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血干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希望之光(论文文献综述)
邱明月[1](2021)在《EZH2抑制剂DZNep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髓系白血病(Chor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基因突变或染色体易位导致的造血干细胞分化阻滞、造血功能失调的恶性血液疾病。多项研究表明,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PRC2(Polycomb Group Protein2,PRC2)蛋白复合体中重要组成亚基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通过调节H3K27me3修饰影响疾病进程。EZH2介导的表观遗传修饰是一种可逆的动态调控过程,虽然目前使用EZH2的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连续用药易产生耐药性,且由细胞非特异性而导致的多种副作用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阐明EZH2的具体调控机制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选用EZH2小分子抑制剂DZNep处理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系的实验方法探讨EZH2对CML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首先通过实时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检测发现DZNep处理K562后EZH2表达显着降低,全基因组H3K27me3修饰水平也显着下降,而H3K9ac修饰水平显着上升。同时,通过MTS法与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发现,DZNep显着抑制细胞增殖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促进红系分化,但细胞周期未显着变化。为了探索EZH2在红系分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课题运用Encode数据库中K562与人类CD34+髓系细胞的组蛋白修饰的CHIP-Seq数据进行系统分析。H3K9ac修饰基因显着富集在造血细胞红系分化调控相关通路,而H3K27me3修饰基因未在红系分化通路富集。为了证明EZH2与H3K9ac修饰的相关性,本课题在K562细胞中敲低EZH2基因,结果表明EHZ2下调显着促进了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P300的上调,因此EZH2下调改变H3K27me3甲基化水平促进P300表达。接下来,在K562中敲低乙酰基转移酶P300,并分析细胞生物学行为。结果发现,敲低P300显着抑制K562细胞的红系分化。为了证明H3K9ac促进红系分化的机制,本课题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敲低P300后红系分化标记基因TAL1、MED1、TRIM58、GATA1的表达,结果表明敲低P300显着下调了TAL1、MED1、TRIM58、GATA1的mRNA水平。以上结果表明,DZNep通过抑制EZH2介导的H3K27me3修饰,促进乙酰基转移酶P300的表达,从而调节H3K9ac修饰,进而影响GATA1、TAL1、MED1、TRIM58等红系分化相关的重要基因表达。本研究为DZNep治疗CML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发现了组蛋白不同修饰位点的相互调控对红细胞产生中的重要功能,并为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陈仪[2](2021)在《CD109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CD109是一种细胞膜蛋白,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表达上调。它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在血液系统肿瘤KG-1a细胞系中,首次分离并鉴定出CD109。目前,关于CD109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生信分析,结果表明CD109与AML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但仍不清楚CD109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具体作用及机制。本研究旨在检测CD109 mRNA和膜蛋白在各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D109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究CD109与ALL发病的关系;在细胞水平初步探究CD109对ALL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方法:采集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医的91例ALL患者以及17例正常人的骨髓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测定患者CD109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CD109的表达与患者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检测ALL患者CD109膜蛋白的表达情况。此外,还检测了9种白血病细胞系中CD109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Nalm6细胞CD109+和CD109-亚群,探究CD109对Nalm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1.正常对照组的CD109 mRNA中位数为1.551(0.352-8.957);初发B-ALL的CD109 mRNA中位数为12.725(0-58.835);初发T-ALL mRNA的CD109中位数为6.800(0.141-75.014);复发ALL的CD109 mRNA中位数为8.535(0.033-70.375);缓解ALL的CD109 mRNA中位数为2.380(1.111-10.246)。ALL初发及复发患者的CD109 mRNA表达水平上调,显着高于ALL缓解患者(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5)。ALL初发患者与复发患者间的CD109mRNA表达没有差异。ALL缓解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ALL患者的CD109水平与外周血Hb浓度、血清LDH水平呈负相关,与其他实验室指标如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数、染色体异常以及基因突变无相关性。2.CD109在B-ALL患者原始细胞中的阳性率为32.4%,中位MFI为9.36(1.15-23.98)。ALL患者骨髓原始细胞中CD109的百分比以及MFI均高于成熟淋巴细胞(P<0.05)。此外,CD109的表达在造血细胞的不同分化阶段也有差异在CD34+CD38+CD90+原始细胞群中CD109的MFI最高,但和长期造血干细胞CD34+CD38-CD90+亚群没有差异,两者显着高于短期造血干细胞CD34+CD38-CD90-亚群(P<0.01)。CD90+原始细胞中CD109的百分比高于CD90-原始细胞(P<0.05),而CD123+原始细胞与CD123-原始细胞的CD109百分比没有差异。3.CD109 mRNA在Nalm6、Kasumi、RPMI8226、Kopt-k1白血病细胞系中表达上调,Kasumi细胞中表达最高。MFC结果显示,CD109膜蛋白在Kopt-k1细胞系的阳性百分比最大(97.22%),在Kasumi细胞中的荧光强度最高。(MFI=28.07)。4.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Nalm6细胞系中CD109+和CD109-细胞群,甲基纤维素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Nalm6-CD109+细胞亚群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2.60%、23.00%、23.60%,Nalm6-CD109-亚群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8.80%、17.20%、18.60%。两者相比,差异显着(P<0.05)。Nalm6细胞CD109+亚群产生的集落数目多于CD109-组,同时集落更大。结论:初发及复发ALL患者的CD109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而在正常人和ALL缓解病人中CD109低表达,提示CD109可能与ALL的发病有关。在ALL病人中,CD109蛋白主要表达于CD34+CD38+CD90+原始细胞亚群。在多种造血系统肿瘤细胞系中CD109的表达存在差异,在B-ALL细胞系Nalm6中,CD109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
王丽霞[3](2021)在《CD109在初发AML中的表达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膜蛋白CD109在初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不同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从AML患者原代细胞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G-1a两方面研究CD109在干祖细胞不同细胞群体中的表达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确诊的86例初发AML患者初诊时骨髓标本,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检测CD109 m 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D109与初发AML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检测CD109在AML患者的骨髓标本及人急性白血病髓细胞系KG1-a中的不同细胞群不同免疫标记物或组合(Panels)的阳性表达率(Gate%)和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1.通过RT-q PCR法检测CD109基因在AML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109在M0、M4组有表达升高(p<0.05,p<0.01),M1组表达有升高的趋势,但是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p=0.1052)。根据CD34表达情况将AML患者分为CD34阳性和CD34阴性组,结果表明,CD109在CD34阳性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CD34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CD34阴性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CD34阳性的患者中,CD109的表达在FLT3-ITD突变型组明显高于野生型组(P<0.01)。按核型危险度分层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为3组:预后良好组,预后中危组和预后不良组,结果发现在CD34阳性组中,CD109的表达在预后不良组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中危组(p<0.05)。