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肥胖症与营养不良儿童65对智力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珲[1](2021)在《我国儿童营养状况与相关政策回顾》文中指出本文尝试回顾近年来中国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及出台的相关营养政策,同时分析相关政策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促进中国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关建议。因此,采用文献综合法对涉及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和相关营养政策的文献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在近20年来不断提升,但包括营养不良、肥胖率过高,以及隐形饥饿在内的多种营养问题依然在全国范围内不同程度地流行着。为解决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在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挑战。故得出结论,保障儿童营养健康是提高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保障相关政策能够顺利落实,可以从推动营养立法、增加相关人才储备、加强与营养相关的网络信息审核,以及设立标准的学生营养课程等多方面进行着手与推进。
袁梦[2](2021)在《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文中提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企业纷纷意识到社会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影响力,越发关注企业形象与文化所带来的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品牌窗口,却面临着强调利用率、忽视使用感、缺乏弹性设计等现实问题,正在给每天身处其中1/31/2时间的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健康建筑基于国家战略、民生发展和行业进步需求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截至2019年12月共计53个项目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而办公建筑仅8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仍有许多丰富和完善的余地,该类建筑的进步和发展能够充分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正确引导的作用,促进更多办公建筑走入健康行列,从而惠及更多的企业员工。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特殊性,即企业形象性、对象前瞻性、长期适应性、功能复合性、空间共融性、内外社交性和社会影响力及其所对应的健康要求。通过阐述建筑与健康的关系,对比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概念及评价体系,指出现有相关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更多关注建筑安全要素,而对功能要素和行为要素的关注较少,更加重视建筑专业领域的硬性约束,而配合其发挥鼓励引导作用的软性指标缺乏。其次,结合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影响要素,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成果和调研情况,在我国既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框架的基础之上,初选适应性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指标筛选、修正工作,最终确定6项因素层、36项准则层及75项指标层构建而成的评价框架与指标内容。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权,通过多层次对比指标权重系数,有效识别出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健康性能影响因子,以便于建筑设计与更新过程中优先选择、优先实现。最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框架、指标内容、权重系数与评分程序,对建研院C座、AB座两栋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评价实例,计算得到C座在水、健身和人文三方面相较AB座较为欠缺,与访谈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该评价指标框架与内容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参考价值。本文探究适用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及相应权重,以便企业业主或设计人员有所参照地开展设计或改造工作,优先对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建筑健康性能影响因子给予实现,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鼓励和引导健康行为,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李洪秋[3](2018)在《“引气归元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胃热湿阻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引气归元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胃热湿阻型)的临床疗效,寻求一种有效便捷安全的治疗方式,证实引气归元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临床取穴方案提供依据。引气归元法来自薄智云的《腹针疗法》,包括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辅助腹四关穴:滑肉门(双)、外陵(双),加天枢(双),大横(双)。方法:本课题观察病例60例,患者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及内分泌科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将符合中医证型诊断及西医临床诊断的患者,按其接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脱落6例,治疗组(26例):采用引气归元法治疗,选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双)、天枢(双)、大横(双),嘱咐患者采取仰卧位,暴露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安迪牌0.25X(40-70)mm毫针,避开血管及毛孔,针刺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根据病程长短,病程短者刺入天部,可轻捻转慢提插或者不行提插法,手法轻柔,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一周休息一天,一个月后,改为隔日1次。两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28例):防风通圣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211020246)一次6g(1袋),一日两次,连续口服2个月。两组治疗中,均要求患者科学膳食,减少脂肪的摄入,不进夜宵,适当的运动(女性经期停止治疗)。将患者治疗前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质指数(BMI)、中医证候与治疗后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学软件检验,两组治疗中的年龄分布、性别、病程差异对比分析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体重、BMI值、腰围、腰/臀比值(WHR,反映脂肪分布),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BMI、腰围、腰臀比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为84.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气归元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疗效与口服防风通圣丸比较,效果显着高于后者,并在可降低患者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方面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运用于推广。
