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栉风沐雨五十载 辉煌再铸钱江畔(论文文献综述)
常文相[1](2017)在《地位、观念、角色 ——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商人》文中研究说明考察明代中国历史演进变迁,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商品经济日渐活跃,商业关系逐步扩展,商人的地位角色也愈显突出。明代君臣能够将商人视为社会组成的必要人群加以平等看待,肯定正当商业活动对于增益国计、促进民生的积极功用,且顾念商人的利益诉求与辛劳疾苦,确立相关制度法规,改善各种征榷管理,保障商业活动有序进行。同时他们站在重视农业生产及维护社会稳定的立场,惩治游食,杜防通番,所行路引、海禁等一些措施虽起到约束商人、限制商业的实际效果,但并不以“抑商”为根本目的。因此明代国家的商业政策总体趋向承认许可而非阻碍排斥,明中后期对商人压榨掠夺的加剧实则出自皇权滥用,且遭到朝野一致批评抵制。关于商税征收,明代士大夫虽多有缓解农困、补给农赋的考虑,然他们大都重申设关置市以稽奸除暴、控遏垄断的古意,在满足国用情况下,榷商不被当作政务必需。这些士大夫指出商业切关民生,商民又和国家一体同系,主张常怀恩惠之心,宽商恤民。他们由此反对病商苛政,建议强化监管,以收官商互济共利之效。有些士大夫还鉴于国家财政对商税需求增加的社会现实,一并把传统“讥而不征”的榷税观点转化为“通商裕国”等因应时需的解释,阐发了诸如“厚农资商”、“农商交重”、“工商皆本”等透射时代特色的理念。尽管明代商税始终未在全国岁入中占据重心位置,当时官员要接受市场经济之商品货币化榷税模式亦须作出更大调整,不过从他们有关国家、商人、农民三方关系的思考中,已能说明商业在帝制框架下尚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在明代涉商案件的诉讼审判中,商人和其他庶民群体一样,拥有同等的法权地位。地方官员体念商民生计艰难,严厉惩办劫诈盘剥商贾、铺行的盗徒胥吏,并加强缉查走私匿税等不法行径。这些官员于坚持司法公正的同时,亦能参酌商业契约惯例,注意妥善处置当事各方利益关系,终使判决结果兼顾法理人情。这样,彼时商人经由法律途径,得以表达诉求,伸张权利,并未因身份职业而遭致区别对待。此外,明代商人同样能够获取与其他民众均等的机会参加科考,也可上书言事,捐赀进学。且明中后期朝廷还在两淮、两浙盐运司专设“商籍”,以解决商人子弟因户籍所限不能异地入学应考的困难,显露出对盐商的一些优待。明代国家出自对商人财力的需求和商品市场的依赖,在经济利益配置上与商人结成了一种互利合作关系。明代盐法开中由政府管控主导,采用招募方式实施,商人不仅可从中赚取盐利实惠,且发挥了固边足国的有益作用。为保证官商合作顺利推进,明政府打击势豪侵占,规范盐政秩序,并因势利导变通策略。明中叶后的盐法改革意在运用经济规则和手段协调盐商内部及官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当时士大夫也多方建言,力求赈恤商灶,广施招徕,以继续深化合作。明代的官商合作还体现在茶法运行及国家为备边、佐军、赈饥、营造而采取的召商买办方面,此间专制政权的操纵苛敛虽无法避免,但考量开中各法的制定和变革本意,其实仍是建立在双方相需互存之上。明代士大夫不仅能够认可商业治生养家、会通资用的价值功能,且还有人阐明异业同道、义利协和之理,赋予商人事业以更为合理的存在意义。他们大体倾向从社会“公义”维度出发,益加正视兼具财富与德行优势的商人于公共层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尤为看重其度支理财的专长。明中叶以降,士商双向交流频繁,融合趋势明显,儒贾相得家族亦较多涌现。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开放性和自由度的逐渐增强,又向商人提出了以儒家学说为本、按儒家义理行事的更高要求。士商两阶层因而在价值取向上可接近共通一致,彼此互动关系得以持续深入。同时一些士大夫对社会商业化风潮的不良后果保有清醒认识和警惕心态,显示出期待以传统文化信条规范商人行为的努力。士商融合的社会情势为商业开展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客观环境,明人往往根据个人条件及家庭需要妥当作出职业取舍,并就中体会到儒贾兼济方式对维系与扶助家族生存发展的积极意涵。明代很多商人不光在贸迁货居间展布才能,亦于商业活动内外对以孝悌、诚信、仁德、礼义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观和义利观表现出遵奉认同,甚且通融看待儒贾关系转化,提出以儒饰贾或贾不负儒。当时还有商人能够会通儒术贾道,着意整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又通过赈灾济困、董理营建、顾问建白、居间任使等形式主动参与地方和国家事务,展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与现实关怀。他们进而与士绅阶层一道在民间社会扩大影响,肩负起更多公共职能,越来越成为国家仰赖依需的一种群体力量,由此也预示了明代中国社会权力在保持帝制框架下渐次向“绅商”共同支配体系演进的可能前景。基于以上论析,可以认为明代商人、商业作为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要素,被国家社会既有体制所广泛吸纳包容,两者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性。当时商人、商业的发展没有消解国家权力,瓦解社会结构,而是在更大范围继续支撑着帝制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明代商品经济繁荣与帝制体系强固并行,双方磨合为一基本洽和局面,达成一种互适共生的历史演进态势。
