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保节日市场的安全 河北进行全面大检查(论文文献综述)
孙也达[1](2021)在《聚焦百姓关切稳市场保民生》文中研究指明截至目前,市场监管12315热线共接收各类信息3.5万多件,其中咨询2.5万多件、投诉6396件、举报3544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50余万元河北日报讯(记者孙也达)今年以来,秦皇岛市在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中以“稳市场,保民生”为目标,先后开展了节日市场、战疫情、医疗收费、?
华清君[2](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单晗伟[3](2019)在《盐业体制改革下盐城食盐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食盐是食品的一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所以食盐安全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实行食盐专业化监管和食盐专营制度。2016年,国务院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盐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但是随着引入市场竞争,势必会给食盐安全监管带来挑战。随着盐业体制改革(以下简称盐业体改)的推进,盐城的盐业违法案件呈现多发态势,人民群众的食盐安全受到了严重挑战,因此做好盐业体改下的盐城食盐安全监管工作非常重要。自盐业体改推进以来,盐城市盐务管理局通过实践探索,提出了“建立协作机制、创新监管方式、突出监管重点、强化法制宣传、加强队伍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食盐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两年多来,在打击盐业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食盐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盐业体改的深入推进,加上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食盐安全监管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本文以盐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规制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数据分析和典型案例,重点剖析盐业体改下盐城食盐安全监管还存在着新的违法行为使监管难度加大、违法案件高发使监管任务加重、食盐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监管人员不能适应盐业体改要求等问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食盐安全监管还存在着对产销人员宣传引导不到位、配套法律法规未修改完善到位、与相关部门主动协调配合不够、监管人员培训频次不够质量不高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因此,笔者从强化全覆盖宣传引导、强化食盐安全责任、强化执法资源整合、强化监管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从而为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食盐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王先菊[4](2018)在《养老服务供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养老服务需求总量扩张、层次提高而不断升级,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及结构是否升级、供给有效性如何评价及提升、供给升级的方向及措施是本文要着手的研究内容。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全面客观评价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效果,并提出提升建议;通过实证分析为社会资本市场预测与效益评价提供参考,以减少投资盲目性,提高有效供给。本文从以下七个部分研究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第一部分,序言。对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述评,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研究方法与路线、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本文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梳理。首先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梳理相关理论以提供学理支撑。认为解决重大结构性问题的理论是强调优化供给结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而非强调总量控制的供给理论。第三部分,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需求升级。通过比较人口老龄化分析养老服务需求,评价了养老服务消费需求水平和结构升级趋势。第四部分,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评价。通过对养老服务总供给、生产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供给结构等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养老服务供给现状。第五部分,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评价。有效性评价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对国际典型养老保障制度运行效果进行比较,评价中国适宜的养老保障制度供给模式;二是对中国正在建立和改革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成本投入、效果产出统计,评价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的社会效果;三是通过选择样本,对社会资本供给的补充养老服务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基于三个维度的评价全面总结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第六部分,养老服务供给升级方向。针对有效性影响因素及需求升级趋势提出了供给升级的改革方向:发展医养结合型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社会化养老服务、创新养老业态。第七部分,养老服务供给升级政策建议。养老服务供给升级的改革过程不会轻而易举的自动完成,需要政府从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保障。本文主要运用了投入产出法、比较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首先是调查研究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到相关民政、财政、统计部门以及养老机构调查取得直接资料及样本数据,研究养老服务的需求、供给总量与结构等;其次是投入产出法。分别对政府和社会资本供给的基本和补充养老服务进行了成本、效果与效益的统计,根据其投入成本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评价供给的有效性;再次是比较分析法。比较了四种国际典型养老保障制度的社会效果。最后是实证分析法。选取样本分析了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形成以下观点。一是政府供给的基本养老服务是福利性的公共产品,追求的目的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效果;社会资本供给的补充养老服务是私人产品,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追求的目标就构成了对其评价的一级指标。