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优良豆类牧草——草莓三叶草

盐碱地优良豆类牧草——草莓三叶草

一、盐碱地优良豆科牧草─草莓三叶(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1](2020)在《牧草间作对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系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是世界着名的优质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甘肃省白龙江沿岸是中国油橄榄三大适生区之一,但陇南油橄榄多种植于山地,灌溉条件较差,影响了油橄榄的生长发育,干旱缺水问题成为制约当地油橄榄生产重要的因素之一,牧草间作具有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果园小气候,减轻果园病虫危害等优点。本研究采用盆栽实验方法,实验控水设置正常浇水(土壤含水量18%,记为对照CKw)、轻度干旱(土壤含水量15%)、中度干旱(土壤含水量12%)、重度干旱(土壤含水量9%);各干旱胁迫条件下栽种油橄榄幼苗的盆内分别进行3种间作牧草的处理,即间作苜蓿、间作红三叶、同时间作苜蓿和红三叶,以不间作作为对照。对不同牧草间作与干旱胁迫条件下,油橄榄根系形态指标、生理指标、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及相关性分析,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不同牧草间作的抗旱性比较,研究干旱胁迫下间作牧草对油橄榄根系的影响,旨在为油橄榄的抗旱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轻度干旱胁迫促进油橄榄根系总长度和根系生物量的增大,干旱胁迫加剧则显着降低了根系的总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总表面积、总根体积,间作牧草后降低幅度减小。间作牧草明显增加油橄榄根系生物量、比根长、比根面积,以间作红三叶处理最为显着。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小,油橄榄根系组织密度增大,间作苜蓿和间作苜蓿+红三叶重度干旱胁迫下高于不间作。(2)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油橄榄根系活力、根系含水量呈显着降低趋势,间作牧草后其降低幅度减小;随着干旱加剧,油橄榄根系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MDA)逐步升高,油橄榄根系受到氧化胁迫,而间作红三叶和间作苜蓿均显着抑制了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的升高;间作牧草后,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不显着,油橄榄根系脯氨酸含量(Pro)、可溶性糖含量(SS)、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比对照显着增加。(3)油橄榄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而降低,在重度干旱下降幅最大(54.73%),间作牧草后减缓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在轻度干旱胁迫下达到最大,且以间作红三叶增加效果最好(65.56%);不间作的土壤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仅在轻度干旱胁迫时高于间作牧草,重度干旱胁迫下,除间作苜蓿+红三叶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不间作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牧草间作下均显着增加;干旱胁迫条件下,土壤蔗糖酶活性在间作牧草后均高于不间作,间作苜蓿和间作红三叶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除轻度干旱与不间作无显着差异(P<0.05),其它干旱胁迫下提高效果显着。(4)相关性分析及隶属函数法分析表明间作牧草能明显增强盆栽油橄榄幼苗根系的抗旱性,间作红三叶处理的油橄榄根系抗旱性较强。

王伟[2](2019)在《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有效地保存天然草地牧草营养物质,厘清其收获过程中的营养耗损机制,改变传统打草模式,保证牧民可以收获到营养价值高的天然牧草。本研究以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天然草地牧草为材料,对不同刈割期的牧草营养品质进行系统研究,明晰了不同收获期对牧草营养水平的影响;选择降雨量、收获时间、留茬高度和刈割次数四个因素,通过四因素三水平(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条件下牧草营养品质、消化率和返青率的变化,确定了当地最适收获条件;以建群种(针茅)和优势种(羊草)为材料,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代谢物表达差异,厘清不同收获期牧草品质差异机理;同时研究不同刈割频度对牧草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等指标的影响,明确了牧草补偿性生长规律。研究不同收获期主要牧草挥发性物质的异质性,为今后牧草收获、调制和品质评定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试验通过样线调查、正交试验设计和代谢组学研究,结合类平均聚类法、极差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最优母序列及模糊评价等数据分析办法,得到以下结果:(1)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共有33种牧草,其中20种牧草属于高纤维含量牧草,13种牧草属于低纤维含量牧草。在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变化,确定当地天然草地牧草的最适收获期为8月20日左右。(2)对适时收获时间(8月20日)与传统收获时间(9月20日)收获的针茅和羊草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晚于适时收获期收获牧草,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苯乙酰胺、赖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嘌呤、嘧啶等相关代谢物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导致蛋白质含量下降;而异谷氨酰胺、苯丙氨酸、L-谷氨酸和糖类等物质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导致纤维类物质含量上升。这不仅揭示了牧草收获期延迟导致粗蛋白质含量下降,纤维性物质含量上升的内在机制,也进一步验证了牧草适时收获的重要性。(3)刈割频度对牧草当年、翌年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天然草地牧草刈割频度的增加,将会降低刈割后的牧草补偿性生长能力,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下降,所以一年刈割2次和两年刈割3次的刈割模式不适合在巴林左旗典型草原打草场实施。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因素,当地天然草地最适刈割频度为一年刈割1次。(4)巴林左旗典型草原主要牧草中共有挥发性物质以烯烃类、酮类、脂类、醇类和烷烃类为主;醛类、酚类、苯类、萘类和酸类物质为辅。牧草收获期推迟,导致影响牧草适口性的酚类和苯类物质含量增加,降低牧草利用率。(5)通过综合研究对比,确定巴林左旗天然牧草最适收获模式为:收获时间为8月20日左右,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刈割次数为1年刈割1次。该模式下不仅可以收获粗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肪含量高,纤维含量低的高品质牧草,同时对天然草地生态无负面影响。

