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MD:缘何国际受宠国内受冷落?(论文文献综述)
焦冲[1](2014)在《北漂十年》文中指出1多年以后,毛学明无意间从北京站前街路过,当他望见余晖之中只剩剪影的钟楼时,依然会想起第一次踏上这个城市的那个遥远的黄昏。那是2003年的早春时节,一个平淡无奇的傍晚,"非典"刚刚入侵京城,尚未成肆虐之势,但出门的人俨然比平时少很多。刚下火车,他有些慌乱无措,像一只误闯到公路上的小鹿,六神无主东张西望,深呼吸两次,稍微镇
李劲草[2](2014)在《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语经济新闻中隐喻的英译》文中指出随着中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经济类新闻的关注度也迅速上升。经济类新闻文本不仅存在大量经济术语,而且可能存在较多的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隐喻在经济新闻中的广泛应用使新闻报道更生动、更易懂。不过这也对经济新闻的翻译提出了挑战。可以说,隐喻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新闻报道的翻译质量。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尝试对经济新闻中隐喻的翻译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开篇首先对本次翻译任务及相关研究进行描述,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现状、内容和意义。然后本文着重阐述任务过程,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校三个方面来对经济新闻以及隐喻的翻译进行分析和论述。之后论文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目的论。最后笔者基于自身的经济新闻翻译实践,对隐喻的翻译进行了个案研究,提出三种隐喻翻译的处理手法。希望本文能够对经济新闻报道中隐喻的翻译实践及其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王学胜[3](2013)在《“底层文学”批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底层文学”做为一个新的文学范式自新世纪始逐渐成为一文学主潮,它记录着十几年来底层民众的心理痕迹。对于一个总共约有1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底层文学”的历史意义尤为重要。但是无论是“底层文学”作品的质量还是批评界这类作品的研究现状、理论建构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不再纠缠于“底层”术语是否有效、“底层文学”命名是否合理、“底层”自己是否能够发声、精英阶层是否有代言底层的权力,这些看似基础的所谓“根本”问题。而倾向于把“底层”和“底层文学”作为一个临时性的概念并借助于它们进入文学现场,为文学创作的理论繁荣和作品层次的提升做出努力。绪论部分首先回顾“底层文学”的研究历程,归纳了目前研究的六种理论主张。他们分别是:强调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与责任使命,消费主义文化理论,美学,二元对立思维,政治意识形态,左翼文学传统。接下来总结了“底层文学”研究出现的问题,首先是“底层文学”的边界模糊,导致了对“底层文学”研究、批评的困难。其次是样本选取问题。“底层文学”样本的选取主要集中在较有名气的文学期刊上,这就可能导致研究的局限。第三是惯性思维作祟,以至于把“底层文学”作品中展示的复杂矛盾简单地归入城乡对立的逻辑思维当中。第四,鲜有创新的观点出现。众多的研究者用不同作品来阐释相同或近似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治好的痼疾。第五,阐释大于创作。这种过度阐释的现象是“底层文学”研究中极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然后从如何表达底层生存、作品文本价值评价和“底层文学”的读者研究等三个方面集中表述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最后,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作者论。本文认为,精英阶级由于创作和发行等方面条件的优越,仍然是创作“底层文学”的主体。通过两节分别对精英书写和草根描写的作品所呈现的弊病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精英阶层书写的作品主要体现出创新不足、主题重复、浪漫主义缺失、与底层距离过远和农裔作家心灵困境等五个方面的缺陷。草根阶层书写的作品因为创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因素致使作品中现象描述过多,虚构严重不足,加之他们整日为生计奔波,视域较为狭窄,只是一味地诉苦。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力和人力支持,草根书写者成才环境较差。第二章世界论。虽然现实与真实的概念直到今日还存在纷争,但是有一点共识大家都是能接受的——必须合乎情理。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打着艺术创作新的幌子,随意地在“底层文学”当中不着边际的“天马行空”显然是有悖于“底层文学”的作者们的创作初衷的。