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曹禹[1](2021)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在丰富学校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等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资源也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尝试以“药物化学”作为学科知识背景,并结合社会性科学议题(SSI)视角,设计出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首先本研究梳理了SSI教育与校本课程的相关国内外文献。然后本研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调查他们对于本课程的态度、期望和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均对《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持有正面态度,但目前课程资源不足。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及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要素,综合了师生需要与学科背景,以新课程理念为切入点,设计了《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本课程共分为3个模块,8个专题,以“药物化学”作为主干知识,并结合了历史、人文、社会等隐性因素,力图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的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疫情原因,本课程未能进行课堂实施,因此邀请课程专家对本课程进行背对背评价,并依据专家给出的意见与建议完善课程文本。科学教育正在不断深化,而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学者和一线教师所关注。希望本研究能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王学英[2](2021)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素质教育中,已经将美术教育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使美术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并且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美术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授学生绘画,而是更加重视去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的美感、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在获得绘画的技能的同时,掌握一些其他的知识,并学会加以应用,了解与探索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本文是以新课程改革标准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为研究背景,紧密初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对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进行研究,正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关于一些理论基础及概念的界定,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第二章提出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提出要改变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第三章主要介绍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的方式。首先论述了美术学科与文科的综合教学;其次是美术与理科的综合教学;最后是美术与艺术学科的相互融合。第四章是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案例实施。主要通过三个案例来介绍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教学,从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三个角度进行设计,主张以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为设计主导,学生参与。第五章为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反思和展望。对本论文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进行反思,同时做出展望。

张美琳[3](2021)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一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教育理念不断变革,教育模式在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评价也在不断发展。课后作业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走的必经之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探索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及评价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数学学习能力。本研究在已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调查了初一年级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现状,研究如何提出更有效的课后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并验证其有效性。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首先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相关概念和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并分析了目前初一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文献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课后作业设计与评价改进策略;最后通过实践验证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针对目前初一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初一数学作业设计原则和作业评价策略。首先在作业设计方面,第一,作业设计应遵循目的性原则,是为巩固本节所学知识,是为拓展延伸本节课内容,是为下节新课的开展,还是为综合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等等,只有明确目的后布置的作业才会有针对性。第二,作业设计应遵循发展性原则,作业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同样能够带动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后期学习做好铺垫。第三,作业设计应遵循主体差异性原则,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必须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发展要求,设计分层作业。第四,作业设计应遵循适量有效性原则,教师对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内容的把控决定了学生做作业的成效,同时增强作业趣味可以激发学习主动性、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以促进师生交流、问题生活化、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能够使作业更加有效。其次在作业评价方面,第一,适当选择批改作业方式,发挥各种方式的优点;第二,作业评价重在激励上进,激励性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信心的增长,增强自身学习的内驱力;第三,作业评价要讲求艺术性,评价中要引导学生自行改错,鼓励学生进一步独立思考,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并转变学习态度;第四,作业评价方式多样化,在作业讲评中以多种方式适当发挥学生的优势和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笔者选取了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个教学班进行了实践对比研究,以检验策略的有效性。对该班级实施了以上策略后,该班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都有所提升,因此提出的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改进策略有利于提高初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张霞[4](2021)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在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得以提出。自此,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法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该教学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趣味性。与此同时,跟随情境教学一起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还有新理念。有了新理念就有了新要求,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如何运用就变得十分重要。导论与结语部分除外,本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概述。主要论述了情境和情境教学的概念、主要特征,以及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知主义的发现学习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来论述情境教学的科学性。并且还提及了新课程理念对情境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第二部分是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情境教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标的深入分析,从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学科课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三个角度论述了其必要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现代化教学设备、学生学情三个维度阐述了其可行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从问卷调查目的、问卷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结果等方面展开。