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的周末综合症

电视节目的周末综合症

一、电视节目的双休日综合症(论文文献综述)

程琳[1](2017)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婚姻生活教育需求及其社会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家庭规模、结构与功能正发生急剧变化。传统与现代多元价值并处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对家庭婚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婚姻生活的品质与满意度下降,婚姻中功利性因素增加,婚外情与高离婚率等社会现象影响家庭婚姻生活的稳定性等。为了积极促进夫妻和谐稳定的婚姻关系,推进文明家庭建设,开展面向婚姻生活的教育并予以社会支持,日益成为当前家庭研究与家庭政策实践的重要现实任务。家庭婚姻生活教育指在夫妻婚姻生命发展阶段中,围绕夫妻亲密关系改善、增强婚姻满意度与预防家庭婚姻问题的学习与教育培训实践活动。本研究基于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婚姻生活发展状况,深入探讨夫妻面对婚姻生活的教育需求问题以及相应的社会支持供给体系建设,这对于改善家庭亲密关系之品质,增进家庭的稳定性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五章内容。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并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婚姻与婚姻生活教育研究概况。其次,阐释了婚姻生活教育相关理论,并分析了与婚姻生活教育的需求及社会支持相关的理论。其三,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两种范式,全面了解转型时期我国家庭婚姻生活发展基本状况。并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当下夫妻婚姻生活教育需求的具体内容以及婚姻生活教育的社会支持发展状况。最后,借鉴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现实,提出未来社会推进婚姻生活教育支持的重点突破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婚姻生活呈现婚姻困惑、婚姻焦虑与婚姻矛盾等主要困境。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家庭的夫妻具有较强的婚姻生活学习意愿、非功利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标、多样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途径等诸多教育需求特征。与此同时,调查发现转型期我国家庭婚姻生活教育在社会支持方面存在政府组织乏力、教育系统缺失、社区服务软化、网络媒体混乱以及专业支持不足等发展困境。研究建议,应在遵循家庭夫妻婚姻生活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完善学校支援家庭婚姻教育制度、探索社区教育模式以及推进婚姻教育立法等措施,努力达成婚姻生活教育的终身化、多元化、专业化、资讯化以及国际化。

吕文静[2](2016)在《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休日是幼儿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休闲时间段,双休日拥有非常丰富的家庭教育和休闲资源。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是指,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双休日所进行的一系列休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本研究首先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选取了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家庭系统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笔者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对幼儿经常活动的一些场所进行观察,并在所观察的地方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一步了解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具体情况。最后笔者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数据分析,全面探讨了家长对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价值认可,幼儿家庭双休目活动的计划、时间安排、活动地点、活动种类、活动收获,以及影响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对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价值已有初步认识,如:部分家长对双休日的活动价值有一定的了解;在活动计划中比较尊重儿童选择的自主权;活动形式较为丰富并呈现多元化趋势;家长也已初步运用双休日有意识培养幼儿的能力;大多数家庭重视父亲的有效参与;家长利用双休日培养幼儿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消费较高、活动范围受限、活动随意性强;家长对幼儿双休日活动重视的偏差;幼儿双休日静态活动居多、户外活动缺少、活动缺乏玩伴、在园的良好习惯受到影I响: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缺乏指导。笔者在对以上研究结果进行思考的基础上,认为家长应多关注和了解孩子,重视其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家长应为孩子合理安排活动计划,引导孩子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家长应多挖掘身边的社区资源,丰富幼儿的双休日活动;家长应加强对幼儿双休日活动的指导,并有效参与进去;家长应改正自身不良的休闲习惯,努力为幼儿树立榜样;同时社区、幼儿园、社会机构也应为儿童双休日活动提供资源支持并加强对家长的指导。