楼晋楚,陈棣华,陈焕琪,王镇邦,楼永祥,沈世忠,傅展,莫雪元,张吾洋,童方圭,郭月英,周明道,李维松,王炜常,徐荣春,龚家骅,何汉翊,贾祥校,於小海,罗党栋,高卓,尹子骏,张成龙,巫凌霄,吴美荣,李友泉,赵泛野,陈祖仁,王韶国,盛以晋,吴忠人,潘鹤祥,夏哲文,洪柏祥,邬时铎,谢海水,白玉书,王明法,潘泽南,余洪全,徐洪发,邵关春,孙立民,方璟,陈永定,王福堂,钟三明,周宏星,陈邦仪,盛岳成,吴凤贤,钱一山,王一飞,罗常,徐志强,章柏潮,赵思东,孙正义,周关祥,钟德芬,施启宇,潘善良,钟润天,戚善亭,何德言,徐桂山,叶关坤,金家富,韩世雄,郭占奇,黎玲凤,戴家琮,夏家绪,袁普义,徐希明,任达福,韩善模,何东枝,王世君,何正华,谭学才,庞贵学,包孟卿,兰方安,刘泽高,石本灿,倪怀本,孟齐书,蒋鲁,王忠友,谭淑桂,张永亮,周成军,汤九河,周朝诚,郭海,鲁纯堂,姜顺林,王凡,葛立存,马瑞翔,马文萱,王耀华,万学庸,耿泽荣,王淑芳,罗奎彬,张少仲,刘翠英,彭振武,马明德,毛学校,门立功,薛向畴,张昭俭,郭喜增,颜世明,张乃喜,赵守智,李绍编,王玉斌,王丙刚,尹太隆,崔景舜,刘进美,宋来喜,刘茂青,焦树田,左存智,杨鉴清,刘宝德,王越,王少青,马龙田,曹宝东,张守仁,杲仁华,苏子农,饶纯忠,童玉娥,梁国钧,沈芳安,江康林,王泽民,丁祖谋,李传谋,樊胜堂,陈建华,李青,曹新平,陈贤楼,郑兴能,孔德胜,邰政,刘世太,杨双禄,桑盛庭,刘平安,刘孔名,史宝珠,吴国思,王金相,周德春,郭卫民,张永喜,王治平,王恩南,张启明[2](2013)在《八方联谊》文中指出
宋媛媛[3](2011)在《《胡应麟诗集》校注》文中研究指明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自号少室山人,后更号石羊生,浙江兰溪人。胡应麟一生布衣,横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专注于学术,具有多方面的成就,是当时着名的文献学家、史学评论家和文学家,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藏书家。《少室山房集》(又称为《少室山房类稿》)是胡应麟的诗文合集,共有120卷,其中前80卷(卷1-80)为诗歌部分,称为《胡应麟诗集》,目前学术界尚无对胡应麟诗集做过系统的研究。是故,本论文以《胡应麟诗集》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部分进行论述。本论文第一部分是对胡应麟诗集的研究,正文分成四章,从胡应麟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生平经历入手,探析其文学思想产生的根源,分析其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探讨其诗的不足之处等等,力争对胡应麟诗歌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第二部分是《胡应麟诗集》校注,是为论文的主体。笔者对其中4000多首诗歌施加标点、进行校勘和注释,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作品的原貌,为读者更加准确地解读作品提供了依据。
张宇[4](2008)在《《阮庵笔记五种》校注》文中提出况周颐(1861—1926),清广西临桂人,字夔笙,号阮庵、蕙风,光绪五年(1879)举人。清末任内阁中书,后漂泊扬州、武昌、南京等地,担任两江总督端方等人的幕僚。入民国后,流寓上海,以遗老自居,鬻文为生。工词,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所着《蕙风词话》在词学史上影响巨大。《阮庵笔记五种》为况周颐笔记作品代表作,内容丰富。文学方面,笔记中保留了况周颐的大量词论,抄录了许多名家诗文,记叙了一些文坛逸闻。史学方面,笔记中记录了清代中后期的许多人物史事和典章制度。金石学方面,笔记中着录了众多的金石器物,并总结了一些金石学经验。笔记中还收录了不少关于文字、训诂等学术考据方面的内容。此外,笔记中对四川、广西两省以及扬州、常州、南京等城市的风土人情也有生动描绘。这些内容,既有助于对文学尤其是况周颐词学思想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历史人物与事实的原貌的探寻,同时有助于对金石器物的鉴别与研究。本校注以况周颐晚年亲自编订的《蕙风丛书》所收《阮庵笔记五种》为底本,以第一生修梅花馆抄本、清光绪丁未(1907)刻本为参校本。在校注的基础上,再对原作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力图发掘其学术研究价值。