张越[4](2017)在《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穴位埋线和常规针刺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肥胖指标[包括体重、肥胖度、体质指数(BMI)]、体围[包括腰围、臀围、腰臀比(WHR)]、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影响,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更方便有效的方法。方法:本实验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整形美容科进行穴位埋线减肥患者。选取其中西医诊断为单纯性肥胖症且中医辨证符合脾虚湿阻型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即治疗组(穴位埋线组)33人、对照组(针刺组)33人。三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肥胖指标、体围、血脂等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判疗效。结果:经过三个疗程实验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肥胖指标(包括体重、肥胖度、体质指数)、体围(包括腰围、臀围、腰臀比)以及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72.73%。结论:1)穴位埋线组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肥胖指标、血脂的改善优于针刺组;2)实验表明穴位埋线和针刺均具有减肥的作用,穴位埋线组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症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
李婷[5](2016)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饮食干预对肥胖儿童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实践证明肥胖儿童在外界监管作用下进行运动结合饮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肥胖状况,但很难形成自觉主动锻炼的运动习惯和合理安排饮食的健康生活习惯,因而极易出现体重反弹的现象。本研究拟在运动饮食综合干预的过程中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探索综合疗法在儿童减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达到长久有效减肥,提高机体素质的效果。研究方法抽选出2015年6月2015年8月在上海XX暑期夏令营会员中单纯性肥胖患儿40例进行研究。按照临床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为期3个月。实验组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饮食干预,对照组仅进行运动饮食干预。两组均进行生理指标测量及问卷调查,对比两组患儿的基础指标、营养知识与营养态度。研究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体脂含量百分比差异不明显,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均出现明显的改变,其中实验组干预后BMI、WHR、FM%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简称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简称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简称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简称L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简称FBG)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干预后均出现好转,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干预前后实验组下降数值高于对照组;而体内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干预前后实验组升高数值高于对照组。(3)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肥胖相关知识正确回答比例差异不明显,干预后实验组肥胖相关知识正确回答比例较高,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受试者进行认知行为结合运动饮食干预后学生在认知方面可理解自己该吃的每一类食物种类,显示学生确实有改善饮食习惯,或者对不好的饮食习惯认知度更强,所以干预后回答正确人数和得分都相对高于对照组。(4)干预前健康行为态度正确比例差异不明显,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健康行为态度正确比例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健康行为态度认知态度显着性差异明显,受试者对日常干预对其生活观念有正确的引导趋势,干预前的得分有了正向增加。(5)后期追踪3个月和追踪6个月后,其BMI、WHR、FM%均低于对照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差异不明显,肥胖相关知识正确回答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健康行为态度正确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认知行为结合运动干预对肥胖具有持久有效作用。研究结论(1)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饮食干预可改善单纯性肥胖患儿的BMI、WHR、FM%。(2)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饮食干预可改善单纯性肥胖患儿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3)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饮食干预可提高单纯性肥胖患儿的肥胖相关知识认识度。(4)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饮食干预可改善单纯性肥胖患儿对健康行为的态度。(5)行为认知疗法能较好保持长期健康生活习惯,促进长久减肥,达到持续减肥并较好维持正常体重。
万义[6](2016)在《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社会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疾病已成为全世界人口死亡的高危因素,世界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健康等领域逐渐将流行病预防的重点从传染性疾病转向了慢性疾病。大部分慢性疾病都可以归因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些又都是可以干预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青少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再是纯粹的生物性问题,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结构调整的结果,单一的财政补贴、行政干预等方式将难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形势的好转,反而会带来行政失范、经济失灵、调控失效等问题。所以,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已经从纯粹的生物学领域转向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综合领域,需要用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摆脱社会转型中的困境,需要得到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私人企业、保险公司、医院医疗和社会团体等共同关注,更需要政策法规、组织管理、测试手段、评价方式、行为介入、体质教育、科学研究等复合手段的综合干预。本项研究主要依托社会治理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模型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动态分析入手,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生态健康模型、格林模型和多层社区模型,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元问题、社会治理模型和社会治理路径等,为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及其相关社会治理实务提供理论模式参考。《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社会治理研究》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该部分从慢性疾病预防干预控制的全球趋势、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本土困境、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实践参照、社会治理理论依据的成熟完善等4个方面论述了选题依据以及研究价值,对国内外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并拟定了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的总体设计。第二章社会治理理论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该部分从社会治理的概念与内涵、社会治理的特征与原则、社会治理理论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等3个方面论述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及其内在关联性。