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商学院数字图书馆揭牌并投入使用

广东商学院数字图书馆揭牌并投入使用

一、广东商学院数字图书馆揭幕并开通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婷[1](2020)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问题研究 ——以青海省湟中县D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谭观连[2](2018)在《香港群体性事件防控对策研究 ——以“占中”事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群体性事件是世界各国及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香港是亚洲地区群体性事件发生较频繁的城市之一。回归初期,香港群体性事件大多以和平方式进行,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小。但近年来,香港群体性事件的行为方式呈现出激烈化的发展趋势,给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一定影响。2014年发生的“占领中环”事件,成为香港回归后发生的规模最大的群体性事件,是香港群体性事件的典型代表。“占中”事件结束后,香港社会普遍聚焦经济和社会建设,以修复“占中”带来的影响,但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改善,今后香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研究香港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占中”事件为案例,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了香港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香港群体性事件防控的对策建议。首先,论文基于“占中”事件研究了香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深层机制,指出“占中”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特区政府管治能力、社会贫富差距、教育政策、媒体管理及青年发展机会等;其次,基于危机管理4R理论,对中央和特区政府在“占中”事件防控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分阶段、分主体进行系统全面的解读,探讨香港群体性事件防控措施的不足及其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占中”事件防控存在民意表达渠道不畅、危机预警能力不强、舆论引导效果不佳、风险评估不够准确、信息沟通及决策不够迅速等问题,并从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两方面研究了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是香港的咨询制度存在不足、危机管理制度老化、新媒体建设和管理落后、行政主导体制运行不畅、缺乏有效的联合协调机制等;最后,基于“占中”案例的研究和思考,以小见大,提出完善香港群体性事件防控的对策建议:一是健全群体性事件的防范机制;二是强化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三是完善群体性事件的善后机制。

郁苗[3](2018)在《我国购物中心商业模式的演进路径研究 ——基于中外比较研究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购物中心建设最为活跃的市场,在建面积全球最大。与此同时,部分购物中心却由于同质化程度高等原因而出现招商不力、运营不良等现象。购物中心是消费型社会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的商业形态和生活场景,基于中外对比研究的视角来对我国购物中心商业模式演进进行研究,对于我国各地进行购物中心规划和建设,准确把握发展趋势,规避不必要的弯路风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系统梳理购物中心和商业模式相关理论,随后深入剖析了中外购物中心产生的背景,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具体购物中心,详细分析了美国、欧洲、日本购物中心的商业模式,和我国几类购物中心的商业模式;在分析国外购物中心时,还特别关注了近年国外购物中心在理念和技术运用方面的新探索。通过中外对比分析异同,找到商业模式各要素之间相同的部分,也发掘出不同的部分,研究得出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发展历程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进而研究得出了对我国购物中心的三点启示:一、在建设购物中心时,一定要地产未建,商业先行;二、购物中心必须对接市政建设体系,实现政府业绩与商业系统的双赢;三、虽然在招商方面有先天的缺憾,但这或许可以成为购物中心业态升级、合作共赢的机遇。在中外模式对比的基础上,本文也详细分析了我国购物中心所面对的新环境,与国外购物中心环境已开始产生较大的不同,既有消费者行为的新变化,也有零售行业的新发展,总共五大环境相交织。这五大环境对我国的购物中心既是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故而本文在中外模式对比的基础上,更探索了新环境下我国购物中心商业模式的演进路径建议:第一,定位改进。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扩展目标客群,不论消费者个性是否爱购物,只要有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便是购物中心的目标客群;二是拓展服务内容,在不影响文化性、舒适性的基础上大力增加购物中心的商业职能和公共职能,以最大限度扩大人流量并延长滞留时间。第二,业务系统改进。通过对定位的识别,对业务系统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升级。这也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一个是消费者体验升级。通过功能多元化、业态升级化、主题特色化、商业人文化、空间人性化五大改造,让消费者在无可替代的场景中得到深刻体验,在信任感、愉悦感和满足感中实现消费。另一个是与商户的合作关系升级。为了更好地实现共赢,购物中心与承租商从原有的普通租赁关系升级为命运共同体,购物中心给承租商提供更为灵活的空间支持,并在后勤保障和数字化业务上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王惠贞[4](2014)在《上高县城镇土地定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建构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资源,是与城市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生存载体。城市土地定级是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性工作,城市土地定级结果能全面反映土地质量的优劣。现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推广,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尤其是凯立德软件在城市土地定级中被广泛使用,不仅提高了计算速度、降低了技术难度,同时还保证了数据的精确度。本文以上高县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城市土地定级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进行土地定级研究。