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高考物理第20题的几种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0)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年第1~12期总目次》文中提出
李冰弦[2](2020)在《基于SOLO理论的高考物理试卷能力层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高考承担了人才筛选和阶层流动的功能。因此物理高考直接指导着中学物理教学,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选择等都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高考作为重要的评价和分流方式,要基于物理学科素养的视角,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考察。SOLO理论将高考物理试题分成由低到高四个思维层次,正好对应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同水平层次。本研究通过SOLO理论分析了新课标Ⅰ卷(全国乙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新课标Ⅲ卷(全国丙卷)、北京卷和江苏卷从2010年到2019年的高考物理试卷,纵向对比了同一地区高考物理试卷,横向对比了不同地区高考物理试卷,从而丰富物理高考相关的研究。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将每个地区的高考物理试卷进行纵向分析,得出了每个地区试卷的SOLO分布变化趋势。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和新课标Ⅲ卷对于能力层次的要求除了个别年份外,呈现出以2年为周期,高低交替的特点,且波动幅度较小;江苏卷能力层次要求在小范围内呈降、升再降的波动特点,2017年后趋于平稳;北京卷从2010到2017年能力层次要求总体波动较小,2018年小幅下降后2019年反升。从2016年开始进行每年五套试卷的横向对比,数据显示新课标Ⅰ卷(全国乙卷)、Ⅱ卷(全国甲卷)、Ⅲ卷(全国丙卷)以R层次为主,M层次之,没有E层次的题,对知识点挖掘较为深入,但试题的情境性和新颖性不突出。北京卷和江苏卷以M层次为主,注重知识点的全面考察。江苏卷E层次的题对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而北京卷一直在做E层次命题的尝试,对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总体而言,北京卷最具有全面性和创新性,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十分贴近。在新高考的背景下,结合高考物理试卷的特点,本文对高考命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合理设置M层次占比,保证试题的全面性;巧妙安排R层次比例,加强试题的综合性;探索设计E层次题型,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把握SOLO层次分布的合理性,有利于高校选拔不同水平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实现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在现实问题情景中保证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在提升知识广度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促进高层次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王雪妮[3](2020)在《高三物理第一轮综合复习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施,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呈现了变化。高三物理学科作为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更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高三物理复习一般要经过三轮复习,而每一轮复习的目的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其中第一轮复习是学生巩固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阶段,高考成败与否,也主要取决于第一轮复习质量的好坏。本论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应对高考复习侧重点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与课题相关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基础等做了理论综述;然后,通过对高三物理第一轮综合复习调查问卷阐述了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存在的常见问题;并从学生的心理层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层面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层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复习策略,包括:心理疏导,归纳综合基础知识框架,回归教材找回错题本,依托题海战术深度解读高考真题,分层训练着重于理解与实际联系等策略;最后以“平抛运动”“第一次模拟高考测试”为案例,将上述策略应用到实践中,说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上述提出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中物理一线教师和考生的第一轮综合复习提供参考。
张保雷[4](2020)在《近三年全国卷万有引力试题赏析与备考建议》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的概念,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一体":"立德树人、服务选拔、指导教学";考什么?"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怎么考?"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对"一体四层四翼"的理念进行了更
