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酸钾助熔焙烧分解钾长石热力学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王其伟,马莹,秦玉芳[1](2020)在《钾长石制钾肥工艺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钾长石制备钾肥的研究现状,分类介绍了烧结法、熔盐离子交换法、碳酸盐焙烧法、碱性水热法、亚熔盐法、无机酸分解法和微生物分解法的反应原理与工艺过程,并提出了钾长石综合利用的建议,在回收钾的同时合理利用Al2O3和Si O2。
邢鹏[2](2020)在《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文中指出铷是重要的稀有金属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属。我国铷矿资源相对丰富,但品位低,多以伴生资源产出,开发利用难度大。目前铷主要从铯榴石和锂云母提取铯、锂的中间产物中回收。近年来一些文献报道了采用氯化焙烧法从云母、长石、高岭土等铝硅酸盐矿物中提取铷。然而,目前的研究基本只关注铷的回收,而没有考虑矿石中宏量元素钾、铝、硅的资源化利用,导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较低。此外氯化焙烧法还存在设备易腐蚀,废渣、氯化氢废气、高盐废水产出量大、难处理的问题。因此,开发清洁高效的铷提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国内某地首次发现了一大型独立铷矿,本文针对该铷矿的资源综合利用开展了系统研究。首先,借助XRD、ICP、SEM-EDS、EPMA、TG-DSC等化学物相分析方法,对铷矿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确定了铷矿主要组成矿物及目标元素赋存状态:铷矿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及云母,矿物组成符合花岗岩的特征;铷主要以类质同象取代钾的位置分别存在于黑云母、白云母及钾长石中。矿物组成及铷、钾的赋存状态决定了要实现铷、钾的高效提取,须同时破坏云母及长石的物相结构。其次,根据酸浸分解云母及钾长石的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了铷矿酸浸探索实验。酸浸虽然能有效分解铷矿中的云母,但对钾长石的分解能力有限。钾长石的酸浸反应虽然在热力学上可行,但在实际的浸出过程中进程非常缓慢,这使得酸浸难以获得高的铷、钾浸出率。基于云母酸浸的实验结果及FactSage软件计算的硫酸盐分解、钾长石碱溶热力学,提出了使用酸碱联合法从铷矿中提取铷、钾。原矿经浓硫酸熟化,使云母转化为硫酸盐。硫酸熟化的最优条件为熟化温度300℃,硫酸用量55%,熟化时间20 min。通过还原焙解,使熟化料中的硫酸盐脱硫释放SO2,SO2制酸可实现硫酸的再生。还原焙解的最优条件为分解温度750 ℃,煤用量5%,分解时间10 min。通过水浸使焙砂中的可溶铷、钾浸出,再通过碱浸使钾长石矿相分解,从而实现铷、钾的完全浸出。碱浸的最优条件为浸出温度150℃,液固比(mL/g)15:1,NaOH浓度250 g/L,浸出时间1 h。酸碱联合法可获得较高的浸出率(Rb 95.2%、K 92.8%)。再次,针对酸碱联合法工艺流程长的不足,结合FactSage软件计算的云母碱溶热力学,又提出了碱法工艺,即高温水热碱浸。碱法工艺的最优条件为浸出温度230℃,NaOH浓度200 g/L,矿石粒度0.15 mm,液固比10:1(mL/g),浸出时间1h,搅拌速度500 rpm。碱法工艺亦取得了较高的金属浸出率(Rb 95.1%、K 94.5%)。碱法从铷矿提取铷、钾的机理为:在水热条件下云母、钾长石晶体中的K+、Rb+最先溶出,进入溶液;云母、钾长石硅氧骨架中Al-O-Si群的Al-O键断裂,在碱液中形成[A102]-阴离子团;随后Si-O-Si群水解,形成[H3SiO4]-阴离子团;[H3Sio4]-与[A102]-在碱液中发生缩聚反应,形成含硅氧四面体及铝氧四面体的均匀硅铝凝胶;硅铝凝胶骨架缩聚重排转变为有序的晶体结构并充填阳离子(Na+、Ca2+)形成八面沸石及钙霞石。碱法工艺与酸碱联合法工艺相比,主要元素铷、钾、铝、硅的浸出率相近,但碱法所需能耗低且工艺更加简洁,因此应为处理花岗岩型铷矿的首选。铷矿浸出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浸出过程受内扩散控制,通过提高浸出温度及碱浓度,减小物料的粒径可提高浸出速率。接着,对碱法浸出液进行了脱硅制备硅灰石及萃取分离铷钾研究。脱硅的最优条件为温度95℃,反应时间1h,CaO/SiO2质量比1.2。通过煅烧脱硅产物(水化硅酸钙)制备硅灰石的适宜温度为1100℃。从脱硅溶液中萃取铷的最优条件为t-BAMBP浓度1 mol/L,相比(O/A)3:1,混合时间1.5 min,萃取级数3级。钾洗涤的最佳相比(O/A)为3:1,洗涤级数为10级。铷反萃的最优条件为相比(O/A)4:1,HCl浓度1 mol/L,反萃级数2级。通过萃取、洗涤、反萃,Rb的总回收率达97%。从铷萃余液中萃取钾的最优条件为:t-BAMBP浓度1 mol/L,相比(O/A)3:1,错流萃取级数2级。钠洗涤的最佳相比(O/A)为4:1,洗涤级数为4级。钾反萃的最优条件为H2SO4浓度1 mol/L,相比(O/A)3:1。经萃取、洗涤和反萃后,钾的回收率达到77%。钾萃余液补充氢氧化钠调节碱度后可返回碱浸循环使用。最后,考察了铷矿浸出渣的吸附性能。作为一种类沸石型材料,铷矿浸出渣具有与沸石相同的吸附机理,对废水中的Pb2+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铷矿浸出渣吸附Pb2+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在平衡pH 7.3、浸出渣用量2.5 g/L的条件下,含Pb 40 mg/L的溶液中Pb2+的脱除率达99.6%。Pb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Pb2+在浸出渣上的饱和吸附量与天然沸石的吸附量相当且远大于粉煤灰等普通工业废弃物的吸附量。聚丙烯酰胺可显着改善吸附渣的沉降性能。
