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新品种——垦尖豆16号

大豆新品种——垦尖豆16号

一、大豆新品种——垦鉴豆16号(论文文献综述)

郭美玲,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赵海红,徐杰飞,赵星棋[1](2021)在《大豆优异种质北丰11资源特点及育种上的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异种质资源北丰11是以合丰25为母本,与北69-1483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已在大豆生产和品种改良中广泛应用。该种质资源亲本系谱树含有金元、四粒黄、白眉、克山四粒荚、小粒豆9号和大白眉等6个国内核心祖先亲本,十胜长叶(日本品种)1个国外核心祖先亲本,元宝金、满仓金、合丰23、合丰25、丰收6号、丰收10、克4430-20、北69-1483等一批直接亲本,拓宽了血缘关系,聚合与累加了优良基因与性状;作为品种利用,在黑龙江省年最大推广面积为24.7万hm2(1997年),1995—2010年6年累计推广面积106.7万hm2;作为优异种质资源育种利用,直接做育种亲本(一级利用)育成大豆新品种37个,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至第六积温带均有育成品种,类型包括高产、高蛋白、高油、抗灰斑病(SCSH)和特用(菜用大豆)等品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该种质为黑龙江省及相临省区大豆生产和品种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美玲,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赵海红,张振宇,徐杰飞[2](2021)在《大豆新品种合农74选育与育种体会》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选育既高油又高产抗病、广适性大豆新品种,以黑农53为母本,以垦鉴豆25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与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育成了大豆新品种合农74,2019年由黑龙江省审定推广。该品种百粒重18~20g,油分含量22.23%,蛋白质含量37.59%;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0d,需≥10℃活动积温2450℃,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866.6kg/hm2,较标准品种合丰55增产10.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23.3kg/hm2,较标准品种合丰55增产9.5%,为既高油又高产抗病、广适性品种。该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发展高油大豆生产具有技术支撑作用,对同类育种具有指导与引领作用。

弟文静[3](2021)在《大豆芽期耐盐碱性评价及相关等位变异的发掘》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约有1/5的耕地受到盐碱胁迫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世界农作物产量。合理选育耐盐碱品种,是解决盐碱条件下作物产量降低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育种工作中,对大豆耐碱性的相关研究较少,大多集中在单一的中性盐胁迫上,在同一实验中对中性盐胁迫、碱性盐胁迫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工作更少。大豆芽期是对盐碱胁迫较为敏感的阶段,也是生长周期中耐盐碱性最弱的阶段。因此,鉴定大豆芽期的耐盐碱性,发掘与其紧密相关联的标记位点,为筛选耐盐碱种质资源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对培育耐盐碱优质大豆品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用盐碱胁迫下大豆芽期的9个性状的表型值计算出对应的相对耐盐碱系数,对其进行表型变异、相关性以及主成分分析,并评价品种的耐盐碱能力。用筛选出的210对SSR引物对318份大豆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特点,结合大豆相对耐盐碱数据进行性状-标记的关联分析,发掘与大豆芽期耐盐碱性状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结果如下:群体品种耐盐碱性状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100mmol/L中性盐(Na Cl)胁迫下相关性状变异系数为9.99%~86.23%,相对发芽率变异系数最大为86.23%;20mmol/L碱性盐(Na2CO3)胁迫下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28%~66.19%,相对苗高变异系数最大为66.19%;318份大豆资源的耐盐性被划分为5个等级:极端耐盐品种1份(垦鉴43),占总体品种材料的0.31%,耐盐品种35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11.01%,中等耐盐品种195份占比最大,占总体品种材料的61.32%,敏盐品种80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25.16%,极端敏盐品种7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2.20%;耐碱性划分为5个等级:极端耐碱品种3份(开育3号、合丰48和合丰51),占总体品种材料的0.94%,耐碱品种53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16.67%,中等耐碱品种161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50.63%,敏碱品种84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26.41%,极端敏碱品种17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5.35%。对318份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10对SSR引物共获得1 502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平均为7.15个,变化幅度在2~21;PIC的平均值为0.537,变幅在0.006~0.908之间,其中17号染色体的平均PIC值最高(0.707),15号染色体平均PIC值最低(0.362)。随着等位变异数增加PIC值也在增加,但并非呈现线性关系,其中2号染色体的等位变异数较多但PIC值相对较低,17号染色体等位变异数较少,但是PIC值相对较高。对每个标记的等位变异和PIC值进一步分析,共发现16个严重偏分离位点。对318份大豆品种所组成的自然群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群体被划分为7个亚群,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亚群POP1和POP7之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2316,POP1全部为黑龙江品种,POP7全部为地方资源。亚群POP5和POP6之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335,POP5和POP6全部为黑龙江品种。21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0 819种组合,共线性组合数993个,占总组合数的5.01%。根据成对共线性组合位点P<0.01支持的连锁不平衡对数582个,占总成对数的58.61%,D’的平均值为0.357。D’>0.5的较高水平LD主要集中在2、9、11、19和20号等染色体上。对共线位点间的LD和遗传距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衰减图可以看出随着遗传距离增加位点间D’值不断衰减,所延伸的最小衰减距离为4.40 c M。使用GLM和MLM模型对318份大豆品种分别进行关联分析,GLM模型共检测到与9个耐盐性状相关联的位点98个,MLM模型检测到与耐盐性状相关联的位点27个,有23个位点同时在两种模型中检测到,贡献率在1.19%~16.04%之间。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位点有5个:Satt239(14.19%,相对发芽率)、Aw132402(15.63%,相对发芽势)、Satt357(15.93%,相对苗高)、Sat_267(12.31%,相对轴鲜重)和Satt245(13.52%,相对叶鲜重)。GLM模型共监测到与9个耐碱性状相关联的位点119个,MLM模型检测到与耐碱性状相关联的位点有28个,有26个位点同时在两个模型中检测到,贡献率在2.23%~22.51%之间。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位点有8个:Sat_304(11.75%,相对发芽率)、Satt301(18.25%,相对发芽势)、Satt357(22.51%,相对苗高)、Sat_355(10.83%,相对苗高)Aw132402(14.09%,相对下胚轴长)、Satt094(16.37%,相对叶鲜重)、Sat_256(14.68%,相对叶鲜重)和Satt245(13.17%,相对叶鲜重)。对检测到的位点进行表型效应值计算,9个耐盐相关性状共检测到85个增效等位变异,其中17个为稀有等位变异(分布频率<1%),增效效应值超过20的等位变异有7个,其中有5个等位变异的增效效应值大于20,且为稀有等位变异:Satt357-133(23.63)、Satt339-236(23.25)、Satt422-280(38.05)、Satt245-188(59.36)和Satt519-258(25.17),在两种模型共同检测到与耐盐性状相关联的23个位点中Sct_190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高(28.46),Satt239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低(0.36)。9个耐碱相关性状共检测到76个增效等位变异,其中有14个为稀有等位变异(分布频率<1%)增效效应值超过20的等位变异有20个,其中8个等位变异的增效效应值大于20,且为稀有等位变异:Satt237-232(36.19)、Satt094-138(37.24)、Satt357-133(114.72)、Satt239-207(27.09)、Satt665-312(32.04)、Satt094-138(23.66)、Satt245-188(82.14)和Sat_256-335(34.49),在两种模型共同检测到与耐碱性状相关联的26个位点中Satt245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高(40.63),Sat_304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低(1.71)。本研究筛选出的极端耐盐品种垦鉴43,极端耐碱品种开育3号、合丰48和合丰51,都是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典型载体材料,这些材料在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中均有分布,这些典型载体材料可以做为亲本材料。

