当代文人设计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论李渔《闲情偶寄》的生命审美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闲情偶寄》研究情况概述
    第三节 生命美学概述
第一章 李渔生命审美观的孕育与形成
    第一节 明末清初变革之际的社会场域
    第二节 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戏剧化的人生境遇
    第三节 标新立异的行为方式和矛盾交织的个性特征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审美体验与创造
    第一节 生存之需: 再现真实的自然生命
    第二节 实践之真: 改造感性与理性交织的自觉生命
第三章 精神境界中的生命审美感悟与升华
    第一节 精神之美: 超越无限的自由生命
    第二节 心灵之趣: 回归个性的自我生命
第四章 李渔生命审美理念的当代反思与借鉴
    第一节 古今交融的生命审美理念
    第二节 生命体验观照下的美感培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明代文人居室陈设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论文架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代文人居室陈设观念的形成
    第一节 关系文人居室陈设观念的传统空间观念
        一、传统空间观念
        二、文人对居室陈设空间的一般追求
    第二节 形成明代文人居室陈设观念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政治因素
        二、思想解放
        三、社会风尚变迁
    第三节 明代文人居室陈设的人文取向
        一、顺从天性
        二、回归日用
        三、由技进道
第二章 明代文人居室陈设中的择物观
    第一节 物我互观
        一、寄情于物
        二、怡情养性
    第二节 择物原则
        一、推崇自然
        二、崇尚古雅
        三、追求别趣
第三章 明代文人居室陈设中的布置观
    第一节 从心造境
        一、体舒神怡
        二、各有所宜
    第二节 布置原则
        一、位置合宜
        二、以虚畅神
余论 明代文人居室陈设观念的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从“天工开物”到“工开万物”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分类
    2.2 中国古代传统工艺文献与研究
    2.3 中国现代传统工艺研究
    2.4 国外传统工艺价值实践和理论研究
        2.4.1 西方传统工艺理论的研究
        2.4.2 日本传统工艺研究
    2.5 小结
3 论文选题
    3.1 选题意义
    3.2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3.3 研究路径
    3.4 研究方法
    3.5 创新性
4 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本体
    4.1 价值主体——人
        4.1.1 人的尺度
        4.1.2 工艺承担者——工匠
    4.2 价值的中介“技”
        4.2.1 “技”的物质载体——工具
        4.2.2 “技”的程式性
        4.2.3 “技”的习得性
        4.2.4 “技”的艺术性
    4.3 价值客体——器物
        4.3.1 备物致用
        4.3.2 化材成器
        4.3.3 器以载道
    4.4 环境
        4.4.1 自然环境
        4.4.2 社会环境
    4.5 历史
        4.5.1 连续性
        4.5.2 演化性
        4.5.3 信息性
5 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
    5.1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传统工艺文化的表现形式
        5.2.1 民间工艺文化
        5.2.2 宫廷工艺文化
        5.2.3 文人工艺文化
        5.2.4 少数民族工艺文化
    5.3 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符号
    5.4 传统工艺构造的文化空间
6 中国传统工艺的科技价值
    6.1 传统工艺的科学因素:“工匠传统”与“理性精神”
    6.2 传统工艺的技术因素
        6.2.1 中国传统工艺中技术特点
        6.2.2 中国传统工艺产生的模式
    6.3 传统工艺的科学价值挖掘与科学化
    6.4 传统工艺科技价值的应用
7 中国传统工艺的经济价值
    7.1 传统工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7.2 传统工艺的生产模式
        7.2.1 家庭生产模式
        7.2.2 手工作坊模式
        7.2.3 手工工场模式
        7.2.4 产业化模式
    7.3 传统工艺经济价值近现代实践
    7.4 传统工艺未来经济价值实现路径:创建中国品牌
8 中国传统工艺的社会价值
    8.1 工匠精神
