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热门诊病人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滕伟[1](2021)在《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是自然界一部分的属性决定了人类与传染病长期斗争共存的命运。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多次大考,尤其是2003年SARS疫情以及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与流行,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各地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由于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短时间内烈性传染病患者激增,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传染病患者的主要收治场所,数量及规模有限,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收治激增的烈性传染病患者,而综合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其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承担发热患者的筛查和留观的工作,却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功能流线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诊疗空间需求,极易损失疫情防控初期的最佳黄金阻断和诊疗时间。为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提高综合医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基于平疫功能转换的原则对承担疫情救治的定点综合医院进行改造设计是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以平疫结合的需求为背景,对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的平疫功能转换进行改造设计研究。首先介绍了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平疫结合在医疗建筑中的实践应用和平疫结合的适用范围,探讨将平疫结合应用于综合医院改造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以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为调研对象,从医院的总体布局、建筑空间、配套系统和运维管理四个方面总结分析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在疫情期间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平时与疫时的功能转换改造设计要点,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疫情下传染病诊疗空间存在的问题,并依据上章节提出的功能转换的改造方法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改造措施。通过调研疫情下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的使用现状,尤其是作为传染病筛查和留观的感染科,总结得出现有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普遍存在规模小配置低,功能分区流线组织不合理、未预留弹性空间等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得出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主要分为院中院的总体布局,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以及智慧化医院应用。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感染科作为改造实践案例,具体改造内容为将感染科严格按照收治烈性传染病“三区两通道”的标准设计,平时降格运行,收治常规传染病患者,疫情来临时,经过简单的流程调整便可满足烈性传染病的收治标准,发挥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总之,本文将立足综合医院功能转换的实际需求,从功能分区以及流线组织两个角度进行现有综合医院的改造设计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力求使本文的研究过程及结果对后续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谋[2](2021)在《新冠疫情下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发热门诊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第一哨口,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起着集中诊治发热患者、早期发现及控制传染病的重要作用。目前发热门诊新冠患者筛查率极低,随着疫情期间疫情防控和发热门诊常态化,通过了解并掌握疫情期间成人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临床特点,明确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成人发热门诊预检分诊、COVID-19快速筛查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世界范围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多数患者由于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而来医院就诊,然而根据目前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发热门诊是大多数CAP患者的首诊科室。CAP患者临床表现与COVID-19患者早期症状相似,故对比总结CAP患者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成人发热门诊医生从众多CAP患者中早期识别COVID-19患者,对提高成人发热门诊临床医生诊治水平、提高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由于2020年6月以后本地疫情明显缓和,且再无本土新发病例,故本课题收集2020年1月28日—2020年6月30日我院新冠疫情下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总结我院不同年龄段的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2、对比COVID-19确诊病例与高危组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COVID-19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为COVID-19早期识别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3、对比CAP患者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成人发热门诊医生从众多CAP患者中早期识别COVID-19患者。