徐元利[5](2020)在《高中物理图景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中物理知识因具备较高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使得现阶段不少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困难。物理图景是形象与抽象的结合,将其应用于教学能有效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质量。开展物理图景的应用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图景思维构建的过程也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物理图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然。本篇论文笔者首先对高考物理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历年考题中物理图景类题目占有很高的比重。对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发现图景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图景与核心素养培养有较多切合点。面对物理图景定义众说纷纭的现状,笔者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分类梳理,研究认为物理图景是人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头脑中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的形象化的几何图形与抽象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相结合的“心智图画”。物理图景的外显形式是带有物理意义的示意图。笔者从不同角度对物理图景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探讨了物理图景具有形象性、动态性、抽象性、建构性等特点。为了解现阶段物理图景培养的现状,笔者自主设计实施了学生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调查。学生问卷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形式,调查学生对待物理图景的态度与学习习惯。问卷第二部分为画图测试题形式,调查学生自主构建图景存在的问题。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物理图景,对物理图景的应用认识不够,在图景构建上存在粗枝大叶、综合性差、过程混乱、图与物理知识结合程度低等诸多问题。教师访谈发现教师对物理图景的概念不清,应用与培养了解较少。为改进现阶段物理图景教学,笔者在图景应用研究上创新性的设计了五十多幅示意图将其与八个教学片段相结合,呈现了图景发展的过程,探讨了物理图景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理解理想实验、参与实验设计、有效进行复习等多方面的应用。为避免问卷调查中物理图景出现的问题,笔者研究了物理图景构建的过程,探索出七条相应的培养策略。为验证培养策略的有效性,笔者开展了物理图景的培养实验,对高二实验班级实施了基于培养策略设计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物理图景方法专题课》两节教学设计。实验发现培养策略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构建物理图景的能力,问卷调查暴露的诸多问题得到了改善。专题课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图景的概念与应用。介于物理图景本身具有建构性的特点,笔者认为物理图景思维的丰富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望未来物理图景教学能够被更多一线教师所熟知,开发出更多简洁有效的物理图景使其更好地为物理教学服务。
张瑞琪[6](2019)在《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在高中物理运动学试题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考试是教学效果最直观的评价手段,随着教育的发展考试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其知识性、科学性以及新颖性逐渐凸显出来。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考试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需要有更好的创新性试题来进一步加强考试的有效性。高考题作为试题的典型范例,其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熟悉、分析甚至命制高考题入手,可以使物理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的目标以及重难点,从练习、回顾高考题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薄弱点,并且锻炼综合分析的能力,师生合力共同进步。本文是基于《考试大纲》中“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这一要求,在分析2008-2018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的过程中,发现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求解运动学试题的多种方法中有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该数学方法在解决运动学类问题中使用频率较高,且对于解题的过程以及求解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该类题目及其应用的数学思路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分别是:一、调研。研究首先对比和分析两个版本的《课标》以及近年的《考试大纲》,从而找出课程以及高考的变化趋势,了解高考对于师生的要求,明确高考运动学部分的考点,并将考点和常见题型作图列举、对比,为命制试题提供理论基础。二、找规律。通过对2008-2018年的全国各省市高考题中有关运动学的计算题进行分析和筛选,发现每年必考的两道计算题中,必有一道考查包含了运动学相关的内容。同时在运动学试题中,由于数学表达式的相似性,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方法在该类题目中应用的较为广泛。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概括为以下四点,1.解方程的几种方法与韦达定理——转化的思想,2.方程根的取舍问题——分类讨论的思想,3.方程对应函数的最值问题——函数思想,4.方程对应函数图像的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根据上述思路,联系高中物理运动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考点和常考点,找寻相关度,为试题的考查目标提供参考。三、分类。通过对该部分试题的研究,初步将2008-2018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运动学计算题分为四类,分别是:运动学试题中的解方程问题、运动学试题中方程根的取舍问题、运动学试题中的最值问题、运动学试题中的图像问题。并举出典型例题,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在高中物理运动学试题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应用转换思路求解二次项物理量,2.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取舍物理量,3.应用函数思路求物理量的最值,4.应用数形结合思路通过图像求解物理量。并且同时分析各个类型试题的命题的思路,为命制试题提供基本的思路。四、思路创新。