王财金[4](2021)在《大豆种子活力相关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文中研究表明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是人类获取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大豆种子萌发期活力性状是幼苗建立的基础,是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绝大多数的农作物生产都依靠播种种子,种子是实现作物高产的最终衡量指标。种子的活力已被发现高度依赖于成熟阶段,具有高活力种子的品种可使作物产量提高20%~30%。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对种子种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活力的种子更能适宜生产需求,对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对大豆种子活力数量性状位点(QTL)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双亲本分离种群,而很少来自自然种群的报告。因此,本研究选用源自我国东北地区的257份春大豆育成品种(系)和104份春大豆地方品种构建两个自然群体,并统计两年(2018年~2019年)鉴定种子的发芽率(GR)、发芽势(GV)、鲜重(FW)、苗长(SL)、主根长(MRL)、下胚轴长(HL)、侧根长(LRL)7个活力相关性状。同时,对种子活力表型进行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利用覆盖大豆20条染色体上具有多态性的175对SSR标记检测我国东北春大豆品种的基因组,分析我国春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揭示我国春大豆品种SSR标记的连锁不平衡特点。利用TASSEL软件中GLM程序对标记与活力相关性状进行关联作图,进一步发掘与我国东北春大豆种子活力性状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提出改善不同活力性状的杂交组合设计。主要结果如下:1.对两个自然群体的种子活力相关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大豆育成品种和大豆地方品种的种子活力相关性状均呈连续分布,且育成大豆的6个表型(除下胚轴长)与地方大豆相比具有较高的值。所有活力性状的广义遗传率范围在62.19%~95.43%,说明活力性状具有遗传稳定性;其表型性状变异系数范围在13.21%~43.16%,表明我国东北春大豆活力表型变异广泛,具有很大选择潜力。2.我国东北春大豆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844个等位变异,平均为4.82个,变幅2~12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平均为0.45,遗传多样性平均为0.50;地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育成大豆,表明育成大豆可能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后基因组遗传多样性降低。3.根据STRUCTURE软件统计结果,育成大豆和地方大豆均被划分为3个亚群。育成大豆群体中,PopⅠ亚群62份,主要源自吉林省品种,PopⅡ亚群和PopⅢ亚群分别为81份和114份,主要源自黑龙江省品种;地方大豆群体中PopⅠ亚群41份、PopⅡ亚群38份、PopⅢ亚群25份。4.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春大豆育成品种SSR标记的LD成对位点数较大豆地方品种多,但大豆地方品种SSR标记的LD程度较育成大豆高;育成大豆的LD衰减距离为2.53c M,而地方大豆的LD衰减距离为1.46c M,表明我国东北春大豆地方品种衰减更快些。5.在育成大豆和地方大豆群体中,两年共检测到与活力性状关联的SSR位点共39个,累计110个(次),分布于19条染色体上,其中14个与鲜重显着相关联、10个与苗长显着相关联、7个与主根长显着相关联、4个与下胚轴长显着相关联、11个与发芽率显着相关联、9个与发芽势显着相关联、15个与侧根长显着相关联。在育成大豆群体中,连续两年共检测到15个相同位点,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位于4.19%~14.30%,其中标记Satt303的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2018年14.30%和2019年10.52%);在地方大豆群体中,连续两年共检测到9个相同位点,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位于11.43%~28.13%,其中标记Sat_378的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2018年21.08%和2019年28.13%)。同时,两类群体中同一SSR标记与多个活力性状相关联的情况较多。6.进一步发掘与活力性状两年稳定遗传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及相应的载体材料,在育成大豆和地方大豆群体中分别发掘到52个和27个具有增效效应的优异等位变异,其中Sat_256-236bp和Sat_378-168bp、Satt441-281bp和Sat_378-156bp、Satt329-262bp和Sat_337-281bp、Satt588-128bp和Satt304-169bp、Satt577-112bp和Sat_378-168bp、Satt413-196bp和Sat_378-156bp、Satt234-108bp和Satt510-142bp分别对幼苗鲜重、苗长、主根长、下胚轴长、发芽率、发芽势和侧根长增加最为明显,相应的典型载体品种分别为合丰48号和克山大金黄、黑农66号和铁荚四粒黄、黑农44号和龙油太、九农1号和克山大金黄、育丰20号和蛟河天鹅蛋、黑农44号和方正白露豆、合丰51号和保险豆。同一个SSR标记其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方向并不完全相同;在不同活力性状杂交组合中发现绥农26号、合丰51号、克山大金黄等品种在不同的杂交组合中重复出现,这些品种可能同时改良多个活力性状,有待下一步验证。