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情境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缺乏深度挖掘、学生参与情境热情消散过快、教学情境新颖度不高、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与预设效果落差较大等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是部分教师缺乏对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定位不清晰、课堂教学情境设置不合理、教师职业倦怠和考试升学压力的影响。第五部分主要从情境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总结阶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运用对策。第六章是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的案例,通过展示《国家财政》一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来展示情境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总之,本文在结合教育实习以及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运用展开了调查研究。通过研究表明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方认同。该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还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李晓冰[5](2020)在《课程统整理念下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设计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课程统整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必须要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加以验证,本论文研究的便是课程统整理念下“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设计问题。“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重点面向培养学习者的再现能力,形象塑造与表现能力,力求提升学生欣赏美与创作美的能力。在当今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视觉语言时代,发展综合性的美术课堂是现阶段美术教育的主流方向。新课程改革便随之而来,教育方式的变革必须要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位置,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究与学习,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与创作思维,培养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是现在小学美术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课程统整理念教学在小学美术实践中运用的具体体现。本文中,课程统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指导教学设计的理念,并非是综合课程的开发;课程统整的教学设计主要指教学活动方案的制定与开发。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课程统整理念教学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相关性,并用问卷总结探讨了新课改下视觉文化时代统整理念教学的实践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课程统整理念教学的现行诉求与在小学阶段“造型·表现”领域提出的必要性,作为本论文的理论支撑。新课改与美术课标都强调注重美术课程与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且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他们都映现了课程统整的理念,综合课程的设置及在教学中注重各科目间综合知识的迁移;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乌鲁木齐市小学美术课程统整理念教学的案例分析与总结;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课程统整理念的教学设计,分别从统整教学设计建构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两大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即是本文的结论。本论文从理论层面与设计探索两方面着手,分析课程统整理念下小学生美术造型表现的创作能力,以全面发展落实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吴婧[6](2020)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代不断进步,教育也是不断地发展变化,新课程理念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因为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任何阶段、任何学科都要一以贯之、不容懈怠,在小学阶段恰当地渗透德育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个学科都要渗透思政元素,小学语文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特征,还具有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的人文性特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根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和部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新特点,可以清楚地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同时分析语文新教材的编排思路和教材特点,有利于把握语文课程中德育渗透的特点,更加有利于提高语文课程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发现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德育渗透中在内容、方法、途径上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分析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内容、方法、途径上采取一定的强化策略,从而增强德育渗透的实效。同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张应洁[7](2020)在《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在学科教学与内部管理层面上逐渐趋于科学化、精细化,这是多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同时也构成了新时期持续教学改革的坚实基础。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逐渐关注并重视隐性课程实际上是整体学科教学改革体系中的有机内容,深入探究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是持续优化学科教学、不断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的核心命题,这样的论断来源于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来源于隐性课程与当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价值维度的高度契合。本文紧密围绕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这一特定命题,结合当前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与既有实践,重点阐述和探讨隐性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策略,系统探讨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依托隐性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第一章为本论文的“引言”,重点介绍“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础性内容;第二章重点剖析隐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及特点,结合初中语文的学科属性与学科特点,深入探讨语文学科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三章则从多元化的视角上剖析当前学科教学改革语境下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重视隐性课程的独特意义,主要从隐性课程的基本内涵与初中语文的学科属性等层面上进行相关阐述;第四章从当前初中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具体从学科教师、学生和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五章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是整体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将深度探讨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主要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的阐述和探讨并提出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操作模式。第六章为结语,点明本文探讨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程明喜[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提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卢伟彪[9](2019)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XX中学为例》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领域逐渐提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深度,共同关注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对学生个体成长、国家与社会改革发展中人才结构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倡导、注重对学生思想品格、能力素质、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等方面的培养,这一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可的教育管理方向。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各级学校的教学工作、育人教育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美术教育教学课堂,美术教育集中体现了初中学生在智育和美育方面的结合,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体现之一。初中美术教育对学生完整认知结构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建立以及个性化品质塑造、高尚审美取向培育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现阶段,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投注大量财力物力,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已经显现出重要战略发展意义。我国农村初中的美育教育日益提上教育改革日程,这一发展势头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整体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优化实施提供了有利契机。本研究以当前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状况为主要基点,系统梳理农村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弊端,以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为研究指导,兼顾城市美术教育成功案例中的有效办法,探寻适合农村美术教育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以核心素养培养理论为前提,提出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实践策略。通过对样本学校美术教育实践开展状况的分析,提出改善策略,因此为我国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课程优化提供实践参考,促进农村美术教育事业快速提升,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领域尽快找到实践出路,真正贯彻和落实国家宏观教育改革政策。

