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课外体育综合管理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岳要忠[1](2021)在《课后体育服务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为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在当今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承担的文化课学业负担非常重,体育训练明显不足,但事实上体育运动是学生减负减压的有效渠道。学校积极响应文件精神要求,开展落实实施小学课后体育服务,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体育课后服务对小学生身体素质所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使体育课后服务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使学生体质得到提高,探寻出独特的“二小方案”。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参加体育课后服务的60名学生为实验组,男生29人,女生31人;对照组随机选取本校非参加体育服务的学生59人,男生29人,女生30人。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实验内容进行确定,运用实验法进行实验研究,先实验前测,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身体基本情况和各项身体素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P>0.05,两组无显着性差异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开展课后体育服务,每周五天,每天下午放学后参加1小时课后体育服务,进行体育锻炼。对照组则只是除了每周进行正常每周的体育课程外,不参加课后体育服务。在为期12周的实验教学后,再统一后测,最后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数据整理分析,检验课后体育服务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后体育服务的反馈。研究结果:1、进行实验后实验组测试成绩各项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2、实验组实验后在肺活量、一分钟跳绳、50米跑、坐位体前屈等诸多维度上成绩好于对照组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学生的肺功能、柔韧度、速度以及耐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实验后实验组在体重维度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由于骨骼发育、营养摄入等影响体重会有所增长。4、实验后对照组在身高维度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小学阶段正是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由于自身生长发育、饮食习惯等影响身高会有所增长。5、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反馈开展课后体育服务对于学生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支持。研究结论:1.综合实验数据显示,学生经过12周实验后,从统计学上看,达到统计学差异水平;所以印证了学校开展课后体育服务对他们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积极作用,是有必要施行的。2.参加课后体育服务后能更好的提升小学生在肺活量、一分钟跳绳、50米跑、坐位体前屈的测试成绩,即学生的肺功能、柔韧度、速度以及耐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相比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课后体育服务内容更为丰富有趣,更具个性化,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更受到学生们的欢迎,适合在小学校园中广泛开展。4.学生通过参加一小时课后体育服务,能激发其体育健身兴趣,体育技能更加熟练,身体素质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5.从学生和家长对课后体育服务的调查反馈中可以看出,参加课后体育服务对学生睡眠质量、性格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6.通过开展课后服务,仍有部分教师及家长对于体育“育人”理解不够透彻,重智育,轻体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工作还任重道远。根据实施情况并做出如下建议:1.重视课后体育服务2.课后体育服务的及时反馈3.家校合作4.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学习5.组织开展体育竞赛6.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周盛斌[2](2021)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足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足球最早在我国古代以蹴鞠称呼,近代足球运动主要起源于英国并迅速风靡至整个欧洲,20世纪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育事业也蒸蒸日上,作为世界上关注人口最多的足球运动,我国也积攒了大批足球观众,人们对足球运动参与度越来越高,足球运动参与不仅限于青年、中年人,老人、少年、小孩都可以参与,为了更好普及足球运动使足球运动在校园开展的更好,学生们能够在学习初期能够打下坚实的足球技术基础,为足球运动发展奠定好的一个承接群体,因此不断探索适合校园足球课程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开心、快速的掌握足球技术,期望对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本文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初中足球课相结合,希望使学生在足球课教学中能够学习更多的足球技术和知识,也为足球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借鉴。本人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庄埠初级中学80名学生构建“课内外一体化”足球课程,为了使实验科学合理的进行查阅了相关足球以及课内外一体化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问卷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进行测试通过教学实验足球技术水平和体质健康等数据进行测试并统计分析,最终经过一个学期教学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通过在初中足球课中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和拓展了初中足球课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组内与组间对比实验后都显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足球技术水平组内与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建议:初中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展,特别是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应根据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等环境因素因地制宜的安排学生有序地进行课外学习和锻炼。初中足球课程可能会出现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水平不一等问题。对学生教学和练习产生不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希望学校加强学校师资力量水平引进足球专业的高水平教师进行足球课程教学,同时在现有师资力量前提下给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课外足球活动内容上应选择有趣味性的足球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习足球过程中达到教学与兴趣相长的目的。