黄飞[5](2006)在《《白鹤山房诗钞》校注》文中研究说明李璲(1830~1899),字庸庵,广西苍梧县人。为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解元,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进士。后出任刑部主事,接着升任刑部郎中。光绪七年(1881),放陕西道监察御史,督理五城街道御史。后历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京畿道御史、江南道监察御史。光绪十年(1884),简放高州府知府,署廉州府。光绪十三年(1887)调惠州府知府。光绪十六年(1890)再调广州府知府。光绪十九年(1893),他称病辞官回梧。他自幼聪明,性耽吟咏,着有《白鹤山房诗钞》七卷。《白鹤山房诗钞》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方面,本论文对《白鹤山房诗钞》中的疑难字词、典故史实、化用前人诗句等作出确切详尽的注释和分析。同时依据相关材料,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自注对诗钞进行精心校勘,尽量减少讹误。 另一方面,本论文对李燧之生平、思想作了简单分析,阐明了其儒道佛互补、爱国忧民的思想。然后对《白鹤山房诗钞》的主要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通过分析、论述,最后对李璲及其诗钞做出公允的评价。同时,也希望读者对李璲及其诗钞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
二、栉风沐雨五十载 辉煌再铸钱江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栉风沐雨五十载 辉煌再铸钱江畔(论文提纲范文)
(1)地位、观念、角色 ——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商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相关研究 |
三 研究意义与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明代的商业政策 |
一 明太祖的商业政策及对商人的态度 |
(一)基于“重农”视角的“禁末”心态 |
(二)建立商业贸易制度法规 |
(三)实施“禁海”的本意 |
二 永乐到万历中期的商业管理和商税征收 |
(一)永乐至宣德时期 |
(二)正统至正德时期 |
(三)嘉靖至万历中期 |
三 明中后期皇权滥用对商人的侵剥及朝臣的恤商建言 |
(一)广派税使 |
(二)强佥商役 |
(三)苛征官木 |
小结 |
第二章 明代士大夫对商税征收的认识 |
一 对关市征商的基本看法 |
(一)阐释关市缘起及其社会职能 |
(二)提倡商民一体同视 |
(三)批评病商弊政 |
二 加强榷政监管及施惠商民的言行 |
(一)强化监管 |
(二)惠恤商民 |
三 对商税价值功用、征缴方式及农商关系的新思考 |
小结 |
第三章 明代商人的法权地位 |
一 法律规范下的商人权利地位 |
(一)服饰规定与路引制度中的“抑商”含义 |
(二)法律典章对商业行为的规范及商人权益的保护 |
(三)科举应试中“商籍”的确立 |
二 商事诉讼中商人的法权地位 |
(一)以苏州工商业碑刻为例 |
(二)以《盟水斋存牍》为例 |
小结 |
第四章 明代国家同商人的合作 |
一 盐法运行中的官商合作 |
(一)开中法确立的官商合作架构 |
(二)“叶淇变法”对官商合作方式的适应性调整 |
(三)盐法改革对商人内部及官商利益关系的平衡 |
(四)士大夫对盐政运行中官商合作的认识 |
二 茶法运行中的官商合作 |
(一)茶法运行概况 |
(二)朝臣对茶法运行中官商合作的建议 |
三 其他方面的官商合作 |
小结 |
第五章 明代的士商关系 |
一 士大夫对经商治生的价值肯定 |
(一)认可商人职业的社会功用 |
(二)承认士人治生之需 |
二 基于义利之辨士大夫对士商关系的评价 |
(一)阐发义利相通理念 |
(二)“公义”维度下的商人道德事功评判 |
(三)对商人理财经世才能的赞许 |
三 士商融合的表现及内涵 |
(一)士商阶层的双向互动 |
(二)士大夫家族的从商经历 |
(三)士商融合的内涵 |
小结 |
第六章 明代商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角色 |
一 儒贾择业中的现实考量 |
(一)着眼于生活境遇和个人资质的儒贾取舍 |
(二)儒贾相济的积极意涵 |
二 对儒贾关系的理解 |
(一)期以儒显 |
(二)认同儒家价值理念 |
(三)勉为儒贾、廉贾 |
三 经营处世的品行才具 |
(一)孝悌行义 |
(二)笃实诚信 |
(三)德才兼备 |
(四)对儒术、贾道的会通与实践 |
四 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 |
(一)赈济捐施 |
(二)御患抗倭与议策盐政 |
(三)参与地方及国家庶务 |
小结 |
结论 |
一 明代商人、商业与帝制体系基本关系 |
二 明代士大夫对商人、商业的评议及士商关系面貌 |
三 明代商人的价值认同与社会角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八方联谊(论文提纲范文)
喜迎党的十八大召开 |
喜迎中共十八大 |
为杭州燊金农业开发公司补壁 |
喜迎十八大 |
贺萧山区诗词楹联学会成立两周年 |
春到江寺园 |
喜迎党的十八大 |
喜迎党的十八大 |
仿归朝欢·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游湘湖 |
