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从黑箱理论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19)在《房地产投机与通货膨胀税的再衡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0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上升速度远高于GDP的上升速度,但是价格指数的上升速度却很低,并且统计上的通货膨胀税只有3%左右。根据费雪方程式(货币数量论)MV=PY,当M的增速远大于PY的增速时,货币流通速度就呈下降状态。现有理论无法同时解释货币超发行、价格指数低速上升、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和低通货膨胀税问题。本文试图使用一个地方政府垄断土地市场、央行实施低名义利率货币政策、包括农村和城市、存在房地产炒作和地方政府借债行为的模型来重新估计通货膨胀税,并且同时解释价格指数平稳上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问题。本论文使用的是新的三期世代叠加模型。在本文的理论部分,我们分析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居民炒房、地方政府的城市土地出让和拆迁行为、土地抵押贷款和基础设施投资等行为。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首先校准了一些重要的模型参数:本文根据我国的CPI、房价、GDP等数据的上升幅度与模型得到的对应内生变量变化幅度相等来校准模型参数。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可以在很多方面吻合我国的现实(2008年后)。然后本文通过已经校准好参数的模型来进行数值模拟,重新估计考虑了房地产炒作因素的后通货膨胀税占GDP的比重。估算结果显示我国通货膨胀税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3.58%上升到2017年的9.79%。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重新估计通货膨胀税的统计方法。
赵琪[2](2018)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政策的影响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货币流通速度,是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在实体经济中,衡量金融货币的投入产出与货币之间的相关性时,通常需要研究货币流通速度这一指标。从费雪方程式MV=PT来看,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是由货币流通速度决定的。在现代经济运行模式中,货币是整个经济体的血液。所以当制定货币政策时,不能仅仅考虑货币供应量的规模,更应当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当前的中国正处在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环境而言,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情况,能够展现出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所以,重点/深入的研究我国货币流通的速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第二章中重点阐述了货币流通速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简要的阐述了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现状,展现了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的发展过程。其次,在第三章对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了展示和分析,通过图表、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得出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处于下降趋势的结论。在这一章中分析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再次,在第四章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做了论述。然后,第五章在上述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还是应当选择货币供应量的原因;其二,货币流通速度流通速度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响非常大。最后,在第六章中做了简要的总结并且提供了几点建议。
杨肃昌,徐建卫[3](2015)在《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反映宏观经济和货币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货币流通速度是研究货币供求均衡、运行效率以及宏观调控等问题的一个枢纽性变量。文章从趋势判定、测量方法、分析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政策效应等五个方面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文章认为,深入研究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规律,寻找其与宏观经济的客观联系,对于深化货币研究、完善政策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意义。
钟雄[4](2014)在《基于金融状况指数的货币政策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体系、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均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能否实现经济的复苏、增长和稳定以及能否解决好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其它问题都与货币政策的决策是否科学、有效密切相关。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如何?货币政策目标设置是否合理?工具选择是否恰当?执行方式倾向于规则化还是相机抉择?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金融状况的指示器,FCI自问世以来,被众多国家接受并运用到货币政策操作中。基于FCI的货币政策决策研究,将增加货币政策决策工具选项、拓展货币政策决策新的思考方向,监测货币政策执行情况、金融体系及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效果;同时,还有助于促进金融、统计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据此,本文以FCI内涵、FCI在货币政策中的传导机制为基础,构建FCI体系并验证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货币政策决策效果进行分析。