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5东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文25东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一、文25东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恩成[1](2021)在《复合凝胶调驱体系室内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针对中原油田中高渗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所遇到的注采效果不佳等问题,开展了复合凝胶调驱体系性能室内实验研究。首先从基液黏度、成胶时间、热可逆性3个方面进行不同配比的复合凝胶体系性能实验,配制了HK400复合凝胶体系。对HK400复合凝胶体系进行了热稳定性、可注入性、驱油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HK400复合凝胶体系用于解决中原油田中高渗油藏深部调驱的有效性。最后,对复合凝胶体系的调驱机理与提高采收率进行了探讨与评估,分析了不同注入模式、不同浓度复合凝胶与不同段塞组合水驱后采收率等不同工艺条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浓度复合凝胶段塞与不同大小低浓度复合凝胶段塞组合水驱后的采收率可以提高约20%以上;继而还讨论了复合凝胶调驱体系的施工工艺,建议采用"高浓度小段塞+低浓度段塞"组合注入方式,以提升复合凝胶调驱增产效果。研究结果对复合凝胶体系调驱机理理论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斌[2](2020)在《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很多油田随着数十年的高速开采,特别是东部油田,浅中层油藏或被探明,或者正在开发,其中诸多区块已经处于特高含水期,储量的认识和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必须立足当前的客观实际,不断提高认识,掌握油气水储量状况,采取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为储量增值保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的储量价值评价研究也显得迫切和极为重要。基于上述目的,本文开展特高含水期的储量价值评价,选择开发四十年并且综合含水大于90%的ZY油田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对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掌握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结合石油行业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目前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认真分析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发现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在充分考虑到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地质可靠性与经济可行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勘探维度、技术维度、经济维度、定性维度的四个维度出发,筛选并确定了评价研究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确立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各层级关键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形成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标准。通过针对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较好地解决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确保综合评价结论能为ZY油田的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提升,以促使特高含水期的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郭冰柔[3](2019)在《人工强边水驱机理及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集油田泌242区块地处河南省王集乡境内,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构造带内。区块1994年试获工业油流,1997年元月投入生产,主力产油层为Ⅲ10小层,区块含油面积小,边水能量较弱,采用五点法注水开发。通过地质勘探及现场资料,对储层地质特征重新认识,地质建模得知储层纵向上表现强非均质性,区块内部连片性较好,地质储量23.04×104t。根据生产资料分析,泌242区块存在的问题是注采井网不完善,断层及油藏边部井网控制程度低;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水驱开发效果,造成剩余油不均匀分布;区块整体含水率高。目前采出程度23.16%,具有一定的挖掘潜力。经过调研和分析,试用人工强边水驱技术进行调整。人工强边水驱是近年来提出用于解决区块高含水及特高含水问题的新方法,在油水边界外部采用大井距、大排量方式注水,使水线平行于油水边界均匀推进,相比常规注水开发能够大幅提高采收率。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波及系数、驱油效率、毛管力等方面进一步对其渗流机理进行探究,明确与边外注水、天然强边水油藏的区别;通过数值模拟建立基础模型,确定原油粘度、地层倾角、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适用范围,得到适合使用人工强边水驱的油藏条件,综合评价泌242区块油藏因素、开发因素及地面工程条件是否适合人工强边水驱。之后将流体粘度、地层倾角等影响较大的物性参数和开发参数综合考虑,模拟不同变量下的最优开发参数,建立人工强边水驱理论图版,对后续研究和现场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制定泌242区块开发调整方案,补充边缘注水方案,经比较人工强边水驱开发效果更好。对注水量、注采井距等开发参数进行优化,优选最佳方案。