陈云[3](2021)在《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中考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实现,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各省市体育中考的不断改革发展,体育中考在提高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重视程度、提升体育学科地位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等方面显示出了积极作用。2021年体育中考,漳州市将首次把初三应届毕业生的体育中考分数纳入中考总分,研究通过对漳州市新体育中考的实施准备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漳州市体育中考、促进漳州市初中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行积极思考。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读了解我国各省市体育中考的实施现状及改革状况,以漳州市6所初中学校的体育组长、体育教师及初三学生为调查对象,结合漳州市初三学生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成绩,对漳州市初中新体育中考的实施准备状况进行分析。调查的内容包括:学校对新体育中考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状况;体育教师及学生对新体育中考的认知及准备状况;新体育中考给体育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影响;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漳州市新体育中考考试结构较为合理,丰富多样的考试项目保证了学生项目选择的自由性。2)漳州市新体育中考评分标准的区分度不够合理,男、女生在除了立定跳远项目之外的其他运动项目得分上出现明显差异;新体育中考的评价方式为现场测试,太过单一。3)漳州市初中学校对新体育中考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体育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普遍重视新体育中考;有小部分学生对体育中考方案仍然不太了解。4)新体育中考的准备实施在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和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度、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地位和职业认同感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5)漳州市初中学校在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的过程中出现了应试现象;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漳州市初中学校采取考前突击的备考方式给体育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针对上述结论,研究给出以下建议:1)加强新体育中考的宣传工作,将体育中考方案恰当地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及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加大运动技能类项目的分值赋予比重,提高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系统教授的重视程度;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适当地调整评分标准。3)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育中考评价方式。4)改变体育中考集中测试的方式,将体育中考项目安排到初中的各个年级阶段,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
林哲[4](2020)在《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部署,加快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于2018年8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名单,认定并命名了上海市、江西省、河南省等7个省市285所中小学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教育部门以校园网球特色学校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开展进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工作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难度,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更加高效的推动校园网球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14所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解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校园网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情况,也期望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的发展质量,推动河南省网球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通过对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后得出以下结论:(1)网球课堂教学未普及全校,少数学校未开设网球课程;部分学校网球教学没有使用网球教材;网球课学生学习评价内容比较全面。(2)网球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单一,活动频率较高;校内比赛举办次数少,有半数学校未组织过校内比赛。(3)大部分学校积极组建校网球队,校网球队训练频率较高,河南省网球赛事节奏松散,赛事间隔周期过长;学生极度缺乏全国性的网球大赛经验。(4)网球专项教师少、教师普遍年轻化、男女比例不均衡、教练等级水平低、教师培训少。(5)器材设施严重缺乏,网球场地紧缺的问题突出;网球活动经费不足。(6)家长对校园网球活动的认识仍然相对传统。针对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出如下建议:(1)落实课程安排,开足开齐网球课;鼓励网球教师创编校本教材,积极开展教研交流。(2)丰富网球课外体育活动至网球征文、课间活动、夏令营活动等形式;积极组织校内网球比赛,加大校园网球宣传力度。(3)加强网球竞赛整体布局的合理性,适当缩短赛程,增加赛事数量;建立青少年网球积分排名系统。(4)引进高水平教练员,与高校和俱乐部合作,解决教师缺少的问题;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5)合理开发或改造网球场地;与高校、校外网球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吸引社会企业资金投入,完善校园网球设施配置。(6)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引导家长科学的看待体育活动,提高家长对学生参与网球活动的关注度。
