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改制”中经济补偿金的货币现金支付方式与资产变现(论文文献综述)
董少明[1](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戴亚南[2](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跨境杠杆收购风险研究 ——以西王食品收购Kerr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行和中国经济的逐渐转型,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一方面,全球经济的发展速度降缓使得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我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期,产业整合速度加快,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将并购作为发展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政府支持经济多样化,许多国内的企业逐渐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来寻求向海外发展的机会。杠杆收购作为一种新型的并购方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方式下现金不足的困难,但其高收益与高风险。因此,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我国上市公司跨境杠杆收购的各阶段主要风险研究,并针对各阶段风险提出该如何防范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思路是以民营上市企业西王食品跨境收购kerr为例,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收购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点,然后将收购过程分为准备阶段、融资阶段、执行阶段、整合阶段四个阶段进行分析,观察收购中主要风险在各阶段是如何体现的,并针对各阶段风险提出防范建议。主要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SWOT分析、以及对比分析法等对案例进行风险分析。研究发现在各阶段均存在不少问题:(1)准备阶段中对估值风险控制过程中对参数选择不当,使得对标的公司估值过高;(2)融资和执行阶段中,融资计划安排和公司偿债能力不匹配,且也没有对债务偿还制定相对应的保障措施;(3)在整合阶段,没有很好的对资源进行重组利用。并针对个阶段出现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本文应用价值:根据西王食品并购Kerr公司这一真实案例,本文也为将要进行跨境收购的企业带来了启示,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灵活运用多种估价方法;将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与融资金额和到期期限相对比;采取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远期交易的汇率变动风险;后期整合过程中注意发挥各自的优势。
林泌君[3](2018)在《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组成部分,对其展开研究是理顺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的应有之义。当下,政府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承担着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监督者、市场环境的监管者等职能。然而,改革至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出资与监管的混乱、国企改革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维护者边界不明等。改革开放以来,在国企改革中,政府经历了管制者、划桨者、掌舵者、服务者等角色的阶段性变化。本研究以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作为案例,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具体的改革进程、改革成果和改革经验进行了全景式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阐述改革面临的困境,归纳了改革进程受阻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存在着改革伊始成本高昂、改革过程职工阻挠、改革结果资产流失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出现与产权关系不明、职工安置不当、改革资金不足等原因息息相关。为破解上述问题,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应遵循保持较快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深化企业改革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原则,树立正确的战略目标,重新规划企业的发展路径,从而加速改革进程,完善改革成果,建立新型的现代企业制度。
朱宝银[4](2016)在《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厂办大集体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晰、管理机制僵化、人员冗余、人员素质低、市场竞争力差等原因,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停产,造成大量职工失业。这不仅严重影响其自身健康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其主办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深化改革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减轻国有企业负担,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总结东北地区5年的改革经验基础上,国家于2011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18号),全面推动厂办大集体的改革工作。在此背景下,西安庆安机械制造公司的改革也就提上了日程。改革企业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产权关系的影响,在其改革过程中困难重重,改革进程推进缓慢,并在资金、盈利能力、税收等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风险。