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预制田园建筑结构计算

玻璃钢预制田园建筑结构计算

一、玻璃钢装配式牧区建筑结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1](2021)在《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旨在将一次能源转化为以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落实到实处,推行低能耗、超低能耗建筑,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产业发展相对迟缓,能源使用方式较传统。文章通过构建满足内蒙古西部草原地区需求的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的方式,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提高农牧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提供了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围护结构的新模式。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归纳和整理,归纳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新宝力格苏木的区域环境和气候特点,并对该地区冬季采暖能耗、室内热环境、现有民居建筑形态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乡村振兴建设总体布局和牧民对室内环境舒适的普遍需求,利用De ST-h软件构建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使之满足严寒地区年耗量不高于30k W·h/m2·a的要求。采用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相结合的算法,选取民居采暖能耗、经济成本、室内热环境、太阳能得热量4项指标作为优化目标,确定了民居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新建经济成本、PMV值等约束条件。结合MATLAB编程软件生成Pareto最优解集,实现构建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的多目标优化方案。经过模型收敛筛选判断以及分析Pareto最优解集合,寻找最佳构建方案。根据太阳能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佳室内采光原则,在民居室内PMV值达到[-1,1]时,使得民居满足年能耗不超过30k W·h/m2·a,并通过合理手段有效降低民居围护结构的经济投入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多目标优化超低能耗草原居住模型的平均冬季能耗为2 377.61 k W·h,热负荷指数平均为26.98k W·h/m2;平均PMV值为-0.08;平均经济成本投入143 028.50元;全年太阳能得热量54.24 k Wh/m2。与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围护结构方案相比,多目标优化后选择的方案具有更高的节能与再生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较低的经济成本等优点。综上所述,通过对多目标优化下的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的构建,为内蒙古严寒地区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可实施方案提供参考,判断超低能耗草原民居模型的推广价值,以及在经济、环境、社会、人文等方面带来的正面效益。

盛金钊[2](2020)在《平面外加载下冷弯型钢蒙古包刚架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古包这一特色建筑在内蒙古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论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对蒙古包进行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草原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对于大跨度、装配化的草原地区房屋需求量日益增长,传统蒙古包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现需求。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冷弯型钢在低层房屋建筑上的优势,在保持蒙古包外形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以冷弯型钢为主要构件的装配式蒙古包结构,并对蒙古包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试验探究其力学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参照已有研究成果,设计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及节点加强型八边形蒙古包试件,采用双点水平低周往复加载形式,使蒙古包每榀主刚架都处于平面外受力状态,记录并分析破坏现象和试验数据,并与前期主刚架平面内加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受力性能,陶脑和各个节点传力可靠。滞回环面积较大,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结构的屈服侧移值最大为h/88,说明这种蒙古包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力较好。平面外荷载条件下的蒙古包比平面内荷载条件下更能体现出蒙古包结构的受力性能,边数的增加相当于增加了用钢量,对于结构承载能力和初始刚度有较大提升,节点焊接使节点刚度增加,更有效将荷载传递给各个构件,能适当的增加结构的承载力。通过对蒙古包结构的屈服机制研究发现,该结构体系有较好的传力途径,符合“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要求,节点传力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蒙古包结构形式。

杨鑫[3](2019)在《沈阳市城市排水及防涝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为减少城市内涝,解决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排水防洪问题,城市排水管网的科学规划与防涝设施的优化在排水防涝中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排水(雨水)防涝现状及特点,并结合沈阳市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河流水质情况、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系统地对沈阳市排水雨水管线及防涝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以沈阳市昆山路雨水排水干线为例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对城市防涝系统进行了规划。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可知沈阳市降雨峰值集中,多发生在20~45分钟内,雨量约占总雨量的40~50%。沈阳市现状排水管网系统排水能力为小于1年一遇的管渠长度占管渠总长的13%;1-2年一遇的管渠长度占管渠总长的31%;2-3年一遇的管渠长度占管渠总长的19.5%;大于3年一遇的管渠长度占管渠总长的36.5%。采用芝加哥雨型对内涝分险进行评估结果为高、中、低风险区域面积分别为1.43km2,3.84 km2,46.73 km2。通过对昆山路雨水排水干线的排水管道平面和管道高程进行设计,对管材和施工方法进行选择和规划,进一步实现排水管渠优化。在积水严重的地方通过建设干线12条(69 km)、完善支线(53 km)以及结合新开河、南运河截留管分别配套建设雨水干线3(26 km)、4条(25 km),同时结合铁西地区雨污分流改造建设雨水干线2条(18 km)以提升排水管渠的排水能力。通过新建和改造泵站体改泵站的排污能力,同时改造雨污混接管线以减少污水量。除了良好的环境效益,排水管网的改造优化可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604.75万元。此外,通过对沈阳城市内河水系统进行综合治理、防涝行泄通道设计规划、雨水调蓄设施设计规划、防涝泵站的布局规划及防涝设施与防洪泵站衔接等对防涝设施的优化研究,以进一步延长径流时间、削减洪峰流量、防止城市内涝产生。城市排水管网及防涝设施改造实施完成后可有效控制径流总量。