姜思彤[5](2020)在《黑龙江大豆种质资源育种性状的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多样化的遗传资源是培育多元育种目标大豆新品种的重要物质基础,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是亲本筛选和基因挖掘的前提。本研究以包含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在内的455份大豆品种资源品种(系)为材料,在黑龙江省2年2点种植,针对生育期、株型、产量、品质、粒型等17项大豆育种资源性状,通过对遗传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分析、主成份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育种性状间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筛选优异的种质遗传资源、划分育种类群,主要的研究结果及报告如下:(1)大豆种质资源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各性状变异系数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虫食率、荚数相关性状、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大豆产量的相关性状、株高和主茎节数等株型相关性状、粒型的相关性状、蛋白质化合物含量和油分化合物含量的等品质相关性状。(2)早熟期、晚熟期、株高、主茎节数、荚数、单株粒数、1、2、3、4粒荚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平均值,百粒重、粒长、粒宽、粒厚、虫食率、蛋白质、含油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低于平均水平。(3)在供试的455份种质资源中,有高蛋白质大豆种质资源6份,高油大豆种质资源17份,大粒豆种质资源12份,多四粒荚资源6份。(4)株型、产量相关性状与粒型因子间呈显着负相关,4个粒型性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蛋白质与油分含量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大豆蛋白质含量随着粒长和粒宽增加而提高,油分含量随着粒长和粒宽增加而降低。三粒荚数和四粒荚数与4个粒型相关性状间表现为负相关,一粒荚数和二粒荚数与三粒荚数间表现为正相关,与四粒荚数间的关系为负相关。(5)利用粒型因子特征向量、荚数因子特征向量、株型因子特征向量、品质因子特征向量、生育期因子特征向量等5个对评价大豆品种的综合性状,筛选出5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仅有4个,4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仅有19个,3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仅有54个,有2个主成分好的品种有135个,有1个主成分好的品种有174个。(6)将供试的435份大豆种质资源聚为4类,第一类和第二类为优质高产大豆品种资源,第三类为毛豆种质资源,第四类为小粒豆种质资源。已上研究结果为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分子遗传研究奠定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赵孝岳[6](2020)在《大豆抗灰斑病种质资源评价》文中认为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的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大豆主产区普遍发生,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灰斑病发生和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选育抗病品种(系)是防治大豆灰斑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筛选综合性状优良且携带灰斑病抗性的大豆品种(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前期初步构建了大豆灰斑病离体叶片高压喷雾法,本研究利用该鉴定方法,对203份大豆种质资源和5个重组群体衍生的486个后代家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并利用大豆灰斑病活体叶片直接喷雾法和大豆灰斑病田间喷雾法,验证大豆灰斑病离体叶片高压喷雾法的准确性。结合农艺性状调查,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抗病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大豆灰斑病离体叶片高压喷雾法在温室对来自国内外共203份大豆种质资源和5个重组群体衍生的486个后代家系,进行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鉴定,获得高抗种质资源36份,包括合丰23、克交4430-20、合丰29等,及高抗家系34份,包括B2、W33、HF3等,整体上不同种质资源间及后代家系间抗性差别较大。(2)通过比较不同地域、审定年代、育种单位、积温带等大豆种质资源的抗性表现的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种质资源总体表现最好,抗性种质资源最多且具有丰富的高抗种质资源;21世纪初审定的高抗种质资源最多,20世纪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审定的种质资源抗性最好;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的高抗种质资源最多,北安市华疆种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的种质资源抗性最好;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表现高抗的种质资源最多,第六积温带的种质资源抗性最好。(3)大豆灰斑病离体叶片高压喷雾法与活体叶片直接喷雾法两次接种鉴定抗性评价结果一致的符合度为87.34%,进一步验证了抗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4)大豆灰斑病田间喷雾法抗性评价结果高于大豆灰斑病离体叶片高压喷雾法,但两种鉴定方法的抗性评价结果基本呈正相关。(5)利用大豆灰斑病离体叶片高压喷雾法鉴定的新品系,不同批次6个重复均为高抗的品系共54个,符合度为81.82%。(6)综合性状优良且携带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的新品系共13个,有合丰23、合丰24、东农59、克山1号、黑农68、北丰14、垦丰13、晋豆21、垦农4等9个种质资源,any2、CH94、HF28、W38等4个株系。