李石权,范莉红,邓彩云,任瑞峰,魏祥华,卢旭宁[4](2019)在《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文中指出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储量及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本文以文中油田"老三块"为例,采用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法核算了剩余油储量,并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井二次解释结果和生产动态资料,以砂体储能系数、地层系数以及流动带指数等为指标,将油藏划分为一、二、三类。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老三块"油藏剩余油潜力较大,呈现出"普遍存在,局部富集"的基本特征,纵向上各小层剩余油分布差异大。利用该方法对文中油田"老三块"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赵磊[5](2018)在《文25东高含水油田构型控制下的液流方向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原油田目前已经进入了高含水开发阶段,其中中渗复杂断块油藏含水为94%。由于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水驱波规律认识不清,液流方向技术不成熟,造成了挖潜开发效果变差。为了提高水驱开发效果,需要对液流方向优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本论文以中原油田具有代表性的高含水油藏文25东为研究对象,将数值模拟和最优理论相结合,实现油藏动态优化,量化油藏配产配注,实现地下流线合理分布,提高水驱开发水平。文25东块是中渗油藏典型代表,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北部,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是文中开发区的地堑区,油藏类型属于反向屋脊式层状断块油藏,属三角洲沉积,典型的正韵律沉积。文25东块1979年7月投入开发,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开采及多次综合调整治理,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目前由于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层内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该块1990年开始实施了以提高二、三类层动用程度的调整治理,因此目前不但主力层动用较好,水淹严重,二、三类层动用程度也较高,且已不同程度水淹,水驱效果逐年变差,注入水低效循环严重,构造主块内油井大都特高含水。为了优化水驱开发效果,需要对液流方向优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本论文针对文25东高含水油藏储层变化大、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建立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深入剖析储层的内部建筑结构;利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明晰水驱油波及规律及优化原理;建立基于动态分配系数调整液流方向的自动优化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水驱开发效率和降本增效的目的。最终形成一套适合老油田特高含水期液流优化挖潜创效水驱技术。本次研究,利用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剖析层内单期次砂体结构,明确了夹层展布及单期次砂体连通关系,首次建立了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认清了层内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利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流线数值模拟等综合方法,获得了液流优化条件下水驱油的平面、纵向波及规律,定量评价了液流方向优化的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成果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建立了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二是创新应用非均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流线数值模拟等综合评价液流方向优化效果。

俞霁晨[6](2016)在《文25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调整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25油藏已经进行三十多年的高效开发,由于其储层非均质性的特点,导致注入水波及不均匀,生产井含水率较高,需要进行高含水期开发调整。一般针对高含水油藏采取的开发调整方式包括层系调整、井网加密等,但是该油藏已经历多次开发调整,层系划分、井网井距也已经比较完善,故直接对现有注入井、生产井进行调整。由于缺乏对于该开发调整对水驱效果影响的认识,故需要开展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调整措施的研究,这将有利于优化油田的具体实施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开发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以人造三维物理模型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为文25非均质油藏。首先通过进行电阻率饱和度标定实验、常规水驱实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之后开展不同的高含水期的水驱调整实验,测量其水驱饱和度分布,生产动态以及不同渗透率层的采出情况,从而研究不同的调整措施对水驱效果的影响,总结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水驱调整后的水驱波及规律以及对后续开发的影响。

张继庆[7](2015)在《复杂断块油藏分区井网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杂断块油藏与常规油藏相比,具有特有的地质和开发特点:含油面积小、断层发育、形状不规则、油水关系复杂、开发难度较大等。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挖潜难度随之增大,因此,根据复杂断块油藏的构造特征和剩余油富集规律,开展复杂断块油藏分区井网调控技术方法研究,对提高该类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研整理、统计分析,总结了复杂断块油藏典型分类,综合不同类型复杂断块油藏构造特征、断层分布和渗流特征确定了油藏I级分区方法。结合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规律和规模,确定了油藏Ⅱ级分区表征指标和政策界限。在分区划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复杂断块油藏开展了不同分区井网优化研究。结合不同分区井网调控原则,开展了不同类型断块油藏综合井网调控方法研究。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通过水驱流线和压力梯度分布对不同分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富集成因进行了分析。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建立了单井加密经济政策界限,建立了扇形开启型断块油藏单井加密应用图版。针对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开展了不同分区采油井加密方案优选和油水井对应优化研究。从注采井数、井型、井位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开发初期井网部署最优方案和高含水期综合井网调控方法。以均衡驱替为优化目标,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编制了一注两采典型井组高含水期注采井距优化程序,分析了地层倾角、储层平均渗透率和油井含水率等因素对合理注采井距的影响。

