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大地测量学

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大地测量学

一、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大地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甘小雨[1](2021)在《对空监视雷达目标点迹融合算法研究与软件实现》文中认为对空监视雷达点迹融合算法将组网内多部雷达传来的信号处理后的点迹信息进行数据特征层处理,从而形成稳定性更强、跟踪精度更高的目标状态信息。因其对传感器依赖性小,通信需求较低,同时兼顾了处理数据的精确度和实时性,对空监视雷达点迹融合算法已成为目前工程实现最为可行的方法。因此发展对空监视雷达点迹融合算法研究对国土防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对空监视雷达点迹融合关键技术以及在线多雷达系统误差校正方法,设计并开发了对空监视雷达点迹融合跟踪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对空监视雷达点迹融合的数据处理架构,分析了点迹融合中产生雷达组网探测效能的关键技术,研究了各关键技术的技术特点,为点迹融合相关技术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支撑。(2)针对雷达系统误差的存在会导致产生相对同一目标的多条航迹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因子图模型和环状置信传播算法的在线多雷达系统误差校正方案,能够实现杂波环境中雷达系统误差的估计和校正,比经典的基于伪测量方程的方法有更低的OSPA距离。(3)针对为评估组网系统和点迹融合方法性能进行外场试验费时费力的问题,设计并开发了对空监视雷达点迹融合跟踪系统软件,能够实现组网雷达布局、雷达性能参数设置、目标轨迹设置和点迹融合跟踪等功能,方便对雷达组网和点迹融合进行仿真建模及性能评估。以上工作已通过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因子图模型的在线多雷达系统误差校正方法能够在杂波环境中有效配准雷达系统误差,设计的对空监视雷达点迹融跟踪系统在实际环境中能够有效运行。

高丽珍[2](2021)在《基于地磁/MEMS陀螺信息融合的旋转弹药姿态估计技术》文中指出论文以旋转弹药用地磁/MEMS陀螺组合姿态实时测量需求为牵引,围绕弹载传感信息的准确获取和高效融合问题,开展了旋转弹药外弹道运动模型构建、弹载地磁/MEMS陀螺信息模型建立及弹载应用简化、弹载地磁/MEMS陀螺输出模型参数快速标定与补偿、基于地磁/MEMS陀螺/弹道特征信息融合的弹体姿态估计及相应的试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论文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针对弹载地磁/MEMS陀螺测量信息中误差因素众多、建模复杂的难题,从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角度建立了弹载地磁综合磁测信息数学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椭球拟合和三位置组合的两步法现场快速标定方法。弹载地磁场信息综合磁测信息数学模型将地磁场测量中的30个标定参数简化为12个等效误差模型参数,参数的物理概念清晰、明确。基于椭球拟合和三位置组合的两步法现场快速标定方法根据矩阵正交化分解理论将地磁信息参数输出模型参数估计分解为:标准正交化过程和对准误差坐标正交旋转过程。标准正交化过程采用椭球拟合方法实现磁测信息的正交化、标准化及偏置参数估计;对准误差坐标正交旋转过程采用基于三位置磁测数据进行正交坐标系旋转欧拉角参数估计。仿真试验表明:该标定方法具有不需要现场标定基准设备、现场操作简单、误差参数标定精度高、弹载补偿算法计算实时性好的优点,便于弹载地磁场模型参数的现场标定与实时补偿,为外弹道飞行中弹体姿态的实时估计提供准确的地磁场测量数据。(2)针对发射过载造成弹载MEMS陀螺传感特性退化问题,从性能退化机理出发,分析了影响弹载MEMS陀螺测量精度的主要误差输入输出表现形式,建立了性能退化陀螺的等效线性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地磁信息哥氏效应模型的递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在外弹道初始段陀螺性能退化稳定后,利用地磁信息和弹体角速率间的哥氏效应,可以快速在线实时估计弹载MEMS陀螺灵敏度和零偏等6个性能退化参数,具有模型参数估计精度高、无需高精度标定设备、在线实时估计等优点,解决外弹道初始段弹载MEMS陀螺退化参数的在线实时标定难题,为外弹道飞行中的实时弹体姿态估计提供准确的弹体角速率测量数据。(3)针对旋转弹药全姿态实时准确测量瓶颈技术,提出了基于地磁/MEMS陀螺/弹道特性信息的序贯自适应EKF全姿态估计算法。该算法以旋转弹体运动模型为状态方程、地磁/陀螺敏感信息为观测量建立了姿态运动状态模型,采用序贯滤波和量测噪声自适应算法对弹载EKF滤波算法进行算法的实时性和自适应估计优化。仿真试验表明:该滤波算法充分利用地磁测姿误差不累积、陀螺测姿短时精度高、旋转弹外弹道姿态连续平滑的特点,可以实时估计弹体的姿态角、角速度、角加速度等信息,具有实时性好、估计精度高、可实时跟踪弹体机动姿态变化的优点,为外弹道飞行中的实时弹体姿态估计提供了新方法和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常规弹药制导化改造和新型智能弹药研制,加快我国精确武器的研发进程。还可推广应用于无人机、小型潜器、微纳卫星等小型载体的姿态信息测量领域。

王秀芳[3](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刘瑞红[4](2020)在《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自从诞生后,在近代战争中就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铁路甚至成为近代战争中交战双方的“生死线”,战时对于铁路无论敌我,该利用时就必须利用,该毁弃时也必须尽可能毁弃,否则都意味着失败。是利用,还是毁弃,取决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如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决策,从战略战术上适时地利用或毁弃铁路,往往成为生死成败的关键因素。“生死线”是铁路战争中对铁路的精准战略定位,它有时表现为进攻线、有时表现为防御线和封锁线、有时意味着生命线、有时意味着死亡线。它究竟是一条什么意义上的“线”,取决于铁路掌握敌我之手和如何对待铁路。铁路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死线”作用。本文着眼于铁路和抗日战争的互动关系研究,相关探讨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内容展开。