胡忠宽[3](2019)在《混合碱水热法/凝胶类固相法制备钾型W分子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可直接利用的易溶型钾盐储量很少,但钾长石等难溶性的、不可直接利用的钾矿资源相当丰富。钾长石是一种三维架状空间结构的硅铝酸盐,物化性质稳定且晶格不易破坏,分解钾长石合成W分子筛是现阶段钾长石综合利用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之一。钾型W分子筛是一种小孔MER型沸石,具有典型的三维互连型八元环主孔道结构,因其特殊的元素组成和典型的空间结构,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本文从降低活化温度和改进W分子筛合成工艺的角度出发,分别以化学试剂和钾长石为原料,进行了K2CO3-KOH水热法和凝胶类固相法制备高附加值钾型W分子筛的研究。考察了以化学试剂为原料,在K2CO3-KOH水热法制备W型分子筛过程中,n(K2CO3)/n(KOH)、n(Al2O3)/n(Si O2)、晶化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反应物料摩尔配比为K2CO3:KOH:Al2O3Si O2:H2O=6:20:0.5:10:450,150℃下晶化15 h,可制得形貌为纺锤体、结晶良好的W分子筛。为充分利用合成分子筛后母液中Si、Al、K等元素,设计了母液循环利用工艺。改型后W分子筛,在NH4Cl-(NH4)2C2O4溶液中的NH4+饱和交换容量高达73.14 mg/g,在模拟海水中的K+饱和交换容量为54.31 mg/g。鉴于水热法用水量大,循环操作复杂的问题,开发了以硅铝干凝胶(n(Al2O3)/n(Si O2)=0.2)为原料,凝胶类固相法合成W分子筛的工艺。在晶化温度为125-150℃,n(K2O)/n(Si O2)=0.125-0.5,n(H2O)/n(Si O2)=5.55-14.81,晶化时间为6-18h的较宽合成条件下,均可合成W分子筛,其中在n(K2O)/n(Si O2)=0.375,n(H2O)/n(Si O2)=7.40,150℃下晶化12 h,可制得形貌为花簇状、结晶良好的W分子筛。其比表面积为221.98 m2/g,在NH4Cl-(NH4)2C2O4溶液中的NH4+一次交换容量为38.45 mg/g,在模拟海水中的最高钾离子回收量为52.30 mg/g。此方法极大地减少了水的用量,缩短了晶化时间,提高了原料利用率,优化了母液处理工艺,实现了W分子筛的稳定生产。考察了m(K2CO3)/m(KOH)、碱矿比、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等因素对K2CO3-KOH熔法活化钾长石的影响。确定了活化钾长石的适宜条件为:m(K2CO3)/m(KOH)=1.5、碱矿比为2:1、活化温度366℃,活化时间1.5 h。以活化产物为原料,补加KOH和水,得到物料摩尔配比为K2CO3:KOH:Al2O3Si O2:H2O=6:20:0.5:10:450的反应前驱物,150℃下静态晶化15 h,制得形貌为纺锤体、结晶良好的W分子筛,其元素重量百分比为:Si 19.21wt%、Al 11.52wt%、K 14.43wt%、O 54.97wt%,与以化学试剂为原料合成的W分子筛组成成分相近。为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设计了母液循环利用工艺,实现了钾长石的高效利用。
夏峥[4](2018)在《固相法由钾长石制备W分子筛及其钾离子交换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钾长石矿(KAlSi3O8)作为地壳中储量最丰富的矿产之一,广泛分布于四川、安徽、山东、山西、新疆等地,至今已探明的钾长石矿源达62个,其储量合计约为80亿吨,而钾长石价格低廉,目前市场售价每吨不足100元,如用其作基本原料实现高值化利用,将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天然钾长石理论上含有K20约为16.9%,Si02约为64.7%,A12O3约为18.4%。但钾长石的结构十分稳定,如何有效地利用其中所含的钾、硅、铝资源,使钾长石具有可观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考虑到钾长石中钾、硅、铝组成与W分子筛组成及物质的量比率Si/Al=1.5~2.4、K/Al=1非常接近,因此探索出一条以钾长石为原料,清洁高效地制备W分子筛的工艺,既能实现将钾长石中的钾、硅、铝资源有效、整体地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分子筛产品,又可避免传统工艺中钾资源单一提取后制造大量废液、废渣和硅、铝资源的浪费等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的福建沙县钾长石矿为原料,探索出一条清洁、高效地制备纯度高、钾离子交换性能良好的W分子筛的新工艺,实现钾长石矿中的钾、硅、铝资源有效整体地转化,为钾长石的高值化应用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对于弥补我国钾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首先,本文分别将KOH和K2CO3与钥长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碱熔焙烧对钾长石进行活化,详细考察了碱的种类、碱与钾长石的质量比、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对钾长石活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钾长石的结构均被有效破坏,为矿物中的钾、硅、铝资源有效整体地转化奠定基础。结合活化后钾长石固相法制备W分子筛的表征结果,确定钾长石的最佳活化条件为:K2CO3与钾长石的质量比为1.6,焙烧温度为800℃,焙烧时间为2 h。接着,在上述活化钾长石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将钾长石、K2CO3、Si02和Al(OH)3混合经碱熔焙烧后固相法合成制备W分子筛的研究。详细考察了A12O3/K20、SiO2/K2O、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对W分子筛合成的影响,结合与模拟海水中钾离子交换能力的测定结果,确定了固相法合成的最佳条件。制备W分子筛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钾长石、K2CO3、Si02和Al(OH)3按一定比例混合混合后,调整体系物料组成为Al2O3/K2O=0.36,SiO2/K20=1.61,在800℃下焙烧2 h,熟料冷却后球磨0.5 h,球磨后添加碱的量为总碱量的40%,于160℃下晶化 48h。为了进一步提高W分子筛对模拟海水中钾离子的交换量,论文第三章分别采用酸、碱对W分子筛进行简单的刻蚀处理,考察了酸碱浓度、刻蚀时间和温度对W分子筛与模拟海水中钾离子的交换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当使用浓度为0.2 mol.L-1的NaOH溶液在温度为70℃下刻蚀4 h时,刻蚀后W分子筛的骨架结构未见破坏,K+交换容量为79.61 mg.g-1分子筛,与原W分子筛相比提高了 36.3%,极大提高了其与模拟海水中K+的交换量。