本章结合陈应松的《太平狗》和胡学文的《命案高悬》的细节,提出了目前“底层文学”作品在书写底层现实生活所体现出来的三个主要毛病: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环境与现实的严重偏离、情节的失真和人物的“空壳化”。第三章读者论。本章作者通过走访了两个县、四个镇、二十多个村屯,实地调查了农村民众对于“底层文学”的阅读需求。座谈的结果表明“底层”民众与“底层文学”完全分离的状态。论文首先从精英阶层艺术化追求及市场化定位合理、全媒体形式对“底层文学”的挤压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发生于作者方面的原因。接着本文从读者角度提出了“底层文学”作品与底层读者游离的两个原因:其一是读者娱乐形式多样从客观上减少了“底层文学”被消费的可能,其二是底层群体自身的经济收入少、文化水平低等方面的原因让文学阅读成为一种底层民众很难企及的奢侈的事情。第四章作品论。第一部分,论文围绕“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层面探讨了“底层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两者之间并非水火不容,我们需要打破二元独立思维,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连接点”。第二部分,把人民性引入到“底层文学”的研究当中,本文认为“底层文学”中作者的“他者”意识与自我身份意识往往极其强大,遮盖了文本中的具体情感,导致了具有人民性特点的“底层文学”作品数量不多。第三部分,论文批驳了目前流行的“底层文学”是左翼文学的复苏。“新左翼”等观点认为“底层文学”因为其先天的“非革命性”的向统治阶层“撒娇”的特点,决定了它和左翼文学有着巨大的差异,仅仅因为两者反映现实生活苦难的共同点不能证明二者的承继关系。第四部分,就无法避开的现实主义从其产生、发展及对“底层文学”的来源展开具体论述。第五章建构论。从情感的真实、视角的超越、理性批判精神的介入、距离感的建立和悲剧美学精神的树立五个方面阐述了“底层文学”的理想建构问题。
黄艺鸥[4](2013)在《北宋音乐编年史》文中提出北宋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上承以“歌舞伎乐”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下启南宋“音乐世俗化”及以“戏曲曲艺”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形成其在中国音乐史中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目前学界对于北宋音乐断代史整体性研究的关注较少。编年史是中国古老的史学体裁与叙事方式,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在历史的坐标系中构建出一幅纵横交错的历史生态图像。笔者在本文中尝试以编年史的叙事方式与研究视角对北宋音乐断代史进行研究,试图寻找一种新的音乐史叙事方式与研究模式,从整体上梳理与阐释北宋音乐史的发展脉络。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北宋音乐编年史及编后语。在绪论中笔者阐述了编年史作用于北宋音乐史学研究的理论思考,并对北宋音乐编年史的编撰体例进行说明,笔者认为,编年史的历史叙事方式与研究视角作用于21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并非仅仅是对于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其真正的理论意义在于对音乐史的叙事与重构。第二部分北宋音乐编年史是本文的主体,按照北宋九帝分为九编,在编撰体例上,笔者借鉴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的撰述特点,在编年中加入历史事件、考证与评注,并且对重大音乐事件进行专题编年,以保持音乐事件叙事的完整性与多元性。在编后语中,笔者根据北宋音乐编年史,谈及对北宋音乐及其研究的几点思考。
马开剑[5](2006)在《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整篇论文共有8章,划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论文选题、阐述研究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问题。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本课题在国内属于相当薄弱的研究领域。本部分主要是第一章,意在拉开研究序幕。 第二部分。本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意在建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概念基础。本部分探讨了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定义了技术的概念,阐述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涵义,考察了中外高中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特别剖析了“劳动”概念的实践失范和劳动技术教育之于时代的局限性,用大量技术发展史实,证明了技术的独立品格,揭示了技术教育的时代内涵-走向技术素养教育。 技术如此复杂,以致“横看成峰侧成岭”。