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协作到协作编辑

从协作到协作编辑

一、从协同学到协同编辑(论文文献综述)

黄熙[1](2020)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到法律法规、政府监管、社会风气以及家庭监护等多个方面。总体而言,虽然立法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监管、行业协会也发挥了一定的自律作用,但未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本文以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方面为主要切入点,基于网络环境的背景,首先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漏的现象及类型进行分析,指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并从政府保护的背景和政府保护的概念方面提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主要职责。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多案例分析法,从问卷分析、法律设置、协同治理、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社会风气、监护人和未成年人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面临的问题,分析背后存在的法律不健全、行政监管效力低下、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网络社会风气不足、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的原因。与此同时,重点从政府保护的角度,将政府保护与完善法律建设、政府职能与优化多元协同治理、政府保护与管理网络主体、政府保护与营造社会风气、政府保护与提升监护人和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建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完善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腾达[2](2020)在《基于DDS的协同仿真平台飞行数据激励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协同仿真平台是飞机系统进行集成测试的主要工具之一,高效的飞行数据激励能够提高飞机系统集成测试水平。选取Prepar3D作为动态飞行数据激励,对飞行数据激励与协同仿真平台接口的设计、参数转化及数据传输问题展开研究。论文设计了协同仿真平台与飞行数据激励Prepar3D接口,针对接口完成后出现的网络数据传输量、内存消耗大等问题,改进了协同仿真平台软总线DDS(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数据分发服务)自动发现算法,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验证,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设计了协同仿真平台飞行数据激励架构。分析了协同仿真平台功能结构、软总线DDS、工作原理,结合协同仿真平台需求,选取了飞行数据激励,并对其功能及提供的参数进行了分类,明确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其次,设计了协同仿真平台与Prepar3D的接口、全局数据空间,建立飞行数据激励与协同仿真平台参数模型及参数转化机制,通过自动发现机制实现不同类型参数的发布/订阅关系。然后,在接口设计完成后,针对协同仿真软总线DDS自动发现算法SDPBloom(Simple Discovery ProtocolBloom Filter)存在网络传输量、内存消耗大及端点(数据写入者和数据读取者)信息查询匹配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软总线自动发现算法SDPOHTBF(Simple Discovery ProtocolOne Hash Threshold Bloom Filter)。最后,对飞行数据激励系统进行了验证,将本文所提出的SDPOHTBF算法与协同仿真平台SDPBloom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改进后的飞行数据激励系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飞行数据激励系统解决了自动发现过程中网络传输量、内存消耗大及端点信息查询匹配时间长的问题,能够满足飞机系统集成测试中协同仿真平台动态飞行数据激励系统的需求。

邓文勇[3](2020)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关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主体,提升其素质,使其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融入发展,是促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与能力提升的两种重要教育类型,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中协同共力,不仅迎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诉求,也为职成教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本研究立足新型城镇化核心主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这一目标与要求,主要从协同的视角,对关涉这一目标任务建设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为何要进行协同、协同实践中面临什么问题、如何推进协同并实现协同发展等进行探索与研究。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文献述评——理论解析——现实审视——策略建构——总结展望”的基本逻辑与程序,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研究法,在对前置(基础)性理论问题、主体理论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基础上,深入探究并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进而探建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研究内容共分为“三大模块,六个章节”。第一大模块为前置性理论问题的扫描与审析,即第一章的“绪论”。通过廓清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等一些前置性理论问题,明确本研究的价值与重点所在。第二大模块为主体理论问题的厘定与澄明,包含第二章“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第三章“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等内容。通过分析职成教的本质内涵及逻辑分殊与耦连,识别可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同能力及协同发展关系;同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目标任务与发展现状及与职成教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职成教协同辨明方向。第三大模块为“问题、对策及总结与展望”部分,分为第四章“问题”的考察与分析、第五章“对策”的建构和第六章的“总结与展望”。以文献分析为基础,以调查研究为支撑,依据协同共生理论的三维分析框架,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进行探析:在“实然”推进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协同单元异化、协同关系失范、协同环境困扰等生态之殇。因此,培育合格协同单元、建构适切协同关系、创建良好协同环境,是职成教在协同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并走向深层次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措施。

