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线透视下闭合带锁髓内针治疗下肢骨干骨折(附16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峰平,江波,肖龙毅[1](2021)在《分析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和壮骨汤联合的治疗效果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采取壮骨汤、闭合复位内固定术联合的治疗效果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胫腓骨干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参照组患者采取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开展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壮骨汤,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平均负重时间及下肢功能指标(进食穿衣、转移床椅、平地行走、上下楼梯)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平均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楼梯、进食穿衣、转移床椅、平地行走等下肢功能指标评分均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壮骨汤、闭合复位内固定术联合治疗胫腓骨干骨折,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及负重时间,促进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和下肢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窦世鲁[2](2020)在《髓内针结合钢板或空心螺钉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是下肢相对常见的骨折,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其合并后踝骨折这一特殊复合型骨折越来越被大家熟知。由于胫骨中下段骨性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软组织覆盖较少及血运较差等特点,骨折后很容易导致骨折部位的皮肤坏死及骨质的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发生。因此在治疗此类骨折的过程中,有效的保护骨折断端血运、减少对软组织及骨外膜的损害则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踝关节因与下肢运动有直接相关,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踝关节骨折类型中后踝的骨折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骨折类型,当后踝发生骨折后,踝关节的稳定性不再保持,关节内软骨也随之发生退行性病变,因此很容易造成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钢板及髓内针固定是目前医治胫骨中下段骨折比较常用的两种手术内固定方式,但结合后踝骨折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型骨折,不同的骨科医生有不同的治疗标准。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本科室收治的胫骨中下段螺旋形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治疗经过,探讨用交锁髓内针结合空心螺钉或钢板治疗此类复合型骨折的疗效以期在临床上给予一些治疗建议。资料与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创伤骨科所在治疗组收治的107例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患者,其中同时合并后踝骨折的病历共3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为A、B两组,其中A组采用髓内针结合钢板治疗,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在2073周岁之间,平均为(38.26±13.22)周岁。B组采用单纯钢板治疗,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在2271周岁之间,平均为(39.21±14.22)周岁。主要采用Z-H分型,其中A组:Z-HⅡ型10例,Ⅲ型5例,Ⅳ型4例;B组:Z-HⅡ型9例,Ⅲ型5例,Ⅳ型4例。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抬高患肢并应用脱水药静点以促进消肿。术后对于卧床患者给予口服利伐沙班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常规给予消炎、消肿、隔日换药及必要的日常功能锻炼。详细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的病例资料,以及术后踝关节活动度,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踝关节进行功能评分,所有随访患者资料均采用SPSS 23.0(美国IBM公司)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的随访,平均18个月,经随访结果比较显示:两组均无伤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情况的发生,钢板组出现2例皮肤坏死,1例骨折延迟愈合,髓内针组出现两例膝关节痛;髓内针组在切口的长度、术中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较钢板组要短,钢板组在手术时间较髓内针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屈伸、内外翻活动度及踝关节功能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得出,虽然钢板内固定术是传统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手术固定方式,其操作简单,术野暴露清晰,能够比髓内针提供更加准确的复位,但在操作过程中需将骨折断端充分暴露,对骨折部位的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大,很大程度的破坏了骨折部周围的血运,极大的增加了局部皮肤坏死、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的风险,而且对于依从性差或合并软组织损伤及缺损的患者适用性相对较差。与钢板组相比,髓内针结合空心螺钉或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合并后踝骨折,术后既保证了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又由于髓内针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的优点,且对骨折部位的骨膜及软组织损伤降到最小,降低了术后皮肤坏死及骨不连风险的发生,目前可以考虑作为治疗胫骨中下段合并后踝骨折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