我们首先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史、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诊断、转归信息等资料,然后建立数据库,最后用SPSS22.0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Q1,Q3)]来表示,两样本及多样本组间比较分别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采用四格表或列联表的方式列出频数、率,采用X2检验,若期望频数不满足要求,则采用确切概率法计算;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合临床及单因素分析,将可能的危险因素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人口统计学:共纳入2108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01:1007,就诊患者中以青壮年人群为主(66.11%)。2、就诊时病程时间:从整体分布上看,中老年人群就诊时的病程时间比青壮年及老年人群略长一些(P<0.05),但各年龄段患者均以发热后3天内(包括3天)至发热门诊就诊为主(青壮年组78.07%、中老年组73.97%、老年组79.26%)。3、流行病学史:总样本中,有新冠肺炎相关流行病学史的病人较少(6.17%),但组间分析结果提示青壮年人群有新冠肺炎相关流行病学史可能性较大(P<0.05)。4、临床表现:总样本的热峰中位数38.0℃。从整体趋势上看,相较于中老年组和老年组的热峰(38.2℃),青壮年组患者热峰(37.9℃)更低(P<0.05),中老年组及老年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各个年龄段患者均以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最为常见(46.11%)。5、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大,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中性粒细胞亦表现出升高的趋势;淋巴细胞数、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则恰恰相反,与年龄增大呈负相关关系,且各组间两两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表现方面,以斑片渗出最为常见(22.53%),组间两两对比显示,胸部CT出现斑片渗出的比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6、病因分布:成人发热门诊患者最常见的诊断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即呼吸系统感染是成人发热门诊的主要病种,占总样本量的59.58%;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在青壮年组患者中最常见(42.63%),而中老年组(38.36%)及老年组(47.16%)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更为常见。7、本研究共纳入8例COVID-19确诊患者,男女比例为1:1,分布于各个年龄段;8例COVID-19确诊患者中有6例患者有明确的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均为急性起病,潜伏期为天0-8天;临床症状以发热(8例)和(或)呼吸道症状(6例)为主;COVID-19确诊患者的白细胞数均在正常范围内,淋巴细胞数正常5例,降低3例;6例患者行胸部CT平扫检查,且6例患者的胸部CT均可见病毒性肺炎表现,病灶均分布于肺外带。其中4例有磨玻璃影改变。8、相比于高危组患者,有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在COVID-19组患者中更加常见;末梢血分析中COVID-19组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总体水平明显低于高危组患者,而嗜碱性粒细胞的水平则高于高危组患者;影像学表现方面,COVID-19组胸部CT出现磨玻璃影样改变相比于高危组更加常见,且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胸部CT的磨玻璃影、肺实变表现是诊断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9、相比于CAP组,有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在COVID-19组患者中的比例更高(75%);末梢血分析中COVID-19组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计数总体水平明显低于CAP组患者,而嗜碱性粒细胞的水平则高于CAP组患者(P<0.05);影像学表现方面,COVID-19组胸部CT出现磨玻璃影样改变相比于CAP组更加常见(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胸部CT的磨玻璃影在早期识别COVID-19上有着重要价值。结论:1、成人发热门诊病人以青壮年人群为主,多数急性起病,以呼吸系统症状较为多见,青壮年患者常见的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则多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流行病学史是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确诊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青壮年人群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流行病学史的可能性更高;3、胸部CT表现为磨玻璃影和(或)肺实变的患者应重点关注,他们有着更高的可能性被诊断为COVID-19确诊病例。
李妍[3](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急诊防控及病毒性肺炎快速预警工具建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形式严峻。了解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发热门诊在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其爆发,我国初期预警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研究目的总结急诊科发热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组成,对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发热门诊在COVID-19疫情前后的设置变化和作用。建立病毒性肺炎人工智能预警工具。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于北京协和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鼻咽拭子筛查阳性的患者,对其病原学构成、临床特点、化验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发热门诊在COVID-19疫情前后的设置变化和作用。通过收集肺部感染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信息,建立基于影像学及其他临床特征的病毒性肺炎人工智能预警工具。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本研究中,共有1860名患者在发热门诊进行了筛查。其中136例患者鼻咽拭子检查结果阳性,占所有筛查患者的7.31%。鼻咽拭子检查结果阳性患者中,甲型流感(Flu A)病毒感染者占72.94%(72例),乙型流感(Flu B)病毒感染者占23.53%(32例),COVID-19患者占13.24%(18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者占10.29%(14例)。COVID-19组14天内疫区接触史和聚集发病的比例高于其他组。所研究症状中发热最常见。Flu A组患者出现发热症状的比例较COVID-19组高,且最高体温更高。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COVID-19组较Flu A和RSV组更低,淋巴细胞计数更高。COVID-19组(83.33%)胸部CT有肺炎表现的患者比例高于Flu A和Flu B组。第二部分89.29%的医院在COVID-19疫情爆发前设有发热门诊,疫情爆发后该比例达到100%。发热门诊大多由感染科管理,疫情前后比例无明显变化。