通过大量试题的分析,结合大量参考文献和相关高考文件,了解高考对知识点的要求以及常见的题目类型,初步总结出了试题的特点以及命题的规律,进而总结了命题的思路与步骤包括以下4点:1.确定试题的考查内容和目标,查找命题内容相关点,即相关的运动学模型以及一元二次方程常见考点,确定题目背景;2.将物理模型以及相关数学内涵相结合,并赋予模型实际意义,并带入相关的物理情景;3.命制试题,进行试题解答;4.检查试题,并分析试题的可靠性。五、命制试题。最后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总结,编制了3道试题范例。这3道试题中包含的物理考点,应用的数学方法分别是:1.根据实际意义对方程根取舍的原创运动学试题。包含万有引力、角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等物理考点,以及判别式法解方程、方程根的取舍、不等式等相关的数学方法。2.应用直接开方法解方程的原创运动学试题。包含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动量定理、平抛运动等物理考点,以及直接开方法解方程、几何关系等数学方法。3.应用根与系数关系的原创运动学试题。包含平抛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等物理运动学考点,以及韦达定理的变式、抛物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解析几何内容、方程根的取舍、不等式等数学方法。其中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一种解题的技巧,也是在运动学试题中不常见的一种数学考查的方法,在这部分自制命题中,本研究结合相关物理情境,以及解析几何的知识,命制了相关类型的计算题,是本文的创新点。本文通过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在高中物理运动学试题中的应用,构建了该数学内涵思想下的运动学物理模型,为考试评价、教学指导以及教师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的依据,也为编制该类型的试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纪志芳[7](2017)在《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学生分析模式的校本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关注目光更多的转向学生,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学生分析,加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研究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学生分析,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学生分析的情况作出调查和访谈,并基于调查结果,尝试建立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学生分析模式。调查研究表明:一、高中数学教师大部分重视课前学生分析,认为课前学生分析有利于教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方案,有利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二、教师课前学生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谈话法、经验分析法、学生提问法等。教师运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学生情况,虽然对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未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怎样在经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学生分析,对一线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问题;三、教师课前学生分析的结果,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提出课前学生分析模式包括:理论基础、基本内容、主要方法(途径)、基本原则等几个方面。理论基础包含心理学理论、数学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基本内容和方法有:一是知识与技能的分析,主要方法有概念图法、课前预习卡、访谈问卷和技能先行条件分析法;二是学习态度的分析,主要方法有观察、谈话或态度量表;三是学习风格的的分析,主要有谈话、作业分析、观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等途径和诊断学习风格的测试表法;四是学习动机的分析,主要采用访谈、观察、测量与调查等方法。基本原则包含整体把握学生,更要注意差异性;注意分析学生的可接受性;准确分析学生,注意过程性;适度分析学生,注意量力性。该模式还具有以下特点:分析内容突出课堂教学的需要,兼顾全面;分析方法以经验分析为主,兼顾专业测试;有指导性的提示问题,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实践结果显示:教师运用该模式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能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学生的听课效率有所增强。实践结果还说明,教师运用该模式还要注意以下问题:注重知识与技能分析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态度、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的分析;对于学生分析的方法,能在教师经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测试量表,问卷调查等更专业的方法进行,使得学生分析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模式中的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课前学生分析,得出的学生分析的学习情况会更科学更实际。
《数学通讯》编辑部[8](2017)在《2016年(第十六届)高中生数学论文竞赛评奖公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支持中学生开展数学论文写作这一活动,我刊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开展了十六届高中生数学论文写作竞赛.2016年(第十六届)高中生数学论文竞赛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来稿踊跃.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评出特等奖5篇,一等奖60篇,二等奖282篇,现将获奖论文公布如下(同等奖次排名不分先后).