张卫其[3](2020)在《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文中指出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健身娱乐等方面,前臂功能有重要作用。外伤致前臂的骨折很常见,占比为11.20%。其骨折治疗需要重建尺桡骨的长度、对线和旋转以达到前臂良好的功能。保守治疗适用基本情况很差的患者。外固定经常出现失败、感染以及愈合不良等情况。微型髓内钉和钢板均为临床上常见的内固定方式。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为经典术式。钢板的好处:开放性手术下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加压固定,为早期康复锻炼提供稳定性;可治疗涉及关节面及骨干远端、近端的骨折;无特殊情况,术后可长期保留。选择钢板内固定亦有不足之处:需要充分暴露术野,存在软组织受损大、剥离骨膜较多,骨折端血供减少;偏心固定,钢板下骨质受应力刺激减小,固定段骨质疏松;拆除钢板后,遗留下的螺钉孔有再骨折风险。微型髓内钉有以下优势:骨折处多数闭合复位固定,对血运干扰小;有限切开,皮肤软组织损伤小,术后伤口感染风险降低,所遗留瘢痕小,迎合患者对于术后美观的要求,减轻了创伤对患者心理和精神的打击;髓内中心固定,减小了应力遮挡;弹性固定,骨折端力学刺激,利于骨痂形成;二次取出,对骨质破坏小,易拔出。该方法固定存在不足:不能适用于尺骨近端、远端骨折;若闭合难以复位,需另行切口复位;固定强度差,术后早期为行功能锻炼常需要辅助固定;髓内钉长短不适,可能进入尺骨头,且远端锁定,有造成尺动脉、尺神经副损伤的风险。骨折治疗,Palmer指出重在寻求固定稳定和保护软组织间平衡。上述两种内固定在治疗尺骨骨折中,均有各自的特点。然而,在最佳方法的选择上仍存在争议。从有限元分析的角度进行尺骨生物力学的分析,报道甚少。考虑骨的生物学和力学因素,本研究就临床疗效、有限元生物力学两部分,比较两种内固定,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目的:对比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疗效方面的差异,为临床给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骨科病区收治69例前臂含尺骨骨折患者,分A、B两组。合并桡骨骨折患者,用钢板固定。A组尺骨患者为微型髓内钉组,共计35例,合并桡骨骨折27例;B组尺骨患者为钢板组,共计34例,合并桡骨骨折28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尺骨术区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前臂旋转功能优良率等指标,评价两种内固定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指标:A、B两组平均手术时间46.30±6.46分钟、64.53±7.53分钟,平均术中出血23.40±3.74ml、53.31±6.56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1.60±0.87周、14.69±1.47周,平均切口长度为4.52±0.44厘米、10.55±0.65厘米。上述方面,两组之间相比t值分别为:-10.81、-23.17、-10.58、-45.15,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A组在上述指标中优于B组。A组并发症例数为3,发生率8.57%,B组并发症例数为4,发生率为11.76%。前臂Anderson评级,A组优良共计30例,占85.71%,B组优良共计28,占82.35%。以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尺骨骨折中,前臂旋转功能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微型髓内钉和钢板治疗效果相似,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尺骨术区切口长度,微型髓内钉优于钢板,更符合加速康复外科即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理念。第二部分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借助有限元,分析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A1.2尺骨干横断骨折,生物力学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正常成年女性志愿者一名,前臂尺骨全长行CT扫描,借助MIMICS17.0软件的阈值分割、兴趣区域提取、区域增长、模型编辑等功能,将尺骨提取出来,重塑正常完整尺骨几何模型。通过Geomagic Studio 2012软件将上述导出的数据处理,进行形态优化,建立尺骨干横断骨折模型,并按照内固定操作手册进行内固定装配。用Hypermesh 13.0软件划分网格,根据CT值得到的骨密度值进行属性赋值。确定边界条件,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6.14,进行负荷加载,分析相同负荷加载下不同模型应力分布特征及位移变化,得出力学特性更好的固定物。结果:在相同轴向、扭转载荷条件下,两种内固定系统应力分布情况较正常尺骨模型一致,由尺骨远端向近端减小。钢板模型骨折周围应力分布较微型髓内钉大。轴向压缩、牵拉最值,钢板更大。在相同扭矩下,微型髓内钉模型应力分布情况与正常尺骨模型较一致,钢板模型应力集中在钢板侧。微型髓内钉扭矩负荷最值小于钢板。不同载荷条件下,微型髓内钉应力较均匀;钢板中段(骨折处附近)应力集中。在相同轴向载荷条件下,两种内固定模型位移分布情况和正常尺骨较一致,且由尺骨远端向尺骨近端减小,最大值均位于尺骨远端。轴向压缩三组模型最值相似。微型髓内钉轴向牵拉位移最值同正常尺骨相似,小于钢板。在相同扭转载荷条件下,骨折两端,微型髓内钉模型位移分布情况较正常尺骨一致。钢板模型位移分布,骨折远端明显大于前两种模型,骨折近端对比无明显差异。最值比较,微型髓内钉与正常尺骨相似,钢板模型明显大于微型髓内钉模型。结论: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治疗此类型骨折,应力对比,抗轴向压缩、牵拉,钢板力学性更好;抗扭转,微型髓内钉力学性更好。位移对比,微型髓内钉更符合正常尺骨力学结构。
谭家昌[4](2018)在《弹性钉结合尾帽和钢丝固定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弹性钉结合尾帽和钢丝固定尸体骨长斜形股骨骨折的刚度实验目的:在成人尸体股骨长斜型骨折模型,使用弹性钉结合尾帽或钢丝固定后,进行体外的生物力学测试,评估结合尾帽或钢丝捆扎的两种改良固定术是否能改善弹性钉固定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选用内固定方式提供力学方面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具小个子成人尸体股骨标本,标本从4位捐献者身上获得。手动锯成股骨中段长斜型不稳定骨折模型,逆行插入两枚3.5mm直径钛质弹性钉固定后,结合尾帽或钢丝捆扎,制成不同固定方式的骨折固定模型;A组:弹性髓内钉固定模型,B组:弹性髓内钉+钢丝固定模型,C组:弹性髓内钉+尾帽固定模型,D组:弹性髓内钉+钢丝+尾帽固定模型。行非破坏性的轴向压缩、四点弯曲和扭转测试,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刚度、位移和扭矩进行分析。