明治维新之后,铁路逐渐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战争武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利用铁路线推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并利用铁路在沦陷区推行“囚笼政策”。日军为了争夺铁路控制权对中国铁路进行了破坏和摧残。为了保持其在华侵略的输血管道铁路的畅通,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对铁路实施殖民化管理,并采取了一些利于铁路维护和运营的措施,如修复旧路并修建新路、推行“爱路运动”、实行铁路联运等措施,以增强铁路的运输力。日本在沦陷区铁路运输以军运为主,同时肩负运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掠夺的资源和财富。但是由于中国军民的抗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铁路破袭战的开展,给予了日军铁路修复、新筑、营运以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始终未能保持铁路畅通。铁路为战争的交通利器,因而做好铁路战备十分必要和重要。国民政府铁路战备主要表现为将铁路纳入战时轨道,成立铁道运输司令部,完善铁路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等。同时国民政府又改善和充实了一些铁路线路的铁路设备,如抽换重钢轨、枕木及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车辆增强运输能力,增设电信设备,统一车辆调度,增筑和改进防空设备,增加站场设备提高运输效率,购储行车及紧急修理材料。另外国民政府还进行了一些战备铁路的修筑,如贯通粤汉铁路、修筑苏嘉铁路、修筑钱塘江铁路大桥等。最后国民政府还加强了铁路员工的战备动员,如增进铁路员工的联络合作、策动铁路员工的工作效率及储备铁路人才等。铁路建设与运输决定了战争的机动性。由于日本沿铁路线快速推进战争,致使抗日战争初期中国铁路大部分沦陷,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随之转移。为了保障大后方与战争前线及国际间的交通联络,国民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新修筑了一些铁路线。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提高铁路的抗战运输力,又采取了一系列铁路建设和管理措施,如完善铁路设备、强化联合运输机制、铁路线段联合办工、人事策励、交通机关与军队协同作战等。战时铁路运输主要以军运为主,同时兼顾非军事客货运输。由于战火的摧残及战时铁路器材、燃料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战时铁路的运输力,并致使铁路运输呈现不平衡性。虽然战时的环境制约了铁路运输效力,但是在铁路员工的奋勇斗争下,铁路还是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铁路由于其自身的运输优势,被视为本国国防的“国之重器”。战争时,铁路不仅是战争的战略后勤补给线,交战双方争夺的主要军事目标,交战双方的“生死线”,同时其本身也成为战争的直接武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发起的诸多战役,皆围绕破坏铁路的运营或争夺铁路干线的控制权而展开,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破击战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铁路争夺战。由于日军对中国铁路交通线的破坏和摧毁,致使中国的铁路随着国土的沦丧而不断地撤退和沦陷,而中国铁路员工在铁路撤退中奋勇抢拆、抢运,始终保持与军队共进退,以及在铁路沦陷后依然在沦陷区坚持与日军展开英勇斗争等行为,皆表现出了抗战期间铁路员工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民族精神。抗战14年,日本对中国铁路的破坏和摧残以及中国军队为时局所迫对铁路的自行破坏和拆除,直接和间接地造成了铁路的巨大损失,如铁路设施、产业设备、财产、营业以及铁路人员的损失等。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即将胜利前后,已经开始进行铁路复员的筹划与准备。但是由于国民政府铁路接收与复员目的是为了打内战的需要,这不仅暴露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和反动的本质,而且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铁路军事斗争,最终致使国民政府接收铁路和恢复交通的企图破产。通过对铁路与抗日战争的互动关系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铁路诞生后,在近代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改变了战争的战略、战术,也加大了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铁路事业在近代战争中得到了检验与考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战争的胜败决定了铁路的存亡;铁路在战争中不仅担负着重要的军运任务,也兼顾了非军事客货运输,但军事运输为其主要方面,但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致使铁路运输力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铁路是大国重器,铁路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近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铁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胜负,但铁路本身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任思远[5](2020)在《基于ZeroMQ的分布式雷达对抗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各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进步,现代电子战争已经演变成多种装备共同作战的对抗体系,利用数学建模和分布式技术可以模拟装备系统运作,进行多个系统协同工作的分布仿真,建立通用、拓展性强的分布式仿真框架有重要研究意义。现有的分布式仿真平台如DIS、HLA体系,进行仿真前需要布置通信组件环境,开发流程、子系统的拓展都较为繁杂,对开发人员分布式基础要求高等问题。近些年,以ZeroMQ消息传输技术为基础的分布式消息架构被广泛应用,参照现有分布式仿真平台的架构优点,以ZeroMQ为核心实现分布式雷达仿真平台,可以提高整体的通信效率、扩展性、实用性。文章以雷达对抗仿真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利用ZeroMQ消息传输技术实现分布式仿真系统,对ZeroMQ三种通信模式的特性进行对比,以此为核心建立分布式的消息架构。