宋一涵,李洪枚,马淑花,王晓辉,穆小占,郑诗礼[5](2018)在《钾长石提钾及制备复合肥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依据国内外开发的不同钾长石提钾技术反应原理及工艺过程,分类介绍各种技术的特点,提出了改进建议.鉴于现有技术存在工艺流程长、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指出不单独提钾而是将钾长石整体制成多元素复合肥料或土壤调理剂应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介绍了这一方向的研究进展,并通过分析水热法制备的多元素复合肥料的优良特性,表明了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曹磊[6](2018)在《非水溶性钾矿熔浸提钾及副产品高值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可溶性钾资源匮乏,钾肥对外依存度高,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但我国非水溶性钾矿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利用非水溶性钾资源生产钾肥的瓶颈,主要是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副产品附加值不足等,导致生产中经济效益不够。为降低非水溶性钾盐的提钾成本,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本课题以贵州铜仁地区的钾长石矿为原料,探索优化“助剂焙烧-水浸提钾”的熔浸提钾工艺,并利用提钾尾渣合成了方钠石沸石分子筛和一种轻质吸声材料,实现了工艺的闭路循环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此基础上对长石-沸石类矿物晶相之间的转变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长石类同源结构的遗传效应理论,以期为长石类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与理论上的有利支撑。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探索了复合助剂种类、原料粒度、空气流量以及配料中加入无烟煤等因素对熔浸提钾过程的影响。在优选条件下,钾提取率可稳定在90%以上,最高可达95.48%。实验表明,将Na2CO3引入Ca Cl2体系可大大降低Ca Cl2用量,并显着提高钾提取率,其原因是:Na的存在可以降低熔盐体系熔点,进而降低反应温度、减小能耗,且Na可以避开高浓度的Ca2+浓度梯度,直接与K+发生交换。2.以钾长石提钾尾渣为唯一硅源和铝源,水热合成了方钠石和钙霞石。在温度80180℃、时间348 h、Na OH浓度大于10%的范围内可以合成方钠石。继续升高温度和延长时间,方钠石可向钙霞石转变。添加适量的铝源或HF可以强化方钠石的晶化过程。其中,添加HF制得的方钠石对K+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室温20℃左右时,K+吸附容量为47.12 mg/g,几乎不吸附Na+。3.利用提钾尾渣合成了一种轻质吸声材料,密度为1.12 g/cm3。该材料同时具有多孔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材料的特点,具有优良的中高频吸声性能,800 Hz以上中高频声波吸收系数大于0.6,1200 Hz左右频率的声波吸收系数大于0.95。4.提出了长石骨架结构的“同源性遗传效应理论”和“Al-O-Si结构中Si-O键优先断裂”的骨架解构原则。长石骨架结构十分稳定,在熔浸提钾、水热晶化、高温烧结过程中,其4、6元环基本结构保持不变,仅随反应状态不同,发生程度不一的解构重组。该理论可以解释地质条件下长石与沸石的共生转化现象,可为长石类矿物资源的勘探开发及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李如虎,李春,岳海荣,梁斌,吕莉,王烨[7](2017)在《温度制度对钾长石-硫酸钙-碳体系焙烧提钾、还原脱硫以及CO2矿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钾长石-磷石膏-碳体系共焙烧可以同时实现提钾、固废资源化利用以及矿化固定CO2多重效益。本文采用两种共焙烧温度制度,即随炉升温与定温加料,对体系提钾率、脱硫率以及矿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炉升温时,硫酸钙炭热还原脱硫反应发生在800℃,至900℃时接近完成,而硫酸钙与钾长石转化反应尚未显着发生,继续升温时用于转化反应的硫酸钙已经很少。因此,这种温度制度脱硫率高,900℃时为65%;提钾率低,最高仅为11%;高的脱硫率产生了更多易于矿化的Ca2SiO4,故矿化率高,最高为79%。定温加料时,硫酸钙将同时发生炭热还原和钾长石转化反应,因此,脱硫率低,矿化率仅30%,而提钾率相对较高,最高可达47%。
耿锐仙[8](2017)在《钾矿石用于磷炉造渣助熔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黄磷是众多行业的基础原料,其生产过程由电提供热量,用碳还原磷矿石获得单质磷,再经洗涤、精制生产黄磷,采用硅石作助熔剂以降低炉渣排渣温度。通常情况下,电炉操作温度在1350~1450℃之间,吨产品磷电耗在13000~15000kW·h,因电炉容量、操作水平及原料品质而异,因此,黄磷生产是高能耗限制产业;我国可溶性钾资源短缺,而以钾长石为代表的难溶性钾资源丰富,作为农业生产大国,钾肥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电炉法生产黄磷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用钾矿石替换硅石作为磷炉造渣助熔剂,利用其可形成更低共熔物的特点,在降低黄磷生产能耗的同时,回收随尾气升华的氧化钾制备钾肥,缓解了钾肥的短缺,为综合利用电炉法黄磷和钾矿石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为便于研究含钾矿石替换硅石助熔效果,在充分认识电炉法黄磷生产熔渣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实验用CaO代替磷矿石,将助剂化学纯SiO2、硅石、钾长石和霞石正长岩与CaO在不同酸度值下混合均匀,测定其熔融温度、粘度,对高温下不同助熔剂磷炉造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了验证助熔剂替换的优越性,将不同助熔剂与焦炭、磷矿石进行高温反应,测定其磷的转化率、钾的气化率以及残渣的高温流动性。对CaO-硅石和CaO-钾矿石体系的热力学研究表明,钾矿石可以降低磷炉造渣助熔的反应温度。通过不同助熔剂体系下的熔融性研究可知:与传统的硅石助熔相比,化学纯SiO2助熔的熔点升高49.5℃,钾长石助熔的熔点降低73.5℃,霞石正长岩降低257.2℃。在相同反应温度和时间下,通过高温体系摊开面积对不同助熔体系的炉渣流动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iO2体系推开面积是硅石的0.49倍,钾长石体系是硅石助熔体系的1.54倍,霞石正长岩-CaO体系是硅石-CaO体系的7.49倍。结合XRD和TG-DSC分析表征可知,SiO2-CaO、硅石-CaO和钾长石-CaO体系在900℃时已有CaSiO3和Ca2SiO4生成,SiO2-CaO体系在1300℃硅酸钙盐的衍射峰强度较强,而硅石-CaO体系在1300℃已有少量玻璃体形成,衍射图谱特征峰以CaSiO3为主,钾长石-CaO体系在1000℃有CaAl2Si2O8和Ca2Al2SiO7生成,在1300℃时残余硅酸钙盐和硅铝酸钙盐熔融形成液态,衍射峰以KAlSiO4为主,霞石正长岩-CaO体系在900℃时就有Ca2Al2SiO7和Ca12Al14O33形成,1200℃图谱以KAlSi04为主,1250℃时体系由晶态变为非晶态。