陈晨[8](2014)在《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描述与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受到不同级次断层交叉分布的影响,从而导致构造破碎复杂。本文从断块油藏的这一基本特征入手,运用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结合现有油藏描述与油藏细分层、微构造研究内容,通过对鄯善油田东区七克台-三间房组构建构造建模、岩性建模,进而运用多参数协同建模方法建立孔渗饱属性模型的过程建立了鄯善东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对鄯善东区20多年注水开发含水由低到高的过程当中产量递减规律、含水上升规律以及不同开发阶段含水率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和分析。结合井组静态连通关系,建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模拟井间连通性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区域不同开发阶段的油水井受效关系与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以地质建模结果为基础,建立七克台-三间房组数值模拟三维两相黑油模型,结合开发动态分析,通过精细拟合已有开发生产历史完善修正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该区域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以及分层差异的研究,揭示出控制剩余油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并绘制剩余油饱和度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二次开发调整方案。

李鹏[9](2014)在《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 ——以文25东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东部老油田,经过多年强化开采,其中多数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综合含水率已高达95%,但油气采收率仅为30%~40%,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受各种地质和开发因素的影响,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存在于地下厚油层中。厚油层复杂的内部结构是造成油藏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对地下油水的流动起到控制作用,因而现阶段在厚油层内部开展构型研究,进而分析储层构型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指导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中原文留油田文25东块,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境内,构造位置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北部,北起濮城油田,南接刘庄构造带,西邻柳屯洼陷,东面前梨园洼陷,是一个北东走向的堑、垒相间的复杂断块油气田。本论文以文25东块沙二下厚油层为例,针对文留油田油藏特征及开发特点,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以及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为指导,综合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采用“层次分析”、“模式拟合”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区厚油层砂体开展构型研究,对各级构型单元的展布做了定量刻画,建立了储层三维地质模型,进而分析了构型要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并对剩余油分布区域进行了预测,最终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的浅水三角洲储层内部构型分析方法。此次研究,不仅对研究区进一步弄清厚油层内部复杂非均质性,指导油田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有较大作用,也对其他相似储层特征的油田开展精细储层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本论文根据岩心测井资料,从沉积学观点出发,采用旋回法、等厚度法、等高程法等在全区进行时间单元的对比和划分工作,将研究区沙二下地层分为8个小层,42个沉积时间单元。建立了研究区沙二下的等时地层格架。在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开展时间地层格架内储层沉积微相分布规律研究。从研究区3口取心井资料出发,综合多种分析化验数据,通过沉积环境、沉积特征的分析,确立研究区为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的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席状砂,浅湖泥四种沉积微相,建立起工区沙二下亚段的沉积模式。以储层微相为细分对象,采用层次分析的研究思路,从取心井岩心和测井资料入手,对不同储层微相内部各种沉积界面进行识别和划分,确定研究区储层构型界面和要素的分级方案,其中3~5级构型是此次研究的重点。通过建立各种构型要素岩电响应模型,指导非取心井储层构型要素识别和划分。以沉积模式为指导,以动态资料为约束,进行剖面和平面构型要素组合模式研究。重点分析了4级构型的空间组合特征,归纳了异高程侧向拼接型、同高程侧向拼接型、侧向分离型、异位迁移型、侧向迁移型、垂向叠置型、垂向分离型共7种4级构型接触样式。提取储层构型要素建模参数,并通过层次建模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手工与计算机协同作业的方法,建立基于储层构型要素的三维精细模型。利用构型研究的成果,从构型模式出发,分析不同储层构型要素及其界面的渗流差异,结合油藏动态资料,探讨储层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形成机理,预测剩余油分布,最终提出油藏挖潜方向,为油田生产服务。

丁芳,张金亮[10](2014)在《复杂断块油藏随机建模技术的应用——以文留油田文25断块为例》文中认为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储层地质模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方法对地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搭建了精细的构造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二维沉积微相平面图为约束,应用截断高斯法对沉积相进行了模拟,该法能够反映清晰的相边界,适合末端扇沉积体系,在多个实现中优选出与真实情况相符的模型;同时对比了相控和非相控条件下孔渗特征,结果表明在相控条件下储层物性参数非均质性能更好的体现,更有效地刻画储层非均质性,确定井间不确定参数分布.为了检测模型的准确性,应用储量拟合和生产动态拟合对模型进行检验,2项检验指标显示出较好的拟合效果,所建立的模型真实可靠,可以为下一步的数值模拟提供真实可靠的地质三维体.

