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省水利高级技工学校更名为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论文文献综述)
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1](2020)在《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化妆品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DPR-2020-0500005鲁药监规[2020]8号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局机关各处室、各检查分局、执法监察局:现将《山东省化妆品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省局反馈。本基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李兴军[2](2019)在《括号里的职教:技工教育概念起源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代"技"与"工"很少连用,多用"百工"指代,南宋诗人刘克庄首用"技工"。"技工"一词于晚清译Artisan始发端于中国。1903年,"技师"首现,1914年"技工"首现,1920年"技工学校"见报,1932年"技工训练"登场,1943年国防工业设计委员会首次采用"技工教育"概念,1947年《台糖通讯》再次界定"技工教育"。从源头看,技工类人才法制建设较为健全:在技术官员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按照技监、技正、技士、技佐系列称谓。在农业、工业、矿业领域,按照技师系列称谓。在航空、船舶、公路交通、电报电话、机械、农技等领域,按照技工系列称谓。"技工"发源于清末海军建设,盛行于民国航空、交通、军工等领域,战争年代是管制型战略资源,在军中曾分为技工上士、技工中士、技工下士,在民间即技术工人之统称,"技工"具有前沿性、技术性、稀缺性、高收入等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技工教育虽有中断,但整体是延绵不绝,蓬勃发展,并发展出与技工学校密切渊源的重庆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和一大批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可以说,"技工学校""技工训练""技工教育"等旨在培养技术工人的相关概念一直平行并有别于职业教育,在默默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话语系统雏形,有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陈沛酉[3](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王冲[4](2017)在《产业人才供给与行业大学发展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人才指的是行业部门中掌握相关产业技术、经验和管理知识,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具备一定的研发和改进能力,对行业相关政策、产业布局、科技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等拥有全局性、前瞻性的观点,可以将自身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效益和未来发展动力的人才。产业人才既包括高技能人才,也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其培养和供给对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世纪初以来,我国产业人才供需持续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本文通过文献检索、资料归纳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2001年-2016年间我国产业人才供需状况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各行业部门对产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产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供给数量均无法满足上述需求。本文认为这一矛盾的根源主要在于产业人才的供给方,因此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几类传统产业人才供给渠道的人才培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中学”形成产业人才、普通综合性高校以及普通职业技术学校等渠道的产业人才培养效果不佳;企业大学作为企业主导的在职培训和知识服务机构,虽然其产业人才培养效果较好,但设立门槛较高、资金投入巨大,一般中小企业无力承担;传统行业大学及高职院校培养产业人才的成本适中,效果显着,是我国目前主要的产业人才供给渠道,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传统行业大学去行业化倾向严重、传统行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机制不顺畅等。为了改善产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现状,本文着重探究了传统行业大学及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改革路径。与此同时,在吸收传统行业大学及高职院校和企业大学培养产业人才优势的基础上,本文创造性地提出由行业内企业以股份制形式共同投资组建股份制行业大学,并论述了其可行性、有效性与运行模式。研究表明,股份制行业大学在成本投入、企业获益和全行业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可作为传统产业人才供给渠道的有益补充。
张慧青[5](2017)在《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指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对接,被视为区域职业教育形成和特色发展的标志,而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常常转化为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之间的匹配与调适。本文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出发,教育领域聚焦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经济领域聚焦中观产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视角研究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产业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就业结构又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因为各个领域所需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又是通过不同的"专业"培养来实现的。而实际情况是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已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严重影响到高职的生存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也必然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呈现了怎样的规律和特征?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如何跟随产业结构发展实现科学动态调整的?由这些追问引发出问题意识,研究者试图从纵向的历史视角和横向的国别(地区)视角,通过策略的解读,来认识、发现、反思产业结构演进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互动规律及国外专业结构调整路径,以便为后续专业结构调整策略的提出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由此,论文沿着专业结构调整什么?(调整的内容)和怎么调整?(调整机制)的主线,回溯了建国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逻辑,国外研究则从内容和机制两大方面归纳了专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并以山东省为例对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间的现状、问题及高职专业招生预测作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山东省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理论和实践从来都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实证研究范式的运用旨在通过数据分析透析事物的本质,并归纳发展的一般规律。论文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的适应性做出了综合评价,并利用产业-高职偏离程度和高职-就业偏离程度两个指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高职专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吻合度做了分析,进而归纳了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厘清问题,旨在预测。论文采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求得2016-2020年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预计值,从而为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基于以上研究基础,论文尽可能的避免经验主义,总结归纳出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五大原则,从经验借鉴、科学规划、行动框架和具体措施四个层面提出了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并依据统计分析数据指出了山东省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上便是论文的几个主要章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逻辑""国(境)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经验借鉴"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结构适应性分析与评价""基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专业大类招生比率预测""基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原则和策略"的主要内容和行文逻辑。总体上,论文的研究过程是基于问题的不断追问,研究者的思维贯穿其中。因此,相对于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本研究也呈现了一种研究的方法论,以期在相关实证研究中向大家提供可相互交流和启发的研究范式。
山东省人民政府[6](2013)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认为鲁政发[2013]12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7](2013)在《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公告》文中指出
