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鱼幼鱼营养需要的研究

比目鱼幼鱼营养需要的研究

一、牙鲆幼鱼营养需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傲[1](2021)在《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酶活和肠道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人工繁育的牙鲆成鱼(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牙鲆的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指标、肠道结构、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肠道和酶活的影响在流水养殖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成鱼(平均初始体重为(298.26±10.83)g,平均初始体长为(29.35±3.72)cm)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的摄食量、生长、消化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究牙鲆成鱼的最适投喂频率。实验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每天投喂2(T2)、3(T3)、4(T4)次,实验持续60天。结果显示,T3组的日摄食量显着大于T2和T4组(P<0.05);T2和T3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无显着差异,且均显着高于T4组(特定生长率:P<0.05,存活率:P<0.01);3组间增重率有显着差异(P<0.05);T2和T3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脂肪酶(LPS)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T4组(CAT、LPS:P<0.01,T-SOD:P<0.05);3组间胃蛋白酶(PPS)有显着差异(P<0.05),T3、T2、T4依次降低;T4组的肠壁厚度、环肌厚度和杯状细胞数均显着低于T2和T3组(P<0.01),但T2和T3组间无显着差异;T3组的上皮细胞厚度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T2和T4组差异不显着。结合研究结果和养殖实际情况,在流水养殖条件下,牙鲆鱼养成过程中的最适投喂频率为每天3次。2.不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和酶活的影响以平均初始体重为(308.71±7.61)g,平均初始体长为(31.21±0.82)cm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成鱼为研究对象,研究投喂水平(每日投喂量为体质量的0.5%、1%、2%、3%和4%)对牙鲆生长、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养殖实验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试验持续60天。实验结果表明:投喂水平对牙鲆成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系数(FCR)均有显着影响(P<0.05)。A.5、A1和A2组间的增重率有显着差异(P<0.05),A3和A4组间增重量没有显着性差异,但都显着高于A.5组,低于A1和A2组。A.5、A1和A2间的摄食率没有显着差异,A3和A4间没有显着差异,但都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A1、A2和A3间的特定生长率没有显着差异,A.5和A4间没有差异性,但均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A.5、A1和A2间的饲料系数没有显着差异,A3和A4间没有显着差异,但都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A.5、A1和A2间的存活率没有差异性,A3和A4间的存活率没有差异性,但都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投喂水平对牙鲆成鱼脂肪酶(Lipase)、胃蛋白酶(Protease)、胰蛋白酶(Trypsin)、溶菌酶(Lysozyme)、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均有显着影响,但对淀粉酶(Amylase)没有显着影响。A.5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A4组脂肪酶活性显着低于其他四组(P<0.05)。A.5、A1和A2组间的胃蛋白酶活性有显着差异(P<0.05),且依次减小;A3和A4组间的胃蛋白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P>0.05),且都显着低于其他三组。A1、A3和A4间的胰蛋白酶显着降低,且都显着低于A.5和A2组(P<0.05),A.5和A2间的胰蛋白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A.5和A1的溶菌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P>0.05),A4、A3、和A2的溶菌酶活性依次降低,且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A.5、A1和A2三组间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A4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A3(P<0.05),且两组均显着高于其他三组。A2和A3组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A4、A1和A.5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依次降低,且三组间差异性显着(P<0.05)。

崔雯婷[2](2020)在《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下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幼鱼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文中研究指明海洋酸化和污染是备受人们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不仅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发育和生长存活等生命过程,而且影响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因此,二者复合胁迫对海洋生物早期生命过程的作用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前沿科学问题。本论文通过开展系列受控实验,研究褐牙鲆不同早期发育阶段(胚胎、仔鱼和幼鱼)重要生理生命过程(孵化发育、生长存活、抗氧化防御系统、免疫功能和生物矿化等)对海水酸化和镉(Cd)暴露复合胁迫的响应,构建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评估二者复合胁迫对褐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开展本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海洋酸化和重金属复合胁迫对渔业种群资源补充过程和数量变动的毒理效应,同时为深入认识未来海洋酸化情景下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生物响应机理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水酸化(pH 7.70和7.30)和镉暴露(0.01,0.15和0.50 mg L-1 Cd2+)会抑制胚胎孵化和卵黄囊吸收、加剧仔鱼形态发育畸形,导致其生长存活能力降低。镉暴露会造成胚胎活动的减弱和蛋白酶水解,造成与孵化相关的生物酶活性和功能异常,阻碍初期仔鱼破膜过程,影响其孵化能力。海水酸化会通过影响这些生理过程,延迟胚胎孵化时间或加剧其死亡,降低孵化成功率。仔鱼最常见的形态发育畸形为骨骼(脊柱和尾部骨骼等)畸形。这可能与海水酸化和镉暴露抑制仔鱼的骨钙素(oc)基因的表达、影响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影响与生物矿化相关的碳酸酐酶(CA)和Ca-ATP酶的活性有关。这些作用会阻碍仔鱼对Ca2+的吸收,导致其骨骼系统发育所必需的肌球蛋白和肌节减少,对骨骼的形成和发育造成影响,加剧仔鱼的骨骼发育畸形。2、镉在褐牙鲆仔鱼生物体或幼鱼肝脏、鳃和肌肉等生物组织内的蓄积量与镉暴露浓度呈显着正相关,且具有组织特异性,依次为肝脏>鳃>肌肉。但海水酸化未显着影响镉在仔鱼或幼鱼各组织内的蓄积。肝脏是幼鱼的主要解毒和代谢器官,从皮肤、鳃或肠道中吸收的Cd2+随血液或淋巴循环最终被转运到肝脏或肾脏组织进行解毒。在这一过程中,Cd2+与肝脏中富含巯基(-SH)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金属硫蛋白(MT)结合形成毒性较小的络合物并长期滞留于组织内,加剧镉在肝脏中的蓄积。鳃是幼鱼呼吸和渗透调节以及酸碱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不断过滤海水保证体内溶氧充足和维持渗透平衡和酸碱平衡,因而容易直接从海水中富集镉并蓄积于鳃组织内。肌肉内的镉主要来源于血液和淋巴循环等生理代谢过程的转入,浓度相对低,且肌肉组织质量相对较大,具有质量稀释效应,降低了肌肉内镉蓄积水平。镉蓄积的组织特异性会影响到仔鱼体内或幼鱼生物组织内的抗氧化防御、免疫功能和生物矿化等对二者复合胁迫的响应。3、海水酸化(pH 7.70和7.30)和镉暴露(0.01和0.15 mg L-1 Cd2+)均显着影响褐牙鲆仔鱼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免疫功能和生物矿化作用。总体而言,镉暴露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被诱导以应对镉胁迫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而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则被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所抑制。另一方面,海水酸化对仔鱼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因生物标志物种类和镉暴露浓度而异,表明海水酸化会影响抗氧化防御系统对镉暴露的响应。二者复合胁迫提高了仔鱼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加剧了其氧化损伤程度。在免疫应答方面,二者复合胁迫导致仔鱼体内溶菌酶(LZM)的活性显着下降,即先天性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免疫球蛋白M(Ig M)的含量升高,即获得性免疫功能表现出免疫刺激。镉暴露会诱导仔鱼体内MT和热休克蛋白(HSP70)的产生,但海水酸化仅诱导HSP70产生,未影响MT产生。海水酸化和镉暴露均显着诱导三种生物矿化相关酶(碳酸酐酶CA、钙-ATP酶Ca-ATPase和钠/钾-ATP酶Na/K-ATPase)的活性,以应对二者胁迫造成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平衡的变化。4、镉暴露(0.01,0.30和3.0 mg L-1 Cd2+)显着影响褐牙鲆幼鱼肝脏、鳃和肌肉组织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它们对镉暴露的响应具有组织差异性。总体上,肝脏组织对二者复合胁迫的响应比鳃和肌肉组织更为显着。这种对二者复合胁迫生理响应的组织差异性可能与镉蓄积量的组织特异性相关。但海水酸化对褐牙鲆幼鱼三个生物组织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相关的各生物标志物无显着影响。具体而言,在最高镉暴露(3.0 mg L-1)下,肝脏内抗氧化防御系统(SOD、CAT、GSH、GST和GPx)和免疫功能(LZM、ACP、AKP和Ig M)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酶活性或含量被抑制;鳃组织内的CAT、GSH、GST和GPx等抗氧化物以及LZM和ACP等免疫功能酶的活性或含量被抑制,而SOD、AKP和Ig M的活性或含量被诱导;肌肉组织内的SOD、GSH、GST、GPx、ACP和AKP的活性或含量被诱导,但CAT、LZM和IgM的活性或含量无显着变化。在三个生物组织内,高浓度镉暴露诱导MT含量,并造成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一般而言,当组织内镉蓄积量过高时,会破坏蛋白质结构,酶活性受到抑制,影响各生理、生化过程。例如,肝脏组织内镉蓄积量高,超出自身的清除能力,造成肝脏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相关酶的活性被抑制;而肌肉组织内镉蓄积量远低于肝脏中的蓄积量,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相关酶被诱导以应对镉和海水酸化胁迫造成的损伤。海水酸化(pH 7.70和7.30)仅对幼鱼肝脏和鳃组织中的CAT和LZM活性和肌肉中ACP的活性产生影响,未显着影响三个生物组织内其他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相关生物标志物。这可能与幼鱼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酸碱调节系统有关。海水酸化下生物体内多余的CO2和H+在酸碱调节酶(CA)、缓冲离子和跨膜蛋白(Na/K-ATP酶和H+-ATP酶)作用下被及时清除,从而保护幼鱼各组织免受海水酸化的影响。但是,海水酸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褐牙鲆幼鱼对镉暴露的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5、构建了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以评估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对褐牙鲆仔鱼或幼鱼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应答-生物矿化的毒性效应。仔鱼或幼鱼各组织的抗氧化防御和免疫功能-生物矿化对复合胁迫比对单一胁迫的响应更加敏感,即海水酸化会加剧镉暴露对褐牙鲆仔鱼和幼鱼的毒性效应。此外,仔鱼对复合污染的相关生理响应比幼鱼更敏感和显着。相较于单一的生物标志物评价法,IBR法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复合胁迫对受试生物的综合生物毒性效应。