二、文25东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25东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凝胶调驱体系室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复合凝胶调驱主剂筛选
    1.1 主剂初选
    1.2 主剂确定
2 复合凝胶调驱主剂性能实验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热稳定性
    2.3 可注入性
    2.4 复合凝胶体系驱替效果可视化评价
3 复合凝胶提高采收率室内模拟实验
    3.1 不同注入模式下的采收率实验
        3.1.1 实验条件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高浓度复合凝胶段塞与不同大小低浓度复合凝胶段塞组合水驱后采收率实验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复合凝胶在多孔介质中封堵实验
        3.3.1 实验条件
        3.3.2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4 结论及认识

(2)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1.4 储量价值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油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石油储量分类与分级
        2.1.1 石油储量概念
        2.1.2 石油储量分类及分类结构图
    2.2 储量价值评价内涵
    2.3 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
        2.3.1 地质因素
        2.3.2 开发因素
        2.3.3 经济因素
    2.4 储量价值评价相关方法
        2.4.1 国外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2.4.2 国内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2.4.3 储量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ZY油田简介
        3.1.1 ZY油田石油地质概况
        3.1.2 ZY油田地层岩性特征
        3.1.3 ZY油田开发概况
    3.2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分析
        3.2.1 评价依据和指标确定
        3.2.2 评价指标体系
        3.2.3 评价结果
    3.3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3.4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必要性
第四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设计
    4.1 评价优化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评价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4.3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确定
        4.3.1 勘探价值维度
        4.3.2 技术价值维度
        4.3.3 经营价值维度
        4.3.4 定性价值维度
        4.3.5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4.4.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4.4.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4.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4.5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4.5.1 评价油藏的选取
        4.5.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5.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4.5.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综合技术集成应用确保精细认识
    5.2 采取调整与挖潜措施落实分类治理
    5.3 强化经营管理实现成本有效管控
    5.4 创新管理方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人工强边水驱机理及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范围及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和地质建模
    2.1 油藏地质特征
        2.1.1 地质概况
        2.1.2 构造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2 油藏地质建模
        2.2.1 层系构造建模
        2.2.2 属性参数建模
        2.2.3 储量计算
        2.2.4 模型粗化
第3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3.1 油藏开发现状及开发历程
    3.2 边水能量评价
        3.2.1 物质平衡法
        3.2.2 压降法
        3.2.3 容积法
        3.2.4 示踪剂法
    3.3 采收率预测
        3.3.1 经验公式法
        3.3.2 递减曲线法
        3.3.3 水驱曲线分析
        3.3.4 童氏图版法
        3.3.5 采收率综合分析
第4章 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4.1 模拟网格系统
    4.2 油藏物性及流体性质
        4.2.1 油藏物性
        4.2.2 油藏流体性质
    4.3 模型储量拟合
    4.4 生产历史拟合
        4.4.1 全区历史拟合
        4.4.2 单井历史拟合