由此可知,钾矿石可以降低黄磷生产的熔点,而钾矿石中霞石正长岩助熔效果又优于钾长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助熔剂-焦炭-磷矿石体系高温反应后磷的转化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300℃时硅石-磷矿石-焦炭体系磷的转化率为30.85%,钾长石助熔体系在1100℃和1300℃时分别为38.7%和89.62%,霞石正长岩体系在1100℃时为86.56%。对钾矿石-焦炭-磷矿石体系钾的气化率的研究可知,由于K2O易升华,用钾长石和霞石正长岩助熔磷炉造渣时,在1100℃钾的气化率分别为81.57%和98.57%。对不同助熔剂-焦炭-磷矿石体系反应残渣流动温度的测定结果表明:钾长石助熔时在1300℃下残渣流动温度为1405℃,而霞石正长石在1100℃时反应残渣的流动温度为1401.7℃。对残渣进行XRD表征,1300℃时,SiO2助熔体系仍以Ca5(PO4)3F和SiO2特征峰为主,硅石体系有少量硅酸钙盐生成,钾长石体系有少量玻璃体生成,霞石正长岩体系由晶态转为非晶态。故用钾矿石替换硅石生产黄磷可以提高磷的转化率,降低反应温度,同时联产钾肥。
刘佳囡[9](2017)在《钾长石高附加值绿色化综合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钾长石是一种呈架状结构的铝硅酸盐,其含有大量的硅和铝。若仅作为钾资源开发利用,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生成的渣将造成环境的污染。本文以钾长石为研究对象,采用碳酸钠中温焙烧法进行处理,设计了一条综合利用硅、铝、钾和钠的工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硅、铝、钾、钠等有价元素在反应中的物相转变过程及走向,得到了钾长石中有价元素提取的理论及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热力学分析,确定了碳酸钠焙烧法从钾长石中提取二氧化硅的可行性。确定了碳酸钠焙烧法提取二氧化硅的工艺,通过对焙烧和碱溶出两个工序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得到结论如下:在碱矿摩尔比1.2:1,反应温度875℃,反应时间80 min,矿物粒度74~89 μm的焙烧条件下,二氧化硅的提取率达到98.13%;在溶出温度95℃、溶出时间80 min、搅拌速度400 r/min、熟料粒度74~89 μm、氢氧化钠溶液浓度0.2 mol/L的碱溶出条件下,二氧化硅的溶出率达到99%。2.通过对碳酸钠中温焙烧过程的研究,发现焙烧过程符合1-(1-α)1/3=kt方程。由Arrhenius方程得到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88.13 kJ/mol。焙烧反应过程可描述为:1-(l-α)1/3 = 3.12×105×exp[-188130/(RT)]t3.通过对熟料溶出过程的研究,发现熟料溶出过程符合l-(l-α)1/3=kt方程。溶出过程分为溶出反应前期和反应后期两个阶段,由Arrhenius方程得到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5.24 kJ/mol,29.94 kJ/mol。溶出反应过程可描述为:反应前期:1-(1-α)1/3 = 7.074×exp[-15239/(RT)]t反应后期:1-(1-α)1/3 = 2.18××10-2×exp[-29940/(RT)]t4.对焙烧熟料碱溶后得到的硅酸钠溶液,采用分步碳分法制备超细二氧化硅。碳分条件:碳分终点pH值9.0,温度50℃,CO2流速6mL/min,搅拌速度600 r/min,加入体积比1:9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二氧化硅的沉淀率可达99.8%,二氧化硅粉体粒度200 nm,符合HG/T3065-1999标准。5.研究了硅酸钠溶液与氧化钙反应制备轻质硅酸钙产品的工艺。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0℃,钙硅摩尔比1:1,反应时间40 min,搅拌速度500 r/min的条件下,二氧化硅的沉淀率可达99.28%。6.对碱溶渣采用酸化、水溶、沉铝、碱溶、碳分等工序处理,提取制备高纯氢氧化铝、氧化铝和氧化铁,达到铝和铁与钾、钠分离的目的。综合后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在酸矿摩尔比2.4:1、硫酸质量分数90%、酸化时间5 min的酸化条件下,铝提取可达到94.36%。在水溶温度90℃、水溶时间10 min、液固比5.5:1、搅拌速度400 r/min的水溶条件下,铝溶出率可达到99.21%。在溶液终点pH值4.8、沉铝温度50℃、陈化时间40min、碳酸钠浓度300 g/L的沉铝条件下,铝沉淀率可达到99%。在溶液终点pH值14,碱溶温度80℃,碱溶时间30 min的碱溶条件下,铝溶出率达到99.42%,铁去除率达到99.63%。在溶液终点pH值9.0,碳分温度40℃,CO2流速选择6 mL/min的碳分条件下,铝沉淀率达到98.69%。7.利用沉铝后得到的酸性溶液制备硫酸钾、硫酸钠和硫化钠产品。采用分步结晶法制备硫酸钾和硫酸钠。结果表明:在结晶温度40℃,搅拌速度400r/min,结晶时间4 h的条件下,硫酸钾的结晶率可达88.17%;在结晶温度10℃,搅拌速度400 r/min,结晶时间8 h的条件下,硫酸钠的结晶率可达90.13%。采用煤炭、CO、H2还原法制备硫化钠产品。结果表明:煤炭还原法制备硫化钠,在硫酸钠与煤炭摩尔比1:8,反应温度700℃,反应时间5 h的条件下,硫酸钠的转化率可达82.13%;CO还原法制备硫化钠,在反应温度675℃,反应时间120min,料层厚度小于4 cm的条件下,硫酸钠的转化率可达93%;H2还原法制备硫化钠,在反应温度610℃,反应时间90 min,料层厚度小于2.5 cm的条件下,硫酸钠的转化率可达94.25%。本文以钾长石为研究对象,设计一条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从钾长石中提取硅、铝、钾、钠制备超细二氧化硅、高纯氢氧化铝、紧缺硫酸钾和硫化钠的工艺。整个过程无废渣、废气、废渣的排放,实现钾长石的高附加值绿色化综合利用。
黄珂,孟小伟,王光龙[10](2011)在《钾长石提钾研究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我国钾长石的资源概况、结构性质以及提钾的重大意义。概述了我国在钾长石提钾工艺和机理方面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提出应该重视钾长石提钾的机理研究,特别是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并以此指导工艺过程和工艺条件的优化,尽快实现高效节能和清洁化的工业生产。
二、碳酸钾助熔焙烧分解钾长石热力学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酸钾助熔焙烧分解钾长石热力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钾长石制钾肥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钾长石资源概况 |