张培[3](2016)在《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 ——教师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关怀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师生存状态问题多有研究,但大多是调查取向、心理取向、发展取向或哲学取向,缺少从生命高度的关怀。有限的对教师生命问题的研究,或者关注教师的“类”生存,或者“单向度”关注教师生存,而针对“具体教师”的整体关怀非常少见且不系统。现实关注的盲视、价值观念的误导、教育变革的呼唤以及哲学研究的启示激发了我从生命高度研究教师生存状态的勇气。教师职业生存的逻辑前提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培育与成长。每个人都有自然和精神双重生命,自然生命的成长依赖于物质养料,而精神生命的成长则依赖于教育养料。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被召唤者”而存在的,回应儿童精神生命的召唤是教师的职业使命,而教师的教育养料主要源于自我精神生命的发展状况。同时,教师还是作为一个“生命体验者”而存在的,在教师与学生的精神相遇中,在双向的意向性关系中,师生是共在的、共同体验与共同成长的,没有了教师的生命体验,师生的相遇就会缺少生命的反馈机制,就无法做到教育养料的及时与全面供给。当前,教师生存状态呈现出生命活力丧失的被动异化特点。通过在学校场域的量表测查、个别访谈和日常观察,发现教师生存状态受困于规定性生存尺度和确定性教育流程,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对工作情感耗竭、对学生冷漠迁怒、对自己消极评价等职业倦怠;受固定程序、统一标准和僵化逻辑的框定,在教学过程、事务工作和自我发展中丧失自我、自主和自由;受工业化教育程式的影响和规约,在精神、情感、体验等层面,教师与教学过程、学生和生活世界等产生疏远、分离与隔膜。现代性困境是教师被动异化生存的总因。现代性的价值逻辑使教师的教育实践陷入技术化、外在化和虚无化的境地。科学主义贬抑教师实践智慧,使教师生存沦落为技术化的、淡化了自我生命情感的生存,教师知识的实践性、个体性、情境性和缄默性被漠视;主体性迷失消解教师生命意义,使教师生存异化为虚无化的、忘却了自我生命价值的生存,神性消解人性、表演性消解真实性、我性消解他性,使教师作为“人”、“我”和“共在”之生命意义丢失。工具理性僭越教师自主发展,使教师生存扭曲为外在化的、压抑了自我生命创造的生存,教师丧失了主动、内在、超越的发展品性而陷入被动、表面和功利的囚笼之中。关怀教师生命是回归教育本真的内在诉求。作为“此在性”存在,教师生命彰显了主动性、可能性与共在性;作为“意义性”存在,教师生命彰显了追问性、反思性和言谈性;作为“关系性”存在,教师生命彰显了意向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教师的诗意生存表现为关心—负责、理解—对话和实践—反思的生命样态。为此,要形成教师生命的多元关怀体系:自我要关注当下与过程、积极体验与表达、幸福工作与生活;学校要重塑教师专业信念、唤醒教师内在激情、归还教师专业自由;社会要增加对教师工作特殊性的理解,给予积极的社会评价,不断变革社会的考试与用人制度,为教师诗意地栖息于教育大地创造没有污染的外部环境。

冯春春[4](2016)在《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文中提出入园焦虑,又称分离型焦虑,是幼儿入园时面对新环境和新人际关系产生的情绪障碍,具体表征在情绪、自理、社交三方面。入园焦虑常表现为:入园前期脾气暴躁、情绪低落、依恋教师、拒绝进餐、攻击他人等现象。入园焦虑是家庭教育中缺失和偏差的体现,如果幼儿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有效地舒缓释放,将潜移默化影响其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开展幼儿入园焦虑成因分析和应对策略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依据笔者5年幼儿园教师工作经历,通过对H幼儿园四个小班共120名幼儿持续108天的跟踪观察记录,将幼儿焦虑程度划分为入园焦虑程度深、适中、轻三方面;并对其中一个班级30名幼儿第一个月的幼儿入园焦虑情况详细分析后,选取该班1名焦虑程度最深幼儿进行个案研究。与此同时,分别对2所大学和1所企业附属幼儿园的教师、家长多次进行访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叙事法,深入剖析影响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探求舒缓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家长自身情况、教育行为、心理因素、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园合作程度均与幼儿入园焦虑程度存在明显关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幼儿园不同班级在入园焦虑程度深人数上没有显着差别、入园焦虑成因与家庭因素紧密耦合;第二,父母的育龄越高,文化程度越低,教育观念分歧越大,自身焦虑情绪越重,角色定位偏差,幼儿入园焦虑程度越深;第三,家庭氛围越紧张,家庭教养方式越溺爱,宽容感恩教育越缺失,孩子独立性越弱,幼儿入园焦虑程度越深;第四,家长与幼儿教师沟通互信越不通畅,幼儿入园焦虑程度越深。以上研究,旨在从幼儿表象探悉其心理需要,有针对性提出缓解入园焦虑对策。从爱的角度出发,帮助幼儿迈好精彩人生第一步,携手为幼儿营造金色快乐的美好童年。

高婧[5](2014)在《成都市高中生闲暇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不断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节假日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闲暇时间的客观增多与成都市闲暇底蕴的特点相结合,是本研究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本文旨在发挥好闲暇教育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好闲暇时间,提高闲暇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闲暇态度、闲暇价值观、闲暇技能和闲暇习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闲暇教育的现实,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从成都市高中生闲暇时间、闲暇活动,闲暇教育实施状况等方面实施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资料从学生闲暇时间的多少;闲暇活动的内容,闲暇活动内容的质量;人们对闲暇教育的评价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对调查结果作总体的描述,并结合已有相关研究对调查结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最后总结成都市闲暇教育的现状,对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做一些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进一部思考如何将研究转化为成果,推动成都市高中生闲暇教育的发展。成都市高中生闲暇教育的现状虽然还不容乐观,但本研究对于在将要实施的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和大学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后,高中生、学校、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将要面对的高中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王淑芬,鞠青,张云[6](2013)在《家园合作建构幼儿秩序行为的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培养幼儿公共秩序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存在问题尽管目前大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