二是幸福产业之一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养老服务需求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之一。在城乡间、省际间、不同群体间养老服务可及性、支付能力等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供给与需求模式不对接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等。这个矛盾有供给总量问题,但根源性的重大问题是结构性的,从供给侧着手分析才能提供有效的养老服务供给。三是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不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效果中的“全覆盖”基本实现;“保基本”在城镇职工群体勉强实现,城乡居民群体尚有较大差距;“多层次”中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已全面建立,但第二支柱的年金仅覆盖7%的职工,第三支柱基本没有建立,多层次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可持续性”离目标也有一定差距。补充养老服务的市场占有量已接近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水平,但经济效益不高,需要政策支持以及自身服务创新,二者共同发力实现有效供给的提升。
王旭东[5](2014)在《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文中提出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食品的安全与否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随着近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深化。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表明现有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着的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因此,健全和改善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确保食品的安全供应,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则是一个涉及多个行为主体的问题,需要政府各监管部门、相关学科科学家、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等的协同应对。当下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并不尽如人意。本文拟以公共管理理论、市场失灵等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山西省临汾市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为研究对象,对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进行研究。本文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选题的研究意义及价值、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具体探究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第二章分析临汾市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三章借鉴了部分国家、地区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为提升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供参考性建议。
马闯[6](2014)在《基层政府维稳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弱势群体、劳资矛盾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日益频发。面对“稳定压倒一切”,基层政府为了强化维护社会稳定能力,通过设立维稳专项基金,成立专门的维稳机构,从资源整合和组织架构上强化维稳工作;同时,还在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加入维稳工作实效考察,激励领导干部的维稳积极性。如此,从中央到地方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维稳”庞大机构,从各个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来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尽管如此,在全国各地,群体性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的基层干群关系依然不够融洽、比较紧张,导致基层维稳工作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维稳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被提升到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层面、带有极强治理色彩的重要工作。而基层维稳又是整个维稳体制的重心和难点,尤其是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基层维稳过程中公众利益诉求表达行为呈现出“数量扩大、规模增加、行为激烈、诱点多发、涉及面广、对抗性强等特点”。基层政府是维稳的前沿阵地,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脆弱的节点部位。基层政府的维稳行为直接关系到地方治理的成败。本文一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阐述本文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主要从基层维稳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入手引出透视基层政府维稳行为对于破解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基层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在分析大量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等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论述维稳生成理论中的社会转型理论、压力型体制理论、社会冲突理论、风险社会理论和社会心理理论等子理论,维稳管理理论又包括政府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第三部分是基层政府维稳实践样态与运行模式。首先,本文通过对H省四个市县的调查研究,对基层政府维稳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概括:(1)维稳成本高昂化(2)维稳管理政治化(3)维稳目标短期化(4)维稳责任递增化(5)维稳思维非理性化。其次,提出了当前基层政府维稳所采取两种通用模式:网罗密布的严控型维稳模式和底线防守的绥靖型维稳模式。第四部分是基层政府维稳行为逻辑及后果。首先,阐述市场逻辑、官僚逻辑和公共性逻辑是不同基层政府维稳行为模式背后的三大逻辑进路;其次,认为基层维稳选择“不出事”作为目标是由市场逻辑和官僚逻辑共同形塑的结果,而公共性逻辑才能形塑“良性的社会稳定”的基层维稳目标;再次,指出基层政府压力维稳行为直接导致了基层权宜性治理和维稳内卷化的不利后果。第五部分是基层政府维稳行为的矫治策略。认为基层政府维稳行为应从市场逻辑和官僚逻辑转向公共性逻辑,从“不出事”目标转为良性的社会稳定为目标使命,应从“严控型”和“绥靖型”维稳模式转向法治型维稳模式;应从权宜性治理转向基层善治。从治理与善治出发,构建科学、和谐、长效的基层维稳机制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树立科学的维稳观;二是社会组织有效嵌入基层维稳过程,为基层政府与民众搭建沟通对话平台;三是通过法治保障,将政府维稳和公民维权置于规则和约束的框架内;四是创新社会管理,在基层维稳过程中实现多元共治,五是构建公平正义的基层利益协调机制。第六部分是结论。