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这个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以保证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促进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成为作者撰写这篇硕士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和直接动机。本文共有六章组成,主要运用广义的财务风险概念及相关防范与控制理论,对案例企业--西安庆安机械制造公司改革所带来或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探究,然后针对案例企业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规避、控制改革所来的财务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以促使企业改革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最后,本文以案例分析结果为基础,进一步总结分析了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面临的具有共性的主要财务风险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产权关系、改革资金缺乏是制约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两项重大因素,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应该通过明确产权关系、规范资产评估和转让、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拓展改革资金渠道及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等方法、手段,来有效规避和控制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财务风险,确保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和未来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点是总结了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带来或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种类,提出了对此进行防范和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可能会为此后的类似企业改革实践提供部分有价值的参考。本文的不足处在于,单个案例的分析可能不足以充分反映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财务风险全貌。
彭华[5](2010)在《制度转型的成本分析 ——以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分析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是重要的。然而,制度的存在及其运行都是有成本的,而制度改革及其创新同样需要付出成本。过去的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制度改革和创新的30年。虽然我们在一些重大的体制和制度改革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不乏流产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尤其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及不同类型的制度改革和创新的进展和成效很不相同,有的改革进展顺利,有的则一波三折;有的广受赞誉,有的抗议不断;有的如愿以偿,有的事与愿违!如此等等,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为何不同的制度改革和转型有不同的成效和后果?导致不同结局和后果的原因何在?本论文以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案例,尝试从制度转型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及成本分摊机制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导论介绍了研究方法和选题的缘起。制度是重要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但是未能说明预期收益等于或小于预期成本时,制度能否实现成功转型。通过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认为,如能建立成本合理分摊机制,使成本内部化达到成本均衡分摊进而实现成本最小化是制度成功转型的可能条件。第一章对我国乡镇体制改革进行分析。以撤并为特征的乡镇改革是对“人民公社”政治理想运动和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下的冲击-回应行为,但没有实现乡镇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服务性型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湖北乡镇改革不仅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建立的“以钱养事”机制也是对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再造,实现了全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第二章分析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经济成本。乡镇改革面临的直接困难是经济成本,即制度转型的费用。它主要包括分流人员经济补偿、社会保障费用、乡镇历史债务化解费用、机构撤销和重复建设费用,这是当前乡镇改革中面临的经济成本。在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情况下,应该加大中央财政投入以分担改革的经济成本。第三章分析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政治成本。“改革者历来没有好下场”,这是改革者个人面临的政治成本;同时,改革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会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和认同,这也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政治成本。中央应该对地方政府改革者予以保护、支持、激励,分担改革政治成本,化解政治风险。第四章分析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成本。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大压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分流人员再就业困难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补偿低导致个人发展能力的相对剥夺,及由此引发的自杀、上访、动乱等社会问题,这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成本。政府帮助下岗分流职工的再就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化解社会成本的有效途径。第五章讨论与结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有经济成本压力、政治风险和一定的社会后果,虽然化解改革风险存在困难,但改革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政府认同是有益的。因此,要对改革成本予以合理分担,以有利于推进乡镇改革。从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案例中,我们得出结论是成本合理分担是制度转型的条件。