刘谢香[7](2019)在《大豆苗期耐盐基因GmSALT3标记开发利用及出苗期耐盐QTL发掘》文中提出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培育耐盐大豆(Glycine max)对于大豆主产区盐渍化土壤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大豆苗期耐盐基因GmSALT3的变异信息,开发功能标记,分析不同基因型在我国大豆育成品种中的利用情况;建立大豆出苗期耐盐种质的筛选方法,并进行耐盐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挖掘研究,为耐盐大豆种质筛选及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和分子标记。主要结果如下:1、大豆苗期耐盐基因GmSALT3功能标记开发与利用前期研究发现苗期耐盐基因GmSALT3在我国栽培大豆中存在5种不同的单倍型,其中H1为耐盐单倍型,H2-H5为盐敏感单倍型,利用这5种单倍型变异特点开发了5个可准确区分不同变异的分子标记。其中,插入缺失(Insertion and deletion,Indel)标记Pro-Ins用于区分H1、H2与H3-H5单倍型;H2-Ins和H5-4Del可分别将H2、H5与其他单倍型区分开来。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CAPS)标记H3-MboII、H4-NlaIII可分别将H3、H4与其他单倍型区分开。仅利用Indel标记Pro-Ins和H2-Ins就能区分苗期耐盐与盐敏感大豆品种。在706个育成品种中检测到5种单倍型,其中,在南方生态区(Southern ecoregion,SR)检测到4种,在黄淮生态区(Huanghuaihai ecoregion,HHR)和北方生态区(Northern ecoregions,NR)均检测到5种单倍型。单倍型频率变化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耐盐单倍型H1在NR生态区育成大豆品种中比例逐渐降低,在HHR生态区中增加,而盐敏感单倍型H2在NR和HHR生态区大豆品种中比例增加。耐盐单倍型H1和盐敏感H2在NR生态区中占比较大,而H1是HHR生态区中的主要单倍型,敏感单倍型H5在SR生态区占比较大,盐敏感单倍型H4仅在NR生态区中检测到。对536份大豆新品系进行分析发现,186个耐盐品系为H1单倍型,350个盐敏感品系中包括2份H1类型,220个H2类型,127个H5类型和1个H3类型。分子标记对耐盐、盐敏感品系的鉴定效率分别为98.9%和100%。说明不同生态区对GmSALT3单倍型的偏好性不同。这些结果表明,GmSALT3基因在我国大豆育种过程中受到选择,利用该基因变异开发的分子标记在耐盐大豆育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2、大豆出苗期耐盐性鉴定方法建立及耐盐种质筛选以中黄35(ZH35)、中黄39(ZH39)、Williams82(W82)、铁丰8号(TF8)、Peking(Pek)和NY27-38为供试材料,以蛭石为培养基质,设0、100和150 mmol L-1 NaCl共3种处理,旨在建立大豆出苗期耐盐性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与对照相比,100 mmol L-11 NaCl处理15 d后,6份种质出苗正常且生长发育良好;150 mmol L-1 NaCl处理15 d显着降低大豆的成苗率(SR)、株高(H)、地上部鲜重(FWS)、根鲜重(FWR)、地上部干重(DWS)和根干重(DWR),并且不同材料间差异显着。采用的耐盐指数(Salt Tolerance Index,SI)法与耐盐系数(Salt Tolerance Coefficient,ST)法对6份种质耐盐性评价结果显着相关。耐盐指数法对植株无损伤、不用种植对照,节约人力物力,适用于大豆种质资源的快速筛选。因此,确定以150 mmol L-1 NaCl作为出苗期耐盐资源筛选浓度,以耐盐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77份大豆种质进行鉴定,获得出苗期高度耐盐大豆(1级)19份、耐盐大豆(2级)21份,其中23份苗期也高度耐盐(1级)。大豆出苗期耐盐性鉴定评价的简便方法对耐盐大豆种质资源的高效鉴定和耐盐大豆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3、大豆出苗期耐盐性相关QTL位点发掘利用耐盐栽培大豆中黄39与盐敏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NY27-38杂交后代衍生的142个F7家系组建群体,构建含有202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全长2350.79 cM,标记平均间距为12.56 cM。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定位到2个大豆出苗期耐盐性QTL,分别位于6号和14号染色体,LOD值为2.21-18.27,可解释2.06%-21.01%的表型变异。这些QTL位点的发掘为出苗期耐盐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付春旭,景玉良,王金星,张维耀,曲梦楠,高陆思,姜世波[8](2017)在《优良大豆种质绥农10号的利用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绥农10号遗传基础丰富,具有高产稳产、抗病、耐重迎茬、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秆强抗倒等优良特性。1994-2012年绥农10号在黑龙江省累计种植面积154.78万hm2,增产54.90万t,创社会效益11.94亿元。利用该品种直接或间接育成不同类型的大豆新品种40个,各品种品质优良、丰产性突出、综合性状好。2000-2016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906.64万hm2,增产大豆248.59万t,创社会效益88.22亿元。结果表明:绥农10号具有良好的遗传基础和优良的种性,既是优良品种又是优良种质。