同时,利用FCI对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的目标、工具及规则逐个进行研究,并借助联立方程模型对货币政策进行模拟仿真,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前瞻性分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阐述了 FCI与货币政策的内涵及关联。首先,对货币政策和FCI的内涵分类、FCI在货币政策中的传导机制等理论进行阐述,然后基于不同频率、不同幅度和赋权方法的FCI体系构建货币政策冲击识别模型,同时分析FCI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为FCI在货币政策决策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二是评价了 FCI视角下货币政策的决策效果。静态效果方面,总供给的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间短期替代关系不可否认,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实际产出的影响是显着的;从总需求角度看,仅从存款利率敏感性判断货币政策效果是不妥的,必须结合金融结构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分析;货币需求表现出收入弹性高、利率弹性低和不稳定三个特征,而货币供给中的货币乘数不易受央行完全控制,且基础货币存在一定内生性,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较为困难。从货币政策动态效果来看,单一的中介目标很难获得实证支持,其策略必须以严格的可控性和相关性为前提条件。实证数据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较为显着,与通胀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公开市场业务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无效的,但经济增长却是央行选择公开市场业务的依据。三是论证了 FCI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可行性。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一致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体制,尽管近年来执行情况较好,但在稳定物价方面效果不显着;FCI满足中介目标的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要求,可考虑作为通胀目标制下的中介目标或操作目标。另外,由于FCI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前瞻性高于GDP和CPI,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货币政策效果和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因此,在货币供应量目标制下可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参考指标,央行可考虑将FCI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四是构建了以FCI为纽带的货币政策工具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利用货币政策目标间因果、层次关系,通过FCI的响应程度对比评价货币政策工具。若央行对经济增长目标强烈偏好,则应选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首选工具,尤其在经济运行与增长目标出现偏差的情况下,该工具最为有效;公开市场业务工具适合作为央行的经常性调控工具,在未明确货币政策方向或经济运行未发生异常的状况下较为适用;在市场利率对贴现率变动较为敏感时,再贴现政策是最为有效的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再贴现率等工具运用仍然存在一定波动和起伏,其调整会更加频繁。信贷渠道是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具有刚性作用,而再贴现是商业银行解决资金短缺的最后手段,它对货币存量影响最小。我国坚持以稳定物价、降低通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方向和采用价格型与数量型混合工具的策略是正确的。五是对比了纳入FCI的货币政策规则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央行执行的相机抉择很难在长时期内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从社会福利函数和社会成本函数来看,即使在对相机抉择最有利的假设条件下,货币政策遵循外生性规则仍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在规则执行方式中,最优Taylor规则比完全承诺和相机决策方式更适用于我国,而纳入FCI的规则优于其他未纳入FCI的规则,这为我国货币政策增加了一种新的参考规则,有助于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效果的提高。六是开展了基于FCI的联立方程货币政策模拟和宏观经济运行前瞻性分析。利率政策比传统的货币供应量政策更为有效,且影响效果较为显着。同时,FCI作为金融状况的指示器,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反应较为灵敏,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佐证了 FCI可作为货币政策指示器及目标参考值的结论。假设货币当局按货币需求量发行货币,未来几年,我国经济仍可保持高速增长,但将面临一定的高通胀压力,总需求不足和出口依赖度大等问题仍然突出。最后,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政策建议。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调整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坚持实施多目标制,考虑将FCI纳入目标体系,作为中介目标或最终目标的参考值;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完善货币市场和相关制度;实施混合规则为主、相机抉择为辅的多元决策方式,由阶段性操作向微调转换;提高央行独立性,完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
魏业[5](2013)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货币政策制定者在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时,应当充分考虑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情况,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共同起作用才能确保货币政策的操作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货币流通速度由众多的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它会受到宏观环境和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也会影响到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却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误读:有的研究者把国内生产总值除以货币供给量的值作为货币流通速度,得出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在不断下降的结论;也有不少研究者虽然认为把国内生产总值除以货币供给量的值作为货币流通速度的方法不妥,但也只是考虑了虚拟经济、金融交易等因素,并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由于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的深化,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事实上远远小于我国的商品和劳务交易总量,因此把国内生产总值除以货币供给量的值作为货币流通速度的方法是错误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关于实体经济的,虽然虚拟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交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有限。