池永宽[3](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王静[4](2018)在《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耐盐SOS多基因遗传转化研究》文中提出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也是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饲草饲料,具有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氨基酸组成均衡,畜禽均喜食等特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草畜产业发展,迫切需求节水抗旱和耐盐苜蓿新品种。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是加快培育苜蓿耐盐新品种的有效途径。SOS(Salt Overly Sensitive,SOS)家族基因具有调控离子平衡作用,已在拟南芥、水稻、烟草和草坪草等植物中验证具有提高耐盐性功能,但目前应用该家族基因进行苜蓿耐盐性改良报道较少。本研究基于苜蓿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SOS家族多基因(SOS2和SOS3)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耐盐转基因株系,并在室内和田间进行了耐盐性鉴定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愈伤组织和子叶节离体培养,构建了高频的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和子叶节再生体系。以“杰克林”、“阿尔冈金”、“金皇后1”、“金皇后2”、“皇后2000”、“柏拉图”、“三得利”、“甘农3号”、“敖汉”和“陇东”10个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不定芽诱导伸长和生根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杰克林”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100%,分化率高达69.75%;“金皇后2”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率达76%,分化率达71%;生根率高达96%。2.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因素,优化了苜蓿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在农杆菌介导苜蓿多基因遗传转化中,100 μmol·L-1的乙酰丁香酮可使转化率提高2-3倍;最佳菌液侵染OD600值在0.6;最适侵染时间为20 min;头孢霉素作为最佳除菌剂其最适浓度为500 mg.L-1;筛选剂Glu最适选择压为5.0 mg.L-1;后期培养可适当降低除菌剂和筛选剂的浓度。3.对获得的12株除草剂抗性植株进行PCR、Southern杂交及RT-PCR分子检测,阳性植株5株,证明外源多基因已经整合到苜蓿的基因组之中,且SOS3基因和Bar基因已经在转录水平上表达。对获得的转基因株系T2-1采用嫩枝扦插技术进行盆栽无性扩繁,获得了 60株转基因T2-1株系群体材料。4.对获得的转基因株系T2-1进行了室内盆栽耐盐性鉴定,证明转基因株系较野生型具有明显的耐盐性。采用0、100、200和300 mMNaCl胁迫处理8d后,转基因株系T2-1的表型、株高、叶绿素、叶面积、鲜草产量、茎粗和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均优于野生型对照;叶片K+、Ca2+和Pro含量及SOD、POD和CAT酶活性增加并高于野生型对照,Na+积累量、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低于野生型对照。结果表明,转基因T2-1株系的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增加,清除了活性氧伤害;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增加,提高了渗透调节能力;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维持了膜结构稳定,这可能是由于SOS途径基因的表达调控将Na+排出胞外,选择性吸收更多的K+,维持细胞内Na+和K+的动态平衡,减轻Na+毒害,从而提高转基因苜蓿的耐盐性。5.对获得的转基因株系T2-1进行了田间耐盐性鉴定,证明转基因株系较野生型具有较高的耐盐性。转基因株系T2-1和野生型苜蓿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T2-1株系的株高、叶面积、产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指标均优于野生型,蒸腾速率低于野生型;T2-1株系的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K+、Ca2+含量及K+/Na+比均高于野生型对照,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低于野生型对照。结果表明SOS途径基因的表达,提高了转基因苜蓿的光合性能,增加了产量,同时提高了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维持膜结构稳定性,提高Na+/K+泵的活性,减缓或避免盐害,从而提高了 T2-1株系的耐盐性。

冀晓婷[5](2017)在《两种豆科牧草愈伤组织对NaCl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文中认为为从细胞水平上探索豆科牧草的耐盐机制并确定耐盐突变体筛选的适宜浓度,本研究以在MS愈伤诱导培养基上获得的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百脉根野生种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在不同NaCl浓度(0、0.2%、0.6%、1.0%、1.5%)和不同胁迫时间(5d、10d、20d、40d)内的相对生长量及7个生理生化指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及3个抗氧化酶)的变化,并用平均隶属函数对获得的愈伤组织进行耐盐性评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NaCl胁迫下,草原3号杂花苜蓿及百脉根野生种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和诱导均受到抑制,但在短期内(0~10d),0.2%NaCl的处理会促进其愈伤组织的生长。(2)综合分析NaCl胁迫对供试材料愈伤组织生长、渗透调节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确定1.0%为草原3号杂花苜蓿无性突变体筛选的适宜浓度,而百脉根野生种适宜的筛选浓度应1.0%~1.5%。(3)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百脉根野生种分别在胁迫浓度大于0.2%、0.6%时,其愈伤组织的耐盐性会有所提高。

王林娜[6](2017)在《枣林间作牧草品种筛选及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虽然占国土面积较大,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紧缺,天然草场放牧压力大,饲草料不足和营养价值低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因此,本试验开展林下间作牧草,解决饲草料短缺和品质差等问题,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枣林下种植衡谷13(Setaria italica)、汾绿肥豆2号(Glycine max)、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和四个紫花苜蓿(Madicago sativa)品种,通过对牧草种子耐盐性、林下牧草生产性能、营养价值和光合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以及对枣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阿克苏地区枣林间作的牧草品种。研究结果如下:(1)耐盐能力测定,HM1和HM2随复盐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0.3%复盐浓度下HM1、HM2和汾绿肥豆2号发芽率最高,其他5个品种随复盐浓度增加而降低。汾绿肥豆2号耐盐性最好,其次是HM2>HM1>HM3>HM4>衡谷13>草木樨。(2)对牧草生产潜力和营养价值测定,苜蓿净光合速率HM2>HM1>HM4>HM3。干草产量衡谷13号为1020.51kg·667m-2,汾绿肥豆2号为663.07kg·667m-2,HM2、HM1、HM3、HM4,草木樨干草产量由高到低平均分别为:963.84 kg·667m-2、881.02 kg·667m-2、786.51 kg·667m-2、773.56 kg·667m-2,737.65kg·667m-2。豆科牧草蛋白含量在18.08%12.47%,禾本科为7.25%,相对饲喂价值豆科牧草在155.30142.95,禾本科为92.48。综合分析产量和营养成分HM1>HM2>HM3>HM4>草木樨>衡谷13>汾绿肥豆2号。(3)枣林下间作牧草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改善作用,牧草可降低土壤p H(p<0.05)。草木樨和HM1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对照提高了83.43%、86.26%,020cm土层差异显着(p<0.05),碱解氮含量HM2、HM1、HM3、HM4比对照提高了96.54%、81.64%、67.18%、26.17%。速效磷含量HM1、HM2、HM3、HM4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09.66%、93.42%、89.75%、42.31%。速效钾含量HM1、HM2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93%、3.79%。综合分析改良土壤肥力HM1>HM2>HM3>HM4>草木樨>汾绿肥豆2号>衡谷13。(4)对枣林经济产量和果品测定,种植紫花苜蓿HM1和HM2红枣产量比枣林单作分别提高了5.97%、4.28%,HM3总糖含量46.66ug·ml-1,总酸含量0.45%,分别比纯枣林提高19.37%、11%。综合分析HM3改善红枣口感最佳,其次是HM2>HM1>HM4>草木樨。枣林间作HM1和HM2净利润分别提高了5.98%和4.28%,其次是HM3>HM4>汾绿肥豆2号>草木樨>衡谷13。综合分析推荐林下种植品种为HM1。