实验中获得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取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单纯弹性髓内钉固定(A组)相比,增加尾帽固定的构型(C组)在轴向压缩测试,C组刚度较A组增加509%,位移减少74%(P<0.01)。辅助钢丝固定的改良技术(B组)在四点弯曲和扭转测试时,对结构稳定性带来显着的积极影响:在矢状面弯曲测试时刚度平均值明显更高(29.26±1.78/11.13±2.59N/mm,p<0.01),位移更少(3.57±0.37/9.56±1.28mm,p<0.01)。在冠状面弯曲测试时刚度平均值同样更高(41.19±1.59/16.65±3.18N/mm,p<0.01),位移更少(2.83±0.47/9.09±1.42mm,p<0.01)。扭转测试时刚度平均值更大(0.34±0.052/0.18±0.047Nm/deg,p<0.01)。而联合两种改良固定技术的D组在所有方向的测试都显着改善结构刚度。结论:增加尾帽固定有助于增加长斜形骨折模型的轴向稳定性,辅助钢丝固定增加了扭转和弯曲载荷时结构的稳定性。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改良的弹性钉结合尾帽、钢丝固定技术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第二部分不同直径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合成骨长斜形股骨骨折的失效载荷实验目的:测试两种不同直径的弹性钉固定长斜形股骨干骨折模型的失效载荷,并且观察不同直径的弹性钉联合使用尾帽固定后是否能显着改变失效载荷。方法:使用24具合成青少年股骨模型,制作成股骨长斜形骨折。共分成4组,每组有6具标本。分别使用不同直径弹性钉和尾帽的组合固定。A组使用3.0mm弹性钉固定。B组使用3.0mm弹性髓内钉+尾帽固定,C组使用直径3.5mm弹性钉固定,D组使用3.5mm弹性髓内钉+尾帽固定。随后进行轴向压缩测试直至失效,使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实验中获得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取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人工合成股骨标本,与单纯弹性髓内钉固定(A组)相比,增加尾帽固定的构型(D组和B组)在轴向压缩测试,失效的载荷力显着增高(分别是2180N±196和1470N±163/390N±119;p<0.01)。3.5mm直径的弹性钉(C组)与3.0mm直径的钉子(A组)相比,其失效载荷显着增高(分别是1240N±102/390N±119;p<0.01),更大直径的钉子对结构刚度带来显着的积极影响。结论:弹性钉联合尾帽固定或者使用更大直径的钉子明显增加了轴向压缩载荷的结构稳定性,可以有效的减少弹性钉退出的风险。第三部分有限切开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比较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4例年龄514岁的股骨干不稳定型骨折患儿资料,其中24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A组),男16例,女8例;年龄(8.4±2.1)岁;左侧14例,右侧10例;长斜形骨折12例,长螺旋形8例,粉碎性骨折4例。30例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B组),男22例,女8例;年龄(8.1±1.8)岁;左侧17例,右侧13例;长斜形骨折13例,长螺旋形11例,粉碎性骨折6例。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术中指标及术后的放射结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放射线暴露时间明显缩短,术中骨折、术后石膏制动例数更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术中预计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Beaty影像学评分,A组满意22例(91.6%),不满意2例(8.4%);B组满意16例(53.3%),不满意14例(46.7%)。Flynn髓内钉疗效评分,A组优15例(62.5%),良9例(37.5%);B组优5例(16.7%),良22例(73.3%),差3例(10%)。Harris评分两组优的比率均为100%。两组早期Beaty影像学结果及髓内钉疗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末次随访髓内钉疗效评分优良率和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限切开复位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与闭合复位治疗的总体疗效相当,但有限切开复位可以获得更好的骨折对位与固定,并发症更少,而且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及减少放射线暴露,是一种更为优良的复位选择。
涂广宝[5](2018)在《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疗效对比,探究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治疗的有效方案及注意事项。方法:搜集2015年10月-2017年7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符合入选标准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采用了髓内钉治疗,28例采用了锁定钢板治疗。把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天血红蛋白下降量(若患者术前输血,以最后一次输血后的血红蛋白值为准;若患者术后输血,以术后未输血的最后一次血常规血红蛋白值为准)、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3、4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作为患者手术疗效的评价标准,应用kolmert功能评价对两组术后2、3、4、5个月功能优良率进行对比分析。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天血红蛋白下降量、骨折愈合时间、不良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率、术后1、2、3、4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2、3、4、5个月功能优良率的差异,取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中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共54例,髓内钉组26例,锁定钢板组28例,对术后患者随访6-10个月,两组间年龄、性别分布、骨折AO分型、受伤机制及患侧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与锁定钢板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天血红蛋白下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的骨折的愈合率优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的活动度髓内钉组优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4个月膝关节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在术后2、3、4、5个月分别进行kolmert功能评价优良率均优于锁定钢板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总体优于锁定钢板,但二者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实际出血量无差异。