COVID-19爆发后,发热门诊接诊患者数、设置留观室及抢救室的发热门诊数、留观床位数均较疫情前增加。备有抢救车、监护仪、有创和无创呼吸机等抢救设备的比例以及发热门诊放射检查设置的比例在疫情后也有所提高。除武汉市两家医院外,其余医院均未发生院内感染。第三部分本研究建立细菌性及病毒性肺炎数据集,共190例(胸部CT图片6108张),其中细菌性肺炎104例(胸部CT图片3041张),病毒性肺炎86例(胸部CT图片3067张)。基于以上数据集建立了基于胸部影像学的病毒性肺炎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并分别采用10例细菌性肺炎(胸部CT图片342张)及10例病毒性肺炎(胸部CT图片333张)患者胸部CT及病史资料、化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单张胸部CT将患者判定为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准确率为86%。将一个患者所有胸部CT的预测结果取平均值并结合病史及化验资料作为判断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的依据,准确率为85%。研究结论第一部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初期,北京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中流感病毒感染者仍占很大比例。并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或者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某一呼吸道病毒感染有特殊的提示意义,但流行病学史对COVID-19具有很大的筛查价值。综合患者流行病学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胸部CT以及病原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呼吸道病毒感染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发热门诊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突发重大传染病的预警防控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建立以发热门诊患者大数据为基础的重大传染疾病前哨预警系统可能具有一定意义。急诊与发热门诊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以及在发热门诊的设立中确保设置足够的应急空间等可以提高发热门诊对疫情防控的反应能力。第三部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快速识别预警病毒性肺炎的人工智能诊断工具,以期在突发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的早期预警与防控中发挥积极作用。
王艳丽,周静,涂羚[4](2020)在《发热门诊运用4R危机管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运用4R危机管理理论在发热门诊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的效果。方法:从缩减、预备、反应、恢复4个管理模块入手,对发热门诊在应对COVID-19疫情的危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解决方案。结果:运用4R危机管理理论可提高发热门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能力。结论:运用4R危机管理理论为发热门诊应对COVID-19疫情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概念,对发热门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指导意义。
蔡广,章道华[5](2020)在《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的管理要点》文中指出发热门诊是抗击疫情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遏制传染病蔓延的第一道防护网。本文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以下简称协和西院)发热门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管理上的经验,从流程管理、门诊布局、医护培训、防护举措等多方面就发热门诊管理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抗击疫情大局。
李莹,武振红,沈亮,吴琛,董亮,张华春,平立,王奕,沈天白,陆巍,陈昕琳,张玮[6](2020)在《发热门诊的标准化管理及中医药防控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热门诊是医院为发热病人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设置的专门就诊场所,随着2019年末开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各级各地区发热门诊病人量明显增加,如何在有限的医疗资源情况下,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发热病人筛选和救治工作,是各医疗机构面临的严峻挑战。健全完善发热门诊日常防控工作,标准化管理,将有助于防止交叉感染、规范工作制度流程;同时配合中医药防控措施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保护高危人群[1]。以本次疫情为实例进行实施和考评,结果将有助于健全完善发热门诊的工作体
张宁芮[7](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蓝惠兰,朱芳琳,董豪坚,刘晓聪,彭迳英,何焯欣[8](2020)在《非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建立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的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非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建立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的应对策略。[方法]医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期间总体部署感染防控,通过对防控部门进行选址、布局,组建护理人力资源应急储备库与应急梯队,对护理人员采用多维度防控知识培训及考核,完善全院的疫情防控管理,加强后勤保障工作等一系列严密的防控措施健全医院防控体系。[结果]经过一系列有效的临床防控实施,在疫情防控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地控制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确保了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安全。截至目前实现了医院内零感染,无医护人员与病人发生感染,防止了社区疫情扩散。[结论]医院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殊时期,医院领导精准施策、统一部署,通过早规划、早布置、早防控,实行全员培训,确保整个防控体系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在传染病疫情暴发期间防止医院内感染效果明显。