王万鹏[9](2017)在《黑龙江省不同育种时期大豆生育期相关基因遗传变异分析》文中认为大豆含有丰富的油份和蛋白质。在中国,大豆有着上千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在20世纪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自上世纪末以来,国内大豆年进口总量迅速增长,2016年进口量达到8300万吨,对国内大豆产业造成严重影响。黑龙江省凭借其特有的黑土地优势,多年来一直作为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经过了连续多年下滑。在国家政策影响下,2016年大豆生产有所好转,预计2017年全省大豆面积可达到4300多万亩。但是大豆产业依然面临严重挑战,培育遗传基础优良的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是一个主要的应对策略。大豆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大豆育种的工作基础。目前,我国大豆生产品种的遗传基础比较狭窄,品种遗传背景单一化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提高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和品质,对我省推广的主栽品种及资源遗传背景进行统计和研究,能够在选育综合性状优异的大豆新品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大豆的生育期是与大豆产量联系最密切的农艺性状。优良大豆品质要充分利用生长阶段的气候条件,充分发挥产量潜力。那么,推广品种具有合适的生育期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十余年来,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是农作物生产发展的重要推进动力,已经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大豆是分子育种领域最为成功的农作物之一。然而利用CAPS、dCAPS和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黑龙江省生产上生育期基因型联系方面的研究不多,而该技术能够从等位基因水平上对大豆生育期性状进行系统研究,为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适应性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材料支持。为此,本研究对筛选出的118份不同育种时期的大豆育成品种及资源进行生育期基因型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不同大豆品种更替时期生育期主要基因的等位基因型变化,能够为大豆广适性新品种培育提供新的基因型,拓宽育种思路,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利用13对CAPS/dCAPS及FLP分子标记和10个限制性内切酶对118份参试材料的E1、E2、E3、E4、Dt1五个基因位点的等位变异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田间多年生育期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熟期和生育期基因的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118份材料的E1位点共有4个不同的等位基因(E1,e1-as e1-nl,e1-nl-as)。E2基因包括了 2个等位基因(E2,e2);E3基因位点鉴定到4个等位基因(E3,E3-H,e3-tr,e3-fs);E4鉴定到2个等位基因和一个未扩增出的位点(E4,e4-tsu 0);Dt 只检测出一个等位基因和未扩增出的位点(Dt1,0);在整个资源群体中E3的基因多样性(h=0.5147)要高于E1(h=0.5015)。E2和Dt1的等位基因个数较少,分别为2个(E2=0.05 88,e2=0.9412;Dt1=0.9748,0=0.0252)。E4虽然有3个等位基因,但是E4基因的基因多样性最低(h=0.0332),说明有稀有基因存在。(2)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将所有参试材料作为一个整体,E3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高。按不同育成时期进行分组,各个位点的基因遗传多样性随着育成时期的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等位基因e1-as、e2、e3-tr、E4、Dt1在四个分组内都占据着最高的基因频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品种遗传背景趋于狭窄。(3)按照大豆品种更替将参试材料分为四组。四组中各基因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多样性差异显着。e1-as、e2、e3-tr基因型在四个组内都存在,说明上述基因型被广泛利用。e1-as基因型在4组中频率最高,分别是0.5556,0.6875,0.5926,0.7250。E4基因仅在第一组中发现了两个有别于E4的等位基因型e4-tsu和无扩增产物。Dt1在第三、第四组中出现了未扩增出的基因型,说明各个时期生育期基因型存在消失和新增现象,有稀有等位基因存在。(4)1基因的多样性在四个分组中随着育成年代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规律;E2多样性逐渐增加;E3在四个分组中多样性变化不明显;E4基因多样性降低。(5)各组的生育期基因组合基因型频率最高的依次是第一组(E1/e2/e3-tr/E4/Dt1,比率为 0.33);第二组为 e1-as/e2/e3-tr/E4/Dt1,比例为为 0.5;第三组为 e1-as/e2/e3-tr/E4/Dt1,该基因型所占比率为0.49;第四组为e1-as/e2/E3-H/E4/Dt1,比例为0.275;e1-as/e2/e3-tr/E4/Dt1在四个组中都存在,而且在全部参试材料中,该基因型所占比例最高。在各个分组中,组合基因型的数量不同。第一组(70年代之前)有6种;第二组(1970-2000年)有5种;第三组(2000年至今)有11种;第四组混合种质资源有12种不同的基因型。e1-as/e2/e3-tr/E4/Dt1、E1/e2/e3-tr/E4/Dt1、e1-as/e2/E3/E4/Dt1 在四个组内都有发现,说明这几种基因型在育种过程中一直被利用,和优异性状关联。(6)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最近更替的两个时期大豆遗传距离较近,和20世纪70年代前的推广品种遗传距离较远。和第四组种质资源的遗传距离最远。