荣俊杰[5](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建[6](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黄超男[7](2020)在《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在国际比赛中成绩不断攀升,但与世界顶尖竞技水平选手相比进步空间还很大。我国高校作为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的重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与创新、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和竞赛水平。但因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因素,导致我国各区域间高校体育舞蹈水平不一。因此对经济落后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发展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填补此研究空缺。使我国体育舞蹈运动高效化、均衡化发展,为特殊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以武陵山经济特困连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从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师队伍情况及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展及训练竞赛这几个方面着手,再分析归纳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运动不足之处,从而提出相关对策与推广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有5所高校体院院系课程开展形式单一,仅有3所学校开设了专项课程;每所学校均配备1名体育舞蹈教师,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师综合能力弱;实践课教学内容不全面,忽视摩登舞教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够全面;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情况不佳,组织形式单一;训练内容缺乏针对性,训练效果不理想,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体育舞蹈竞赛;未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学生对体育舞蹈认可度低。通过调查分析出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舞蹈开展存在的不足:学校对体育舞蹈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开展形式单一;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学生人数少、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缺乏体育舞蹈教师、现有教师质量不高;学校不重视课外体育舞蹈活动、校园文化氛围差;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内容单一、训练效果不佳;训练竞赛经费不足、参与体育舞蹈体育竞赛机会少;体育舞蹈教学场地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并提出了学校应重视体育舞蹈、丰富课程开展形式;充实体育舞蹈教师数量、提升现有教师质量;积极开展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营造校园体育舞蹈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教学训练效果、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竞赛;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场地及设施;加强体育舞蹈宣传,提升体育舞蹈对学生吸引力;武陵山片区高校间加强交流、组织开展竞赛等策略与建议。
董玉杰[8](2020)在《中考背景下西安市雁塔区初三学生体育课外作业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教基二[2016]4号,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陕西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政策的实施表明体育在中考中地位的提升,学生、家长等对于政策的实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仍一味注重文化课成绩的提升,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追求文化课成绩的提高没有错,只是受传统理念影响忽略了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体育这一重要理念,特别是处在生长发育黄金时期的初中生。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成为关注的焦点。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校内学习,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体育课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学校体育课分课内和课外,大家把重点都放在课堂体育课教学,忽略了体育课外作业的布置和实施,体育课外作业对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增强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课外作业是学校体育课的延伸,既是强化课上所学体育技能和养成锻炼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课下自主锻炼习惯的重要保障,为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奠定基础。但是目前体育课外作业缺乏科学的设计与指导,更不要说系统的实施标准与检查措施。尤其对学业繁重的初三学生来说。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外作业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得到结果如下:一、西安市雁塔区体育课外作业开展现状较为普遍,但是体育课外作业的布置内容与布置方式上不够科学合理,应进一步结合实际进行科学化布置体育课外作业。二、体育课外作业是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作引领、学校家长为辅助的家校联动监督体系,优化监督方式,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课余时间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是树立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三、体育课外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奠定基础。四、在家长的陪同下体育课外作业的实施可以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促进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形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五、体育课外作业的布置未完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内容,中考体育测试内容结合不够清晰。
蔡莹[9](2020)在《河南省城市初中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重视。然而目前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不会运动技能,不得不对学校体育产生疑问。针对此情况查阅分析关于这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河南省城市初中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现状和影响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应对策,让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堂中学习一项以上运动技术,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城市初中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现状和影响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因素进行调查,对河南省城市初中学生和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后进行数据统计及逻辑归纳,将数据进行汇总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城市初中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现状:(1)运动技能教学项目主要是田径类和大球类,缺少小球类、健美操、体操类、民族传统项目、新兴项目的技术教学;(2)教师选择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希望的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差异,教师大多选择班级制教学,而学生希望男女分班教学的人数最多;(3)学生运动技能掌握途径主要是体育课,其次还有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以及其他时间;(4)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一般,男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比女生好;(5)大部分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持一般满意态度。