党亚枝[10](2019)在《“做中学”理念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 ——以开封市第八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地理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素质发展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地理知识体系庞杂、空间知识比较抽象,加上初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弱,无法从生活中获取直观感受,致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较低,进而影响到地理的学习成绩,所以对于初中地理教师来说,不能单一地教授地理知识,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地理教学方式与理念。本文围绕做“做中学”理念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进行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多样化形式的课堂学习,丰富的教学方式变抽象知识为直观学习,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在金字塔学习理论、做中学学习理论以及直观教学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研究方法,研读了国内外有关做中学理念的文献,总结了“做中学”理念的核心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的有关“做中学”理念的研究现状,发现和总结了国内研究中的不足,最终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以开封市第八中学的初一初二的学生和两位地理老师以及河南大学2017年“国培计划”初中地理教师为调查对象,首先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同时借鉴前人问卷的优点,并结合导师的意见设计而成的学生和教师调查问卷;其次是问卷的发放,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对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以及所在班级进行的做中学理念下的教学策略实践,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1)多数教师对做中学理念有所了解,但并没有应用于地理教学实践中,执行力不够;(2)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一般,有待于提升;(3)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地理实践力有待提高。针对发现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做中学理念下的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1)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2)创设新型学习环境,突出做中学、画中学、玩中学的新型学习环境;(3)打造富有魅力的做中学互动地理课堂;(4)做中学,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通过对开封市第八中学初二年级的教学案例实施认证,发现“做中学”理念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应用于地理课堂效果明显。在做中学理念下的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应用于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兴趣明显提高,更乐意主动去学习地理知识;地理能力例如空间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提高明显,更容易地理解较抽象的地理知识;地理学习方式明显改善,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与提高;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点实践性活动。本文的创新之在于如何在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中贯彻和落实“做中学”理念,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并用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希望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拓展研究成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时代背景
        1.1.2 基于学生发展需要
        1.1.3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内容分析法
        1.5.2 调查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SSI
        2.1.2 校本课程
        2.1.3 药物化学
    2.2 理论基础
        2.2.1 泰勒的课程原理
        2.2.2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项目式学习理论
3 文献综述
    3.1 校本课程
        3.1.1 国内研究
        3.1.2 国外研究
        3.1.3 校本课程文献述评
    3.2 SSI
        3.2.1 国外研究
        3.2.2 国内研究
        3.2.3 SSI文献述评
4 高中学生及教师对《药物化学》校本课程需求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工具
    4.3 调查对象与调查过程
    4.4 调查结果分析
        4.4.1 对学生的调查分析与结论
        4.4.2 对教师的调查分析与结论
        4.4.3 调查启示
5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
    5.1 课程设计理念及原则
        5.1.1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理念
        5.1.2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原则
    5.2 《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概述
        5.2.1 课程目标
        5.2.2 内容总体框架
        5.2.3 课程内容编排
        5.2.4 教学要素分析
        5.2.5 课程评价
6 《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6.1 教学设计案例一:科学研究中的偶然和必然
        6.1.1 概述
        6.1.2 教学设计
    6.2 教学设计案例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6.2.1 概述
        6.2.2 教学设计
    6.3 教学设计案例三: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6.3.1 概述
        6.3.2 教学设计
    6.4 教学设计案例四:中医药与药物化学
        6.4.1 概述
        6.4.2 教学设计
7 课程设计评价
    7.1 评价表单汇总与结论
    7.2 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总
    7.3 专家评价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问题和不足
    8.3 对新课程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药物化学》课程设计
致谢

(2)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新课改理念
        2.学科融合
    (二)相关理论基础
        1.认知学派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多元智力理论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
    (一)学校方面
    (二)教师方面
    (三)学生方面
三、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方式
    (一)与文科的相互渗透
        1.美术与语文
        2.美术与历史
        3.美术与地理
    (二)与理科的综合教学
        1.美术与数学
        2.美术与生物
    (三)与艺术学科的相互融合
        1.美术与音乐
        2.美术与舞蹈
四、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案例实施
    (一)美术与语文相互融合教学设计—《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二)美术与历史相互融合教学设计—《感知绘画作品中的情感》
    (三)美术与数学相互融合教学设计—《构图的作用》
五、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反思与展望
    (一)教学反思
    (二)教学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情况教师访谈内容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新课程理念下初一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数学学科作业的特点
        1.1.2 传统作业与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1.1.3 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过程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过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作业