李高雅[6](2010)在《国企改制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来自贵州中小企业改制的实证检验》文中认为自1998年,国有企业基本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后,国家又设立了“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的奋斗目标,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进入到实质性的改制过程。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富余人员过多等问题,处于生产经营艰难,经济效益下降的状态,无法完全消化企业改制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从而使得国有改制企业取得一定量的资金支持成为推动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对改革企业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通过63家样本企业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有44家企业是在取得改制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完成改制的,占样本总数的69.8%,其中有14家企业取得100%的支持力度。然而社会资源的供给量是有限的,考虑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尽可能多地实现国有企业改制的结果就涉及到了改制资金的效率问题。目前关于国企改制资金的研究文献大多是从理论层面定性地分析说明,对于改制资金支出效率的实证研究是相对较少的。那么,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实际推进过程中改制资金支出的效率如何?哪些因素会对改制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影响?政府相关部门与改制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改制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改制工作能否快速、顺利地进行。为了减轻政府资金支持国企改革的压力,对改制资金进行必要的研究、探讨,找到影响其变动的因素和控制方法,显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贵州省63家中小国有改制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我们发现:第一,时间是影响改制资金支出的根本因素。随着改制时间的不断推移,不但会增加企业职工的经济补偿期(工龄),而且增大了职工安置补偿金的计算基础(社会平均工资)。从而使资金缺口增大,即增加了改制资金的支出额;第二,随着职工人数的增多,国企改制资金支出的数额不断变大;第三,改制企业对职工采用的补偿标准不同,改制资金支出额也不同。当采用较高的补偿标准时,改制资金支出额增大;第四,企业净资产、土地使用权等的变现收入对改制资金支出额有显着的补偿作用,但交易价格会受资产的质量、附加条件、负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国企改制资金、交易价格的定量分析,我们得到它们的数量关系:改制资金支出=19.100+2.2419×固定工平均工龄+8.3203×固定工人数+1.7802×合同工人数-0.8776×交易价格(1)交易价格=455.56+0.5415×土地价值+0.3668×净资产(2)从方程(1)中可以看出:改制资金支出与固定工平均工龄、固定工人数、合同工人数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交易价格表现为负相关。边际体现的是自变量发生一个单位的变动时因变量随其变动的改变量。因此,当自变量反映产出的内容,因变量反映投入的内容时,自变量前的边际影响系数(假设为β)则体现了效率的概念。即当产出一定时(一单位),需要投入β单位的资源量。那么,将国企改制资金支出视为资源的投入,实现身份转换的职工人数等作为产出成果的话,b1、b2、b3则反映了国企改制资金支出的效率。边际影响系数的值越大,则改制资金支出的效率越低。固定工平均工龄(时间)对改制资金支出产生的边际影响为b1=2.2419,即是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固定工平均工龄每增加一年,改制资金则需增加2.2419万元;同理,固定工人数每增加一人,则改制资金需增加8.3203万元(b2=8.3203),合同工人数每增加一人,则改制资金需增加1.7802万元(b3=1.7802),资产交易价格每增加一万元时,改制资金支出则减少0.8776万元(b4=-0.8776)。同时,各参数的系数(边际影响系数)大小,也反映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即对改制资金影响最大的是固定工人数和职工的平均工龄。但是,固定工人数这一因素是不可改变的,而企业改制的时机把握是能够控制的。如果国有企业能够抓住改制时机、较早地推进改制工作,那么该企业的改制资金支出额将会降低,从而提高国企改制资金的支出效率。因此相比较而言,企业改制时间因素的影响是更为重要的,应该积极地从时间因素方面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我们发现b3=1.7802远小于b2=8.3203,这种数量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对企业固定工发放的安置费用与对合同工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的执行标准不同造成的。同时可以看到,土地价值的影响系数高于净资产的影响系数。这是由于净资产的变现能力会受到资产专用性、流动性、市场供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净资产在变现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价值增值的空间和可靠性远不及土地价值的大。为了尽快完成企业改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第一,要科学决策,抓住企业改制机遇;第二,应当规范安置标准、盘活存量国有资产;第三,应当取消资产置换附加条件,规范资产处置行为;第四,要加大对企业改制工作的管理力度,增强改制工作的成本意识。