张忠[8](2010)在《创新发展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文中认为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国家重点综合性职业技术院校,也是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的七所技术学院之一,是山东省"技能扶贫培训"、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订单就业培训"的主要承办院校。学院集技师、高级技工职业资格教育和高职学历教育、成人大专教育、继续工程教育以及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是山东省重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近几年来,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主动适应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新校区的基础办学设施,努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该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突出技能培养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始终走在全省同类院校的前列,为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先后被国家和山东省有关部门授予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人才开发先进单位、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全国诚信和谐院校等荣誉称号。2008年,该院作为淄博市唯一一所接收安置四川地震灾区学生的院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抗震救灾突出贡献学校"。
陈慧青[9](2009)在《中国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布局结构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高校的空间分布、地理位置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高校布局结构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它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的纽带,影响着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论文以高校布局结构变革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高校布局的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遵循高校布局结构为何变革、如何变革以及变革什么的逻辑主线,采用文献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系统论、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和高等教育变革等理论的观照下,对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形成机理、空间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论文主要涉及四块内容:一是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历史回顾,重点探讨高校布局结构在不同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变革历程,并将建国后高校近60年的演变史总结为“两程四段”的过程,“两程”以改革开放为界,“四段”分别是建国初期(1949~1965)、“文革”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初期(1977~1991)和改革开放中后期(1992~)。高校布局结构在每个阶段变化的内容、特点与表现各不相同。二是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机理分析,通过对高校布局结构变革主体的力量变化、实现方式以及形成机制等问题的探讨,指出高校布局结构变革在国家、社会和高校三大主体相互作用的动力下,在实施手段或方式的措施保障以及作为约束条件的系统环境的变化中最终得以实现。三是从空间演变的角度审视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研究指出高校布局结构在宏观空间、中观空间和微观空间上的演变规律。从宏观上看,高校布局结构的四个演变阶段实质上是一个空间重构、空间断裂、空间延伸和空间整合的过程;从中观上看,高校布局结构的变革与城市的关系表现为集聚——扩散——再集聚的过程;从微观上看,高校与城市的空间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密切。四是从空间形态上总结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规律,通过“共时态”分析,指出高校布局结构分为六种空间模式,并对集中分布与分散分布两种经典模式的表现形态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共同作用、历史惯性的路径依赖、高校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外部效应的客观需要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张忠[10](2009)在《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加快学院建设和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按照山东省委、山东省水利厅党组的统一部署,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参加了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来,院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紧
二、山东省水利高级技工学校更名为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水利高级技工学校更名为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2)括号里的职教:技工教育概念起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工”与“技师”的起源定型 |
(一)“技”与“工”的古典含义 |
(二)“技工”一词的传入与引用 |
(三)“技工”含义的明晰 |
(四)“技师”的起源 |
(五)技工、技师、技士、技正等关系 |
二、“技工学校”与“技工训练班”起源 |
(一)“技工学校”起源 |
(二)“技工训练”起源 |
四、“技工教育”与“技工院校”起源与变迁 |
(一)“技工教育”起源与明晰 |
(二)“技术教育”改造与兴旺 |
(三)“技工教育”复苏与崛起 |
(3)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高等职业院校 |
二、组织转型 |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
一、文献考察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延伸个案法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组织文化整合 |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产业人才供给与行业大学发展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架构 |
1.4 研究使用的理论和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传统行业大学相关文献评述 |
2.2 传统行业高职院校和校企合作相关文献评述 |
2.3 “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相关文献评述 |
2.4 企业大学相关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产业人才供需现状 |
3.1 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对人才的需求 |
3.2 产业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统产业人才供给渠道分析 |
4.1 “干中学”形成产业人才的成本——收益分析 |
4.2 普通综合型高校培养产业人才的成本——收益分析 |
4.3 普通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产业人才的成本——收益分析 |
4.4 企业大学培养产业人才的成本——收益分析 |
4.5 传统行业大学及行业高职院校培养产业人才的成本——收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业大学发展改革 |
5.1 传统行业大学发展改革及国外借鉴 |
5.2 传统行业高职院校发展改革及国外借鉴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股份制行业大学探索 |
6.1 建立股份制行业大学的可行性 |
6.2 股份制行业大学的运作模式 |
6.3 股份制行业大学培养产业人才的成本——收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7.1 当前我国产业人才供需现状 |
7.2 传统行业大学发展改革建议 |
7.3 传统行业高职院校发展改革建议 |
7.4 建设并推广股份制行业大学 |
7.5 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形象 |
7.6 完善产业人才培养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厘清 |
一、高等职业教育 |
二、专业结构 |
三、产业结构 |
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分析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中的结构与功能理论 |
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三、教育内外部规律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进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逻辑 |
第一节 计划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形式探索期(1949-1979年) |
一、1949-1979年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 |
二、1949-1979年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的状况 |
三、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高职教育的兴起期(1980-1999年) |
一、1980-1999年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 |
二、1980-1999年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的状况 |
三、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
第三节 经济新常态与高职教育的繁荣期(2000-2015年) |
一、2000-2015年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 |
二、2000-2015年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的状况 |