通过凯立德软件将图件划分成20*20的单元网格,根据定级因素评价衰减模型分别计算点、线、面因素影响作用分值,并通过设置通行点对水体、山体等障碍物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各因素单元总分频率直方图对上高县城区土地级别进行初步划分。土地定级结果会随着选择的定级因素的不同以及采用方法的不同而呈现较大差异,且定级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本文在此次定级中采用国家规定的方法即土地级差收益法进行结果检验。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地租地价理论、区位理论、可持续理论、土地供求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上述理论在城镇土地定级中的指导作用。(2)本文在定级因素选择时除了采用大多数学者都会使用的定性选择法外,还采用了定量选择法,使定级因素的选取更加客观、科学。(3)运用凯立德软件计算各因素评价单元总分值,并根据评价单元总分频率直方图初步划分各类用地土地级别。划分结果为:商业用地划分为5个级别,各级别分界值分别为52、35、22、16;住宅用地划分为5个级别,各级别分界值分别为59、45、33、18;工业用地划分为4个级别,各级别分界值分别为67、59、49。(4)采用土地级差收益与土地样点市场交易价格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定级结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明上高县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各土地级别之间的土地收益存在显着差异,从而揭示了采用多因素综合定级方法划分的上高县城区各类用地土地级别基本上反映了土地质量与各类用地地价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证明了定级结果符合上高县城区土地质量变化和分布规律。(5)在初步划分的土地级别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级别调整和确定的原则,对土地级别边界进行调整,最后确定上高县城区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各级别土地面积及比例。其中商业用地各级土地面积分别是:一级161.1公顷、二级366.95公顷、三级737.43公顷、四级1568.28公顷、五级3057.35公顷。住宅用地各级土地面积分别是:一级373.52公顷、二级376.38公顷、三级1050.47公顷、四级1582.02公顷、五级2508.7公顷。工业用地各级土地面积分别是:一级771.71公顷、二级867.9公顷、三级1258.33公顷、四级2993.16公顷。(6)从商业、工业、住宅用地土地定级结果中可以看出,各级土地面积从低级到高级的迅速减少,最高级别的土地面积远远小于最低级别的土地面积,且一级土地主要分布在城区中心,土地级别沿城区中心向四周依次递减,土地质量也由优到劣依次变化。

徐肖烨[5](2013)在《网络侵权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实生活中,通过网络或在网络环境下侵害人格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的网络侵权案件不断发生,在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的同时故意实施或过失实施网络侵权,进而承担网络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也有承担网络侵权责任的风险;其他主体虽然不直接接触网络,但其实施侵权仍有可能承担网络侵权责任。网络上实施的行为何为合法何为侵权、谁是侵权人、为何承担网络侵权责任,是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和认识的,进而预防侵权和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我国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并不系统,司法实践中对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解和适用仍存在很多模糊之处,尤其是在主体的界定问题和承担责任的认定问题上。传统侵权责任的理论体系已日趋完备,而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论体系属于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有其值得研究的空间。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论分析,结合分析域内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运用分析法和比较法,主要在网络侵权责任主体的界定和承担责任的认定这两方面对我国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出一些建议。本文的正文从四个部分对网络侵权责任进行论述,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网络侵权责任概述,分为四点。第一点详细阐述死亡博客人肉搜索案、百度网络侵权案、美国的Grokster案三个案件,从而引出一些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思考问题,进而对网络侵权责任有个大概的了解。第二点从网络侵权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进行论述什么是网络侵权。第三点论述了网络侵权和传统侵权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四点论述了什么是网络侵权责任,明确了网络侵权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还简要评述了《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网络侵权责任。第二部分为网络侵权责任主体,分为三点。第一点从界定和其侵权行为两方面论述了主体之一的网络用户。第二点论述了主体之二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界定了八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第三点论述了主体之三的其他主体,明确了其行为只能构成共同网络侵权行为。第三部分为网络侵权责任的承担,分为三点。第一点论述了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单独责任,明确了单独实施网络侵权是要承担网络侵权责任的。第二点论述了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明确了在共同侵权行为理论下实施的共同网络侵权行为承担的是连带责任。第三点论述了其他主体与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明确了其他主体实施共同网络侵权行为承担的也是连带责任。第四部分是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分为两点。第一点从我国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现状、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对网络侵权责任规定的不足、域外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对域外立法的借鉴四个方面论述了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我国制定一部专门的网络侵权责任法尤为迫切,并出台一系列的实施条例和制定相关司法解释与其配套施行。第二点从经典案例的启示、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一些建议两个方面论述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司法实践,得出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需要一个承担责任的标准即责任构成要件的认定标准这一启示,因此笔者从责任主体的认定、网络侵权行为的认定、承担责任的认定、过错的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免责事由认定五个方面对我国司法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