王宇[9](2017)在《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评价不明原因肺炎(PneumoniaofUnkonwn Etiology, PUE)监测系统目前运行现状;分析该监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上述研究发现与分析,提出针对该监测系统运行的建议。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至2016年全国PUE监测系统病例上报情况、监测目标疾病人感染禽流感等病例报告途径进行分析;选取4省份医疗机构,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对临床医生PUE监测系统的理解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对2家医疗机构PUE监测系统运行现状进行调查。从监测系统发现目标疾病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可接受性、及时性等指标对PUE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 PUE监测系统病例上报情况(1) 2004至2016年,全国共上报1666例PUE病例,其中8%(125/1666)为人禽流感病例,包括41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8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1例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监测系统发现目标疾病的阳性预测值为8%。(2) 2004至2016年全国报告PUE病例发病到诊断的平均间隔为6.0天,诊断到报告的平均间隔为0.5天,报告到审核的平均间隔为0.1天。疫情期间发病到诊断平均间隔长于非报告高峰时段,而疫情期间诊断到报告、报告到审核的平均时间间隔较短。2.人感染禽流感等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报告途径(1) 2004至2016年全国内地共报告人感染禽流感、欧亚类禽猪流感病例共988例,其中13% (125/988)经PUE监测发现,49% (483/988)经法定报告途径发现,19% (183/988)经住院肺炎病例监测发现。PUE监测发现目标疾病的灵敏度为13%。(2) 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出现之前,人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时期的病例均经PUE监测系统上报。2013年人感染H7N9和其他各亚型禽流感疫情出现之后,53% (453/861)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经法定报告途径上报,18%(159/861)经住院肺炎病例监测途径上报,仅9% (78/861)经PUE监测上报。3.临床医生对PUE监测系统的理解和实践调查(1)调查的487名临床医生中,83% (403/487)知晓该监测系统,知晓该监测系统的临床医生中83% (326/395)接受过PUE监测相关培训。知晓该监测系统的医生中能完全掌握PUE病例定义者仅占9% (35/395)。(2) 51% (250/487)临床医生自述曾发现过符合PUE病例定义的患者,其中55% (139/250)在过去一年发现PUE病例数在1-5例之间,76% (166/220)曾报告过符合PUE定义的患者。临床医生报告病例后,84%以上认为报告程序简单易行、报告后有利于诊疗、报告后得到标本的检测结果、报告后得到相关部门的及时反应。(3)对临床医生报告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48% (79/166)因病例诊断不明、治疗效果不好而报告;对临床医生未报告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36%(30/84)因不知晓PUE监测工作,未将符合PUE病例定义的患者上报。59% (288/487)临床医生认为需要关注病情重的肺炎病例,49% (238/487)临床医生认为有传染性/聚集性的病例需上报至CDC。4.医疗机构PUE监测系统运行现况(1)调查期间,两家医院共筛查2619例可能与PUE诊断相关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其中13% (335/2619)符合PUE病例定义。仅有0.3% (1/335)上报至当地市疾控中心。(2)有病原学检测结果的311例PUE病例中,6% (18/311)检测结果呈阳性,且全部为季节性流感。其中61%(11/18)为甲型流感病毒阳性,39%例(7/18)为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型)阳性。(3)管床医生未将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上报原因主要为:76%不知道有不明原因肺炎监测这项工作,53%不理解病例定义。随着工作年限增加,管床医生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也增加。结论:1. PUE监测系统阳性预测值为8%。该监测系统往往在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早期的病例发现及报告中发挥主要作用。但随着人感染禽流感被纳入法定传染病进行报告管理,以及医务人员对疾病认识的加深,法定传染病报告、住院肺炎病例监测等成为病例发现和报告的主要途径,而通过PUE监测系统发现和报告已知人感染禽流感亚型病例的作用逐渐弱化。2.目前医院内有大量符合PUE定义的病例,但上报率低,且符合PUE定义的病例中目标病原体阳性者比例较低,病例定义假阳性率高,特异度差。3.临床医生对该监测系统的接受性尚可,也有意愿利用此监测系统报告病例,但对该监测系统的理解掌握程度不理想,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1.在新版方案下发之前,加强对现有PUE监测方案的培训,使其发挥应有作用。2.对PUE监测系统的监测目标重新定位,依据监测目的修改监测病例定义,提高其发现目标疾病病例的特异度,从而提高医务人员按照监测方案报告的依从性。
马盼,蒋艳峰,尹岭,黎檀实,王式功,尚可政[10](2015)在《北京市2009-2010年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为相关疾病的防控以及医院的资源配置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的发热门诊急诊就诊资料32954例,在对疾病资料进行平滑处理的基础上,分季节研究就诊人次与各主要气象要素的滞后相关性,并提取就诊高峰日,对其前后3d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春秋季多、夏冬季少;不同季节影响发热的气象要素各有特点:春季,升高的气温、降低的气压、较小的湿度会造成发热性疾病就诊的增加,且气温、气压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夏季,伴随降温的阴(雨)天后会迎来就诊人数的小幅增加;秋季,人数会随着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和湿度减小而增大,与春季相反的关系体现人体对季节转换的适应过程,且需要特别提防"低温-干燥"的天气;冬季,高的气压代表晴朗干燥的天气,会增加发热性疾病的发病。结论气象条件与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关系密切,且不同季节作用的天气类型各有特点。
二、发热门诊病人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热门诊病人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理论背景 |
1.1.4 题目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
1.4.2 国内外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研究 |
1.4.3 国内外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
1.5 研究难点及研究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平疫结合概念解析 |
2.1 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 |
2.1.1 临时应急医院疫后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
2.1.2 传染病医院无法满足应对疫情的需要 |
2.1.3 综合医院不具备应对疫情的条件 |
2.2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转换形式 |