李艳[3](2020)在《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营养物质利用率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schrenckii♂)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饲料中肌醇的最适需求量,及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消化率、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以酪蛋白、明胶、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糊精为糖源,鱼油和大豆油为脂肪源,分别配制肌醇水平为0、200、400、800、1600和3200 mg/kg的实验饲料,实际测得饲料中肌醇水平为70.2、130.0、270.2、443.0、1096.6和1997.3 mg/kg,共设6个实验组,每组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初始体重为28.28±0.41 g的杂交鲟幼鱼,在18.2℃-20.6℃水温条件下采用表观饱食方法投喂杂交鲟12周。研究结果如下:1、杂交鲟幼鱼对饲料中肌醇的需求量本实验旨在探索杂交鲟幼鱼对肌醇的最适营养需求量,通过测定其生长性能和肝脏肌醇蓄积量指标进行评定。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肌醇从0 mg/kg增加到400 mg/kg,增重率(WG)也从903.7±25.6 g增加到996.1±55.6 g(p<0.05),但随着肌醇添加量从800 mg/kg增加到3200 mg/kg,增重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分别为1017.9±18.2 g、1040.9±32.7 g和1029.8±58.9 g。特定生长率(SGR)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的饲料转化率(FCR)和存活率(SR)没有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2)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肌肉及全鱼的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而对肌肉和全鱼的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有显着性影响(p<0.05)。(3)饲料中添加1600 mg/kg肌醇时杂交鲟幼鱼的血清甘油三酯(TG)最低,为6.8 mmol/L;谷草转氨酶(AST)在添加量为800mg/kg时,其水平显着低于其它组,为387.4 U/L;谷丙转氨酶(ALT)水平随肌醇水平先降低后升高,并于800和1600 mg/kg时获得最低水平,分别为80.7和83.2 U/L。(4)肝脏蓄积量随饲料中肌醇从0 mg/kg增加到800 mg/kg而显着增加(p<0.05),但在1600 mg/kg后趋于平缓(p>0.05)。总的来说,以生长性能和肝脏肌醇蓄积量作为评价指标,并以最大增重率和最大肝脏蓄积量为基础,经二次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杂交鲟幼鱼对肌醇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335.84 mg/kg和590.65 mg/kg。2、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消化率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本实验探索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消化率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kg和200 mg/kg组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为49.46±0.93%和48.16±1.43%,显着低于400、800、1600和3200 mg/kg组的消化率(p<0.05),分别为57.18±0.29%、56.43±0.80%、52.19±0.97%和54.09±1.01%。(2)饲料中添加过量或不足的肌醇显着降低了杂交鲟幼鱼对饲料中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饲料中添加0、1600和3200 mg/kg肌醇时其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着比添加200、400和800 mg/kg肌醇时低(p<0.05),并在添加3200 mg/kg肌醇时最低,为48.71±5.13%;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3)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4)3200 mg/kg组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最低(p<0.05),为78.18±10.55%。(5)饲料中肌醇的添加对杂交鲟幼鱼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但饲料中添加400、800和1600mg/kg肌醇时显着增加了杂交鲟幼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也随肌醇的增加而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添加0和3200mg/kg肌醇时最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肌醇(400~800mg/kg)可以提高杂交鲟幼鱼对饲料中干物质、粗脂肪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和抗氧化性能。3、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为确定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本实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饲料中添加不同肌醇水平对杂交鲟幼鱼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Alpha和Beta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杂交鲟幼鱼的后肠内容物经16s r RNA V3-V4区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共获原始数据(Raw reads)和有效数据(Clean reads)分别为3339801和3194976条,每个样本测序的平均长度在400bp左右。对样本进行物种注释和均一化处理后共获得1381个OTUs,其中共有OTUs的数目为131个,特有OTUs的数目随饲料中肌醇的增加而逐渐从0到3200减少。(2)饲料中添加肌醇改变了杂交鲟幼鱼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群,随饲料中肌醇的添加优势菌群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变为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且各组除0 mg/kg添加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外,其他都为梭杆菌门(Fusobacteria)。(3)饲料中肌醇的添加对杂交鲟幼鱼肠道微生物菌群Alpha多样性的Simpson指数没有影响,但对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存在显着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Alpha多样性随饲料中肌醇的添加而变化,其中shannon指数随饲料中肌醇的添加而减少,0 mg/kg添加组显着高于其他各添加组,且各添加组无显着差异。Chao1和ACE指数在200 mg/kg添加组的最大,3200 mg/kg添加组最小。(4)饲料中添加肌醇显着影响杂交鲟幼鱼肠道微生物菌群Beta多样性。PCo A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肌醇使得杂交鲟幼鱼肠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各组间呈现出高的相似度,亲缘关系较近,肌醇对其有显着影响。PCA分析结果表明,0 mg/kg在PCA图中的距离最远,其它各组呈现高度聚集,组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小。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均有影响,饲料中添加肌醇改变了肠道的优势菌群,使肠道微生物菌群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张晓[4](2020)在《不同养殖密度及饲料蛋白质、磷含量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营养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红鳍东方鲀幼鱼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养殖密度及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蛋白质、磷含量对红鳍东方鲀生长、饲料利用、氮磷排泄、血清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相关代谢过程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15.60 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设计两因素三水平(2×3)的实验,配制3种不同蛋白梯度(38.87%(低蛋白组)、45.55%(中蛋白组)及51.00%(高蛋白组),占饲料干重)的等脂实验饲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为:1.53 kg/m3(0.196 m3体积的实验桶,每桶20尾鱼,低密度组)、2.30kg/m3(每桶30尾鱼,中密度组)、3.06kg/m3(每桶40尾鱼,高密度组)。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8周,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结果显示,增重率在高、中蛋白组显着高于低蛋白组(P<0.05),但当饲料蛋白含量一定时,养殖密度对增重率没有显着性影响。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鱼体常规成分没有显着性影响。当饲料蛋白一定时,高密度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中密度组(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在低蛋白组显着高于中蛋白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在低蛋白组显着高于高蛋白组(P<0.05)。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氨氮排泄没有显着性交互作用。静水投喂3 h后氨氮排泄率在高密度组显着高于低密度组(P<0.05)。结论:45.55%饲料蛋白质含量已经能够满足红鳍东方鲀幼鱼正常生长的需求。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氨氮排泄没有显着性交互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适宜的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5.55%,适宜的养殖密度为2.30kg/m3。2. 饲料中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磷排泄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14.98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设计两因素三水平(2×3)的实验,配制3种不同总磷梯度(0.68%(低磷组)、0.98%(中磷组)、1.31%(高磷组),占饲料干重)的等氮等脂实验饲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为:1.53kg/m3(0.196m3体积的实验桶,每桶20尾鱼,低密度组)、2.30kg/m3(每桶30尾鱼,中密度组)、3.06kg/m3(每桶40尾鱼,高密度组)。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8周,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结果显示,低密度组摄食率显着高于中密度组(P<0.05)。增重率在高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低密度组显着高于高密度组(P<0.05)。静水投喂3h后,高磷组养殖水体活性磷酸盐、总磷浓度显着高于中磷、低磷组,中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P<0.05)。高密度组养殖水体活性磷酸盐浓度显着高于低密度组(P<0.05)。高密度、中密度密度组养殖水体总磷浓度显着高于低密度组(P<0.05)。低磷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高磷组(P<0.05)。中磷组全鱼粗蛋白显着高于高磷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在高磷、中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P<0.05)。全鱼钙、磷含量在高磷、中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在低磷组显着高于中磷、高磷组(P<0.05)。血清磷含量在低磷组显着高于高磷组(P<0.05)。血清维生素D3含量在高磷、中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P<0.05)。血清甲状旁腺素含量在高磷组显着高于低磷组(P<0.05)。血清皮质醇含量在低磷组显着高于高磷组(P<0.05)。饲料磷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清皮质醇、维生素D3、降钙素、甲状旁腺素、脊骨钙磷含量、全鱼钙含量及水体活性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具有显着性交互作用。结论:低磷(0.68%)和高养殖密度(3.06kg/m3)都会抑制红鳍东方鲀的生长。饲料中磷含量和养殖密度的增加会使水体中的磷排泄量增加。饲料磷含量升高显着降低了红鳍东方鲀幼鱼鱼体和血液中脂肪的积累。磷含量的不足会导致红鳍东方鲀幼鱼矿化作用降低,影响血液中的钙磷代谢。饲料磷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钙磷代谢具有显着性交互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适宜的饲料总磷含量为0.98%,适宜的养殖密度为2.30kg/m3。3. 水解鱼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14.96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设计2个对照组,正对照组鱼粉为40%,负对照组鱼粉为28%,并在负对照组中分别添加5.2%、10.4%水解鱼蛋白(替代6%、12%鱼粉),共配制4种等氮等脂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8周,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增重率在正对照组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5.2%、10.4%水解鱼蛋白组和正对照、负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静水投喂3h后,正对照组水体中氨氮浓度显着高于负对照组和5.2%水解鱼蛋白组(P<0.05),与10.4%水解鱼蛋白组差异不显着(P>0.05)。10.4%水解鱼蛋白组显着高于5.2%水解鱼蛋白组(P<0.05),与负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5.2%水解鱼蛋白组与负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血清补体蛋白C3含量在负对照组显着低于5.2%、10.4%水解鱼蛋白组和正对照组(P<0.05)。血清补体蛋白C4含量在负对照组和5.2%水解鱼蛋白组显着高于10.4%水解鱼蛋白组和正对照组(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M在10.4%水解鱼蛋白组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具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高鱼粉具有显着的促生长作用,但较高的鱼粉含量会造成水体中氨氮排泄量的增加,添加适量的水解鱼蛋白(5.2%)可减少水体中的氨氮排泄量。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水解鱼蛋白(10.4%)替代鱼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鱼体的免疫能力。