郭慧[6](2012)在《政府管理创新视角下的湖南网上行政审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兴起,公共行政改革潮流席卷全球。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一直在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行政审批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着重大变革。网上行政审批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生事物,它既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一个新应用,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了未来行政审批改革的趋势。目前,国内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湖南、江西、四川、广西等省市都可以在网上实现初步的行政审批,这种审批方式已经对某些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从政府管理创新的视角对网上行政审批展开了研究。本文共分为六章。首先对“网上行政审批”和“政府管理创新”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政府管理创新”的内涵,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三个层面。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和文献综述情况,提出论文研究思路。然后,文章叙述了政府管理创新的一般理论,简单介绍了不同理论体系、不同视角下的政府管理创新,提出本文所采用的理论体系,并指出网上行政审批作为一种技术创新方式,同时也从理念和制度层面推动了政府管理创新。在介绍湖南网上行政审批的建设及应用概况后,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对湖南网上行政审批展开研究。网上行政审批的推广应用,推动了湖南的政府管理在观念方面经历了行政理念、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等思维模式的创新;在制度方面有政府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机制、监察机制等各方面的变化和革新;在技术方面创新性地采用了统一软件、集中部署、分级管理的模式。继而针对湖南网上行政审批应用过程出现的问题,本文将其归纳为思想认识、机制建设、数字鸿沟、信息安全四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邢雪[7](2011)在《网络经济的若干伦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生活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经济作为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方便、快捷的特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它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网络伦理问题。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的不健全,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网络经济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角度,运用经济伦理学理论,结合当前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实际,对网络经济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先,对网络经济与网络经济伦理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网络经济伦理的背景与内涵;其次,对网络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伦理问题以及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问题存在的症结;最后,从反垄断政策的制定,网络安全的维护,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伦理规范建设,加强交易主体的道德教育,发展完善网络信息技术,改善网络经济的外部环境等七个方面,提出规范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网络伦理问题不仅有其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经济伦理学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部分领域提供理论指导。当前中国在发展网络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力度,注重伦理建设,充分发挥技术与伦理的优势,使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网络经济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张道义[8](2004)在《广东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布局与共建共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广东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和分布特征 ,文章着重就高校群体在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商图文[9](2003)在《广东商学院数字图书馆揭幕并开通运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广东商学院数字图书馆揭幕并开通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商学院数字图书馆揭幕并开通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2)香港群体性事件防控对策研究 ——以“占中”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基于危机管理4R理论的群体性事件分析框架
    2.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2.1.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2.1.2 香港对群体性事件的表述