在CD34阴性组中,CD109的表达在预后中危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在AML患者中,CD109的表达在AML-ETO融合基因阴性组中明显高于阳性组(p<0.05)。3.依据CD109在AML患者中m RNA表达水平的中位数(RQ=2.976),将CD34阳性AML患者分为CD109高表达组和CD109低表达组,分析CD109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初发AML患者的各种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我们的分析结果是CD109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分别在NCCN危险分层、核型分类、FLT3-ITD基因突变的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4.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109在AML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gate%)和中位荧光强度(MFI),结果发现与CD34阴性组相比,CD109在CD34阳性组中原始细胞的表达率明显高于CD34阴性组(p<0.05);在CD34阳性患者中,CD109在原始细胞中CD34阳性细胞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CD34阴性细胞群(p<0.001)。在AML患者中,CD109的表达还与CD34抗原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在CD90阳性AML患者中,CD109在CD34+CD38-CD90+、CD34+CD38-CD90-、CD34+CD38+、CD34+CD38+CD117+原始细胞群中的阳性表达率(gate%)和平均荧光强度(MFI)中的结果显示CD109在CD34+CD38+中的阳性表达率的中位数最高,在CD34+CD38-CD90+的中位荧光强度的中位数最高。5.CD109在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RQ-PCR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细胞系(K562)相比,CD109在KG1-a中的表达最高,Kasumi细胞次之。因此,选择KG1-a细胞系进一步检测了CD109在KG1-a中的CD34+CD38-CD90+、CD34+CD38-CD90-、CD34+CD38+、CD34+CD38+CD123+、CD34+CD38+CD117+中的阳性表达率和中位荧光强度,发现CD109在CD34+CD38+CD123+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最高,CD34+CD38+次之。结论:1.CD109在初发AML患者中的表达存在异质性。CD109在FAB分型中的M0、M1、M4表达增高,在CD34阳性AML患者中表达增高。在CD34阳性AML中,CD109的表达与FLT3-ITD基因突变,核型预后分组有关。在AML患者中,CD109的表达还与AML-ETO融合基因有关。2.在CD34阳性的患者中,CD109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在NCCN危险分层、核型分类、FLT3-ITD基因突变的分布有关。在AML患者中,CD109的表达还与CD34抗原的表达呈正相关。3.CD109在AML患者骨髓中的原始细胞中的CD34+CD38-CD90+这一群细胞中的荧光强度表达最高,是否可以作为AML白血病干细胞的分子标志还有待研究。
王筱淇[4](2021)在《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伴随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且取得良好的效果,逐渐经成为癌症领域的主要疗法之一。癌症生物治疗有很多种,其中常用如过继性细胞治疗、免疫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疗法近年来开始应用于癌症治疗领域,且避免了传统细胞治疗的缺陷,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结合肿瘤表位的CAR受体基因通过转染等的方式导入正常T细胞后,体外扩增后把足够数量的CAR-T细胞回输,通过嵌合抗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近年来,以免疫细胞为基础的精准靶向治疗取得重大突破,CAR-T相关的临床试验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其中以靶向CD19 CAR-T细胞为代表的第二代CAR-T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应用最多,治疗难治/复发血液系统B细胞肿瘤有效率可达60-90%。CAR-T细胞根据T细胞来源分为自体、异体、干细胞诱导型,现在较常用的是自体T细胞。而对于移植后复发的患者,因为移植后强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采集患者自身T细胞进行CAR-T制备,其活性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白血病杀伤效能降低;同时,对于复发的患者,在采集单个核细胞的时候容易混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可能影响制备效果。而采用HLA相合或者半相合的供者的T细胞则有许多优势,供者来源的T细胞是一种“健康”的T细胞,采集方便,质量可以保障,也是制备CAR-T细胞的重要来源。其优点在于:容易获得,避免肿瘤细胞污染,杀伤肿瘤能力强,尚需要观察的是其安全性,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c leukemia,ALL)作为一种发病高的恶性血液病,占白血病中的15%,而在急性白血病当中以儿童最为常见,占据总体的80%,成人占30-40%。ALL诱导化疗之后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达70-90%,3-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30-60%。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ALL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即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有30-60%的患者预后不良,而这也是导致ALL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当前对于难治/复发(Refractory/relapsed,R/R)ALL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方法包括化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和二次移植。但DLI对于ALL的效果并不显着,反而有很大可能诱发GVHD;二次移植的安全性需要考虑,挽救性二次移植的预后也相对不良且花费不菲。研究报道,复发后DLI和二次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仅20.74%和23%,因而很有必要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案。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ALL有望成为此领域的重点疗法。本研究针对移植后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开展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以期提高缓解率,延长长期生存率。此项研究得到了陆军军医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批临床研究号:Chi CTR-OOC-16008447和Chi CTR-OIC-17012374。伦理委员会批件文号:Chi ECRCT-20160022和XYFY2017-KL033-01。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国内9个移植中心共43例(我中心入组18例)确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且出现复发的患者,给于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研究主要终点是有效性,次要终点是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的协变量安全性,监测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累积复发发生率(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CIR)、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期等。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范围为6-47个月)。结果:纳入本研究统计的43例CD19表达阳性的HSCT后复发B-ALL患者采用了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其中29例男性,患者中位年龄24岁(4-60岁),按照供者类型不同分为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全相合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的17例,HLA半相合供者来源的26例。复发情况为:微小残留病检测(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MRD)0.01–5%13例,原始细胞5-50%20例,原始细胞>50%10例患者。从复发到CD19 CAR-T输注中位时间为42天(35-59天)。复发后患者的治疗包括停止免疫抑制(12例),DLI(7例),化疗(19例),DLI联合化疗(5例)。CAR-T细胞输注前预处理方案包括以下三种:方案一:氟达拉滨,30mg/m2/d,持续2-4天,环磷酰胺,200mg/m2/d,持续2天;方案二:氟达拉滨,30mg/m2/d,3天,环磷酰胺,350mg/m2/d,,2天,阿糖胞苷,100mg/m2/d,4天;方案三:环磷酰胺500mg/m2/d,共3天。43例患者中,34例患者接受方案一,5例肿瘤负荷重的年轻患者接受方案二,方案三用于4例老年患者。根据CAR-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不同,接受CD19–28z CAR-T细胞18例,CD19-BBz CAR-T细胞25例。输注CD19 CAR-T细胞的中位数为1.76×106/kg。34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79.07%)。1年EFS及生存率是43.33%,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且没有接受第二次移植的患者中1年的EFS和生存率为59.01%,1年CIR为41.0%。不良反应发生率:38例患者发生CRS(88.37%),其中7例患者CRS≥3级;9例患者发生ICANS(20.93%),均≤2级;2例患者出现了≤2级急性GVHD(4.65%)。2例患者出现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严重CRS和多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此外,临床治疗时还易出现发热、粒细胞减少、贫血相关的副反应,而神经系统毒性包括头痛、有患者出现畏光症状,但是没有发生严重的脑水肿。有患者则出现恶心、纳差,肝酶升高(包括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电解质紊乱、凝血常规异常(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之类的毒副作用。CD19 CAR-T细胞输注后第9天数量达到高峰。输注后检测到的CAR-T细胞的中位间隔时间为89天,输注CAR-T细胞后,CAR-T细胞的峰值是4.85×105/L。结论: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是治疗移植后复发CD19+B-ALL的有效手段之一。