沁园春·迎中共十八大 |
萧山区诗词楹联学会成立二年感赋 |
仿满江红·贺国庆 |
颂两大壮举同日成功 |
贺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
神博园 |
灵峰探绿梅 |
与萧山诗联同人农家博物苑采风 |
玉泉社戏 |
登丽水巾山塔 |
寄方岳义同志 |
富春江渚游 |
湘湖春光 |
致诗友二绝 |
湘湖春色 |
迎春 |
沿城河晨步抒怀 |
迎春曲 |
秋日夜暮飞三亚 |
超山同学会 |
游神博农家苑 |
钱江观潮 |
端午游湘湖 |
忆梅 |
访梅 |
中秋 |
江寺公园品茶 |
春缘 |
欢聚 |
悼徐犹男老师 |
乡村味道 |
竹语 |
满江红·钱江观潮 |
临江仙·超山赏梅 |
长相思·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 |
天下为公 |
问君 |
贺富阳两会召开 |
学习雷锋 |
两会感赋 |
青松 |
夏风 |
再上新沙岛 |
优良传统代代扬 |
赏慈孝竹 |
富春江晚眺 |
卜算子·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 |
悼英雄吴斌 |
东山寺釆风 |
为孙儿检查作业 |
浣溪沙·献给最美老师张丽莉 |
心经 |
大智慧 |
种豆 |
村野 |
《心经》读后感 |
春游紫竹坞水库 |
江边即景 |
夫妻 |
改革 |
悼屈原 |
迎春 |
山村春晓 |
夏游天目山 |
欢庆中共十八大 |
瞻仰厦门鼓浪屿郑成功塑像 |
东山寺采风 |
赞唐昌 |
彭家村漫步 |
樟岩朝雾 |
赞包秦 |
航天女状元 |
欢呼神九对接成功 |
游黄山天都峰 |
师生情 |
村野即景 |
家乡柏油马路拓宽竣工感赋 |
浣溪沙·神九天宫对接成功 |
牡丹 |
梅花 |
人生 |
敬赠徐洪发老师 |
赞和谐社会 |
收割机 |
竹枝词·观西湖公园音乐喷泉 |
东山庙会 |
访东山 |
望中沙 |
贺诗协成立二十周年 |
洞头游 |
鹧鸪天·贺春江红叶创刊二十周年 |
瞻仰刘主席故居 |
好总理朱镕基 |
陌上行 |
赠乐然兄 |
去分水遇雨 |
题月季花 |
过石壁水库 |
新登塔山烈士颂 |
军营婚礼 |
颂百年名校新登镇小 |
访福利院 |
秋收 |
读《竹居诗存》酬张树仁吟友 |
读《三趣斋吟集》酬陈明淮吟友 |
杂感 |
高官落马感赋 |
竹笋 |
杜甫吟 |
参观李渡工业园区 |
赌客 |
李建芳老人百岁庆 |
乘火车离海口夜过琼州海峡 |
谭淑桂吟友赠《淡竹叶》得句 |
悼陈克贤女史 |
谢陶代仁吟长赠《海南诗抄》墨宝 |
随感 |
文化生活有感 |
喜迎中共十八大召开 |
悼张友森诗友 |
防护大堤 |
渔歌子·观岩壁关云长传略图 |
渔歌子·张飞庙 |
痛悼陈克贤 |
登峰歌 |
谢陶代仁老师赠《海南诗抄》书法仿善本 |
忆江南·黄水今昔 |
游武隆仙女山得句 |
太原晋祠 |
山西恒山悬空寺 |
黎玲凤吟长惠赠雅作《枫梧集》 |
庆祝神九发射女航天员飞天 |
满江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七周年 |
浪淘沙 |
何正华母亲百岁寿宴赋 |
诉衷情·游海南 |
春季诗会赴李渡有感 |
暮春雨天情怀 |
孟姜女 |
怀念杜甫 |
读《初泳之歌》有寄 |
读《竹居诗存》有感 |
六旬自嘲 |
建房工人 |
南乡一剪梅·竹海 |
虚惊一场 |
游赛里木湖 |
旅次湘西苗寨凤凰城 |
诗圣杜甫 |
神九接天宫 |
忆江南·纪念《讲话》七十周年 |
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0周年 |
贺新郎·喜庆党的十八大 |
春游碣石过杏树园村得句 |
枫树 |
湖边柳 |
登联峰山望海亭 |
海边野游 |
题南戴河《中华荷园》兼咏莲 |
相遇 |
梦父亲 |
梦母亲 |
夏日游碣石 |
柳 |
自由泳金牌 |
金陵旧事 |
喜迎党的十八大 |
临江仙·颂改革迎盛会 |
讴歌党的十八大 |
喜迎党的十八大 |
自度曲·咏滨州为党的十八大而作 |
作于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 |
中共十八大喜赋 |
贺党的十八大 |
祖国在腾飞 |
西江月·故园巨变感党恩 |
喜迁莺·写在十八大前夕 |
喜迎党的十八大 |
庆祝十八大胜利召开 |
十八大感怀 |
如梦令·五星红旗 |
十八大感怀 |
颂歌 |
喜迎十八大 |
高歌一曲献给党 |
中吕·普天乐喜迎党的十八大 |
喜迎党的十八大 |
欢庆十八大 |
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抒怀 |
鹧鸪天·喜庆党的十八大 |
喜庆十八大 |
心声 |
贺党的十八大 |
喜迎十八大召开 |
喜迎十八大 |
十六字令·喜迎十八大 |
喜迎十八大 |
鹧鸪天·庆贺十八大胜利召开 |
庆贺十八大召开 |
沈阳故宫 |
昭陵 |
天净沙·庐山锦绣谷 |
登庐山 |
香樟花落 |
祝贺丁继松先生荣获《北大荒文学》终身奖 |
沁园春·有感于安徽教育学院82级同学聚会 |
自度曲·全市学郎溪感赋 |
仿一剪梅·致诗友苏子农 |
学习雷锋 |
打击网上造谣者 |
胥溪怀古 |
参观高井庙林场有感 |
老来乐 |
马路杀手 |
初冬日出 |
红月亮 |
慈湖溪口梦相随 |
读梁国钧诗稿 |
游港口湾水库 |
虎丘山寺 |
游天目湖 |
游黄山 |
观风动石 |
观海礁 |
春日诗友拜访子农君 |
清明踏青 |
游九华 |
采茶吟 |
咏幸福鱼米乡 |
十六字令·观枫 |
游武昌东湖 |
游苏州狮子林 |