胡家权,王月英,董林波,周林红,代丽娟[10](2016)在《麒麟区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为筛选适宜麒麟区种植的大豆新品种,引进40个大豆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说明,黑龙44号、黑龙46号、黑龙62号、黑龙53号和黑龙57号建议作为当地高产稳产品种进行扩大示范种植,贡选1号和南豆12号生育期较长,不适宜在麒麟区种植。其余品种可进一步试种观察。

二、大豆新品种——垦鉴豆16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新品种——垦鉴豆16号(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优异种质北丰11资源特点及育种上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优异种质北丰11资源特点
    1.1 聚合了优良基因与性状,遗传基础好
    1.2 早熟,适应性好
    1.3 综合农艺性状好,丰产性突出
    1.4 品质优良,适宜食用
    1.5 抗逆性强,抗生产主要病害
    1.6 种植面积大,应用效果好
2 优异种质资源北丰11作育种材料的利用与效果
    2.1 育成品种情况
    2.2 优异种质资源北丰11直接育成品种(一级利用)效果
        2.2.1 产量性状
        2.2.2 品质性状
        2.2.3 抗病性状
        2.2.4 适应性
3 小结与讨论

(2)大豆新品种合农74选育与育种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特点与品种来源
    1.1 亲本特点
    1.2 品种来源
2 品种创新过程
    2.1 品种培育过程
    2.2 品种试验过程
3 品种主要特征特性
4 品种试验产量结果
5 品种适宜种植区域
6 品种栽培技术要点
7 品种选育体会
    7.1 正确的育种理念与育种策略是统领品种改良创新的纲领,决定高油品种选育的成败
    7.2 在高产育种基础上,突出高油性状改良是品种油分含量与产量同步提升的有效方法