2.河南省城市初中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1)运动技能教学内容选择缺乏自主性;(2)运动技能教学项目选择与学生需求不符;(3)运动技能教学组织与形式单一;(4)运动技能教学环境与设施配备不足;(5)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身体素质练习。3.影响河南省城市初中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内外部因素:(1)外部因素排名前五位的是:场地器材、动作难度、教师因素(主要包括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教学态度)、课外体育活动、师生关系。(2)内部因素排名前五位的是身体素质、原有动作经验、自信心、学习意志、学习动机。结论:1.现状:运动技能教学项目主要是田径类和大球类;教师选择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希望的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差异;学生运动技能掌握途径主要是体育课;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一般;大部分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持一般满意态度。2.问题:运动技能教学内容选择缺乏自主性;运动技能教学项目选择与学生需求不符;运动技能教学组织与形式单一;运动技能教学环境与设施配备不足;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身体素质练习。3.影响因素:外部因素排名前五位的是场地器材、动作难度、教师因素、课外体育活动、师生关系;内部因素排名前五位的是身体素质、原有动作经验、自信心、学习意志、学习动机。
韩世威[10](2020)在《中学生体育“影子教育”影响身体素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身体素质被提到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青少年体育教育关注度更加突出。中考体育加试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通过课外体育培训,提高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以在中考体育测试中获得满意的结果。体育“影子教育”随之成为备受学校、社会和家庭关注的问题。体育“影子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理应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重视。本研究围绕郑州市体育“影子教育”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郑州市Z中学初中学生就体育“影子教育”情况展开问卷调查研究,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身体素质测试,通过实测对比分析参与和未参与课外体育教育学生的测试结果,分析体育“影子教育”与初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关系。采取访谈法与该学校体育老师、学生家长及体育“影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面对面和电话访谈,了解学生参加体育“影子教育”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通过以参训时长、周频次、周时长为分组依据进行实验测试对比参加体育“影子教育”的学生和上学年与他们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相近的未参训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发现长期参训、高频参训与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明显正相关。其中速度与训练关系紧密,短期突击效果显着;力量和耐力与训练关系密切,增长缓慢,需要及早锻炼;灵敏需要通过逐步增强积累,训练效果明显;柔韧性训练效果明显,但随着频率和时间的增加,效果提高幅度有限,揭示了“影子教育”在身体素质测试方面的现实作用。同时研究发现,体育教育中学校体育工作主导地位有待提升;家长和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存在误区;体育“影子教育”机构存在规范性和教学科学性的隐患。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加强体育校内教育引导和课外教育监管,合理引导学校统筹体育教学,加强对课外体育教育领域经营主体的监管,规范体育“影子教育”,提高体育教学统筹和设施利用水平,树立科学的家庭体育教育观念,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等建议。对体育“影子教育”与学生体育成绩的关系给予了解答,为学生、学校、家长、课外培训机构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家长、学生和课外体育教育机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育,对推进青少年体育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二、实施课外体育综合管理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课外体育综合管理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课后体育服务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课后体育服务 |
2.1.2 小学生 |
2.1.3 身体素质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内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相关政策措施研究 |
2.2.2 国内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管理相关研究 |
2.2.3 有关课后体育服务活动内容研究 |
2.2.4 有关课后体育服务时间和频率研究 |
2.2.5 有关课后体育服务作用的研究 |
2.2.6 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场地设施相关研究 |
2.2.7 有关课后体育服务经费来源的研究 |
2.2.8 有关制约课后体育服务的因素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相关政策措施研究 |
2.3.2 有关课后体育活动方式和功能的研究 |
2.3.3 有关国外课后体育服务经费来源的研究 |
2.3.4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分析 |
4.1 课后体育服务开展的依据 |
4.1.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
4.1.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水平二的要求 |
4.1.3 学期教学进度 |
4.1.4 课程时间安排 |
4.1.5 教学内容 |
4.2 体育课后服务设计的要求 |
4.2.1 强调自愿性 |
4.2.2 项目针对性 |
4.2.3 场地安全性 |
4.2.4 增加趣味性 |
4.2.5 注重高效性 |
4.3 实验设计的内容 |
4.3.1 实验对象 |
4.3.2 实验时间 |
4.3.3 实验指标 |
4.3.4 实验过程 |
4.3.5 实验控制 |
4.4 实验设计的实施方案及相关细则 |
4.4.1 学校课后服务经费分配及发放程序 |
4.4.2 学校课后服务考核办法 |
4.4.3 学校课后服务内容 |
4.4.4 学校课后服务流程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的测试结果 |