通过管理端、服务端、客户端三个分系统构成分布式仿真平台,在各分系统中利用不同通信模式的协作实现仿真时间管理,包括逻辑时间同步和计算仿真时间误差等功能。随之介绍仿真管理和场景管理两个平台的实现,包括信息分发、功能类、交互界面,平台开发采取统一的设计风格和模块建设方法。然后对参与分布式雷达对抗仿真的各个装备系统进行建模,包括雷达、侦察、干扰三个部分,分别从分布式仿真的角度进行建模,依靠功能级仿真高实时性、低数据量的优点完成任务级的仿真需求。最后,针对支援式、自卫式干扰战术的仿真需求,搭建分布式的红蓝方雷达对抗态势,想定作战场景,由各个装备平台协作对多种干扰样式如噪声压制干扰,密集假目标、同步拖引、切片脉冲叠加、角度波门挖空等欺骗式干扰进行仿真测试,并分析结果。对文章所研究的ZeroMQ分布式平台的有效性、实用性进行验证,足以满足雷达仿真的需求。本文实现的分布式雷达对抗由仿真管理平台、动态场景平台作为管理端和服务端对仿真进行支撑,根据仿真作战需求完成仿真子系统的开发。分布式仿真中的时间管理是将ZeroMQ的发布-订阅模式嵌套在请求-应答通信模式下,利用请求-应答模式的阻塞接收,使收发两方仿真任务严格同步,且满足多对一的连接需求,保证了在逻辑时间同步的前提下完成仿真中数据通信分发。在程序设计上依托QT引擎的多线程编程,使用统一的开发风格完成交互界面、数据通信、系统仿真等功能类,其中系统仿真中包含了子系统仿真所需的功能模块。借此保持分系统强复用性、仿真实时性和可扩展性,促进任务级的多作战方、多装备仿真更加接近实际的作战环境。

苏保文[6](2020)在《导航接收机强电磁场耦合特性及抗损毁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电磁脉冲武器逐渐进入现代战争,导航接收机等通信系统的生存能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尤其对于射频前端电路来说,其面临的考验更加显着。强电磁干扰信号进入射频前端电路敏感器件,如低噪声放大器,显着干扰敏感器件的正常工作甚至使其损毁,进而导致导航接收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失效。因此,为了提高设备的抗电磁损毁能力,针对导航接收机的强电磁场耦合特性和抗损毁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清楚强电磁脉冲特点的基础上,从理论和仿真两方面研究了电磁脉冲与接收机线缆的耦合特性,以及耦合信号对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造成的影响;并根据最严重的干扰情况设计了抗强电磁场损毁的限幅器和限幅低噪声放大器,为提高设备的抗电磁损毁能力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军事装备面临的最主要的三种电磁脉冲即高功率微波、高空核爆电磁脉冲和超宽带脉冲自身的时、频域特性,电磁脉冲的辐射传播特性,以及电磁脉冲造成的毁伤效果。然后,从理论和仿真两方面研究了强电磁脉冲与接收机线缆的耦合机理。首先通过对场线耦合物理模型分析,推导出传输线电报方程,进而解析出线缆上的耦合电压和电流。其次,建立场线耦合仿真模型,通过控制脉冲类型、入射方向以及线缆参数得到耦合规律和耦合程度最严重的情况。然后通过将耦合信号分别注入到射频前端电路和低噪声放大器模型中,得出干扰信号对电路的影响作用。最后,根据强电磁脉冲的干扰程度,确定了抗损毁的性能指标。通过分析二极管参数和电路结构对限幅性能的影响,完成了二极管的选型以及电路结构的设计。最终确定了基于PIN二极管的两级级联有源限幅电路。此外,根据接收机的性能需求,分别设计了发卡结构的半波长阶跃阻抗滤波器和两级低噪声放大器,并在此基础上最终研制了限幅低噪声放大器。仿真结果表明各自器件都满足电路抗损毁的需要,其中限幅器的起限电平为0d Bm,响应时间为2ns,功率容量为30d Bm,此时输出电平为3.5d Bm;限幅低噪放大器当输入功率小于-7d Bm,放大增益为31.12d B,当输入功率大于0d Bm,输出功率限制在25d Bm以下。

康艳超[7](2020)在《简便型北斗位置基准构建及实时定位应用》文中指出目前,以中国北斗为代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在民用高精度PNT服务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军事反恐、远程打击、远洋或偏远区域中,由于通信条件受控或受限、基准站缺失、无法自建框架网等原因,难以获取高精度全球绝对位置基准,进而难以实现全球或特定基准下的快速实时高精度定位服务。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较高保密性的北斗全球绝对基准+区域相对基准的高精度定位模式。主要思路如下:(1)在未知区域抛撒或布施小型低成本自供电北斗基准站装置,不与外界通讯的前提下,仅接收实时广播星历和观测数据流实现分米至厘米级单站全球绝对位置基准获取;(2)基于构建的全球绝对基准,研制基准站改正的单向增强实时差分定位算法,实现区域厘米级相对定位服务;(3)研究基准站无缝快速切换算法,实现当单一基准站被破坏时,能够无缝快速过渡至其他临时基准站上,基准切换误差控制在厘米级;(4)最后,在保密通讯的前提下,研究利用基于SSR全球增强改正数信息快速构建厘米级全球绝对基准和实现分米级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服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构建了一种基于北斗广播星历绝对位置基准确定的方法,利用广播星历获取开普勒轨道参数和钟差参数,联合伪距和载波观测值,对单站多天观测文件和导航文件进行静态序贯最小二乘解算,研究其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进而为该区域提供简便型绝对位置基准。数值算例结果显示:在静态环境下,北斗广播星历单天解平面和高程定位精度分别为30.0cm和20.0cm,若延长观测时长至7天,其平面和高程方向平均精度分别可收敛到9.5cm和14.3cm。(2)提出了一种简便的基准站无缝快速切换技术思路,研制了一种抛撒型的绝对基准硬件装置,构建了一种基于基准站改正的单向增强实时差分定位算法,实现了区域厘米级实时相对定位服务。数值算例结果显示:当基准站面临破坏或中断时,基准站快速换站策略对移动站动态定位的精度影响仅为厘米级。当不考虑基准站坐标差异和距离的影响,仅有模糊度重新初始化,所造成的平面和高程定位误差为3.4mm和10mm。在仅依靠广播星历支持下,该算法可以在自闭合区域提供分米级的绝对定位精度和厘米级的实时相对定位精度。(3)设计了基于SSR全球增强改正数信息快速构建厘米级全球绝对基准和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的技术思路,研究了SSR全球增强实时流产品解析的技术方法,计算论证了实时增强PPP定位的服务性能水平。数值算例结果表明:在观测时长为1h左右,北斗静态PPP可提供优于10cm的绝对位置基准精度,BDS/GPS组合定位相比单系统BDS定位在收敛速度、精度上分别可提升一倍和39.6%。北斗动态PPP可提供优于20cm的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精度,而BDS/GPS组合定位相比单系统北斗定位精度上可提升35%。