李燕燕[4](2020)在《BIM在室内协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内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室内设计的信息化、智能化、全生命周期化是提高室内设计质量、减少施工图设计缺陷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成为了室内设计实现协同化、集约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室内设计中的CAD数据在不同专业、工程不同阶段等层面,极容易出现信息缺失或失真的情况。且在综合应用的过程中,不同专业的设计标准会造成冲突。设计协同中的冲突检测是从图纸上查找冲突,但是,人为操作极容易出现缺陷或误判的情况,难以保证室内协同设计效率及准确性。室内协同设计更注重装饰效果,空间合理性考虑不全面,忽略了全局的协同统一性。在材料、工艺的选择上不够谨慎,进而影响室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协同设计为核心理念,借鉴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一套自成体系的BIM协同设计方案模型,针对BIM在室内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对BIM在协同设计方案优化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BIM在室内协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室内协同设计的观点进行梳理,明确BIM技术在室内协同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并确定了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通过对BIM技术、协同设计的理论分析,分析研究了室内协同设计的优势,为后续的实践研究奠定理论依据。(3)根据室内协同设计的现状及专家调查,设计了《影响公共建筑室内协同设计因素的调查问卷表》,通过分析研究,梳理出了影响室内协同设计的关键因素,并对室内协同设计方案优化的数据准确性、设计协同性、方案合理可行、实现资源共享等四个方面确立了功能评价指标体系。(4)研究在整体上搭建了一个全面的基于BIM的公共建筑协同设计平台,制定了一个可扩展的室内协同设计实施框架,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在总结了室内协同设计冲突检测的原因及优势的基础上,明确了搭建BIM模型库的原则。系统归纳了利用BIM工具进行室内协同设计的应用方法及工作流程,设计出了《BIM模型内部评审表》,《BIM模型优化报告表》,《BIM模型资料移交清单》等BIM成果资料用表,使得室内协同设计的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5)以大型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了BIM协同设计功能系统图,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功能指标权重。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应用效果评价。通过对相关文献综述了BIM技术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利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分析了调查问卷数据,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依据建立的评价体系综合比选,建立了BIM协同设计功能系统图,根据验证的结果,初步确定了BIM技术在室内协同设计平台中具有实用性。(2)总结项目实施效果,从信息准确传递、方案合理性评价、设计协同性评价、资源共享性等四个方面的效果评价,实证了运用BIM在室内协同设计中价值。(3)通过应用BIM技术,室内协同设计研究解决了信息不一致、设计效率较低等问题,为室内设计专业多、协同设计工作量大及施工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婷婷[5](2019)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以J县S镇19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深度转型,特别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减少,造成了学龄人口规模的区域性减小,加之十年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运动使得小规模学校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大量存在成为客观现实。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专业教师严重匮乏,导致国家规定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一纸空谈。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深刻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而借助于信息技术对实现农村教育的弯道超车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各类组织机构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教育扶贫,其中沪江机构发起的互加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又被称为双师教学是近年来农村学校应用规模最大的公益课程。本研究选取甘肃省J县S镇的19所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得知,当前双师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内容不具系统性、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评价流于形式、线上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环境无保障等。通过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发现该课程本身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课程管理体制不健全、线下教师的课程权利被剥夺、线下教师对课程不认同,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导致双师教学难以为农村学校继续发挥实效。在此基础上S镇教委对双师教学进行了改进,从区域内选取了三名美术专业教师向全教委辖区学校直播国家规定的美术课程,改进后的双师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线下教师由以前的被动应付变得积极主动,线上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以发展。但是,由于S教委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专业教师缺乏导致教学内容不能连贯,线上线下教师集体备课与反思的平台尚未搭建,导致教师课前课后交流不充分,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基于此,研究者尝试建构了县域的双师教学模式,借助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撑,保障双师教学完善运行,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挥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双师教学模式有效弥补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不足,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最终推动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的变革。