范余光[9](2016)在《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下“352”数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元江县民族中学高二(5)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教学模式探求的热潮,涌现出了许多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教学模式,2010年秋季学期,元江县民族中学结合自身的条件,自主提出了的一种教学模式——“352”教学模式,即三个原则、五个环节、两个方案。6年来的实践研究,“352”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的成效,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打造了学校的一个特色亮点。但在教学模式的实施中,结合学校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原来的“352”教学模式运用显得过于机械化,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学模式的细化工作迫在眉睫,急需有效的改进方案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项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对元江县民族中学“352”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调查分析,主要采用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师生的访谈;第二,结合调查分析的结果,再通过文献研究,构建原“352”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案;第三,就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开展为期5个月的实验研究,其目的是检验改进方案是否有效。该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结论是:首先,科学的规范导学案的编制方法,能提高导学案的质量,符合元江县民族中学高二学生的学情,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二,小组的构建需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开展合作学习前的培训,这些都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第三,评价方案的合理化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第四,该项研究效果较明显,经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和后测,学生学业成绩有较明显提高,验证了该改进方案切实可行。其研究能对元江县民族中学的其他班级或者是其他同类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借鉴。
陈玉彬[10](2014)在《中美普通高中物理教材难度比较 ——以力学、电磁学与物理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其改革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教材的分析引起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中教材难度的分析具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教材难度的分析一般指微观角度对教材本质进行深度的分析研究,现阶段我国学者关于物理教材难度的研究只停留在对国内几本教材的分析和评价,很少有研究者将国外选用率高、编排科学的教材与国内主流教材进行教材难度的比较与分析,这与数学、化学等其它学科相比之下有所欠缺。所以,笔者针对我国关于国内外中学物理教材难度研究方面的缺乏,选用了我国人教版教材和美国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教材的力学、电磁学与实验部分进行难度的对比研究。本研究主要有两点创新之处:第一,针对现阶段教材难度分析中对实验探究内容分析的不足,笔者从7个维度对两套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第二,笔者借鉴鲍建生教授构建的数学题难度模型的形式,构建出了物理习题综合难度模型与物理实验与探究综合难度模型。本研究首先将力学部分划分为“运动描述”与“曲线、引力”两个主题,将电磁学部分划分为“静电”与“电磁现象”两个主题,之后根据己构建的难度模型分别对这四个主题由内容难度和习题难度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习题难度的研究中,为了更全面的判断两套教材习题难度的差异,作者另加了一部分两国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教材内容方面,我国人教版教材在4个主题内容上的难度均小于《原理与问题》,人教版教材涉及内容广泛,更加注重知识的全面性,而《原理与问题》注重的是内容的深度,讲求的是少而精。(2)教材习题方面,人教版教材的整体难度低于《原理与问题》,美国《原理与问题》中的习题不仅数量多,而且考察全面,尤其在运算水平、分析水平和知识含量水平三个方面难度较大。(3)通过分析两国高考试题后发现,我国试题的难度在五个难度因素方面均高于美国试题,关于我国教材对于习题的编排是否合理则需要进一步分析。(4)实验探究方面,我国教材安排的实验探究整体要比《原理与问题》的简单,尤其在实验步骤和应用两个方面更为突出,但是我国教材在实验器材的方面要略难一些。
二、2001年高考物理第20题的几种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高考物理第20题的几种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SOLO理论的高考物理试卷能力层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内容分析法 |
1.4 研究综述 |
2. 理论基础 |
2.1 .SOLO分类理论 |
2.1.1 SOLO分类理论的起源 |
2.1.2 SOLO分类理论的主要内容 |
3. SOLO分类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3.2 SOLO分类理论在物理高考试卷研究中的具体化 |
4. 高考物理试卷能力结构分析 |
4.1 2013-2019年新课标Ⅰ卷SOLO层次分析 |
4.2 2010-2019年新课标Ⅱ卷SOLO层次分析 |
4.3 2016-2019年新课标Ⅲ卷SOLO层次分析 |
4.4 2010-2019年江苏卷SOLO层次分析 |
4.5 2010-2019年北京卷SOLO层次分析 |
5. 2010-2019年各地区高考物理试卷纵向比较 |
5.1 2013-2019年新课标Ⅰ卷纵向比较 |
5.2 2010-2019年新课标Ⅱ卷纵向比较 |
5.3 2016-2019年新课标Ⅲ卷纵向比较 |
5.4 2010-2019年江苏卷纵向比较 |
5.5 2010-2019年北京卷纵向比较 |
6. 2016-2019年各地区高考物理试卷横向比较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命题与教学建议 |
7.2.1 命题建议 |
7.2.2 教学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高三物理第一轮综合复习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课题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先行组织者理论 |
2.2.3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