孙禹楠[8](2019)在《三维战场态势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战争已经是体系化的战争,战场目标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存在作战编队、通信网络、指挥控制、监视侦察等等复杂多样的关系,在军事地理信息系统中,将这些网络拓扑关系在三维战场中显示,也就是三维战场目标关系可视化的问题,这些目标间的关系,如何清晰直观地呈现于作战指挥人员面前是辅助决策中关键的一步。如今军事地理信息系统中,目标单体的表示基本成熟,但是目标间关系的表达仍然缺失。同时在战场环境下,拓扑关系的连线都受战场环境,主要是受地形影响,在地形数据下的可视化是战场可视化的基础,而目前的网络拓扑可视化并没有考虑地形的制约。当解决了基本的显示问题之后,还会面临在三维大量数据中如何更好地展示关键信息以便于人们理解的问题。本文就三维战场可视化的特点,从三维战场地形下的目标关系连接线绘制、多重的多样的关系的表示、多样信息的直观显示三个问题入手,对战场目标关系可视化进行了一定分析并给出了三个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然后主要实现了三维目标关系连接线的可视化显示,提出了一种基于凸包的三维跨掠式绘制方法,为整个战场网络可视化的展示奠定了基础。最后对目标关系的信息直观显示问题,实现了三维飞线显示效果;还进行了信息分类设计和实现,并对重要信息使用分级显示的方法,提升了对关系信息的展示能力,对三维战场中复杂数据的可视化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策[9](2019)在《多目标跟踪下的航迹生成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标跟踪与航迹生成作为信息融合技术的一个主要应用方面,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军事领域,及时准确地对敌方目标进行跟踪对我方的作战指挥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可能改变战局。航迹生成问题涉及了众多的研究内容,本文以目标跟踪为基础,主要对机动目标跟踪、基于模糊理论的多目标航迹关联和分布式航迹生成系统结构设计等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本文对信息融合模型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其中分布式信息融合系统在可靠性、精确性上具有很大优势,因此本文以分布式系统为基础构建航迹生成系统。然后针对分布式多传感器系统中传感器之间存在的时空不同步问题,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空间坐标系和时空对准方法。其次,针对目标状态估计问题,主要研究了应用于线性系统的卡尔曼滤波算法(KF)并介绍了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和无迹卡尔曼滤波(UKF)两种非线性滤波算法。针对机动目标的跟踪问题,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目标运动模型,用来匹配目标不同的真实运动状态,并主要研究了交互式多模型算法(IMM),并使用IMM算法对机动目标跟踪进行了仿真验证。再次,针对多目标跟踪问题研究了航迹关联算法。由于航迹关联中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对模糊理论进行了介绍,并着重研究基于模糊理论的航迹关联算法。模糊C均值聚类(FCM)算法对多目标航迹关联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该算法只考虑了当前时刻的目标状态,在航迹交叉或分叉时关联效果有所下降。本文考虑到运动目标当前时刻的航迹状态与历史状态之间存在关联性,引入了综合模糊相似度的思想,将当前时刻的航迹关联计算与历史关联信息相结合,提出了FCM综合模糊相似度航迹关联算法。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与经典FCM算法和统计关联算法相比关联正确率更高。最后,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航迹融合算法,对于数据异步问题研究了异步航迹预测融合算法,并且提出了一种多平台多传感器航迹生成系统结构,通过设计算法流程以及仿真环境,对航迹生成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多目标多传感器目标跟踪中,该系统结构融合航迹的效果比单平台的跟踪效果更好。

李巍[10](2019)在《仪器仪表机动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高尖端技术不断发展,军队武器装备随之更新换代,军事计量技术在装备综合保障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准确的对仪器仪表现场进行计量,不仅可以节约资金、争取时间,还利于作战人员准确、快速的掌握武器装备的技术状态,发挥其作战性能。装备越发展、越先进,计量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现代战争要求武器装备要联得通、测得精、打得准,都需要计量来保证。因此,研制一套机动性强、功能齐备的计量系统,并采用自动测试技术,提高系统计量效率,对我国军事计量保障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机动计量装备保障的需求,紧紧围绕保证机动计量的准确性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分别从仪器仪表机动计量系统的方案设计、自动测试系统设计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三个关键技术层面展开研究。本文的工作围绕:(1)确定仪器仪表机动计量系统的设计要求;(2)对自动测试软硬件设计进行了研究,设计出适合本系统的技术方案,并确定了测试系统设备线缆的连接,实现了针对**装备仪器仪表进行现场、快速检定的高效率自动测量;(3)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确定系统由军用越野车底盘承载,采用定制方舱为计量提供稳定的温度、湿度、电磁屏蔽环境,并进行抗振动、防静电等设计;方舱内配备高精度计量标准源、自动测量与控制系统、稳定可靠的供配电系统,方舱内空间利用合理,操作空间符合人机工程要求,满足仪器仪表机动计量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4)对系统进行试验与验证,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工作在于设计了一套自动测试系统的方案,该方案通过硬件、软件的结合,实现了自动测试的功能,并配置一套免编程软件开发平台,给未来装备预留了接口,可随时开发各种型号的校准仪表程序,不需要再编写繁琐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具备高准确度、高效率、运行稳定性好、人为干预小、人为错误少等优点,计量校准效率成倍提高,可达到对**装备仪器仪表进行现场、快速计量校准目的。