防涝设施的优化对削减雨水面源污染和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具有良好的作用。防涝设施的改造优化可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9.8万元,因此,防涝设施的改造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王利宇[4](2019)在《青海河湟地区民居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青海河湟地区是一个多元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多元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形成了多元化的民居类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传统民居的存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而且愈演愈烈。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国家基础工程建设中缺乏保护意识,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合理保护计划,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民居新建和改建过程中,村民受城镇化影响对于传统民居文化的摒弃。本文主要针对民居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对民居进行地域适应性设计,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的目的。本文从建筑学专业角度,从多角度对河湟地区民居地域适应性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民居现状情况,运用专业理论与设计方法,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适应青海河湟地区地域环境的民居设计策略和设计手法。本文最终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将研究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河湟地区民居更新发展的新道路。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出目前国内外关于青海河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设计以及新技术应用的相关研究,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第2-3章,介绍了青海河湟地区民居概况和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于当地的民居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分别对其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从其形成到成熟再到变迁的各个时期的地域特征,并从气候环境、自然资源、地理地形和产业结构四个角度总结了河湟地区民居的地域适应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从空间形态和营建技术两方面研究了河湟地区民居的现状,并针对目前现状总结了民居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后文的设计研究确定方向;第三部分为第4-5章,针对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民居平面设计、建筑营建和风貌设计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和相关设计原则,并在此指引下从基于传统民居语汇的民居改造设计和基于新结构语言的民居新建设计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了相关探索研究,为河湟地区民居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设计模式以供参考。结语部分对整个论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文中关于青海河湟地区民居地域适应性设计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何真卓[5](2018)在《新型可移动装配式度假蒙古包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移动建筑已经成为建筑革新的新潮流,在工业化建造体系发展的新时代,可移动建筑融入其中,起着推动建筑工业化生产的作用。新型可移动装配式蒙古包是对于传统蒙古包的创新,是应用工业化生产在结构、材料、技术上的创新。新型可移动装配式度假蒙古包集合了可移动装配式建筑特点,蒙古包的各个构件通过工厂批量化生产,在运输过程中各个构件之间通过变形方式可以让其体积变小,便于装载,在大多数场地可以快速安装和拆卸,可以重复使用,以度假休闲为主要功能,能为人们提供住宿、餐饮、娱乐活动、特色购物的蒙古包。本文对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理论成果:(1)首先概述了可移动建筑的概念,通过梳理可移动建筑发展历程,对可移动建筑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相关的建筑师,总结了可移动建筑的优点。其次概述了预制装配式建筑,总结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设计原则,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总结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和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概述了可移动装配式建筑。(2)论述了可移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方法,首先总结了模块划分方法和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及其特点,其次梳理了可移动装配式建筑模块化构件的设计方法,构件可以通过旋转、折叠、伸缩、移动和重组、柔性形变这五个方式进行变形。(3)对新型可移动装配式度假蒙古包的选型研究。通过对传统几种不同哈纳数量的蒙古包尺度和酒店客房进行的梳理和合理分析,考虑提升蒙古包设施水平,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通过实地调查问卷的方式,整理旅客感觉最舒适的蒙古包住宿面积,最终确定设计方案面积。(4)设计了新型可移动装配式度假蒙古包的方案,梳理了传统地域文化原则、轻量性原则、可移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对蒙古包的框架结构和内部空间进行了模块化设计,通过设计表达、构件的节点变形方式、蒙古包的安装过程和室内布置展示了设计的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对其进行了检验。

于乔雪[6](2016)在《废旧集装箱在建筑设计中的再利用研究》文中提出从集装箱思想萌芽的诞生到海运集装箱大幕的拉起,集装箱的产生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不仅是全球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大国,也是集装箱生产大国和运输强国。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使用期限和多种因素,集装箱淘汰数量也在已惊人的和庞大的体量逐年增加,废旧集装箱的处理手段匮乏,造成了资源浪费与环境的污染,作为国际上碳排放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国家,中国节能减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废旧集装箱在建筑设计中的再利用适应了全球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趋势,满足了人们金属质感的审美需求,解决了困惑已久的废旧集装箱如何合理处置的问题,是建筑领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一个新分支。但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和建筑形式,在中国起步较晚,在设计与建造上依旧需要不断探索。