杨斌[7](2011)在《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 ——湖南长、株、潭职业女性的调查》文中提出当时光进入到21世纪时,身体成为了最流行的话语。其中以女性身体的审美尤为凸显,且在媒体介入的今天,古希腊辉煌文化在今天女性身体美塑造中也渐渐无语。面对当今男权主流文化控制的女性身体的病态审美文化,如果没有一种健康文化去取代它,想要改变女性对身体痴狂的局面是有很大难度的。本研究以女性身体美与健身健美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个案研究、访谈、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女性身体审美与身体塑造的历史视角阐述女性身体文化对女性身心的影响,多角度剖析女性身体美的内涵,特别是通过对女性身体塑造与美的追求现状描述,来凸现女性健身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揭示由此给城市职业女性而带来的深层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女性健身健美体育发展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一、病态的审美文化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制约着女性的发展。女性身体美的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从女蜗补天时期的生殖崇拜、文明社会初期的健壮自然、春秋的素朴与战国的修饰、汉至唐的重修饰兼顾才貌、宋至清的阴柔病态之美、民国至建国初期的形体趋于健康之美、文革时期女性身体美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健康多元的美等,构成女性身体美的历史。然而,在当今新的“文化移入”条件下,出现对反传统规则的审美化趋向以及对非常态美的认定与追逐。表现为:美的现代标准下女性对身体不满加剧、美丽消费成为职业女性个人消费首选、“美女”行业走进大众生活、美丽消费使女性痛并焦虑着。也正是由于这种认定与追逐使女性身体走向物化、消费化,使女性丧失了自由发展的空间、降低自我生存的价值,给女性自身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是一种病态的审美文化。二、新时代的公共健康服务在全球倍受重视,但我国城市职业女性的健康意识不佳、健身参与不足。一是职业女性对于工作、家庭和情感等带来的压力,应对方法和排遣方式非常有限。二是普遍存在焦虑感。三是不太重视体检,尤以20-30岁人群为最突出。四是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与客观指标所反映的情况存在矛盾,表现为对自身的健康关注不足、缺乏正确的健康认知、也较少采取积极行动,当然健康美产品和服务不能充分满足女性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虽说健身可以作为身心减压阀是城市职业女性共识,但女性健身参与不够、健身消费热情不高。当然目前健身运动的硬件建设、健身的主要组织形式、舆论与媒体正面的积极干预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健身参与。三、女性健身体育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是人本理念缺失、人文体育疏离。表现为:一是健身参与中,健康维护收效甚微。二是更多的是为减肥,塑造形体,而对健身运动的文化品性和育人功能、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其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等方面存在不足。三是受媒体的影响,健身层面女性难以寻找到持续的支持与鼓励,运动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女性身体美形象出现异化现象,很难表现对女性的生存健康权、主体人的发展和塑造以及审美需求实施人文关怀,因而也难发展基于女性立场健身参与的价值判断。四、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女性权力的张扬。在经历千百年的审美追寻后的今天,现代女性认识到:女性身体的美、健康、快乐与活力作为一种理想的、个性化的、不断创新主体自觉的价值世界,是引导女性走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道路的必要所在。这种既强调内在的塑造又注重女性外在性征的表现与美化,是现代职业女性身体美的基础和内核,它体现女性生活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为此,当今社会女性身体的美必须重新赋予多元意义,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修正。尤其是要充分认识打造女性身体美的健身健美体育功能,它能体现女性对美的追求,能建构女性身体真正的美丽,能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五、女性健身健美体育的整体建构必须立足女性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其理论建构主要包括对健身健美体育的要义、特征、价值、动力、目标和主体进行探寻,要体现女性对身体美的追求,是建立在对自身有了自觉意识特别是自身价值意识的基础上的人本理念观,是从本来意义上探索人的价值的价值观。总体目标应是女性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反映在信念、信仰、理想等方面的基本价值的总和。同时在目标建构中必须明确女性健身健美体育是面向现实身体还是理想身体、是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还是单向发展、健身参与上两性平等是相对还是绝对的问题,使女性健身参与建立在一个更高意义并寻求文化、社会学意义上的权利结构重组,从而促进职业女性对健身健美体育的广泛参与。实践层面的建构则主要体现建构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健身健美目标多元的、在过程中体验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健康生活方式,并将它融入到广大职业女性的日常生活、工作、休闲和出行等活动中,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丰富、拓展、培育能激发职业女性积极主动参与的健身健美体育文化,使之形成生生不息的发展态势,为新时期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六、女性身体美的未来走向是在追求女性身体的健康与美丽的同时,赋予女性身体美多元意义,以一种生命理性来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女性身体审美上的自由与女性个体的生命价值。健身健美体育在女性追求健康、美丽、充满活力和快乐的新的发展价值取向上,将成为女性全面发展的第一需要。

梅龙[8](2012)在《互联网对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研究 ——兼论我国儿童节目构建》文中认为本文以“央视少儿频道的节目构建”为着力点,分析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之下少儿频道的生存状况,并对少儿频道的构建和发展给出了一些的建议。研究表明,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收视习惯,主要包括影响了儿童收看电视的时间、时间段、收视偏好等等。以实证研究的结论为基础,在当前的儿童电视发展情势下,本文分别从节目内容构建、节目形式构建、传播渠道构建三个方面为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编排提出建议,以求用更科学、合理的节目架构应对互联网分流儿童电视受众的影响。本文首次给“收视习惯”以明确清晰的定义,并对“收视习惯的评估维度”作了细致讨论。同时,研究者还从“人类社会化”的视角分析了影响收视习惯的主要因素,尝试着为今后的媒介使用研究拓开一个新的空间。