曲杉杉[7](2014)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问题大过天,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事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事关农民增收的大事,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日常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对放心、安全的食品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优质的蔬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有组织地开展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世界上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到目前为止已建立和形成了结构比较完整、运行机制比较合理合理、管理成效比较显着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随着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农产品数量得到保障的同时,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环境污染加剧、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因素引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问题,尤其是蔬菜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山东省是中国的主要蔬菜产区,蔬菜品种多种多样,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加工出口数量和创汇金额均居全国之首,在中国蔬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山东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山东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于近期出现的各类蔬菜安全问题,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法规及监管体制出发,在明确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的前提下,着重分析了山东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比如:管理体制的协调性不够;风险性评价背景资料缺乏;法律法规的强制力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经济的支撑力薄弱;管理政策实施缺乏公众对象参与。面对来自公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外部市场要求逐渐提高等各方面压力,山东省已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监管措施,突出监管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健全保障体系,落实强化措施。尽管如此,庞大的蔬菜产品监管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健全完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措施,要求国家、地方共同出台相关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各职能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加强协作;构建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对农产品检测体系的技术支持;大力加强基层监管机构建设,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加大质量安全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三品一标”发展,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加强产品认证。本文研究成果将为蔬菜市场今后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宋光宇[8](2013)在《中国建筑业安全规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社会性规制及其理论研究虽然稍晚于经济性规制,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受重视程度较高,业已成为政府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性规制相比,社会性规制的对象比较广泛,具有普遍适用性。社会性规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安全规制,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安全规制和劳动生产安全规制,这是为了迎合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强烈的对产品质量和工作场所安全的关注。安全规制的内容涵盖产品从设计、制造、销售到使用过程中有关质量安全保证的规制,以及对产品生产过程中工作场所安全以及生产人员施工操作安全的规制。我国的建筑业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建筑产品是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必需品,每一个人每天都置身与建筑物的互动当中。建筑产品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隐患往往造成严重人员和经济的损失,对建筑质量安全和劳动生产安全的严格要求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选择,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建筑业质量安全问题确实已成为影响建筑业科学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每年因建筑相关安全事故的死亡人数在众多种类事故中处于突出位置。建筑业的生产过程与多个行业发生着广泛的社会关联,鉴于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许多行业的生存,围绕建筑业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两个主题进行研究,对我国建筑业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现状以及建筑业政府社会性规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迄今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而从规制经济学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政府安全规制体制改革仍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在研究建筑业安全规制改革的过程中,研究方法依托规制经济学传统理论,将经济性规制一些成熟理论引入社会性规制的研究中来。建筑产品和政府安全规制都属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建筑安全问题涉及交易合约和劳动合约的利益多方,因此文中并未涉及外部性问题,而是将内部性作为连接利益各方的纽带。建筑业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存在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的风险。