二、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大地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大地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对空监视雷达目标点迹融合算法研究与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对空监视雷达组网系统
        1.2.2 点迹融合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点迹融合关键技术
    2.1 点迹融合数据处理架构
    2.2 时空配准
        2.2.1 空间配准
        2.2.2 时间配准
    2.3 点迹关联
        2.3.1 全局最近邻数据关联
        2.3.2 联合概率数据关联
    2.4 航迹滤波与更新
        2.4.1 粒子滤波器
        2.4.2 交互式多模型滤波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在线多雷达系统误差校正点迹融合滤波器
    3.1 系统误差的影响
    3.2 基于伪测量方程的方法
        3.2.1 系统误差的伪测量方程
        3.2.2 算法流程
    3.3 基于环状置信传播的方法
        3.3.1 因子图与置信传播算法
        3.3.2 问题的因子图表示
        3.3.3 环状置信传播基于粒子的实现
    3.4 仿真分析
        3.4.1 性能指标
        3.4.2 仿真设置
        3.4.3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空监视雷达点迹融合跟踪系统开发
    4.1 系统方案设计
        4.1.1 系统需求分析
        4.1.2 系统架构设计
        4.1.3 软件模块划分
    4.2 模块详细设计
        4.2.1 插件管理器模块
        4.2.2 核心插件模块
        4.2.3 点迹生成模块
        4.2.4 点迹融合模块
        4.2.5 数据可视化模块
    4.3 软件平台实现
        4.3.1 图形用户界面与操作
        4.3.2 系统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基于地磁/MEMS陀螺信息融合的旋转弹药姿态估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弹载姿态测试关键技术及测试方法分析
        1.2.1 制导炮弹姿态测试环境及关键技术分析
        1.2.2 弹载姿态测试方法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陀螺仪的发展现状
        1.3.2 磁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1.3.3 制导弹药姿态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3.4 地磁/陀螺传感参数标定技术现状
        1.3.5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弹药姿态实时估计技术
        1.3.6 旋转弹姿态测量的关键技术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旋转弹药外弹道模型与弹载传感信息理想模型
    2.1 坐标系统及相互间的转换
        2.1.1 描述弹体运动的坐标系定义
        2.1.2 坐标系参数间的几何关系
    2.2 旋转弹药外弹道模型
        2.2.1 旋转弹体动力学方程
        2.2.2 旋转弹运动学方程
        2.2.3 有控飞行段的弹体控制方程
    2.3 弹载地磁/陀螺信息理想模型
        2.3.1 弹载地磁信息理想模型
        2.3.2 弹载陀螺信息理想模型
    2.4 典型旋转弹药外弹道模型计算机仿真
        2.4.1 无控抛物线空气弹道及弹载传感器仿真
        2.4.2 机动飞行空气弹道及弹载传感器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弹载地磁/MEMS陀螺传感信息分析与建模
    3.1 弹载三轴磁传感器测量模型分析
        3.1.1 三轴磁传感器制造误差机理分析与建模
        3.1.2 磁传感信息与弹体系间机械对准误差角机理分析与建模
    3.2 弹体磁干扰误差机理分析与建模
        3.2.1 弹载干扰磁场源分析
        3.2.2 弹载干扰磁场特性
    3.3 弹载磁传感矢量信息综合模型
    3.4 弹载MEMS陀螺传感测量误差模型
        3.4.1 弹载MEMS陀螺发射过载后功能退化
        3.4.2 弹载MEMS陀螺输出等效数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弹载地磁/微陀螺快速标定技术
    4.1 弹载地磁传感等效模型的正交化分解
    4.2 基于椭球拟合算法的弹载地磁传感标准正交化标定
        4.2.1 椭球拟合标定算法理论分析
        4.2.2 弹载地磁传感标准正交化标定
        4.2.3 试验验证及分析
    4.3 基于三位置法的弹载磁传感器对准误差标定
        4.3.1 弹载磁传感器对准误差标定方法分析
        4.3.2 对准误差角现场快速标定及补偿算法
        4.3.3 三位置法对准误差标定算法误差分析
        4.3.4 基于弹载磁传感模型参数的地磁场数据获取
        4.3.5 试验验证及分析
    4.4 基于地磁信息的弹载微陀螺在线标定
        4.4.1 地磁矢量的哥氏定理
        4.4.2 基于地磁信息的弹载MEMS陀螺退化参数在线估计方法
        4.4.3 试验验证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弹道模型/地磁/微陀螺信息的弹体姿态实时估计
    5.1 自由飞行段纯地磁测姿算法
        5.1.1 单历元的地磁测姿算法
        5.1.2 基于地磁/弹道特征信息的EKF姿态估计算法
    5.2 机动飞行段的地磁/微陀螺信息融合姿态估计算法
        5.2.1 基于地磁/陀螺/弹道特征信息融合的弹体全姿态估计算法
        5.2.2 改进型EKF弹体姿态信息实时估计
    5.3 弹体姿态估计算法仿真试验及分析
        5.3.1 无控抛物线空气弹道仿真试验
        5.3.2 针对地面机动目标的机动弹道仿真试验
        5.3.3 针对空中机动目标的机动弹道仿真试验
        5.3.4 各姿态估计算法实时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铁路与日本侵华
    第一节 日本对华的铁路交通战
        一、日本利用铁路线推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二、日本利用铁路线在沦陷区推行“囚笼政策”