王殿丰[7](2009)在《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十几年来,我国对一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回顾这些年的改制工作,我们看到,在取得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特别是职工安置问题,在国有企业改制成绩出现端倪的时候,出现了在改制的过程中对职工利益保护不充分,部分国有企业改革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问题。由于利益的冲突以及改革成本分担上的不公,使得“谁来承担企业改制的成本”问题一再被提出。职工并不是简单的资产可以依经济合理性而予以处置,因而,如何合理安置职工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将会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本文借鉴国内外职工安置问题的研究成果,确立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首先深入分析与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问题有关的理论基础,构建了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框架。其次,对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探讨,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的对策建议。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谭德明[8](2008)在《国有企业改制成本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改制从本质上而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是对维系了几十年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突破。当前,国有企业改制已进入攻坚阶段,遇到的问题多、难度大,而最大问题就是改制成本问题。如何解决企业改制成本是打好国有企业改制的攻坚战的关键。有效处理、控制和降低改制成本,合理筹措改制资金,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每一个改制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成为国家、企业、职工、社会民众愈来愈共同关注的热门问题。1、研究结论(1)国有企业改制成本问题已经成为改制进程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企改制成本高,财政改制资金支付大。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能用于企业改制破产、职工安置和再就业补助的资金非常有限,致使很多国有企业的改制搁浅,导致大多数国有企业想改而改不起,半停产、甚至停产多年等待破产的企业也破不了,严重阻碍了国企业改制的进程。(2)国有企业改制成本太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改制的机会成本高。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等、靠”思想使企业失去了改制的最佳机遇,使得企业在改制时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第二,改制的付现成本高。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人员安置成本支出、支付改制企业欠职工的工资、福利费、集资款和职工应报销的医药费,以及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成本、社区(生活区)移交的危房、道路、水电气改造等大笔费用导致改制成本很高。(3)国有企业改制成本太高的影响是显着的。改制成本高,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巨大的改制支付缺口导致延迟改制的其他负面影响也是显着的,主要体现在:第一,导致企业资产自然损耗、资产减值和资产不断流失。第二,支付职工安置等改制成本费用的进一步增加。第三,导致地方人才资源的流失和企业职工收入水平不能提高。第四,不断增加政府维持企业运转的成本。第五,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地区财力差距,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2、政策建议(1)科学决策,积极推进改制,减少改制机会成本和准备成本。及时推进改制,减少改制机会成本;科学选择改制形式,能以破产形式改制的尽量选择破产;进一步健全改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改制内控制度,规范改制程序,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改制;认真做好改制前的论证准备工作,降低改制准备成本。(2)降低改制操作过程中的付现成本,减少改制资金筹集压力。规范职工身份置换的标准和方式,降低人员分流成;核实内部债务,减少不合法支出;控制程序成本,减少中介服务支出;加强生活区改造和维护工程管理,降低改造维护成本;适度延期支付改制成本,缓解即期支付压力。(3)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把好资产变现关,增加改制变现收入,减少改制成本支付压力。规范资产清查、评估和处置程序;认真进行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认真进行资产评估;规范不良资产核销的标准和程序;盘活企业现有的土地;规范资产交易行为,加强资产处置和收益管理;取消资产置换附加条件,提供变现收入。(4)多渠道筹集改制资金,降低改制资金筹集成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地方国企改制;地方财力安排改制资金,建立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改制;运作存量国有资产,把好企业资产变现关,提高变现收入,增加改制资金来源;发行政府债券,弥补改制资金不足。
赵嘉宾[9](2008)在《吉林森工集团改制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国有森工企业陷入了可采森林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国有森工企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近年来森工企业一直在探索走出“两危”困境的路径,深化改革是国有森工企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但是以往国有森工企业的改革主要是从行政上放权和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上着手,然而,由于改革并未上升到制度创新的高度,所以最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起,全国四大森工集团之一的吉林森工集团率先进行了包括加工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辅业全部转制民营、社会职能全部移交、职工全部转换劳动关系、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内的“四全部、一改造