嵩岳写生 |
壶口观瀑 |
观洛阳灯展 |
游南海禅寺 |
读严济民《骨灭吟》 |
纪念农村改革三十周年 |
偶成 |
耕牛怨 |
打门球 |
游厦门鼓浪屿 |
偶感 |
游洛阳龙潭大峡谷 |
咏菊 |
读唐诗《凌霄》 |
清明感赋 |
贺奥运圣火珠峰传递 |
山松 |
咏张健 |
冬夜杂咏 |
人生感悟 |
(3)《胡应麟诗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胡应麟诗集》研究 |
引言 |
一、胡应麟诗集研究现状 |
二、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胡应麟的生平概况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
第一节 胡应麟的生平概况 |
一、酷爱读书年少成名 |
二、结交文人深受启发 |
三、一生布衣无缘功名 |
第二节 诗歌的创作背景 |
一、政治方面 |
二、经济方面 |
三、文化方面 |
四、社会风气方面 |
五、自身方面 |
第二章 胡应麟诗集概述 |
第一节 诗集介绍 |
第二节 主题探讨 |
一、崇仙慕道 |
二、酬赠唱和 |
三、隐逸闲适 |
四、治学传世 |
第三节 诗歌创作 |
一、乐府诗 |
二、古体诗 |
三、近体诗 |
第三章 诗集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写景细致,情景交融 |
第二节 用典 |
第三节 多用叠音词 |
第四节 动物意象 |
第四章 余论 |
一、思想内容上的局限性 |
二、艺术上的不足 |
三、《胡应麟诗集》的价值 |
结语 |
第二部分《胡应麟诗集》校注 |
凡例 |
正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个人简历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阮庵笔记五种》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况周颐简介 |
1.1 况周颐生平 |
1.2 况周颐的词及词话 |
1.3 况周颐的着述 |
第二章、《阮庵笔记五种》概述 |
2.1 概述 |
2.2 创作背景 |
2.2.1 五个地方与五种笔记 |
2.2.2 创作心态 |
第三章、《阮庵笔记五种》的内容 |
3.1 文学品藻 |
3.1.1 词话 |
3.1.2 诗文抄录 |
3.1.3 文坛逸闻 |
3.2 人物掌故 |
3.3 历史典章 |
3.4 金石碑版 |
3.5 学术考据 |
3.6 风土人情 |
第四章、《阮庵笔记五种》的价值 |
4.1 文学 |
4.1.1 与《蕙风词话》的比较 |
4.1.1.1 增删 |
4.1.1.2 短缺 |
4.1.1.3 未收 |
4.1.2 其他文学研究价值 |
4.2 史料 |
4.2.1 人物史事 |
4.2.2 典章制度 |
4.3 金石 |
4.3.1 搜集和研究金石器物 |
4.3.2 利用金石文献治学 |
4.3.3 总结金石学经验 |
4.4 考据 |
4.5 思想 |
4.5.1 爱国但保守 |
4.5.2 家国身世之感 |
第五章、《阮庵笔记五种》的艺术特色 |
5.1 体例:兼容两类,设置附录 |
5.2 风格:生动与厚重 |
第六章、《阮庵笔记五种》的版本 |
6.1 四种版本 |
6.1.1 光绪丁未刻本 |
6.1.2 《蕙风丛书》本 |
6.1.3 第一生修梅花馆抄本 |
6.1.4 未见之稿本 |
6.2 《西底丛谈》与《卤底丛谈》辨证 |
6.3 校勘 |
6.3.1 底本 |
6.3.2 参校本 |
附录一、《阮庵笔记五种》中所记之金石 |
附录二、《阮庵笔记五种》各版本目次比较 |
《阮庵笔记五种》校注 |
凡例 |
选巷从谈卷第一 凡三十六则 |
第一、文选巷 |
第二、小牛录巷住宅 |
第三、砖文"杨州" |
第四、旧城砖 |
第五、砖文"镇江前军" |
第六、砖文"大使府烧造" |
第七、砖文"殿" |
第八、苏亭 |
第九、刘玉(?) |
第十、扬州金石家言 |
第十一、文选楼藏石汉画像 |
第十二、阮氏家庙藏器 |
第十三、寰盘拓本 |
第十四、阮氏铜器拓本七种 |
第十五、汉汤金铜器 |
第十六、真子飞霜镜 |
第十七、唐石轩藏石 |
第十八、让翁艺事 |
第十九、宋井铭 |
第二十、甘泉山古井寺井栏 |
第二十一、汤柏龢 |
第二十二、砖文"吴惟造" |
第二十三、杨花萝卜 |
第二十四、竹坨之"坨" |
第二十五、姓名小考 |
第二十六、李福黄梅花词 |
第二十七、《林姑曲》 |
第二十八、元广盈库碣 |
第二十九、日本重修孔子庙碑拓本 |
第三十、扬州城三绝 |
第三十一、元铜权文 |
第三十二、"子将"与"案"之考据 |
第三十三、王渔洋冶春虹桥词 |
第三十四、对偶之佳者 |
第三十五、拘小 |
第三十六、桃花鵽 |
选巷丛谈卷第二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五十七则,附录两则 |
第一、怀半唐词 |
第二、宋刻东坡象残石 |
第三、高士奇砚 |
第四、陈铎词 |
第五、邓世昌书 |
第六、访碑使 |
第七、文选楼 |
第八、梅蕴生 |
第九、周稚圭系孙孟文诗 |
第十、徐穆词 |
第十一、严廷中《扬州好》词 |
第十二、阮元宴高材生 |
第十三、阮元戏臧镛堂 |
第十四、阮元重建暴书亭 |
第十五、暴书亭之再修 |
第十六、二老堂 |
第十七、阮元受礼 |
第十八、阮元致富 |
第十九、刘毓崧 |
第二十、《国朝汉学师承记》 |
第二十一、罗士琳 |