本文摒弃了把国内生产总值除以货币供给量的值作为货币流通速度的错误做法,同时也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计算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本文用1990—2012年期间我国的年度税收数据来估计我国的年度商品和劳务交易总量,然后再除以货币供给量,最终得出了比较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并没有像多数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是不断下降的,相反还保持着一种比较平稳并且稳中有升的走势。本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VAR模型来对货币流通速度和几个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流通速度还会受到产出水平和货币供给量的冲击。研究结果发现货币流通速度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上升,最终会推高物价;它也会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而下降,起到加速物价下跌的作用。货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货币供给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冲击,使货币供给量在满足经济增长需要和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之间选取一个合适的度。本文认为货币政策制定者如果能够及时发布货币政策信息,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政策动向,就能够使政策目标的偏离程度降至最低。在结构安排上,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对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文献进行整理,根据研究内容对文章结构做出合理安排。第二章为理论阐述部分,介绍所选择的货币数量理论和货币流通速度理论,并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为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测度研究部分。该章介绍了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度量的传统方法,指出传统方法的不足,并按照本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进行测度。第四章为实证部分。该章使用回归模型和VAR模型对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为结论和政策建议。该章为全文的总结,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货币政策决定者提出合理的建议,并指出创新点和不足。
李超令[6](2013)在《我国超额货币供给成因与度量研究 ——基于经济转型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文中提出物价、产出与货币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中最具生命力的课题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课题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争论性推动货币理念的不断发展,更在于其能对货币政策提供重要的指导价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超额货币供给问题引起国内外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近20多年来,经济学者围绕这一课题的研究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同时对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现象的成因分析也多种多样,但研究成果没法令政策制定者信服。针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难以突破,经济学者的研究曾一度沉寂。然而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流动性泛滥,我国物价上涨面临巨大压力,使研究我国超额货币供给再次引起学者的关注。持续的超额货币供给必定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本文除了对我国超额货币供给传统成因进行研究,还就经济转型、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关系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如下四个问题:第一,我国是否存在超额货币供给?第二,如果存在,超额货币规模有多大?第三,超额货币供给的成因是什么?第四,人民币国际化与超额货币供给的关系?结合经济转型时代背景研究发现,将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纳入模型, M0、M1层次的超额货币现象不仅消失了,反而出现了轻度“货币迷失”现象。结合人民币国际化时代背景研究发现,发现境外人民币增长速度增加1%,国内M1层次人民币超额供给增加0.0494%,国内M2层次人民币超额供给增加0.1448%。