”改革,破解了多年来困扰国有森工企业的产权结构单一、冗员过多、社会负担沉重、主业不突出、企业创利能力不强等难题,吉林森工集团改制的阶段性成果为我国国有森工企业探索出一条有益之路,对我国国有林区改革具有启发借鉴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背景、相关理论综述,然后从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大背景推动、吉林森工集团现实需求、社会总效益最大化要求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四个方面分析了吉林森工集团改制的动因,并从吉林森工集团改制实施方案入手分析了其改制的总体思路、改制形式及改制实施情况等,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及对比分析法评价了吉林森工集团改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此来审视吉林森工集团改制的特殊价值:同时从一股独大、整体上市、产业后续发展的不足、社会遗留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吉林森工集团深化改制的必要性,并针对这四个方面提出其今后深化改制的措施;最后文章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改制经验,从启示的角度主要针对改制中政府主导作用、改制形式的选择和改制中职工权益的维护三个方面,对我国国有森工企业改制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06)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资委等部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晋政办发[2006]3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各省属大型企业:为了认真贯彻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决策,加快我省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权多元化改革为核心,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省国资委等部门制定了《山西省省属国有
二、企业“改制”中经济补偿金的货币现金支付方式与资产变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改制”中经济补偿金的货币现金支付方式与资产变现(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
一、研究范畴界定 |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
一、国企成功脱困 |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
二、变量趋势分析 |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
一、横向重组模式 |
二、纵向重组模式 |
三、混合重组模式 |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我国上市公司跨境杠杆收购风险研究 ——以西王食品收购Kerr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文逻辑框架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3 我国上市公司跨境杠杆收购现状与风险分析 |
3.1 我国上市公司跨境杠杆收购现及问题 |
3.1.1 我国上市公司跨境杠杆收购现状 |
3.1.2 我国上市公司跨境杠杆收购的问题 |
3.2 杠杆收购主要风险分析 |
3.3 杠杆收购主要风险来源 |
3.4 杠杆之王-西王食品收购 |
4 案例简介 |
4.1 收购双方简介 |
4.2 收购动因 |
4.3 收购过程 |
4.4 收购结果及现状 |
5 基于西王食品收购KERR案例分析与讨论 |
5.1 杠杆收购主要风险识别——因子分析法 |
5.1.1 评价指标的构建 |
5.1.2 因子分析测试 |
5.1.3 提取公因子 |
5.2 西王食品收购kerr的财务风险分析 |
5.2.1 准备阶段 |
5.2.2 融资阶段 |
5.2.3 执行阶段 |
5.2.4 整合阶段 |
5.3 我国上市公司跨境杠杆收购风险防范机制 |
5.3.1 准备阶段风险防范对策 |
5.3.2 融资阶段防范对策 |
5.3.3 执行阶段防范对策 |
5.3.4 整合阶段风险防范对策 |
6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
6.1 案例总结与分析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与实践启示 |
6.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角色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厂办大集体企业历史沿革 |
第二节 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进展情况 |
第三节 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存在问题 |
第三章 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一节 成本原因:改革资金不足 |
第二节 人员原因:职工安置不当 |
第三节 资产原因:产权关系不明 |
第四章 进一步推进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章节安排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相关文献对本文的研究启示 |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2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
2.1 财务风险理论概述 |
2.1.1 风险的定义 |
2.1.2 财务风险的概念 |
2.1.3 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
2.1.4 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
2.2 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估 |
2.3 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 |
2.3.1 专家调查法 |
2.3.2 财务比率分析法 |
2.4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
3 厂办大集体改革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案例分析 |
3.1 改革企业基本情况 |
3.1.1 主办国有企业基本情况 |
3.1.2 西安庆安机械制造公司基本情况 |
3.2 案例公司改革方式 |
3.3 案例公司改革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
3.3.1 资金短缺风险 |
3.3.2 盈利能力下降风险 |
3.3.3 债权债务处置损失风险 |