鞠慧[5](2021)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大剂量的放疗、化疗,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摧毁受者的造血功能,再将异基因供者正常的造血干细胞植入受者体内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了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院外的睡眠质量现状;基于压力-睡眠关系理论,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院外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济南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35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 Scale,PSQ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病人健康问卷抑郁模块(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7-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Champion 健康信念模型量表(The Champion Health Belief Model Scale,CHBMS)分别评估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睡眠质量、社会支持、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应对方式、健康信念等。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对资料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为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PSQI总分平均分为(6.00±3.46),45例(33.3%)患者睡眠质量较差(PSQI总分>7分)。其中,有39例(28.8%)患者主观睡眠质量较差或很差;54例(40.0%)患者存在入睡困难;46例(34.07%)患者每夜实际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53例(29.18%)患者睡眠效率<85%;33例(24.4%)患者存在睡眠障碍;47例(34.8%)患者存在日间功能障碍;19例(14.07%)患者在过去一个月内使用了催眠药物。2.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研究对象间,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单因素分析中,不同移植后时间(F=2.59,P=0.079)、有无移植相关并发症(F=2.50,P=0.086)、有无免疫抑制剂副作用(t=4.60,P=0.034)、伴随症状种类(F=7.85,P=0.001)、疼痛(t=6.38,P=0.013)、胃肠道不适(t=2.93,P=0.089)、乏力(t=14.50,P<0.001)、发热(t=7.16,P=0.008)、咳嗽咳痰(t=6.68,P=0.011)、泌尿系统症状(t=7.62,P=0.007)、皮肤黏膜改变(t=12.14,P=0.001)、抑郁(r=0.576,P<0.001)、焦虑(r=0.501,P<0.001)、MCMQ 中的屈服维度(r=0.314,P<0.001)、健康动力(r-0.215,P<0.05)在睡眠质量上均有显着差异。4.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仅抑郁症状(β=0.250,P<0.001)、焦虑症状(β=0.152,P=0.036)、躯体症状中的皮肤黏膜改变(β=1.469,P=0.006)、泌尿系统症状(β=2.096,P=0.007)与移植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显着相关。结论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较差。2.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皮肤黏膜改变、泌尿系统症状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院外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3.医务工作者和照护者应该关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开展定期随访,评估患者术后身心健康状况,尤其是患者的焦虑、抑郁、皮肤黏膜改变、泌尿系统症状,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于嗣俭[6](2021)在《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是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治愈某些血液肿瘤的唯一途径,比如遗传学高危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对于遗传学高危的AML患者来说,尽快行allo-SCT是能让患者获益最有效的手段。对于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allo-SCT可能是唯一的治愈手段。目前成人allo-SCT的供者来源主要包括亲缘全相合供者(MSD)、单倍型供者(HID)、非血缘无关相合供者(MUD)及非血缘脐血干细胞(UCB)。MSD由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感染风险相对小,费用相对低,仍是allo-SCT的最先选择,但由于受到供者来源的限制,能找到MSD的患者大约30%。MUD提供了另一种有效选择,有研究表明其取得了与MSD相似的疗效,但寻找合适无关供者需要时间,且受地域及民族等因素限制。UCB移植虽然具有随时可用、容易获得、对供者无风险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低的优点,但脐血库规模小,脐血细胞数量低,对于成人来说植入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移植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更加丰富,HID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单倍型移植具有以下优势:1,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能找到供者,且大部分患者有多个供者可供选择,最终可选择最优供者进行移植;2,对于复发难治及高危白血病等急需要移植的患者来说,HID具有更好的可及性;3,随着移植技术的提高及对移植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更加丰富,大量研究表明HID-SCT能取得与MSD-SCT同等的疗效。除此之外,研究表明对于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HID-SCT的疗效甚至要优于MSD-SCT,这归功于HID-SCT能在这部分患者表现出更强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L),能显着降低复发率,但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最后获得生存的优势。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回顾性研究、小样本量或者亚组分析,究竟HID-SCT是否比MSD-SCT具有更强的GVL作用,从而降低复发并提高生存还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第一部分,我们设计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了 HID-SCT与MSD-SCT在第一次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R1)的遗传学高危AML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我们分析了两项前瞻性研究中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数据,比较HID-SCT与MSD-SCT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移植后微小残留病(post-MRD)、复发率(CIR)、移植相关死亡率(TRM)、无白血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感染发生率、GVHD及造血重建等。目的是为HID-SCT在高危AML及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中的地位提供更有力的临床依据。另外,对于HID-SCT,目前主要有两种移植体系,包括抗胸腺人球蛋白(ATG)为基础的移植方案还是后环磷酰胺(post-CTX)移植方案。在中国,ATG为基础的单倍型移植方案占主导地位。而ATG所致的免疫抑制及激活病毒感染仍然是这个方案的重要不足。到目前为止,单倍型移植最佳的ATG剂量仍不清楚。我们前期单中心研究表明,兔来源总量6mg/kg的ATG剂量比10mg/kg的ATG剂量具有更低的EBV病毒发生率,但有更高的GVHD发生率和致死率。7.5mg/kg的ATG剂量目前主要应用于MUD-SCT,其在HID-SCT的地位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第三部分,我们设计了一项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比较7.5mg/kg的ATG与10mg/kg的ATG剂量在HID-SCT的疗效,目的是评估ATG最佳剂量,从而优化ATG为基础的单倍型移植体系。二方法1、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四家单位血液科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接受allo-SCT的遗传学高危AML-CR1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病人入组,分为HID-SCT组和MSD-SCT组,采用生物学随机原则。移植策略方面,所有患者均接受清髓性的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MSD-SCT采用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进行GVHD的预防,HID-SCT采用CsA+MTX+ATG以及霉酚酸酯(MMF)的GVHD预防方案,单倍型组的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骨髓(BM)联合外周干细胞(PBSC),MSD-SCT的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PBSC。移植前后进行MRD监测,监测手段包括多参数流式(MFC)及实时定量PCR(qPCR)。对于post-MRD阳性的患者,常规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或者地西他滨(有活动性GVHD的患者)抢先性干预,同时对于FLT3-ITD阳性的患者接受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post-MRD累积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CIR、造血重建、GVHD、TRM、OS、DFS及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复发生存(GRFS)。