        三、对中国铁路的破坏和摧残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管理和修建
        一、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殖民化管理
        二、沦陷区旧线修复和新线修建
    第三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运输
        一、日本铁路军运理论的形成及运用
        二、沦陷区铁路运输体制与措施
        三、沦陷区铁路的运营
    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的铁路战备
    第一节 铁路纳入战时轨道的准备
        一、成立铁道运输司令部
        二、完善铁路法规、规章
        三、确立和改进战时铁路管理制度
    第二节 铁路设备的改进和战备铁路的修建
        一、改进铁路设备
        二、修建战备铁路
    第三节 铁路员工的战备动员
        一、增进铁路员工的联络
        二、增强铁路员工的效能
        三、储备铁路人才
    小结
第三章 国统区战时铁路建设和运输
    第一节 战时铁路建设
        一、赶筑联络国内国际的西南西北铁路网
        二、战时铁路建设的特点
    第二节 战时铁路运输
        一、增强铁路运输力的措施
        二、铁路军运及非军事客货运输
        三、铁路运输的限制因素
        四、铁路运输的不平衡
        五、铁路员工维持运输的艰苦斗争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军民的铁路交通战
    第一节 铁路交通战在现代战争中的意义
        一、交通为直接战争武器
        二、现代战争必须依靠交通
        三、现代战争的战略目标
        四、现代战争的战略后勤补给线
    第二节 铁路破击战和争夺战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破击战
        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铁路争夺战
    第三节 战时铁路的沦陷与撤退
        一、铁路撤退
        二、铁路沦陷
    小结
第五章 铁路损失与战后铁路复员
    第一节 铁路损失的估计
        一、日本投降时各主要铁路受损状况
        二、铁路设施及人员的损失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铁路复员
        一、铁路复员的筹划
        二、铁路复员的的实施
        三、接收铁路与恢复交通的破产
    小结
余论 关于“铁路战争”“铁路与战争”的思考
    一、铁路之于战争的价值
    二、铁路与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
    三、战争是对铁路事业的检验和考验
    四、关于战争与铁路的悖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5)基于ZeroMQ的分布式雷达对抗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ZeroMQ的分布式仿真方案
    2.1 雷达对抗仿真概述
        2.1.1 雷达对抗
        2.1.2 雷达对抗仿真功能需求
    2.2 分布式仿真系统框架
        2.2.1 ZeroMQ消息传输技术
        2.2.2 分布式消息架构设计
        2.2.3 仿真时间管理设计
    2.3 仿真管理平台模型设计及实现
        2.3.1 平台结构及功能实现
        2.3.2 软件接口设计
        2.3.3 交互界面设计
    2.4 动态场景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
        2.4.1 软件功能概述
        2.4.2 坐标系转换模块
        2.4.3 信息传输模块
        2.4.4 通信接口及交互界面设计
    2.5 仿真分系统平台设计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对抗装备仿真系统建模
    3.1 雷达系统仿真建模
        3.1.1 分布式仿真中雷达仿真方法
        3.1.2 单周期仿真任务计算
        3.1.3 天线方向图模块
        3.1.4 功率计算模块
        3.1.5 信号处理模块
        3.1.6 目标检测模块
        3.1.7 雷达系统仿真测试
    3.2 侦察系统仿真建模
        3.2.1 侦察仿真系统概述
        3.2.2 参数测量模块
        3.2.3 信号分选识别模块
    3.3 干扰系统仿真建模
        3.3.1 干扰仿真系统概述
        3.3.2 噪声遮蔽干扰
        3.3.3 距离多假目标干扰
        3.3.4 同步拖引干扰
        3.3.5 切片脉冲叠加干扰
        3.3.6 角度波门挖空干扰
    3.4 对抗系统仿真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雷达对抗系统仿真测试
    4.1 雷达对抗仿真场景想定
        4.1.2 支援式干扰仿真场景想定
        4.1.3 自卫式干扰仿真场景想定
    4.2 分布式仿真系统结构
    4.3 分布式仿真成员信息交互
    4.4 分布式仿真测试结果及分析
        4.4.1 支援式干扰场景仿真测试
        4.4.2 自卫式干扰场景仿真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导航接收机强电磁场耦合特性及抗损毁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强电磁脉冲环境
    2.1 电磁脉冲的种类
        2.1.1 高空核爆电磁脉冲
        2.1.2 超宽带电磁脉冲
        2.1.3 高功率微波脉冲
        2.1.4 几种脉冲源的特征参数
    2.2 电磁脉冲的毁伤能力
        2.2.1 电磁脉冲的覆盖范围
        2.2.2 电磁脉冲的毁伤强度
        2.2.3 电磁脉冲的毁伤效果
    2.3 本章总结
3 电磁脉冲与接收机的耦合特性研究
    3.1 电磁脉冲的耦合途径分析
    3.2 电磁脉冲的线缆耦合机理分析
        3.2.1 单线对地耦合模型的计算
        3.2.2 屏蔽线缆耦合模型的计算
    3.3 电磁脉冲与线缆的耦合仿真分析
        3.3.1 不同电磁脉冲类型场线耦合仿真分析
        3.3.2 不同入射场方向场线耦合仿真分析
        3.3.3 不同线缆类型场线耦合仿真分析
        3.3.4 不同线缆长度场线耦合仿真分析