王龙[6](2014)在《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比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探讨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沈阳市骨科医院病房2012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41例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有男26例,女15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重物砸伤2例,车祸伤18例,摔伤21例。将其分成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8例,共2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7例,共21例。随访11-15个月,平均12.1个月。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去除内固定后两个月内再发骨折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构成方面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为70.0±10.2min,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组手术时间为90±20.34min,统计学显示两者存在差异(p<0.05);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100±20.4ml,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为200±50.6ml,带锁髓内钉组术中创伤相对小,出血量明显少,统计学处理显示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性(p<0.01)。而在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上经统计学处理显示锁定加压钢板组与带锁髓内钉组两之间没有差异(p>0.05)。带锁髓内钉组术后出现骨化性肌炎1例,肩关节疼痛1例;锁定加压钢板组术后出现桡神经麻痹1例,肘关节疼痛1例,取板后再发骨折1例。结论: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术比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更具有优势。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更符合生物学内固定原则。
陈华[7](2013)在《髓外系统与髓内系统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髓外系统(DHS)、髓内系统(PFNA、InterTAN)治疗高龄老年(≥8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5例高龄老年人(≥8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DHS(A组,23例)、PFNA(B组,52例)、InterTan(C组,20例)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内固定失败例数、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费用、术后半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2例于术后第3天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经抗感染、化痰、平喘、机械通气等治疗痊愈;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经介入科溶栓治疗后痊愈。109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11例在随访期间因其他疾病死亡,实际9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1.5个月)。PFNA和InterTan与DHS组两两比较,发现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内固定失败例数、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术后半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均值可见,PFNA和InterTan效果均优于与DHS。PFNA和InterTan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内固定失败例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和InterTan的疗效均优于DHS,但PFNA和InterTan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徐新星[8](2012)在《锁定加压接骨板与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比较锁定加压接骨板和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9月至2011年3月病房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40例,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固定和带锁髓内针固定各20例。所有患者治疗后进行随访,应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价,对比两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率,观察疗效。结果:锁定加压接骨板与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均疗效显着,LC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带锁髓内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率LCP组高于带锁髓内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hner-Wruh功能评价LCP组优良率85.0%,带锁髓内针组75.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较带锁髓内针具有局部血运破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但在骨折愈合率,后期功能恢复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