2 钾长石分解制钾肥工艺现状 |
2.1 烧结法 |
2.1.1 KAl Si3O8-Ca CO3体系 |
2.1.2 KAl Si3O8-Ca CO3-Na2CO3体系 |
2.1.3 KAl Si3O8-Ca CO3-Ca SO4体系 |
2.1.4 KAl Si3O8-Ca F2-(NH4)2SO4体系 |
2.2 熔盐离子交换法 |
2.2.1 KAl Si3O8-Na Cl体系 |
2.2.2 KAl Si3O8-Ca Cl2体系 |
2.3 碳酸盐焙烧法 |
2.3.1 KAl Si3O8-Na2CO3体系 |
2.3.2 KAl Si3O8-K2CO3体系 |
2.4 碱性水热法 |
2.4.1 KAl Si3O8-Na OH体系 |
2.4.2 KAl Si3O8-KOH体系 |
2.4.3 KAl Si3O8-Ca(OH)2体系 |
2.5 亚熔盐法 |
2.6 无机酸分解法 |
2.6.1 钾长石-H2SO4-HF体系 |
2.6.2 钾长石-H2SO4-H2Si F6体系 |
2.6.3 钾长石-磷矿-H3PO4体系 |
2.6.4 钾长石-磷矿-HCl体系 |
2.7 微生物分解法 |
3 结语 |
(2)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铷的性质及用途 |
2.1.1 铷的性质 |
2.1.2 铷的用途 |
2.2 铷的消费 |
2.3 铷的资源分布 |
2.4 铷的提取 |
2.4.1 铯榴石提铷 |
2.4.2 锂云母提铷 |
2.4.3 卤水提铷 |
2.4.4 其它矿物原料提铷 |
2.5 利用矿物原料合成沸石分子筛 |
2.6 溶液脱硅及人工合成硅灰石 |
2.6.1 溶液脱硅 |
2.6.2 人工合成硅灰石 |
2.7 水溶液中铷的分离提取 |
2.7.1 分步结晶法 |
2.7.2 沉淀法 |
2.7.3 离子交换法 |
2.7.4 溶剂萃取法 |
2.8 水溶液中铅的脱除 |
2.9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3 铷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物相分析 |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
3.2.2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
3.2.3 电子探针分析 |
3.2.4 光学显微镜分析 |
3.3 差热-热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矿中铷钾元素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分析方法 |
4.2 直接酸浸探索实验 |
4.2.1 酸浸法提取铷钾的热力学基础 |
4.2.2 硫酸浸出 |
4.2.3 硝酸浸出 |
4.2.4 盐酸浸出 |
4.3 酸碱联合法 |
4.3.1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钾的热力学基础 |
4.3.2 浓硫酸熟化 |
4.3.3 还原焙解 |
4.3.4 水浸 |
4.3.5 碱浸 |
4.3.6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钾的反应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5 碱法提取铷矿中铷钾元素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分析方法 |
5.2 水热碱浸 |
5.2.1 浸出温度的影响 |
5.2.2 NaOH浓度的影响 |
5.2.3 矿石粒径的影响 |
5.2.4 液固比的影响 |
5.2.5 浸出时间的影响 |
5.2.6 搅拌速度的影响 |
5.2.7 添加剂的影响 |
5.2.8 浸出过程中铝、硅的元素走向 |
5.2.9 水热碱浸过程物相转变及反应机理研究 |
5.2.10 酸碱联合法与碱法工艺的比较 |
5.3 铷矿浸出动力学 |
5.3.1 浸出动力学方程 |
5.3.2 动力学实验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碱法浸出液脱硅制备硅灰石及萃取分离铷钾 |
6.1 实验部分 |
6.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1.3 分析方法 |
6.2 浸出液脱硅 |
6.2.1 脱硅原理 |
6.2.2 温度的影响 |
6.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6.2.4 CaO用量的影响 |
6.3 水化硅酸钙高温相变 |
6.4 溶液脱硅及制备硅灰石反应机理 |
6.5 铷的萃取 |
6.5.1 萃取剂的选择 |
6.5.2 萃取机理 |
6.5.3 溶液碱度的影响 |
6.5.4 稀释剂的影响 |
6.5.5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
6.5.6 萃取相比的影响 |
6.5.7 萃取时间的影响 |
6.5.8 铷萃取等温线 |
6.6 钾的洗涤 |
6.6.1 洗涤相比的影响 |
6.6.2 洗涤等温线 |
6.7 分馏萃取模拟实验 |
6.8 负载铷有机相的反萃 |
6.8.1 HC1浓度的影响 |
6.8.2 反萃相比的影响 |
6.9 铷萃余液回收钾 |
6.9.1 钾的萃取 |
6.9.2 钠的洗涤 |
6.9.3 负载钾有机相的反萃 |
6.10 钾萃余液回用 |
6.11 本章小结 |
7 铷矿浸出渣吸附铅 |
7.1 实验部分 |
7.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7.1.2 实验方法 |
7.1.3 分析方法 |
7.2 铷矿浸出渣的表征 |
7.3 吸附动力学 |
7.4 浸出渣用量的影响 |
7.5 平衡pH的影响 |
7.6 温度的影响 |
7.7 吸附等温线 |
7.8 吸附渣的沉降 |
7.9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混合碱水热法/凝胶类固相法制备钾型W分子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钾长石概况 |
1.1.1 钾长石的结构及物化性质 |
1.1.2 钾长石的分解方法 |
1.1.3 钾长石的开发应用现状 |
1.2 分子筛概述 |
1.2.1 沸石分子筛简述 |
1.2.2 沸石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
1.2.3 沸石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
1.3 W型分子筛 |
1.3.1 W型分子筛的结构 |
1.3.2 W型分子筛的合成现状 |
1.3.3 W型分子筛的应用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思路 |
1.4.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分析方法 |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2 标准溶液的标定 |