第三章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演进历程。该部分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体质概念溯源、政策法规演进、测试标准演进、测试指标演进、规模调研演进、体质动态分析、数据平台演进、监测系统演进、理念嬗变逻辑等方面梳理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发展历程,探究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沉疴和内因。第四章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元问题。该部分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的价值诉求、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指标向度、测评目的、社会控制、社会责任、教育策略等8个方面论述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元问题。第五章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治理模型。该部分论述了国外比较成熟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生态健康模型、格林模型、多层社区模型等,并对模型特征、适用范围和实施步骤等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治理模型构建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参考。第六章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治理模型构建。该部分从社会治理基本特征、社会治理POET模型、环境系统治理、组织系统治理、技术系统治理等5个方面论述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治理问题,构建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POET社会治理模型。第七章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治理路径设计。该部分从社会治理的路径框架、政策目标、协同格局、沟通渠道、参与平台、干预策略等方面,提供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路径的设计方案,目的在于建立分工合理、权责明确、多元共治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理念历经“性能关联——技能关联——健康关联——健壮关联”等四个阶段,现在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理念更倾向于青少年个体具有全程健康内涵的生活型态;(2)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治理必须明晰价值诉求由国家需求向个体需求,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社会主导,经费投入由财政投入向市场投入,指标向度由技能关联向健康关联,测评目的由教学评估向健康评估,社会控制由惩罚机制向激励机制,社会责任由教育权责向社区权责,教育策略由体育课程向体质课程的思维转变;(3)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治理应该注重人与环境、组织和技术的(POET)复合生态环境,环境系统(P-E)治理应该将政策环境、自然环境、社区环境、生活环境、服务环境等要素与健康干预计划整合成一个共同的框架与实践;组织系统(P-O)治理应该从单一性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转型为政府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团体、经济市场机构等沟通协作的社会组织治理模式;技术系统(P-T)治理应该从单一的体质健康测评导向转变成为复合的体质健康促进导向,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技术治理的多层循环治理机制;(4)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治理路径包括政策目标、协同格局、沟通渠道、参与平台、干预策略等5个部分,通过政府主体权威的释放、社会主体权力的培育,自主治理、参与服务和协同管理,营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氛围。
张欢[7](2014)在《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生活质量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超重、肥胖对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改善超重、肥胖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浏阳地区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各4所。对项目校所有学生进行体检,按照“中国5-16岁儿童肥胖、超重筛查BMI界值点”筛选出超重学生和肥胖学生分别作为超重组和肥胖组。根据各年级超重、肥胖学生人数,在本年级随机选取同样数量同性别正常体重学生作为正常组。对以上中小学生进行自填式(1-4年级由家长辅助填写)问卷调查,生活质量评估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计量资料的均数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超重、肥胖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多因素分析,将原始得分划分等级后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正常体重、超重、肥胖三组中小学生的总生活质量、社会心理功能因子及其5个维度(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作业态度维度、生活环境因子及其3个维度(生活便利性、活动机会性、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满意度因子及其自我满意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表现为正常体重组学生得分高于超重组和/或肥胖组学生。超重组与肥胖组之间各维度、各因子得分及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年龄小、居住在城市、与父母同住、有单独房间、每天5元以下零花钱、家中有电脑、父母文化程度高、看护人职业为国企/外企员工的中小学生生活质量较高。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除以上因素影响后,肥胖是师生关系(OR=1.885,95%CI:1.187~13.383)、同伴关系(OR=1.718,95%CI:1.152~12.195)、学习能力与态度(OR=1.560,95%CI:1.103~11.078)、自我概念(OR=2.018,95%CI:1.319~14.325)、运动能力(OR=2.974,95%CI:2.221~21.115)、自我满意度(OR=1.902,95%CI:1.339~13.504)、其他(OR=1.418,95%CI:1.044~10.064)及总生活质量(OR=2.529,95%CI:1.706-17.957)的危险因素,超重是学习能力与态度(OR=1.483,95%CI:1.026-10.528)、自我概念(OR=2.291,95%CI:1.486~16.265)、运动能力(OR=2.160,95%CI:1.560-15.333)及总生活质量(OR=2.098,95%CI:1.369~14.895)的危险因素。结论:超重、肥胖对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多个领域均有负面影响,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运动能力、自我满意度、其他及总生活质量,其中受损最严重的领域是运动能力。应对超重、肥胖中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采取适当的减重措施。
张宇[8](2013)在《幼儿园为主体背景下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探讨 ——以苏州城区和农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苏州城区和农村学龄前儿童的肥胖现状;分析引起肥胖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有效控制苏州城区和农村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建议。【方法】按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苏州城区和农村8所幼儿园,幼儿园分布如下:姑苏区(大龙港幼儿园,金塘幼儿园),工业园区(新城幼儿园),吴江区(城镇:盛泽镇幼儿园;乡村:铜锣幼儿园),张家港市(城镇:南丰幼儿园;乡村:南丰幼儿园和晨南幼儿园)。对8所幼儿园的848名学龄前儿童(3-7岁)用统一的仪器和方法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肥胖的确定采用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中位数10%为超体重,超过20%为肥胖(其中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另外,自行设计“苏州市36岁儿童营养状况调查表”,分别由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填写,教师为根据班级编号顺序从各班的3名教师中随机抽取1名。