本文研究认为,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知识,它区别于科学知识的最本质特点就在于它的行动性。技术在本质上是内化于各种技术形态和载体之中、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的人的智慧与知识。由此,本文将技术一般性地定义为直接操控或指向于操控物质材料和设备等资源、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行动性知识。从技术教育的立场上,技术还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实际做事的行动性知识,它一般要涉及资金、工具、材料、设备等资源的配置与操控。 本文发现,一百多年来,技术教育在不同的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甚至所使用的名称也不尽相同。但是,将技术教育置于当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并与高中综合改革结合起来,却是国际高中技术教育的共同追求。由于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与职业教育紧密关联,致使技术教育曾长期被看作是近似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这是影响技术教育进入普通教育领域的重要认识根源。本文认为,技术教育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它既可以存在于职业教育活动中,当然也可以存在于普通教育活动中。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是实现高中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技术素养。 本文详细考察了我国普通高中探索技术教育的历程,发现我国在建国之初曾进行过“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实践,“文革”中的“劳动教育”则主要强调德育功能。而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劳动技术教育”虽然明显地具有技术教育的意义,但也带着旧的时代语境。而且,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科技意义一直不强。通过深刻批判“劳动”概念的实践失范、深入剖析劳动技术教育概念的原生语境,本文提出“技术教育”必须与“劳动教育”进行概念分离,重新建立“技术教育”
黄楼[6](2005)在《唐代宣宗朝政治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为会昌六年(846)三月唐宣宗登基至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宣宗驾崩这十四年间唐代政局的演变及其相关问题。 会昌末,宣宗利用宦官集团对武宗君臣的不满,同仇氏、杨氏等宦官势力潜相勾结,趁武宗疾笃之机,矫诏继位。宣宗生母郑后、武宗宠妃王才人等均被卷入这场政治阴谋之中,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寻求皇位的正统性,宣宗以继统宪宗自居,并诬陷穆宗为弑逆宪宗的“元和逆党”,以此为借口,宣宗在宫廷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 武、宣之际的宫廷政变对宣宗大中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中时期政局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会昌末宫廷政治的延续。大中前期,宣宗急于清除武宗朝政治势力,起用白敏中、令狐绚等牛党官僚,并将李德裕等武宗朝重臣贬斥殆尽。会昌时期毁废佛教、裁减冗官、抑制科举浮华等革新之政也悉数为宣宗君臣废黜。大中中期以后,随着对武宗势力清洗的基本结束,宣宗同宦官及宰相之间的矛盾逐渐浮现出来。大中八年至大中十年,宣宗对跋扈不羁的宦官采取了一些抑制措施,但是由于牛党官员懦弱惧祸,不敢任事,成效并不显着。大中十一年以后,东南财赋之地军乱屡起,政局不稳。令狐绚等懦聩无能,惟知结党怙权,排斥异已,宣宗同宰相的关系日益疏远。由于财赋衰竭,而宦官掌握大量内库钱物,宣宗不得不再次依靠宦官。大中时期皇权受到事实上的削弱,宣宗始终无法完全控制相权,更不用说军权在握的宦官集团。 大中时期经济上宣宗君臣务行聚敛、涸泽而渔,朝廷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在藩镇问题上,又推行姑息纵容的消极政策,中央权威受到很大削弱。宣宗即位不正,对士族多有优宠,山东旧族也呈现出复兴的态势。通过对大中时期的经济、士族、科举、藩镇等问题的考察,本文认为大中之政具有保守、腐朽、虚伪、倒退的整体特征。宣宗虽然颇有忧患意识,勤于政事,甚至一度被旧史家吹捧为“小太宗”,实际上却是一个政识庸下、刚愎自用、爱好虚名,文过饰非的皇帝。唐朝之亡,宣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道康[7](2003)在《AMD缘何国际受宠国内受冷落》文中指出 2002年11月13日,AMD公司在北京宣布推出高性能的移动式AMD Athlon XP 2200+处理器,并得到了富士通-西门子公司、日本的爱普生直销公司和英国最大的个人电脑公司——时代计算机公司的支持,而惠普已经在先期推出了采用Mobile AMD Athlon XP 1900+和2000+芯片的笔记本电脑,而其他一些笔记本厂商表示将会在近期推出相应的笔记本电脑。正是AMD公司不断创新,使得笔记本电脑价格不断下降,使消费者能够得到更低价格、