2.2.3 缓冲溶液的配制 |
2.2.4 指示剂的配制 |
2.2.5 组成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 产品的表征和测定方法 |
2.3.1 表征手段 |
2.3.2 测定方法 |
第三章 K_2CO_3-KOH水热合成法制备W型分子筛 |
3.1 K_2CO_3-KOH水热法合成W分子筛的制备工艺 |
3.2 合成体系组成对合成W分子筛的影响 |
3.2.1 KOH的最小用量 |
3.2.2 n(K_2CO_3)/n(KOH)的影响 |
3.2.3 n(Al_2O_3)/n(SiO_2)的影响 |
3.2.4 n(H_2O)/n(SiO_2)的影响 |
3.3 晶化条件对分子筛合成的影响 |
3.3.1 晶化温度 |
3.3.2 晶化时间 |
3.4 W分子筛的NH4+/K+交换速率和交换容量 |
3.5 母液利用工艺的设计及物相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凝胶类固相法制备W型分子筛 |
4.1 W分子筛的制备工艺 |
4.2 合成体系组成配比 |
4.2.1 硅铝干凝胶的合成与表征 |
4.2.2 n(K_2O)/n(SiO_2)的影响 |
4.2.3 n(H_2O)/n(SiO_2)的影响 |
4.3 晶化条件对分子筛合成的影响 |
4.3.1 晶化时间的影响 |
4.3.2 晶化温度的影响 |
4.4 W分子筛的结构和性能测试 |
4.4.1 W分子筛结构分析 |
4.4.2 W分子筛的NH_4~+/K~+交换容量 |
4.5 母液利用工艺的设计及物相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K_2CO_3-KOH熔融活化钾长石制备W型分子筛 |
5.1 钾长石矿粉分析 |
5.2 K_2CO_3-KOH熔融活化钾长石制备W型分子筛的工艺 |
5.3 K_2CO_3-KOH熔融活化钾长石工艺的确定 |
5.3.1 m(K_2CO_3)/m(KOH)的影响 |
5.3.2 碱矿比的影响 |
5.3.3 活化时间的影响 |
5.4 以活化产物为原料水热法合成W分子筛的工艺 |
5.5 母液利用工艺的设计及物相分析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固相法由钾长石制备W分子筛及其钾离子交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0.1 钾长石概述 |
0.1.1 钾长石的分布、结构与性质 |
0.1.2 钾长石分解方法的研究现状 |
0.1.2.1 高温焙烧法 |
0.1.2.2 酸碱分解法 |
0.1.2.3 微生物分解法 |
0.1.2.4 水热化学法 |
0.1.3 钾长石的应用概况 |
0.2 分子筛概述 |
0.2.1 分子筛的结构特点及应用 |
0.2.2 分子筛的主要合成方法 |
0.2.2.1 水热合成法 |
0.2.2.2 干胶合成法 |
0.2.2.3 固相合成法 |
0.2.2.4 微波辐射合成法 |
0.2.3 W分子筛的概述 |
0.2.3.1 W分子筛的结构 |
0.2.3.2 W分子筛的性质与应用概况 |
0.2.3.3 W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
0.3 海水提钾技术的研究进展 |
0.3.1 化学沉淀法 |
0.3.2 溶剂萃取法 |
0.3.3 膜分离法 |
0.3.4 离子交换法 |
0.4 刻蚀法在分子筛中的应用进展 |
0.5 立题依据、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0.5.1 立题依据 |
0.5.2 研究内容 |
0.5.3 创新点 |
第一章 钾长石的活化 |
1.1 引言 |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2.1 实验试剂 |
1.2.2 实验仪器 |
1.3 仪器分析表征方法 |
1.4 实验流程 |
1.4.1 钾长石的活化 |
1.4.2 由活化物制备分子筛 |
1.5 结果与讨论 |
1.5.1 钾长石理化性能的分析 |
1.5.2 钾长石的活化条件的确定 |
1.5.3 由活化物制备W分子筛 |
1.5.3.1 碱矿比对分子筛合成的影响 |
1.5.3.2 焙烧温度对分子筛合成的影响 |
1.5.3.3 焙烧时间对分子筛合成的影响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W分子筛合成工艺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仪器分析表征方法 |
2.4 试验流程 |
2.4.1 分子筛的制备 |
2.4.2 W分子筛与模拟海水的交换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反应体系组成对合成分子筛的影响 |
2.5.1.1 Al_2O_3/K_2O配比的影响 |
2.5.1.2 SiO_2/K_2O配比的影响 |
2.5.2 晶化条件对合成W分子筛样品的影响 |
2.5.2.1 晶化温度的影响 |
2.5.2.2 晶化时间的影响 |
2.5.3 球磨条件对合成W分子筛的影响 |
2.6 W分子筛的表征 |
2.6.1 热重分析 |
2.6.2 FTIR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分子筛与模拟海水中钾离子交换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仪器分析表征方法 |
3.4 实验流程 |
3.4.1 W分子筛的刻蚀 |
3.4.2 W分子筛的改型 |
3.4.3 W分子筛与模拟海水的交换 |
3.4.4 钾离子含量的测定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钾离子交换性能 |
3.5.1.1 W分子筛对模拟海水中中K~+的交换容量 |
3.5.1.2 刻蚀后W分子筛对模拟海水中K~+的交换容量 |
3.5.2 刻蚀后W分子筛的结构形貌分析 |
3.5.2.1 XRD |
3.5.2.2 SEM |
3.5.2.3 FTIR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非水溶性钾矿熔浸提钾及副产品高值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非水溶性钾资源概述 |
1.1.1 非水溶性钾矿资源 |
1.1.2 关于非水溶性钾矿开发利用的学术论战 |
1.2 钾长石提钾技术研究现状 |
1.2.1 钾长石资源分布 |
1.2.2 钾长石的结构与性质 |
1.2.3 钾长石提钾工艺研究现状 |
1.3 钾长石熔浸提钾机理研究现状 |
1.3.1 氯化物助剂焙烧体系研究现状 |
1.3.2 氯化物助剂焙烧热力学计算 |
1.3.3 氯化物助剂焙烧提钾机理解析 |
1.3.4 其他提钾机理概述 |
1.4 钾长石提钾尾渣高值化产品研究现状 |
1.4.1 沸石分子筛 |
1.4.2 微晶玻璃 |
1.4.3 矿物聚合物 |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1.5.4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装置及检测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药品与装置仪器 |