(3)大豆芽期耐盐碱性评价及相关等位变异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及机制
        1.1.1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1.1.2 植物耐盐碱机制
    1.2 大豆耐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大豆耐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大豆耐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
    1.3 大豆耐盐碱性的鉴定方法
        1.3.1 田间鉴定法
        1.3.2 室内鉴定法
    1.4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4.1 关联分析的基本情况
        1.4.2 关联分析的概念
        1.4.3 连锁不平衡
        1.4.4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运用
        1.4.5 关联分析在大豆耐盐碱中的运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路线
第2章 大豆芽期耐盐碱性鉴定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表型性状测定
        2.1.4 分析方法
        2.1.5 耐盐碱性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盐碱胁迫下大豆性状变异分析
        2.2.2 盐碱胁迫下大豆性状相关性分析
        2.2.3 盐碱胁迫下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
        2.2.4 318 份大豆品种的耐盐碱性评价
    2.3 讨论
第3章 大豆芽期耐盐碱相关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和表型性状的测定
        3.1.2 基因组DNA提取
        3.1.3 PCR扩增及扩增产物的检测
        3.1.4 电泳及染色
        3.1.5 标记的筛选
    3.2 数据分析
        3.2.1 遗传多样性及偏分离分析
        3.2.2 群体结构及亲缘关系分析
        3.2.4 连锁不平衡及LD衰减
        3.2.5 关联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大豆群体偏分离分析
        3.3.3 大豆群体结构分析
        3.3.4 大豆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3.3.5 大豆连锁不平衡分析
        3.3.6 相关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耐盐碱优异等位变异及相关载体材料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和表型性状的测定
        4.1.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耐盐碱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大豆种子活力相关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及英汉对照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发展现状
        1.1.2 我国东北大豆育种研究进展
    1.2 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1.2.1 种子活力的概念
        1.2.2 种子活力与产量的关系
        1.2.3 种子活力的测定方法
        1.2.4 大豆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1.3 连锁不平衡―关联分析的基础
        1.3.1 选择牵连效应的概述
        1.3.2 选择牵连效应的基本方法
        1.3.3 连锁不平衡的概念及度量
        1.3.4 影响LD的因素
        1.3.5 大豆基因组LD研究进展
        1.3.6 关联分析概述及策略
        1.3.7 关联分析在大豆育种中的运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4.1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育成大豆参试材料
        2.1.2 地方大豆参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表型性状测定
        2.2.3 基因组DNA提取
        2.2.4 SSR标记筛选及基因组扫描
        2.2.5 PCR扩增及电泳
    2.3 数据分析
        2.3.1 等位变异获取
        2.3.2 表型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2.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4 群体结构分析
        2.3.5 聚类及主坐标分析
        2.3.6 连锁不平衡及LD衰减分析
        2.3.7 确认表型与SSR标记相关联
        2.3.8 发掘优异等位变异
第3章 大豆遗传多样性及活力表型变异分析
    3.1 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3.1.1 参试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3.1.2 育成和地方大豆遗传多样比较
        3.1.3 育成和地方大豆选择倾向性分析
    3.2 大豆种质群体聚类及主坐标分析
        3.2.1 参试品种聚类及主坐标分析
        3.2.2 育成大豆主坐标分析
        3.2.3 地方大豆主坐标分析
    3.3 育成和地方大豆亲缘关系分布
    3.4 大豆种子活力性状表型变异分析
        3.4.1 育成大豆种子活力表型变异分析
        3.4.2 地方大豆种子活力表型变异分析
    3.5 大豆种子活力性状相关分析
        3.5.1 育成大豆种子活力表型相关分析
        3.5.2 地方大豆种子活力表型相关分析
    3.6 讨论
        3.6.1 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3.6.2 大豆种质资源表型变异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豆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4.1 大豆群体结构及连锁不平衡分析
        4.1.1 参试大豆品种连锁不平衡分析
        4.1.2 育成和地方大豆连锁不平衡分析
        4.1.3 育成和地方大豆LD衰减
        4.1.4 育成和地方大豆群体结构分析
    4.2 活力性状与SSR位点的关联分析
        4.2.1 与育成大豆活力性状关联的SSR位点
        4.2.2 与地方大豆活力性状关联的SSR位点
        4.2.3 同一标记与多个活力性状相关联
        4.2.4 同一活力性状与多个标记相关联
    4.3 讨论
        4.3.1 SSR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及LD衰减
        4.3.2 与大豆种子活力性状关联的位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豆种子活力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5.1 大豆种子活力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5.1.1 发掘育成大豆种子活力性状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5.1.2 发掘地方大豆种子活力性状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5.1.3 育成和地方大豆种子活力优异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值比较
    5.2 优异等位变异的最佳组合设计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讨论及创新点
    6.1 全文讨论
        6.1.1 东北春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必要性
        6.1.2 群体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
        6.1.3 关联分析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利用
    6.2 全文创新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黑龙江大豆种质资源育种性状的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种质资源的评价
        1.2.2 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品种资源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性状调查与测量方法
    2.4 数据分析
    2.5 数据统计软件及工具的使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分析
        3.1.1 大豆种质资源的变异分析
        3.1.2 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3 大豆种质资源的次数分布分析
        3.1.4 单个性状优异品种资源
    3.2 性状间的相关性
    3.3 大豆种质资源的主成分分析
    3.4 大豆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特征
    4.2 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4.3 大豆种质资源的因子分析
    4.4 大豆种质资源多样性聚类分析
    4.5 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大豆抗灰斑病种质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概况
        1.1.1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分布和危害
        1.1.2 大豆灰斑病的发病症状
        1.1.3 大豆灰斑病的病原菌
        1.1.4 大豆灰斑病菌的侵染、发病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
    1.2 大豆灰斑病的抗性鉴定方法和抗性鉴定标准
        1.2.1 抗性鉴定方法
        1.2.2 抗性鉴定标准
    1.3 大豆灰斑病抗源的筛选与育种利用
        1.3.1 抗源筛选
        1.3.2 抗病育种
    1.4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策略
        1.4.1 选用抗病品种
        1.4.2 加强预测预报
        1.4.3 农业防治
        1.4.4 化学防治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供试菌种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培养基配制
        2.2.3 菌种扩繁
    2.3 抗病性评价
        2.3.1 大豆灰斑病离体叶片高压喷雾法对大豆种质资源抗1号生理小种的评价
        2.3.2 大豆灰斑病活体叶片直接喷雾法对大豆种质资源抗1号生理小种的评价
        2.3.3 大豆灰斑病田间喷雾法对大豆种质资源抗1号生理小种的评价
        2.3.4 大豆灰斑病不同接菌方法抗性评价的对比分析
        2.3.5 大豆灰斑病高抗种质资源的验证
        2.3.6 大豆高抗灰斑病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调查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灰斑病离体叶片高压喷雾法对大豆种质资源抗1号生理小种的评价
        3.1.1 种质资源的评价
        3.1.2 后代家系的评价
    3.2 利用大豆灰斑病活体叶片直接喷雾法评价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3.3 大豆灰斑病田间喷雾法评价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3.3.1 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
        3.3.2 后代家系的抗病性评价
    3.4 同一品系不同鉴定方法结果的比较
        3.4.1 大豆灰斑病离体叶片高压喷雾法与活体叶片直接喷雾法鉴定结果的比较
        3.4.2 大豆灰斑病离体叶片高压喷雾法与田间喷雾法鉴定结果的比较
    3.5 大豆灰斑病高抗种质资源验证
        3.5.1 种质资源的验证
        3.5.2 后代家系的验证
    3.6 抗性资源的农艺性状调查
        3.6.1 抗性品种的农艺性状调查
        3.6.2 后代家系的农艺性状调查
4 讨论
    4.1 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方法的比较
    4.2 大豆抗灰斑病种质资源的分析
    4.3 大豆灰斑病离体叶片高压喷雾法的应用评价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大豆苗期耐盐基因GmSALT3标记开发利用及出苗期耐盐QTL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盐胁迫对大豆的影响
        1.1.1 盐胁迫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1.1.2 盐胁迫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1.2 不同生长时期大豆耐盐性研究
    1.3 大豆耐盐性鉴定方法
        1.3.1 室内耐盐鉴定法
        1.3.2 田间鉴定法
    1.4 大豆耐盐基因发掘及分子标记开发研究
        1.4.1 大豆耐盐基因发掘
        1.4.2 耐盐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豆苗期耐盐基因GmSALT3 标记开发与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大豆苗期耐盐性的鉴定与性状调查
        2.1.3 基因组DNA提取
        2.1.4 功能标记的开发
        2.1.5 PCR扩增与电泳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GmSALT3 功能标记的开发
        2.2.2 不同年代育成品种中GmSALT3 单倍型的分布及其频率变化
        2.2.3 功能标记的选择效率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大豆出苗期耐盐性鉴定方法建立及耐盐种质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大豆出苗期耐盐鉴定与性状调查
        3.1.3 大豆苗期耐盐鉴定与性状调查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NaCl胁迫对大豆出苗速率的影响
        3.2.2 NaCl胁迫对大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大豆出苗期耐盐性鉴定
        3.2.4 大豆出苗期耐盐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分析
        3.2.5 耐盐大豆种质筛选
    3.3 讨论
第四章 大豆出苗期耐盐相关QTL的发掘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大豆出苗期耐盐鉴定评价
        4.1.3 DNA提取、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4.1.4 连锁图谱的构建
        4.1.5 QTL定位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IL群体的耐盐性分析
        4.2.2 亲本间多态性标记筛选
        4.2.3 大豆出苗期耐盐性QTL定位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优良大豆种质绥农10号的利用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绥农10号的主要特征特性
2 绥农10号的直接利用
    2.1 绥农10号的增产效果
    2.2 绥农10号的高产典型
    2.3 绥农10号的推广应用效果
3 绥农10号的间接利用
    3.1 育成品种情况
    3.2 育成品种试验结果与增产效果
    3.3 育成品种的推广应用效果
    3.4 育成品种成果奖励情况
4 结论