        2.1.3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2.2 理论依据:危机管理4R理论
        2.2.1 危机管理的定义
        2.2.2 危机管理4R理论
    2.3 基于危机管理4R理论的群体性事件分析框架
        2.3.1 群体性事件的危机属性
        2.3.2 基于危机管理4R理论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香港群体性事件防控的基本制度
    3.1 回归后香港群体性事件的概况
        3.1.1 矛盾潜伏期(1997-2002年)
        3.1.2 矛盾上升期(2003-2013年)
        3.1.3 矛盾对抗及转型期(2014年至今)
    3.2 香港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3.2.1 数量及规模越来越大
        3.2.2 政治诉求逐渐出现
        3.2.3 行为方式越发激烈
        3.2.4 组织化程度有所减弱
        3.2.5 青年及中产参与为主
        3.2.6 网络新媒体广泛使用
    3.3 香港群体性事件防控的基本制度
        3.3.1 中央政府层面
        3.3.2 特区政府层面
第四章 香港“占中”事件个案分析
    4.1 “占中”事件发生的情况
        4.1.1 潜伏期
        4.1.2 预警期
        4.1.3 爆发期
        4.1.4 平息期
    4.2 “占中”事件发生的原因
        4.2.1 管治能力问题
        4.2.2 贫富差距问题
        4.2.3 教育政策问题
        4.2.4 媒体管理问题
        4.2.5 青年发展问题
    4.3 “占中”事件防控的主要策略
        4.3.1 缩减阶段策略
        4.3.2 预备阶段策略
        4.3.3 反应阶段策略
        4.3.4 恢复阶段策略
    4.4 “占中”事件防控对策的不足
        4.4.1 民意表达渠道不畅
        4.4.2 危机预警能力不强
        4.4.3 舆论引导效果不佳
        4.4.4 风险评估不够准确
        4.4.5 信息沟通及决策不够迅速
    4.5 “占中”事件防控不足产生的根源
        4.5.1 咨询制度存在不足
        4.5.2 危机管理制度老化
        4.5.3 新媒体建设和管理落后
        4.5.4 行政主导体制运行不畅
        4.5.5 缺乏有效的联合应对机制
第五章 完善香港群体性事件防控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香港群体性事件的防范机制
        5.1.1 中央政府层面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
        5.1.2 特区政府层面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
    5.2 强化香港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
        5.2.1 建立中央和特区政府联动的协调机制
        5.2.2 健全特区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5.3 完善香港群体性事件的善后机制
        5.3.1 建立总结评估机制,改进政策措施
        5.3.2 完善问责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工作
        5.3.3 健全法律体系,培育社会守法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我国购物中心商业模式的演进路径研究 ——基于中外比较研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2.1 购物中心理论
        2.1.1 购物中心定义的讨论
        2.1.2 购物中心分类的讨论
        2.1.3 购物中心基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商业模式的理论
        2.2.1 商业模式定义的讨论
        2.2.2 商业模式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3章 国外购物中心的商业模式演进路径
    3.1 国外购物中心产生与演进的环境分析
        3.1.1 经济环境
        3.1.2 技术环境
        3.1.3 文化和生活方式环境
    3.2 各国(区域)购物中心的商业模式
        3.2.1 以MOA为代表的美国模式
        3.2.2 以法国老佛爷百货和德国卡迪威百货为代表的欧洲模式
        3.2.3 以六本木山为代表的日本模式
    3.3 国外购物中心商业模式的新探索
        3.3.1 积极尝试新理念
        3.3.2 充分运用新技术
第4章 我国购物中心的商业模式演进路径
    4.1 我国购物中心产生与演进的环境分析
        4.1.1 经济环境
        4.1.2 技术环境
        4.1.3 文化和生活方式环境
    4.2 我国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典型
        4.2.1 以万达广场为代表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模式
        4.2.2 以爱琴海为代表的新型双Mall模式
        4.2.3 以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为代表的情景式购物中心模式
        4.2.4 以上海环贸iapm为代表的概念式购物中心模式
        4.2.5 我国购物中心商业模式演进路径回顾
第5章 中外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5.1 中外购物中心商业模式相同点
        5.1.1 定位
        5.1.2 业务系统
        5.1.3 关键资源能力
        5.1.4 盈利模式
    5.2 中外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差异点
        5.2.1 定位
        5.2.2 业务系统
        5.2.3 关键资源能力和盈利模式
    5.3 产生差异的原因探讨
        5.3.1 发展历程的差异
        5.3.2 成长环境的差异
    5.4 对国内购物中心的启示
        5.4.1 地产未建,商业先行
        5.4.2 严密对接市政建设体系
        5.4.3 弱势中蕴含的机遇
        5.4.4 探索未来演进路径有必要进行新研究
第6章 我国购物中心面临的零售业新环境分析
    6.1 两大消费群体引领消费增长
        6.1.1 中产和富裕阶层
        6.1.2 新生代群体
    6.2 线上线下多渠道消费成为常态
        6.2.1 两大消费群体与网络购物群体高度重合
        6.2.2 实体零售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6.2.3 消费多渠道化、移动化、碎片化,过程简单化、透明化、快速化
        6.2.4 品类多品牌化、一体化,体验社交化、娱乐化
    6.3 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
    6.4 零售业探索全渠道销售
    6.5 互联网巨头角力新零售,推动零售业变革