龙志毅[8](1991)在《省城轶事》文中认为 1 天翻地覆的年代,一九四九年的初秋。建立共和国的筹备工作正在北京密锣紧鼓,华南华中大地炮声隆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西南边陲的省会迅速传开:省主席被“下野”的蒋介石召到重庆去了。是喜是忧?人们的反应是错综复杂的。有的警惕地观察动静并暗自筹划应变
二、AMD:缘何国际受宠国内受冷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MD:缘何国际受宠国内受冷落?(论文提纲范文)
(1)北漂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结局 |
(2)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语经济新闻中隐喻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任务描述 |
2.1 研究现状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意义 |
3.任务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1.1 熟悉经济新闻 |
3.1.2 了解经济新闻的特点 |
3.1.2.1 标题特点 |
3.1.2.2 词汇特点 |
3.1.2.3 句法特点 |
3.1.2.4 修辞特点 |
3.1.3 了解隐喻 |
3.1.4 济新闻翻译的要求 |
3.2 翻译过程 |
3.2.1 材料的收集和准备 |
3.2.2 材料的翻译 |
3.3 译后工作 |
4.理论基础 |
4.1 翻译目的论简介 |
4.2 目的论的三大法则 |
4.3 翻译纲要 |
5.案例分析 |
5.1 经济新闻文本中隐喻翻译个案分析 |
5.1.1 标题中的隐喻翻译 |
5.1.2 正文中的隐喻翻译 |
5.2 目的论指导下经济新闻中隐喻的处理方法 |
5.2.1 保留隐喻意象 |
5.2.2 以喻转喻 |
5.2.3 转喻为义 |
6.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底层文学”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底层与“底层文学”的概念 |
二、 “底层文学”研究历程 |
三、 “底层文学”研究的不足 |
四、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谁写:“非底层”是主体 |
第一节 精英书写 |
一、 借鉴有余、创新不足 |
二、 貌似一贯的主题重复 |
三、 浪漫主义的缺失导致人性勘察的肤浅 |
四、 作家与底层的天然距离 |
五、 农裔作家的心灵困境 |
第二节 草根书写 |
一、 囿于现象描述,虚构不足 |
二、 视域狭窄,止于诉苦 |
三、 草根书写者成长的困境 |
第二章 写谁:虚假的“真实” |
第一节 想象的底层 |
一、 关于“底层”的表述 |
二、 作品中底层生存环境与现实的偏离 |
三、 情节的“失真” |
四、 人物的“空壳化” |
第二节 真实的底层 |
第三章 写给谁:“底层”与“底层文学”的游离 |
第一节 精英阶层的创作的市场化定位 |
第二节 艺术化的追求与底层受众的背离 |
第三节 全媒体背景下“底层文学”传播的“失宠” |
第四章 怎么写:没有终点的讨论 |
第一节 “底层文学”与纯文学 |
一、 “纯文学”概念的引入与发展 |
二、 “底层文学”中“文学性”的迷失 |
第二节 “底层文学”的人民性 |
第三节 “底层文学”与左翼文学 |
第四节 “底层文学”与现实主义 |
一、 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 |
二、 现实主义的对“底层文学”的“束缚” |
第五章 “底层文学”的理想建构 |
第一节 “底层文学”应该写出情感的真实 |
第二节 “底层文学”应具备超越的视角 |
第三节 “底层文学”需要一种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介入 |
第四节 建立适度的距离感 |
第五节 树立悲剧美学精神 |
一、 建立“底层文学”中的悲剧崇高美 |
二、 建立“底层文学”中的悲剧抗争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4)北宋音乐编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相关思考 |
第二节 北宋音乐编年史理论思考与编撰体例说明 |
第一编 宋太祖(960-976) |
第二编 宋太宗(976-997) |
第三编 宋真宗(976-997) |
第四编 宋仁宗(1022-1067) |
第五编 宋英宗(1063-1067) |
第六编 宋神宗(1067-1085) |
第七编 宋哲宗(1085-1100) |
第八编 宋徽宗(1100-1125) |
第九编 宋钦宗(1125-1127) |
编后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5)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录 |
表录 |
第一部分 研究序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课题缘起 |
一、技术教育的实践发展与理论滞后所产生的研究需求 |
二、技术素养己经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