3.3.4 纳税风险 |
3.4 案例公司改革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
3.4.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
3.4.2 积极筹措资金 |
3.4.3 采用多种支付方式支付职工补偿金 |
3.4.4 摸清家底,明确资产处置范围 |
3.4.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考核机制 |
3.4.6 建立通畅的信息与沟通渠道 |
3.4.7 成立风险控制小组,降低企业改革风险 |
4 厂办大集体改革的主要财务风险及成因 |
4.1 厂办大集体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
4.1.1 资产权属风险 |
4.1.2 资产流失风险 |
4.1.3 资金短缺风险 |
4.1.4 债权债务处置损益风险 |
4.1.5 纳税风险 |
4.2 改革过程中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
4.2.1 产权关系不清晰 |
4.2.2 离岗失业人员多 |
4.2.3 经营管理水平低 |
4.2.4 内控制度体系不健全 |
4.2.5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制度不全,缺乏相应监督 |
5 厂办大集体改革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 |
5.1 明晰产权,预防资产权属风险 |
5.2 加强内控体系建设 |
5.3 规范资产评估和转让,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
5.4 发挥主办企业内部审计作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
5.5 债权债务风险预防 |
5.6 多渠道筹集改革资金 |
5.7 加强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 |
5.8 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制度转型的成本分析 ——以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检视 |
三、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概念界定 |
四、基本内容框架 |
五、个案选取与说明 |
第一章 一场颇有争议的制度转型:湖北乡镇综合改革 |
一、冲击—回应:撤并下的乡镇改革 |
(一) 行政主导的乡镇撤并 |
(二) 财政压力下的乡镇撤并 |
(三) 乡镇撤并后之职能 |
二、突破体制:湖北乡镇综合改革 |
(一) 制度创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二) 制度转型: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再造 |
第二章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经济成本及其分担 |
一、经济成本:制度转型的费用 |
(一) 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膨胀下的财政压力与职能异化 |
(二) 补偿:一种成本分担方式 |
(三) 补偿的措施 |
(四) 经济成本分担:社会保障与经济补偿 |
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经济收益 |
(一) 变"养人"为"养事":财政减负与政府职能转换 |
(二) 转制后的双赢:经济意识增强与收入增加 |
(三) 政府责任的凸显与社会经济发展 |
三、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经济成本分担思考 |
第三章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政治成本及其分担 |
一、政治成本:制度转型中改革者的政治风险 |
(一) 低效的税费征收:经济表象下的政治内容 |
(二) "赢利性"的乡镇事业单位:国家合法性流失 |
(三) 改革者宋亚平 |
(四)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政治风险与分担 |
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政治收益 |
(一) 制度均衡破解 |
(二) 政府认同提升 |
三、乡镇事业单位政治成本分担的启示 |
第四章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成本及其分担 |
一、社会成本:制度转型的社会风险 |
(一) 职位:一种体制资源 |
(二) 职位与个体利益 |
(三) 社会风险:职位失去后果 |
(四) 社会成本分担: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探索 |
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收益 |
(一) 个人:尊严与发展 |
(二) 社会:整合与和谐 |
三、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成本分担解读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成本分担与制度转型 |
一、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成本与分担 |
二、成本分担与降低风险 |
三、成本分担:制度转型条件 |
四、推进乡镇综合改革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 |
后记 |
(6)国企改制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来自贵州中小企业改制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目的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0.2.1 国外研究 |
0.2.2 国内研究 |
0.2.3 小结 |
0.3 本文的概念定义和资料来源说明 |
0.3.1 相关概念的定义 |
0.3.2 资料来源说明 |
0.4 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
0.4.1 研究方法 |
0.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0.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 资金支出效率理论分析 |
1.1 效率的内涵 |
1.2 国企改制资金支出效率分析 |
1.3 国企改制资金支出效率研究的必要性 |
2 国企改制资金的收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贵州省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基本状况 |
2.1.1 资金缺口巨大,企业改制需获得大量资金支持 |
2.1.2 各地区国企改制推进速度缓慢,且进度存在较大差异 |
2.1.3 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改制形式所占比例较高 |
2.1.4 职工补偿对现金的需求很大 |