张慧敏[7](2017)在《产吲哚乙酸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促进植物生长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吲哚乙酸(IA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植物激素,具有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研究表明IAA可以促进植株抽芽及幼苗生长,刺激根系生长发育,对于植物生长调节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将水浴加热法及琼脂平板筛选法相结合,从华南地区酸性土壤中筛选出15株产IAA能力较强菌株。结合菌株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分子鉴定筛选出三株高效促生菌株Y2,Y3,Y4,并进一步将菌株应用于盆栽试验,确证菌株对于白菜以及玉米的生长促进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从五种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出15株具有产IAA能力的根际促生菌,150rpm,37oC的摇床中培养24h,IAA产量达到11.6-30.17μg·mL-1。并通过连续传代培养测试菌株产IAA的能力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三株菌株的IAA产量较为稳定,IAA的最高产量分别为28.44μg·mL-1、30.17μg·mL-1、26.66μg·mL-1。(2)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菌株还具有解磷,产铁载体,产氨等促生特性。其中菌株Y2、Y3、Y4接种于无机磷培养基中摇床培养7d后,有效溶磷量分别达到209.1 mg·L-1、253.6 mg·L-1、98.7 mg·L-1。菌株最高耐盐量可达13 g·L-1。其中菌株Y3在甲基红试验,淀粉水解试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等测试结果均为阳性。(3)16S rDNA分子鉴定结果证明菌株Y2、Y4为巨大芽孢杆菌,Y3为阿氏芽孢杆菌。通过平皿种子发芽试验初步验证菌株促生能力。玉米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经Y2、Y3、Y4菌株处理后,玉米种子发芽率比CK分别提高了4.76%、8.91%、8.69%,同时各处理组玉米芽长较之CK各提高了36.93%-118.3%,施用菌株对玉米萌发时期幼芽生长促进效果显着。(4)白菜盆栽中,三株菌株对于白菜的株高,叶片数,各部分鲜干重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株高提高了7.01%-19.82%,植株鲜干重提高了15.79%-153.23%。菌株处理还能够显着提高白菜植株中氮、磷、钾的积累量。(5)菌株应用于玉米盆栽试验也表现出良好促生效果。菌株Y2、Y3处理组使得玉米植株株高、茎粗、叶片数分别较之CK提高了23.13%-26.31%、25.77%-29.37%;15.54%-16.31%。同时还可以促进玉米植株对于氮磷钾等矿物元素的吸收,其中经菌株Y3处理后,玉米植株中全氮,全磷及全钾的含量分别增加了68.41%、34.43%、15.66%。有效促进了玉米生长,改善玉米品质。以上结果说明,本研究中筛选出的产IAA芽孢杆菌Y2、Y3、Y4具备多种促生优势,对于白菜和玉米有显着促生效果。在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和生产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曾翠云[8](2016)在《沙打旺9个品种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机理研究及种质特性综合评价》文中认为沙打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豆科牧草,兼有防风固沙等生态作用。沙打旺黄矮根腐病是由沙打旺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病原所引致的系统性真菌病害,该病是限制沙打旺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但目前我国尚未抗病品种可用,筛选出抗病种质材料是选育出抗病品种的基础。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离体叶片接种、喷雾接种和自然接种3种接种方法,评价9个沙打旺品种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水平,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rDNA-ITS基因测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供试品种的种子贮藏蛋白、亲缘关系和内源激素与抗性相关酶类,综合分析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机制以及抗性水平与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为有效选择出抗病种质奠定基础。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首次确定了栽培沙打旺的分类地位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栽培的沙打旺与与野生沙打旺为同一物种,即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但栽培沙打旺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比与野生沙打旺更近,中沙1号和陕西榆林与其它7个品种存在明显差异;在我国和美国的主要黄芪属(Astragalus)(21种)和棘豆属植物(Oxytropis)(7种)中,斜茎黄芪与漠北黄耆(A.austrosibir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隶属于黄芪属驴豆组。2.杂花品种的植株中有部分花穗为白花,中沙1号品种的植株均为匍匐型植株,而其它品种均为紫色花穗、直立型植株;种子蛋白测定结果表明辽宁阜新与中沙1号相近。3.确定了自然发病试验中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病原来自带菌的种子,而无气流传播的外来菌源,该试验首次证明了病菌从死亡植株上产生的孢子在拔节期侵染叶片,植株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第4年发病率达到100%,完善了该病的侵染循环。4.在3个接种试验中以发病率为抗病级别的评价标准,在同一抗病级别的品种中以病情指数等指标为评价抗病性强弱的次序,确定了高抗品种为内蒙早熟>陕西榆林,抗性品种为杂花>鄂尔多斯>固原>河南,中抗品种为宁夏彭阳,低抗品种为辽宁阜新=中沙1号。陕西榆林和内蒙早熟的抗侵入和抗扩展强,陕西榆林和固原的抗损害能力强,中沙1号在抗侵入等抗性能力上均最弱。高产草品种为内蒙早熟,草地持久性最强品种为辽宁阜新,中沙1号的种子产量高,且营养价值显着高于其它品种。5.植株体内9种生物化学物质测定结果显示,未接种植株中的5种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和4种生化酶活性在品种间存在显着(P<0.05)差异;接种后,所有品种植株体内的吲哚乙酸(IAA)含量均显着(P<0.05)升高,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显着(P<0.05)下降,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下降(显着或不显着),细胞分裂素(CTK)和过氧化氢酶(CAT)均上升(显着或不显着)。未染病植株体内的吲哚乙酸的含量越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越高,该品种抗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越强,此可作为沙打旺种质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水平的指标。6.防风、核桃青皮和大蒜乙醇提取液对沙打旺埃里砖格孢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沙打旺埃里砖格孢及其发酵产物对测试的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拮抗特性,抗菌物质值得开发利用。在选育抗病品种时除了选择抗病强、草产量高的内蒙早熟和陕西榆林等种质之外,也应吸纳草质优、早熟但抗病弱的中沙1号的优良特性。