2.2.1 医院整体性改造为传染病专科医院 |
2.2.2 医院局部改造成传染病区 |
2.2.3 医院新建应急传染病区 |
2.3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实践应用 |
2.3.1 新建综合医院考虑可转换病区建设 |
2.3.2 既有综合医院考虑功能空间转换设计 |
2.4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适用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疫情下综合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综合医院的总体布局现状 |
3.1.1 隔离区不易限制 |
3.1.2 交通流线混合交叉 |
3.2 综合医院的建筑空间现状 |
3.2.1 发热门诊 |
3.2.2 急诊 |
3.2.3 隔离病区 |
3.3 综合医院的配套系统现状 |
3.3.1 空调通风系统 |
3.3.2 污水处理系统 |
3.3.3 供氧系统 |
3.4 综合医院的运维管理现状 |
3.4.1 互联网诊疗 |
3.4.2 智能集成平台 |
3.4.3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 |
4.1 院中院的总体布局 |
4.1.1 预留防疫场地 |
4.1.2 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
4.1.3 合理规划交通流线 |
4.2 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 |
4.2.1 预留预检分诊空间 |
4.2.2 备用诊区预留改造条件 |
4.2.3 急诊划分传染病隔离区 |
4.2.4 备用病区预留改造条件 |
4.3 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 |
4.3.1 统筹设计气流组织 |
4.3.2 预留污水处理专用池 |
4.3.3 储备多种供氧设备 |
4.4 智慧化管理的医疗体系 |
4.4.1 医疗平台应用 |
4.4.2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平疫结合改造实践 |
5.1 总体布局 |
5.2 建筑空间 |
5.2.1 完善功能用房 |
5.2.2 重新划分功能分区 |
5.2.3 调整医患流线 |
5.3 配套系统 |
5.4 智慧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新冠疫情下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急诊防控及病毒性肺炎快速预警工具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热门诊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病原学组成及人口学特征 |
2.2 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表现 |
2.3 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发热门诊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问卷设置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前发热门诊设置情况 |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发热门诊设置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急诊及发热门诊病毒性肺炎快速筛查预警工具的建立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方案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历资料收集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结果 |
2.1 数据集建立 |
2.2 整体技术框架 |
2.3 模型结果 |
2.4 模型演示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病毒性肺炎诊断及防治预警综述 |
1. 病毒性肺炎的诊断 |
1.1 病毒性肺炎与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鉴别 |
1.2 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学检测方法 |
1.3 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学 |
1.4 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
2. 治疗及预防手段 |
2.1 病毒性肺炎的治疗 |
2.2 病毒性肺炎的预防 |
3. 监测与预警 |
3.1 我国监测预警体系的现状 |
3.2 疫情监测预警体系的发展方向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部分) |
已发表论文 |
参编论着 |
专利 |
所获奖励 |
参与课题 |
致谢 |
(4)发热门诊运用4R危机管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论文提纲范文)
1 4R危机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2 4R危机管理理论在我院抗击COVID-19疫情中的应用及结果 |
2.1 缩减管理 |
2.2 预备管理 |
2.3 反应管理 |
2.4 恢复管理 |
3 讨论 |
(5)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的管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健全指挥体系 |
2. NCP发热门诊全流程管理 |
2.1 制订并优化发热门诊工作流程,部分流程如下: |
2.2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
2.3 积极配合区指挥部 |
2.4 配合区指挥部加强门诊出入口管理 |
3. 基于院感管控下的NCP发热门诊布局设计与规划 |
3.1 功能分区 |
3.2 布局和建筑标准 |
4. 不同专科背景的医护人员配置、培训与管理 |
4.1 医师配置 |
4.2 护士配置 |
4.3 人员培训 |
4.4 人员排班与轮换 |
5. NCP医务人员防护举措 |
5.1 院感防护设施 |
5.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
5.3 工作人员防护 |
6. NCP发热门诊接诊、留观、集中隔离与收治住院标准 |
6.1 疑似病例 |
6.2 临床诊断病例 |
6.3 确诊病例 |
7. NCP核酸检测流程管理 |
8. 医护人员心理疏导 |
(6)发热门诊的标准化管理及中医药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化管理方法 |
1.1 组建发热门诊管理小组 |
1.2 制定工作制度和流程 |
1.2.1 标准化制度 |
1.2.2 标准化流程 |
1.3 信息电子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
1.3.1 患者信息管理 |
1.3.2 医务人员信息管理 |
1.3.3 管理人员微信工作群 |
1.3.4 感染科公众号 |
1.4 标准化管理要点 |
1.4.1 保证时效、优化管理 |
1.4.2 动态更新、流程合理 |
1.4.3 加强感控、保障安全 |
1.4.4 可靠采样、杜绝风险 |
1.4.5 完善随访、防控到位 |
1.4.6 科普宣教、服务于民 |
2 中医药防控技术 |
2.1 中医药诊疗方案的建立 |
2.2 中医药防控方案的建立 |
2.3 中医药环境消毒的实施 |
3 实施结果 |
3.1 电子信息管理 |
3.2 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执行率 |
3.3 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率统计 |
4 讨论 |
4.1 管理标准化以及动态优化的的重要性 |
4.2 中医药的介入为发热性疾病的防控提供更优化的方案 |