2.2 改制企业资金筹集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1 资金筹集遇到政策阻力 |
2.2.2 物流成本高,企业融资难度大 |
2.2.3 企业资产质量差、变现困难 |
2.2.4 各地州市间改制条件差距较大 |
2.3 国企改制资金的影响因素 |
2.3.1 影响改制费用的因素 |
2.3.2 影响资产处置收入的因素 |
2.3.3 影响国企改制资金支出的因素 |
3 贵州省国企改制资金支出的效率分析 |
3.1 资金支出效率的衡量方法 |
3.2 贵州省国企改制资金支出效率的实证分析 |
3.2.1 研究假设 |
3.2.2 研究变量说明 |
3.2.3 数据来源和质量的处理说明 |
3.2.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5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
3.2.6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 对策与建议 |
4.1 对策 |
4.1.1 科学决策,抓住企业改制机遇 |
4.1.2 甄别职工国有身份,规范安置标准,灵活选择支付方式 |
4.1.3 促进存量资产流动,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提高交易价格 |
4.1.4 取消资产置换附加条件,提高资产交易价格 |
4.1.5 合理安排土地出让收益 |
4.1.6 增强对国企改制工作的成本意识,加大管理力度 |
4.2 建议 |
4.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7)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的理论基础 |
一、国有企业改制与职工安置的关系 |
二、国有企业职工安置的必要性 |
三、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背景 |
四、国有企业职工安置的责任问题 |
五、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形式 |
第三章 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的现状分析 |
一、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职工安置政策分析 |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的主要途径 |
三、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心态存在的问题分析 |
四、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的难点分析 |
五、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四章 国有企业职工安置存在的问题 |
一、法出多门,法律法规相互矛盾,安置费较难落实 |
二、职工安置方式较为单一 |
三、改制后部分企业职工生活无着落 |
四、大范围下岗引发社会动荡 |
五、国企老职工的利益难以保障 |
六、改制过程缺乏透明度 |
七、相应的政府支持体系不健全 |
第五章 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
一、制订专门法律,统一规制企业兼并过程中出现的职工安置问题 |
二、对国企职工的劳动积累部分量化应尽量准确合理 |
三、多渠道筹集职工安置分流所需费用 |
四、采用多种方式置换"身份" |
五、创造条件让员工都有较好的出路 |
六、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制度,消除职工安置工作中出现的分配不公 |
七、通过加强劳动和社保的登记管理,防止出现改制"漏洞" |
八、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利益要充分保障 |
九、提高改制的透明度 |
十、完善相应的政府支持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国有企业改制成本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国企改制成本相关理论研究 |
1.2.2 国内国企改制成本相关理论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步骤 |
1.3.5 可行性论证 |
1.3.6 研究方法 |
2 国有企业改制成本的理论分析 |
2.1 国有企业改制的概念及实质 |
2.2 国有企业改制成本的定义及特点 |
2.2.1 国有企业改制成本定义 |
2.2.2 国有企业改制成本特点及分类 |
2.2.3 国企改制支付成本概念及特点 |
2.3 国有企业改制成本的内容 |
2.3.1 改制前的机会成本 |
2.3.2 改制中的操作成本 |
2.3.3 改制程序成本 |
2.3.4 国有资产流失成本 |
2.3.5 改制后的整合成本 |
3 国有企业改制成本的因素分析 |
3.1 影响改制机会成本因素 |
3.2 影响改制操作成本的因素 |
3.2.1 国家改制政策 |
3.2.2 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完善程度 |
3.2.3 资产置换的附加条件 |
3.2.4 资产置换的开放程度和流动性 |
3.2.5 政府职能部门的利益冲突所带来的成本高低 |
3.3 影响改制整合成本的因素 |
4 国有企业改制成本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国有企业改制成本过高 |
4.1.1 改制的机会成本高,对延误的改制机会收入重视度不够 |
4.1.2 改制的付现成本高,现金支出缺口大 |
4.2 地方国企资产质量差,损失浪费重 |
4.2.1 优质资产少,历史包袱重 |
4.2.2 国有企业机制不活、国有资产运行效果差,效益不理想 |
4.2.3 国有资产经营流失严重,损失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
4.2.4 资源企业可用于改制的资源越来越少 |
4.2.5 停产、半停产及等待改制的企业资产流失和减值情况较严重 |
4.3 企业资产改制变现管理不到位 |
4.3.1 企业资产评估不规范 |
4.3.2 国有企业在资产处置中造成流失 |
4.3.3 随意降低改制门栏,贬低国有资产价值,减少资产变现收入 |
4.3.4 国有股权转让形式和定价机制不合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
4.3.5 对改制企业的呆、坏账和不良资产的处置不规范 |
4.3.6 改制企业巨额的银行债务无法核销,拖了改制的后腿 |
4.3.7 资产变现效果差 |
4.4 国有企业改制外部环境欠佳 |
4.4.1 社会就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
4.4.2 职工补偿标准等安置政策不统一,职工安置矛盾突出 |
4.5 地方财力有限,改制成本支付缺口巨大 |
4.6 国有企业改制成本支付问题的影响 |
4.6.1 改制延迟会导致企业资产自然损耗、资产减值和资产流失 |
4.6.2 国有企业改制进程受阻,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
4.6.3 国企改制滞后进一步扩大了地区财力差距 |
5 控制和降低国企改制成本的对策 |
5.1 科学决策降低国企改制的决策成本 |
5.1.1 及时推进改制,减少改制机会成本 |
5.1.2 科学选择改制形式 |