孙红霞[7](2012)在《货币交易速度运行规律及其微观基础研究 ——基于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指出随着虚拟经济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交易日趋频繁,货币分流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趋势日渐明显,促使其交易媒介职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实体部门,而是越来越多地向虚拟部门偏移,形成广为人知的两大货币交易速度并存、互动格局。这一经济现象,不仅为我们从事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宏观视角,也为我们试行微观基础议题拓展了广阔空间。寻求货币交易速度运行的微观基础,是当代货币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居民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对其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货币速度运行规律、趋势走向,进而为科学制定及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提供重要指南。具体来讲,居民消费行为直接关乎实体经济货币—商品交易动向,从而影响该领域内交易速度运势和规律,而投资行为又与虚拟经济货币—资产交易关联密切。一方面投资行为制约着资产价格的起伏波动,另一方面左右着虚拟经济交易速度的变动轨迹。可见,居民的行为选择对货币交易速度的形成和运行起着关键作用。诚然,由于两部门经济的特有属性及其内在联系,货币交易速度在其内表现出趋同性和异质性的矛盾统一。鉴于此,我们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框架下,以居民消费投资行为为起点,研究货币交易速度问题就具备了微观现实依据。本文分析步骤如下:首先,构建两大经济体系的简易交易模型,从中找出既能契合微观交易行为特征,又能真实反映速度变动规律的货币交易速度表达式。随后使用数理求导等经济学分析工具,刻画交易速度与货币支付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运用包络定理绘制交易速度趋势图,形象描绘速度本身及其两大经济货币速度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采用了封闭式理想状态条件下的模型构建方法,它不同于传统货币理论中的函数方程解析思路,虽然与现实经济有一定距离,但是将模型诸多条件予以适度放松,便可以从中探求影响速度运行的各种瓶颈,包括主体行为的微观因素和制度环境的客观因素。这对于指导后续科研大有裨益。其次,运用动态规划理论、跨期消费理论来探求居民最优消费、最优投资的生成机制,试图从中寻求微观主体因素对消费—投资行为的作用方式,并以货币支付为起点,以消费者行为选择为桥梁,逐步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货币交易速度的微观影响机理。再次,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居民行为参数(主观贴现、风险偏好、心理预期等)表现的不同特征,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条件下货币交易速度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并采用边界协整检验等方法,实证考察我国居民的风险厌恶水平、主观贴现率、信心指数等对交易速度的影响力度,为下一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写作旨在探索货币交易速度的运行规律及其微观影响机理,侧重于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数据检验。由于历史统计资料有限,对我国货币交易速度的经验分析不足(仅就改革开放以后的交易速度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除此之外,本文研究没有涉及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这也是未来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希冀为货币交易速度的宏观经济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侯英,陈家宁[8](2012)在《货币流通速度修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1996年货币供应量正式确定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中介目标,掌握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规律进而准确测算货币供应量对于合理进行宏观调控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构造了基本符合我国实际的货币流通速度模型。然后本文将该货币流通速度作为外生变量,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货币流通速度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掌握已知宏观经济变量可以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预测,进而更好地指导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
侯英,陈家宁[9](2012)在《货币流通速度修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构造了基本符合我国实际的货币流通速度模型。然后将该货币流通速度作为外生变量,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货币流通速度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掌握已知宏观经济变量可以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预测,进而更好地指导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
王曦,叶茂,邹文理[10](2012)在《货币化红利的负债转化、“伪货币化”与当前通货膨胀走势》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经济货币化进程已经结束,货币化红利已经开始转化为负债。这意味着同样的总量货币政策,在当前要比以往带来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接下来我们讨论了这种转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经济货币化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由于短期心理和周期性因素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危机期间存在"伪货币化"现象,并论证了通货膨胀在危机期间和之后的"V"型反转态势。这些分析意味着,我国2009—2010年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还远没有释放完毕,2011年以后我们仍将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二、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从黑箱理论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从黑箱理论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1)房地产投机与通货膨胀税的再衡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关键问题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房地产投机与通货膨胀税 |
2.2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
2.2.1 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来解释 |
2.2.2 从价格水平和总产出的角度来解释 |
2.2.3 从货币流通速度自身方面找原因 |
2.2.4 实证分析等其他思路 |
2.3 投机房地产因素的影响 |
2.4 总结与评价 |
第三章 模型构建 |
3.1 模型介绍 |
3.2 模型假设 |