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龄前的一般资料、出生情况、婴儿期喂养史、挑食情况、过敏史、饮用饮料频率、体力活动情况、日常膳食情况等。原始资料编码输入计算机,所有资料均采用SAS软件处理,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T检验、χ2检验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 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8所幼儿园共1022名儿童,实际对848名儿童进行体检,并对其家长进行调查。发放教师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被调查的教师中女性118名。在848名儿童中,男女比例为1.06:1。3~岁、4~岁、5~岁、6~岁和7~岁儿童分别为87、192、355、190和23名。身高分别为101.62±4.35、106.96±5.05、113.26±8.06、119.03±5.13和121.76±5.22cm,体重分别为、16.59±2.23、18.32±3.54、20.49±3.68、22.15±3.63和23.40±3.98kg。各年龄组男童的身高、体重略高于女童。随年龄增大,身高、体重逐渐上升(P≤0.05)。在调查的儿童中,肥胖儿童119例(14.0%),超重儿童137例(16.2%),学龄前儿童肥胖主要以轻度肥胖为主,占53.78%。男童的肥胖率高于女童(15.3%vs12.7%,P>0.05),但女童的超重率略高于男童(16.8%vs16.6%,P>0.05)。农村儿童肥胖率高于城市儿童(17.2%vs13.1%,P>0.05),而农村儿童的超重率低于城市儿童(13.4%vs16.9%)。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3岁组儿童肥胖率最高(16.1%),6岁组最低(11.1%),但不同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1.45,95%CI1.10,1.91)和身高(1.08,95%CI1.05,1.11)是危险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0.26,95%CI0.18,0.38)和所在地区(0.52,95%CI0.31,0.88)是肥胖保护因素,即肥胖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农村儿童的肥胖率高于城市。另外,身高仍然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OR=1.22,95%CI1.17,1.28)。【结论和建议】本次调查发现学龄前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6.2%和14.0%,肥胖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农村儿童的肥胖率高于城市。因此,应首先密切关注低年龄(如3~岁组)学龄前儿童的超重、肥胖情况,控制其饮食量,增加室外运动机会。其次,加强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尤其是对苏州农村家长进行营养教育,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增强其健康意识,从而降低和控制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病率。
郭娟娟[9](2013)在《趣味性有氧运动对肥胖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对超重和肥胖小学生实施运动干预,以探讨运动干预对受试者身体成分、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为肥胖少年增强体质和肥胖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资料。方法:本研究以60名,年龄10-12周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体重正常学生26名,单纯性肥胖少年共34名,以自愿的形式分为肥胖对照组17名,肥胖干预组共17名。通过最大心率公式推算最大心率,根据每个受试者不同的最大心率,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活动内容一趣味性体育游戏为主,并在运动过程中用心率遥测仪控制运动强度。运动组实施22周的运动处方,对照组除日常体育课之外,不进行其他锻炼。结果:(1)肥胖学生静态活动时间显着高于体重正常学生,每公斤体重能量消耗显着低于体重正常学生,BMI与体力活动能耗之间存在效应-剂量关系。(2)肥胖儿童的心肺机能、速度耐力素质、下肢爆发力、灵敏协调素质均较体重正常儿童差,而柔韧素质与腹背肌力与体重正常儿童无显着性差异。(3)趣味性有氧运动干预后,肥胖儿童的身体成分,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要变现为:身体成分指标中,BMI均值下降了1.69,前后差异显着(P<0.01);体脂%下降了5.29%,前后差异显着(P<0.01);肌肉重量增加了2.67kg,前后差异显着(P<0.01)。身体机能指标中,HR恢复率提高了2.48%,前后差异显着(P<0.01);肺活量体重指数提高了6.91ml/kg,前后差异显着(P<0.01)。身体素质指标中,反映速度耐力素质的50m*8项目提高了0.18s,前后差异显着(P<0.05);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项目提高了7.31cm,前后差异显着(P<0.01);反映腹背肌力的实心球项目提高了1.01m,前后差异显着(P<0.01);反映灵敏协调素质的象限跳项目提高了5.26个/10s,前后差异显着(P<0.01);反映柔韧素质的坐位体前屈项目提高了2.89cm,前后差异显着(P<0.05)。结论:本研究中超重/肥胖学生静态活动时间显着高于体重正常学生;超重/肥胖少年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较体重正常者差;22周趣味性有氧运动干预可有效降低超重/肥胖学生的肥胖程度,提高超重/肥胖学生的心肺功能及身体素质。
石倩[10](2012)在《超重和肥胖与儿童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关系追踪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太原市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现况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探索超重和肥胖与儿童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超重和肥胖儿童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分析儿童BMI(体质指数)分组的改变对儿童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太原市5个城区中各抽取一所小学,以5所小学三年级的全体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问卷的方法,以班为单位,在调查人员统一的指导语下独立完成儿童调查表,调查问卷当堂收回。调查时向儿童说明此次调查只做整体趋势研究,不做单卷分析,以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由所调查儿童的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家长调查表,调查人员对家长进行电话指导和咨询,填好后在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下统一收回。儿童的期末考试成绩由班主任老师提供,儿童当年的身高、体重由太原市中小学保健所的保健医师按照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调研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测量。根据公式体重/身高2(体重测量值以kg为单位,身高以m为单位)计算BMI,并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标准[5](WGOC标准),排除继发性肥胖,将全体儿童分为正常、超重和肥胖三组。应用EpiDate3.1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x2检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1、基线调查(1)本次基线调查共筛查出超重儿童179名,检出率为11.5%,肥胖儿童146名,检出率为9.4%,超重和肥胖的合并检出率为20.9%。其中男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显着高于女童,独生子女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2)肥胖儿童的学习成绩较低,特别是数学成绩。其中肥胖对男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更突出。(3)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中肥胖儿童的体脑协调性、环境适应、学习习惯、学习维度、人际自我、独立性、生活自理、适应维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均显着低于体重正常儿童。其中肥胖对男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突出。(4)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7个:其中危险因素有性别为男、独生、父母肥胖、母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每周银屏活动≥7次;保护因素有出生体重正常。