于万峰[5](2020)在《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需求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实验饲料分别以硫酸铜(Cu SO4·5H2O)为铜源、硫酸锌(Zn SO4·H2O)为锌源、亚硒酸钠(Na2Se O3)为硒源,通过摄食生长的实验,来探讨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的适宜需求量。1.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需求量的研究通过向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Cu SO4·5H2O,配制成铜含量分别为2.86(未添加铜组)、5.72、6.49、7.68、9.71和10.43 mg/kg的6组实验饲料。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5尾卵形鲳鲹幼鱼(初始体重:5.36±0.08 g),饲养62天。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铜可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并能显着降低其饲料系数(P<0.05)。各组间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以及全鱼和肌肉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及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6.49 mg/kg组有峰值,并显着高于未添加铜组(P<0.05),而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在6.49 mg/kg组有最低值。饲料中添加适量铜可显着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其铜蓝蛋白的活性(P<0.05),并能显着降低其丙二醛的含量(P<0.05)。饲喂铜含量为6.49 mg/kg的饲料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肝脏和肌肉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其总抗氧化能力(P<0.05)。以特定生长率、血清铜蓝蛋白活性以及肝脏和肌肉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7.40、7.06、6.44和7.27 mg/kg。2.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需求量的研究基础饲料添加不同梯度的Zn SO4·H2O,配制成锌含量分别为38.1(未添加锌组)、47.8、62.6、73.2、95.3和105.0 mg/kg的实验饲料。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初始体重为(5.71±0.08)g的卵形鲳鲹幼鱼25尾,饲养56天。实验结果表明,62.6~105.0 mg/kg组的终末体重和增重率均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饲料系数均显着低于未添加锌组(P<0.05)。47.8~105.0 mg/kg组的鱼体灰分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mg/kg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均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47.8~105.0 mg/kg组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mg/kg组的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73.2~105.0 mg/kg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73.2 mg/kg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mg/kg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105.0 mg/kg组(P<0.05),47.8~105.0 mg/kg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mg/kg组(P<0.05)。以增重率和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57.04和65.95 mg/kg。3.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硒需求量的研究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Na2Se O3,配制成硒含量分别为0.41、0.60、0.73、0.80、0.90和1.12 mg/kg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初始体重为(15.04±0.20)g的卵形鲳鲹幼鱼25尾,饲养50天。实验结果表明,0.60~1.12 mg/kg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0.80~1.12 mg/kg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0.41 mg/kg组(P<0.05)。各组间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以及全鱼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饲喂硒含量为0.73 mg/kg的饲料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及其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在0.90 mg/kg组有峰值,并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饲料中各硒添加组的血清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0.73~1.12 mg/kg组的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显着高于0.41和0.60 mg/kg组(P<0.05),0.60 mg/kg组的肝脏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有最大值并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喂硒含量为0.73 mg/kg的饲料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肝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P<0.05)。0.73~1.12 mg/kg组的全鱼中硒含量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以增重率、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全鱼中硒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硒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0.66、0.82和0.76mg/kg。

符策峰[6](2020)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内容包含两部分,分别为:(1)以初始体重为9.6g左右的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研究对象,探究在低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鱼溶浆、酶解虾膏及鱿鱼膏对其生长、营养素利用、体组成、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的影响。以特定生长率及饲料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三种海洋动物水解蛋白能显着改善低鱼粉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养殖动物的生长。同时,饲料牛磺酸含量与生长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综合评价得出,鱼溶浆有更优的促生长效果。(2)在实验(1)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降低鱼粉在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中的应用,本研究以初始体重为10.55g左右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对其生长、营养素利用、体组成、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鱼溶浆能有效替代40%鱼粉而不降低其生长性能。实验1:为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三种海洋水解动物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9.6+0.01g)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实用型饲料配方下,以60%鱼粉为正对照组(HFM),40%鱼粉为负对照组(LFM),在LFM组基础上分别添加CAA(晶体氨基酸)、10%鱼溶浆(SW)、10%酶解虾膏(SPH)、10%鱿鱼膏(SVM)和12%混合蛋白(mix)(4%鱼溶浆、4%酶解虾膏、4%鱿鱼膏),配置7组等氮等脂等能的饲料。试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采用表观饱食投喂(7:00和17:00),养殖周期80天。结果表明,在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上,LFM组和CAA组相较HFM组显着下降,其余添加动物蛋白组相较LFM组得到显着改善,且和HFM组持平;饲料中牛磺酸含量与特定生长率呈现出一致趋势,故采用饲料牛磺酸含量分别与摄食率及特定生长率做回归曲线得出,当饲料牛磺酸含量在0.31%时摄食率及特定生长率有最大值;LFM组的饲料效率最低,HFM组与其余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其中以SPH组最高;蛋白质效率和饲料效率呈现出一致的趋势;肝脏MDA含量以LFM组最高且显着高于SVM组,其余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肝脏总SOD活力在LFM组达到最低值,在mix组最高,其余组间差异不显着。综上,在低鱼粉(40%)饲料中添加海洋水解动物蛋白能显着促进鱼体的生长,提高摄食率,实现对鱼粉的有效替代。综合考虑生长性状及饲料利用等指标,鱼溶浆在珍珠龙胆石斑鱼中有较优效果。实验2:实验(1)的研究表明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能有效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同时还发现,适量的牛磺酸可对石斑鱼的摄食和生长起到有益的效果。以实验(1)为基础,本实验旨在探究在进一步降低鱼粉含量的基础上添加鱼溶浆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生长、饲料利用、鱼体组成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本实验共设置5组,以50%鱼粉饲料组为对照组(50FM),以鱼溶浆和复合植物蛋白源分别替代30%和40%的鱼粉,编号为(35FM+SW)和(30FM+SW),同时,为消除牛磺酸的影响,以添加牛磺酸组为负对照,分别为(35FM+T)和(30FM+T),鱼溶浆及牛磺酸添加量均以对照组(50FM)为基准。以525尾规格一致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体质量为9.6g)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平行,每平行35尾,分别投喂5组饲料,每天两次表观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在牛磺酸含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随着鱼粉含量的降低,特定生长率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30FM+T组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50FM组(p<0.05),而35FM+SW组及30FM+SW组相较50FM组无显着差异,表明添加鱼溶浆能显着改善生长。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保持一致的趋势。35FM+SW组摄食率显着高于30FM+T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50FM组、35FM+T组及35FM+SW组三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高于30FM+T组和30FM+SW组(p<0.05);各实验组在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FM组过氧化氢酶活力显着高于30FM+SW组(p<0.05),其余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蛋白质效率和饲料效率保持一致趋势,50FM组、35FM+T组及35FM+SW组蛋白质显着高于其余两组(p<0.05)。研究表明,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可以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和摄食率。以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为评价指标,在饲料中添加鱼溶浆能在不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基础上实现40%鱼粉的替代。