第二十二、吴让之 |
第二十三、朱铨甫 |
第二十四、汉厉王铃 |
第二十五、子刃鼎 |
第二十六、汪砚山着录之金石 |
第二十七、刘冰衫 |
第二十八、幢写作"憧" |
第二十九、奉华堂澄泥砚 |
第三十、闺人考史成书 |
第三十一、郡志金石志之失 |
第三十二、阮元教子 |
第三十三、金正喜 |
第三十四、魏源别业 |
第三十五、龚自珍剧谈飞靴 |
第三十六、阮元推重龚自珍 |
第三十七、龚自珍赠魏源联 |
第三十八、龚自珍逸事 |
第三十九、李笙鱼所藏金石价目 |
第四十、要离墓残碣 |
第四十一、唐闻喜县令杨君夫人裴氏墓志 |
第四十二、伏生之女传《尚书》 |
第四十三、竹溪上人 |
第四十四、离六堂诗 |
第四十五、福州龟山智真禅师诗偈 |
第四十六、琅嬛仙馆花瑞 |
第四十七、琼花 |
第四十八、冯小青 |
第四十九、辛汉清记瘦西湖 |
第五十、七撮星 |
第五十一、小苎萝村 |
第五十二、"焦山书藏"题额 |
第五十三、阮元藏宋椠《金石录》 |
第五十四、治痘 |
第五十五、芮枣 |
第五十六、奶姆 |
第五十七、高粹曾赠联 |
第五十八、灵隐书藏 |
第五十九、阮元集坡诗 |
附录 |
第一、仙女 |
第二、红莲 |
西底丛谈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三十则 |
第一、范泰衡辨敌 |
第二、马定国之死 |
第三、碛 |
第四、《集古堂记》 |
第五、觉公纪德碑 |
第六、曜公道行碑 |
第七、"七月"作"漆月" |
第八、曹济之题名 |
第九、岑公洞摩崖杨一鸣诗 |
第十、万县西南山摩崖 |
第十一、天生城石刻 |
第十二、天生城在当县故城 |
第十三、武陵场 |
第十四、涪州石鱼题名 |
第十五、白鹤梁朱昂诗摩崖 |
第十六、蹇材望 |
第十七、不可识之字 |
第十八、名字禁忌 |
第十九、梁时万县沿革 |
第二十、蜀中海棠有香 |
第二十一、梅仙 |
第二十二、花州 |
第二十三、巫峡十二峰 |
第二十四、司马光幼时在蜀 |
第二十五、土戴石 |
第二十六、沈靖卿 |
第二十七、樊敏碑 |
第二十八、香草 |
第二十九、"离"即古"雅"字 |
第三十、主腰 |
兰云菱梦楼笔记 临桂况周仪虁生记 凡四十六则 |
第一、兰云菱梦楼 |
第二、吴中行玉杯 |
第三、南兰 |
第四、毘陵 |
第五、卷施阁 |
第六、晏公庙 |
第七、《玉尘集》所述云溪 |
第八、黄仲则题《机声灯影图》 |
第九、瓯北故宅 |
第十、缪荃荪谈万县西南山石刻 |
第十一、碑帖藏家 |
第十二、毘陵某氏藏石 |
第十三、《玉台名翰》及朱淑真书 |
第十四、蹇嫒书 |
第十五、"玉台大小徐" |
第十六、簪花阁帖 |
第十七、闺秀书石 |
第十八、《武阳艺文志》有关金石者 |
第十九、《西北域记》 |
第二十、陈聂恒词 |
第二十一、《武阳金石志》体例 |
第二十二、吴季子墓碑 |
第二十三、宋高宗御书《孝经》石刻 |
第二十四、虢季子白盘 |
第二十五、披裘公 |
第二十六、《表忠录》题词 |
第二十七、陈圆圆词 |
第二十八、兰陵美酒郁金香 |
第二十九、方言"底雅" |
第三十、方言"老" |
第三十一、方言"七簇星" |
第三十二、稻 |
第三十三、《黄庭经》刻石 |
第三十四、祝陵 |
第三十五、《玉梅后词·玲珑四犯》 |
第三十六、重晤半唐 |
第三十七、新丰酒 |
第三十八、半唐谏驻跸颐和园事 |
第三十九、挽半唐联 |
第四十、冯永年词 |
第四十一、黄体正词 |
第四十二、太清春词 |
第四十三、吴镇词 |
第四十四、蔡秉衡词 |
第四十五、陈铎《草堂馀意》 |
第四十六、顾祺卿笔 |
蕙风簃随笔卷第一 凡六十二则 |
序 |
第一、"饴"之古文 |
第二、四皓 |
第三、金石学术语 |
第四、"辫"字释意 |
第五、"寺"辨 |
第六、"泥中"、"中露"考 |
第七、登州石刻 |
第八、"内人"辨 |
第九、陶隐居书《瘗鹤铭》之确证 |
第十、李易安词袭梅宛陵诗 |
第十一、"盘查"辨 |
第十二、阮葵生词 |
第十三、梁元帝徐妃 |
第十四、刘伶妇 |
第十五、史事杂识 |
第十六、近人用典 |
第十七、颜真卿子侄 |
第十八、欧阳通 |
第十九、燕子矶石刻 |
第二十、张从申书 |
第二十一、术数 |
第二十二、巴县摩崖 |
第二十三、董武钟 |
第二十四、汉代碑拓鉴定 |
第二十五、隋唐碑拓鉴定 |
第二十六、贺方回题名 |
第二十七、鄂垣高冠山题刻 |
第二十八、唐李颉墓志 |
第二十九、尊胜陀罗尼经石刻鉴定 |
第三十、青乌之术 |
第三十一、顾、成交谊 |
第三十二、大冯三兄救吴汉槎 |
第三十三、杭世骏 |
第三十四、朱淑真《菊花诗》 |
第三十五、屈大均《潇湘神》词 |
第三十六、"倚声"之出处 |
第三十七、《兵要望江南词》 |
第三十八、左誉词 |
第三十九、《敬斋古今黈》 |
第四十、词名《六么令》 |
第四十一、《泉布统志》 |
第四十二、厌胜钱 |
第四十三、"四王五恽" |
第四十四、华夷王霸局量识见之异 |
第四十五、品衔之罕见者 |
第四十六、金石着作 |
第四十七、《善权寺古今录》 |
第四十八、韦瓘 |
第四十九、晋刘韬墓志 |
第五十、"汉斯叜邑长"'玉印 |
第五十一、小底 |
第五十二、南宫铁狮子 |
第五十三、《说文》之名所本 |
第五十四、梅目 |
第五十五、宋儒用汉诂 |
第五十六、破题 |
第五十七、巧用硼砂 |
第五十八、婴香 |
第五十九、《瀛洲道古录》 |
第六十、名字不适宜 |
第六十一、直躬 |
第六十二、《大雅堂集》 |
蕙风簃随笔卷第二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九十九则 |
第一、候充文渊阁检阅 |