(5)儿童BMI分组与儿童学习成绩总分呈负相关,儿童BMI分组与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负相关,儿童学习成绩总分与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正相关。(6)儿童学习成绩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学习维度得分、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母亲学历、学习成绩总分和儿童BMI分组。2、追踪研究(1)本次追踪调查共筛查出超重儿童186人,检出率为12.4%,肥胖儿童153人,检出率为10.2%,比2010年分别增加0.9、0.8个百分点,超重和肥胖的合并检出率为22.6%。其中男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显着高于女童,独生子女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2)肥胖儿童的学习成绩较低,特别是数学成绩。(3)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中肥胖儿童的体脑协调性、学习习惯、学习维度、人际自我、独立性、生活自理得分均显着低于体重正常儿童。(4)2010年到2011年BMI分组未发生改变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变化趋势:正常组儿童的自我满足、认同感、合群性、独立性、人际维度和生活自理得分升高,环境适应、社会自我和自我维度得分降低;超重组儿童的自我满足、学习维度、认同感、合群性得分升高;肥胖组儿童的自我满足、学习维度、体脑协调性、认同感得分升高。(5)2010年到2011年BMI分组发生改变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变化趋势:BMI分组由正常变为肥胖的儿童体脑协调性、学习习惯、学习维度、家庭自我、独立性、人际维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分降低;BMI分组由超重变为肥胖的儿童体脑协调性、学习习惯、学习维度、家庭自我、情绪自我、自我维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分降低;BMI分组由肥胖变为超重的儿童学习维度、情绪自我、人际自我、自我维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升高。结论1、超重和肥胖在儿童中的检出率较高,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男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显着高于女童,独生子女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应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2、肥胖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其中对男童的影响更突出。家长、教师平时应多关注肥胖儿童,尤其是肥胖男童的学习和心理健康。3、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众多,需进行综合干预。4、儿童BMI分组、儿童学习成绩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三者关系密切。肥胖对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可逆。
二、肥胖症与营养不良儿童65对智力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胖症与营养不良儿童65对智力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儿童营养状况与相关政策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中小学生所面临的营养与健康问题 |
1.1 营养不良 |
1.2 隐形饥饿 |
1.3 营养过剩、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 |
2 我国现行的儿童营养政策及执行时面临的挑战 |
2.1 我国现有的全国性儿童营养政策和措施 |
2.2 我国现有的地区性学生营养政策和措施 |
2.3 执行上述营养政策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3 推动相关营养政策落地的建议 |
3.1 借鉴国外培养相关人才的方法 |
3.2 通过立法明确责任主体,让政策的长期性获得保障 |
3.3 更新并完善自媒体平台的监督与审核技术 |
3.4 建立全国性的食品与营养课程及相关教师培训机制 |
4 结论 |
(2)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现存问题 |
1.1.2 健康建筑发展需求 |
1.1.3 健康建筑适应性评价 |
1.2 研究对象 |
1.2.1 现代办公建筑类型 |
1.2.2 企业动态发展与办公空间需求 |
1.2.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的特点及健康需求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现有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
2.1 相关基础研究 |
2.1.1 健康的定义 |
2.1.2 人体健康影响因素 |
2.1.3 人的健康需求 |
2.1.4 健康建筑 |
2.2 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与区别 |
2.2.1 发展背景 |
2.2.2 专业领域 |
2.2.3 关注对象 |
2.2.4 技术内容 |
2.2.5 可感知性 |
2.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健康指标 |
2.3.1 英国BREEAM |
2.3.2 德国DGNB |
2.3.3 法国HQE |
2.3.4 美国LEED |
2.3.5 日本CASBEE |
2.3.6 中国ESGB |
2.3.7 比较分析 |
2.4 国内外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4.1 美国WELL建筑标准 |
2.4.2 美国Fitwel评价体系 |
2.4.3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4.4 比较分析 |
2.5 办公建筑健康认证案例分析 |
2.5.1 中国石油大厦——健康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 |
2.5.2 仲量联行上海办公室——WELL铂金级认证 |
2.6 小结 |
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选取 |
3.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影响要素 |
3.1.1 身体层面 |
3.1.2 心理层面 |
3.1.3 社会层面 |
3.2 评价指标初选 |
3.2.1 指标来源 |
3.2.2 选取原则 |
3.3 评价指标筛选与修正 |
3.3.1 指标筛选 |
3.3.2 指标修正 |
3.4 评价指标内容 |
3.4.1 空气 |
3.4.2 水 |
3.4.3 舒适 |
3.4.4 健身 |
3.4.5 人文 |
3.4.6 服务 |
3.5 小结 |
4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权重 |
4.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
4.1.1 指标权重 |
4.1.2 赋权方法 |
4.2 评价指标赋权步骤 |
4.2.1 构建指标层次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一致性检验与修正 |
4.2.4 群决策 |
4.2.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
4.3 评价指标赋权计算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因素层 |
4.3.3 准则层 |
4.3.4 指标层 |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比对 |
4.5 小结 |
5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应用实例 |
5.1 评价程序 |
5.2 评价对象简介 |
5.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座 |
5.3.1 评价分析 |
5.3.2 评分汇总 |
5.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AB座 |
5.4.1 评价分析 |
5.4.2 评分汇总 |
5.5 评价结果及建议 |
5.5.1 评价结果分析 |
5.5.2 改进建议 |
5.6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指标要素说明及评分表 |
附录2: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3:图录 |
附录4: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引气归元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胃热湿阻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于肥胖症的研究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于肥胖症的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肥胖症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的治疗 |