(9)黑龙江省不同育种时期大豆生育期相关基因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1.2.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 大豆生育期基因研究进展
        1.3.1 大豆生育期的划分
        1.3.2 基于大豆生育期组的相关研究
        1.3.3 大豆生育期相关QTL定位
        1.3.4 大豆生育期基因功能
        1.3.5 E1、E2、E3、E4、Dt1基因的克隆与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不同育种时期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研究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的种植
        2.2.2 生育期调查
        2.2.3 利用CTAB法提取大豆叶片DNA
    2.3 对大豆材料进行生育期基因型鉴定
        2.3.1 引物及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
        2.3.2 分子标记分析
        2.3.3 等位基因型鉴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1 遗传多样性分析
        2.4.2 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不同育种时期大豆材料的基因分型结果
    3.2 基于整个资源群体的不同基因的基因型分析
    3.3 基于不同育种时期的不同基因的基因型分析
    3.4 基于四组大豆品种基因型的遗传距离计算及聚类分析
    3.5 所有参试大豆品种基因型分型结果
    3.6 大豆品种生育期基因和熟期组的分析
    3.7 生育期基因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育种时期大豆性状研究
    4.2 大豆生育期基因型研究方法比较
    4.3 等位基因分析方法
    4.4 生育期基因多样性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麒麟区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田间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
    2.2 产量性状
3 结语

四、大豆新品种——垦鉴豆16号(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优异种质北丰11资源特点及育种上的利用[J]. 郭美玲,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赵海红,徐杰飞,赵星棋. 耕作与栽培, 2021(06)
  • [2]大豆新品种合农74选育与育种体会[J]. 郭美玲,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赵海红,张振宇,徐杰飞. 现代化农业, 2021(07)
  • [3]大豆芽期耐盐碱性评价及相关等位变异的发掘[D]. 弟文静.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大豆种子活力相关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D]. 王财金.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黑龙江大豆种质资源育种性状的多样性分析[D]. 姜思彤.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6]大豆抗灰斑病种质资源评价[D]. 赵孝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大豆苗期耐盐基因GmSALT3标记开发利用及出苗期耐盐QTL发掘[D]. 刘谢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8]优良大豆种质绥农10号的利用及效果分析[J]. 付春旭,景玉良,王金星,张维耀,曲梦楠,高陆思,姜世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09)
  • [9]黑龙江省不同育种时期大豆生育期相关基因遗传变异分析[D]. 王万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7)
  • [10]麒麟区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J]. 胡家权,王月英,董林波,周林红,代丽娟. 大豆科技, 2016(05)

标签:;  ;  ;  ;  ;  

大豆新品种——垦尖豆16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