本文以集装箱的起源和中国集装箱产业链的发展为序幕,收集和整理了近十多年来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十大港口的统计排名,总结了集装箱作为单一运输链的单元发展演变为运输和建筑双重属性单元的四个重要因素;分析了国内外集装箱建筑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废旧集装箱建筑的应用现状及案例调研情况;研究了废旧集装箱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探讨了废旧集装箱建筑空间的适应性和废旧集装箱建筑箱体的组合方式;又以作者参与的休闲农庄的集装箱酒店以及户外烧烤售卖站的实际项目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和分析。通过大量典型案例,剖析了国内外废旧集装箱改造设计中的主要特点和一般规律,总结出不同建筑类型的功能需求与箱体形成的室内空间和组合模式的对应关系及设计策略;并结合实际项目对休闲乡村旅游集装箱建筑工程中具有的建筑模型对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于开展同类型的设计和推广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张杰[7](2014)在《新疆肉牛养殖适用设施设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全国的畜牧业大省,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是新疆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做出了“在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大力把发展畜牧业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意见的出台加快了新疆畜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牛肉的需求量仍然呈上升趋势,牛肉供给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的现象凸显,更加反映出目前肉牛生产方式的增产能力存在着问题,家户生产的散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于是,2008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再次召开了自治区畜牧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以“进一步调整畜牧业结构、积极推行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为重点来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肉牛产业已成为新疆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肉牛养殖适用设施设备技术是支撑肉牛产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硬件工程技术,是肉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保障。本文结合国内外及新疆肉牛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国内外及新疆肉牛养殖设施设备的现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及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肉牛养殖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仅供牧业研究人员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是前言,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对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阐述,说明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标准化牛舍技术的研究。根据新疆南北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阶段的肉牛品种,进行肉牛小规模化生产所需的养殖工艺、牛舍的研究,研究不同类型的标准化、规范化牛舍技术,形成与养殖工艺相配套的标准化设计,使牛舍技术满足肉牛的生物特性和养殖工艺的要求。第三章是新疆塑膜暖圈式肉牛舍最佳屋面角的设计与试验。合适的肉牛舍前后采光屋面角设计是牛舍利用太阳辐射能量的关键。为此,在2013年新疆新和县兴发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育肥牛养殖小区建设中,本课题用该县热量丰富、太阳辐射强的特点,设计了采光屋面角合理的塑膜暖圈式肉牛舍。在2014年冬季,课题组对牛舍内的温湿度以及接收太阳辐射情况进行了测试。试验结论表明通过合理设计肉牛舍的采光屋面角,冬季牛舍中的温度满足肉牛生长需要。第四章是舍内机械化管理工艺设施技术的研究。在标准化牛舍技术、养殖工艺研究基础上,进行设施配置标准化的研究开发,主要进行了栓系牛床、隔栏饲喂通道、清粪槽道等设施的研究开发。达到了设施装配、组合、配置技术标准化,提高了牛舍设施的产业化水平。第五章是舍内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肉牛生产性能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身的遗传因数,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牛舍的环境直接影响肉牛的健康和育肥性能。针对新疆南北疆不同的标准化牛舍,开展了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试验得到:强制机械通风换气是牛舍环境调控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作为牛舍环境调控的基本方法,技术关键是在通风换气装备的数量、位置、性能配置及电器控制原理上。通过试验来看,强制机械通风换气系统原理可行,效果较好。人工手动的电器控制原理符合现有生产条件需求。

斯琴必力格[8](2014)在《内蒙古牧区自立型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使牧区房屋的建设较为迅速。由此,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内蒙古牧区的典型传统居住形式—蒙古包,已逐渐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地域文化特征不明显的普通房屋或者是其他变体形式,此类房屋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其设计与建造方式带来了单调、均质化以及无个性的居住问题,需要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牧区民居为研究对象,对牧区村落住宅、传统蒙古包、新型移动大棚车及其制作厂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分析牧区建筑的演变与发展,同时提取自立型建筑形成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探索在牧区环境背景下,满足基本特定生活的自立型建筑类型。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结合内蒙古牧区生活和生产特点,借助“欧洲被动式”房屋、日本自立循环住宅的理论概念,辅以少量的主动式手段(如,太阳能、新风热交换系统等)进行节能设计研究。根据“地域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原则,提出了适宜内蒙古牧区的自立型建筑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估和节能分析。本研究成果主要为内蒙古牧区居住建筑提供自立型设计方法,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基础资料,同时为牧区提供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冯娟[9](2014)在《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新民居建筑生态建构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新型城镇化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乡村民居建筑地区之间地域文化严重缺失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忽视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从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自然更新的发展历程来看,民居建筑由夯土木结构向砖混结构过渡,但民居的舒适性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传统生态经验与现代生态节能技术的共同缺失,势必会对当地常年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冬季寒冷的自然环境造成更恶劣的影响,民居建筑在自发更新的过程中存在很大问题,急需引导。