3 腹针临床应用 |
实验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案 |
3 统计结果 |
4 结果分析 |
讨论 |
1 选题目的 |
2 引气归元法概述 |
3 针刺治疗本病优势 |
4 疗效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4)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和理论研究 |
1.文献研究 |
1.1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肥胖症的病因病机 |
1.3 肥胖症的临床分型 |
1.4 肥胖症的临床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2.临床治疗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注意事项 |
2.4 意外情况的处理 |
3.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 |
3.2 观察要求 |
3.3 中医证候评分 |
3.4 疗效评价:参考全国第三届肥胖病学术会议的疗效标准 |
3.5 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两组患者体重、肥胖度、体质指数比较 |
4.3 两组患者腰围、臀围、腰臀比比较 |
4.4 两组患者TG、TC、LDL-C、HDL-C比较 |
4.5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4.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4.7 安全性评价 |
4.8 体重反弹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本研究的意义 |
2.研究结果分析 |
3.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理论依据 |
4.穴位埋线与针刺两种治疗方式的对比研究 |
5.选穴依据 |
6.穴位埋线对肥胖伴随疾病和症状的治疗 |
7.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饮食干预对肥胖儿童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儿童肥胖 |
2.1.2 认知行为疗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肥胖对儿童影响研究 |
2.3.1 肥胖对生理的影响 |
2.3.2 肥胖对智力的影响 |
2.3.3 肥胖对心理的影响 |
2.3.4 肥胖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
2.4 肥胖程度测量指标与评价 |
2.4.1 简易测量指标 |
2.4.2 精准测量指标 |
2.5 运动干预研究 |
2.5.1 运动干预原理 |
2.5.2 运动干预处方 |
2.6 饮食干预研究 |
2.7 认知行为疗法研究现状 |
2.7.1 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践意义 |
2.7.2 认知行为在减肥中的运用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综述法 |
3.2 问卷调查法 |
3.3 数理统计法 |
3.4 实验法 |
3.4.1 实验对象与分组 |
3.4.2 实验流程 |
3.4.3 运动干预 |
3.4.4 饮食干预 |
3.4.5 认知行为干预 |
3.4.6 测量指标 |
3.4.7 出营后饮食调查 |
3.4.8 出营后运动调查 |
3.4.9 运动认知情况调查 |
3.4.10 质量控制 |
3.4.11 干预过程中无关变量的控制 |
4. 研究结果 |
4.1 干预前后营养知识认知情况比较 |
4.2 干预前后健康行为态度比较 |
4.3 干预前后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率(FM%)比较 |
4.4 干预前后血糖和血脂四项比较 |
4.5 实验组、对照组后期追踪调查结果 |
4.5.1 肥胖相关知识认知情况 |
4.5.2 健康行为态度调查 |
4.5.3 基础指标BMI、腰臀比、体脂率的变化 |
4.5.4 血糖和血脂四项的变化 |
5. 分析与讨论 |
5.1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干预对肥胖儿童腰臀比、BMI和体脂率的影响 |
5.2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干预对肥胖儿童血脂和血糖的影响 |
5.3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干预对肥胖认知情况和健康行为态度的影响 |
5.4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干预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
5.5 干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社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 全球趋势:慢性疾病的预防干预控制 |
二 本土困境: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问题 |
三 实践模式: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参照 |
四 理论依据:社会治理理论的成熟完善 |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一 学术价值 |
二 应用价值 |
第三节 国内外学术史梳理及述评 |
一 国外学术史的梳理与述评 |
二 国内学术史的梳理与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总体设计 |
一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构想 |
小结 |
第二章 社会治理理论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 |
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
第二节 社会治理的特征与原则 |
一 系统治理的基本原则 |
二 依法治理的基本原则 |
三 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
四 源头治理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社会治理理论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演进历程 |
第一节 我国体质概念的溯源、祛魅与求真 |
一 中医体质学的“体质”溯源与求真 |
二 体质人类学的“体质”溯源与求真 |
三 体质健康中的“体质”溯源与求真 |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法规演进 |
第三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演进 |
第四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指标演进 |
第五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规模调研演进 |
第六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动态分析 |
一 我国青少年身体形态发展的动态分析 |
二 我国青少年身体机能发展的动态分析 |
三 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动态分析 |
第七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数据监测演进 |
一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的演进 |
二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的历史演进 |
三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历史演进 |
第八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理念嬗变逻辑 |
一 性能关联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 |
二 技能关联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 |
三 健康关联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 |
四 健壮关联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 |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元问题 |
第一节 国家需求vs个体需求: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价值诉求 |
第二节 政府主导vs社会主导: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运行机制 |
第三节 财政投入vs市场投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经费投入 |
第四节 技能关联vs健康关联: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指标向度 |
第五节 教学评估vs健康评估: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测评目的 |
第六节 惩罚机制vs激励机制: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控制 |