任中华[7](2019)在《褐牙鲆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抗氧化和免疫系统对甲基汞毒性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甲基汞(Methylmercury,MeHg)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生命过程和人类的水产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这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生活史阶段(Early life stage,ELS)为研究对象,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胚胎:0-24μg/L,48 h;仔鱼:0-30μg/L,96 h)分别计算褐牙鲆胚胎和仔鱼的MeHg半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of 50%,LC50);通过亚急性毒性实验(0-15μg/L;胚胎-仔鱼卵黄囊基本消失,128h)分析MeHg对褐牙鲆胚胎-仔鱼阶段发育、存活和生长过程的毒性效应;通过MeHg对仔鱼的慢性毒性实验(0-10.0μg/L,胚胎-仔鱼着底,35 d),分析MeHg对褐牙鲆仔鱼抗氧化能力、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水平、免疫功能和生长的影响;通过MeHg对幼鱼的慢性毒性实验(0-20.0μg/L,30 d),分析MeHg对褐牙鲆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MeHg在幼鱼体内蓄积的组织特异性,以及MeHg对幼鱼生长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MeHg对褐牙鲆ELS生长、发育和存活过程和重要生理功能的毒性效应,探讨MeHg对鱼类的致毒机制,为研究近海污染条件下鱼类资源关键补充过程的衰退机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海洋环境污染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甲基汞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MeHg对褐牙鲆胚胎的24 h-、48 h-LC50分别为17.4、15.3μg/L,对仔鱼的24 h-、48 h-、72 h-、96 h-LC50分别为22.3、20.7、19.0、16.3μg/L,胚胎对MeHg的毒性更敏感。甲基汞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当暴露浓度≥13μg/L时,胚胎和仔鱼的累积死亡率和仔鱼的累积畸形率均显着升高,而仔鱼的最终体长和卵黄囊吸收率均显着降低,4个生物学指标均表现出显着的浓度制约性,可作为有效的生物学指标应用于评估MeHg对褐牙鲆ELS的毒性效应。然而,MeHg对胚胎的累积孵化率无显着影响,但胚胎在15μg/L浓度组的孵化比例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亚急性毒性实验中设置的MeHg暴露浓度均低于胚胎和仔鱼的LC50,可能尚未达到抑制胚胎孵化率的阈值,但高浓度的MeHg暴露(15μg/L)能延长胚胎的孵化时间,对其孵化过程产生不利影响。甲基汞对褐牙鲆仔鱼的慢性实验结束后,仔鱼体内的MeHg蓄积量与暴露浓度呈正相关,浓度制约性显着;仔鱼的生长在≥1.0μg/L浓度组受抑制。相比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在各个MeHg浓度组差异均不显着,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R)活性均在10.0μg/L浓度组显着升高,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水平均在≥1.0μg/L浓度组显着升高。除了sod之外,抗氧化相关基因(cat和gpx,10.0μg/L;gr,≥1.0μg/L)表达量均显着升高。此外,溶菌酶(Lysozyme,LZM)含量在10.0μg/L浓度组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IgM)含量却在10.0μg/L浓度组显着降低。随着暴露浓度升高,免疫相关基因(hsp70,0.1和10.0μg/L;lzm和il-1β,≥1.0μg/L;il-6和tnf-α,10.0μg/L)表达量显着升高,而igm表达量却在≥0.1μg/L浓度组显着降低。总体而言,当暴露浓度≥1.0μg/L时,MeHg对仔鱼造成氧化压力,而当暴露浓度达到10.0μg/L时,MeHg对仔鱼产生免疫毒性。此外,抗氧化和免疫生物标志物的活性(含量)变化与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基本保持同步,共同抵御MeHg暴露对仔鱼产生的氧化压力和免疫毒性,而这些指标对MeHg的毒性响应敏感,可作为有效的指标用于MeHg对鱼类ELS的毒性效应研究。甲基汞对褐牙鲆幼鱼的慢性实验结束后,幼鱼体内MeHg蓄积量具有显着的浓度制约性和组织特异性,各个组织内的MeHg蓄积量均随MeHg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各组织对MeHg的蓄积能力总体上呈肝脏>鳃>脾脏>肌肉的趋势。肝脏的LPO水平高于鳃和肌肉,其抗氧化能力生物标志物对MeHg暴露相比鳃和肌肉组织更敏感。具体而言,肝脏内4种抗氧化剂的活性(含量)均在低浓度组被诱导升高,但在高浓度组其活性(含量)被抑制;鳃内CAT活性在各个实验组均无显着差异,但其它3种抗氧化剂的活性(含量)表现出在低浓度组被诱导升高而高浓度组被抑制的趋势;肌肉内CAT活性在各个处理组无显着差异,但其它3种抗氧化剂的活性(含量)在各个浓度组均被诱导升高。此外,肝脏、鳃和脾脏的免疫功能生物标志物活性(含量)因暴露浓度而异,3种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LZM对MeHg暴露敏感,能较好的反映对MeHg暴露的浓度制约关系和组织特异性。同时,当暴露浓度达到20.0μg/L时,幼鱼的生长被抑制。由此可见,褐牙鲆幼鱼抗氧化能力(SOD、CAT、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Glutathione(GSH))和免疫功能生物标志物(ACP、AKP、LZM),均可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MeHg对海水鱼类的毒性效应研究。

李本相[8](2019)在《不同小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织结构、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小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织结构、氨基酸代谢的影响,以期为大菱鲆的营养研究提供参考。具体结果如下:1.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本实验设计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饲料中分别添加物质的量相同的赖氨酸、亮氨酸、甘氨酸3种晶体氨基酸作为CAA组,添加二肽Lys-Leu和甘氨酸作为Lys-Leu组,添加二肽Lys-Gly和亮氨酸作为Lys-Gly组,添加二肽Gly-Leu和赖氨酸作为Gly-Leu组,添加水解鱼蛋白作为FPH组。为满足大菱鲆对氨基酸的营养需求,在CAA、Lys-Leu、Lys-Gly、Gly-Leu处理组中添加10.18%的氨基酸混合物。研究结果表明,CAA组的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FPH组(P<0.05)。Lys-Leu、Lys-Gly组的饲料效率显着高于CAA组(P<0.05);摄食率的变化趋势与饲料效率相反。CAA组的蛋白质效率显着低于Lys-Leu组(P<0.05)。所有处理组大菱鲆体成分、氨基酸组成、肌肉组织结构无显着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水解鱼蛋白与晶体氨基酸相比,显着促进大菱鲆的生长。二肽(Lys-Leu、Lys-Gly、Gly-Leu)相互之间对比,对大菱鲆的生长无差异。Lys-Leu、Lys-Gly与晶体氨基酸相比,显着提高了饲料利用,且Lys-Leu组饲料优于Lys-Gly组;Lys-Leu、Lys-Gly与Gly-Leu、FPH的饲料利用无差异。2.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和血清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和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设计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和血清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和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饲料中分别添加物质的量相同的赖氨酸、亮氨酸、甘氨酸3种晶体氨基酸作为CAA组,添加二肽Lys-Leu和甘氨酸作为Lys-Leu组,添加二肽Lys-Gly和亮氨酸作为Lys-Gly组,添加二肽Gly-Leu和赖氨酸作为Gly-Leu组,添加水解鱼蛋白作为FPH组。研究结果表明,饱食投喂后2h,血清中,Gly-Leu组的Leu显着高于CAA、FPH组(P<0.05),而Lys-Leu组的Leu显着高于FPH组(P<0.05),CAA、Gly-Leu组的Lys显着低于Lys-Gly组(P<0.05);肌肉中,Lys-Leu组的Leu显着高于FPH组(P<0.05),CAA、FPH组的Lys显着低于Lys-Gly组(P<0.05)。饱食投喂后8h,血清中,CAA组的Leu显着高于FPH组(P<0.05),Gly-Leu组的Lys显着高于FPH组(P<0.05);肌肉中,Lys-Gly组的Leu和Lys显着高于FPH组(P<0.05)。饱食投喂后24h,所有处理组血清和肌肉中的Leu和Lys皆无显着差异(P>0.05)。Lys-Leu、Lys-Gly、Gly-Leu、FPH组前肠B0AT1和PAT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CAA组(P<0.05)。Lys-Leu、Lys-Gly、FPH组前肠y+LAT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Gly-Leu组(P<0.05),而CAA组显着高于FPH组(P<0.05)。Lys-Leu、Lys-Gly组中肠PepT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Gly-Leu、FPH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Leu和Lys分别以二肽形式添加进饲料能够提高投喂后2h肌肉和血清中Leu和Lys含量。所有处理组血清中Leu、Lys随时间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二肽Gly-Leu与Lys-Leu、Lys-Gly相比上调前肠y+LAT2和中肠PepT1基因表达,水解鱼蛋白相比于二肽和晶体氨基酸上调中肠PepT1基因表达。3.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的生长性能、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本实验设计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研究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的生长性能、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设2个对照组,正对照组鱼粉为44%,负对照组鱼粉为22%;设4个实验组,PH18A组为22%的鱼粉和18%的水解鱼蛋白,PH4.5A组为22%的鱼粉和4.5%的水解鱼蛋白,PH4.5B组为17%的鱼粉和4.5%的水解鱼蛋白,PH18B组为0.5%的鱼粉和18%的水解鱼蛋白。研究结果表明,PH4.5A组和PH18B组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PH4.5B组和负对照组(P<0.05),显着低于正对照组和PH18A组(P<0.05),PH18A组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正对照组(P<0.05)。正对照组和PH18A组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依次显着高于PH18B组、PH4.5A组、负对照组(P<0.05)。PH4.5B组和负对照组的粗脂肪和粗蛋白显着低于正对照组和PH18A组(P<0.05)。PH18A组的肌纤维横截面积显着高于PH18B组、正对照组、PH4.5A组、负对照组、PH4.5B组(P<0.05),而PH18B组显着高于PH4.5B组(P<0.05)。PH18A组和PH18B组的肌纤维密度显着低于PH4.5B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促进了大菱鲆的生长,且18%水解鱼蛋白优于4.5%;显着提高大菱鲆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18%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促进肌纤维增粗,降低肌纤维密度。4.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和血清氨基酸动态变化和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设计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研究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和血清氨基酸动态变化和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2个对照组,正对照组鱼粉为44%,负对照组鱼粉为22%;设4个实验组,PH18A组为22%的鱼粉和18%的水解鱼蛋白,PH4.5A组为22%的鱼粉和4.5%的水解鱼蛋白,PH4.5B组为17%的鱼粉和4.5%的水解鱼蛋白,PH18B组为0.5%的鱼粉和18%的水解鱼蛋白。研究结果表明,血清中,饱食投喂后2h、12h,负对照组总氨基酸显着低于PH4.5A组和PH18B组(P<0.05),必需氨基酸变化趋势和总氨基酸相似,饱食投喂后24h,血清负对照组游离氨基酸显着较低(P<0.05)。肌肉中,饱食投喂后2h、12h、24h游离氨基酸变化趋势和血清中相反。负对照组前肠的PepT2和y+LAT2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对照、PH4.5A、PH4.5B和PH18B组(P<0.05)。负对照组前肠的CAT1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对照和PH4.5A组(P<0.05)。PH4.5B组中肠的B0AT1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PH18B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水解鱼蛋白提高了大菱鲆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且18%水解鱼蛋白好于4.5%。随着饲料中水解鱼蛋白添加水平的增加,肌肉中2h、12h、24h游离氨基酸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增加,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呈现上升的趋势。在高水平植物蛋白饲料中,水解鱼蛋白显着降低了前肠PepT2、y+LAT2基因表达,且随着水解鱼蛋白的增加,中肠B0AT1基因表达水平下降。