2.2.4 皮亚杰学习理论 |
3 高三物理第一轮综合复习常见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目的和对象 |
3.1.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2 教师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3 学生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4 一轮复习常见问题 |
4 高三物理第一轮综合复习策略 |
4.1 心理疏导策略 |
4.2 归纳综合,基础知识框架策略 |
4.3 回归教材,找回错题本 |
4.4 依托题海战术,深度解读高考真题 |
4.5 分层训练,着重于理解与实际联系 |
5 一轮综合复习教学实践案例 |
5.1 讲授课教学设计案例——以“平抛运动”为例 |
5.1.1 前期分析阶段 |
5.1.2 教学设计阶段 |
5.1.3 教学效果分析 |
5.2 讲评课教学设计案例——以“第一次模拟高考测试”为例 |
5.2.1 前期分析阶段 |
5.2.2 教学设计阶段 |
5.2.3 教学效果分析 |
6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关于物理第一轮复习相关问题的调查 |
附录 B 六盘水市第三中学高三学生第一轮复习现状调查 |
附录 C 六盘水市第三中学2020 届物理第一次模拟高考测验题 |
致谢 |
(4)近三年全国卷万有引力试题赏析与备考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三年全国卷万有引力试题多向细目表 |
1.考查题型: |
2.考查难度: |
3.考查知识: |
4.综合性: |
5.学科素养: |
二、近三年全国卷万有引力试题欣赏 |
1.基础性 |
2.综合性 |
3.应用性 |
4.创新性 |
三、2020年高考备考建议 |
1.夯实基础形成网络 |
2.学会“翻译”培养思维 |
3.学会“分解”培养观念 |
(5)高中物理图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五年高考对物理图景的考察 |
1.1.2 2017 年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图景的要求 |
1.1.3 核心素养与物理图景的关系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2.3 访谈法 |
1.2.4 教育实验法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物理图景的分类与特点 |
2.1 物理图景的分类 |
2.1.1 按知识点分类 |
2.1.2 按内容的动静分类 |
2.1.3 按物理知识的类型分类 |
2.1.4 按物理学知识板块分类 |
2.1.5 按理想化程度分类 |
2.2 物理图景的特点 |
2.2.1 形象性 |
2.2.2 动态性 |
2.2.3 抽象性 |
2.2.4 建构性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脑科学理论 |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4 视觉思维理论 |
第四章 高中物理图景构建现状调查 |
4.1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4.1.1 调查的目的、方法、对象 |
4.1.2 问卷的设计 |
4.1.3 问卷调查结果 |
4.1.4 测试卷调查结果 |
4.2 访谈 |
4.2.1 访谈的对象与目的 |
4.2.2 访谈结果总结 |
4.2.3 访谈发现的问题 |
第五章 物理图景的应用与构建 |
5.1 物理图景的应用 |
5.1.1 帮助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
5.1.2 帮助解决物理问题 |
5.1.3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实验 |
5.1.4 帮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提升探究实验能力 |
5.1.5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组块,有效的复习 |
5.2 物理图景的构建过程 |
5.3 物理图景的构建策略 |
5.3.1 重视观察与实验丰富表象积累 |
5.3.2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形象性 |
5.3.3 关注学生抽象化模型化思想的培养 |
5.3.4 注重图景与物理知识的联系避免过程混乱 |
5.3.5 图景再加工发展新图景避免割裂性 |
5.3.6 灵活运用变式防止图景思维的固化 |
5.3.7 明确作图的规范与要求防止图景混乱 |
第六章 物理图景培养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
6.1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教学设计 |
6.2 《物理图景方法课》教学设计 |
6.3 实施与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I: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II:访谈目录 |
附录 III:访谈对话 |
致谢 |
(6)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在高中物理运动学试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价值 |
2 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高考运动学的要求及其分析 |
2.1 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 |
2.1.1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
2.1.2 高中物理运动学课程内容的变化 |
2.2 2019年全国新课标考试大纲考点与要求分析 |
2.3 基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运动学命题趋势分析 |
3 高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结构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 |
3.1 高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结构图 |
3.1.1 直线运动知识结构图 |
3.1.2 曲线运动知识结构图 |
3.2 运动学考点与题型结构图 |
3.3 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数学内涵 |
3.3.1 一元二次方程的常考内容 |
3.3.2 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思想 |
4 基于一元二次方程数学内涵的高考运动学试题典例分析 |
4.1 类型一:运动学试题中的解方程问题 |
4.1.1 直接开方法解方程的应用 |
4.1.2 判别式法解方程 |
4.1.3 因式分解法解方程 |
4.2 类型二:运动学试题中方程根的取舍问题 |
4.3 类型三:运动学试题中的最值问题 |
4.4 类型四:运动学试题中的图像问题 |
4.5 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在高中物理运动学试题中的应用形式 |