所有数据由SPSS 19.0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2、这项研究入组的患者来源于两项前瞻性注册研究。纳入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接受HID-SCT和MSD-SCT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病人入组,分为HID-SCT组和MSD-SCT组。移植策略方,面,所有患者均接受清髓性的续贯强化预处理方案,MSD-SCT采用CsA+MTX进行GVHD的预防,HID-SCT采用CsA+MTX+ATG以及MMF的GVHD预防方案。预防白血病复发的策略包括早期快速减免免疫抑制剂、预防性及抢先性DLI。对于post-MRD阳性的患者,常规进行DLI或者其他方式的抢先性干预。研究的主要终点是CIR和OS,次要终点包括:感染发生率、造血重建、GVHD发生率、TRM、DFS及GRFS。所有数据由Stata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3、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四家单位血液科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接受allo-SCT的14-65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ATG的剂量按照1:1比例随机对病人进行入组,分别为7.5mg/kg ATG组与10mg/kg ATG组。移植策略方面,移植前CR的患者接受清髓性的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前未缓解(NR)的患者接受清髓性的续贯强化预处理方案,采用CsA+MTX+ATG以及MMF的GVHD预防方案,ATG的剂量分别为7.5mg/kg与10mg/kg。常规进行EBV及CMV病毒的监测及抢先性治疗。常规进行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监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EBV血症1年累计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CMV血症及疾病发生率、造血重建、GVHD发生率、TRM、DFS及耐受性。所有数据由SPSS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三结果1.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共189例遗传学高危AML患者纳入此研究,HID-SCT组83例,MSD-SCT组106例。直到最后随访时间,59例患者被检测到post-MRD阳性,包括单倍型组15例和亲缘全相合组44例。HID-SCT组和MSD-SCT组的post-MRD累计阳性率分别是18%(95%CI 11-27)和42%(95%CI 32-51;p=0.001)。根据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原则,52例post-MRD阳性患者接受了 DLI,其中HID-SCT组 13例’MSD-SCT组39例(p=0.001)。在post-MRD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型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01,HR=0.349)。急性 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40%(95%CI 29-50)和 46%(95%CI 36-55;p=0.848);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11%(95%CI 5-19)和 11%(95%CI 6-18;p=0.948)。慢性 GVHD、广泛性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39%(95%CI 28-49)和 51%(95%CI 41-60)(p=0.152)、12%(95%CI 6-20)和 18%(95%CI 11-26)(p=0.274)。两组3 年 CIR 分别为 14%(95%CI 7-22)和 24%(95%CI 17-33;p=0.101)。在复发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型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30,HR=0.464)。两组3年累积 TRM 分别是 15%(95%CI 8-23)和 10%(95%CI 5-17;p=0.368)。两组 3 年 OS 分别为 72%(95%CI 67-77)和 68%(95%CI 63-72;p=0.687)、DFS 为 71%(95%CI 67-76)和 66%(95%CI 61-71;p=0.579)、GRFS 为 63%(95%CI 57-68)和 43%(95%CI 39-48;p=0.035)。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MRD 阳性和 post-MRD 阳性是 DFS(p=0.006,HR=2.119;p=0.019,HR=2.029)和 OS(p=0.007,HR=2.135;p=0.028,HR=1.981)的独立危险因素。2.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251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纳入此研究,119例接受HID-SCT,132例患者接受MSD-SCT。移植后+30天两组的疾病完全缓解率分别是94%和93%(p=0.802)。根据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原则,199例post-MRD阳性患者接受了 DLI,其中HID-SCT组91例,MSD-SCT组108例(p=0.350)。截至最后随访日期,92例患者发生了 114次post-MRD阳性事件,其中DLI前60例、DLI后12例。1年的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是62%(95%CI 58-67)和 54%(95%CI 50-58;p=0.025);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16%(95%CI 13-19)和 11%(95%CI 8-13;p=0.180)。3 年的cGVHD、广泛性 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55%(95%CI 50-59)和 55%(95%CI 51-60)(P=0.789)、21%(95%CI 17-25)和 19%(95%CI 16-22)(p=0.830)。HID-SCT 组和 MSD-SCT 组 5 年 CIR 分别是 32%(95%CI 23-41)和26%(95%CI 18-35)(p=0.034)。在复发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体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47,HR=0.615)。两组移植后+100内的感染相关死亡率方面,HID-SCT组要显着高于MSD-SCT组(8%vs 2%;p=0.049)。两组5 年的 TRM 分别是 31%(95%CI 22-40)和 23%(95%CI 16-30)(p=0.114)。中位随访20.3个月(范围,0.2至72.7个月),两组5年的累计DFS分别是43%(95%CI 38-48)和 39%(95%CI 35-44)(p=0.665),两组 5 年的累计 OS分别是 46%(95%CI 42-51)和 42%(95%CI 37-46)(p=0.832),GRFS 为28%(95%CI 24-33)和 26%(95%CI 22-30;p=0.795),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第0天骨髓原始幼稚细胞≥3%和post-MRD阳性是OS(p=0.011,HR=1.573;p=0.027,HR=1.490)和 DFS(p=0.005,HR=1.630;p=0.003,HR=1.668)的不良因素。DLI 是 OS(p=0.001,HR=0.423)和 DFS(p=0.001,HR=0.402)的保护性因素。cGVHD是DFS的保护性因素(p=0.016,HR=0.659)。3.总共412例患者纳入这项研究,最终408例完成此研究并纳入分析,7.5mg/kg ATG组203例,10.0mg/kg ATG组205例。两组1年的EBV血症累计发生率分别是 20.7%(95%CI 15.4-26.5)和 40%(95%CI 33.3-46.6;p<0.001)。两组2年EBV疾病累计发生率分别是3.0%(95%CI 1.2-6.0)和7.3%(95%CI 4.3-11.4;p=0.048)。单倍体组和亲缘全相合组1年的CMV血症累计发生率分别是 73.4%(95%CI 67.2-79.4)和 83.4%(95%CI 77.5-87.9;p=0.038)。两组2年CMV疾病累计发生率分别是1.5%(95%CI 0.4-4.0)和5.9%(95%CI 3.2-9.7;p=0.019)。100 天Ⅱ-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27.1%(95%CI 21.1-33.4)和 25.4%(95%CI 19.6-31.5;p=0.548);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7.9%(95%CI 4.7-12.2)和 5.4%(95%CI 2.8-9.1;p=0.299)。2 年的 cGVHD、广泛性 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34.6%(95%CI 27.8-41.4)和 36.2%(95%CI 29.1-43.2)(P=0.814)、12.8%(95%CI 8.5-18.0)和 10.2%(95%CI 6.3-15.2)(p=0.417)。两组的 3 年 CIR 分别是 17.6%(95%CI:12.4-23.6%)和 15.3%(95%CI:10.2-21.5%)(p=0.442)。三组 3 年的TRM 分别是 20.2%(95%CI:15.0-26.0%)和 24.4%(95%CI:18.7-30.4%)(p=0.289)。三组 3 年的累计 DFS 分别是 62.2%(95%CI:55.3-69.1%)和 60.3%(95%CI:53.0-67.6%)(p=0.660),三组 3 年的累计 OS 分别是 69.5%(95%CI:63.2-75.8%)和 63.5%(95%CI:56.2-70.8%)(p=0.308)。四 结论1 HID-SCT 比 MSD-SCT具有更低的post-MRD发生率,提示HID-SCT比MSD-SCT具有更强的GVL作用。HID-SCT患者比MSD-SCT患者接受DLI的比例更低,最终HID-SCT比MSD-SCT具有更优的GRFS,因此,对于遗传学高危AML-CR1患者,HID-SCT应该被推荐为最优选择之一。2 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HID-SCT 比 MSD-SCT的复发率更低,但移植后+100内的感染死亡率更高,最终两组的生存无显着性差异。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尽快行allo-SCT是目前最有效的治愈手段。在缺乏MSD的情况下,HID-SCT同等有效。3 抢先性及预防性DLI是急性白血病移植后重要的预防复发手段。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白血病患者,超强预处理可明显降低复发,提高移植疗效。4 与 10.0mg/kg ATG 相比,7.5mg/kg ATG 作为 HID-SCT 的 GVHD 预防能够降低EBV和CMV感染,却不增加GVHD发生率。