3.2.1 环境 |
3.2.2 农村居民 |
3.2.3 城市居民 |
3.2.4 农业生产 |
3.2.5 城市工业生产 |
3.2.6 房地产部门 |
3.2.7 商业银行 |
3.2.8 中央政府(银行) |
3.2.9 地方政府 |
3.3 均衡条件 |
3.3.1 居民 |
3.3.2 企业 |
3.3.3 银行 |
3.3.4 市场出清条件 |
3.3.5 地方政府 |
3.3.6 稳态条件 |
3.4 模型求解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参数设定 |
4.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 敏感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政策的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
2.1.1 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
2.1.2 简单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
2.1.3 凯恩斯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
2.1.4 弗里德曼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
2.2 有关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文献综述 |
2.2.1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
2.2.2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
第3章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 |
3.1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概述 |
3.2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趋势:1990-2016 |
第4章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变量的选择 |
4.2 模型构建 |
4.3 单位根检验 |
4.4 协整检验 |
4.5 模型修正 |
4.6 实证结果的经济解释 |
第5章 货币流通速度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 |
5.1 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
5.2 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基于金融状况指数的货币政策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FCI构建的方法研究 |
1.2.2 货币政策决策的理论研究 |
1.2.3 FCI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研究 |
1.2.4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FCI的货币政策决策研究理论基础 |
2.1 货币政策决策体系及FCI的内涵 |
2.1.1 货币政策分类及作用 |
2.1.2 货币政策决策程序 |
2.1.3 FCI的内涵 |
2.2 FCI在货币政策决策中的传导机制 |
2.2.1 货币传导机制 |
2.2.2 信贷传导机制 |
2.2.3 非资产价格机制 |
2.3 FCI与货币政策决策的关联性分析 |
2.3.1 FCI与货币政策关联模型的构建 |
2.3.2 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3章 FCI视角下货币政策决策效果分析 |
3.1 FCI视角下货币政策决策效果的内涵 |
3.1.1 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及特征 |
3.1.2 货币政策工具的内涵及特征 |
3.2 FCI视角下货币政策决策效果模型的构建 |
3.2.1 决策效果分析内容 |
3.2.2 决策效果分析模型 |
3.3 货币政策决策效果分析 |
3.3.1 静态效果分析 |
3.3.2 动态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FCI的货币政策目标研究 |
4.1 货币政策目标及目标体系 |
4.1.1 货币政策目标与宏观经济目标的关系 |
4.1.2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构成 |
4.2 FCI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4.2.1 相关性分析 |
4.2.2 可测性分析 |
4.2.3 可控性分析 |
4.3 包含FCI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构建 |
4.3.1 FCI与其它目标效果对比 |
4.3.2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FCI的货币政策工具研究 |
5.1 货币政策工具原理及效果对比分析 |
5.1.1 工具原理及特征对比 |
5.1.2 中介目标效应对比 |
5.1.3 最终目标效应对比 |
5.2 基于FCI的货币政策工具最优化模型构建 |
5.2.1 基于FCI的货币政策工具最优化原则 |
5.2.2 货币政策工具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5.3 基于FCI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分析 |
5.3.1 模型测算及检验 |
5.3.2 货币政策工具仿真及最优化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FCI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 |
6.1 相机抉择与规则货币政策之争 |
6.1.1 相机抉择与规则货币政策概述 |
6.1.2 相机抉择与规则货币政策比较分析 |
6.2 基于FCI的货币政策规则适用性分析 |
6.2.1 模型假设 |
6.2.2 模型估计方法及结果 |
6.2.3 不同货币政策对比分析 |
6.3 基于FCI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选择 |
6.3.1 模型构建及方法设计 |
6.3.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FCI的货币政策模拟研究 |
7.1 货币政策模拟方法及步骤 |
7.1.1 模拟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7.1.2 货币政策模拟基本步骤 |
7.2 基于FCI的货币政策模拟模型构建 |
7.2.1 模型的模块构成及要素分析 |
7.2.2 货币政策模拟模型的构建 |
7.3 基于FCI的货币政策模拟分析 |
7.3.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
7.3.2 政策模拟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提高货币政策决策效果的建议 |
8.1 将FCI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
8.1.1 以FCI为最终目标参考指标 |
8.1.2 提高对利率和FCI作为中介目标的关注 |
8.2 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整 |
8.2.1 创新调控工具 |
8.2.2 完善货币市场 |