周田敬[9](2010)在《我国部分城镇居民身体脂肪含量与生活方式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脂肪组织是人体基本组织之一,体内需要一定的脂肪来维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其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康需要合理的身体脂肪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健康危险性增加,甚至诱发多种疾病。本研究以代表我国不同地域的济南、广州、成都和西安四个城市的3-69岁1013名健康居民为实验对象,采用双能X光吸收法进行身体脂肪含量和分布特征的检测,同时使用自行编制的生活方式调查问卷,进行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营养素摄取以及日常活动内容及体力活动情况等方面内容的生活方式调查。通过对问询与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本研究我国城镇居民体脂含量与生活方式具有如下关系:(1)“油炸”及“煎炒”的烹调方式,每天饮酒者以及经常醉酒者在躯干部位脂肪堆积最高,形成内胚型体型,使消化器官肥大,内脏器官脂肪沉积丰富,成为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结肠癌和其他一些重要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2)每日主食摄入量在“150-200g”以上,合理、均衡的肉类、鱼虾类、鸡蛋、奶制品、豆制品、蔬菜、水果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减少零食摄取量以及睡前半小时内进食夜宵等行为,可防止由于高脂、高糖等高危食品的摄入引发体脂率上升;(3)校外特长班的选择应以体育锻炼、音乐舞蹈等儿童青少年喜爱的科目为主,从小培养身体活动的方法与知识,每日看电视、录像、玩电脑游戏的累积时间控制在2-3个小时之内,保证每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可有效防止全身体脂率,特别是躯干体脂率增加;(4)成年人在休闲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和园艺劳动等活动,并且每日活动超过60分钟以上者和坚持体育锻炼者,可以有效降低全身体脂率;(5)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辅以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控制身体脂肪含量的效果、效益最佳。

丁皓[10](2006)在《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职业学校学生入学的门槛普遍较低,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行为素质较差,给后续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研究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现状入手,通过访谈和自编的《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现状调查问卷》与《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现状访谈问卷》,对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校园学习生活、公民意识和价值观、家庭日常生活和娱乐、个人情况等四个方面的抽样调查。经过分析发现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如下突出问题:一是学习上目的不明,方法不当,焦虑现象普遍;二是情感上表现冷漠,耐挫力弱,严重压抑;三是价值观念上道德判断失之偏颇,存在诚信缺失;四是人际交往有较大偏差;五是择业观念单一,就业能力不强。六是成长环境尴尬,严重阻碍职校生健康发展。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对策探讨:一是根据职校生的学习现状,改变常规教育模式;二是根据职校生专业特色,深化职业学校的职业化教育;三是根据职校生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是根据职校生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五是根据职校生成长状况,优化职校生的成长环境。

二、电视节目的双休日综合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节目的双休日综合症(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婚姻生活教育需求及其社会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婚姻与婚姻生活
        1.2.2 婚姻生活教育
        1.2.3 婚姻生活教育的社会支持
        1.2.4 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研究法
        1.4.3 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婚姻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
        2.1.1 婚姻生活教育的概念
        2.1.2 婚姻生活教育的特点
        2.1.3 婚姻生活教育的功能
    2.2 婚姻生活教育需求的理论
        2.2.1 婚姻生活教育需求的概念
        2.2.2 终身学习理论与婚姻生活教育
        2.2.3 婚姻冲突理论与婚姻生活教育
    2.3 婚姻生活教育的社会支持理论
        2.3.1 社会支持的概念
        2.3.2 家庭发展理论与社会支持
        2.3.3 婚姻品质及稳定理论与社会支持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框架
    3.3 质性研究
        3.3.1 质性研究的目的
        3.3.2 方法选择的依据
        3.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4 访谈中注意事项
        3.3.5 研究的实施步骤
    3.4 问卷调查
        3.4.1 调查的目的
        3.4.2 问卷的设计
        3.4.3 问卷的实施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婚姻生活发展基本情况
        4.1.1 社会转型造成婚姻困惑
        4.1.2 社会转型引发婚姻焦虑
        4.1.3 社会转型引起婚姻冲突
    4.2 中国夫妻婚姻生活教育需求的具体表现
        4.2.1 婚姻生活教育的意愿
        4.2.2 婚姻生活教育的动机
        4.2.3 婚姻生活教育的目标
        4.2.4 婚姻生活教育的内容
        4.2.5 婚姻生活教育的途径
    4.3 婚姻生活教育的社会支持发展状况
        4.3.1 政府组织乏力
        4.3.2 教育系统缺失
        4.3.3 社区服务软化
        4.3.4 网络媒体混乱
        4.3.5 专业支持不足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主要结论
        5.1.1 转型期我国婚姻生活发展现实
        5.1.2 婚姻生活教育的需求特点
        5.1.3 社会给予婚姻生活教育的状况
    5.2 国际经验借鉴
        5.2.1 新加坡:多元主体参与婚姻生活教育
        5.2.2 美国:项目带动婚姻生活教育
    5.3 中国发展方向
        5.3.1 贯穿家庭生命周期,达成婚姻生活教育终身化
        5.3.2 照顾弱势家庭团体,达成婚姻生活教育多元化
        5.3.3 建立专业教育培训,达成婚姻生活教育专业化
        5.3.4 提供网络服务平台,达成婚姻生活教育资讯化
        5.3.5 加强国外学术交流,达成婚姻生活教育国际化
        5.3.6 结合民间企业团体,达成婚姻生活教育普及化
    5.4 未来重点突破
        5.4.1 促进学校支援家庭
        5.4.2 探索社区教育模式
        5.4.3 推进婚姻教育立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访谈提纲
附件3:中国家庭婚姻生活教育需求调查