5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命制运动学试题 |
5.1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命制运动学试题的思路 |
5.2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命制运动学原创试题的范例 |
5.2.1 原创试题一:根据实际意义对方程根取舍的运动学试题 |
5.2.2 原创试题二:应用直接开方法解方程的运动学试题 |
5.2.3 原创试题三:应用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运动学试题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录 B:2019 年考试大纲中运动学部分的必考点及其要求 |
附录 C:2008-2018 年全国各省高考试卷运动学(直接开方法)计算题分值及考点统计 |
附录 D:2008-2018 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运动学计算题(图像的应用)分值及考点统计 |
致谢 |
(7)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学生分析模式的校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课程改革的要求:关注学生 |
1.1.2 教学实践的感触:关注课前学生分析 |
1.1.3 同行认识的偏差:不重视课前学生分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学生分析的理论研究 |
1.2.2 关于课前学生分析应用的研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
2.1 课前学生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1.2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2.1.3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2.1.4 数学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的理论 |
2.2 课前学生分析的内涵 |
2.3 课前学生分析的方法 |
第3章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学生分析认识实践状况 |
3.1 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的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设计 |
3.1.4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3.1.5 问卷结果及分析 |
3.2 访谈 |
3.2.1 访谈设计 |
3.2.2 访谈结果分析 |
3.3 调查与访谈的总结 |
第4章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学生分析模式 |
4.1 理论基础 |
4.1.1 心理学理论 |
4.1.2 数学教学理论 |
4.1.3 教学设计理论 |
4.2 课前学生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
4.2.1 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
4.2.2 学习态度的分析 |
4.2.3 学习风格的分析 |
4.2.4 学习动机的分析 |
4.3 课前学生分析的模式 |
4.4 课前学生分析的基本原则 |
4.4.1 整体把握学生,更要注意差异性 |
4.4.2 注意分析学生的可接受性 |
4.4.3 准确分析学生,注意过程性 |
4.4.4 适度分析学生,注意量力性 |
第5章 模式的实践 |
5.1 实践设计 |
5.1.1 实践目的 |
5.1.2 教学课的选择 |
5.1.3 上课教师的选择 |
5.1.4 实践的实施 |
5.2 实践过程与结果的分析 |
5.2.1 课前学生分析 |
5.2.2 教学设计 |
5.2.3 教学效果反思 |
5.3 实践的启示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思考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学生分析情况调查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记录 |
附录4 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 |
附录5 中学生学习动机量表(MSMT)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下“352”数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元江县民族中学高二(5)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
1.1.2 新课程改革在路上 |
1.1.3 元江县民族中学“352”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问题 |
1.2 核心名词的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的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
2.2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2.1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2.2.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2.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2.3 国内的相关研究 |
2.3.1 有效课堂的特征 |
2.3.2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
2.4 元江县民族中学“352”教学模式的解读 |
2.4.1 “352”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2.4.2 “352”教学模式的结构 |
2.5 “352”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
2.5.1 教学理论与指导思想 |
2.5.2 教学目标 |
2.5.3 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2.5.4 教学因素的组合关系 |
2.6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对象 |
3.2 研究方法的确定 |
3.3 研究工具的设计 |
3.3.1 教师问卷、学生问卷 |
3.3.2 学生自主性测量表 |
3.3.3 师生访谈 |
3.3.4 研究工具的说明 |
3.4 研究的伦理 |
3.5 小结 |
第4章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4.1 调查的目的 |
4.1.1 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