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来自企业的不正当行为,也来自从业者的个人选择,单纯依靠市场规律去进行经济性调节已经捉襟见肘,因此政府是改善安全形势的中坚力量,途径在于规制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在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建筑业安全规制体系建设、机制确立和法制构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体系落后、机制陈旧和制度缺失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准确分类、事分前后、循序改革”的总体思路,并较为创造性地对规制机构体系进行了重塑,提出了政府与社会结合的“1+2”规制机构体系模式,将其它应用体系重新调配确立了各规制主体间监督合作的运行机制,通过推陈出新、查缺补漏,完善了法规制度,从而由这三部分组成了完整的建筑业安全规制体制改革对策,为政府深化经济改革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周宏刚[9](2013)在《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印度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印两国的相互认知对于亚洲的繁荣与稳定以及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家印度英文主流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为研究对象,抽取2003至2011年间与中国相关的4687篇报道。由于印度的官员、受教育阶层以及对外交政策有影响力的人士都讲英语,印度英文媒体对政府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的舆论影响力。一般认为,《印度时报》是印度右翼势力的代言人;《印度教徒报》代表左翼政党的利益;《印度快报》对中国保持警惕,但态度较为温和,总体上“中间偏右”。三家报纸的基本上能够代表印度英文媒体对中国的看法。2003年以来,中印关系回暖,经贸交往带动了中印关系的全面发展。虽然中印关系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两国政府发展友好关系的决心从未动摇,两国全面合作的进程从未中断。反映在舆论界,就是中印关系成为三家报纸持续报道的焦点。9年间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的恢复期。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是中印友好关系的新起点。《印度时报》关于中国的报道从2002年的76篇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120篇。三家报纸讨论的是要不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如何评价瓦杰帕伊对中国的访问。第二阶段,2004年到2006年的稳定发展期。由于中印两国的交往已停滞多年,三家报纸对中国有一些好奇,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印度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中国,如何开拓中国市场。与此相应的是,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稳步增长,反映出中印关系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三阶段,2007年到2011年的怀疑挫折期。中印贸易不平衡的加剧、边界问题的悬而未决以及地缘竞争的愈演愈烈,这些都成为中印关系的障碍。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持续走高,但是报道倾向开始发生变化,从友好转向猜忌,中国的国家形象开始下滑。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以议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分析了三家报纸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七大议题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印度时报》采用二元对立的框架,把中国看成竞争者和敌对者,处处担心中国,反映出其自卑的心态。《印度教徒报》采用中印一体的框架,把中国看成友好的邻居,折射出其乐观自信的心态。《印度快报》采用对比的框架,既强调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又在政治军事上高度警惕中国。中国形象受到三家报纸报道框架的制约,通过议题的设置、报道数量的多少、报道角度的选择以及报道手法的运用体现出来。《印度时报》最关注的是经济和社会议题,议题设置是“封闭式”的,焦点效应突出,加上故事化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报道的系统性和说服力,但是容易以偏概全,误导读者。《印度教徒报》对政治和文化议题关注较多,议题设置是“开放式”的,议题分散,报道手法比较客观,但是这些都削弱了报道的力度。《印度快报》注重军事和环境议题的报道,关注宏观议题,对事件的历史和国际背景的介绍较多,报道手法客观、冷静,常常采用对比的视角。《印度快报》对中国的立场表面上比较温和,而实际上关注的都是事关全局利益的战略性议题。本文最后从新闻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报道框架的各种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市场压力、政党政治、职业理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国际传播中,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受国家利益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市场和政党政治的压力。三家报纸中不同的中国形象体现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也反映出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中国形象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身状况的改善。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10](2012)在《以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为着力点 促进稳定物价总水平——2012年上半年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文中研究表明一、2012年上半年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工作情况今年上半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围绕"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总体要求,以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为着力点,组织开展专项检查,积极推进反价格垄
二、为保节日市场的安全 河北进行全面大检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保节日市场的安全 河北进行全面大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2)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一) 国家治理 |
(二) 国家财经治理 |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
结语 |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发表学术论文 |
出版学术专着 |
成果获奖情况 |
主持科研项目 |
致谢 |
(3)盐业体制改革下盐城食盐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盐业体制 |
2.1.2 食盐安全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规制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盐业体改下盐城食盐安全监管现状 |
3.1 食盐安全监管组织体系简介 |
3.1.1 组织架构 |
3.1.2 工作职责 |
3.1.3 人员构成 |
3.2 盐业体改前后食盐安全监管状况比较 |
3.2.1 盐业体改前监管状况 |
3.2.2 盐业体改后监管面临新的挑战 |
3.3 盐业体改下食盐安全监管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
3.3.1 建立协作机制及成效 |
3.3.2 创新监管方式及成效 |
3.3.3 突出监管重点及成效 |