王雅平[9](2019)在《大菱鲆幼鱼对泛酸、肌醇需求量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泛酸和肌醇,探究其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消化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得出大菱鲆幼鱼对饲料中泛酸和肌醇的需求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为研究大菱鲆幼鱼对泛酸的需求量,在基础配方中添加不同梯度(0、5、10、20、40、80 mg)的泛酸钙,制成6组泛酸含量分别为6.24(对照组)、10.64、15.02、23.81、41.40、76.57 mg/kg等氮等能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4.73±0.10)g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80 d。结果表明:1)泛酸对幼鱼成活率(SR)无显着影响(P>0.05),10.64-76.57 mg/kg饲料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提高(P<0.05),饲料效率(FER)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泛酸含量超过23.81 mg/kg时,肝体比(HSI)显着降低(P<0.05);2)随饲料中泛酸含量的提高,全鱼粗蛋白、粗脂肪和肌肉粗蛋白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肝胰脏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3)肠道消化酶、Na+,K+-ATPase和肝胰脏胆碱酯酶(ChE)活力随泛酸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0.64-76.57 mg/kg饲料组肠道肌酸激酶(CK)活力显着提高(P<0.05);4)血清、肝胰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呈先升后降趋势;6.24 mg/kg饲料组血清MD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5组(P<0.05);5)随泛酸含量的增加,肝胰脏脂肪合成酶(FAS)基因表达量先升后降,脂蛋白酯酶(LPL)基因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适宜的泛酸能显着增强大菱鲆幼鱼肠道消化、吸收能力和机体抗氧化能力,并可提高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提高其生长性能。以WGR和FER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初体质量为24.73g的大菱鲆幼鱼对泛酸的需求量范围为13.45-16.08 mg/kg饲料。以初始体重为(24.73±0.10)g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肌醇,制成6组肌醇含量为319.00(对照组)、511.00、703.00、1087.00、1855.00、3391.00 mg/kg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80 d的养殖实验,研究大菱鲆幼鱼对饲料中肌醇的最适需求量。结果显示:1)511.00-3391.00 mg/kg饲料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肌醇含量达到703.00 mg/kg时,饲料效率(FER)显着提高(P<0.05);2)1087.00-3391.00 mg/kg饲料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添加肌醇提高了肌肉粗脂肪含量(P<0.05),降低了肝胰脏粗脂肪含量(P<0.05);3)1087.00 mg/kg组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4)随肌醇添加水平的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呈先升后降趋势,肌醇含量达到703.00 mg/kg时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5)703.00 mg/kg、1087.00 mg/kg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1087.00 mg/kg组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肌肉和肝胰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分别在1087.00 mg/kg和3391.00 mg/kg组出现最大值(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肌醇可以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调节血脂,改善脂肪酸组成。采用折线模型分析,以WGR和FER为评价指标,大菱鲆幼鱼对肌醇的需求量为622.93-991.00 mg/kg饲料。

余小君[10](2019)在《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对豆粕蛋白利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鱼粉供需严重不平衡导致水产配合饲料成本居高不下,寻找合适的植物蛋白替代鱼粉,确定人工配合饲料中最佳的植物蛋白替代水平,对促进水产养殖动物营养需求的研究以及水产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于水产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选择经济鱼类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为实验对象,豆粕为替代鱼粉的植物蛋白源,共设计了2个实验,分别探讨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及在豆粕替代的基础上添加外源性蛋氨酸、牛磺酸对点篮子鱼生长、形态学指标以及体组成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点篮子鱼生长、体组成等指标的影响以寻求点篮子鱼人工饲料中最适的豆粕替代比。本实验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作为糖源,鱼油和豆油作为脂肪源,设计了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替代比(豆粕蛋白:鱼粉蛋白)依次为0%(P1)、20%(P2)、35%(P3)、50%(P4)、65%(P5)、80%(P6)。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2尾个体(初始重为10.25±0.36g)。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豆粕对点篮子鱼的存活率无影响(P>0.05)。P2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显着高于其他四组豆粕替代组(P<0.05),但与P1组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系数、日摄食量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其中P1组和P2组的饲料系数最小,显着小于P6组(P<0.05)。当豆粕替代水平从20%增加到80%时,蛋白质效率显着降低(P<0.05)。各个处理组之间的脏体比和肠脂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增加,肝体比逐渐下降,其中P4、P5、P6三组肝体比显着低于P1、P2组(P<0.05)。各组间全鱼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均不存在显着影响(P>0.05)。P1组肌肉和肝脏中的粗蛋白含量均最低,显着低于豆粕替代组(P<0.05)。当豆粕替代水平从20%增加到80%时,各组间肌肉粗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P6组肝脏粗蛋白含量最高,且与P4组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与其他四组差异明显(P<0.05)。随着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显着影响了各组间肝脏水分、肝脏粗脂肪含量(P<0.05),其中P1组的肝脏粗脂肪含量最高,P6组最低,且差异显着(P<0.05),其余四组与P1、P2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基于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两项指标与饲料豆粕替代水平的折线模型得出,当豆粕替代水平在18.92%19.13%左右时点篮子鱼可获得最佳生长。(2)为研究补充外源性氨基酸能否提高点篮子鱼对豆粕蛋白的利用,配制4组氮能比相同的实验饲料,依次为D1(豆粕替代鱼粉含量为0%)、D2(豆粕替代鱼粉含量为65%)、D3(在豆粕替代鱼粉含量为65%的基础上添加0.68%蛋氨酸)和D4(在豆粕替代鱼粉含量为65%的基础上添加1%牛磺酸)。所有测试饲料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作为糖源,鱼油和豆油作为脂肪源。每组实验饲料设置3个重复组,每个重复放养22尾初始体重为10.23±0.33g的幼鱼,持续养殖8周。实验结果表明:在豆粕替代水平为65%的基础上添加蛋氨酸、牛磺酸对点篮子鱼的存活率无影响(P>0.05)。增重率、饲料系数、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以及日摄食量等指标在全鱼粉饲料组和豆粕替代饲料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添加蛋氨酸、牛磺酸增加了豆粕替代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但无显着差异(P>0.05),而饲料系数和日摄食量随着蛋氨酸、牛磺酸的添加有下降趋势,但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四个实验组之间脏体比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豆粕替代饲料中添加蛋氨酸显着降低了点篮子鱼肝体比(P<0.05),而添加牛磺酸则显着降低了点篮子鱼的肠脂比(P<0.05)。四个实验组间全鱼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均无明显差异(P>0.05)。添加蛋氨酸、牛磺酸对点篮子鱼肌肉水分、粗蛋白以及粗脂肪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蛋氨酸的添加显着提高了点篮子鱼肝脏水分和粗蛋白含量(P<0.05),牛磺酸的添加只显着提高了点篮子鱼肝脏粗蛋白水平(P<0.05)。在65%豆粕替代比的饲料中添加蛋氨酸、牛磺酸对点篮子鱼肝脏粗脂肪无明显影响(P>0.05)。

二、牙鲆幼鱼营养需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鲆幼鱼营养需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酶活和肠道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牙鲆生物学特征
        1.1.1 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
        1.1.2 繁殖
        1.1.3 仔鱼与变态
        1.1.4 食性
    1.2 鱼类摄食节律研究进展
    1.3 投喂策略研究进展
        1.3.1 投饲时间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1.3.2 投饲水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3.3 投饲频率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3.4 投饲方式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2章 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肠道和酶活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鱼及饲料
        2.1.2 试验系统与日常管理
        2.1.3 试验方法
        2.1.4 样本采集与处理
        2.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
        2.2.1 投喂频率对牙鲆摄食量的影响
        2.2.2 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指标的影响
        2.2.3 投喂频率对牙鲆消化酶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5 投喂频率对牙鲆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投喂频率对牙鲆消化系统的影响
        2.3.2 投喂频率对牙鲆存活率的影响
        2.3.3 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的影响
    小结
第3章 不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和酶活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鱼与饲料
        3.1.2 试验系统与日常管理
        3.1.3 试验方法
        3.1.4 样本采集与处理
        3.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3.2 结果
        3.2.1 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指标的影响
        3.2.3 投喂水平对牙鲆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2.3 投喂水平对牙鲆存活率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投喂水平对牙鲆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3 投喂水平对牙鲆存活率和血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下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幼鱼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酸化及其对海洋生物早期生活史的作用
        1.1.1 海洋酸化现象
        1.1.2 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早期生活史的作用
        1.1.2.1 繁殖发育和生长存活
        1.1.2.2 抗氧化防御系统
        1.1.2.3 免疫应答
        1.1.2.4 生物矿化
    1.2 镉(Cd)对海洋生物早期生活史的作用
        1.2.1 繁殖发育和生长存活
        1.2.2 抗氧化防御系统
        1.2.3 免疫应答
    1.3 海洋酸化条件下镉对海洋生物早期生活史的作用
    1.4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对胚胎仔鱼发育和生长存活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受精卵的采集
        2.1.2 实验设计
        2.1.3 生物学指标测定
        2.1.4 水样的采集和测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实验水体的理化参数
        2.2.2 仔鱼的卵黄囊吸收速率
        2.2.3 胚胎仔鱼孵化发育和生长存活
    2.3 讨论
        2.3.1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对胚胎孵化的影响
        2.3.2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下仔鱼的形态发育畸形
        2.3.3 胚胎仔鱼的生长存活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响应
第3章 仔鱼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受精卵的收集
        3.1.2 实验设计
        3.1.3 水样的采集与分析
        3.1.4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实验水体的理化参数
        3.2.2 仔鱼生物体中的镉蓄积量
        3.2.3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对仔鱼抗氧化防御系统的作用
        3.2.4 仔鱼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免疫应答
        3.2.5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对仔鱼生物矿化的作用
        3.2.6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
    3.3 讨论
        3.3.1 海水酸化胁迫下镉在生物体内的蓄积