王晓龙[9](2014)在《五种禾本科牧草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抗逆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拥有较丰富的禾本科牧草种质资源,该类种质在畜牧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种原因,本文采用田间观测和室内分析测试的方法,对禾本科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抗旱性和耐盐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为牧草种质资源鉴定和优良牧草材料筛选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高寒旱作栽培条件下,以隶属于禾本科的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老芒麦、细茎冰草、扁穗冰草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其形态特征、物候期、生长速度、越冬率、茎叶比、鲜干比和饲草产量等生产性能,探讨不同刈割时期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材料在高寒地区均能正常越冬(越冬率>90%);供试材料鲜草产量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不同刈割时期饲草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老芒麦>细茎冰草>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扁穗冰草;5种材料中细茎冰草和老芒麦茎叶比较小、鲜干比较大,无论从产量还是生长速度等方面均表现最佳,而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在高寒地区生产性能较差。(2)耐盐性试验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和盆栽幼苗培育法进行。运用隶属函数评价、分析盐胁迫对不同禾本科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为牧草耐盐性鉴定、耐盐育种和盐碱地牧草栽培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5种禾本科牧草在萌发期和苗期耐盐能力排序依次为:垂穗披碱草>细茎冰草>老芒麦>无芒雀麦>扁穗冰草。(3)抗旱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处理下不同禾本科牧草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叶片电导率和脯氨酸(Pro)含量变化的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5种禾草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最大荧光(Fm),光系统Ⅱ (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上述参数的变化幅度因材料抗旱性强弱而异,这种差异可作为简便评价禾草抗旱性强弱的鉴定指标,因此,运用隶属函数对不同禾草抗旱性进行评价分析,得出抗旱性强弱次序为: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细茎冰草>老芒麦>扁穗冰草。

陈丽丽[10](2013)在《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的鉴定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利用内蒙古通辽草甸野大豆与当地栽培大豆品种大白眉进行杂交,产生大量性状分离后代,经过近30年逐年选育,目前共获得后代株系50余个。本研究以从获得的杂交后代株系中分别筛选出产草量高的饲草型新品系、种子产量高的籽实饲料型新品系及草实兼用型新品系为最终目的,针对部分表型性状基本稳定的株系材料,分别从形态学、农艺性状、分子遗传学以及耐盐性生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重点分析杂交后代株系的变异程度、变异来源、材料间的遗传关系和不同材料苗期对抗盐胁迫的反应机制及耐盐性的高低比较,并对主要目标株系进行生产性能评价及适应性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31供试材料叶、花、荚果及种子等器官中,发生变异最大的是籽粒颜色,种脐和种皮分别呈现出了7种不同的颜色。单株有效荚数、四粒荚数、三粒荚数、分枝数、粒茎比、株粒重、一粒荚数、秕荚率、底荚高等9个性状是所有供试材料的主要变异来源。16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互相独立的6个主因子。2筛选出的11个引物对31份供试材料进行ISSR扩增,共获得条带123个,多态性位点94个,其中引物S23可以将所有供试材料进行区分。供试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80.94之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5。聚类分析结果将31份材料分为7类,主坐标分析将31份材料分为10类。3通过对供试材料苗期6个耐盐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的分析,认为耐盐性强弱顺序为15>17-1>0004>zs01>2>CK2>9002>S002>10=0005>S001>ny01>CK1>12-4>pz01。根据耐盐性强弱可划分为4类。根据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与脯氨酸和SOD酶活性的相关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4S001在草产量及种子产量方面明显优于野大豆,增产效应明显,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作为草食兼用型新品系进行进一步推广种植试验及申报新品系。S002草质较柔嫩,干草产量特别是种子产量明显高于野大豆,可以作为饲草型株系继续进行推广试验。亦可将其作为可与玉米混播及混贮的草种,提高青贮饲料粗蛋白含量。混贮比例为玉米与S0027∶3或8∶2。

二、盐碱地优良豆科牧草─草莓三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碱地优良豆科牧草─草莓三叶(论文提纲范文)

(1)牧草间作对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系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植物根系抗旱性研究进展
        1.1.1 土壤水分胁迫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1.1.2 植物根系生理的抗旱性研究进展
    1.2 果园生草研究进展
        1.2.1 果园生草与种植栽培
        1.2.2 果园生草的作用研究
        1.2.3 果园生草对果树根系影响研究进展
    1.3 油橄榄研究概述
    1.4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背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本研究创新点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方法
        2.3.1 根系形态指标测定
        2.3.2 根系生理指标测定
        2.3.3 油橄榄根际有机质含量及土壤酶活性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牧草间作对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3.1.1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总根长和根平均直径的影响
        3.1.2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的影响
        3.1.3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根系比根长和比根面积的影响
        3.1.4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根系生物量与根系组织密度的影响
        3.1.5 油橄榄根系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1.6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系形态指标的隶属函数分析
    3.2 牧草间作对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根系活力和根系含水量的影响
        3.2.2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根系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4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5 油橄榄根系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2.6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系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分析
    3.3 牧草间作对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际土壤有机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1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根系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3.2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根系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3.3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根系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4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根系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3.5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对油橄榄根系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3.6 土壤酶活性之间及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3.7 间作牧草与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际土壤微环境指标的隶属函数分析