易春阳[7](2021)在《新型GPR132激动剂的发现及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血液肿瘤疾病,其侵袭性和异质性相当高。目前的分化诱导治疗仅在小部分AML患者中取得成功,AML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不足30%。新分化机制的探索和新靶向药物的开发依然是AML治疗的迫切需求。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最重要的药物靶标家族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聚焦于孤儿GPCR在AML细胞分化调控中的影响,以期为AML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作用机制,新靶点和新药物。基于癌症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孤儿GPCR在AML中广泛表达,而且参与调控AML发展进程。其中,孤儿GPR132特异性表达于髓系细胞,其高表达与AML的良好预后相关,提示GPR132是AML的潜在治疗靶标。进一步的生物实验表明,激活GPR132在体内和体外均能显着促进AML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示GPR132是一个新的AML细胞分化调节蛋白。为进一步探究GPR132信号通路在AML治疗中的作用,通过Tango、Nano Bit等多种基于GPCR激活原理的筛选体系,我们鉴定出一种新型高效GPR132激动剂—8-姜酚。该化合物是传统药用植物生姜中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其EC50为0.30μM。通过流式分析、NBT还原反应、瑞氏-吉姆萨染色等检测方法,我们进一步发现,使用8-姜酚激活GPR132可明显上调AML细胞CD11b表达、提升AML细胞能量代谢水平、促进AML细胞形态成熟,诱导AML细胞分化,并减弱AML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该促分化作用不受遗传背景限制,对多种含不同遗传突变的AML细胞系均有效。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8-姜酚在AML细胞中通过激活GPR132-Gs-PKA通路遏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进而发挥分化诱导作用。8-姜酚与mTOR抑制剂联合使用在体外能协同诱导AML细胞分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皮下荷瘤和尾静脉注射AML小鼠模型,我们确认了8-姜酚单独或联合mTOR抑制剂可显着抑制HL60移植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延缓AML疾病发展、提升AML小鼠的生存期,并增强分化标志物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AML分化诱导受体GPR132,并通过GPR132相关功能实验鉴定出一个新的高效GPR132激动剂8-姜酚,同时探究了8-姜酚通过GPR132-Gs-PKA-mTOR信号轴调控AML细胞分化这一新机制,确认了8-姜酚单独或联合mTOR抑制剂对AML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我们的研究表明,开发孤儿受体GPR132激动剂是一个很有潜力AML分化诱导治疗新策略。
杨兆娜[8](2021)在《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肿瘤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尽管目前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待攻克的难关。压力应激蛋白TRIB3(Tribbles Homologue 3)包含Ser/Thr激酶结构域却无激酶的催化活性,其生物学功能通常主要依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实现。我们前期探索TRIB3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在不同肿瘤中该蛋白通过与多种重要促癌蛋白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增殖、干性等生物学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蛋白相互作用参与或决定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促进包括白血病、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肝癌、肺癌、三阴性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属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M3型,该疾病主要由融合蛋白PML-RARα诱发。我们前期研究发现,TRIB3在APL样本中表达升高,高表达的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抑制其泛素化及降解,维持PML-RARα的稳定性来介导APL的发生和疾病进展。尽管在APL治疗中,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治疗能显着提高其治愈率,但是一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引发耐药、复发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等问题。虽然APL患者在一线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脂代谢紊乱,但其脂代谢异常机制及初诊病人的脂质水平并不清楚。本论文第一部分基于APL治疗存在的临床问题,探索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的具体生物学机制。通过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进一步我们发现APL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出现TRIB3的高表达,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妨碍脂代谢受体PPARγ与其配基RXR结合,促进PPARy降解,抑制PPARγ转录活性来介导APL原发和治疗过程后的脂质代谢异常。而联用降脂药PPAR的激动剂(非诺贝特),ATRA/As2O3可增强抗白血病效果并缓解病人血脂异常。该研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策略。淋巴瘤是由病毒、放射线等因素诱发的不同于白血病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我国淋巴瘤患者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明显提升。NHL的复发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而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是导致淋巴瘤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靶向肿瘤起始细胞或肿瘤干细胞已经成为淋巴瘤治疗的首要目标,而降低关键原癌蛋白的表达则被认为是清除淋巴瘤干细胞的新型策略。本论文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假性激酶TRIB3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究,我们发现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高表达的TRIB3与淋巴瘤疾病进程密切相关。自发淋巴瘤转基因小鼠中敲除TRIB3能够明显抑制小鼠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上,我们发现TRIB3通过与致癌蛋白MYC相互作用,妨碍E3泛素连接酶UBE3B介导的MYC泛素化及降解,维持MYC蛋白的稳定性来维持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从而促进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首次发现假性激酶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从分子、细胞、动物水平结合PDX模型验证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机制,同时发现干预措施并提供淋巴瘤的治疗新策略。本论文围绕假性激酶TRIB3参与APL脂质代谢异常和淋巴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论文第一部分详细阐述TRIB3介导初诊和治疗后APL脂代谢异常的机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论文第二部分基于TRIB3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鉴定出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UBE3B,并提出阻断TRIB3/MYC相互作用治疗淋巴瘤的新策略。上述研究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策略和新靶点,亦为抗肿瘤多肽药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李运雷[9](2021)在《MRT68921 HCl抑制ULK1诱导白血病细胞死亡及发挥抗肿瘤作用》文中提出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源于髓系造血干/祖细胞恶性增殖的疾病。AML是一大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发热、脏器浸润和代谢异常等等,多数病例病情急重,预后不良,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危及生命。多个回顾性研究表明,60岁以下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约为40%,而60岁以上的患者,其五年生存率约为5%-15%。随着我们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AML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的一种凶险性疾病。目前,除了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通过诱导分化的方式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3型)中取得了革命性作用之外,对于其它亚型AML的治疗,仍是以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的联合化疗为主。然而,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限制了标准疗法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因此亟需寻找AML治疗新靶点以及开发新型药物。目的本项目研究ULK1在AML患者中的表达与预后联系,并阐明ULK1在AML细胞中的作用,以此确定ULK1在AML中能否作为新的治疗靶点,为后续将ULK1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ULK1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与不良预后的联系;2、Western blot分析ULK1蛋白水平以及q PCR检测m RNA水平AML细胞系和原代AML细胞中的表达情况;3、使用ULK1的三种特异性抑制剂SBI-0206965、MRT68921 HCl和MRT67307 HCl处理AML细胞系,以及使用慢病毒在细胞中敲降ULK1,分析ULK1抑制时的细胞活力变化;4、通过显微镜观察ULK1抑制诱导的细胞死亡形态,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死亡时的细胞内分子通路,以及分析MRT68921 HCl处理细胞后的自噬流变化,阐明ULK1抑制诱导AML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5、构建稳转luciferase的THP-1细胞株,通过尾静脉注射THP-1 luciferase细胞构建AML小鼠模型,使用ULK1抑制剂MRT68921 HCl治疗,分析小鼠的肿瘤负荷、生存率以及肿瘤细胞在脾脏、肝脏和骨髓中的侵袭程度;6、收集AML病人血液样本,分离原代AML细胞,分析MRT68921 HCl处理后的细胞活力变化。结果1、ULK1和ULK2在AML患者中的表达量比正常人高,且与不良预后相关;2、ULK1在多种白血病细胞系和原代AML细胞中高表达,而没有检测到ULK2的明显表达;3、ULK1的三种抑制剂MRT68921 HCl、SBI-0206965和MRT67307 HCl均可以诱导白血病细胞死亡,且MRT68921 HCl的效果最佳;敲降ULK1也会诱导AML细胞死亡;4、MRT68921 HCl诱导THP-1细胞死亡是通过caspase-3-GSDME途径,诱导HL60细胞死亡是通过caspase-3-PARP通路,均与自噬、ROS和NADPH无关;5、MRT68921 HCl治疗AML模型小鼠后,显着减少了小鼠体内肿瘤负荷、延长了小鼠生存期,有效抑制了肿瘤细胞在脾脏、肝脏和骨髓中的侵袭程度;6、MRT68921 HCl对原代AML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结论药理性和遗传性抑制ULK1,均诱导了AML细胞死亡,且与自噬途径无关。ULK1抑制剂MRT68921 HCl在AML模型小鼠中减少肿瘤负荷、延长了生存期以及减缓了肿瘤细胞的侵袭程度,预示着ULK1以及ULK1商品化抑制剂有潜力成为AML治疗的新靶点和新药物。