5.1.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形态测试结果 |
5.1.2 实验组和对照组肺活量的测试结果 |
5.1.3 实验组和对照组50 米跑的测试结果 |
5.1.4 实验组和对照组坐立体前屈的测试结果 |
5.1.5 实验组和对照组一分钟跳绳的测试结果 |
5.2 实验后的测试结果 |
5.2.1 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的测试结果 |
5.2.2 实验组和对照组肺活量的测试结果 |
5.2.3 实验组和对照组50 米跑的测试结果 |
5.2.4 实验组和对照组坐位体前屈的测试结果 |
5.2.5 实验组和对照组一分钟跳绳的测试结果 |
5.2.6 实验前实验组和试验后实验组测试对比 |
5.2.7 实验前对照组和试验后对照组测试对比 |
5.3 学生家长及学生对课后体育服务的反馈 |
5.3.1 家长对课后体育服务的态度 |
5.3.2 课后体育服务对小学生睡眠情况分析 |
5.3.3 课后体育服务对小学生玩手机时长的影响分析 |
5.3.4 课后体育服务对家长和孩子性格的影响 |
5.3.5 课后体育服务在内容上的扩充反馈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重视课后体育服务 |
6.2.2 课后体育服务的及时反馈 |
6.2.3 家校合作 |
6.2.4 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学习 |
6.2.5 组织开展体育竞赛 |
6.2.6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足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
2.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构建 |
4.1.1 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指导思想 |
4.1.2 足球课程教学特征 |
4.1.3 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计 |
4.1.4 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 |
4.2 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验分析 |
4.2.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影响的结果分析 |
4.2.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结果分析 |
4.2.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足球技术水平影响的结果分析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漳州市2021年新体育中考方案分析 |
3.1.1 漳州市2021年新体育中考考试内容及分值分布 |
3.1.2 漳州市2021年新体育中考考试评分标准 |
3.2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成绩分析 |
3.2.1 抽取漳州市初中学校模拟考试成绩样本基本情况 |
3.2.2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成绩基本情况分析 |
3.2.3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中长跑成绩分析 |
3.2.4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篮球成绩分析 |
3.2.5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立定跳远成绩分析 |
3.2.6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实心球成绩分析 |
3.2.7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模拟考试一分钟跳绳成绩分析 |
3.3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学校组织管理状况分析 |
3.3.2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体育教师情况分析 |
3.3.3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初三学生情况分析 |
3.3.4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5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体育组组长访谈提纲 |
附录2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体育教师问卷 |
附录3 《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学生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为校园网球活动提供政策保障 |
1.1.2 我国少儿身体素质现实情况 |
1.1.3 校园网球活动对发挥网球综合育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少儿身心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少儿网球活动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小学校园网球运动的相关研究 |
1.3.4 关于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1.3.5 关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 |
1.3.6 关于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实地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
3.1.1 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数量及分布 |
3.1.2 网球特色学校网球课堂教学情况 |
3.1.3 网球特色学校网球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
3.1.4 网球特色学校网球课余训练与竞赛情况 |
3.1.5 网球特色学校师资力量与专业培训情况 |
3.1.6 网球特色学校场地器材及经费情况 |
3.1.7 学生及家长对参与网球活动态度分析 |
3.2 制约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
3.2.1 网球课程体制不完善,普及程度不高 |
3.2.2 网球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单一,校内比赛开展不理想 |
3.2.3 赛程安排过长,大型比赛经验少 |
3.2.4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机会少 |
3.2.5 网球场地稀缺,网球器材和经费支持不足 |
3.2.6 家长观念相对传统,急需引导 |
3.3 促进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的发展对策 |
3.3.1 完善网球课程体制,落实课程安排 |
3.3.2 丰富网球课外体育活动,建设校内比赛机制 |
3.3.3 合理规划赛程安排,完善竞赛体系 |
3.3.4 多方合作引进专业教练员,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
3.3.5 开发可利用场地,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
3.3.6 引导家长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B 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C 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开展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D 实地调研过程记录(部分照片) |
附录E 专家效度检验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辨析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理论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运行层面 |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