        3.3.5 不同线缆离地高度场线耦合仿真分析
        3.3.6 不同线缆半径场线耦合仿真分析
    3.4 接收机射频电路耦合仿真分析
        3.4.1 接收机射频前端仿真分析
        3.4.2 低噪声放大器仿真分析
    3.5 本章总结
4 限幅器相关原理以及设计
    4.1 限幅器理论
        4.1.1 限幅器的工作原理
        4.1.2 PIN二极管理论
        4.1.3 限幅器的技术指标
    4.2 限幅器设计
        4.2.1 限幅器的设计指标
        4.2.2 PIN二极管的选型
        4.2.3 限幅器电路结构设计
        4.2.4 限幅器的整体仿真
    4.3 本章小结
5 限幅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5.1 带通滤波器设计
        5.1.1 滤波器设计指标
        5.1.2 滤波器结构设计
    5.2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5.2.1 低噪放的设计指标
        5.2.2 低噪放电路的设计
    5.3 限幅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5.4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简便型北斗位置基准构建及实时定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广播星历的实时单点定位技术
        1.2.2 基于基站增强的实时精密定位技术
        1.2.3 基于SSR信息的实时精密单点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精密单点定位基本理论
    2.1 精密单点定位基本原理
        2.1.1 数学模型
        2.1.2 参数估计方法
    2.2 观测误差的处理策略
        2.2.1 卫星端误差处理策略
        2.2.2 信号传播路径相关误差处理策略
        2.2.3 接收机端误差处理策略
    2.3 基于增强信息的精密单点定位
        2.3.1 基于基准站增强信息的PPP
        2.3.2 基于SSR全球增强改正的PPP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北斗广播星历的绝对位置基准确定与精度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北斗广播星历绝对位置基准确定的方法
        3.2.1 卫星位置和钟差处理策略
        3.2.2 信号内部时延误差改正
        3.2.3 基于北斗广播星历的绝对位置基准确定的流程
    3.3 实验分析
        3.3.1 基于北斗广播星历绝对基准确定的精度分析
        3.3.2 BDS、GPS和GPS/BDS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斗绝对基准切换及区域增强定位应用
    4.1 引言
    4.2 简便型北斗绝对基准装置设计及实验
        4.2.1 北斗绝对基准装置设计
        4.2.2 实验分析
    4.3 北斗绝对基准的切换策略及实验分析
        4.3.1 北斗绝对基站的切换策略
        4.3.2 实验分析
    4.4 区域增强PPP定位应用
        4.4.1 数据处理流程
        4.4.2 定位精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SR信息的实时精密单点定位
    5.1 引言
    5.2 实时数据获取
    5.3 基于SSR的实时轨道钟差恢复
        5.3.1 实时卫星轨道恢复
        5.3.2 实时卫星钟差恢复
    5.4 实时轨道精度分析
    5.5 实时钟差精度分析
    5.6 RT-PPP定位性能分析
        5.6.1 静态BDS、GPS和BDS/GPS绝对位置基准精度分析
        5.6.2 动态BDS、GPS和BDS/GPS实时增强定位精度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三维战场态势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三维显示相关理论
    2.1 地理测绘基础
        2.1.1 数据高程模型
        2.1.2 测地线
    2.2 图形学与计算几何基础
        2.2.1 球面细分插值
        2.2.2 三次贝塞尔曲线
        2.2.3 凸包
第三章 战场目标关系可视化模型
    3.1 战场网络可视化
    3.2 战场地形下的目标关系连接线绘制
        3.2.1 绘制流程
        3.2.2 融合替换策略
    3.3 重要信息分级处理
        3.3.1 多重关系的偏移绘制
        3.3.2 按重要信息分级显示
    3.4 多样信息直观显示
第四章 基于凸包的地势拟合曲线设计与实现
    4.1 军事标绘地形匹配
        4.1.1 现有工程中常用的绘制方法
        4.1.2 最新研究中的跨掠式绘制方法
        4.1.3 绘制方法对比分析
    4.2 保凸跨掠式绘制
        4.2.1 算法流程
        4.2.2 贝塞尔曲线保凸设计
第五章 基于GLSL的多样信息直观显示
    5.1 GLSL
    5.2 连线显示效果增强
    5.3 多样信息的分段样式绘制
第六章 战场态势二三维联动显示
    6.1 态势标绘二三维联动框架
    6.2 场景实验分析
        6.2.1 实验目的
        6.2.2 分段样式绘制性能分析
        6.2.3 保凸线效果分析
        6.2.4 保凸线性能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多目标跟踪下的航迹生成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数据融合系统的模型和结构
        2.2.1 数据融合功能模型
        2.2.2 数据融合的级别
        2.2.3 数据融合的通用系统结构
    2.3 数据融合中的时空配准算法
        2.3.1 坐标系选择
        2.3.2 常用的坐标系转换
        2.3.3 时间配准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标状态估计技术
    3.1 引言
    3.2 目标状态估计算法
        3.2.1 卡尔曼滤波算法
        3.2.2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3.2.3 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
    3.3 目标运动模型
        3.3.1 匀速模型