2.3 实验步骤 |
2.3.1 熔浸提钾实验 |
2.3.2 制备沸石分子筛 |
2.3.3 制备轻质吸声材料 |
2.4 检测方法 |
2.4.1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2.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分析(ICP-OES) |
2.4.3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 |
2.4.4 热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
2.4.5 矿物解离分析仪(MLA) |
2.4.6 全自动比表面积分析仪(BET) |
2.4.7 钾提取率的计算 |
2.4.8 吸声材料孔隙率的计算 |
第三章 钾长石熔浸提钾工艺优化研究 |
3.1 焙烧工艺 |
3.1.1 助浸剂影响 |
3.1.2 粒度影响 |
3.1.3 气氛影响 |
3.1.4 添加煤的影响 |
3.2 水浸工艺 |
3.3 过程表征 |
3.3.1 XRF成分 |
3.3.2 XRD表征 |
3.3.3 SEM表征 |
3.3.4 熔盐侵蚀实验及MLA综合表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提钾尾渣制备沸石分子筛研究 |
4.1 水热单因素影响分析 |
4.1.1 温度的影响 |
4.1.2 时间的影响 |
4.1.3 NaOH的影响 |
4.1.4 添加剂的影响 |
4.1.5 压力影响 |
4.2 钾离子选择性吸附 |
4.2.1 钾/钠离子交换容量测定 |
4.2.2 温度的影响 |
4.2.3 K~+初始浓度 |
4.3 小结 |
第五章 提钾尾渣制备轻质吸声材料研究 |
5.1 结果与讨论 |
5.1.1 实物与基本性能 |
5.1.2 声学性能评价 |
5.1.3 XRF与XRD表征 |
5.1.4 显微结构表征 |
5.2 小结 |
第六章 钾长石提钾及尾渣利用过程机理研究 |
6.1 长石族的类质同象替代过程 |
6.1.1 钾长石的钙长石化过程 |
6.1.2 钾长石的钠长石化过程 |
6.1.3 钙长石的钠长石化过程 |
6.2 钙长石-钠长石-方钠石-钙霞石的转化 |
6.3 钠长石-方沸石的转化 |
6.4 四、六元环骨架结构的同源性遗传效应 |
6.4.1 同源结构的遗传效应与固相转化机理 |
6.4.2 K/F骨架-Ca/F骨架的传递过程 |
6.4.3 Ca/F骨架-SOD笼的传递过程 |
6.4.4 SOD笼-CAN笼的传递过程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温度制度对钾长石-硫酸钙-碳体系焙烧提钾、还原脱硫以及CO2矿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分析及表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焙烧温度制度对体系脱硫率的影响 |
2.2 焙烧温度制度对体系提钾率的影响 |
2.3 焙烧温度制度对体系矿化率的影响 |
3结论 |
(8)钾矿石用于磷炉造渣助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磷 |
1.1.1 黄磷的性质 |
1.1.2 黄磷生产过程 |
1.1.3 黄磷生产现状 |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助熔剂利用及研究现状 |
1.3 钾矿石 |
1.3.1 钾矿石的分布 |
1.3.2 钾长石的分布、性质及利用现状 |
1.3.3 霞石正长岩的性质与利用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
1.4.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4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原料、设备与技术路线 |
2.1 实验原理 |
2.2 实验主要原料及设备 |
2.2.1 硅石 |
2.2.2 钾长石 |
2.2.3 霞石正长岩 |
2.2.4 磷矿石 |
2.2.5 焦炭 |
2.2.6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3 实验技术路线及方法 |
2.3.1 实验技术路线 |
2.3.2 实验分析方法 |
2.3.3 实验样品辅助分析方法 |
第三章 不同助熔剂助熔的热力学研究 |
3.1 相图分析 |
3.2 热力学计算 |
3.2.1 热力学计算基础 |
3.2.2 不同体系的热力学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钾矿石助熔下熔点降低反应机理探索 |
4.1 钾矿石高温焙烧过程研究 |
4.1.1 钾长石高温焙烧过程研究 |
4.1.2 霞石正长岩高温焙烧过程研究 |
4.2 CaO与不同助熔剂体系物料配比的确定 |
4.2.1 实验原理与方法 |
4.2.2 SiO_2与CaO体系 |
4.2.3 硅石与CaO体系 |
4.2.4 钾长石与CaO体系 |
4.2.5 霞石正长岩与CaO体系 |
4.3 CaO与不同助熔剂体系粘度的测定 |
4.4 CaO与不同助熔剂体系的热反应过程研究 |
4.4.1 SiO_2与CaO体系的热反应过程研究 |
4.4.2 硅石与CaO体系的热反应过程研究 |
4.4.3 钾长石与CaO体系的热反应过程研究 |
4.4.4 霞石正长岩与CaO体系的热反应过程研究 |
4.5 CaO与不同助熔剂体系的TG-DSC分析 |
4.5.1 SiO_2与CaO体系的TG-DSC分析 |
4.5.2 硅石与CaO体系的TG-DSC分析 |
4.5.3 钾长石与CaO体系的TG-DSC分析 |
4.5.4 霞石正长岩与CaO体系的TG-DSC分析 |
4.5.5 CaO与不同助熔剂的热分析 |
4.6 反应机理探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际物料体系对比性研究 |
5.1 磷的转化率 |
5.2 不同助熔剂下钾的气化率 |
5.3 不同助熔剂下残渣的流动温度 |
5.4 不同助熔剂下热反应过程研究 |
5.4.1 SiO_2助熔体系热反应过程研究 |
5.4.2 硅石助熔体系热反应过程研究 |
5.4.3 钾长石助熔体系热反应过程研究 |
5.4.4 霞石正长岩助熔体系热反应过程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钾长石高附加值绿色化综合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钾的性质及用途 |
1.2 钾资源概况 |
1.2.1 钾资源特点及其分布 |
1.2.2 国内钾资源的特点及其分布 |
1.3 钾长石资源概况 |
1.3.1 钾长石的基本性质 |
1.3.2 钾长石资源的分布 |
1.3.3 钾长石的用途 |
1.4 钾长石处理技术概况 |
1.4.1 离子交换法 |
1.4.2 硅(铝)氧架破坏法 |
1.5 白炭黑产品的制备 |