二、体育师资层面 |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
三、场地设施层面 |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教学实验时间 |
四、教学实验程序 |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测量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德尔菲法 |
3.3.5 观察法 |
3.3.6 内容分析法 |
3.3.7 数理统计法 |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
8.1 结论与建议 |
8.2 创新 |
8.3 不足 |
8.4 展望 |
9 致谢 |
参考文献 |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
附件 |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
(7)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访谈法 |
1.4.5 数理统计法 |
第2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 |
2.1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基本状况 |
2.1.1 各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程开设情况 |
2.1.2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目标 |
2.1.3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 |
2.1.4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方法使用情况 |
2.1.5 体育舞蹈课程教材使用情况 |
2.1.6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成绩评定方式 |
2.1.7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及设施情况 |
2.2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参与体育舞蹈运动的基本情况 |
2.2.1 学生对参与体育舞蹈的认知调查 |
2.2.2 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对体育舞蹈喜好程度 |
2.2.3 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
2.3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师资队伍情况 |
2.3.1 体育舞蹈教师性别、年龄与教学年限 |
2.3.2 体育舞蹈教师学历与职称 |
2.3.3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方向、获得裁判级别及参与裁判工作状况 |
2.3.4 体育舞蹈教师科研成果 |
2.3.5 体育舞蹈教师接受职后培训情况 |
2.3.6 体育舞蹈教师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途径 |
2.4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训练及竞赛情况 |
2.4.1 各体育院系课外体育舞蹈活动开展情况 |
2.4.2 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开展情况 |
2.4.3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舞蹈竞赛的情况 |
2.5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的意愿调查 |
2.5.1 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对体育舞蹈了解途径 |
2.5.2 体育院系学生未选择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原因 |
2.5.3 未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学生未来参与意愿 |
第3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存在不足 |
3.1 学校对体育舞蹈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开展形式单一 |
3.2 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学生人数少、学生参与度低 |
3.3 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 |
3.4 缺乏体育舞蹈教师、现有专业教师较少 |
3.5 不重视课外体育舞蹈活动、校园文化氛围差 |
3.6 课外体育舞蹈训练内容单一、训练效果不佳 |
3.7 训练竞赛经费不足、参与体育舞蹈体育竞赛机会少 |
3.8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不足、设施陈旧 |
第4章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推广策略 |
4.1 学校应重视体育舞蹈、丰富课程开展形式 |
4.2 充实体育舞蹈教师数量、提升现有教师质量 |
4.3 更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
4.4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舞蹈活动、营造校园体育舞蹈文化氛围 |
4.5 提升学生教学训练效果、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竞赛 |
4.6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场地及设施 |
4.7 加强体育舞蹈宣传、提升体育舞蹈对学生吸引力 |
4.7.1 推广体育舞蹈APP、微信公众号 |
4.7.2 开展校园体育舞蹈快闪活动 |
4.8 武陵山片区高校间加强交流、组织开展武陵山片区体育舞蹈竞赛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1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 2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未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学生参与意愿调查 |
附录 3 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 4 访谈提纲 |
(8)中考背景下西安市雁塔区初三学生体育课外作业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实施体育课外作业是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
1.1.2 保证课外体育作业质量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重要手段 |
1.1.3 忽略课外体育锻炼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相关概念研究 |
1.4.1 中考 |
1.4.2 体育课外作业概念的界定 |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5.1 国内研究综述 |
1.5.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访谈法 |
2.2.5 数据分析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西安市雁塔区初三学生体育课外作业现状分析 |
3.1.1 西安市雁塔区初三学生体育课外作业开展现状调查 |
3.1.2 西安市雁塔区初三学生体育课外作业完成情况调查 |
3.1.3 西安市雁塔区初三学生体育课外作业实施效果调查 |
3.1.4 西安市雁塔区初三学生体育课外作业反馈与评价情况调查 |
3.2 西安市雁塔区初三学生体育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 |
3.2.1 社会层面对体育课外作业缺乏正确认知 |
3.2.2 学校缺乏对体育课外作业实施的支持力度 |
3.2.3 体育教师前进动力不足 |
3.2.4 家长对体育课外作业重视程度低 |
3.2.5 缺乏场地器材的物质保障基础 |
3.2.6 学生完成体育课外作业情况不乐观 |
3.3 中考背景下西安市雁塔区体育课外作业实施内容分析 |
3.3.1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主 |