本文在对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后,对该区域一个普通自然村深入剖析,围绕民居建筑舒适性、生态性及适应性的主题,针对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以民居建筑建构技术的生态性作为贯穿全文的重点,通过分析该地区民居建筑发展更新现状,提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新民居生态营建策略,具体从屋盖系统、外围护系统以及太阳能利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屋架的结构更新、构造做法的提升及屋面构造、吊顶设置来解决屋盖的安全性及保温隔热问题,以墙体的材料更新及做法来提升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以被动式阳光间的利用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减小环境污染。重点研究该地区民居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的生态适宜性建构技术,以达到解决当地新民居建筑的舒适性及环境适应性的目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当地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伍垠钢[10](2013)在《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国内正掀起一股体育场馆建设的高潮,各个城市和大专院校都在建设着各种规模不等的体育场馆,不可否认我国体育场馆建设正处于一个黄金时期,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远超以往。新时期体育场馆设计应引起建筑师的足够重视,一方面体育场馆由于其类型属性特征,必然要求新的设计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等的运用,而呈现出显着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以及城市形象的名片,又必然要求反映一定的地域特色。但是和我国大多数建筑一样,受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不同城市和地区的体育场馆设计出现了雷同化的现象,丧失了其城市和地区的特征。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一些相关理论和案例的归纳分析,总结出一些当代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的原则和策略,从而对今后体育场馆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以地域性设计为研究视角,选取体育场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历史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知识,充分利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实践参与作为研究方法;首先对地域性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研究,主要包括地域性相关概念的阐释、地域性建筑所包涵的要素以及地域性设计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回顾了体育场馆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体育场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归纳总结,以及典型场馆的实例调研,引申出体育场馆有关地域性设计的分析,以便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之后的研究做铺垫;最后结合大量工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专门针对体育场馆的地域性设计策略,并结合作者参与的实际工程验证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归纳总结的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策略,不仅有利于大体量加现代结构体系的体育场馆与基地环境的和谐共生,从整体上呼应城市空间环境;还有利于体育场馆的个性表达,解决当前体育场馆设计的雷同化现象;同时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可以有效遵循可持续的原则,降低场馆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提高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强度与质量。

二、玻璃钢装配式牧区建筑结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钢装配式牧区建筑结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1.1.2 北方农村牧区建筑能耗现状
        1.1.3 政策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低能耗建筑研究近况
        1.2.2 外围护结构研究近况
        1.2.3 多目标优化研究近况
        1.2.4 总结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应用价值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创新点
        1.4.5 课题来源
2 相关理论梳理
    2.1 超低能耗建筑原理
        2.1.1 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理念
        2.1.2 超低能耗建筑体系评价
    2.2 多目标优化理论
        2.2.1 理论涵义
        2.2.2 常见优化方法
        2.2.3 多目标优化与智能算法技术
    2.3 智能算法选择
        2.3.1 遗传算法的主要内容及优化计算流程
        2.3.2 蚁群算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3.3 组合算法的提出
    2.4 总结
3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构建
    3.1 内蒙古西部人文环境
        3.1.1 地貌及人口分布
        3.1.2 气候特点
        3.1.3 研究区域情况
    3.2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的基本状况及建立模型
        3.2.1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的基本情况
        3.2.2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原始模型建立
    3.3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3.3.1 室外干球温度
        3.3.2 室内热环境
        3.3.3 采暖能耗分析
    3.4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构建
        3.4.1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构建
        3.4.2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能耗分析
        3.4.3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室内热环境分析
    3.5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太阳能利用目标优化
        3.5.1 太阳能源使用情况分析
        3.5.2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朝向分析
        3.5.3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窗墙比分析
        3.5.4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初始模型阳光间构建