4 讨论
    4.1 牧草间作对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4.2 牧草间作对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牧草间作对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际土壤有机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1.3 牧草收获技术研究进展
    1.4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5 牧草刈割频度研究进展
    1.6 挥发性物质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分析试验
        2.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试验
        2.3.3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代谢组分析试验
        2.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试验
        2.3.5 不同收获期对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种类影响试验
    2.4 测定方法
    2.5 体外消化指标测定
    2.6 牧草挥发性物质成分测定
    2.7 牧草代谢组成分研究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及品质分析
        3.1.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分析
        3.1.2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含水量变化分析
        3.1.3 不同收获期羊草营养成分分析
        3.1.4 不同收获期针茅营养成分研究
        3.1.5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牧草营养成分研究
        3.1.6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分析
    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研究
        3.2.1 收获条件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3.2.2 收获条件对天然牧草消化能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3.3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代谢组研究
        3.3.1 不同收获期针茅样本代谢组分析
        3.3.2 不同收获期羊草样本代谢组分析
    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研究
        3.4.1 不同刈割频度对天然牧草含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刈割频度对当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4.3 不同刈割频度对翌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5 典型草原5种主要单种牧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1 不同收获期羊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2 不同收获期针茅挥发性物质分析
        3.5.3 不同收获期达乌里胡枝子挥发性物质分析
        3.5.4 不同收获期中华隐子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5 不同收获期冰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4 讨论
    4.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研究
    4.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期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4.3 典型草原牧草最佳收获工艺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
    4.4 典型草原牧草延迟收获品质劣化的机制
    4.5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机制
    4.6 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及其对收获期的响应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3)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5.1 模式构建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耐盐SOS多基因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注释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盐碱对植物造成的影响
    1.2 盐碱地现状与改良措施
        1.2.1 盐碱地现状
        1.2.2 盐碱地改良措施
    1.3 基因工程改良苜蓿耐盐性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苜蓿遗传转化受体和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1.3.2 苜蓿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3.3 耐盐性机制及转基因改良苜蓿耐盐性的研究进展
    1.4 SOS基因研究进展
        1.4.1 SOS基因家族
        1.4.2 SOS基因互作与植物耐盐性的关系
        1.4.3 SOS基因在培育耐盐植物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苜蓿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接种方式及不同苜蓿品种的种子萌发率
        2.2.2 盐分胁迫对苜蓿种子的影响
        2.2.3 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的发芽率
        2.2.4 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发芽率
        2.2.5 愈伤组织再生体系
        2.2.6 离体器官再生体系
        2.2.7 苜蓿再生苗的驯化移栽
    2.3 讨论
        2.3.1 不同基因型对苜蓿再生能力的影响
        2.3.2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诱导影响
        2.3.3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诱导影响
        2.3.4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分化的影响
        2.3.5 6-BA对苜蓿不定丛生芽诱导及伸长的影响
        2.3.6 IBA及蔗糖对苜蓿再生苗生根的影响
第三章 苜蓿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乙酰丁香酮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2.2 遗传转化最佳菌液浓度
        3.2.3 遗传转化最适侵染时间
        3.2.4 最佳共培养方式及时间
        3.2.5 最佳除菌剂选择压的确定
        3.2.6 最佳除草剂选择压的确定
    3.3 讨论
        3.3.1 农杆菌菌株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3.2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苜蓿转化的影响
        3.3.3 除菌剂选择压对苜蓿转化的影响
        3.3.4 乙酰丁香酮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3.5 多基因转化方式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第四章 转基因苜蓿的分子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基因苜蓿的获得