8.2.3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8.3 转变货币政策操作方式 |
8.3.1 逐步实现相机抉择向规则的转变 |
8.3.2 以阶段性操作逐渐转向微调 |
8.4 出台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辅助措施 |
8.4.1 提高央行独立性 |
8.4.2 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信度 |
8.4.3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沟通和协调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B.1 月度中幅FCI拟合值 |
附录B.2 月度窄幅FCI拟合值 |
附录B.3 季度宽幅FCI拟合值 |
附录B.4 季度中幅FCI拟合值 |
附录B.5 季度窄幅FCI拟合值 |
附录B.6 货币政策冲击识别模型Rats程序部分代码 |
(5)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理论综述和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理论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2 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选择与分析 |
2.1 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选择 |
2.2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社会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2.2.2 经济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3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测度研究 |
3.1 传统的货币流通速度度量方法 |
3.2 本文的货币流通速度测度方法和结果 |
4 货币流通速度模型的构建与估计 |
4.1 回归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结果分析 |
4.1.1 构建回归模型 |
4.1.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
4.1.3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4.1.4 回归模型的修正与实证结果分析 |
4.2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实证结果分析 |
4.2.1 模型介绍和操作步骤 |
4.2.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4.2.3 确定滞后阶数 |
4.2.4 VAR模型的设定与参数估计 |
4.2.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4.2.6 脉冲响应函数 |
4.2.7 实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我国超额货币供给成因与度量研究 ——基于经济转型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3 本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本文框架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结构与创新 |
1.4.1 本文的结构 |
1.4.2 本文的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
2.1.1 关于货币供给与产出和物价关系的研究 |
2.1.2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 |
2.1.3 中国超额货币供给问题的研究 |
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
2.2.1 关于中国是否存在超额货币供给的判定 |
2.2.2 关于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几种代表性假说 |
2.2.3 最新文献 |
2.3 文献评述 |
3 度量超额货币供给的理论基础与模型 |
3.1 关于货币需求的传统理论 |
3.1.1.现金交易方程 |
3.1.2.现金余额方程 |
3.1.3.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 |
3.2 货币需求函数的修正与发展 |
3.2.1 鲍莫尔-托宾“平方根模型” |
3.2.2 惠伦“立方根公式” |
3.2.3 托宾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 |
3.2.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
3.3 货币供给理论 |
3.4 度量超额货币供给的模型 |
3.5 变量选择 |
3.5.1 货币供应量的选择 |
3.5.2 货币流通速度 |
3.5.3 物价指数 |
3.5.4 社会商品和服务总量 |
4 经济转型与超额货币的实证研究 |
4.1 传统度量模型、结论与评述 |
4.1.1 传统度量 |
4.1.2 修正的度量模型、结论与评述 |
4.1.3 评述 |
4.2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与计算 |
4.2.1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
4.2.2 货币流通速度的传统计算 |
4.3.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实证研究 |
4.3.1 公式推导 |
4.3.2 数据选择与测算 |
4.4 综合货币流通速度与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实证研究 |
4.5 货币流通速度与超额货币供给实证检验 |
4.5.1 变量选取与实证思路说明 |
4.5.2 实证检验 |
4.6 小结 |
5 人民币国际化与超额货币供给的实证研究 |
5.1 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 |
5.1.1 宏观原因 |
5.1.2 微观原因 |
5.2 人民币国际化与超额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 |
5.3 境外人民币规模的模型与预测 |
5.3.1 境外人民币规模的两种测算方法 |
5.3.2 测算境外人民币规模的模型和数据 |
5.3.3 境外人民币 M_0预测 |
5.4 我国超额货币供给与境外人民币的实证过程 |
5.4.1 数据选取 |
5.4.2 实证分析 |
6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7)货币交易速度运行规律及其微观基础研究 ——基于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四节 创新之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货币流通速度的经典理论 |
一、 古典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
二、 马克思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
三、 交易方程式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