        3.5.5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初始模型不足
    3.6 小结
4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4.1 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优化目标
        4.1.1 采暖能耗目标约束范围
        4.1.2 经济成本目标约束范围
        4.1.3 室内热环境目标约束范围
    4.2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多目标优化目标函数构建
        4.2.1 采暖能耗目标函数
        4.2.2 经济成本目标函数
        4.2.3 室内热环境目标函数
        4.2.4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多能耦合供热系统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4.3 MATLAB求解多目标问题
        4.3.1 MATLAB优化工具箱
        4.3.2 Fgoalattain一般用法
    4.4 基于遗传算法和人工蚁群算法结合的多目标优化技术流程
        4.4.1 组合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4.4.2 组合算法结束条件
        4.4.3 组合算法的操作步骤
    4.5 优化目标选择带入
    4.6 结果分析
    4.7 小结
5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分析
    5.1 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多目标优化的围护结构构建方案
    5.2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围护结构模型能耗分析
        5.2.1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围护结构模型能耗计算
        5.2.2 多目标优化方案选择
    5.3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围护结构模型经济分析
        5.3.1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经济成本计算
        5.3.2 多目标优化方案选择
    5.4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围护结构模型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5.4.1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室内热舒适性计算
        5.4.2 多目标优化方案选择
    5.5 多目标优化草原民居模型太阳得热量计算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民居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 B 组合算法求解代码
附录 C 室内热扰设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平面外加载下冷弯型钢蒙古包刚架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冷弯型钢结构概述及研究现状
        1.1.1 冷弯型钢结构概述
        1.1.2 冷弯型钢结构体系的应用
        1.1.3 冷弯型钢体系国外研究现状
        1.1.4 冷弯型钢体系国内研究现状
    1.2 课题提出及研究现状
        1.2.1 冷弯型钢蒙古包结构的提出
        1.2.2 蒙古包研究现状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2.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冷弯型钢蒙古包结构试验
    2.1 相似比设计
    2.2 试件设计
    2.3 蒙古包试件编号
    2.4 试件材性试验
    2.5 加载方案和测点布置
        2.5.1 试验加载装置设计
        2.5.2 试件加载制度设计
        2.5.3 测量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冷弯型钢蒙古包结构试验现象及抗震性能分析
    3.1 试验现象分析
        3.1.1 半刚性节点的六边形蒙古包试验现象
        3.1.2 半刚性节点的八边形蒙古包试验现象
        3.1.3 刚性节点的八边形蒙古包试验现象
        3.1.4 破坏现象总结
    3.2 试验数据分析
        3.2.1 滞回性能分析
        3.2.2 骨架性能分析
        3.2.3 刚度及其退化分析
        3.2.4 耗能能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冷弯型钢蒙古包结构构件破坏机理分析
    4.1 试件构件应力应变分析
        4.1.1 蒙古包试件梁关键部位应力应变分析
        4.1.2 蒙古包试件柱关键部位应力应变分析
        4.1.3 蒙古包试件节点板关键部位应力应变分析
    4.2 屈服机制分析
        4.2.1 平面外荷载条件下蒙古包屈服机制
        4.2.2 平面内荷载条件下蒙古包屈服机制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3)沈阳市城市排水及防涝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排水防涝工程的必要性
    1.2 排水防涝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沈阳市城市排水及防涝现状分析
    2.1 城市概况
        2.1.1 行政区划
        2.1.2 水文地质
    2.2 城市发展概况
        2.2.1 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2.2.2 城市总体发展策略及用地布局
        2.2.3 城市排水防洪规划
    2.3 沈阳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
        2.3.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2.3.2 城市排水防涝问题及成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沈阳市排水能力及内涝风险评估
    3.1 沈阳市降雨规律分析
        3.1.1 沈阳市降雨峰值集中规律分析
        3.1.2 暴雨强度公式研究
        3.1.3 沈阳市下垫面分析
        3.1.4 设计暴雨雨型
    3.2 沈阳市城市现状排水防涝能力评估
        3.2.1 城市排水能力总体评估
        3.2.2 城市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排水管网规划研究在沈阳市排水防涝中的应用
    4.1 沈阳市排水体制研究
        4.1.1 城市现行排水体制
        4.1.2 排水分区
    4.2 沈阳市排水管网规划设置布局
        4.2.1 管道布置
        4.2.2 排水管道管材规划比选
        4.2.3 排水管道附属构筑物规划
        4.2.4 排水管渠规划及计算
        4.2.5 排水管渠设计规模规划
        4.2.6 施工方法
    4.3 沈阳市排水管网优化成果
        4.3.1 源头减排规划成果
        4.3.2 排水管渠规划成果
        4.3.3 排涝除险规划成果
        4.3.4 运行管理规划成果
    4.4 沈阳市排水管网规划改造效益
        4.4.1 环境效益
        4.4.2 经济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涝设施优化研究在沈阳市排水防涝中的应用
    5.1 沈阳市内河水系统综合治理研究
        5.1.1 沈阳市内河治理研究
    5.2 沈阳市防涝设施优化布局研究
        5.2.1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研究
        5.2.2 城市雨水防涝泵站研究
    5.3 城市防涝系统与防洪设施衔接
    5.4 城市防涝设施改造效益
        5.4.1 环境效益
        5.4.2 经济效益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4)青海河湟地区民居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民族聚居背景下形成的民居多样性