    4.5 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
        4.5.1 剩余油分布特点
        4.5.2 剩余油影响因素
第5章 人工强边水驱参数优化及理论模型
    5.1 人工强边水驱机理
        5.1.1 人工强边水驱技术的提出
        5.1.2 人工强边水驱提高采收率机理
        5.1.3 人工强边水驱与边外注水区别
        5.1.4 人工强边水驱与天然边水区别
    5.2 人工强边水驱理论模型
        5.2.1 基础模型的建立
        5.2.2 开发参数的确定
        5.2.3 小结
    5.3 人工强边水驱物性参数界限确定
        5.3.1 粘度
        5.3.2 孔隙度、渗透率
        5.3.3 储层倾角
        5.3.4 水体倍数
        5.3.5 断块面积
        5.3.6 渗透率变异系数
    5.4 人工强边水驱油藏适应性评价
    5.5 人工强边水驱理论图版
        5.5.1 渗透率
        5.5.2 粘度
        5.5.3 井距
        5.5.4 注采比
        5.5.5 小结
第6章 人工强边水方案设计与优化
    6.1 注水量优化
    6.2 合理注采比研究
        6.2.1 理论推导
        6.2.2 数值模拟验证
    6.3 单井采液速度优化
    6.4 注采井距优选
    6.5 注采井合理开井时机研究
    6.6 注水方式优选
    6.7 注水补充方案
    6.8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剩余油潜力分析
    1.1 水淹层测井二次解释结果定性分析[1-3]
    1.2 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法定量分析[4-6]
2 剩余油分布特征精细研究
    2.1 储层精细划分[7]
    2.2 剩余油分布研究
3 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
    3.1 恢复完善一类层注采井网, 实现韵律挖潜
    3.2 提高次级二类层水驱动用程度
    3.3 强化注水, 实现三类层单注单采
4 现场应用效果
5 结论

(5)文25东高含水油田构型控制下的液流方向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2 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思路
第2章 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1 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2.1.2 标志层识别
    2.2 隔夹层平面特征
第3章 储层连通性量化研究
    3.1 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其展布
        3.1.1 沉积环境分析
        3.1.2 沉积相特征
        3.1.3 沉积相模式
    3.2 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
        3.2.1 厚油层内部构型概念
        3.2.2 文25东块构型级次方案及构型要素
        3.2.3 厚油层储层构型
        3.2.4 构型结构模式
        3.2.5 物性平面特征
第4章 相控随机建模研究
    4.1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4.1.1 储层地质建模基本流程
        4.1.2 序贯建模方法原理
        4.1.3 厚油层精细储层地质建模
    4.2 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4.2.1 岩心揭示储层构型对剩余油控制
        4.2.2 井间构型对剩余油分布控制
        4.2.3 剩余油分布模式
第5章 流线模拟分析研究
    5.1 配产配注量优化
    5.2 理论模型优化
        5.2.1 流线优化效果模拟
        5.2.2 优化时机
        5.2.3 早期优化和选择性关井比较
第6章 室内实验验证及评价研究
    6.1 物理模型的制作
        6.1.1 模型的制作方法
        6.1.2 非均质模型的制作
        6.1.3 模型渗透率和孔隙的测定
        6.1.4 模型饱和度电极的选择和布设
    6.2 饱和度标定实验
        6.2.1 实验岩心及实验流体
        6.2.2 实验方法
        6.2.3 实验结果
    6.3 平面非均质模型水驱实验
        6.3.1 实验材料及过程
        6.3.2 水驱油过程中实验结果
    6.4 平面非均质模型液流方向优化实验
        6.4.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6.4.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6.5 正韵律模型水驱实验
        6.5.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6.5.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6.6 正韵律层内非均质模型液流优化实验
        6.6.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6.6.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6.7 矿场应用评价研究
        6.7.1 开发历史注采优化
        6.7.2 预测方案优化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文25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调整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背景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区背景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3.2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调整措施研究现状
    1.4 预期的成果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非均质油藏物理模拟方法研究