第七节 教育权责vs社区权责: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责任 |
第八节 体育课程vs体质课程: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教育策略 |
小结 |
第五章 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治理模型 |
第一节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生态健康模型 |
一 青少年体质健康生态健康模型理念 |
二 自然环境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
三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
第二节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格林模型 |
一 青少年体质健康格林模型基本理念 |
二 青少年体质健康格林模型理论原则 |
三 青少年体质健康格林模型实施步骤 |
第三节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多层社区模型 |
一 青少年体质健康多层社区模型理念 |
二 多层次社区健康路径模型理论原则 |
三 多层次社区健康路径模型实施步骤 |
第四节 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模型借鉴 |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治理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 |
一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府管理特征 |
二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治理特征 |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POET治理模型构建 |
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
二 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原则 |
三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POET治理模型 |
第三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环境系统(P-E)治理 |
一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环境治理 |
二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自然环境治理 |
三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环境治理 |
四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生活环境治理 |
五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服务环境治理 |
第四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组织系统(P-O)治理 |
一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府行政部门治理 |
二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组织团体治理 |
三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经济市场机构治理 |
第五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技术系统(P-T)治理 |
一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个人技术管理治理 |
二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学校技术管理治理 |
三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医疗技术管理治理 |
小结 |
第七章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治理路径设计 |
第一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路径框架 |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政策目标 |
第三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协同格局 |
第四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沟通渠道 |
第五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参与平台 |
第六节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社会治理的干预策略 |
小结 |
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生活质量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样本量 |
2.3 研究内容 |
2.3.1 体检 |
2.3.2 调查问卷 |
2.4 研究方法 |
2.4.1 体检 |
2.4.2 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学生选取 |
2.4.3 发放知情同意书 |
2.4.4 组织问卷调查 |
2.4.5 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细则 |
2.5 质量控制 |
2.5.1 统一方法 |
2.5.2 调查问卷的质量控制 |
2.5.3 数据的录入和整理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性别 |
3.1.2 年龄 |
3.1.3 居住地 |
3.1.4 是否与父母同住 |
3.1.5 是否有单独房间 |
3.1.6 每日可支配零花钱 |
3.1.7 家中是否有电脑 |
3.1.8 父亲文化程度 |
3.1.9 母亲文化程度 |
3.1.10 看护人职业 |
3.2 正常体重、超重、肥胖三组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比较 |
3.2.1 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比较 |
3.2.2 男生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生活质量比较 |
3.2.3 女生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生活质量比较 |
3.3 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单因素分析 |
3.3.1 性别 |
3.3.2 年龄 |
3.3.3 居住地 |
3.3.4 与父母同住 |
3.3.5 单独房间 |
3.3.6 可支配零花钱 |
3.3.7 家中有电脑 |
3.3.8 父亲文化程度 |
3.3.9 母亲文化程度 |
3.3.10 看护人职业 |
3.4 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超重、肥胖对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
4.1.1 超重、肥胖对中小学生社会心理功能的影响 |
4.1.2 超重、肥胖对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 |
4.1.3 超重、肥胖对中小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 |
4.1.4 超重、肥胖对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影响 |
4.2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
4.2.1 性别 |
4.2.2 年龄 |
4.2.3 居住地 |
4.2.4 是否与父母同住 |
4.2.5 是否有单独房间 |
4.2.6 可支配零花钱 |
4.2.7 家中是否有电脑 |
4.2.8 父母亲文化程度 |
4.2.9 看护人职业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幼儿园为主体背景下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探讨 ——以苏州城区和农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儿童肥胖的流行状况 |
1.2 儿童肥胖的定义和判断(诊断) |
1.3 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
1.4 儿童肥胖的危险性 |
1.5 儿童肥胖干预情况与效果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方法与对象 |
2.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身高和体重测量 |
2.2.2.1 相关仪器 |
2.2.2.2 测量时间 |
2.2.2.3 身高和体重测量方法 |
2.2.3 肥胖的判定 |
2.2.4 膳食调查 |
2.2.5 体力活动调查 |
2.3 统计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4.1 仪器校正 |
2.4.2 预调查 |
2.4.3 强调统一 |
2.4.4 数据与数据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结果 |