        2.1.2 作业设计
        2.1.3 作业评价
        2.1.4 新课程理念
    2.2 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元智力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关于作业目的和功能相关研究
        2.3.2 关于作业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2.3.3 关于作业设计与布置方面的研究
        2.3.4 关于作业的批改与反馈的研究
        2.3.5 述评
第三章 初一数学作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初一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现状调查相关说明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问卷说明
        3.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3.2.1 教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3.2.2 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第四章 新课程理念下初一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
    4.1 新课程理念下初一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4.1.1 作业设计应遵循目的性原则
        4.1.2 作业设计应遵循发展性原则
        4.1.3 作业设计应遵循主体差异性原则
        4.1.4 作业设计应遵循适量有效性原则
    4.2 新课程理念下初一数学作业评价策略及方法
        4.2.1 适当选择批改作业方式
        4.2.2 作业评价重在鼓励上进
        4.2.3 作业评价讲求艺术性
        4.2.4 作业评价方式多样化
第五章 新课程理念下初一数学作业设计实践研究
    5.1 实践研究相关说明
    5.2 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学习数学兴趣测试前后对比
        5.3.2 数学学习总体情况
        5.3.3 数学成绩前后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概述
    (一)情境与情境教学法
        1.情境
        2.情境教学法
        3.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认知主义的发现学习观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三)新课程理念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情境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在情境创设中强化政治思想引导
        2.情境探究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相交融
        3.首次提出设置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4.强调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1.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2.情境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打造成活动型的学科课程
        3.情境教学有利于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情境教学的可行性
        1.情境教学目标设置凸显了学科核心素养
        2.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情境教学开展提供物质支撑
        3.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情境教学开展提供智力基础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调查情况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2.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情境教学缺乏深度挖掘
        2.学生参与情境教学的热情消散过快
        3.教学情境的新颖度不高
        4.课堂情境教学效果与预设效果落差较大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部分教师对于情境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2.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不清晰
        3.课堂教学情境设置不合理
        4.教师职业倦怠与考试升学压力影响情境创新
五、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对策
    (一)情境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
        1.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精心搜集情境素材
        2.依托教学重难点精选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素材
        3.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法衔接教学情境
    (二)情境教学的课堂实施阶段
        1.导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新课情境,展开新课学习
        3.升华教学情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三)情境教学的课后总结阶段
        1.做好情境教学的课后评价
        2.开展情境教学的课后反思
    (四)思想政治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深度挖掘课堂教学情境
        2.适当创新课堂教学情境
        3.正确处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六、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案例
    (一) 《国家财政》情境教学运用的教学设计
    (二) 《国家财政》情境教学运用的教学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2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5)课程统整理念下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设计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三、已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1 课程统整理念及美术“造型·表现”概述
    1.1 概念界定
        1.1.1 “课程统整”的理念
        1.1.2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解读
    1.2 课程统整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1.2.1 课程统整理念与“造型·表现”领域的相关性
        1.2.2 实证调查分析与论证
    1.3 小结
2 课程统整理念教学的现行诉求及提出
    2.1 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统整的现行诉求
        2.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诉求
        2.1.2 各学科间综合知识迁移的诉求
    2.2 课程统整理念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应用的要求
        2.2.1 符合新课标中对小学阶段“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
        2.2.2 符合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
    2.3 小结
3 课程统整理念在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案例分析
    3.1 学科统整的教学设计——《有创意的书》
        3.1.1 学科统整的教学设计
        3.1.2 案例描述
        3.1.3 实践分析
    3.2 跨学科统整的教学设计——《水资源》
        3.2.1 跨学科统整的教学设计
        3.2.2 案例描述
        3.2.3 实践分析
    3.3 主题统整的教学设计——《大美草原》
        3.3.1 主题统整的教学设计
        3.3.2 案例描述
        3.3.3 实践分析
    3.4 小结
4 课程统整理念下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设计
    4.1 小学美术课程统整教学设计建构
        4.1.1 外在角度:以美术学科为本体
        4.1.2 内部角度:美术学科内在统整
    4.2 基于课程统整的综合实践探索的教学设计
        4.2.1 《保护生态环境》故事模式教学案例开发
        4.2.2 课程统整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思考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具体内容
        二、创新及新颖之处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法
        二、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第一节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一、概念界定
        二、新课程理念中的“新”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第二节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阶段性与整体性的融合
        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加强
    第三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新特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
        二、中华优秀文化比重显着加大
        三、革命传统内容保有新的活力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渗透的内容挖掘不到位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不当
        三、德育渗透的途径单一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忽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二、家庭教育的情感缺失影响学生道德发展
        三、教师德育渗透教学中教学技能不足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强化策略