    2.1 模型制作
        2.1.1 标定模型的制作
        2.1.2 层内非均质模型的制作
    2.2 电阻率标定实验研究
        2.2.1 油藏条件下的电阻率测定
        2.2.2 油藏条件下的饱和度标定
    2.3 非均质储层常规水驱规律实验研究
        2.3.1 实验原理及过程
        2.3.2 饱和油过程模拟
        2.3.3 水驱油过程中波及规律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均质油藏中高含水期注入井调整效果研究
    3.1 实验原理及过程
    3.2 增注 100%的实验研究
        3.2.1 饱和油过程模拟
        3.2.2 水驱油过程中波及规律研究
    3.3 增注 300%的实验研究
        3.3.1 饱和油过程模拟
        3.3.2 水驱油过程中波及规律研究
    3.4 增注 500%的实验研究
        3.4.1 饱和油过程模拟
        3.4.2 水驱油过程中波及规律研究
    3.5 不同增注幅度对水驱效果的影响
第4章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注入井调整效果研究
    4.1 实验原理及过程
    4.2 增注 100%的实验研究
        4.2.1 饱和油过程模拟
        4.2.2 水驱油过程中波及规律研究
    4.3 增注 300%的实验研究
        4.3.1 饱和油过程模拟
        4.3.2 水驱油过程中波及规律研究
    4.4 增注 500%的实验研究
        4.4.1 饱和油过程模拟
        4.4.2 水驱油过程中波及规律研究
    4.5 不同增注时机对水驱效果的影响
第5章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生产井调整效果研究
    5.1 实验原理及过程
    5.2 生产井提液实验研究
        5.2.1 饱和油过程模拟
        5.2.2 水驱油过程中波及规律研究
    5.3 生产井提液措施对水驱效果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复杂断块油藏分区井网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不同类型复杂断块油藏分区划分方法研究
    2.1 断块油藏分类
        2.1.1 按油藏含油面积划分
        2.1.2 按油藏天然能量和开发方式划分
        2.1.3 按油藏几何形态划分
    2.2 复杂断块油藏分区划分方法研究
        2.2.1 复杂断块油藏I级分区方法
        2.2.2 复杂断块油藏Ⅱ级分区方法
    2.3 不同类型复杂断块油藏模型建立及分区划分
        2.3.1 半开启型断块油藏分区划分方法
        2.3.2 开启型断块油藏分区划分方法
        2.3.3 封闭型断块油藏分区划分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分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1 高部位夹角区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剩余油成因
        3.1.1 高部位夹角区剩余油富集特征
        3.1.2 高部位夹角区剩余油成因
    3.2 低部位夹角区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剩余油成因
        3.2.1 低部位夹角区剩余油富集特征
        3.2.2 低部位夹角区剩余油成因
    3.3 腰部位夹角区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剩余油成因
    3.4 高部位断层区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剩余油成因
        3.4.1 高部位断层区剩余油富集特征
        3.4.2 高部位断层区剩余油成因
    3.5 腰部位侧向断层区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剩余油成因
        3.5.1 腰部位侧向断层区剩余油富集特征
        3.5.2 腰部位侧向断层区剩余油成因
    3.6 低部位断层区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剩余油成因
        3.6.1 低部位断层区剩余油富集特征
        3.6.2 低部位断层区剩余油成因
    3.7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7.1 正交设计方案
        3.7.2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分区井网优化技术研究
    4.1 单井加密政策界限研究
        4.1.1 单井经济极限累计产油量求解
        4.1.2 模型论证
    4.2 构造高部位夹角区井网优化研究
        4.2.1 采油井加密方案优选
        4.2.2 油水井对应优化
    4.3 构造腰部位夹角区井网优化研究
        4.3.1 采油井加密方案优选
        4.3.2 油水井对应优化
    4.4 构造低部位夹角区井网优化研究
        4.4.1 采油井加密方案优选
        4.4.2 油水井对应优化
    4.5 构造腰部位侧向断层区井网优化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断块油藏综合井网调控模式研究
    5.1 开启型断块油藏井网调控模式
        5.1.1 典型油藏模型建立
        5.1.2 油水井部署优化研究
    5.2 半开启狭长型断块油藏井网调控模式
        5.2.1 初始井网部署优化研究
        5.2.2 高含水期井网部署优化研究
    5.3 半开启型四边形(梯形)断块油藏井网调控模式
        5.3.1 初始井网部署优化研究
        5.3.2 高含水期井网部署优化研究
    5.4 高含水期加密井位优化技术研究
        5.4.1 不同类型断块油藏井网特征
        5.4.2 合理注采井距优化标准
        5.4.3 合理注采井距计算方法
        5.4.4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描述与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 鄯善油田剩余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剩余油研究现状