1.5.1 白炭黑的性质 |
1.5.2 白炭黑的制备方法 |
1.5.3 白炭黑的用途 |
1.6 氧化铝产品的制备 |
1.6.1 氧化铝的性质 |
1.6.2 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
1.6.3 氧化铝的用途 |
1.7 钾长石中提取硅、铝、钾、钠工艺及反应过程的确定 |
1.8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原料和工艺流程设计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分析 |
2.2.1 化学成分分析 |
2.2.2 物相成分分析 |
2.2.3 微观形貌分析 |
2.3 热重-差热分析 |
2.4 工艺流程设计 |
第3章 钾长石碳酸钠焙烧法提取二氧化硅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分析仪器 |
3.3 实验原理 |
3.4 实验步骤 |
3.4.1 焙烧 |
3.4.2 碱溶 |
3.4.3 分析方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焙烧条件对二氧化硅提取率的影响 |
3.5.2 溶出条件对二氧化硅溶出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钾长石和碳酸钠焙烧过程与熟料溶出过程的研究 |
4.1 钾长石和碳酸钠焙烧过程 |
4.1.1 引言 |
4.1.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1.3 实验步骤 |
4.1.4 结果与讨论 |
4.2 焙烧熟料的溶出过程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2 实验步骤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二氧化硅产品的制备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料 |
5.3 实验设备与分析仪器 |
5.4 超细二氧化硅的制备 |
5.4.1 实验原理 |
5.4.2 实验步骤 |
5.4.3 结果与讨论 |
5.5 轻质硅酸钙的制备 |
5.5.1 实验原理 |
5.5.2 实验步骤 |
5.5.3 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铝产品的制备 |
6.1 引言 |
6.2 酸化 |
6.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6.2.2 实验原理 |
6.2.3 实验步骤 |
6.2.4 结果与讨论 |
6.3 水溶 |
6.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6.3.2 实验步骤 |
6.3.3 结果与讨论 |
6.4 沉铝 |
6.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6.4.2 实验原理 |
6.4.3 实验步骤 |
6.4.4 结果与讨论 |
6.5 碱溶 |
6.5.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6.5.2 实验原理 |
6.5.3 实验步骤 |
6.5.4 结果与讨论 |
6.6 碳分 |
6.6.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6.6.2 实验原理 |
6.6.3 实验步骤 |
6.6.4 结果与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硫酸钾与硫化钠产品的制备 |
7.1 引言 |
7.2 硫酸钾的制备 |
7.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7.2.2 实验原理 |
7.2.3 实验步骤 |
7.2.4 结果与讨论 |
7.3 硫酸钠的制备 |
7.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7.3.2 实验原理 |
7.3.3 实验步骤 |
7.3.4 结果与讨论 |
7.4 硫化钠的制备 |
7.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7.4.2 煤炭还原硫酸钠制备硫化钠 |
7.4.3 CO还原硫酸钠制备硫化钠 |
7.4.4 H_2还原硫酸钠制备硫化钠 |
7.4.5 硫化钠产品的表征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介 |
(10)钾长石提钾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从钾长石提钾的工艺研究 |
1.1 压热法 |
1.2 微生物分解法 |
1.3 高温分解法 |
1.4 低温分解法 |
1.5 钾长石提钾方法评价 (见表1) |
2 钾长石提钾的机理研究 |
2.1 离子交换机理[31] |
2.2 离子吸附机理[32] |
2.3 活化机理[33] |
2.4 玻璃结构因子机理[34] |
2.5 钾长石提钾机理研究小结 (见表2) |
3 结论 |
四、碳酸钾助熔焙烧分解钾长石热力学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钾长石制钾肥工艺研究进展[J]. 李娜,王其伟,马莹,秦玉芳. 现代化工, 2020(S1)
- [2]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D]. 邢鹏.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3]混合碱水热法/凝胶类固相法制备钾型W分子筛的研究[D]. 胡忠宽.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4]固相法由钾长石制备W分子筛及其钾离子交换性能的研究[D]. 夏峥.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5)
- [5]钾长石提钾及制备复合肥料的研究进展[J]. 宋一涵,李洪枚,马淑花,王晓辉,穆小占,郑诗礼. 过程工程学报, 2018(02)
- [6]非水溶性钾矿熔浸提钾及副产品高值化技术研究[D]. 曹磊.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7]温度制度对钾长石-硫酸钙-碳体系焙烧提钾、还原脱硫以及CO2矿化的影响[J]. 李如虎,李春,岳海荣,梁斌,吕莉,王烨.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17(04)
- [8]钾矿石用于磷炉造渣助熔机理研究[D]. 耿锐仙.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9]钾长石高附加值绿色化综合利用的研究[D]. 刘佳囡. 东北大学, 2017(06)
- [10]钾长石提钾研究的进展[J]. 黄珂,孟小伟,王光龙. 磷肥与复肥,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