    8.2 以人为本的“综合技术”
    8.3 传统工艺与“生态技术”
    8.4 文化强国下的传统工艺
9 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实践举例
    9.1 富阳手工竹纸工艺调查
        9.1.1 原料与辅料的种类及用途
        9.1.2 富阳手工造纸工艺流程
        9.1.3 工具与器具的种类及用途
        9.1.4 产品与销售、使用
        9.1.5 富阳手工造纸艺人的传承与现状
        9.1.6 富阳手工纸的相关民俗与其他文化
        9.1.7 富阳手工纸保护现状与思考
    9.2 山东潍坊风筝工艺与文化调查
        9.2.1 调查地概况
        9.2.2 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
        9.2.3 潍坊风筝的文化生态空间
        9.2.4 潍坊风筝文化价值的开发
    9.3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调查
        9.3.1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文化生态的构建
        9.3.2 传统工艺的有形展示
        9.3.3 活态展示和互动体验
        9.3.4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启示
10 结论——新时代与中国传统工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生态视野下的宋代绘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将生态视角引入宋代绘画研究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宋代生态意识与绘画
    第一节 日渐流行的生态意识
        一、宋人的生态知识
        二、宋代的生态观念
        三、宋人的自然生态兴趣与文艺创作
    第二节 凸显生态意识的宋代绘画
        一、时段转换与两宋绘画
        二、地缘差异与南北画风
第二章 宋代绘画中的生态元素
    第一节 宋代绘画与山水形象
        一、宋代绘画中的山石形象与表现手法
        二、宋代绘画中的水之形象与表现手法
    第二节 宋代绘画与植物
        一、宋代植物绘画发展概况
        二、宋画中植物种类
        三、宋画中植物的表现方式与主要题材
    第三节 宋代绘画与动物
        一、宋画中的动物形象
        二、宋代动物刻画的类型
    第四节 宋代绘画与季节
        一、宋代山水画创作中的季节意识
        二、宋代山水画中的季节刻画
第三章 宋代绘画中的生态图景
    第一节 宋画中类型化的自然景观、意象表现及其地理渊源
        一、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开封清明时节之生态图景
        二、西湖山水小景的发展
        三、“赤壁”题材画作的兴起
        四、“潇湘八景”图式的形成
        五、《蜀川胜概图》题材的创设
    第二节 宋代绘画与园林艺术
        一、宋代的园林营建之风与园林图绘
        二、宋画中的园林种类及其环境布置
        三、宋代园林图绘中的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
    第三节 宋代绘画与民俗生态
        一、新年民俗和年节艺术
        二、节令画
        三、季节性民俗
        四、其他
第四章 宋画中的生态意涵
    第一节 宋画中的生态哲学
        一、写实与“审物”
        二、“理气”之妙用
        三、宋画创作的观“生意”与“万物生意最可观”
    第二节 宋画中的生态美学
        一、自然美的观照与选裁
        二、美在自美生机盎然
        三、欣然相处丘壑境界
        四、立意寄情萧散简远
    第三节 宋画中的生态伦理观
        一、天人合一
        二、由物及人
第五章 宋代生态题材绘画的创作方法
    第一节 宋代绘画创作中的写生之风
        一、绘物类之丰富
        二、绘形象之逼真
        三、绘生物之规律
    第二节 宋人写生观察方法
        一、宋代画家对山石的观察方式
        二、宋代画家对水流的观察方式
        三、宋代画家对植物的观察方式
        四、宋代画家对动物的观察方式
    第三节 宋代绘画中写生创作的范式
        一、以山水之境表林泉之志
        二、以情境写生现生态物趣
        三、以特定形象示高洁品质
        四、以固定题材象吉祥寓意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解释
        1.3.1 研究文本范围概念和界定
        1.3.2 山水画和界画的价值
    1.4 本研究的相关概况
        1.4.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工具
    1.6 本章小结
2. 传统山水画艺术视野下的建筑形态建构与演进研究
    2.1 哲学意蕴与建筑绘画精神的多元契合
        2.1.1 艺术精神的生命韵致
        2.1.2 务实经验的还原主义
        2.1.3 “形象秩序”与“符号化”组织法则