        4.2.2 转基因苜蓿的分子鉴定
    4.3 讨论
        4.3.1 转基因苜蓿的获得
        4.3.2 分子鉴定验证阳性转基因植株
        4.3.3 SOS多基因对苜蓿耐盐性状的影响
第五章 转基因苜蓿的盆栽耐盐性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表型
        5.2.2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农艺性状
        5.2.3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Na~+、K~+及Ca~(2+)含量
        5.2.4 盆栽盐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生理生化特性
    5.3 讨论
        5.3.1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
        5.3.2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Na~+、K~+及Ca~(2+)含量的影响
        5.3.3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3.4 盆栽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耐盐性的影响
第六章 转基因苜蓿的田间耐盐性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农艺性状
        6.2.2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光合指标
        6.2.3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生理指标
        6.2.4 转基因苜蓿在不同时期的Na~+、K~+及Ca~(2+)含量
    6.3 讨论
        6.3.1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
        6.3.2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6.3.3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6.3.4 田间盐胁迫条件下转SOS多基因对苜蓿Na~+、K~+及Ca~(2+)含量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两种豆科牧草愈伤组织对NaCl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牧草耐盐性研究进展
        1.1.1 牧草对盐碱地的改良
        1.1.2 牧草耐盐机制
    1.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耐盐突变体筛选研究
        1.2.1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
        1.2.2 耐盐突变体筛选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无菌苗的建立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2.3 耐盐愈伤组织的培养
        2.2.4 盐胁迫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5 耐盐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
        2.2.6 耐盐愈伤组织耐盐性的检测
    2.3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草原3号与百脉根愈伤组织诱导
    3.2 NaCl胁迫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NaCl胁迫对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量的影响
    3.4 NaCl胁迫对愈伤组织生理特性的影响
        3.4.1 NaCl胁迫对草原3号愈伤组织生理特性的影响
        3.4.2 NaCl胁迫对百脉根愈伤组织生理特性的影响
    3.5 NaCl胁迫对愈伤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1 NaCl胁迫对草原3号愈伤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2 NaCl胁迫对百脉根愈伤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6 愈伤组织耐盐性的评定
4 讨论
    4.1 NaCl胁迫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4.2 NaCl胁迫对愈伤组织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NaCl胁迫对愈伤组织细胞膜稳定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NaCl胁迫对愈伤组织耐盐性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枣林间作牧草品种筛选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林草复合系统品种筛选
        1.2.2 林草复合系统改良土壤
        1.2.3 林草复合系统生物效益
        1.2.4 林草复合系统对林木及其产品影响
        1.2.5 林草复合系统种草养禽养畜
    1.3 展望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方法
        2.4.1 牧草种子发芽试验
        2.4.2 牧草的生产性能及营养成分测定
        2.4.3 光合能力测定
        2.4.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5 枣林产量及其品质测定
        2.4.6 种植牧草的经济效益分析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牧草耐盐能力测定
    3.2 枣林下牧草产量及营养成分
        3.2.1 牧草产量分析
        3.2.2 营养成分测定
    3.3 牧草光合性能测定
        3.3.1 叶绿素含量变化
        3.3.2 光合性能日动态变化
        3.3.3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日动态变化
    3.4 枣林间作对土壤的影响
        3.4.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4.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5 牧草对枣树生产性能及果品的影响
    3.6 经济效益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牧草耐盐性评价
        4.1.2 枣林下牧草产量及营养成分
        4.1.3 枣林间作对牧草光合性能的影响
        4.1.4 枣林间作对土壤的影响
        4.1.5 枣林间作对枣树生产性能及果品的影响
        4.1.6 枣林间作经济效益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产吲哚乙酸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促进植物生长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芽孢杆菌类促生菌简介
    1.2 芽孢杆菌对植物的促生效果研究
        1.2.1 产IAA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2.2 解磷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2.3 耐盐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2.4 生防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3 芽孢杆菌类促生菌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产IAA菌株的分离,纯化和筛选
    2.2 菌株生理生化测定及分子鉴定
    2.3 菌株种子发芽试验
    2.4 盆栽试验
        2.4.1 白菜盆栽试验
        2.4.2 玉米盆栽试验
        2.4.3 植株氮、磷、钾累积量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分析
    2.6 供试材料
        2.6.1 供试培养基和相关试剂
        2.6.2 主要试验仪器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IAA菌株的分离筛选
    3.2 不同菌株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鉴定
        3.2.1 不同菌株促生特征分析
        3.2.2 不同菌株的 16S r DNA序列分析