3.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3.1.1 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分布 |
3.1.2 调查对象生长发育情况 |
3.2 儿童体重分布情况 |
3.2.1 儿童肥胖度 F 分布情况 |
3.2.2 超重与肥胖情况 |
3.2.2.1 不同性别肥胖超重检出率 |
3.2.3 不同地区(城镇和农村)超重和肥胖检出率 |
3.2.4 各年龄段以及各年龄段不同性别肥胖率和趋势分析 |
3.3 儿童肥胖程度构成比 |
3.3.1 不同性别肥胖构成比 |
3.3.2 不同年龄肥胖构成比 |
3.4 Kaup 指数法 |
3.5 两种儿童肥胖评定标准 |
3.6 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
3.6.1 儿童肥胖检出率相关因子及赋值 |
3.6.2 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3.6.3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调查、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
4.2 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
4.3 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 |
4.4 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 |
4.5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 |
4.5.1 年龄 |
4.5.2 身高 |
4.5.3 所在地区 |
4.6 其他的可能相关因素 |
4.6.1 出生体重 |
4.6.2 体力活动 |
4.6.3 遗传因素 |
4.6.4 幼儿园膳食对儿童肥胖的影响 |
4.6.5 父母是否有过敏史和是否食物不耐受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幼儿园食谱调查、分析与建议 |
6.1 前言 |
6.1.1 目的 |
6.1.2 方法 |
6.1.3 结果 |
6.1.4 结论 |
6.2 对象和方法 |
6.2.1 调查对象和时间 |
6.2.2 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食谱现状 |
6.3.1.1 早点 |
6.3.1.2 午餐 |
6.3.1.3 水果 |
6.3.1.4 午点 |
6.3.2 食谱评价 |
6.3.2.1 早点 |
6.3.2.2 午餐 |
6.3.2.3 水果 |
6.3.2.4 午点 |
6.4 讨论与建议 |
6.4.1 研究角度 |
6.4.2 主食与点心 |
6.4.3 饮料 |
6.4.4 菜肴原料种类 |
6.4.5 菜肴烹调方法 |
6.4.6 加强膳食食谱的指导与管理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综述 |
7.1 儿童肥胖流行现状 |
7.1.1 国外儿童肥胖现状 |
7.1.2 中国儿童肥胖现状 |
7.2 儿童肥胖的发病机制 |
7.3 儿童肥胖的定义和判断 |
7.4 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
7.5 儿童肥胖的危害与医学并发症 |
7.5.1 儿童肥胖的危害 |
7.5.2 与肥胖相关的医学并发症 |
7.6 儿童肥胖干预情况与效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持省、市、局课题情况 |
攻读硕士其间参编书籍情况 |
攻读硕士其间发表专业、业务论文情况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致谢 |
(9)趣味性有氧运动对肥胖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综述 |
2.1 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现状 |
2.2 青少年肥胖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
2.2.1 单纯性肥胖对儿童心肺机能的影响 |
2.2.2 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
2.2.2.1 对有氧耐力的影响 |
2.2.2.2 对速度素质的影响 |
2.2.2.3 对力量素质的影响 |
2.2.2.4 对灵敏协调素质的影响 |
2.2.2.5 对柔韧素质的影响 |
2.3 肥胖儿童有氧运动处方 |
2.3.1 运动项目 |
2.3.2 运动强度 |
2.3.3 运动时间及频率 |
2.4 有氧运动干预对肥胖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
2.4.1 对体成分的影响 |
2.4.2 对心肺机能的影响 |
2.4.3 运动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内容 |
3.2.2 技术路线 |
3.2.3 研究方法 |
3.2.4 运动处方制定与实施 |
3.2.5 数据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上海市部分小学生体力活动现状调查结果 |
4.1.1 体重正常和肥胖小学生的静态活动时间比较 |
4.1.2 体重正常和肥胖小学生能量消耗比较 |
4.1.3 体力活动与身体素质相关性研究 |
4.2 肥胖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
4.2.1 运动干预前不同组别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比较 |
4.2.2 运动干预前不同组别身体机能指标测试结果比较 |
4.2.3 运动干预前不同组别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比较 |
4.3 运动干预对肥胖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 |
4.3.1 运动干预前后不同组别身体形态指标变化 |
4.3.2 运动干预前后不同组别身体机能指标变化 |
4.3.3 运动干预前后不同组别身体素质指标变化 |
5. 讨论与分析 |
5.1 体重正常与肥胖小学生体力活动现状 |
5.2 肥胖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
5.3 运动干预对肥胖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
6. 结论 |
7.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页 1 |
附页 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超重和肥胖与儿童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关系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目的、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超重和肥胖与儿童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关系基线调查 |
2.1 结果 |
2.2 讨论 |
单元小结 |
第三章 超重和肥胖与儿童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关系追踪研究 |
3.1 结果 |
3.2 讨论 |
单元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建议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肥胖症与营养不良儿童65对智力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儿童营养状况与相关政策回顾[J]. 李振珲. 食品安全导刊, 2021(16)
- [2]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D]. 袁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引气归元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胃热湿阻型)的临床研究[D]. 李洪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张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运动饮食干预对肥胖儿童的效果研究[D]. 李婷.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2)
- [6]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社会治理研究[D]. 万义.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7]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生活质量的关联研究[D]. 张欢. 中南大学, 2014(03)
- [8]幼儿园为主体背景下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探讨 ——以苏州城区和农村为例[D]. 张宇. 苏州大学, 2013(01)
- [9]趣味性有氧运动对肥胖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D]. 郭娟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10]超重和肥胖与儿童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关系追踪研究[D]. 石倩.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