第二、内阁掌故 |
第三、汉侍读直房 |
第四、内阁大门外坡陀 |
第五、内阁大堂泥砚 |
第六、大学士到阁履新 |
第七、内阁票拟 |
第八、票签署名 |
第九、覃恩诰轴 |
第十、黄鲁直字号 |
第十一、互、(?)、牙三字传讹 |
第十二、果报与前定 |
第十三、菜玉 |
第十四、高丽权贵妃词 |
第十五、"手民"辨 |
第十六、文字杂辨 |
第十七、"去"辨 |
第十八、议民 |
第十九、比部 |
第二十、"小生"源起 |
第二十一、以远祖字为名 |
第二十二、"装幖"辨 |
第二十三、收藏家藏石滥觞 |
第二十四、苏书贵瘦 |
第二十五、三郎非年少 |
第二十六、陶、季两家往还 |
第二十七、陶、左二公交谊 |
第二十八、毕沅爱才 |
第二十九、毕沅待士优异 |
第三十、龚芝麓轶事 |
第三十一、《我战录》 |
第三十二、"汧"辨 |
第三十三、"绕梁"辨 |
第三十四、童乌 |
第三十五、《董西厢》多金时方言 |
第三十六、"叩"辨 |
第三十七、涪翁有二 |
第三十八、西狭颂之五瑞图 |
第三十九、魏司马绍墓志 |
第四十、旧藏《己亥杂诗》 |
第四十一、龚、魏齐名之始 |
第四十二、龚自珍闱作 |
第四十三、龚自珍藏"婕妤妾赵"玉印 |
第四十四、《无量寿经》 |
第四十五、戢武阁 |
第四十六、《玉海》有二 |
第四十七、方言有适合正音者 |
第四十八、奇字可入诗者 |
第四十九、处洋人死刑 |
第五十、松筠之门生 |
第五十一、翁心存评汉学与宋学 |
第五十二、五女归一姓 |
第五十三、杨慧林 |
第五十四、况雄 |
第五十五、况湟通用 |
第五十六、况钟改文 |
第五十七、况钟衣冠墓 |
第五十八、江朝宗师况素桐 |
第五十九、屈原有二女 |
第六十、"眽眽不得语"辨 |
第六十一、"(卝)"辨 |
第六十二、妲己 |
第六十三、龚自珍藏赵飞燕印异说 |
第六十四、青冢 |
第六十五、汉太官壶铭 |
第六十六、陶隐居墓志 |
第六十七、"酢"与"醋"辨 |
第六十八、"检点"字宋人作"点检" |
第六十九、易安居士三十一岁照 |
第七十、易安照初临本 |
第七十一、容若词名所本 |
第七十二、梁汾词名所本 |
第七十三、取名用佛语 |
第七十四、校宋本《五灯会元》札记 |
第七十五、神光立雪 |
第七十六、凫茈 |
第七十七、舍利一作"设利" |
第七十八、有于见存之僧而得其舍利者 |
第七十九、"院长"与"山长" |
第八十、三教同理 |
第八十一、《吹网录》命名所本 |
第八十二、寐语 |
第八十三、吴藻词名所本 |
第八十四、"青乌"不作"青鸟"之证 |
第八十五、"孔乙己"之出处 |
第八十六、东坡与玉泉皓斗机锋芒 |
第八十七、对牛弹琴 |
第八十八、以绮语说禅 |
第八十九、韩愈与大颠交游 |
第九十、支那 |
第九十一、"五角六张"与"八凹九凸" |
第九十二、禅门举唱亦喜用"书云日" |
第九十三、唐宋人以"某甲"自称 |
第九十四、"厍"辨 |
第九十五、杓卜遗法 |
第九十六、"滑头" |
第九十七、以词为偈子 |
第九十八、"可中"辨 |
第九十九、"峭"字活用 |
蕙风簃二笔卷第一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八十三则 |
第一、金陵书局肇始 |
第二、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诗 |
第三、刘禹锡红笙诗 |
第四、西藏灯具 |
第五、古石刻纪年之异者 |
第六、"大中天圣"年号 |
第七、姓"夫容" |
第八、女人男名 |
第九、天然对偶 |
第十、只游 |
第十一、黄、米二公篆书 |
第十二、赵孟吁书 |
第十三、《湖楼请业图》 |
第十四、"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
第十五、"风"与"分" |
第十六、荣禄逸事 |
第十七、考选南斋翰林 |
第十八、内阁公事 |
第十九、画诺 |
第二十、内阁缮写签支 |
第二十一、"茅"、"弟"、"弚"辨 |
第二十二、"枭"、"娇"辨 |
第二十三、"孟尝君"非谥号 |
第二十四、历日建除之名 |
第二十五、客星 |
第二十六、以地名名船 |
第二十七、复姓单举下一字 |
第二十八、《张允碑》之"左丘" |
第二十九、察战巷 |
第三十、天下十三省皆有号 |
第三十一、鼻烟壶 |
第三十二、荀卿之名、字 |
第三十三、直庐壁画 |
第三十四、萱草、关雎皆不雅 |
第三十五、古以猥亵语入史者 |
第三十六、古人沿袭盛名 |
第三十七、唐人联句 |
第三十八、苍头 |
第三十九、丁连然君阙 |
第四十、菊轩先生诗 |
第四十一、王质词 |
第四十二、古名媛有节为才掩者 |
第四十三、扬州顾生遇陈提督元勋事 |
第四十四、福康安上奏章费万金 |
第四十五、周晋《清平乐》词 |
第四十六、别状 |
第四十七、钟馗、角黍不止端午用 |
第四十八、唐人以"执事"为不恭之称 |
第四十九、音内言外 |
第五十、"音内言外"再解 |
第五十一、《镜花缘》之所本 |
第五十二、不可识之字 |
第五十三、不可解之义 |
第五十四、《验方新编》 |
第五十五、奉圣夫人德政碑 |
第五十六、采石矶"太白脱靴"、"山谷返棹"两图 |
第五十七、东坡避讳 |
第五十八、避端慧太子讳 |
第五十九、为花蕊夫人辨诬 |
第六十、花蕊夫人之死异说 |
第六十一、"两"辨 |
第六十二、宋人不讳再嫁 |
第六十三、《六经阁记》 |
第六十四、唐宋人诗词中方言 |
第六十五、八股文之兴废 |
第六十六、古时妇人封号 |
第六十七、元以词曲取士 |
第六十八、唐人金石话 |
第六十九、琥珀 |
第七十、相士亦称待诏 |
第七十一、名词杂解 |