(2)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评析
    第三节 理论基础及启示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问卷法
    第二节 观察法
    第三节 访谈法
第三章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目的
    第二节 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计划
    第三节 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时间
    第四节 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地点
    第五节 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种类
    第六节 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收获
    第七节 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思考与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 ——教师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关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教师生命关怀研究的缘起
        一、现实关注的盲视
        二、价值观念的误导
        三、教育变革的呼唤
        四、哲学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教师生存状态的概念解读
        一、生存
        二、生存状态
        三、教师生存状态
        四、教师生存状态的职业规定性
    第三节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的四种取向
        一、实证调查的研究取向
        二、心理分析的研究取向
        三、专业发展的研究取向
        四、哲学追问的研究取向
    第四节 教师生存状态的生命关怀企盼
        一、教师生存状态研究的生命关怀缺失
        二、教师生存之生命关怀的理念畅想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教师生存状态的现象透视
    第一节 自在自为之教师生存状态透视
        一、自在自为教师生存状态之现象透视
        二、自在自为教师生存状态之理性反思
    第二节 被动异化之教师生存状态透视
        一、倦怠的生存
        二、被动的生存
        三、疏离的生存
第二章 教师生存状态的现代性反思
    第一节 科学主义的偏执与教师实践智慧的贬抑
        一、科学主义的偏执
        二、科学主义对教师实践智慧的贬抑
    第二节 主体性的迷失与教师生命意义的消解
        一、主体性的迷失
        二、主体性的迷失对教师生命意义的消解
    第三节 工具理性的僭越与教师自主发展的虚饰
        一、工具理性的僭越
        二、工具理性的僭越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虚饰
第三章 教师生存状态的生命关怀
    第一节 教师生命的存在论解读
        一、教师生命是“此在性”的存在
        二、教师生命是“意义性”的存在
        三、教师生命是“关系性”的存在
    第二节 教师诗意生存的生命样态
        一、关心—负责
        二、理解—对话
        三、实践—反思
    第三节 教师生命的多元关怀
        一、教师生命的自我关怀
        二、教师生命的学校关怀
        三、教师生命的社会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外文类
附录 教师生存状态调查表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入园焦虑的相关研究
        2. 核心概念界定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幼儿入园焦虑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 蒙台梭利的心理畸变理论
    (二)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三)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四) 埃里克森发展八个阶段
    (五) 皮亚杰的心理学名词“幼儿自我中心”
    (六)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七) 池田大作的家庭教育观
三、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调研
    (一) 调研一:幼儿入园焦虑在园情况的调查研究
        1. 调研目标和对象
        2. 调研方法
        3. 调研分析
        4. 调研小结
    (二) 调研二:对一个班级的幼儿入园第一个月的入园焦虑状况研究
        1. 调研目标和对象
        2. 调研方法
        3. 调研分析
        4. 调研小结
    (三) 调研三:对一名深度入园焦虑幼儿的个案研究
        1. 调研目标和对象
        2. 情况调研
        3. 调研分析
        4. 调研小结
    (四) 调研四:针对入园焦虑程度深/中/轻三种情况展开家长教师访谈
        1. 调研目标和对象
        2. 调研方法
        3. 调研分析
        4. 调研小结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
    (一) 家长自身层面
        1. 父母育龄偏高对幼儿入园焦虑的影响
        2. 父母的教育程度偏低
    (二) 家长教育行为层面
        1. 包办代替,忽视培养幼儿自主性
        2. 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
    (三) 家长心理层面
        1. 家长自身焦虑情绪
        2. 宽容豁达教育的缺失
    (四) 家庭教育方式层面
        1. 未营造家庭和谐的氛围
        2. 未建立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
        3. 父母角色定位偏差
    (五) 家园合作层面
        1. 入园初期阶段,家长教师彼此陌生
        2. 入园中期阶段,家长教师沟通配合不畅
        3. 入园后期阶段,家长活动参与度低
        4. 长假期间缺乏家园跟进,幼儿出现“再入园焦虑”情绪
五、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对策分析
    (一) 家长自身改善策略
        1. 把握最佳育龄
        2. 做智慧母亲,自身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手抓
    (二) 家长教育行为策略
        1.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2. 父母教育观念需保持一致
    (三) 家长心理调适策略
        1. 改善家长心理素质
        2. 渗透宽容豁达教育
    (四) 家庭教育方式策略
        1.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2. 建立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
        3. 端正父母角色定位
    (五) 家园合作策略
        1. 入园初期阶段,家长教师的“破冰”
        2. 入园中期阶段,家长教师加深沟通互信
        3. 入园后期阶段,家长教师深度配合
        4. 长假期间家园紧密跟进,预防幼儿“再入园焦虑”情绪
结语
    (一) 创新之处
    (二) 存在不足
    (三) 进一步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家长部分)
附录二: 访谈提纲(教师部分)
附录三: 入园焦虑程度深幼儿家长访谈实录
附录四: 入园焦虑程度适中幼儿家长访谈实录
附录五: 入园焦虑程度轻幼儿家长访谈实录
附录六: 教师访谈实录
附录七: 幼儿教师入园焦虑观察笔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成都市高中生闲暇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对研究对象的思考
2 高中生闲暇教育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关于闲暇教育的研究概述
    2.2 核心概念界定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与过程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成都市高中生闲暇教育现状
    4.2 成都市高中生对闲暇教育现状的评价与期望
5 结论与思考
    5.1 基本结论
    5.2 原因分析
    5.3 几点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家园合作建构幼儿秩序行为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存在问题
    1. 家长育儿观念不正确, 导致幼儿遇到冲突时处理不当
    2. 家长给幼儿错误的示范, 影响了幼儿有序行为的养成
    3. 双休日家庭生活的无序, 影响了幼儿在园形成的有序生活
    4. 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不一致, 导致孩子守序行为出现反复现象
    5. 家庭成员之间未能达成教育共识, 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指导策略
    1. 家长工作坊———参与体验, 感悟秩序教育
    2.《七色花》园刊———正面引导, 推广教育经验
    3. 预约访谈———关注个体, 提升秩序素质
    4. 亲子活动———感受差异, 加强守序意识
    5. 网络交流———共同探讨, 提升育儿水平
        (1) 班级网页。
        (2) 家长QQ群。
    6. 家长助教———巧用资源, 宣传公共秩序
三、成效与反思
    1. 与人交往, 礼貌为先。
    2. 学会倾听, 习惯自成。
    3. 宽容待人, 助人为乐。
    4. 分享意识, 悄然形成。