高海军[9](2012)在《股骨干骨折闭合髓内钉手术中大转子倾斜指数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众所周知,在长骨骨折的治疗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因剥离软组织,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率和感染率增加。随着微创学说(minimalinvasive theory)的发展及髓内钉技术的改进,闭合复位髓内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当中。然而,由于闭合复位手术,不暴露骨折端,其周围又有丰厚的软组织,术中往往很难判断骨折端的旋转复位情况。Ricci等1报道股骨上1/3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后旋转对位不良率高达30%。严重的股骨旋转畸形必将导致髋、膝关节生物力学关系紊乱2,3,久之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寻找一个能在术中准确判断股骨干骨折旋转对位不良的方法一直是众学者研究的热点。张国川等4根据大转子形态与股骨近端旋转状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股骨大转子倾斜指数的概念,并做了影像学测量,求证出大转子倾指数与股骨近端旋转角度公式,用于指导术中判断骨折端的旋转状态,但只是从理论上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未进行临床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估应用大转子倾斜指数指导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对恢复旋转力线的效果。方法:我院自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264例,其中采用大转子倾斜指数指导旋转对位24例。该24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36.5岁。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其中股骨上1/3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11例;左侧14例,右侧10例。骨折按照Russell-Taylor分类法分类:ⅠA型7例, ⅡA型1例,ⅠB型3例, ⅡB型2例;按照AO/ASIF分类:32-2A型11例,32-2B型8例,32-2C型5例。骨折均由高能量损伤造成,交通伤11例,坠落伤8例,重物砸伤5例。11例患者为复合骨折,合并髋臼骨折1例,合并骨盆骨折2例,合并腰椎骨折2例,合并同侧胫腓骨开放性骨折3例,合并胫骨平台骨折2例,合并双侧距骨骨折2例,合并三踝骨折1例,合并Galeazzi骨折1例,合并锁骨骨折1例。9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眼挫伤1例,面部挫伤2例,膝前皮裂伤1例,胸部外伤5例。术中根据大转子倾斜指数的概念即利用“C”型臂X线透视机拍摄股骨近端正位影像,测量大转子内侧壁突起部位到转子间嵴的垂直距离和股骨干横径,计算出股骨近端旋转角度及状态。参考计算结果选择不同的复位方法。当股骨近折端外旋≥15°时,保持股骨远端处于中立位,采用Schanz钉内旋技术纠正股骨近端外旋畸形;当股骨近折端外旋<15°时,将骨折远端参照近端旋转角度作出相应的旋转调整。之后锁定髓内钉,固定骨折。术后第3天应用CT测量患者双侧股骨颈前倾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患侧与健侧前倾角的差值判断旋转复位情况。结果:术中应用大转子倾斜指数测量股骨近端外旋大于15°者8例,其中股骨上1/3骨折7例,股骨干骨折1例;外旋10°至15°者4例,其中股骨上1/3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2例;外旋小于10°者12例,其中股骨上1/3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8例;内旋者0例。术后患肢组前倾角为(15.46±7.55)°,最大值为35.30°,最小值为0.50°;健肢组前倾角为(14.29±8.35)°,最大值为31.20°,最小值为-6.1°,患肢组与健肢组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侧与健侧差值(旋转畸形)平均值为2.17°,最大旋转畸形为8.2°,最小旋转畸形为0°。旋转畸形大于10°者0例。如Table11所示。结论:运用大转子倾斜指数指导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准确判断股骨近端旋转角度和状态,提高术中的复位效果,明显降低术后旋转对位不良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洪鑫,陈辉,吴小涛,孔翔飞,王宸,王运涛,李永刚[10](2011)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治疗资料。其中,32例使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A组),16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B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A组获得随访30例,B组15例。A组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196±54)ml vs.(480±63)ml和(4.5±2.1)个月vs.(5.8±2.9)个月](P<0.05)。A组术后股骨干骨折功能评定优良率高于B组(90.0%vs.86.7%)(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骨折远端旋转畸形发生情况相仿(P>0.05)。结论应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复位。
二、X线透视下闭合带锁髓内针治疗下肢骨干骨折(附16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线透视下闭合带锁髓内针治疗下肢骨干骨折(附1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分析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和壮骨汤联合的治疗效果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平均负重时间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比较 |
3 讨论 |
(2)髓内针结合钢板或空心螺钉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胫骨中下段螺旋形合并后踝骨折研究进展 |
2.1 骨折分型 |
2.2 骨折特点 |
2.3 辅助检查 |
2.4 漏诊原因 |
2.5 治疗方法 |
2.5.1 非手术治疗 |
2.5.2 手术治疗 |
2.6 小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病例资料与分组 |
3.2 病例筛选准则 |
3.2.1 病例纳入准则 |
3.2.2 病例排除准则 |