        3.3.2 仔鱼抗氧化防御系统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响应
        3.3.3 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下仔鱼的免疫应答
        3.3.4 海水酸化条件下镉暴露对仔鱼生物矿化功能的影响
        3.3.5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
第4章 生物组织水平上幼鱼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生理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鱼的驯化
        4.1.2 实验设计
        4.1.3 水样的采集与分析
        4.1.4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实验水体的理化参数
        4.2.2 幼鱼肝脏、鳃和肌肉组织内的镉蓄积量
        4.2.3 组织水平上幼鱼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氧化应激响应
        4.2.3.1 肝脏
        4.2.3.2 鳃
        4.2.3.3 肌肉
        4.2.4 组织水平上幼鱼对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的免疫应答
        4.2.4.1 肝脏
        4.2.4.2 鳃
        4.2.4.3 肌肉
        4.2.5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
    4.3 讨论
        4.3.1 镉蓄积的组织特异性
        4.3.2 幼鱼对海水酸化和镉暴露的氧化应激响应的组织间差异性
        4.3.3 幼鱼对海水酸化和镉暴露的免疫应答的组织间差异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营养物质利用率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肌醇简介
        1.1.1 肌醇的化学性质
        1.1.2 肌醇的生理功能和生产应用
    1.2 水产动物对肌醇的需求和缺乏症
        1.2.1 水产动物对肌醇的需求
        1.2.2 水产动物肌醇缺乏症
    1.3 肌醇对水产动物生长和部分生理性能的影响
        1.3.1 肌醇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1.3.2 肌醇对水产动物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3.3 肌醇对水产动物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1.3.4 肌醇对水产动物消化性能的影响
        1.3.5 肌醇对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
    1.4 水产动物对饲料中肌醇的需要量
        1.4.1 水产动物肌醇需要量的判定标识
        1.4.2 水产动物肌醇需要量
    1.5 鲟类维生素营养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杂交鲟幼鱼对肌醇需要量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饲料
        2.2.2 实验鱼和养殖实验方法
        2.2.3 样品采集和测定
        2.2.4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3.2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2.3.3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4 杂交鲟幼鱼对饲料中肌醇的需要量
    2.4 讨论与总结
        2.4.1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4.2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2.4.3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4.4 杂交鲟幼鱼对饲料中肌醇的需要量
        2.4.5 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饲料
        3.2.2 实验鱼和养殖实验方法
        3.2.3 样品采集和测定
        3.2.4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3.2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3.3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 讨论与总结
        3.4.1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4.2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4.3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4 小结
第四章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饲料
        4.2.2 实验鱼和养殖实验方法
        4.2.3 样品采集及测定
        4.2.4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16SrRNA测序结果的影响
        4.3.2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
        4.3.3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肠道微生物群落Alpha多样性的影响
        4.3.4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肠道微生物群落Beta多样性的影响
    4.4 讨论与总结
        4.4.1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16SrRNA测序结果的影响
        4.4.2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4.4.3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4.4.4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肠道微生物Beta多样性的影响
        4.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不同养殖密度及饲料蛋白质、磷含量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营养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蛋白质营养的研究进展
        1.1.1 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
        1.1.2 蛋白质的吸收和排泄
        1.1.3 鱼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1.2 鱼类磷营养的研究进展
        1.2.1 磷的生物学功能
        1.2.2 磷的吸收和排泄
        1.2.3 鱼类对磷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1.3 养殖密度对鱼类营养研究进展
        1.3.1 养殖密度对环境的影响
        1.3.2 养殖密度对鱼类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4 红鳍东方鲀氮、磷需求量及养殖密度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实验鱼和养殖管理
        2.1.3 实验取样
        2.1.4 生化分析
        2.1.5 水质测定与分析方法
        2.1.6 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2.2.2 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氨氮排泄的影响
        2.2.3 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清、肠道和肝脏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蛋白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2.3.2 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氨氮排泄的影响
        2.3.3 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血清、肝脏、肠道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中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磷排泄、相关生化指标及脂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饲料制作
        3.1.3 养殖实验
        3.1.4 取样方法
        3.1.5 生长指标的测定
        3.1.6 饲料中总磷和有效磷的测定
        3.1.7 机体成分和血液指标的测定
        3.1.8 静水磷排泄实验
        3.1.9 数据统计
    3.2 实验结果
        3.2.1 生长结果
        3.2.2 机体成分
        3.2.3 磷排泄
        3.2.4 脂肪含量、钙磷和抗应激代谢相关生化指标
    3.3 讨论
        3.3.1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3.3.2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及体组成的影响
        3.3.3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磷排泄的影响
        3.3.4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清脂肪含量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3.3.5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清钙磷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3.3.6 饲料磷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清抗应激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饲料制作
        4.1.2 养殖实验
        4.1.3 取样方法
        4.1.4 生长指标的测定
        4.1.5 机体成分和血液指标的测定
        4.1.6 静水氮排泄实验
        4.1.7 数据统计
    4.2 实验结果
        4.2.1 生长结果
        4.2.2 机体成分
        4.2.3 氮排泄
        4.2.4 免疫相关生化指标
        4.2.5 蛋白代谢相关生化指标
        4.2.6 肌肉质构
    4.3 讨论
        4.3.1 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4.3.2 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氨氮排泄的影响
        4.3.3 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免疫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需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类对铜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1.1 铜的生理功能
        1.1.2 铜的吸收与排泄
        1.1.3 铜的缺乏症
        1.1.4 海水鱼类对铜的需求量
    1.2 鱼类对锌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2.1 锌的生理功能
        1.2.2 锌的吸收与排泄
        1.2.3 锌的缺乏症
        1.2.4 海水鱼类对锌的需求量
    1.3 鱼类对硒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3.1 硒的生理功能
        1.3.2 硒的吸收与排泄
        1.3.3 硒的缺乏症
        1.3.4 海水鱼类对硒的需求量
    1.4 鱼类对微量元素需求量的评价指标
    1.5 影响鱼类对微量元素需求量的因素
    1.6 卵形鲳鲹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需求量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饲料
        2.1.2 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生长指标
        2.1.5 体成分组成
        2.1.6 血清生化指标
        2.1.7 血清抗氧化指标
        2.1.8 肝脏与肌肉抗氧化指标
        2.1.9 数据的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与肌肉组成的影响
        2.2.3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5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肝脏与肌肉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与肌肉组成的影响
        2.3.3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4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需求量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饲料
        3.1.2 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
        3.1.4 生长指标
        3.1.5 体成分组成
        3.1.6 血清抗氧化指标
        3.1.7 肝脏抗氧化指标
        3.1.8 血清生化指标
        3.1.9 数据的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3.2.3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4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5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3.3.3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4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硒需求量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饲料