        6.5.1 市场对新零售的理解
        6.5.2 阿里河马鲜生引发生鲜体验店热潮,顶级互联网公司短兵相接
        6.5.3 实体零售积极应对新零售的典型案例:永辉超级物种
        6.5.4 “新零售”给购物中心带来的机遇
第7章 新环境下我国购物中心商业模式演进路径建议
    7.1 定位改进
        7.1.1 吸引客群的转变
        7.1.2 提供服务内容的转变
    7.2 业务系统改进一:消费者体验升级
        7.2.1 功能多元化
        7.2.2 业态升级化
        7.2.3 主题特色化
        7.2.4 商业人文化
        7.2.5 空间人性化
    7.3 业务系统改进二:与商户合作关系升级
        7.3.1 从普通的租赁合作升级为“命运共同体”
        7.3.2 更为灵活的空间支持
        7.3.3 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上高县城镇土地定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2 城镇土地定级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地租理论
        2.1.1 级差地租
        2.1.2 绝对地租
        2.1.3 垄断地租
    2.2 地价理论
    2.3 区位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土地供求理论
3 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方法研究
    3.1 土地定级因素的选取
        3.1.1 定级因素选择的原则
        3.1.2 定级因素选择的方法
    3.2 土地定级因素权重的测算方法
        3.2.1 特尔菲法
        3.2.2 层次分析法
    3.3 土地定级单元划分
        3.3.1 单元划分的原则
        3.3.2 单元划分的方法
    3.4 城镇土地定级因素评价
        3.4.1 定级因素评价模型选择
        3.4.2 障碍物影响的处理
        3.4.3 点、线因素因子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3.4.4 面状因素因子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3.5 单元总分值的计算
    3.6 土地级别划分方法研究
        3.6.1 总分频率曲线法
        3.6.2 总分数轴确定法
        3.6.3 总分剖面图法
    3.7 土地级别检验的方法
        3.7.1 级差收益测算法
        3.7.2 市场交易价格验证法
4 实证研究
    4.1 上高县概况
    4.2 上高县土地定级因素的选择
        4.2.1 商业用地土地定级因素的选择
        4.2.2 工业用地土地定级因素的选择
        4.2.3 住宅用地土地定级因素的选择
    4.3 上高县土地定级因素权重的测算
    4.4 上高县土地定级因素评价模型分析
    4.5 上高县土地定级因素评价
        4.5.1 点、现状因素影响分析
        4.5.2 面状因素影响分析
    4.6 评价单元的划分及总分值计算
        4.6.1 评价单元划分
        4.6.2 障碍物的处理
        4.6.3 评价单元总分值计算
    4.7 上高县土地级别划分与检验
        4.7.1 土地级别初步划分结果
        4.7.2 土地级别检验
    4.8 土地定级结果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之处
        5.2.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5)网络侵权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网络侵权责任概述
    (一) 案例回顾
        1. 死亡博客人肉搜索案
        2. 韩寒起诉百度文库侵权案
        3. 美国的Grokster案
    (二) 网络侵权
        1. 网络侵权的概念和特征
        2. 网络侵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 网络侵权与传统侵权的关系
        1. 网络侵权与传统侵权的联系
        2. 网络侵权与传统侵权的区别
    (四) 网络侵权责任
        1. 网络侵权责任的概念
        2. 网络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3. 《侵权责任法》中的网络侵权责任
二、网络侵权责任主体
    (一) 网络用户
        1. 网络用户的界定
        2. 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
    (二) 网络服务提供者
        1.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界定
        2.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
    (三) 其他主体
        1. 其他主体的界定
        2. 其他主体的侵权行为
三、网络侵权责任的承担
    (一)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单独责任
        1. 网络用户的单独责任
        2.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单独责任
    (二)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
        1. 理论基础
        2. 认定标准
    (三) 其他主体与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
        1. 其他主体与网络用户的连带责任
        2. 其他主体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
四、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一) 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
        1. 我国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现状
        2. 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对网络侵权责任规定的不足
        3. 域外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
        4. 对域外立法的借鉴
    (二) 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司法实践
        1. 经典案例的启示
        2. 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一些建议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6)政府管理创新视角下的湖南网上行政审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关键概念的辨析
        1.1.1 网上行政审批
        1.1.2 政府管理创新
    1.2 选题背景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政府管理创新的一般理论