(7)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 ——湖南长、株、潭职业女性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女性身体审美研究
        2.1.1 女性身体美理论
        2.1.2 女性身体审美意识及其表现形式
        2.1.3 女性身体审美价值
        2.1.4 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审美
        2.1.5 社会性别视角的女性身体美
    2.2 女性身体美再造现状研究
        2.2.1 女性身体再造现象(表现形式)
        2.2.2 女性身体美消费
    2.3 女性身体美与健身体育
        2.3.1 东西方古代妇女体育
        2.3.2 现代女性健身体育
        2.3.3 女性体育文化与女性身体美
    2.4 健身体育实践中人文理念的研究
        2.4.1 体育的人文内涵及其价值
        2.4.2 实践中体育人文观反思与重构
        2.4.3 国外人文体育相关研究
    2.5 以往研究之不足
3. 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3.2.1 研究思路
        3.2.2 研究方法
4. 历史审视:女性身体美的演进
    4.1.女性身体美的演变形式
        4.1.1.不同历史时期女性身体美的崇尚
        4.1.2 女性身体审美演变的缘由
    4.2 女性身体再造之历史轨迹
        4.2.1 女性身体再造的表现形式
        4.2.2 女性身体再造透视
    4.3 女性身体美标准
        4.3.1 美的本质与特征
        4.3.2 美学视野中的女性身体美
        4.3.3 社会性别语境中女性身体美
        4.3.4 女性身体美的时代标准
    4.4 女性身体美与自我认同
        4.4.1 当代女性身体审美
        4.4.2 女性身体美的自我认同形式
    4.5 女性身体审美暴力
        4.5.1 女性身体审美暴力的表现
        4.5.2 现代社会产生审美暴力的缘由
5. 现象透视:城市职业女性身体美再造与健身现状考察
    5.1 城市职业女性身体再造及消费
        5.1.1 城市职业女性对身体的自我评价
        5.1.2 城市职业女性的身体消费状况
        5.1.3 身体美意愿与态度
        5.1.4 城市职业女性身体美消费的解读
    5.2 城市职业女性健身消费
        5.2.1 健身消费情况
        5.2.2 健身消费的认知与认同
        5.2.3 影响女性健身消费的因素
        5.2.4 城市职业女性健身消费的解读
    5.3 城市职业女性健身参与
        5.3.1 健身价值认知
        5.3.2 健身喜爱度调查
        5.3.3 参与健身状态
        5.3.4 健身参与的影响因子
        5.3.5 促进健身活动开展的主要途径
        5.3.6 城市职业女性健身解读
    5.4 城市职业女性身体健康
        5.4.1 自我健康管理调查
        5.4.2 对健康状况的思考
6 焦点探析:城市职业女性身体美再造的成因
    6.1 女性身体审美文化形成与演变透析
        6.1.1 男性文化霸权的张扬
        6.1.2 女性自我意识的唤醒与身体的解放
        6.1.3 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女性身体审美的异化
    6.2 社会变迁对女性身体审美与塑造的影响
        6.2.1 社会变迁对女性身体审美与塑造的积极影响
        6.2.2 社会变迁对女性身体审美与塑造的消极影响
    6.3 影响城市职业女性健身消费的社会学分析
        6.3.1 消费社会的商品繁荣
        6.3.2 大众媒体的全面渗透
        6.3.3 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
        6.3.4 社会分层的文化转向
        6.3.5 健身消费的价值取向
7. 现实反思:健身体育在女性身体美塑造中缺失
    7.1 女性身体美塑造中健身体育缺失现状
        7.1.1 职业女性的健身参与情况不理想
        7.1.2 针对身体美塑造的专门健身项目和器材严重缺失
        7.1.3 社区与单位缺少必要的组织,健身氛围不佳
    7.2 女性身体美健身缺席的缘由
        7.2.1 人本理念缺失,人文体育疏离
        7.2.2 病态美学误导,女性自我迷失
        7.2.3 媒体导向偏失,科学认识缺位
        7.2.4 健身硬件缺乏,健身效果甚微
        7.2.5 健身价值重构,健身消费欠缺
    7.3 女性身体美健身参与的制约因素
        7.3.1 自身素质
        7.3.2 家庭环境
        7.3.3 大众传媒
        7.3.4 角色定位
        7.3.5 生活方式
8. 框架建构:城市职业女性健身健美体育的理论阐释
    8.1 对身体美的追求是女性的权利:健身健美体育的提出
        8.1.1 女性的权利之一——对身体美的追求,权利的张扬
        8.1.2 社会对女性身体美要求——健身健美体育中健力美乐的关系
        8.1.3 女性健身健美体育的要义与分类
    8.2 女性健身健美体育的基本特征
        8.2.1 整体健康性
        8.2.2 体态优美性
        8.2.3 身心愉悦性
        8.2.4 科学全面性
        8.2.5 形式多样性
    8.3 女性健身健美体育的发展
        8.3.1 发展的理论构建
        8.3.2 发展的现实可能
        8.3.3 发展的制约
9. 理性回归:健身健美体育文化的培育
    9.1 走向未来的女性身体美
        9.1.1 女性身体审美的记忆——作为异己的存在
        9.1.2 主体意识的萌动——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颠覆
        9.1.3 重建“美丽”——健身健美体育的呼唤
        9.1.4 健康、美丽、快乐、活力与健身健美体育的互动
    9.2 女性健身健美体育文化的培育
        9.2.1 可能性
        9.2.2 艰巨性
        9.2.3 现实途径
    9.3 女性身体美走向
        9.3.1 女性身体审美更加理性
        9.3.2 女性身体美的形式更加多样
        9.3.3 女性健身健美方式更加科学
10. 结论
致谢
主要中文引用文献
主要英文参考文献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二:城市职业女性、女大学生访谈提纲
附件三:城市职业男性访谈提纲
附件四:健身美体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件五:退休职业女性访谈提纲
附件六:城市职业女性调查问卷
附件七:女大学生问卷(准职业女性)
附件八:专家名单一览表
附件九:《城市职业女性健身美体研究深访案例档案》
附件十:其他深度受访者基本情况一览
附件十一:教育经历与科研简况
博士就读期间科研简况