3.3.4 强化法制宣传及成效 |
3.3.5 加强队伍建设及成效 |
4 盐业体改下盐城食盐安全监管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存在问题 |
4.1.1 新的违法行为使监管难度加大 |
4.1.2 违法案件高发使监管任务加重 |
4.1.3 食盐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 |
4.1.4 监管人员还未适应盐业体改要求 |
4.2 原因分析 |
4.2.1 对产销人员的宣传引导不到位 |
4.2.2 配套法律法规未修改完善到位 |
4.2.3 与相关部门主动协调配合不够 |
4.2.4 监管人员培训频次不够质量不高 |
5 盐业体改下完善盐城食盐安全监管对策 |
5.1 强化全覆盖宣传引导 |
5.1.1 加大法定宣传日宣传引导 |
5.1.2 深入开展常态化宣传引导 |
5.1.3 突出对特殊人群宣传引导 |
5.2 强化食盐安全责任 |
5.2.1 强化政府责任 |
5.2.2 强化企业责任 |
5.2.3 强化社会责任 |
5.3 强化执法资源整合 |
5.3.1 加强执法办案联动协作 |
5.3.2 协调开展专项联合行动 |
5.4 强化监管队伍建设 |
5.4.1 强化盐业体改政策学习运用 |
5.4.2 加大食盐安全监管工作考核 |
5.4.3 加强盐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养老服务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文献研究回顾与述评 |
二、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本文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 |
第一节 本文核心概念界定 |
一、老年人内涵及界定 |
二、老年人抚养比 |
三、老龄化 |
四、养老服务及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理论梳理 |
一、供给理论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三、产业升级理论 |
四、投资动机决定理论 |
五、健康养老需求理论 |
六、消费需求升级理论 |
七、本文的观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需求升级 |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 |
一、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形势 |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 |
第二节 养老服务消费需求升级 |
一、养老服务消费需求水平升级 |
二、养老服务消费需求层次升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评价 |
第一节 养老服务总供给评价 |
一、总供给现状 |
二、总供给评价 |
第二节 养老服务生产要素供给评价 |
一、养老服务生产的人才要素供给现状评价 |
二、养老服务生产的资本要素供给现状评价 |
三、养老服务生产的土地供给现状评价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供给结构评价 |
一、供需结构现状评价 |
二、供给模式结构现状评价 |
三、供给主体结构现状评价 |
四、供给区域结构现状评价 |
第四节 养老服务制度供给评价 |
一、养老服务制度供给现状 |
二、养老服务制度供给评价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供给升级 |
一、养老服务供需均衡的要求 |
二、养老服务产业升级的自然演进规律 |
三、养老服务供给升级的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评价 |
第一节 供给有效性评价方法 |
一、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评价方法 |
二、补充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评价方法 |
第二节 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效果的国际比较 |
一、养老保险制度起源和发展 |
二、国际典型养老保障制度效果测算 |
三、评价结论 |
第三节 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效果评价 |
一、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二、效果指标测算 |
三、政府投入成本测算 |
四、评价结论 |
第四节 补充养老服务供给效益评价—以河南爱馨养老集团为例 |
一、基本假设 |
二、评价对象选择 |
三、评价数据处理与分析 |
四、经验及困难 |
五、评价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养老服务供给升级方向 |
第一节 医养结合 |
一、医养结合实现养老服务升级 |
二、医养结合的条件 |
三、医养结合的有效模式 |
四、医养结合的困境 |
第二节 养老服务社会化 |
一、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升级 |
二、新中国养老服务供给的制度变迁 |
三、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历程及国际实践 |
四、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升级的现实条件 |
第三节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
一、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优势 |
二、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现的升级 |
三、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能力 |
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内容 |
第四节 创新养老服务业态 |
一、智慧养老:技术型升级 |
二、旅游养老:资本型升级 |
三、文化养老:知识型升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养老服务供给升级政策 |
第一节 宏观政策 |
一、宏观政策整体要求 |
二、财政政策 |
三、货币政策 |
第二节 微观政策 |
一、简政放权 |
二、监督与管理 |
三、做好公共服务 |
第三节 产业政策 |
一、产业组织政策 |
二、产业结构政策 |
三、产业布局政策 |
四、产业技术政策 |
第四节 改革政策 |
一、教育体制改革 |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三、多部门联动机制改革 |
四、养老服务供给机制改革 |
第五节 社会政策 |
一、托底农村老年人:补上农村养老短板 |
二、托底贫困老年人:精准扶贫与发展养老服务同步推进 |
三、托底刚需老年人:确保满足失能、高龄老年人养老需求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5)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与价值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一)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
(二)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
(三) 简要评述 |
三、 研究思路、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主要创新点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食品安全 |
(二) 食品安全监管 |
五、 理论分析工具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
(二) 政府失灵理论 |
(三) 市场失灵理论 |
(四) 公共治理理论 |
第一章 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
一、 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要责任 |
二、 地方政府不同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责任 |