三、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境)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境)外专业结构调整要素分析 |
一、专业设置调整 |
二、专业建设口径 |
三、专业师资建设 |
四、专业衔接关系 |
第二节 国(境)外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分析 |
一、政府的干预 |
二、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 |
三、内部机制 |
四、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构建反思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结构适应性分析与评价 |
第一节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分析 |
二、三次产业结构概况 |
三、区域产业结构比较 |
五、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分析 |
一、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布局分析 |
二、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分析 |
三、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分析 |
四、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分析 |
第三节 产业结构和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适应性评价分析 |
一、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介绍 |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和高职教育适应性评价过程 |
三、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适应性综合分析 |
第四节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问题分析 |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市场脱节、对口率不高 |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校际重复化、同质化较严重 |
三、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专业大类招生比率预测研究 |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 |
一、相关分析原理 |
二、偏相关分析的简介 |
三、山东省高职院校19个专业大类招生比率与山东省重点产业GDP比率的相关与偏相关分析 |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回归分析 |
一、回归分析原理 |
二、部分专业大类招生比率与对应产业GDP比率的回归分析 |
第三节 高职院校专业大类招生比率预测 |
一、山东省重点产业GDP的时间序列分析 |
二、山东省部分高职教育大类招生比率的预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产业结构和高职专业结构失衡原因分析 |
一、产业结构方面原因 |
二、高职专业结构方面原因分析 |
第二节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
一、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发展要求并适度超前 |
二、避免过于强调市场需求而趋于功利 |
三、坚持存量结构调整为主,以增量结构调整为辅 |
四、坚持高职院校自主调整、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
五、置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背景之中 |
第三节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
一、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
二、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方向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公告(论文提纲范文)
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公告第2013001号 |
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公告第2013004号 |
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公告第2013006号 |
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公告第2013005号 |
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公告第2013007号 |
(9)中国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第一章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系统论的指导思想 |
一、系统、结构与功能 |
二、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三、高校布局结构的特征 |
第二节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一、教育系统外各因素对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影响 |
二、教育系统内各因素对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影响 |
第三节 高等教育变革的理论 |
一、社会变迁研究概要 |
二、高等教育变革研究的理论框架 |
三、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理论意蕴 |
第二章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高校布局结构的变革 |
一、建国后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 |
二、建国后高校布局结构演变的历程 |
三、建国后高校布局结构变化的总结 |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今高校布局结构的变革 |
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 |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布局结构演变的历程 |
三、改革开放后高校布局结构变化的总结 |
第三章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主体的力量变化 |
一、计划经济时期各主体的角色地位 |
二、市场经济时期各主体的角色变化 |
第二节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实现方式 |
一、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主要方式 |
二、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方式选择与价值取向 |
第三节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形成机制 |
一、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动力源泉 |
二、手段或方式的实施——措施保障 |
三、系统环境的变化——约束条件 |
第四章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规律性认识(上):空间演变 |
第一节 高校布局结构的空间意蕴 |
一、关于空间 |
二、高校布局结构的空间意蕴 |
第二节 高校布局结构的宏观空间演变 |
一、空间重构 |
二、空间断裂 |
三、空间延伸 |
四、空间整合 |
第三节 高校布局结构的中(微)观空间演变 |
一、中观空间演变过程 |
二、微观空间结构演化 |
第五章 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规律性认识(下):空间形态 |
第一节 高校布局结构的空间模式 |
一、均匀分布与随机分布 |
二、集中分布与分散分布 |
三、条状分布与块状分布 |
第二节 集中与分散模式的表现形态 |
一、高校布局结构的宏观区位 |
二、高校布局结构的中观区位 |
三、高校布局结构的微观区位 |
第三节 集中与分散模式的形成原因 |
一、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共同作用 |
二、历史惯性的路径依赖 |
三、高校发展的内在诉求 |
四、外部效应的客观需要 |
结语 |
一、高校布局结构的多维性 |
二、一个审视高校布局结构演变的新视角 |
三、一种解释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理论架构 |
四、空间模式:高校布局结构的新诠释 |
五、高校布局结构发展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 |
附录二: 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
附录三: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 |
附录四: 普通高校历年合并情况 |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变动情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加快学院建设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放思想是发展的基础 |
二、更新观念是发展的关键 |
三、突出特色是发展的重点 |
四、创新机制是发展的保证 |
五、破解难题是发展的希望 |
四、山东省水利高级技工学校更名为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化妆品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通知[J]. 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36)
- [2]括号里的职教:技工教育概念起源与发展[J]. 李兴军. 职教论坛, 2019(10)
- [3]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4]产业人才供给与行业大学发展改革研究[D]. 王冲. 山东大学, 2017(02)
- [5]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张慧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6]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17)
- [7]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公告[J]. 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机构与行政, 2013(07)
- [8]创新发展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J]. 张忠. 山东水利, 2010(07)
- [9]中国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研究[D]. 陈慧青. 厦门大学, 2009(12)
- [10]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加快学院建设和发展[J]. 张忠. 山东水利,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