    3.4 菌株对玉米种子发芽的促进效果
    3.5 不同菌株对白菜生长的影响
        3.5.1 不同菌株对白菜植株生物量的作用效果
        3.5.2 不同菌株处理组对白菜植株氮、磷、钾积累量的影响
    3.6 玉米盆栽试验效果
        3.6.1 不同菌株处理组对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
        3.6.2 不同菌株处理组对玉米植株氮、磷、钾积累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产IAA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结果分析
    4.2 不同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比较
    4.3 不同菌株的分子鉴定
    4.4 不同菌株对于玉米种子发芽的影响
    4.5 不同菌株对于白菜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沙打旺9个品种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机理研究及种质特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沙打旺的物种鉴定及研究进展
        2.1.1 黄芪属植物及其中主要牧草
        2.1.2 直立黄芪、沙打旺和野生沙打旺的关系
        2.1.3 沙打旺的营养、毒性与饲用价值的关系
        2.1.4 我国已选育的沙打旺品种
    第二节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2.2.1 症状与分布
        2.2.2 病原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
        2.2.3 侵染循环
        2.2.4 防治现状
    第三节 牧草抗病性评价方法
        2.3.1 鉴定
        2.3.2 生产性能评价
        2.3.3 营养价值评价
    第四节 牧草抗病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2.4.1 生理结构与牧草抗病性关系
        2.4.2 与抗病相关的化学物质
        2.4.3 抗病基因
    第五节 牧草抗病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2.5.1 引种
        2.5.2 选择育种法
        2.5.3 杂交选育法
        2.5.4 远缘杂交
        2.5.5 诱变育种
        2.5.6 生物技术
第三章 共用材料和方法
    3.1 共用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沙打旺
    3.2 共用方法
        3.2.1 培养基的制作
        3.2.2 沙打旺埃里砖格孢的再分离
        3.2.3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的配置
        3.2.4 室内幼苗盆栽管理
        3.2.5 主要公式及抗病性评价标准
        3.2.6 数据分析
        3.2.7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抗病性评价
    第一节 室内离体叶片接种试验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1.4 小结
    第二节 盆栽幼苗喷雾接种试验
        4.2.1 材料和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2.4 小结
    第三节 田间自然发病试验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4.3.4 小结
    第四节 种质特性
        4.4.1 材料和方法
        4.4.2 结果
        4.4.3 讨论
        4.4.4 小结
    第五节 抗病性及种质特性综合评价
        4.5.1 材料与方法
        4.5.2 结果
        4.4.3 讨论
第五章 抗病机理研究
    第一节 沙打旺种子蛋白测定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
        5.1.3 讨论
        5.1.4 小结
    第二节 沙打旺供试品种的亲缘关系研究
        5.2.1 材料和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5.2.4 小结
    第三节 沙打旺内源激素含量和与抗性相关酶类活性检测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3.4 小结
第六章 药用植物防治试验及沙打旺埃里砖格孢对其它病菌的抑菌试验
    第一节 药用植物粗提液的抑菌效果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
        6.1.3 讨论
        6.1.4 小结
    第二节 沙打旺埃里砖格孢对其它病菌的拮抗作用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
        6.2.3 讨论
        6.2.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性讨论与后续工作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项目资助
致谢

(9)五种禾本科牧草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抗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牧草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国内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1.1.2 国外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 牧草耐盐性研究进展
        1.2.1 牧草耐盐性的研究概况
        1.2.2 盐胁迫对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1.3 牧草抗旱性研究进展
        1.3.1 牧草抗旱性的研究概况
        1.3.2 干旱胁迫对牧草植株形态的影响
        1.3.3 干旱胁迫对牧草光合的影响
        1.3.4 干旱胁迫对牧草酶活性影响
        1.3.5 干旱胁迫下牧草游离脯氨酸的积累
        1.3.6 干旱胁迫对牧草质膜透性的影响
        1.3.7 干旱胁迫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1.4 试验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自然条件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与管理
        2.3.2 田间试验测定内容和方法
        2.3.2.1 生物学特性调查
        2.3.2.2 农艺性状调查
        2.3.3 抗逆性测定内容与方法
        2.3.3.1 五种禾草种子萌发期耐盐性测定内容与方法
        2.3.3.2 五种禾草幼苗期耐盐性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抗旱性测定内容与方法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田间试验结果与分析
        3.1.1 五种禾草材料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3.1.2 五种禾草材料物候期观测分析
        3.1.3 五种禾草材料生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3.1.4 五种禾草材料物候期株高比较分析
        3.1.5 五种禾草材料物候期丛径比较分析
        3.1.6 五种禾草材料草层结构比较分析
        3.1.7 五种禾草材料的越冬率比较分析
        3.1.8 五种禾草材料茎叶比和鲜干比的比较
        3.1.9 五种禾草材料不同时期鲜草产量比较
        3.1.10 五种禾草材料产量比较分析
        3.1.11 五种禾草材料二茬鲜草产量比较
    3.2 盐胁迫对供试禾草种子的影响
        3.2.1 盐胁迫下供试禾草种子的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势
        3.2.2 盐胁迫下的发芽指数
        3.2.3 盐胁迫下的胚根/胚芽
        3.2.4 盐胁迫下的简化活力指数
        3.2.5 盐胁迫下的耐盐指数
    3.3 盐胁迫对供试禾草幼苗的影响
        3.3.1 盐胁迫对禾草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2 盐胁迫对禾草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3 盐胁迫对禾草幼苗蛋白含量的影响