第二节 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一、 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主体 |
二、 临汾市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
三、 临汾市食品安全监管方式 |
(一) 日常监管 |
(二) 专项整治 |
(三) 其他监管措施 |
第三节 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效果 |
一、 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意识有所提高 |
二、 市政府监管对象的食品安全法制观念有所提升 |
三、 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参与程度有所提高 |
四、 依法惩治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 |
第二章 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政府监管部门监管执行力差 |
一、 政策执行主体监管观念欠缺 |
二、 政府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缺乏自律 |
三、 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 |
第二节 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 |
一、 相关监管法律法规适应性差 |
二、 政府监管惩罚力度不强 |
第三节 第三方监督主体参与力度不够 |
一、 食品行业协会的参与力度不够 |
二、 社会公民的参与力度不够 |
三、 新闻媒体监督不足 |
第四节 相关保障体系不完善 |
一、 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缺失 |
二、 食品召回机制缺失 |
三、 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不足 |
四、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滞后 |
第三章 提升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
第一节 提高政府监管法律法规的落实 |
一、 更新监管理念,树立民本思想 |
二、 加强监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行业自律 |
三、 建立健全各监管部门的协调运作机制 |
第二节 建立健全临汾市食品安全监管法规政策 |
一、 完善临汾市食品安全相关法规 |
二、 提高法规制度的震慑力 |
第三节 发挥第三方监管主体的监管作用 |
一、 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 |
二、 提高市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程度 |
三、 鼓励新闻媒体参与监管 |
第四节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 |
一、 完善食品召回制度 |
二、 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 |
三、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层政府维稳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 |
(一)有关社会冲突的研究综述 |
(二)有关社会稳定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一、维稳生成理论 |
(一)社会转型理论 |
(二)压力型体制理论 |
(三)社会冲突理论 |
(四)风险社会理论 |
(五)社会心理理论 |
二、维稳管理理论 |
(一)治理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二章 基层政府维稳实践样态与运行模式 |
一、样本简介 |
二、基层政府维稳现状 |
(一)维稳成本高昂化 |
(二)维稳管理政治化 |
(三)维稳目标短期化 |
(四)维稳责任递增化 |
(五)维稳思维非理性化 |
三、基层政府维稳模式 |
(一)网罗密布的严控型维稳模式 |
(二)底线防守的绥靖型维稳模式 |
第三章 基层政府维稳行为逻辑及后果 |
一、基层政府维稳行为的多元逻辑 |
(一)市场逻辑 |
(二)官僚逻辑 |
(三)公共性逻辑 |
二、基层政府维稳行为的目标设定 |
三、基层政府维稳行为的不利后果 |
(一)权宜性治理 |
(二)维稳内卷化 |
第四章 基层政府维稳行为的矫治策略 |
一、树立法治的、科学的、辩证的维稳思维 |
(一)树立法治维稳思维 |
(二)树立科学的维稳思维 |
(三)树立维稳与维权协调一致的辩证思维 |
二、社会组织有效介入基层维稳 |
三、建构法治化的基层维稳运行机制 |
四、构建多元共治的新型维稳机制 |
五、构建公平正义的基层利益协调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的科研情况 |
后记 |
(7)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手段与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地调查法 |
1.3.3 数据处理法 |
1.3.4 比较分析法 |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 |
2. 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政策与监管体制 |
2.1 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规政策 |
2.1.1 国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 |
2.1.2 各地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 |
2.1.3 法规政策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
2.2 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
2.2.1 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概况 |
2.2.2 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分工 |
3. 山东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监管存在的问题 |
3.1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
3.1.1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 |
3.1.2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危害 |
3.2 山东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
3.2.1 蔬菜产品质量监管现状 |
3.2.2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完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 |
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4.2 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作 |
4.3 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准入管理机制 |
4.4 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对蔬菜产品检测体系的技术支持 |
4.5 大力加强基层监管机构建设,从源头上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
4.6 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 |
4.7 加快“三品一标”发展,积极推进蔬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加强产品认证 |
4.8 加大质量安全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中国建筑业安全规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模型分析法 |