3.3.2 1000 米(男)、800米(女)的要求合理安排体育课外作业分析 |
3.3.3 立定跳远、50米(二选一)的要求合理设计体育课外作业分析 |
3.3.4 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前掷实心球(二选一)的要求合理设计体育课外作业分析 |
3.3.5 体育中考篮球技能、排球技能、足球技能(三选一)的要求合理设计体育课外作业分析 |
3.4 提高体育课外作业的实效性策略 |
3.4.1 凝聚社会合力,增加对课外体育作业的共识 |
3.4.2 政府完善体育教育的长效机制 |
3.4.3 学校层面的体制规定 |
3.4.4 教师科学合理的设计与指导 |
3.4.5 家庭提升对体育课外作业的理念与认知 |
3.4.6 学生层面对身体健康成长的需求 |
3.4.7 学校、教师和家庭三方联动,形成三路闭环机制 |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外作业开展情况调查表 |
附件二:学生对体育课外作业开展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件三:家长对体育课外作业开展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件四:体育课外作业开展情况访谈表 |
附件五:问卷效度评价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河南省城市初中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运动技能的概念 |
2.2 国外有关运动技能的研究 |
2.3 国内有关运动技能的研究 |
2.3.1 运动技能教学的研究 |
2.3.2 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
2.3.3 影响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因素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省城市初中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现状分析 |
4.1.1 运动技能教学内容选择依据分析 |
4.1.2 运动技能教学项目选择分析 |
4.1.3 运动技能教学组织形式分析 |
4.1.4 运动技能教学环境与设施配备分析 |
4.1.5 学生运动技能掌握途径分析 |
4.1.6 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总体情况分析 |
4.1.7 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情况满意度分析 |
4.2 河南省城市初中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
4.2.1 运动技能教学内容选择缺乏自主性 |
4.2.2 运动技能教学项目选择与学生需求不符 |
4.2.3 运动技能教学组织与形式单一 |
4.2.4 运动技能教学环境与设施配备不足 |
4.2.5 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身体素质练习 |
4.3 影响河南省城市初中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因素分析 |
4.3.1 外部因素分析 |
4.3.2 内部因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河南省城市初中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 B 河南省城市初中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 C 影响河南省城市初中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因素分析(专家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中学生体育“影子教育”影响身体素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影子教育 |
二、课外体育培训 |
三、身体素质 |
第六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影子教育”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影子教育”的研究 |
三、理论综述 |
第一章 郑州市Z中学学生体育“影子教育”调查设计 |
第一节 郑州市Z中学体育教学概况 |
一、郑州市Z中学学校概况 |
二、学生体育教学开展情况 |
第二节 学生体育“影子教育”调查设计 |
一、问卷调查目的 |
二、问卷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设计概况 |
四、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
第三节 访谈情况分析 |
一、访谈设计 |
二、调查访谈概况 |
三、访谈过程 |
四、访谈结果统计 |
五、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章 郑州市Z中学初中生体育“影子教育”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一、问卷调查试测 |
二、正式调查的组织实施 |
三、正式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调查对象体育“影子教育”影响分析 |
一、参加体育“影子教育”情况分析 |
二、身体素质自我评价分析 |
三、体育“影子教育”评价分析 |
第三章 郑州市Z中学初中生身体素质测试分析 |
第一节 测试的组织与实施 |
第二节 测试结果评价 |
第三节 测试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调查和实测结果 |
第二节 郑州市初中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体育教育中学校体育工作主导地位有待提升 |
二、家长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误区 |
三、体育“影子教育”机构的规范性和教学科学性存在严重隐患 |
第三节 郑州市初中体育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系统化、统筹性和个体针对性缺乏 |
二、家长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
三、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监管不到位 |
第四节 关于初中体育教育的改进建议 |
一、加强体育校内教育引导和课外教育监管 |
二、提高体育教学统筹和设施利用水平 |
三、树立科学的家庭体育教育观念 |
四、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郑州市 Z 中学初中生体育“影子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
致谢 |
四、实施课外体育综合管理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课后体育服务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为例[D]. 岳要忠.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足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周盛斌.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3]漳州市新体育中考实施准备状况与对策研究[D]. 陈云.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4]河南省小学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网球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林哲. 河南大学, 2020(06)
- [5]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推广策略[D]. 黄超男. 吉首大学, 2020(03)
- [8]中考背景下西安市雁塔区初三学生体育课外作业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 董玉杰. 延安大学, 2020(12)
- [9]河南省城市初中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蔡莹. 河南大学, 2020(02)
- [10]中学生体育“影子教育”影响身体素质的比较研究[D]. 韩世威. 郑州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