第七十二、阎苍舒原名安中 |
第七十三、邓世昌之死 |
第七十四、《高丽近世史》 |
第七十五、"廉"辨 |
第七十六、"镏"辨 |
第七十七、镏姓 |
第七十八、浯溪石刻"溪园" |
第七十九、特旨中书 |
第八十、姓名省字 |
第八十一、渔洋冶春虹桥 |
第八十二、毛西河夫人绝犷悍 |
第八十三、十八学士有三 |
蕙风簃二笔卷第二 桂屑 凡五十九则 |
第一、张鸣凤 |
第二、处士严毖 |
第三、瓦氏 |
第四、李壮士 |
第五、《佟敬堂墓表》 |
第六、麻维绪 |
第七、西事西了 |
第八、平乐三贤祠 |
第九、孔有德不杀瞿式耜后人 |
第十、三御史 |
第十一、潘(?) |
第十二、陈宏谋节俭 |
第十三、陈宏谋箴言 |
第十四、陈宏谋谦退 |
第十五、陈宏谋避讳改名 |
第十六、陈宏谋妙解"迂阔" |
第十七、陈宏谋赞闺秀 |
第十八、韦铁髯 |
第十九、韩国赵侯辛君 |
第二十、古铜戈矛 |
第二十一、味易岩 |
第二十二、紫霞翁题名 |
第二十三、续谈紫霞翁题名 |
第二十四、《谢志》误收之石刻 |
第二十五、博白将军洞题名 |
第二十六、《西山功德记》拓本 |
第二十七、马平仙奕山立鱼石室题刻 |
第二十八、朱、张两先生 |
第二十九、杨妃有生于粤西之说 |
第三十、杨妃生于粤西之证据 |
第三十一、《宋诗纪事》无时代人 |
第三十二、彭昱尧《大梁秋兴八首》 |
第三十三、李蓉舲《关中杂咏》八首录二 |
第三十四、唐月山《采莲曲》 |
第三十五、左丽笙《采桑词》 |
第三十六、陈继昌题《陈其年填词图》诗 |
第三十七、桂林临川李氏 |
第三十八、《韦庐八家吟侣》 |
第三十九、张忠烈公墓 |
第四十、桂林有桂之证据 |
第四十一、《韶音洞》诗 |
第四十二、《杂体诗钞》 |
第四十三、《心日斋十六家词录》 |
第四十四、四印斋所刻词 |
第四十五、开元寺唐《舍利函记》 |
第四十六、"桂林无杂木" |
第四十七、临桂方言有甚雅而近古者 |
第四十八、试山羊血、独脚莲法 |
第四十九、康熙时典试不必皆用进士 |
第五十、康熙时随宦子弟准与所在省试 |
第五十一、粤人居官专补有瘴缺 |
第五十二、稀姓 |
第五十三、陈元寿寄子诗 |
第五十四、"道光宇宙" |
第五十五、果报 |
第五十六、梁省吾义举 |
第五十七、《碧萝吟馆随笔》 |
第五十八、阮元眷恋阳朔 |
第五十九、《桂胜》与《桂故》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论文类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白鹤山房诗钞》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Ⅰ 前言 |
一、李璲生平、思想及其着作版本情况 |
二、李璲诗歌的主要题材内容 |
三、李璲诗歌的艺术特色 |
四、李璲诗歌的地位、影响及其艺术得失 |
Ⅱ 凡例 |
Ⅲ 《白鹤山房诗钞》校注 |
一、《白鹤山房诗钞》校注目录 |
二、《白鹤山房诗钞》校注 |
Ⅳ 附录 |
一、李璲《白鹤山房诗钞自序》 |
Ⅴ 参考文献 |
Ⅵ 后记 |
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栉风沐雨五十载 辉煌再铸钱江畔(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位、观念、角色 ——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商人[D]. 常文相.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2]八方联谊[J]. 楼晋楚,陈棣华,陈焕琪,王镇邦,楼永祥,沈世忠,傅展,莫雪元,张吾洋,童方圭,郭月英,周明道,李维松,王炜常,徐荣春,龚家骅,何汉翊,贾祥校,於小海,罗党栋,高卓,尹子骏,张成龙,巫凌霄,吴美荣,李友泉,赵泛野,陈祖仁,王韶国,盛以晋,吴忠人,潘鹤祥,夏哲文,洪柏祥,邬时铎,谢海水,白玉书,王明法,潘泽南,余洪全,徐洪发,邵关春,孙立民,方璟,陈永定,王福堂,钟三明,周宏星,陈邦仪,盛岳成,吴凤贤,钱一山,王一飞,罗常,徐志强,章柏潮,赵思东,孙正义,周关祥,钟德芬,施启宇,潘善良,钟润天,戚善亭,何德言,徐桂山,叶关坤,金家富,韩世雄,郭占奇,黎玲凤,戴家琮,夏家绪,袁普义,徐希明,任达福,韩善模,何东枝,王世君,何正华,谭学才,庞贵学,包孟卿,兰方安,刘泽高,石本灿,倪怀本,孟齐书,蒋鲁,王忠友,谭淑桂,张永亮,周成军,汤九河,周朝诚,郭海,鲁纯堂,姜顺林,王凡,葛立存,马瑞翔,马文萱,王耀华,万学庸,耿泽荣,王淑芳,罗奎彬,张少仲,刘翠英,彭振武,马明德,毛学校,门立功,薛向畴,张昭俭,郭喜增,颜世明,张乃喜,赵守智,李绍编,王玉斌,王丙刚,尹太隆,崔景舜,刘进美,宋来喜,刘茂青,焦树田,左存智,杨鉴清,刘宝德,王越,王少青,马龙田,曹宝东,张守仁,杲仁华,苏子农,饶纯忠,童玉娥,梁国钧,沈芳安,江康林,王泽民,丁祖谋,李传谋,樊胜堂,陈建华,李青,曹新平,陈贤楼,郑兴能,孔德胜,邰政,刘世太,杨双禄,桑盛庭,刘平安,刘孔名,史宝珠,吴国思,王金相,周德春,郭卫民,张永喜,王治平,王恩南,张启明. 诗词月刊, 2013(02)
- [3]《胡应麟诗集》校注[D]. 宋媛媛. 湘潭大学, 2011(04)
- [4]《阮庵笔记五种》校注[D]. 张宇. 广西大学, 2008(01)
- [5]《白鹤山房诗钞》校注[D]. 黄飞. 广西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