(8)互联网对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研究 ——兼论我国儿童节目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一、国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与成果
        二、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与成果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理论
    第四节 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第一章 互联网与中国儿童的媒介近用
    第一节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对电视媒体的冲击
        一、分流受众
        二、分流广告
        三、改变受众的信息接触习惯
    第三节 互联网生态下儿童的媒介近用
        一、儿童身处崭新的媒介环境生态
        二、中国儿童的互联网近用情况
第二章 儿童收视习惯及其评估维度
    第一节 什么是儿童收视习惯
        一、儿童的定义
        二、“儿童”的概念是一种社会产物
        三、电视、互联网与儿童社会化
        四、儿童收视习惯
    第二节 评估儿童收视习惯基本维度
        一、儿童收视习惯研究的切入点
        二、儿童收视习惯研究的基本维度
第三章 互联网生态下儿童收视习惯调查
    第一节 研究样本的选择
        一、样本选择基本情况
        二、样本选择具体情况
    第二节 儿童的收视习惯调查一(不接触互联网)
        一、儿童每天平均看电视的时长
        二、儿童每周平均看电视的天数
        三、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段(分为周1-5和双休日两类)
        四、儿童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
    第三节 儿童的收视习惯调查二(接触互联网)
        一、接触过互联网的儿童每天平均看电视的时长
        二、接触过互联网的儿童每周平均看电视的天数
        三、接触过互联网的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段
        四、接触过互联网的儿童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
    第四节 互联网对中国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
        一、影响儿童收视习惯的因素
        二、互联网如何影响儿童收视习惯
        二、接触过互联网的儿童对网络的具体近用情况
        三、互联网对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
第四章 互联网生态下的儿童节目构建
    第一节 互联网与儿童节目构建
        一、儿童节目构建的历史和现状
        二、儿童节目构建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互联网生态下儿童节目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生态下儿童节目内容的挑战
        二、互联网生态下儿童节目形式的挑战
        三、互联网生态下儿童节目传播渠道的挑战
    第三节 互联网生态下中国儿童节目构建的评估——以CCTV少儿频道为例
        一、CCTV少儿频道的基本情况
        二、对CCTV少儿频道构建的评估
第五章 互联网生态下儿童节目构建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节 互联网生态下节目构建理念方面的调整
        一、传统电视节目构建总体上存在的问题
        二、电视节目构建在理念上的调整
    第二节 互联网生态下节目构建内容方面的调整
        一、内容调整的宗旨:以儿童为本位
        二、儿童对内容的需求
        三、节目内容调整原则
        四、节目内容如何调整
    第三节 互联网生态下节目构建形式方面的调整
        一、互联网时代节目构建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二、节目构建形式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三、儿童电视节目形式构建具体调整的方法
    第四节 互联网生态下节目构建时间方面的调整
        一、儿童收视时间:一个待调整的重要面向
        二、儿童收视时间调整需要坚持的原则
        三、儿童收视时间调整的方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9)我国部分城镇居民身体脂肪含量与生活方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身体脂肪在体内的分布
    2.2 影响脂肪分布的相关因素
        2.2.1 遗传因素
        2.2.2 社会因素
    2.3 身体脂肪分布异常的健康风险
    2.4 身体脂肪的测量与评价方法
        2.4.1 水下称重法
        2.4.2 生物电阻抗法
        2.4.3 双能量X线吸收法
        2.4.4 其他方法
    2.5 生活方式
        2.5.1 生活方式的概念
        2.5.2 生活方式的分类与特征
        2.5.3 不良生活方式对身体脂肪的影响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假设
    3.2 主要研究内容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1.1 抽样地点
        4.1.2 抽样条件
        4.1.3 抽样方法
        4.1.4 抽样分层
        4.1.5 样本量
    4.2 技术路线
    4.3 研究方法
        4.3.1 专家访谈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3.3 实验法
    4.4 数据处理
        4.4.1 原始数据的录入
        4.4.2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现状特征
        5.1.1 调查人口基本特征
        5.1.2 生活习惯状况
        5.1.3 饮食及进餐状况
        5.1.4 营养摄取状况
        5.1.5 身体活动方式
        5.1.6 小结
    5.2 身体脂肪的分布特征
        5.2.1 脂肪含量的分布特征
        5.2.2 体脂率的分布特征
        5.2.3 小结
    5.3 身体脂肪分布与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分析
        5.3.1 生活习惯因素
        5.3.2 饮食行为及营养摄取因素
        5.3.3 身体活动与体育锻炼行为因素
        5.3.4 小结
6 分析与讨论
    6.1 良好生活方式是平衡体脂率的保障
        6.1.1 儿童青少年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基础