        3.3.2 匀加速模型
        3.3.3 协同转弯模型
        3.3.4 Singer模型
        3.3.5“当前”统计模型
    3.4 交互式多模型算法
    3.5 算法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传感器多目标航迹关联
    4.1 引言
    4.2 模糊聚类理论
        4.2.1 模糊聚类理论
        4.2.2 模糊隶属度函数
    4.3 航迹关联算法
        4.3.1 FCM聚类算法
        4.3.2 基于高斯隶属度函数的关联算法
        4.3.3 模糊相似矩阵的关联判决
    4.4 改进的FCM综合相似度关联算法
        4.4.1 基于综合模糊相似度的FCM关联算法
        4.4.2 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平台多传感器航迹融合
    5.1 引言
    5.2 航迹融合算法
        5.2.1 简单凸组合融合算法
        5.2.2 互协方差加权融合算法
        5.2.3 分层融合算法
    5.3 异步融合算法
    5.4 多平台多传感器航迹生成系统设计
        5.4.1 仿真系统结构设计
        5.4.2 仿真环境
        5.4.3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仪器仪表机动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机动计量系统的设计要求
    2.1 系统构成
        2.1.1 方舱
        2.1.2 标准仪器
        2.1.3 测试系统
    2.2 系统技术指标
        2.2.1 计量系统总体技术指标
        2.2.2 方舱与车辆技术指标
        2.2.3 标准仪器技术指标
        2.2.4 空调技术指标
        2.2.5 控制计算机技术指标
    2.3 系统的工作原理
    2.4 系统的设计要求
        2.4.1 方舱设计要求
        2.4.2 电磁兼容性设计要求
        2.4.3 安全性设计要求
        2.4.4 计量环境设计要求
        2.4.5 振动设计要求
        2.4.6 供电设计要求
        2.4.7 标准仪器要求
        2.4.8 测试系统功能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测试系统总体方案
    3.1 硬件设计
        3.1.1 控制计算机
        3.1.2 KVM操作终端
        3.1.3 机架式键盘
        3.1.4 显示器
        3.1.5 交换机
        3.1.6 打印机
    3.2 软件设计
        3.2.1 软件设计原则
        3.2.2 软件平台的选择
        3.2.3 软件开发
        3.2.4 软件运行环境要求
    3.3 测试系统设备线缆连接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方舱的设计与实现
        4.1.1 舱内设备布局
        4.1.2 机柜
        4.1.3 安全窗
        4.1.4 后门
        4.1.5 电源孔口
        4.1.6 配电箱
        4.1.7 空调及风道
        4.1.8 UPS电源
    4.2 标准仪器选型
        4.2.1 低频系统标准仪器
        4.2.2 射频A系统标准仪器
        4.2.3 射频B系统标准仪器
    4.3 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1 测试系统硬件
        4.3.2 测试系统软件
    4.4 六性设计
        4.4.1 安全性
        4.4.2 维修性
        4.4.3 可靠性
        4.4.4 环境适应性
        4.4.5 测试性
        4.4.6 保障性
    4.5 电磁兼容性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跑车试验
    5.2 控制计算机高低温试验
    5.3 部队试用验证
        5.3.1 部队仪器现场计量
        5.3.2 试用证明文件
    5.4 计量系统数据准确性测试与验证
        5.4.1 使用相同仪器验证的方法
        5.4.2 实验室验证的结果
    5.5 软件测试与验证
        5.5.1 测试基本信息
        5.5.2 被测软件概述
        5.5.3 测试环境
        5.5.4 测试过程
        5.5.5 测试结果
        5.5.6 软件更改及分析
        5.5.7 评估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大地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对空监视雷达目标点迹融合算法研究与软件实现[D]. 甘小雨.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地磁/MEMS陀螺信息融合的旋转弹药姿态估计技术[D]. 高丽珍. 中北大学, 2021(01)
  •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4]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D]. 刘瑞红. 苏州大学, 2020(09)
  • [5]基于ZeroMQ的分布式雷达对抗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D]. 任思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导航接收机强电磁场耦合特性及抗损毁的技术研究[D]. 苏保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简便型北斗位置基准构建及实时定位应用[D]. 康艳超. 长安大学, 2020(06)
  • [8]三维战场态势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D]. 孙禹楠.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19(02)
  • [9]多目标跟踪下的航迹生成问题研究[D]. 王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仪器仪表机动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巍.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大地测量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