        4.1.2 饲养管理
        4.1.3 样品采集
        4.1.4 生长指标
        4.1.5 体成分组成
        4.1.6 血清生化指标
        4.1.7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
        4.1.8 全鱼和脊椎骨中硒的沉积
        4.1.9 数据的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2.2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4.2.3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2.4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2.5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2.6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和脊椎骨中硒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4.3.3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4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5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和脊椎骨中硒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6)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蛋白源
        1.1.1 大豆蛋白
        1.1.2 其他植物蛋白
    1.2 影响鱼类利用植物蛋白的因素
        1.2.1 植物蛋白中氨基酸不平衡造成的影响
        1.2.2 植物蛋白中抗营养因子造成的影响
        1.2.3 植物蛋白对水产饲料适口性的影响
    1.3 提高鱼类对植物蛋白的利用
        1.3.1 发酵技术提高植物蛋白的利用率
        1.3.2 添加诱食剂
        1.3.3 补充氨基酸
    1.4 低鱼粉饲料添加海洋蛋白源对鱼类的影响
        1.4.1 低鱼粉饲料添加海洋蛋白源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4.2 低鱼粉饲料添加海洋蛋白源对鱼类营养素利用的影响
        1.4.3 低鱼粉饲料添加海洋蛋白源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1.5 结语
第二章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饲料利用、鱼体组成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饲料制作
        2.1.2 养殖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体成分分析
        2.1.5 氨基酸分析
        2.1.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1.7 计算公式与数据统计
        计算公式
    2.2 结果
        2.2.1 实验饲料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组成
        2.2.2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饲料利用的影响
        2.2.3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全鱼、肌肉及肝脏组成的影响
        2.2.4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鱼体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2.5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摄食的影响
        2.3.2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营养素利用的影响
        2.3.3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全鱼、肌肉组成的影响
        2.3.4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抗氧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饲料制作
        3.1.2 实验动物饲养及管理
        3.1.3 样品采集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对试验鱼生长的影响
        3.2.2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对试验鱼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3.2.3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对鱼体组成及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2.4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对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对实验鱼生长的影响
        3.3.2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对实验鱼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3.3.3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对鱼体组成及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3.4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鱼溶浆对实验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3.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褐牙鲆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抗氧化和免疫系统对甲基汞毒性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甲基汞的来源
    1.2 甲基汞的毒性特点
        1.2.1 亲硫基性
        1.2.2 诱导脂质过氧化
        1.2.3 神经毒性
    1.3 甲基汞对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毒性效应
        1.3.1 影响胚胎孵化
        1.3.2 诱导胚胎和仔鱼发育畸形
        1.3.3 降低鱼类存活率
        1.3.4 抑制鱼类生长
    1.4 甲基汞对鱼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4.1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1.4.2 谷胱甘肽系统
        1.4.3 脂质过氧化
    1.5 甲基汞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
        1.5.1 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1.5.2 特异性免疫系统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甲基汞对褐牙鲆胚胎-仔鱼阶段发育、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2.1 摘要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用褐牙鲆受精卵的采集及其孵育
        2.2.2 实验设计
        2.2.2.1 实验试剂和实验条件
        2.2.2.2 褐牙鲆胚胎和仔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2.2.2.3 褐牙鲆胚胎-仔鱼阶段的亚急性毒性实验
        2.2.3 甲基汞测定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甲基汞对褐牙鲆胚胎和仔鱼的半致死浓度
        2.3.2 甲基汞对褐牙鲆胚胎-仔鱼阶段发育、存活和生长指标的影响
    2.4 讨论
        2.4.1 甲基汞对鱼类胚胎和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2.4.2 甲基汞对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发育、存活和生长的毒性效应
第三章 甲基汞对褐牙鲆仔鱼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3.1 摘要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褐牙鲆受精卵的采集及其孵育
        3.2.2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3.2.3 样品测试分析
        3.2.3.1 甲基汞测定
        3.2.3.2 生物标志物活性(含量)测定
        3.2.3.3 RT-PCR分析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甲基汞测定结果及其对褐牙鲆仔鱼生长的影响
        3.3.2 甲基汞对褐牙鲆仔鱼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3.3.3 甲基汞对褐牙鲆仔鱼免疫生物标志物含量的影响
        3.3.4 甲基汞对褐牙鲆仔鱼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甲基汞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2 甲基汞暴露对鱼类免疫功能的影响
        3.4.3 甲基汞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第四章 甲基汞在褐牙鲆幼鱼体内蓄积的组织特异性及其对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摘要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用褐牙鲆幼鱼及其饲育
        4.2.2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4.2.3 样品测试分析
        4.2.3.1 甲基汞测定
        4.2.3.2 生物标志物活性(含量)测定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实验溶液的甲基汞测定结果
        4.3.2 甲基汞在褐牙鲆幼鱼各组织内的蓄积及其对幼鱼生长的影响
        4.3.3 甲基汞对褐牙鲆幼鱼抗氧化能力生物标志物活性(含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4.3.4 甲基汞对褐牙鲆幼鱼免疫功能生物标志物活性(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甲基汞在鱼类体内蓄积的组织特异性
        4.4.2 甲基汞对鱼类不同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3 甲基汞对鱼类不同组织免疫功能的影响
        4.4.4 甲基汞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不同小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织结构、氨基酸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小肽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1.1 氨基酸、小肽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1.2 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在水产动物上的调控机制
    2.小肽与水解鱼蛋白的关系
    3.水解鱼蛋白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3.1 水解鱼蛋白对水产动物生长的影响
        3.2 水解鱼蛋白对水产动物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4.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解鱼蛋白的制备
        1.2 水解鱼蛋白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1.3 实验饲料
        1.4 实验鱼及养殖管理
        1.5 样品采集及生化指标测定
        1.5.1 样品采集
        1.5.2 常规及生化指标测定
        1.6 样本切片制备及测量方法
        1.6.1 石蜡切片的制备
        1.6.2 肌纤维横截面积和密度的测定
        1.7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2.2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营养组成和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3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2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营养组成和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3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和血清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和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解鱼蛋白的制备
        1.2 水解鱼蛋白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1.3 实验饲料
        1.4 实验鱼及养殖管理
        1.5 样品采集
        1.6 实时荧光定量
        1.7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血清和肌肉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的影响