    2.2 山水画与建筑形态普遍性演化
        2.2.1 中国文化的集大成风范
        2.2.2 规矩与礼制形态的规则化
        2.2.3 建筑形态的空间营造
    2.3 唐代的中原大一统与宋代的模块系统化之交替性演进
        2.3.1 时代背景影响下的宏伟与隽秀
        2.3.2 形制体量和力道的迥异表现
        2.3.3 审美与技术影响下的细部差异
    2.4 明代的承前启后与清代的改革创新之特殊性演化
        2.4.1 古建等级与分区布局的形成
        2.4.2 构建模式与风格的因果效应
        2.4.3 建筑细部对世俗观念的顺应
    2.5 本章小结
    附图
3. 山水画与建筑形态环境的意境文化构成
    3.1 山水画与古代建筑文化同属性研究
        3.1.1 比德:同类相动的物之以类动者
        3.1.2 贵和尚中
        3.1.3 儒家精神的人文属性
        3.1.4 器与道相融的精神表达
    3.2 传统山水画与建筑环境文化研究
        3.2.1 道法自然:矛盾中的共生思想
        3.2.2 物化与达生
    3.3 建筑园林意境的升华
        3.3.1 园林禅境的创造
        3.3.2 观空:空空的独特审美趣味与缘起论
        3.3.3 本质论:建筑环境审美中的“真如”之境
        3.3.4 圆融观与园境
    3.4 品·境的文化认同
        3.4.1 品格:人品与画品的表现
        3.4.2 品境:对绘画、建筑环境和意境的追求
        3.4.3 品逸:创作主体的生活态度
    3.5 主体意向性的媒介表达
        3.5.1 迁思妙得:主体意趣和情感追求
        3.5.2 文人画与文人风骨
    3.6 本章小结
    附图
4. 山水画创作方法与建筑形态构成方法比对研究
    4.1 艺术学视角下的建筑学的创作技法
        4.1.1 建筑学的科学基础与环境的必然联系
        4.1.2 艺术创作方法的构成关系
        4.1.3 传统画理与古典园论
    4.2 置陈布势与观物取象
        4.2.1 天地为栋宇深山藏古寺
        4.2.2 连续组合的叙述方式
        4.2.3 以大观小的山水之法
        4.2.4 移步换景重叠营造的透视空间
    4.3 经营位置构图秩序
        4.3.1 儒家等级观念构图
        4.3.2 人伦社会关系构图
        4.3.3 宇宙秩序构图
        4.3.4 步移景异的构图视点
        4.3.5 轴线与环形的向心和同构秩序
        4.3.6 意在笔先的全局式营构方式
    4.4 随类赋彩与主观印证的建筑色彩观
        4.4.1 礼制严苛的皇家色彩
        4.4.2 计白当黑的五色墨韵
        4.4.3 主观印证下的山水画色彩
        4.4.4 潜移默化的设色变迁
    4.5 文人哲匠与匠师同构
        4.5.1 文人造园
        4.5.2 匠师同构
        4.5.3 画筑同源
    4.6 本章小结
    附图
5 文本之下的山水画中的建筑形态研究
    5.1 山水画与建筑园林交互影响的文本脉络
        5.1.1 文本形象
        5.1.2 图像文本:中国传统山水画和界画
        5.1.3 图像文本中的空间属性
        5.1.4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传统山水画艺术存在本质联系
    5.2 图像历史的建筑发展隐迹
        5.2.1 山水画与建筑园林的交互发展
        5.2.2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筑的融合
    5.3 中国山水画文本图像中的建筑形态研究
        5.3.1 单独的线条建筑词汇
        5.3.2 建筑的基本单位形式
        5.3.3 独体的建筑
        5.3.4 连贯的文本章法
    5.4 群体组合深层的理想状态研究
        5.4.1 建筑形态构成的语序“群”
        5.4.2 中国传统建筑理想文本模式研究
        5.4.3 中国画式的全景式动态游观
    5.5 本章小结
    附图
6. 模件下的山水画中建筑形态研
    6.1 模件化理论
        6.1.1 以模件化体系秩序建构的必要性
        6.1.2 内部单元间的隐含关联系统的构建模件体系
        6.1.3 模件体系在建筑中的应用
        6.1.4 模式化特点对模件体系的影响
    6.2 山水画程式化
        6.2.1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和结构程式
        6.2.2 形态造型的程式化研究
    6.3 建筑形态模件化研究
        6.3.1 模件思想的内涵
        6.3.2 模件的生成
        6.3.3 模件性质研究
        6.3.4 建筑模件化
    6.4 本章小结
    附图
7. 结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7.3.1 后续的研究计划
        7.3.2 未来的希望与挑战
注释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湮没与发掘 ——黄图珌《看山阁集》室内设计思想及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黄图珌及《看山阁集》概述