彩虹[10](2021)在《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亲缘间单倍体相合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50岁AML/MDS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接受减低剂量预处理治疗亲缘间单倍体相合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RIC-haplo-HDPBSCT)治疗>50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中心进行RIC-haplo-HDPBSCT治疗的>50岁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23例的临床数据资料。分别选择FAB+ATG(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白消安+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CABA+ATG(克拉屈滨+阿糖胞苷+白消安+阿扎胞苷+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预处理方案,均采用环孢素A(Cs A)/他克莫司(Tac)+短程甲氨蝶呤(MTX)+骁悉(MMF)+糖皮质激素(GLU)+CD25单抗方案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所有患者均输注高剂量非体外去T外周血干细胞。结果:23例患者行RIC-haplo-HDPBSCT后均获得了造血重建。移植后1个月,22例患者实现了完全供体嵌合。1例患者在移植后第15天发生混合嵌合,并在移植后1个月发生排斥反应,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8(12~29)天,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21(11~36)天。Ⅱ-Ⅳ级和Ⅲ-Ⅳ级a 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28.6%和9.5%。一年内c GVHD的发生率为28.6%(均为局限性排异)。1年OS为78.9%、3年OS为59.2%。1、2年NRM均为13.6%。2、3年DFS分别为81%和60.7%。2年复发率为26.5%。结论:对于>50岁的AML/MDS患者,亲缘间减低剂量预处理单倍体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造血干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希望之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血干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希望之光(论文提纲范文)
(1)EZH2抑制剂DZNep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说明 |
第一章 表观遗传学在慢性髓系粒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
1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
1.1 慢性髓系白血病概述 |
1.2 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的起源 |
2 表观遗传学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
2.1 表观遗传治疗CML前景 |
2.2 组蛋白甲基化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 |
2.3 组蛋白甲基化在CML临床中研究进展 |
2.4 组蛋白乙酰化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 |
3 慢性髓系白血病红系分化概述 |
3.1 红系分化对CML的治疗意义 |
3.2 红系分化中的表观遗传调控 |
3.3 红系分化在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展望 |
4 表观遗传抑制剂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研究进展 |
4.1 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现状 |
4.2 EZH2抑制剂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 |
4.3 EZH2抑制剂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EZH2抑制剂DZNep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动物细胞 |
2.1.2 试剂与耗材 |
2.1.3 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1.1 细胞复苏 |
2.2.1.2 细胞传代 |
2.2.1.3 细胞冻存 |
2.2.2 RNA提取与反转录 |
2.2.2.1 细胞计数与铺板 |
2.2.2.2 RNA总提 |
2.2.2.3 反转录反应 |
2.2.3 RNA表达情况检测 |
2.2.3.1 验证RT-qPCR引物特异性 |
2.2.3.2 RT-qPCR反应 |
2.2.4 蛋白表达检测 |
2.2.4.1 蛋白质总提 |
2.2.4.2 蛋白质浓度测定 |
2.2.4.3 Western Blot |
2.2.5 敲低载体构建 |
2.2.5.1 shRNA序列 |
2.2.5.2 构建shRNA载体 |
2.2.6 细胞转染 |
2.2.7 细胞功能检测 |
2.2.7.1 细胞增殖 |
2.2.7.2 细胞凋亡 |
2.2.7.3 细胞周期 |
2.2.7.4 细胞分化 |
3 结果 |
3.1 DZNep影响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多种细胞生物学行为 |
3.1.1 DZNep抑制EZH2蛋白表达 |
3.1.2 DZNep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
3.1.3 DZNep促进K562细胞的凋亡 |
3.1.4 DZNep对K562细胞的细胞周期无显着影响 |
3.1.5 DZNep促进K562细胞的红系分化 |
3.1.6 DZNep抑制H3K27me3而促进H3K9ac修饰 |
3.2 敲低EZH2基因影响K562细胞多种生物学功能 |
3.2.1 构建shEZH2敲低载体 |
3.2.2 敲低EZH2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
3.2.3 敲低EZH2促进K562细胞的凋亡 |
3.2.4 敲低EZH2促进K562细胞的红系分化 |
3.2.5 敲低EZH2影响K562细胞的组蛋白修饰 |
3.3 H3K27me3通过H3K9ac修饰促进K562红系分化进程 |
3.4 乙酰基转移酶P300促进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 |
3.4.1 EZH2的低表达促进乙酰基转移酶P300 的表达 |
3.4.2 P300参与K562细胞的红系分化 |
3.4.2.1 构建shP300载体 |
3.4.2.2 敲低P300抑制K562细胞的红系分化 |
3.4.2.3 敲低P300影响K562细胞的组蛋白修饰影响 |
3.5 乙酰基转移酶P300调控H3K9ac修饰参与调控红系分化 |
3.5.1 探索筛选H3K9ac的靶向基因 |
3.5.2 验证GATA1、TAL1、MED1、TRIM58的表达 |
3.5.2.1 EZH2低表达或活性降低上调GATA1、TAL1、MED1、TRIM58的表达 |
3.5.2.2 敲低P300下调GATA1、TAL1、MED1、TRIM58的表达 |
3.6 小结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CD109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Oncomine数据库 |
1.2 研究对象 |
1.3 细胞系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 |
1.6 恒温冷藏冰箱 海尔,中国 |
1.7 实验方法和步骤 |
1.8 流式数据处理 |
1.9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在Oncomine数据库中对CD109 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 |
2.2 CD109 m RNA在 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
2.3 CD109 膜蛋白在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
2.4 CD109 在人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2.5 Nalm6-CD109+和Nalm6-CD109-细胞增殖能力的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D109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CD109在初发AML中的表达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方法和具体实验步骤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通过RT-qPCR法检测CD109基因在初发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 |
2.2 通过FCM检测CD109膜蛋白在初发AML患者中的表达分析 |
2.3 CD109在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D109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
1.3 CD19 靶点 |
1.4 自体CAR-T细胞治疗B-ALL |
1.5 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B-ALL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入组情况 |
3.2 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 |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及复发后治疗 |