    2.1 政府管理创新的主导理论
        2.1.1 公共选择理论
        2.1.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1.3 重塑政府理论
    2.2 政府管理创新的目标
    2.3 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
第3章 湖南网上行政审批建设现状
    3.1 建设背景
    3.2 建设内容
    3.3 系统使用情况
第4章 湖南网上行政审批建设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
    4.1 网上行政审批推动政府管理观念创新
        4.1.1 政府行政理念的创新
        4.1.2 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变革
    4.2 网上行政审批推动政府管理制度创新
        4.2.1 组织结构的创新
        4.2.2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4.2.3 工作机制创新
        4.2.4 监察机制创新
    4.3 网上行政审批推动政府管理技术创新
        4.3.1 大集中部署模式
        4.3.2 分级管理模式
第5章 政府管理创新视角下湖南网上行政审批建设存在的问题
    5.1 思想认识问题
    5.2 机制建设问题
    5.3 数字鸿沟问题
    5.4 信息安全问题
第6章 完善湖南网上行政审批建设的对策措施
    6.1 努力提升思想认识水平
    6.2 全面完善机制建设
    6.3 逐步减小“数字鸿沟”
    6.4 切实保障信息安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网络经济的若干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全文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2 网络经济与网络经济伦理
    2.1 网络经济
        2.1.1 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2.1.2 网络经济的特征
        2.1.3 网络经济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2.2 网络经济伦理
        2.2.1 网络经济伦理的内涵及特征
        2.2.2 网络经济的伦理问题表现
        2.2.3 网络经济伦理问题的核心
        2.2.4 网络经济伦理建设的意义
3 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
    3.1 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3.2 网络经济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3.2.1 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信息垄断问题
        3.2.2 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知识产权问题
        3.2.3 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
        3.2.4 网络经济交易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3.3 网络经济伦理问题原因探析
        3.3.1 内在原因
        3.3.2 主观原因
        3.3.3 技术原因
        3.3.4 外部原因
4 规范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网络经济下的反垄断政策
    4.2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4.3 加强网络安全的维护
    4.4 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建设
    4.5 加强对交易主体的道德教育
    4.6 发展完善网络信息技术
    4.7 改善网络经济的外部环境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广东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布局与共建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信息资源现状与分布特点
2 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不足
    2.1 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未能顾及所有成员单位
    2.2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依旧缺乏共建共享意识
    2.3 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缺乏适宜的操作机制
        (1) 制度层面。
        (2) 技术层面。
        (3) 法律层面。
3 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应对策
    3.1 强化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识
    3.2 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适宜的运行机制
    3.3 建立统一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平台, 提供便捷的共享通道

四、广东商学院数字图书馆揭幕并开通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扶贫背景下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问题研究 ——以青海省湟中县D镇为例[D]. 李雪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
  • [2]香港群体性事件防控对策研究 ——以“占中”事件为例[D]. 谭观连.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3]我国购物中心商业模式的演进路径研究 ——基于中外比较研究的视角[D]. 郁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12)
  • [4]上高县城镇土地定级研究[D]. 王惠贞.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5]网络侵权责任研究[D]. 徐肖烨.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6]政府管理创新视角下的湖南网上行政审批研究[D]. 郭慧. 湖南大学, 2012(02)
  • [7]网络经济的若干伦理问题研究[D]. 邢雪. 西安工业大学, 2011(08)
  • [8]广东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布局与共建共享研究[J]. 张道义. 图书馆论坛, 2004(02)
  • [9]广东商学院数字图书馆揭幕并开通运行[J]. 商图文. 图书馆论坛, 2003(06)

标签:;  ;  ;  ;  ;  

广东商学院数字图书馆揭牌并投入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