三、技术素养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问题领域与问题确定 |
一、技术教育的类型 |
二、问题领域限定 |
三、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三、相关研究总体判断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论文定位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结构设计 |
第二部分 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概念 |
第二章 技术的本质 |
第一节 技术的定义 |
一、技术是指技艺 |
二、技术是指物质手段 |
三、技术是指系统性行动知识 |
四、本文的技术定义 |
第二节 技术知识的结构 |
一、内容结构 |
二、层次结构 |
第三节 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区别 |
一、知识性质区别 |
二、思维方式区别 |
三、知识目的区别 |
四、评价标准区别 |
第四节 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联系 |
一、技术对科学理论的依赖越来越强 |
二、技术与科学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己渐趋一体 |
第三章 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技术教育概论 |
一、技术教育的发展 |
二、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 |
三、普通教育中的技术教育 |
四、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 |
第二节 国际高中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美国高中技术教育的发展 |
二、前苏联(俄罗斯)高中技术教育的发展 |
三、英国高中技术教育的发展 |
四、国际高中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 |
第三节 我国高中技术教育的历史变迁 |
一、“文革”前的探索 |
二、“文革”中的劳动教育 |
三、80年代以来的劳动技术教育 |
四、21世纪初的高中技术教育 |
第四章 技术教育的时代内涵 |
第一节 突破“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樊篱 |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原生语境 |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疑惑 |
三、劳动概念的实践失范批判 |
四、劳动技术教育反思与重建 |
第二节 走出科学教育的光环 |
一、经验技术的存在 |
二、发展路径的独立性 |
三、走出科学光环的笼罩 |
第三节 走向技术素养教育 |
一、当代技术教育就是技术素养教育 |
二、技术素养的内涵 |
三、技术素养的实践道路 |
第三部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构建 |
第五章 技术进入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
第一节 普通高中教育概论 |
一、高中生的发展特点 |
二、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
三、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
四、技术素养是普通高中的新追求 |
第二节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研究 |
一、传统高中课程结构的失衡 |
二、“技术”进入普通高中课程的合理性 |
第六章 技术课程的构建 |
第一节 技术教育的目标 |
一、技术教育的目标领域 |
二、国际技术教育目标的共同要素 |
三、技术教育的目标转向 |
四、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设计 |
第二节 技术课程设计的模式选择 |
一、五种技术课程设计模式 |
二、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状态 |
三、技术课程设计必须满足技术素养的系统要求 |
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设计要以心智过程发展为根本导向 |
第三节 构建技术课程的基本维度:过程与内容 |
一、心智过程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知识内容 |
二、过程与内容是技术课程构建的两个基本维度 |
三、技术课程的基本结构 |
第四节 技术课程的过程表述 |
一、理解技术过程需要建立技术系统概念 |
二、过程是指技术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 |
三、过程是指问题解决中所涉及的思维活动与过程 |
四、过程是指技术问题解决中所用的方法(含思维) |
五、过程表述的意义 |
第五节 技术课程的内容表述 |
一、技术分类表述 |
二、基准主题表述 |
三、领域模块表述 |
第六节 我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模型构想 |