1.3.2 经验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1.3.3 比较分析法 |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1.5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及不足 |
1.5.1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1.5.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国外安全规制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2 国外建筑业安全规制相关文献综述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安全规制的相关文献综述 |
2.2.2 国内建筑业安全规制相关文献综述 |
第3章 建筑业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分析 |
3.1.1 规制、社会性规制及安全规制的分析 |
3.1.2 规制体制内涵的分析 |
3.1.3 建筑业的分析 |
3.1.4 其它对象的分析 |
3.2 安全规制的规制经济学理论分析 |
3.2.1 建筑业中内部性问题分析 |
3.2.2 建筑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
3.3 安全规制的其它学科理论分析 |
3.3.1 生产安全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分析 |
3.3.2 生产安全与劳动强度关系的分析 |
3.4 建筑业政府安全规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3.4.1 建立健全政府规制体制的需要 |
3.4.2 改善建筑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需要 |
3.4.3 减少建筑市场中负内部性的需要 |
3.4.4 维护微观、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的需要 |
第4章 我国建筑业安全规制现状、问题及原因 |
4.1 我国建筑业安全规制体制的演进 |
4.1.1 产业形成、曲折成长阶段(1949-1976) |
4.1.2 恢复发展、改革探索阶段(1977-1991) |
4.1.3 市场主导、深化改革阶段(1992-2000) |
4.1.4 面向国际、推进创新阶段(2001 至今) |
4.2 我国建筑业安全规制现状分析 |
4.2.1 质量安全规制现状的分析 |
4.2.2 生产安全规制现状的分析 |
4.3 我国建筑业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
4.3.1 建筑业安全规制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
4.3.2 建筑业安全规制法制存在问题 |
4.4 建筑业安全规制体制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4.4.1 规制政策的原因 |
4.4.2 规制主体方面的原因 |
4.4.3 规制客体及对象方面的原因 |
4.4.4 规制方式的原因 |
第5章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业政府安全规制比较分析 |
5.1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业安全规制现状分析 |
5.1.1 美国 |
5.1.2 欧洲 |
5.1.3 亚洲 |
5.2 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筑业安全规制的借鉴 |
5.2.1 建筑安全规制机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借鉴 |
5.2.2 建筑安全规制法制借鉴 |
第6章 我国建筑业政府安全规制体制改革的框架与对策 |
6.1 建筑业政府安全规制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思路 |
6.1.1 规制体制改革的目标 |
6.1.2 规制体制改革的原则 |
6.1.3 规制体制改革的思路 |
6.2 建筑业政府安全规制体系与机制改革对策 |
6.2.1 规制机构设立的模式 |
6.2.2 规制机构体系的重构 |
6.2.3 权责分工与联动机制 |
6.2.4 其它体系、机制的改革对策 |
6.3 建筑业政府安全规制法制改革对策 |
6.3.1 事前规制法制改革对策 |
6.3.2 事中规制法制改革对策 |
6.3.3 事后规制法制改革对策 |
6.4 小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2 基本统计 |
2.1 样本分布 |
2.2 报道篇幅 |
2.3 稿件来源 |
2.4 发稿地点 |
2.5 消息来源 |
3 议题分析 |
3.1 政治议题 |
3.2 经济议题 |
3.3 军事议题 |
3.4 文化议题 |
3.5 社会议题 |
3.6 环境议题 |
3.7 科技议题 |
小结 |
4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
4.1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
4.2 报道框架的体现 |
5 新闻生产过程的制约因素分析 |
5.1 国家利益 |
5.2 市场压力 |
5.3 政党政治 |
5.4 西方文化 |
5.5 职业理念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样本摘要 |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及课题目录 |
(10)以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为着力点 促进稳定物价总水平——2012年上半年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2年上半年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工作情况 |
(一) 围绕稳物价, 大力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
(二) 推进反价格垄断执法, 维护竞争秩序 |
(三) 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和治理, 规范收费秩序 |
(四) 研究修订细化法规制度, 完善价格法制体系 |
二、下一阶段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工作重点 |
(一) 继续大力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
(二) 切实履行六项纠风治理工作的牵头责任 |
(三) 进一步开展竞争政策研究和反价格垄断执法 |
(四) 组织开展行业价格检查和调研 |
四、为保节日市场的安全 河北进行全面大检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焦百姓关切稳市场保民生[N]. 孙也达. 河北日报, 2021
- [2]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3]盐业体制改革下盐城食盐安全监管研究[D]. 单晗伟. 扬州大学, 2019(02)
- [4]养老服务供给研究[D]. 王先菊.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研究[D]. 王旭东.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6]基层政府维稳行为研究[D]. 马闯. 苏州大学, 2014(10)
- [7]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曲杉杉. 山东大学, 2014(01)
- [8]中国建筑业安全规制改革研究[D]. 宋光宇. 辽宁大学, 2013(05)
- [9]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D]. 周宏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10]以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为着力点 促进稳定物价总水平——2012年上半年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J].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 中国经贸导刊, 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