3.3 手术治疗 |
3.3.1 术前准备 |
3.3.2 麻醉方式 |
3.3.3 手术细节 |
3.3.4 手术操作方法 |
3.3.5 术后处理 |
3.4 出院指导及随访方法 |
3.5 临床评价指标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围手术期一般参数 |
4.1.1 手术时间 |
4.1.2 手术切口长度 |
4.1.3 术中出血量 |
4.1.4 术后引流量 |
4.2 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活动度及评分比较 |
4.3 两组并发症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典型病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前臂尺骨骨折内固定有限元角度生物力学比较及内固定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弹性钉结合尾帽和钢丝固定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弹性钉结合尾帽和钢丝固定尸体骨长斜形股骨骨折的刚度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直径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合成骨长斜形股骨干骨折的失效载荷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有限切开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
1 研究方案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1 |
附录2 |
综述 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治疗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髓外系统与髓内系统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汇报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锁定加压接骨板与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一般资料 |
(三) 诊断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六) 剔除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一) 术前准备 |
(二) 手术方法 |
(三) 术后处理 |
(四) 术后随访 |
三、 疗效评价标准 |
(一) 骨折愈合时间 |
(二) Johner-Wruh 评分标准 |
四、 统计方法 |
五、 结果与分析 |
(一) 结果 |
(二) 分析 |
讨论 |
一、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疾病特点 |
二、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 |
(一) 受伤暴力 |
(二) 骨折部位 |
(三) 开放性骨折 |
(四) 负重过早 |
(五) 保守治疗外固定不当 |
(六) 手术治疗不当 |
(七) 感染 |
(八) 依从性 |
三、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病理分型: |
(一) 肥大型 |
(二) 萎缩型 |
四、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式 |
五、 锁定加压接骨板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六、 带锁髓内针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七、 植骨对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 |
八、 手术前后康复治疗 |
九、 中医药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十、锁定加压接骨板和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股骨干骨折闭合髓内钉手术中大转子倾斜指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骨干骨折闭合髓内钉固定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1.术前准备 |
2.手术方法 |
3.观察指标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四、X线透视下闭合带锁髓内针治疗下肢骨干骨折(附16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析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和壮骨汤联合的治疗效果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J]. 陈峰平,江波,肖龙毅. 当代医学, 2021(15)
- [2]髓内针结合钢板或空心螺钉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D]. 窦世鲁. 吉林大学, 2020(08)
- [3]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D]. 张卫其.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4]弹性钉结合尾帽和钢丝固定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D]. 谭家昌.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7)
- [5]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疗效对比[D]. 涂广宝.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6]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D]. 王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12)
- [7]髓外系统与髓内系统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D]. 陈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13(06)
- [8]锁定加压接骨板与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研究[D]. 徐新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股骨干骨折闭合髓内钉手术中大转子倾斜指数的应用[D]. 高海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12(12)
- [10]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J]. 洪鑫,陈辉,吴小涛,孔翔飞,王宸,王运涛,李永刚. 江苏医药, 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