4.1.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4.2 原“352”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4.2.1 课堂案例 |
4.2.2 课堂案例分析 |
4.3 师生访谈分析 |
4.3.1 教师访谈记录 |
4.3.2 学生访谈记录 |
4.3.3 师生访谈分析 |
4.4 原“352”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的评价 |
4.4.1 原“352”教学模式的优点 |
4.4.2 原“352”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
4.5 小结 |
第5章 理论基础 |
5.1“学习金字塔”理论 |
5.2 人本主义理论 |
5.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5.4 “352”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
5.4.1 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
5.4.2 小组合作学习改进策略 |
5.4.3 导学案编写的改进策略 |
5.4.4 合作学习小组评价的改进策略 |
5.4.5 合作学习小组培训的改进策略 |
5.5 结束语 |
第6章 实验研究 |
6.1 实验设计 |
6.2 实验过程 |
6.3 实验效果 |
6.3.1 独立样本t检验 |
6.3.2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的统计 |
6.3.3 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前后测分析 |
6.3.4《学生自主性量表》实验结果分析 |
6.4 改进后“352”教学模式的典型教学案例 |
6.4.1 新授课的课例研究 |
6.4.2 复习课的课例研究 |
6.5 师生访谈 |
6.5.1 学生访谈记录 |
6.5.2 教师访谈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反思 |
7.2.1 学校方面的问题 |
7.2.2 教师方面的问题 |
7.2.3 学生方面的问题 |
7.3 展望 |
7.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元江县民族中学“352”教学模式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B 元江县民族中学“352”教学模式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C 学生自主性测量表测验题本 |
附录D 关于“352”教学模式实施现状的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E 关于“352”教学模式实施现状的访谈提纲(学生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中美普通高中物理教材难度比较 ——以力学、电磁学与物理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案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设计 |
1.2.3 研究的方法 |
1.3 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中美中学物理教材比较的研究综述 |
2.2 教材难度文献综述 |
2.3 课程难度模型 |
2.3.1 教材内容难度模型 |
2.3.2 物理习题综合难度模型 |
2.3.3 实验综合难度模型 |
2.4 评分者信度分析 |
第3章 中美教材力学部分综合难度的比较 |
3.1 “运动描述”主题内容难度的比较 |
3.1.1 两教材“运动描述”主题内容的设置情况 |
3.1.2 两教材内容难度的量化比较 |
3.1.3 比较与分析 |
3.2 “运动描述”主题章节习题比较 |
3.2.1 各难度因素的比较 |
3.2.2 习题综合难度 |
3.3 “曲线、引力”主题内容难度的比较 |
3.3.1 “曲线、引力”主题内容的设置情况 |
3.3.2 “曲线、引力”主题内容难度的量化比较 |
3.3.3 比较与分析 |
3.4 “曲线、引力”主题章节习题难度的比较 |
3.4.1 各难度因素的比较 |
3.4.2 综合难度 |
第4章 中美教材电磁学部分综合难度的比较 |
4.1 “静电”主题内容难度的比较 |
4.1.1 “静电”主题内容的设置情况 |
4.1.2 “静电”主题内容难度的量化比较 |
4.1.3 比较与分析 |
4.2 “静电”主题章节习题难度的比较 |
4.2.1 各难度因素的比较 |
4.2.2 综合难度 |
4.3 “电磁现象”主题内容难度的比较 |
4.3.1 两教材“电磁现象”主题内容的设置情况 |
4.3.2 两教材内容难度的量化比较 |
4.3.3 比较与分析 |
4.4 “电磁现象”主题章节习题比较 |
4.4.1 各难度因素的比较 |
4.4.2 综合难度 |
4.5 考试题目的比较 |
第5章 实验探究综合难度的比较 |
5.1 物理实验探究样本 |
5.2 实验难度各因素的比较 |
5.3 综合难度 |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的主要工作 |
6.2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成果 |
6.3 对我国教材改革提出的建议 |
6.4 对本研究的几点思考 |
6.4.1 对教材难度模型的思考 |
6.4.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2001年高考物理第20题的几种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年第1~12期总目次[J]. 本刊编辑部.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0(28)
- [2]基于SOLO理论的高考物理试卷能力层次研究[D]. 李冰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高三物理第一轮综合复习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D]. 王雪妮.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4]近三年全国卷万有引力试题赏析与备考建议[J]. 张保雷. 教学考试, 2020(13)
- [5]高中物理图景的应用研究[D]. 徐元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在高中物理运动学试题中的应用[D]. 张瑞琪.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7]高中数学教师课前学生分析模式的校本研究[D]. 纪志芳.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1)
- [8]2016年(第十六届)高中生数学论文竞赛评奖公告[J]. 《数学通讯》编辑部. 数学通讯, 2017(05)
- [9]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下“352”数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元江县民族中学高二(5)班为例[D]. 范余光.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中美普通高中物理教材难度比较 ——以力学、电磁学与物理实验为例[D]. 陈玉彬.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