    第一节 挖掘德育内容,落实德育渗透
        一、研读教材,准确定位
        二、联系生活,德育有趣
        三、课外延伸,德育延续
        四、课后反思,德育有效
    第二节 灵活用多种方法,强化德育渗透
        一、情感熏陶法
        二、朗读感悟法
        三、实践应用法
        四、创设情境法
        五、直观演示法
    第三节 寻求多种途径,延续德育渗透
        一、识字与写字中有机渗透
        二、写作教学中深层渗透
        三、口语交际中德育渗透形式多元化
        四、综合性学习中真正落实德育渗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隐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一、隐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二、语文隐性课程的特点
        (一)广泛性
        (二)潜藏性
        (三)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四)教育效果难以量化考核
第三章 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推进生活化语文教育的关键举措
    三、发挥语文学科优势的独特形式
    四、推动学科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第四章 当前初中语文隐性课程资源应用中的问题剖析
    一、教师层面上的问题:认识不清、动力不足
        (一)对语文隐性课程没有清晰的认识,课程应用意识不强
        (二)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对隐性课程教学缺乏精心设计
        (三)对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范畴和应用路径缺乏认知
    二、学生层面上的问题:被动学习、缺乏主动
    三、社会层面上的问题:支持不足、消解功能
第五章 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策略探讨
    一、物质层面上优化策略
        (一)创设高雅的学习环境
        (二)打造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
        (三)注重学科教师的仪容仪表
    二、精神层面上优化策略
        (一)学科教学中民主、充分的课堂互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课外活动
        (三)持续优化语文学科教师人格魅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核心素养理念下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X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二、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三、美术教学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二、关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三、关于农村美术教学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第六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图像识读方面
        二、美术表现方面
        三、审美判断方面
        四、创意实践方面
        五、文化理解方面
第三章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美术核心素养理念贯彻不够
    第二节 美术教育的学科作用被忽视
    第三节 美术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
    第四节 农村美术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第四章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节 农村地区美术教学资源匮乏
    第二节 农村初中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第三节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第四节 农村家庭对学生美术学习欠重视
第五章 促进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发展的改善策略
    第一节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应突出地域性特点
    第二节 树立美术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第三节 重视美术学科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节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应融合学生生活实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做中学”理念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 ——以开封市第八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做中学”理念和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
        (四)初中生地理实践能力非常薄弱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有利于促进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落实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做中学
        (二)地理实践力
        (三)地理教具
    二、理论基础
        (一)直观教学理论
        (二)做中学理论
        (三)学习金字塔理论
        (四)建构主义理论
        (五)地理教学理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三章 “做中学”理念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调查
    一、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二)问卷的编制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四)访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整理
        (一)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二)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三、调查结果总结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二)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总结
第四章 “做中学”理念在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策略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
        (一)教师应积极践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二)教师应树立不断更新知识的观念
        (三)教师应树立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理念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做中学”内容
        (一)合理选择依据与标准
        (二)选择教学内容
    三、创设新型的学习环境
        (一)做中学的新型学习环境
        (二)画中学的新型学习环境
        (三)玩中学的新型学习环境
    四、打造富有魅力的“做中学”地理课堂
        (一)做中学竞赛学习法
        (二)做中学合作探究法
    五、“做中学”,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一)地图的使用
        (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 “做中学”理念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应用案例
    一、《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设计
    二、“做中学”理念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实证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一)调查发现地理教学中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存在较多问题
        (二)提出了“做中学”理念下的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渗透策略
        (三)“做中学”理念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案例实证效果较好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生问卷设计
    附录B 学生问卷设计
    附录C 初中地理教师问卷
    附录D 教师访谈问题提纲
致谢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D]. 曹禹.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D]. 王学英. 延安大学, 2021(11)
  • [3]新课程理念下初一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D]. 张美琳.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8)
  • [4]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研究[D]. 张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课程统整理念下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设计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D]. 李晓冰.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8)
  • [6]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 吴婧.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7]隐性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应洁. 西南大学, 2020(01)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核心素养理念下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XX中学为例[D]. 卢伟彪.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10]“做中学”理念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 ——以开封市第八中学为例[D]. 党亚枝.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