    第一节 黄图王必的生平、交游及着述
        一、黄图班的生平
        二、黄图珌的交游
        三、黄图珌的着述
    第二节 《看山阁集》的产生、版本及内容
        一、《看山阁集》的产生背景
        二、《看山阁集》的版本考据
        三、《看山阁集》的内容简介
        四、《看山阁集》的室内设计内容分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图珌《看山阁集》装修设计思想及图像分析
    第一节 《看山阁集》中的装修
        一、装修的含义
        二、装修的分布
        三、装修的种类
    第二节 黄图珌的装修设计思想
        一、不必好奇,务在求雅
        二、门帘必用,致不可少
        三、门户之制,必求其通
        四、匾额之制,必求其幽
    第三节 黄图珌的装修设计图像
        一、整体描述与分析
        二、个案1:门帘
        三、个案2:门户
        四、个案3:匾额
    本章小节
第三章 黄图珌《看山阁集》家具设计思想及图像分析
    第一节 《看山阁集》中的家具
        一、家具的含义
        二、家具的分布
        三、家具的种类
    第二节 黄图珌的家具设计思想
        一、必求别致,耻于从俗
        二、妙在天然,忌于雕瑑
        三、款式不古,制度不雅
        四、收放不去,变通不来
    第三节 黄图珌的家具设计图像
        一、整体描述与分析
        二、个案1:桌椅式
        三、个案2:立台式
        四、个案3:围屏式
        五、个案4:便桶式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黄图珌《看山阁集》器玩设计思想及图像分析
    第一节 《看山阁集》中的器玩
        一、器玩的含义
        二、器玩的分布
        三、器玩的种类
    第二节 黄图珌的器玩设计思想
        一、今人制作工巧,然必博雅师古
        二、器用人之幽俗,不可不究心也
        三、古玩之美恶,绝不在钱之多寡
    第三节 黄图班的器玩设计图像
        一、整体描述与分析
        二、个案1:天然图画
        三、个案2:鲜花活卉图
        四、个案3:张灯式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黄图珌《看山阁集》陈设布置思想及方法研究
    第一节 《看山阁集》中的陈设
        一、陈设的含义
        二、陈设的分布
        三、陈设的种类
    第二节 黄图珌的陈设布置思想
        一、布置得宜,铺张合式
        二、一登其堂,则主人之雅俗毕露
    第三节 黄图珌的陈设布置方法
        一、匾对布置法
        二、桌椅布置法
        三、挂画布置法
        四、藏书布置法
    本章小节
结论
    第一节 黄图珌《看山阁集》室内设计思想及图像的学术成就
    第二节 黄图珌《看山阁集》室内设计思想及图像的历史价值
    第三节 黄图珌《看山阁集》室内设计思想及图像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隐逸思想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 隐逸的渊源
    2.1 隐逸起源
        2.1.1 隐士
        2.1.2 孔子与中国社会早期隐逸
        2.1.3 庄子与隐逸
    2.2 隐逸思想的发展
        2.2.1 秦汉时期
        2.2.2 六朝时期
        2.2.3 隋唐时期
        2.2.4 宋元时期
        2.2.5 明清至其后
    2.3 现代社会中的隐逸
        2.3.1 隐逸与现代社会
        2.3.2 现代社会的隐士
3. 隐逸思想在环境中的表达特征
    3.0 天人合一
    3.1 君子比德——儒家隐逸的环境审美特点
    3.2 自然适性——道家隐逸的环境审美特点
    3.3 现代社会的环境与隐逸思想
4. 现代室内设计中隐居主题设计的审美意识探讨
    4.1 中国隐逸思想表达与中式风格
    4.2 西方“逃遁”主题与隐居设计
    4.3 日本隐逸文化与日式风格
        4.3.1 日本隐逸文化概述
        4.3.2 日本隐逸的审美意识
    4.4 室内环境设计的隐逸思想与禅宗美学
        4.4.1 禅宗美学与隐逸文化
        4.4.2 禅宗美学特征与隐逸意趣的交汇
5. 隐逸思想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表达
    5.1 隐逸文化对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启示
        5.1.1 中隐
        5.1.2 礼赞自然
        5.1.3 自觉的价值与非物质满足
    5.2 隐逸影响下的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原则
        5.2.1 尊重自然
        5.2.2 去繁见素
        5.2.3 意境营造
    5.3 隐逸表达的空间塑造
        5.3.1 无用之用——庄子隐逸的空间表达
        5.3.2 仁德隐喻——儒家隐逸的空间表达
        5.3.3 卧以游之——世俗化隐逸的空问表达