        1.2.2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杂断块油藏基本特征
    2.1 复杂断块油藏地质特征
    2.2 善东区油藏基本特征及基本开发情况
        2.2.1 鄯善东区地质特征
        2.2.2 鄯善东区开发面临问题
第三章 鄯善东区三维地质模型
    3.1 油藏地质模型理论基础
        3.1.1 随机建模理论
        3.1.2 机建模的方法与步骤
    3.2 建模思路与数据准备
    3.3 模型简介
    3.4 构造模型
        3.4.1 断层模型
        3.4.2 鄯善油田东区构造模型
    3.5 砂体模型
    3.6 储层属性模型
        3.6.1 孔隙度模型
        3.6.2 渗透率模型
        3.6.3 油水分布模型
第四章 油藏动态生产分析
    4.1 鄯善东区产量递减规律分析
        4.1.1 东Ⅰ区产量递减规律
        4.1.2 东Ⅱ区产量递减规律
        4.1.3 东Ⅲ区产量递减规律
    4.2 鄯善东区油井含水上升规律
        4.2.1 凸型(含水快速上升)
        4.2.2 凹形(含水缓慢上升)
        4.2.3 S型(或含水波动不定)
    4.3 鄯善东区不同开发阶段含水率分布特征
    4.4 鄯善东区井间连通性分析
        4.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4.2 井间动态连通性特征
        4.4.3 鄯善东区井间连通性分析
第五章 鄯善东区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5.1 鄯善东区油藏数值模拟模型
        5.1.1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5.1.2 储量拟合
    5.2 开发历史拟合
        5.2.1 模拟初始化和拟合调参原则
        5.2.2 生产动态指标拟合拟合
    5.3 鄯善东区剩余油分布规律
        5.3.1 剩余油分布图
        5.3.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5.3.3 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
        5.3.4 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六章 鄯善油田东区二次开发技术方案指标预测与优化
    6.1 基于现有生产条件的未来生产形势预测
    6.2 鄯善油田东区二次开发井网结构调整方案模拟论证及对比
    6.3 鄯善油田东区二次开发辅助注入稠化水方案模拟论证及对比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 ——以文25东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成果和与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与开发现状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开发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3.2 标志层识别
第4章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4.1 沉积相特征
    4.2 沉积相模式
第5章 储层构型特征研究
    5.1 构型级次方案及构型要素
    5.2 厚油层储层构型
    5.3 构型结构模式
    5.4 隔夹层平面特征
    5.5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第6章 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6.1 岩心揭示储层构型对剩余油控制
    6.2 井间构型对剩余油分布控制
    6.3 剩余油分布模式
    6.4 剩余油分布预测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复杂断块油藏随机建模技术的应用——以文留油田文25断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2.1地层划分与对比
    2.2地层格架的建立
    2.3沉积微相模型的建立
        1) 变差函数分析
        2) 沉积微相模型
    2.4储层物性模型的建立
3 模型的检验
4 结论

四、文25东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凝胶调驱体系室内实验研究[J]. 王恩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D]. 刘斌.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3]人工强边水驱机理及参数优化研究[D]. 郭冰柔.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J]. 李石权,范莉红,邓彩云,任瑞峰,魏祥华,卢旭宁. 非常规油气, 2019(01)
  • [5]文25东高含水油田构型控制下的液流方向优化方法研究[D]. 赵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文25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调整措施研究[D]. 俞霁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7]复杂断块油藏分区井网调控技术研究[D]. 张继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8]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描述与分布规律研究[D]. 陈晨.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7)
  • [9]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 ——以文25东块为例[D]. 李鹏. 长江大学, 2014(01)
  • [10]复杂断块油藏随机建模技术的应用——以文留油田文25断块为例[J]. 丁芳,张金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标签:;  ;  

文25东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