(7)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调查对象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
2.1 本章研究目的 |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
2.2.3 比较研究 |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
2.3.3 分析结果 |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
3.1 本章研究目的 |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
3.2.1 概况 |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
3.2.3 功能设置 |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
3.3.1 概况 |
3.3.2 功能设置 |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
3.4 比较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
4.1 本章研究目的 |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
4.4.2 选址策划 |
4.4.3 规模策划 |
4.4.4 功能策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今后研究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目录 |
附录A 问卷 |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
(8)非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建立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的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发热门诊与隔离留观病房区域布局 |
1.1.1 发热门诊与隔离病区选址 |
1.1.2 四区域划分 |
1.1.3 三通道设置 |
1.2 启动人力资源调配应急预案 |
1.2.1 各病区进行重组合并 |
1.2.2 组建人力资源储备库 |
1.2.3 人员统一调配与管理 |
1.3 完善疫情防控制度,进行全员培训及考核 |
1.3.1 制定制度与流程 |
1.3.2 组织防控知识培训 |
1.4 全院疫情防控管理 |
1.4.1 加大院内环境清洁、消毒监测力度 |
1.4.2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 |
1.4.3人员集中管理 |
1.4.4 病人分区域管理 |
2 讨论 |
2.1 健全医院防控体系,应对疫情期间非定点收治医院严密防控 |
2.2 建立应急调配梯队,高效调配人力资源 |
2.3 利用多维度防控知识培训,严防院内感染与医护人员感染 |
2.4 落实后勤保障,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 |
2.5 加强医护人员人文关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3 小结 |
(9)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引言 1.1 |
研究背景及评价意义 1.2 |
研究目的 1.3 |
评价指标 1.4 |
研究内容 第二章 |
材料与方法 2.1 |
调查点 2.2 |
研究方法及对象 2.3 |
数据收集 2.4 |
数据处理 2.5 |
质量控制 第三章 |
结果 3.1 |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病例上报情况 3.2 |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目标疾病病例发现途径分析 3.3 |
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的理解和使用情况调查 3.4 |
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运行现状调查 第四章 |
讨论 4.1 |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在发现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2 |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 4.3 |
如何改进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 4.4 |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
结论与建议 5.1 |
结论 5.2 |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工作流程 附录B |
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的认知和实践调查 附录C |
可能为不明原因肺炎的入院诊断筛查病名列表 附录D |
不明原因肺炎筛查表 附录E |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报告过程调查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
(10)北京市2009-2010年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发热人群的人口学特征与热度特征 |
3.2 发热门诊人数与气象要素的(滞后)相关性 |
3.2.1 春季滞后相关结果 |
3.2.2 夏季滞后相关结果 |
3.2.3 秋季滞后相关结果 |
3.2.4 冬季滞后相关结果 |
3.3 天气变化与就诊高峰日的关系 |
4 讨论 |
四、发热门诊病人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D]. 滕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新冠疫情下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D]. 曾谋.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急诊防控及病毒性肺炎快速预警工具建立[D]. 李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发热门诊运用4R危机管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J]. 王艳丽,周静,涂羚.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05)
- [5]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的管理要点[J]. 蔡广,章道华. 新疆医学, 2020(08)
- [6]发热门诊的标准化管理及中医药防控技术[J]. 李莹,武振红,沈亮,吴琛,董亮,张华春,平立,王奕,沈天白,陆巍,陈昕琳,张玮. 现代养生, 2020(Z4)
- [7]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8]非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建立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的应对策略[J]. 蓝惠兰,朱芳琳,董豪坚,刘晓聪,彭迳英,何焯欣. 全科护理, 2020(09)
- [9]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评价[D]. 王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2)
- [10]北京市2009-2010年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A]. 马盼,蒋艳峰,尹岭,黎檀实,王式功,尚可政.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