    5.4 隐逸思想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具体表达
        5.4.1 引入自然元素塑造隐逸空间
        5.4.2 运用陈设装饰呈现隐逸特征
6.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晚明江南文人居室的陈设思想的当代演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1.2.2 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思路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
        1.5.1 “晚明”时期的概述
        1.5.2 “江南”地域的概述
        1.5.3 “晚明文人”群体的概述
        1.5.4 “居室陈设”范畴的概述
第二章 晚明江南文人居室陈设理念的形成
    2.1 新旧激荡的变革时代
        2.1.1 文人归隐与匠人制度
        2.1.2 商品经济与社会风尚
    2.2 追寻自我的卓异人格
        2.2.1 崇尚礼制与直抒性灵
        2.2.2 追求艺术与亲近世俗
    2.3 温文气质的韵物情怀
        2.3.1 文人与明式家具
        2.3.2 文人与古玩收藏
第三章 晚明江南文人居室陈设思想的解析
    3.1 从本能层面出发——解不开的自然情结
        3.1.1 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3.1.2 对事物天性的偏爱
        3.1.3 对自然之欲的推崇
    3.2 从认知层面出发——道不明的有无之境
        3.2.1 “以有衬无”
        3.2.2 “无中之有”
    3.3 从情感层面出发——理不清的所寄之情
        3.3.1 闲情以寄书斋
        3.3.2 性灵以寄茶寮
    3.4 从审美层面出发——摸不透的文人意趣
        3.4.1 删繁从简
        3.4.2 尚雅去俗
        3.4.3 求新涉奇
    3.5 从行为层面出发——动不歇的物性空间
第四章 晚明江南文人居室陈设思想的当代语境
    4.1 居室陈设设计的当代困境
    4.2 晚明江南文人居室陈设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4.2.1 顺性而生的审美游戏心态
        4.2.2 浓淡相宜的陈设设计法则
        4.2.3 悠然闲适的艺术化生活方式
第五章 晚明江南文人居室陈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5.1 当代居室陈设之“道”
        5.1.1 回归对自身的关注
        5.1.2 大隐于市的慢生活步调
        5.1.3 当“设计受众”成为“设计者”
        5.1.4 连接日常生活与艺术知觉
        5.1.5 拆掉思维的墙
    5.2 当代居室陈设之“法”
        5.2.1 “加减得宜”——居室和谐的生活法则
        5.2.2 “变动有方”——居室常新的生活美学
        5.2.3 “念旧方才喜新”——居室隽永的生活哲学
    5.3 当代居室陈设之“器”
        5.3.1 东韵西调的视觉体验
        5.3.2 予人遐思的听觉享受
        5.3.3 管理家居的嗅觉品质
        5.3.4 回归自然的触觉感受
    5.4 居室陈设设计的未来趋势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居室设计为人而非为物(论文参考文献)

  • [1]袁枚生活美学研究[D]. 刘可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与古为新 ——文人设计及其当代价值[D]. 陈晋唯.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3]论李渔《闲情偶寄》的生命审美观[D]. 陈旭. 山东大学, 2020(10)
  • [4]明代文人居室陈设观念研究[D]. 张樱凡.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5]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 贺超海.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9)
  • [6]生态视野下的宋代绘画[D]. 张濯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7]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D]. 席田鹿.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8]湮没与发掘 ——黄图珌《看山阁集》室内设计思想及图像研究[D]. 张舒璐. 南京艺术学院, 2015(08)
  • [9]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隐逸思想的表达[D]. 张娴.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10]晚明江南文人居室的陈设思想的当代演绎[D]. 程欣玲.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卧室是为人设计的,而不是为物品设计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