3.4 CAR-T细胞输注情况 |
3.5 CAR-T细胞治疗安全性分析 |
3.6 CAR-T细胞治疗有效性分析 |
3.7 亚组分析 |
3.8 CAR-T细胞动力学 |
3.9 炎症因子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AR-T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探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1.2 睡眠 |
1.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 |
1.4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研究现状 |
2.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概述 |
2.2 睡眠概述 |
2.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现状 |
第三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抽样方法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样本量计算 |
3.2 研究工具 |
3.2.1 一般资料问卷 |
3.2.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3.2.3 领悟社会支持置表(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
3.2.4 病人健康问卷抑郁模块(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 |
3.2.5 广泛性焦虑量表(7-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 |
3.2.6 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 MCMQ) |
3.2.7 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The Champion Health Belief ModelScale, CHBMS) |
3.3 调查过程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考虑 |
3.6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问卷完成情况 |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3 睡眠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
4.4 影响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4.5 影响睡眠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较差 |
5.2 焦虑和抑郁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
5.3 伴随躯体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
5.3.1 皮肤黏膜改变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
5.3.2 泌尿系统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
5.4 小结 |
5.5 创新性与局限性 |
5.5.1 创新性 |
5.5.2 局限性 |
第六章结论 |
附录 |
附录1 一般资料问卷 |
附录2 PSSS |
附录3 PHQ-9 |
附录4 GAD-7 |
附录5 MCMQ |
附录6 PSQI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单倍型移植和亲缘全相合移植在高危AML疗效比较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单倍型移植和亲缘全相合移植在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两种不同ATG剂量在单倍型移植中的疗效比较 |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
致谢 |
(7)新型GPR132激动剂的发现及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
1.1 造血作用 |
1.2 白血病的发生 |
1.3 致病因素及症状 |
1.4 白血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
1.5 白血病的分类 |
1.6 白血病的治疗 |
2 急性髓系白血病 |
2.1 AML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
2.2 AML的分类 |
2.3 AML中的突变基因 |
2.4 AML治疗药物 |
2.5 AML研究的发展方向 |
3 G蛋白偶联受体 |
3.1 GPCR的结构和分类 |
3.2 GPCR信号 |
3.3 GPCR信号的终止 |
3.4 GPCR功能与药物靶点开发 |
4 孤儿GPCR与药物开发 |
5 GPCR在 AML中的研究进展 |
5.1 GPCR与血细胞 |
5.2 GPCR与 AML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及细胞培养 |
1.2 实验动物及动物饲养 |
1.3 实验试剂 |
1.4 质粒信息 |
1.5 实验耗材 |
1.6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培养和冻存 |
2.2 数据库数据分析 |
2.3 质粒构建 |
2.4 质粒转化及抽提 |
2.5 贴壁细胞质粒转染 |
2.6 病毒悬液制备 |
2.7 构建悬浮细胞稳转细胞系 |
2.8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
2.9 流式细胞仪分析 |
2.10 瑞氏-吉姆萨染色法 |
2.11 NBT还原法 |
2.12 克隆形成实验 |
2.13 MTS增殖检测法 |
2.14 联药指数和Bliss协同分数计算 |
2.15 Tango配体激动活性检测方法 |
2.16 Nano Bit配体激动活性检测方法 |
2.17 受体内化检测 |
2.18 Glosensor配体激动活性检测方法 |
2.19 CRE报告基因检测 |
2.20 配体受体结合位点分析 |
2.21 Q-PCR分析 |
2.22 小鼠皮下荷瘤模型 |
2.23 小鼠尾静脉注射模型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GPR132 是潜在的AML治疗靶点 |
1.1 孤儿GPCR与 AML预后相关性分析 |
1.2 GPR132 适合作为AML治疗靶点 |
1.3 小结 |
2 GPR132 能诱导AML细胞分化 |
2.1 GPR132 参与髓系细胞分化调控 |
2.2 GPR132 在体外可促进AML细胞分化 |
2.3 GPR132 在体内可促进AML细胞分化 |
2.4 小结 |
3 8-姜酚是新型GPR132 的激动剂 |
3.1 基于Tango体系的GPR132 激动性配体筛选 |
3.2 Nano Bit体系中8-姜酚活性验证 |
3.3 受体内化检测法验证8-姜酚活性 |
3.4 Glosensor检测法验证8-姜酚活性 |
3.5 CRE报告基因检测法验证8-姜酚活性 |
3.6 8-姜酚与GR132 的结合位点预测 |
3.7 8-姜酚结构类似物活性检测 |
3.8 小结 |
4 8-姜酚通过激活GPR132 促进AML细胞分化 |
4.1 8-姜酚在体外可诱导AML细胞分化 |
4.2 GPR132 敲除可限制8-姜酚的分化诱导作用 |
4.3 GPR132 过表达可增强8-姜酚的分化诱导作用 |
4.4 小结 |
5 8-姜酚通过激活GPR132-PKA通路抑制mTORC1 信号 |
5.1 8-姜酚可在AML细胞中引起PKA激活和mTORC1 信号抑制 |
5.2 8-姜酚通过GPR132 激活PKA并抑制mTORC1 信号 |
5.3 8-姜酚通过激活GPR132-PKA抑制mTORC1 信号 |
5.4 8-姜酚通过GPR132-PKA-mTORC1 信号轴影响AML细胞分化 |
5.5 小结 |
6 8-姜酚与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协同抑制AML |
6.1 8-姜酚与依维莫司联合可增强分化诱导效果 |
6.2 8-姜酚与依维莫司在体外具协同作用 |
6.3 8-姜酚与传统化疗药联合可增强AML抑制效果 |
6.4 小结 |
7 8-姜酚与依维莫司联合诱导治疗AML |
7.1 8-姜酚在体内促进AML细胞分化 |
7.2 8-姜酚与依维莫司联合抑制皮下移植瘤AML模型小鼠的疾病发展 |
7.3 8-姜酚与依维莫司联合抑制系统性AML模型小鼠疾病发展 |
7.4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2 研究创新性 |
2.1 发现新的AML治疗靶点 |
2.2 发现新的GPR132 激动剂 |
2.3 发现8-姜酚的抗AML功能 |
2.4 发现诱导AML细胞分化的新机制 |
3 研究展望 |
3.1 评估靶点安全性 |
3.2 检测AML细胞中GPR132 的激活 |
3.3 应用更多临床前AML疾病模型 |
3.4 探究其他可能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1:孤儿GPCR列表 |
附录2:孤儿GPCR风险比率 |
附录3:缩略词表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白血病骨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蛋白质质量控制及靶向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药物研发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A 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细胞系 |
3.患者样本 |
4.质粒、siRNA、病毒 |
5.实验试剂 |
6.试剂盒 |
7.抗体 |
8.引物 |
9.药物 |
10.主要仪器 |
B 实验方法 |
1.细胞的传代及冻存 |
2.稳定细胞株的建立 |
3.小鼠原代APL细胞分离 |
4.小鼠原代肝脏细胞分离 |
5.肝脏细胞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 |
6.白血病小鼠转接模型 |
7.蛋白提取 |
8.Western Blotting |
9.免疫共沉淀 |
10.瞬时转染 |
11.免疫荧光 |
12.流式细胞术及分选 |
13.RNA提取 |
14.逆转录 |
15.实时定量PCR |
1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17.蛋白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18.肝脏细胞脂质检测样品制备 |
19.TC水平检测 |
20.TG水平检测 |
21.ELISA检测Leptin、Resistin、PCSK9水平 |
22.变量定义 |
23.统计方法 |
实验结果 |
1.APL患者易发生血脂异常 |
1.1 相比非APL患者,APL患者有更高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 |
1.2 APL细胞介导机体脂代谢异常 |
1.3 APL细胞在脂代谢异常中起重要作用 |
2.APL细胞能够诱导肝细胞脂质合成异常 |
2.1 APL细胞能够促进肝脏细胞脂质合成 |
2.2 PML-RARα融合蛋白在APL脂代谢异常起重要作用 |
3.PML-RARα抑制PPARγ转录活性和脂代谢信号通路 |
3.1 APL患者中脂代谢信号通路异常,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 |
3.2 RETN,LEP,PPARγ和TRIB3是介导脂代谢异常的关键基因 |
3.3 APL细胞中TRIB3和Resistin蛋白表达升高,PPARγ蛋白表达降低 |
3.4 PPARγ通过调控Leptin和Resistin的分泌介导脂代谢异常 |
3.5 APL细胞能够诱导小鼠血清中Resistin和PCSK9分泌 |
3.6 Resistin能够诱导肝脏细胞分泌PCSK9 |