四、 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
五、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
六、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
第二节 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研究 |
一、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趋势及稳定性 |
二、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成因及政策有效性 |
第三节 货币交易速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
一、 货币交易速度的微观基础理论 |
二、 货币交易速度变动趋势研究 |
第三章 货币交易速度规律模型 |
第一节 货币交易速度“二元”划分依据及意义 |
一、 “二元”结构划分依据 |
二、 货币交易速度实行“二元”分法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货币交易速度相关概念及测算依据 |
一、 货币支付与货币需求的概念差别 |
二、 货币交易速度测算公式 |
第三节 实体经济货币交易速度的规律模型 |
一、 实体经济货币交易速度的规律模型构建 |
二、 实体经济货币交易速度变动趋势分析 |
三、 对实体经济货币交易速度规律的现实解读 |
第四节 虚拟经济货币交易速度的规律模型 |
一、 虚拟经济货币交易速度的规律模型构建 |
二、 虚拟经济货币交易速度变动趋势分析 |
三、 对虚拟经济货币交易速度规律的现实解读 |
第五节 虚拟经济交易速度与实体经济交易速度联动关系 |
一、 总货币交易速度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
二、 两大货币交易速度的内在影响机理 |
第四章 货币交易速度微观基础模型—基于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动态选择模型 |
一、 模型的内外部环境设定 |
二、 模型构建的具体步骤 |
三、 消费者期望效用最大化模型 |
第二节 货币交易速度微观基础的理论分析 |
一、 实体经济货币交易速度的微观基础分析 |
二、 虚拟经济货币交易速度的微观基础分析 |
第五章 我国货币交易速度变动规律及其微观基础的经验分析 |
第一节 我国货币交易速度变化趋势 |
一、 基于国民收入概念对传统货币流通速度规律的认识 |
二、 基于费雪方程式对货币交易速度规律的再认识 |
第二节 我国货币交易速度的微观基础分析 |
一、 实体经济货币交易速度的微观基础分析:居民消费支出逻辑演绎 |
二、 虚拟经济货币交易速度的微观基础分析:居民投资支出逻辑演绎 |
第六章 我国货币交易速度微观基础的实证分析—基于居民消费-投资行为视角 |
第一节 货币交易速度替代变量选择 |
一、 资产预期收益率(α)的替代 |
二、 资产波动率(σ)的替代 |
三、 投资者情绪对α和σ的替代 |
第二节 实体经济货币交易速度微观基础的实证分析 |
一、 实证模型构建 |
二、 内部模型Ⅰ的实证分析过程 |
三、 外部模型Ⅱ的实证分析过程 |
四、 实证模型结论 |
第三节 虚拟经济货币交易速度微观基础的实证分析 |
一、 实证模型构建 |
二、 数据来源及生成 |
三、 单位根检验 |
四、 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边界协整检验 |
五、 ARDL-ECM 的长期关系与短期调节 |
六、 诊断性检验 |
七、 实证模型结果 |
第七章 政策建议及主要结论 |
第一节 政策建议 |
一、 货币交易速度微观影响机理环节的政策建议 |
二、 货币交易速度制度因素影响环节的政策建议 |
三、 动量货币指数构建环节的政策建议 |
四、 货币交易速度测算环节的政策建议 |
第二节 研究结论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货币流通速度修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修正 |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影响因素的选择 |
(二)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1. 数据选择和预处理 |
2. 变量平稳性检验 |
3. 协整关系检验 |
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
5. 脉冲响应分析 |
(三) 实证分析结论 |
四、结语 |
(10)货币化红利的负债转化、“伪货币化”与当前通货膨胀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货币化红利已经开始转化为货币化负债 |
(一) 经济货币化与货币化红利/负债 |
(二) 货币化红利/负债转化是一个规律 |
(三) 我国货币化红利已经开始转化为负债 |
二、危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伪货币化” |
(一) 危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与“伪货币化” |
(二) “伪货币化”的理论阐述 |
三、货币化红利/负债转化、“伪货币化”与通货膨胀走势 |
四、总结:地方政府的作为 |
四、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从黑箱理论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房地产投机与通货膨胀税的再衡量[D]. 刘洋. 厦门大学, 2019(08)
- [2]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政策的影响效应[D]. 赵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3]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 杨肃昌,徐建卫. 经济问题探索, 2015(02)
- [4]基于金融状况指数的货币政策决策研究[D]. 钟雄. 湖南大学, 2014(03)
- [5]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实证研究[D]. 魏业.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6]我国超额货币供给成因与度量研究 ——基于经济转型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D]. 李超令. 广东商学院, 2013(S1)
- [7]货币交易速度运行规律及其微观基础研究 ——基于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孙红霞. 南开大学, 2012(07)
- [8]货币流通速度修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的实证分析[J]. 侯英,陈家宁.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2(01)
- [9]货币流通速度修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的实证分析[J]. 侯英,陈家宁.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02)
- [10]货币化红利的负债转化、“伪货币化”与当前通货膨胀走势[J]. 王曦,叶茂,邹文理. 学术研究, 2012(01)
标签:货币流通速度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货币供给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