        2.1.1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血清不同时间点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1.2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血清游离氨基酸(Lys、Leu、TAA、EAA、NEAA)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2.1.3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不同时间点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1.4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游离氨基酸(Lys、Leu、TAA、EAA、NEAA)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2.2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1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前肠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2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中肠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血清和肌肉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的影响
        3.2 饲料中添加不同二肽对大菱鲆幼鱼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解鱼蛋白的制备
        1.2 水解鱼蛋白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1.3 实验饲料
        1.4 实验鱼及养殖管理
        1.5 样品采集及生化指标测定
        1.6 样本切片制备及测量方法
        1.6.1 石蜡切片的制备
        1.6.2 肌纤维横截面积和密度的测定
        1.7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2.2 水解鱼蛋白对鱼体营养组成及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3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3.1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3.2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营养组成及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3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和血清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和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解鱼蛋白的制备
        1.2 水解鱼蛋白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1.3 实验饲料
        1.4 实验鱼及养殖管理
        1.5 样品采集
        1.6 实时荧光定量
        1.7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血清和肌肉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的影响
        2.1.1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血清不同时间点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1.2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血清游离氨基酸(TAA、EAA、NEAA)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2.1.3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不同时间点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1.4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肌肉游离氨基酸(TAA、EAA、NEAA)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2.2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1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前肠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2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中肠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血清和肌肉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的影响
        3.2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氨基酸、小肽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大菱鲆幼鱼对泛酸、肌醇需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大菱鲆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2 泛酸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2.1. 泛酸主要生理功能
        1.2.2. 水产动物中泛酸的缺乏症
        1.2.3. 水产动物对泛酸需求量
    1.3. 肌醇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3.1. 肌醇重要生理功能
        1.3.2. 鱼类肌醇缺乏症
        1.3.3. 鱼类肌醇需求量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展望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菱鲆幼鱼对饲料中泛酸需求量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2.1.2 实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2.1.4.1 生长指标计算
        2.1.4.2 体成分测定
        2.1.4.3 酶活测定
        2.1.4.4 鱼体脂肪酸测定
        2.1.4.5 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泛酸含量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2.2.2 泛酸含量对大菱鲆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2.2.3 泛酸含量对大菱鲆幼鱼消化相关酶的影响
        2.2.4 泛酸含量对大菱鲆幼鱼肝胰脏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5 泛酸含量对大菱鲆幼鱼肝胰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2.2.6 泛酸含量对大菱鲆幼鱼肝胰脏 FAS 和 LPL 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泛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的影响
        2.3.2 泛酸对大菱鲆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2.3.3 泛酸对大菱鲆幼鱼肠道消化相关酶的影响
        2.3.4 泛酸对大菱鲆幼鱼肝胰脏和血清抗氧化酶的影响
        2.3.5 泛酸对大菱鲆幼鱼肝胰脏脂肪酸的影响
        2.3.6 泛酸含量对肝胰脏 FAS 和 LPL 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大菱鲆幼鱼对饲料中肌醇需求量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3.1.2 实验用鱼和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
        3.1.4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3.1.4.1 生长指标计算
        3.1.4.2 体成分测定
        3.1.4.3 鱼体脂肪酸测定
        3.1.4.4 酶活测定
        3.1.5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肌醇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3.2.2 肌醇对大菱鲆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3.2.3 肌醇对大菱鲆幼鱼消化相关酶的影响
        3.2.4 肌醇对大菱鲆幼鱼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5 肌醇对大菱鲆幼鱼血脂的影响
        3.2.6 肌醇对大菱鲆幼鱼肌肉和肝胰脏脂肪酸(总脂肪酸百分数)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肌醇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的影响
        3.3.2 肌醇对大菱鲆幼鱼体组成及消化生理酶活的影响
        3.3.4 肌醇对大菱鲆幼鱼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5 肌醇对大菱鲆幼鱼脂肪代谢的影响
    3.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对豆粕蛋白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概述
        1.1.1 蛋白质结构
        1.1.2 蛋白质特性
        1.1.3 蛋白质生理功能
        1.1.4 蛋白质合成与代谢
    1.2 鱼类对蛋白质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
        1.2.1 鱼类对蛋白质需求研究
        1.2.2 鱼类对必需氨基酸需求研究
        1.2.3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蛋白的研究进展
        1.2.4 限制鱼类利用植物蛋白源的因素
        1.2.5 改善鱼类利用豆粕蛋白源的途径
    1.3 点篮子鱼研究进展
        1.3.1 点篮子鱼生物学特性
        1.3.2 点篮子鱼养殖现状及前景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点篮子鱼生长、饲料利用及体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饲料制作
        2.1.2 养殖管理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豆粕替代鱼粉对点篮子鱼生长、饲料利用的影响
        2.2.2 豆粕替代鱼粉对点篮子鱼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2.2.3 豆粕替代鱼粉对点篮子鱼体成分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对点篮子鱼生长的影响
        2.3.2 对点篮子鱼饲料利用的影响
        2.3.3 对点篮子鱼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2.3.4 对点篮子鱼体成分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在高豆粕蛋白替代饲料中添加蛋氨酸、牛磺酸对点篮子鱼豆粕蛋白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饲料制作
        3.1.2 养殖管理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豆粕替代时添加氨基酸对点篮子鱼生长的影响
        3.2.2 豆粕替代时添加氨基酸对点篮子鱼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3.2.3 豆粕替代时添加氨基酸对点篮子鱼体成分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对点篮子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对点篮子鱼饲料利用的影响
        3.3.3 对点篮子鱼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3.3.4 对点篮子鱼体成分的影响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牙鲆幼鱼营养需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酶活和肠道结构的影响[D]. 陈小傲.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下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幼鱼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D]. 崔雯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3]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营养物质利用率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D]. 李艳.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不同养殖密度及饲料蛋白质、磷含量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营养代谢的影响[D]. 张晓. 上海海洋大学, 2020
  • [5]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需求量的研究[D]. 于万峰.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6]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 符策峰.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7]褐牙鲆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抗氧化和免疫系统对甲基汞毒性的响应[D]. 任中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9(08)
  • [8]不同小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织结构、氨基酸代谢的影响[D]. 李本相.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9]大菱鲆幼鱼对泛酸、肌醇需求量的研究[D]. 王雅平.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10]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对豆粕蛋白利用的研究[D]. 余小君.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比目鱼幼鱼营养需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