        6.1.2 日常生活习惯是保障
    6.2 科学的饮食结构因素对体脂率的影响
    6.3 积极的身体活动方式因素对体脂率的影响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有关概念界定
    1.4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设计概述
    2.1 研究所使用的工具说明
    2.2 研究的样本
    2.3 统计的方法
    2.4 研究的特点
第3章 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现状调查
    3.1 校园学习生活
    3.2 公民意识和价值观念
    3.3 日常生活及娱乐
    3.4 个人及家庭情况
第4章 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学习问题
        4.1.1 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机层次不高
        4.1.2 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4.1.3 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
    4.2 情感问题
        4.2.1 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
        4.2.2 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
        4.2.3 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4.3 价值观问题
        4.3.1 道德判断的偏颇
        4.3.2 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4.3.3 网络影响令人堪忧
    4.4 人际交往问题
        4.4.1 社会性交往萎缩
        4.4.2 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
        4.4.3 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
        4.4.4 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
        4.4.5 网络交往失度失范
    4.5 择业问题
        4.5.1 依赖退缩
        4.5.2 紧张焦虑
        4.5.3 思维定势
    4.6 成长环境问题
        4.6.1 家庭环境状况令人担忧
        4.6.2 社会环境状况有待改善
        4.6.3 学校管理需要改进
第5章 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问题的对策探讨
    5.1 根据职校生的学习现状,改变常规教育模式
        5.1.1 科学定位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5.1.2 注重基础教育
        5.1.3 实行弹性学制
    5.2 根据职校生的专业特色,深化职业学校的职业化教育
        5.2.1 加大专业教学和考核的力度
        5.2.2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5.3 根据职校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3.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5.3.2 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5.3.3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5.4 根据职校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5.4.1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德育活动
        5.4.2 依据学生的生活设计德育活动的内容
        5.4.3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德育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5.5 根据职校生的成长状况,优化职校生的成长环境
        5.5.1 努力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5.5.2 进一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校园环境
        5.5.3 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四、电视节目的双休日综合症(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婚姻生活教育需求及其社会支持研究[D]. 程琳. 江南大学, 2017(03)
  • [2]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的研究[D]. 吕文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9)
  • [3]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 ——教师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关怀研究[D]. 张培.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4]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与对策[D]. 冯春春. 湖北大学, 2016(05)
  • [5]成都市高中生闲暇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D]. 高婧.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6]家园合作建构幼儿秩序行为的策略[J]. 王淑芬,鞠青,张云. 幼儿100(教师版), 2013(02)
  • [7]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 ——湖南长、株、潭职业女性的调查[D]. 杨斌.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8]互联网对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研究 ——兼论我国儿童节目构建[D]. 梅龙. 武汉大学, 2012(07)
  • [9]我国部分城镇居民身体脂肪含量与生活方式关系的研究[D]. 周田敬. 北京体育大学, 2010(09)
  • [10]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丁皓. 江西师范大学, 2006(04)

标签:;  ;  ;  ;  

电视节目的周末综合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