        1.1.2 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迫切性
        1.1.3 国家促进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青海河湟地区传统民居概述
    2.1 青海河湟地区地域环境概述
        2.1.1 河湟地区概况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文化环境
        2.1.4 经济技术环境
    2.2 河湟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点
        2.2.1 按建筑形式进行分类
        2.2.2 按平面布局形式进行分类
        2.2.3 按建筑结构进行分类
        2.2.4 按民族进行分类
        2.2.5 按年代进行分类
        2.2.6 总结
    2.3 河湟地区传统民居的演变
        2.3.1 形成时期
        2.3.2 成熟时期
        2.3.3 变迁时期
        2.3.4 总结
    2.4 河湟地区传统民居地域适应性研究
        2.4.1 对于气候环境的适应
        2.4.2 对于自然资源的适应
        2.4.3 对于地理地形的适应
        2.4.4 对于产业结构的适应
    2.5 小结
3 青海河湟地区民居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建筑空间及使用现状
        3.1.1 建筑布局
        3.1.2 建筑风貌
        3.1.3 使用现状
    3.2 现存问题
        3.2.1 民居功能单一、空间较小
        3.2.2 能源利用单一
        3.2.3 传统风貌缺失
        3.2.4 民居性能需要优化提升
    3.3 小结
4 河湟地区民居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
    4.1 设计原则
        4.1.1 传承河湟地区民居地域文化
        4.1.2 融入新技术
        4.1.3 功能优化
        4.1.4 利用新能源,降低建筑能耗
        4.1.5 合理控制成本
    4.2 民居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
        4.2.1 民居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的提出
        4.2.2 对于气候环境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4.2.3 对于自然资源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4.2.4 对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4.3 民居地域适应性设计案例分析
        4.3.1 基于资源适应性的民居营建技术更新
        4.3.2 “新”“旧”营建技术的融合
    4.4 小结
5 河湟地区民居地域适应性设计探索
    5.1 关于河湟地区民居发展的思考
        5.1.1 河湟地区民居更新发展的背景
        5.1.2 针对民居现状的设计模式划分
        5.1.3 民居地域适应性特征的延续
    5.2 基于传统民居语汇的改造设计
        5.2.1 以产业适应为主导的功能优化设计
        5.2.2 以气候和资源适应为主导的民居立面优化设计
        5.2.3 民居改造设计案例
    5.3 基于生态复合墙结构的民居设计——本土营建材料的选择
        5.3.1 以产业适应为主导的模块化平面设计
        5.3.2 以传承民居传统风貌为主导的民居形体设计
        5.3.3 以气候适应为主导的民居保温设计
        5.3.4 造价分析
        5.3.5 民居设计案例
    5.4 基于钢框架结构的民居设计——传统木构架体系的新诠释
        5.4.1 结构材料的选取
        5.4.2 以产业适应为主导的模块化平面设计
        5.4.3 以气候适应为主导的民居节点保温设计
        5.4.4 造价分析
        5.4.5 民居设计案例
    5.5 小结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河湟地区民居测绘图汇总

(5)新型可移动装配式度假蒙古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5 研究框架图
2 可移动装配式建筑概述
    2.1 可移动建筑
    2.2 预制装配式建筑
    2.3 可移动装配式建筑
    2.4 本章小结
3 可移动装配式建筑模块化设计方法
    3.1 模块化设计方法
    3.2 模块化构件的设计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新型可移动装配式度假蒙古包选型研究
    4.1 蒙古包概述
    4.2 蒙古包的演变
    4.3 蒙古包特征分析
    4.4 蒙古包住宿单元选型
    4.5 本章小结
5 新型可移动装配式度假蒙古包方案设计
    5.1 新型可移动装配式度假蒙古包的设计原则
    5.2 新型可移动装配式度假蒙古包的模块化设计
    5.3 新型可移动装配式度假蒙古包的设计方案
    5.4 模拟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废旧集装箱在建筑设计中的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集装箱的起源和中国集装箱的发展
        1.1.2 集装箱属性的转变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状况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废旧集装箱建筑的应用现状及案例调研
    2.1 集装箱淘汰的标准、方式及数量
        2.1.1 集装箱淘汰的标准
        2.1.2 集装箱淘汰的方式
        2.1.3 集装箱淘汰的数量
    2.2 废旧集装箱建筑的应用现状
        2.2.1 项目类型
        2.2.2 项目规模
        2.2.3 应用地区
    2.3 国内集装箱建筑案例调研分析
        2.3.1 北京三里屯零售综合大楼
        2.3.2 上海多利农庄游客中心
        2.3.3“石·书·树”集装箱阅读体验舱庭院景观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旧集装箱建筑的综合性研究
    3.1 集装箱的基本知识
        3.1.1 集装箱的种类和尺寸
        3.1.2 集装箱的材料与寿命
        3.1.3 集装箱的箱体结构
        3.1.4 集装箱废旧程度的判定标准
    3.2 废旧集装箱建筑的特征与特性
        3.2.1 废旧集装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上的优势
        3.2.2 废旧集装箱建筑较之其他类型建筑的优势
        3.2.3 废旧集装箱改造建筑的制约因素
        3.2.4 废旧集装箱建筑的低碳可持续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旧集装箱建筑的空间适应性研究
    4.1 废旧集装箱内部空间设计方式
        4.1.1 废旧集装箱室内空间与人体工程学
        4.1.2 废旧集装箱内部空间模块化布局
        4.1.3 废旧集装箱内部交通性空间的设计
        4.1.4 废旧集装箱内部家具、物品空间设计
        4.1.5 废旧集装箱内部使用性空间设计
        4.1.6 废旧集装箱室内一体化设计
    4.2 废旧集装箱建筑箱体组合形成的空间形式
        4.2.1 融合式空间
        4.2.2 单元式空间
        4.2.3 围合式空间
    4.3 箱体空间延伸的策略及应用
        4.3.1 心理空间的延伸
        4.3.2 展开式空间扩展
        4.3.3 滑轨式空间扩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旧集装箱建筑的箱体组合及建造研究
    5.1 废旧集装箱建筑箱体组合的基本原则
    5.2 废旧集装箱建筑箱体组合的基本方式
    5.3 废旧集装箱建筑箱体组合的手段技巧
        5.3.1 交错式组合
        5.3.2 起伏式组合
        5.3.3 箱体比例与尺度变化式组合
        5.3.4 旋转式组合
        5.3.5 平移式组合
        5.3.6 重合式组合
        5.3.7 虚实对比式组合