5.1.3 进一步健全改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改制内控制度,规范改制程序 |
5.1.4 认真做好改制前的论证准备工作,降低改制准备成本 |
5.2 降低改制操作过程中的付现成本 |
5.2.1 规范职工身份置换的标准和方式,降低人员分流成本 |
5.2.2 核实内部债务,减少不合法支出 |
5.2.3 控制程序成本,减少中介服务支出 |
5.2.4 加强生活区改造和维护工程管理,降低改造维护成本 |
5.2.5 适度延期支付改制成本,缓解即期支付压力 |
5.3 多渠道筹集改制资金 |
5.3.1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
5.3.2 地方财力安排改制资金 |
5.3.3 运作存量国有资产,把好企业资产变现关,提高变现收入 |
5.3.4 国有土地出让收益安排 |
5.3.5 发行政府债券 |
5.4 防止国企的国有资产流失 |
5.4.1 认真进行清产核资、界定产权 |
5.4.2 认真进行资产评估 |
5.4.3 规范不良资产核销的标准和程序 |
5.4.4 认真处理债务关系,合法化解债务风险 |
5.4.5 盘活企业现有的土地 |
5.4.6 规范资产交易行为,加强资产处置和收益管理 |
5.4.7 取消资产置换附加条件,提高变现收入 |
5.5 优化国企改制外部环境 |
5.5.1 规范安置补偿政策 |
5.5.2 调整社保缴纳相关政策 |
5.5.3 建立健全社会就业保障制度体系 |
5.5.4 严格执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规定 |
5.5.5 加快完善职工再就业的综合政策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吉林森工集团改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理论框架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
2.1.1 交易费用理论 |
2.1.2 威廉姆斯的资产专用性理论 |
2.2 产权理论 |
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1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 |
2.3.2 詹森和麦克林的管理者理论 |
2.4 林业可持续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3 吉林森工集团改制实施情况 |
3.1 吉林森工集团基本概况 |
3.2 吉林森工集团改革历史沿革 |
3.3 吉林森工集团改制动因分析 |
3.3.1 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大背景的推动 |
3.3.2 吉林森工集团的现实需求 |
3.3.3 社会总效益最大化要求 |
3.3.4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3.4 吉林森工集团改制实施情况 |
3.4.1 主辅分离改制 |
3.4.2 集团公司整体改制 |
3.4.3 劳动关系转换及职工安置 |
3.4.4 资产及土地处置 |
3.4.5 改制的成本筹措 |
3.5 本章小结 |
4 吉林森工集团改制效益实证分析 |
4.1 经济效益分析 |
4.1.1 经济效益的概念 |
4.1.2 经济效益评价原则 |
4.1.3 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方法 |
4.1.4 主要变量的定义和意义描述 |
4.1.5 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
4.1.6 实证分析 |
4.2 社会效益分析 |
4.2.1 社会效益的概念 |
4.2.2 主要变量定义和估算程序 |
4.3 生态效益分析 |
4.3.1 生态效益评价概述 |
4.3.2 生态效益估算指标及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5 吉林森工集团深化改制的必要性及对策 |
5.1 吉林森工集团深化改制的必要性 |
5.1.1 一股独大 |
5.1.2 未能实现整体上市 |
5.1.3 产业后续发展有待加强 |
5.1.4 社会遗留问题有待解决 |
5.2 吉林森工集团深化改制的对策 |
5.2.1 国有股减持 |
5.2.2 整体上市 |
5.2.3 加强产业后续发展 |
5.2.4 妥善处理社会遗留问题 |
5.3 本章小结 |
6 吉林森工集团改制对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启示 |
6.1 充分发挥国有森工企业改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
6.1.1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推动森工企业改制进程 |
6.1.2 用足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 |
6.1.3 制定有利于国有森工企业改制的扶持政策 |
6.1.4 剥离森工企业社会职能对策 |
6.2 因企制宜,制定不同改制形式 |
6.2.1 股份制改造形式的选择 |
6.2.2 管理层收购形式的选择 |
6.2.3 破产形式的选择 |
6.3 保障改制中职工权益 |
6.3.1 转变职工思想观念 |
6.3.2 保证职工民主参与和协商等权利 |
6.3.3 处理好职工身份置换工作 |
6.3.4 多渠道筹集职工经济补偿金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企业“改制”中经济补偿金的货币现金支付方式与资产变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2]我国上市公司跨境杠杆收购风险研究 ——以西王食品收购Kerr为例[D]. 戴亚南.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福建电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D]. 林泌君.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案例研究[D]. 朱宝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04)
- [5]制度转型的成本分析 ——以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分析对象[D]. 彭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6]国企改制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来自贵州中小企业改制的实证检验[D]. 李高雅. 贵州财经学院, 2010(04)
- [7]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问题研究[D]. 王殿丰.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8]国有企业改制成本问题及对策研究[D]. 谭德明. 重庆大学, 2008(06)
- [9]吉林森工集团改制实证研究[D]. 赵嘉宾.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10]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资委等部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