        3.3.4 盐胁迫对禾草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3.3.5 盐胁迫对禾草幼苗叶片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3.3.6 盐胁迫对禾草幼苗叶片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3.3.7 五种禾本科牧草耐盐性隶属函数分析
    3.4 干旱胁迫对供试禾草幼苗的影响
        3.4.1 干旱胁迫对禾草叶片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的影响
        3.4.2 干旱胁迫对禾草叶片Fv/Fm值和Fv/Fo值的影响
        3.4.3 干旱胁迫对禾草叶片的qP值和qN值的影响
        3.4.4 干旱胁迫下对禾草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4.5 干旱胁迫对禾草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4.6 干旱胁迫对禾草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4.7 干旱胁迫对禾草叶片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
        3.4.8 干旱胁迫对禾草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4.9 干旱胁迫对禾草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4.10 干旱胁迫对禾草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4.11 干旱胁迫对禾草叶绿素的影响
        3.4.12 五种禾本科牧草抗旱性隶属函数分析
4 讨论
    4.1 五种禾草生物学特性及产量比较
    4.2 五种禾草种子萌发及幼苗耐盐性比较
    4.3 五种禾草幼苗抗旱性比较
5 结论
    5.1 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
    5.2 耐盐性
    5.3 抗旱性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的鉴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与附表清单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豆科牧草的研究动态及地位
    1.2 野大豆种质资源概况
        1.2.1 野大豆自身价值
        1.2.2 野大豆利用概况
        1.2.3 野大豆分布现状
    1.3 国内外大豆种植及产业发展概况
    1.4 大豆属育种研究概况
        1.4.1 杂交育种
        1.4.2 诱变育种
        1.4.3 分子育种
        1.4.4 引种
    1.5 杂交后代鉴定
        1.5.1 形态学观察在杂交后代鉴定中的应用
        1.5.2 细胞遗传学在杂交后代鉴定中的应用
        1.5.3 同工酶技术在杂交后代鉴定中的应用
        1.5.4 分子标记技术在杂交后代鉴定中的应用
    1.6 大豆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1.6.1 主要产量性状
        1.6.2 结荚习性
    1.7 植物耐盐机理研究概况
        1.7.1 土壤盐渍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7.2 大豆属耐盐性研究概况
        1.7.3 植物耐盐性评价常用生理指标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基础
        1.8.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株系形态学及农艺性状研究
        2.3.2 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株系 ISSR 鉴定
        2.3.3 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株系苗期耐盐性研究
        2.3.4 2 个目标株系饲用生产性能及适应性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内蒙古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株系形态学及农艺性状研究
        3.1.1 物候期观测
        3.1.2 植株及种子形态基本特征观察
        3.1.3 数量性状研究
        3.1.4 变异系数分析
        3.1.5 数量性状多变量统计分析
        3.1.6 聚类分析
    3.2 内蒙古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株系 ISSR 分析
        3.2.1 DNA 质量及浓度
        3.2.2 ISSR 反应体系确定
        3.2.3 引物退火温度的确定
        3.2.4 多态性位点
        3.2.5 遗传相似系数
        3.2.6 聚类分析
        3.2.7 主坐标分析
    3.3 内蒙古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株系苗期耐盐性研究
        3.3.1 MDA 含量变化
        3.3.2 CAT 活性变化
        3.3.3 POD 活性变化
        3.3.4 SOD 活性变化
        3.3.5 脯氨酸含量变化
        3.3.6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3.7 各供试材料耐盐性隶属函数研究
        3.3.8 聚类分析
        3.3.9 各供试材料在盐胁迫条件下各项生理指标相关系数
    3.4 2个目标株系饲用生产性能及适应性研究
        3.4.1 2个株系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4.2 2个株系饲草及种子产量
        3.4.3 2个株系常规营养成分
        3.4.4 2个株系结瘤情况
        3.4.5 S002 与玉米混播表现及与玉米混贮后的感官评定
4 讨论
    4.1 杂交后代株系植株及种子特征
    4.2 数量性状
    4.3 ISSR 标记在远缘杂交后代鉴定中的利用
        4.3.1 ISSR-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
        4.3.2 ISSR 技术在遗传关系上的应用
        4.3.3 聚类分析与主坐标分析
    4.4 常用耐盐生理指标的应用
        4.4.1 MDA
        4.4.2 渗透物质调节
        4.4.3 抗氧化酶
    4.5 野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途径
    4.6 选择 2 个目标株系依据及意义
    4.7 下一步研究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盐碱地优良豆科牧草─草莓三叶(论文参考文献)

  • [1]牧草间作对干旱胁迫下油橄榄根系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D]. 陈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2]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D]. 王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3]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4]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耐盐SOS多基因遗传转化研究[D]. 王静. 宁夏大学, 2018(01)
  • [5]两种豆科牧草愈伤组织对NaCl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D]. 冀晓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6]枣林间作牧草品种筛选及综合评价[D]. 王林娜. 塔里木大学, 2017(07)
  • [7]产吲哚乙酸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促进植物生长的效果研究[D]. 张慧敏.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沙打旺9个品种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机理研究及种质特性综合评价[D]. 曾翠云. 兰州大学, 2016(08)
  • [9]五种禾本科牧草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抗逆性研究[D]. 王晓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10]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的鉴定评价研究[D]. 陈丽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盐碱地优良豆类牧草——草莓三叶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