        5.3.8 加法与减法式组合
    5.4 废旧集装箱建筑的建造措施
        5.4.1 废旧集装箱建筑的建造原则与工艺
        5.4.2 废旧集装箱建筑的建造措施
        5.4.3 废旧集装箱建筑设计于建造流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废旧集装箱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6.1 废旧集装箱单一式组合形式的应用
        6.1.1 用于公共建筑
        6.1.2 用于居住建筑
    6.2 废旧集装箱集合式组合形式的应用
        6.2.1 用于公共建筑
        6.2.2 用于居住建筑
    6.3 废旧集装箱复合式组合形式的应用
        6.3.1 用于公共建筑
        6.3.2 用于居住建筑
    6.4 废旧集装箱其他形式的应用
        6.4.1 废旧集装箱与其他建筑材料的组合应用
        6.4.2 废旧集装箱扩建现有建筑的应用
        6.4.3 废旧集装箱在建筑室内的应用
        6.4.4 废旧集装箱在船只上漂浮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休闲农庄废旧集装箱酒店设计和建造实践
    7.1 项目背景
    7.2 方案设计
        7.2.1 方案一
        7.2.2 方案二
        7.2.3 方案三
    7.3 建造流程与措施
    7.4 节能可持续设计
    7.5 运营与体验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疆肉牛养殖适用设施设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肉牛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世界肉牛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2.2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2.3 新疆肉牛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国内外肉牛养殖适用设施设备现状
    1.4 新疆肉牛养殖设施设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标准化牛舍技术研究
    2.1 机械化管理的塑膜暖圈式肉牛舍
    2.2 机械化管理的半钟楼式肉牛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疆塑膜暖圈式肉牛舍最佳屋面角的设计与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舍内机械化管理工艺设施技术研究
    4.1 设施设计原则
    4.2 主要设施技术研究设计
    4.3 辅助设施技术研究设计
    4.4 小结
第5章 舍内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结论
第6章 总结
    6.1 本课题完成的工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内蒙古牧区自立型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内蒙古牧区草场产权制度的演变
        1.1.2 牧区民居建设政策
        1.1.3 新型科技能源的探索利用
    1.2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自立型建筑相关研究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社会背景
        2.1.2 相关概念
        2.1.3 实践案例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相关概念
        2.2.2 理论研究
        2.2.3 实践案例
    2.3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牧区民居历史演变及现状调研分析
    3.1 内蒙古牧区自然环境特征
        3.1.1 地理环境
        3.1.2 自然资源
        3.1.3 气候特点
    3.2 传统蒙古包
        3.2.1 历史演变过程
        3.2.2 模型与原体分析
        3.2.3 使用现状及问题
    3.3 传统蒙古包变体解析与重构
        3.3.1 玻璃钢蒙古包
        3.3.2 钢架蒙古包
        3.3.3 草原移动棚车
    3.4 牧区住宅实地调查与分析
        3.4.1 牧区住宅环境
        3.4.2 牧区自建住宅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自立型建筑设计技术策略
    4.1 自立型建筑设计依据条件
    4.2 建构设计策略
        4.2.1 建筑结构类型
        4.2.2 地面应对策略
        4.2.3 外墙应对策略
        4.2.4 窗户应对策略
    4.3 自立型房屋单体设计应对策略
        4.3.1 建筑朝向与体形设计
        4.3.2 剖面设计
        4.3.3 单体立面
    4.4 高效能源的探索利用策略
        4.4.1 建筑材料
        4.4.2 可再生能源利用
    4.5 太阳能工作原理
    4.6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牧区自立型建筑设计提案
    5.1 试设计概况
    5.2 现代蒙古包设计
        5.2.1 形体构成分析
        5.2.2 建筑平、立、剖面设计
        5.2.3 建筑结构设计
        5.2.4 建筑细部空间设计
    5.3 传统新宅设计
        5.3.1 建筑平、立、剖面设计
        5.3.2 建筑结构设计
        5.3.3 被动式建造方法—双层表皮设计方法
        5.3.4 主动式设计手段
        5.3.5 试评估节能计算
    5.4 本章总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案例汇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新民居建筑生态建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提出
        1.2.1 民居的发展现状
        1.2.2 课题的提出
        1.2.3 相关概念阐释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民居现状及其适应性问题
    2.1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特点
        2.1.3 气候区划
        2.1.4 生态环境
    2.2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社会文化
        2.2.1 人口增长
        2.2.2 农耕文明
        2.2.3 历史文化
    2.3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经济条件
        2.3.1 产业类型
        2.3.2 相关政策
        2.3.3 家庭经济构成
    2.4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现状——以柏树村为例
        2.4.1 柏树村村落环境特点
        2.4.2 柏树村村落空间形态
        2.4.3 柏树村民居空间形态及建造体系
    2.5 民居建筑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2.5.1 空间形态的贪大求洋
        2.5.2 建造体系的盲目更新
        2.5.3 背弃生态远离自然
    2.6 本章小结
3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新民居建筑生态营建策略
    3.1 新民居建筑营造的影响因素
        3.1.1 自然资源
        3.1.2 气候条件
        3.1.3 经济因素
        3.1.4 抗震要求
        3.1.5 生态环境
        3.1.6 审美要求
    3.2 分析当前民居建造的“不适应性”
        3.2.1 结构不安全
        3.2.2 使用不舒适
        3.2.3 材料不可持续利用
        3.2.4 地域性文化逐渐丧失
    3.3 相关案例研究
        3.3.1 谢英俊——冷弯薄壁轻钢结构
        3.3.2 刘家琨——“再升屋”计划