一、构建我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模型的基本思考 |
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模型 |
第四部分 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实施 |
第七章 技术教育的实施 |
第一节 实施技术教育的主要路径 |
一、将技术教育贯穿于全部课程 |
二、将技术教育融于STS教育 |
三、设置独立的技术课程 |
四、通过项目活动进行技术教育 |
第二节 技术教育的教学原理 |
一、四种基本学习原理 |
二、基本教学模式 |
三、问题解决活动的教学过程 |
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原则 |
第三节 技术教育的实践形态 |
一、作为综合实践活动领域 |
二、作为研究性学习领域 |
三、作为校本课程开发领域 |
四、作为模块课程 |
第五部分 研究尾声 |
第八章 问题展望与结论 |
第一节 研究不足检视 |
一、研究资源局限 |
二、结构有待丰满 |
第二节 后续课题与问题讨论 |
一、后续课题 |
二、问题讨论 |
第三节 21世纪技术教育展望 |
一、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愈益彰显技术教育的意义 |
二、未来技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
第四节 结论与结语 |
一、结论 |
二、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美国国家技术教育内容标准的主题概要 |
附录二 武汉市武汉中学高中物理“STS”教学结合点 |
附录三 美洲杯挑战赛 |
附录四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
附录五 论文相关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唐代宣宗朝政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上篇:武宣之际的宫廷政治 |
第一章 会昌六年的宫廷政变 |
第一节 宦官仇氏家族与宣宗登基关系之推论 |
第二节 王才人暴薨之谜 |
第三节 郑后在会昌末宫廷政变中的作用 |
第四节 关于李德裕之贬死问题 |
第二章 武宣之际的宫廷“革命” |
第一节 大中初年对宪宗的造神运动 |
第二节 对穆宗系四帝的“革命” |
第三节 关于宣宗复佛问题的再认识 |
上篇总论:宫廷政治与大中政局的关系 |
下篇:宣宗朝政局研究 |
第一章 宣宗朝宰相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宣宗时期的首辅之相 |
第二节 大中时期的君相关系 |
第三节 宣宗朝宰相与财赋的关系 |
第二章 宣宗朝宦官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宣宗早期宦官集团的调整 |
第二节 大中中后期宣宗对宦官的抑制 |
第三节 大中末的宫廷政变 |
第三章 宣宗朝翰林学士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宣宗朝翰林学士的组成及迁转 |
第二节 宣宗对翰林学士的优宠及重用 |
第三节 宣宗对翰林学士制度的改造 |
第四章 宣宗朝地方政局研究 |
第一节 宣宗时期的藩镇 |
第二节 宣宗时期的州县 |
第三节 大中末期全国各地的骚动 |
下篇总结:论宣宗朝政局演变的三个阶段 |
后论 |
一、大中时期的经济形势 |
二、大中时期的科举与士族 |
三、牛李党争与大中政局 |
四、评大中政局 |
五、评唐宣宗 |
附录: |
附文一、唐代宪宗朝储位之争与宪宗之死——兼论穆宗“元和逆党”说之不能成立 |
附文二、唐宣宗诗歌辑考——兼论宣宗遁迹为僧说的产生及其衍变过程 |
附文三、李德裕归葬缘由新解 |
附文四、唐懿宗身世新考 |
附表一、唐代宣宗朝宰相年表 |
附表二、唐代宣宗朝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年表 |
附表三、唐代宣宗朝财政三司使年表 |
附表四、唐代宣宗朝进士年表 |
附表五、唐代宣宗朝大事年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AMD:缘何国际受宠国内受冷落?(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漂十年[J]. 焦冲.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3)
- [2]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语经济新闻中隐喻的英译[D]. 李劲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3]“底层文学”批判[D]. 王学胜. 吉林大学, 2013(08)
- [4]北宋音乐编年史[D]. 黄艺鸥. 上海音乐学院, 2013(01)
- [5]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研究[D]. 马开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6]唐代宣宗朝政治史研究[D]. 黄楼. 武汉大学, 2005(05)
- [7]AMD缘何国际受宠国内受冷落[J]. 道康. 中国传媒科技, 2003(01)
- [8]省城轶事[J]. 龙志毅. 山花, 1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