3.7 Resistin调控肝脏细胞脂质代谢 |
4.APL细胞中PPARγ活性降低导致脂质代谢异常 |
4.1 PML-RARα能够抑制PPARγ的活性 |
4.2 APL细胞中敲除PPARγ诱导小鼠血脂异常 |
5.TRIB3通过维持PML-RARα稳定性,抑制PPARγ/RXR异源二聚体形成 |
5.1 PML-RARα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
5.2 TRIB3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
5.3 TRIB3进一步增强PML-RARα对PPARγ降解的促进作用 |
5.4 TRIB3增强PML-RARα介导的PPARγ泛素化 |
6.ATRA/As_2O_3治疗后依然存在脂代谢异常 |
6.1 ATRA/As_2O_3治疗恢复PPARγ蛋白表达水平 |
6.2 ATRA/As_2O_3诱导Resistin的表达上调和Leptin的表达下调 |
6.3 ATRA/As_2O_3处理后APL细胞能诱导肝脏细胞脂代谢异常 |
6.4 ATRA/As_2O_3治疗导致APL患者血清TG水平升高 |
7.ATRA/As_2O_3治疗诱导TRIB3表达水平升高,介导治疗引发的血脂异常 |
7.1 TRIB3抑制PPARγ转录活性 |
7.2 TRIB3是介导ATRA/As_2O_3治疗后APL患者血脂异常的关键蛋白 |
7.3 敲低TRIB3能明显抑制APL细胞介导的脂质代谢异常 |
7.4 小鼠体内敲除TRIB3能缓解ATRA/As_2O_3诱发的脂代谢异常 |
8.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协同治疗APL,改善脂代谢异常 |
8.1 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联用可协同促进APL细胞分化和凋亡 |
8.2 PPAR激动剂可抑制砷剂诱导的TRIB3转录活性的升高 |
8.3 FN抑制ATRA/As_2O_3诱导的血脂异常 |
8.4 ATRA/As_2O_3与FN联合用药可改善APL治疗效果 |
9.总结 |
讨论 |
缩略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RIB3调控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A 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细胞系 |
3.质粒 |
4.抗体 |
5.病毒 |
6.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7.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鉴定引物 |
8.分析软件及网站 |
9.统计分析 |
10.患者样本信息 |
B 实验方法 |
1.克隆形成实验(CFU) |
2.细胞增殖 |
3.免疫组化 |
4.体外泛素化 |
5.PLA邻位连接检测 |
6.蛋白纯化 |
7.E3泛素连接酶筛选 |
8.MYC-K427和MYC-T58突变体Raji细胞株构建 |
9.Biacore技术 |
实验结果 |
1.TRIB3在淋巴瘤组织高表达 |
1.1 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表达升高 |
1.2 Q84R突变导致TRIB3稳定性增强 |
1.3 TRIB3敲除不影响正常淋巴细胞发育 |
2.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和进展 |
2.1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 |
2.2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展 |
3.TRIB3促进B淋巴瘤细胞增殖,维持干性 |
3.1 TRIB3维持小鼠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
3.2 TRIB3维持病人原代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
4.TRIB3调节MYC等关键促肿瘤因子的转录和表达 |
4.1 敲除TRIB3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
4.2 敲除TRIB3下调MYC的表达水平 |
5.TRIB3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维持MYC的稳定性 |
5.1 TRIB3抑制MYC的降解 |
5.2 TRIB3通过调控MYC-T58位磷酸化影响MYC降解 |
6.UBE3B是介导MYC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 |
6.1 TRIB3抑制MYC的泛素化修饰 |
6.2 TRIB3调控MYC泛素化不依赖于已报道的E3 |
6.3 UBE3B是MYC潜在的E3泛素连接酶 |
6.4 UBE3B介导MYC泛素化并促进其降解 |
7.UBCH3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2泛素偶联酶 |
7.1 E2偶联酶UBCH3可以诱导MYC的泛素化 |
7.2 UBE3B发挥活性依赖于1036位半胱氨酸 |
7.3 鉴定MYC与UBE3B相互作用的结构域 |
7.4 淋巴瘤患者易伴随UBE3B-R346Q突变患者 |
7.5 UBE3B-R346Q突变抑制MYC的泛素化 |
8.K427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
8.1 突变K427R和K443/445R导致MYC泛素化降低 |
8.2 MYC-K427R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
9.TRIB3调控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依赖于MYC-T58位磷酸化 |
9.1 MYC-T58突变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 |
9.2 MYC-T58突变影响MYC靶基因的富集 |
10.UBE3B抑制MYC转录及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
10.1 MYC-K427R突变增强MYC的转录活性 |
10.2 过表达UBE3B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
10.3 UBE3B抑制MYC/Max复合物的形成 |
10.4 过表达UBE3B抑制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
11.TRIB3解除UBE3B对MYC驱动淋巴瘤的抑制作用 |
11.1 TRIB3解除UBE3B对小鼠淋巴瘤进展的抑制作用 |
11.2 TRIB3解除UBE3B的淋巴瘤细胞干性的维持 |
12.TRIB3妨碍UBE3B-MYC的相互作用并促进MYC-Max复合物形成 |
12.1 TRIB3抑制UBE3B与MYC的相互作用 |
12.2 MYC与TRIB3的KDC结构域结合 |
12.3 TRIB3与MYC的C端和N端存在相互作用 |
12.4 UBE3B与MYC的C端和N端结合 |
12.5 TRIB3抑制MYC-UBE3B的结合并增强MYC-Max的相互作用 |
13.总结 |
讨论 |
附录1: CRISPR-Cas9技术构建Raji突变体细胞测序结果 |
附录2: 患者UBE3B和TRIB3突变位点 |
缩略词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MRT68921 HCl抑制ULK1诱导白血病细胞死亡及发挥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仪器、材料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3.1 ULK1 在白血病细胞和样本中的表达上调 |
3.2 抑制ULK1 诱导白血病细胞系死亡 |
3.3 抑制ULK1 激活THP-1和HL60 细胞中caspase-8/3 通路 |
3.4 MRT68921 HCl诱导白血病细胞死亡是以不依赖自噬和活性氧的方式 |
3.5 MRT68921 HCl在 THP-1 模型小鼠体内延缓白血病进展 |
3.6 MRT68921 HCl对正常小鼠的作用 |
3.7 MRT68921 HCl诱导原代白血病细胞死亡 |
3.8 MRT68921 HCl引起Cdc37 ser-13 磷酸化水平的升高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天然小分子物质与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投稿及发表情况 |
致谢 |
(10)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亲缘间单倍体相合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50岁AML/MDS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预处理方法 |
2.2 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与输注 |
2.3 GVHD的诊断与预防 |
2.4 合并疾病的诊断、预防及监测 |
2.5 造血重建植活标准及指标 |
2.6 疗效及预后分析指标 |
3.技术路线图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减低剂量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 AML/MDS 患者的相关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造血干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希望之光(论文参考文献)
- [1]EZH2抑制剂DZNep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邱明月.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CD109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D]. 陈仪.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CD109在初发AML中的表达及临床特征分析[D]. 王丽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王筱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 鞠慧. 山东大学, 2021(09)
- [6]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D]. 于嗣俭.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7]新型GPR132激动剂的发现及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D]. 易春阳.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8]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兆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9]MRT68921 HCl抑制ULK1诱导白血病细胞死亡及发挥抗肿瘤作用[D]. 李运雷.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10]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亲缘间单倍体相合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50岁AML/MDS患者的疗效分析[D]. 彩虹.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标签: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论文; 急性髓性白血病论文; car-t论文; 造血干细胞论文; 细胞分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