        3.3.3 崔恺——大地湾博物馆
        3.3.4 任卫中——安吉生态屋
    3.4 提出新民居建筑生态营建策略
        3.4.1 控制建筑形体
        3.4.2 优化建筑构造
        3.4.3 充分利用资源
    3.5 本章小结
4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新民居建筑生态建构适宜方法
    4.1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屋盖系统
        4.1.1 屋架结构
        4.1.2 屋面构造
        4.1.3 吊顶设置
        4.1.4 瓦的铺设
    4.2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外围护系统
        4.2.1 承重结构
        4.2.2 外体保温
        4.2.3 墙体外表面处理
        4.2.4 室内地面
        4.2.5 门窗
    4.3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旧材料的再利用
        4.3.1 围墙
        4.3.2 果窖
    4.4 本章小结
5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新民居建筑太阳能利用适宜方法
    5.1 太阳能利用的条件及必要性
        5.1.1 陇中地区日照资源丰富
        5.1.2 陇中地区能源利用方式单一且对环境负荷很大
        5.1.3 陇中地区太阳能利用现状
    5.2 陇中地区太阳能利用方式及存在问题分析
        5.2.1 太阳能热水系统
        5.2.2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5.2.3 现状问题分析
    5.3 阳光间的改进措施
        5.3.1 提高得热效率
        5.3.2 延长蓄热的持久性
        5.3.3 延续地区传统建筑文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10)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与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1.3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对象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2 地域性概述
    2.1 地域性概念阐释
        2.1.1 建筑的地域性
        2.1.2 批判的地域主义
        2.1.3 广义的地域主义
    2.2 地域性建筑要素
        2.2.1 环境要素
        2.2.2 文化要素
        2.2.3 技术要素
    2.3 地域性建筑理论
        2.3.1 符号学理论
        2.3.2 类型学理论
        2.3.3 现象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调研前期分析
        3.1.1 体育场馆的发展历程
        3.1.2 体育场馆的建筑特点
        3.1.3 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
    3.2 典型场馆的实地调研及分析
        3.2.1 重庆黔江体育场
        3.2.2 重庆理工大学体育馆
        3.2.3 黔东南州凯里民族体育场
        3.2.4 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
    3.3 现状问题分析
        3.3.1 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的意义
        3.3.2 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的现状
        3.3.3 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的特殊性
    3.4 本章小结
4 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策略研究
    4.1 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原则
        4.1.1 宏观——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整体把握
        4.1.2 微观——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具体阐释
    4.2 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层面
        4.2.1 显性层面
        4.2.2 隐性层面
    4.3 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策略
        4.3.1 总体布局——从自然回归场所
        4.3.2 建筑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
        4.3.3 空间构成——从模仿到类型学
        4.3.4 材料技术——从乡土转向适宜
    4.4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甘南文化体育中心
    5.1 项目的地域环境背景
        5.1.1 自然地理概况
        5.1.2 人文历史概况
        5.1.3 基地环境概况
    5.2 甘南文化体育中心设计
        5.2.1 总体布局——结合自然环境
        5.2.2 建筑形式——重组传统元素
        5.2.3 空间构成——渲染空间氛围
        5.2.4 材料技术——使用传统材料
    5.3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对地域性设计的几点补充
        5.3.1 建筑师需要掌握与地方各个部门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5.3.2 地域性设计的共性与个性需要相互协调
        5.3.3 集散广场是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的重要环节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结论
    6.2 论文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
    C. 作者参与绘制的部分甘南文化体育中心设计图纸

四、玻璃钢装配式牧区建筑结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围护结构构建[D]. 李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2]平面外加载下冷弯型钢蒙古包刚架受力性能研究[D]. 盛金钊.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3]沈阳市城市排水及防涝体系优化研究[D]. 杨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4]青海河湟地区民居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D]. 王利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5]新型可移动装配式度假蒙古包设计研究[D]. 何真卓.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6]废旧集装箱在建筑设计中的再利用研究[D]. 于乔雪. 长安大学, 2016(02)
  • [7]新疆肉牛养殖适用设施设备技术研究[D]. 张杰.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6)
  • [8]内蒙古牧区自立型建筑设计研究[D]. 斯琴必力格.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9]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新民居建筑生态建构技术研究[D]. 冯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10]体育场馆地域性设计策略研究[D]. 伍垠钢. 重庆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玻璃钢预制田园建筑结构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