刘东亮[6](2020)在《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是“高深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团队或研究院所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而研究生科研团队则是高校或研究院所科研创新团队的基础单位,肩负着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使命,是“高深知识”生产的重要主体。同时,知识又是研究生科研团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托,知识共享作为研究生科研团队协作科研的基本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团队凝聚力,帮助团队成员努力实现个人与团队共同发展,促进团队知识的创造创新与集体智慧的生成。本研究以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为着力点,以知识地图为依托手段,以知识螺旋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团队交换理论、双重编码理论为指导,在分析、参考以往研究结论基础上,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模型,并制定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机制。以期通过团队知识共享与管理的可视化,提高研究生科研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与学习效率,促进团队协同发展与科研创新。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模型以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的特性、知识的流动、知识的共享层次、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等内容分析为基础,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模型,并详细阐释了研究生科研团队成员、团队已有知识、团队新增知识、地图知识、知识地图等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关系。另外,模型分别从团队知识拓展与创新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持续增长、共享、创新的动态过程;从个体角度,描述了团队成员分享知识、构建地图、查找知识、习得知识等螺旋转化过程,以及团队成员基于知识地图的个体发展过程。2.制定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机制为使团队知识共享过程持续进行且有序发展,促进团队知识拓展与创新,本研究充分考量了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动力因素与阻碍因素,根据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模型,制定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学习机制、协同治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信任机制,从多维度保障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与团队成员学习过程顺利进行,使团队知识动态、持续增长与创新。3.设计与开发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系统依据本研究中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模型与相关机制,设计并开发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系统,从安全保障、知识资源管理、即时交互等多个模块实现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功能。4.实证研究运用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系统进行准实验研究,并利用三角模糊数、熵权、模糊测度与模糊积分等算法计算和评价研究生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程度,验证研究生科研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效果,证明研究生科研团队成员通过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系统达到了较好的知识共享目的,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创新。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探索,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共享系统中知识共享的深度、广度和共享时间都有所增加,团队成员也能通过知识共享获取更多知识;(2)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共享与学习,不断产生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共享到团队中供其他成员学习,能够促进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创新;(3)通过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团队成员对所获取资源的满意度明显增加,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自身感兴趣的知识资源,学习意愿也更为强烈。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知识资源共享理念的创新。以研究生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将“学习即知识的连结”理念贯穿在研究生科研团队成员的知识资源共享过程之中,在共享中实现团队成员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流动与整合。同时,强调研究生科研团队成员的主动共享行为,运用“共享个人知识”、“协同学习”、“评价”、“交流讨论”等“集体智慧”的方法,充分发挥人际资源在研究生团队知识共享中的作用,促使团队成员由单纯的知识资源消费者向知识资源贡献者的角色进行转变。(2)知识资源共享方式的创新。突破现有资源共享的研究框架,采用分词算法获取学术文献中的关键词作为知识节点,并利用jTopo图形显示技术协同搭建知识地图以呈现知识资源的关联关系,进而促使知识资源在“共享主体—共享客体—共享媒介”中实现有序流动,是对知识资源共享方式的创新性探索。

詹伟峰[7](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徐霞[8](2018)在《专题教育社区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课程综合化的教学理念,这意味着学科疆域界限已被打破,知识间的横向连接增强,所以“多学科协同教学”必将成为当前教学的施教原则,对教师来说掌握“协同教学”的理念、方法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关键。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学生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分析网络学习环境中跨学科协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对协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等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本研究中,笔者对协同教学相关概念、模式、方法及专题教育社区的研究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综述,并详细描述了协同教学的特点、协同教学系统构成要素、协同教学的流程以及专题教育社区的功能,以跨学科主题协同教学为主线,从师师协同和生生协同的角度分析了师生在协同教学过程中参与的教与学活动,基于此构建了专题教育社区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来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将协同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两轮的协同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协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在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参与协同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师进行访谈以及对部分师生的教学反思、学习反思进行分析,来检验教学效果,进一步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最后,分别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方面总结并提出了几条促进协同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跨学科的主题式协同教学受到教师、学生的广泛认可,协同教学能够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能够增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实现专长互补,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本研究中构建的协同教学模式及相关的教学实践方法、过程等以期能够为广大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畅[9](2017)在《OKC中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序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在线知识社区(Online Knowledge Community,OKC)作为用户进行知识交换的一个大规模协作平台,一方面以其自组织形式促进着客观知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用户作为知识的接收者,构建出个体的主观知识结构,社区中的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相互影响、协同演化。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强调OKC社会系统的成员自组织交互协作对客观知识序化和质量的影响,缺乏从协同序化的视角对两个系统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以维基百科为例对OKC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序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OKC平台知识的内化、外化、同化、顺应现象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组织理论建立了OKC协同序化框架,对OKC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序化的过程及路径进行了理论研究;其次,基于异质性理论、结构平衡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确立社会系统序化指标,基于观点收敛理论、页面质量评价方法、复杂网络理论确立知识系统序化指标;再次,以维基百科平台为例,选取特色词条“NeXT”,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两个系统在社区建构不同阶段的演化路径和特征;最后,基于OKC协同序化框架和VAR模型建立了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自下而上,由微观到宏观、微观到中观的相互影响计量模型,从动态视角揭示了OKC环境下个体主观知识结构的建构与社区客观知识体系的建构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本文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总结出OKC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序化的规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揭示了OKC社区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呈现的特征,从动态影响视角表明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交互序化的规律,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为研究OKC社区的协同序化过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李胡蓉[10](2017)在《旅游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途径。搜索行为贯穿于互联网使用的方方面面,“无上网,不搜索”的大搜索局面已经形成。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旅游群体越来越庞大,作为普通旅游大众,如何快速高效的搜索旅游信息、制定旅游计划、做出旅游决策是旅游用户密切关注的问题。掌握快速获取、分类、评价和创造有价值的旅游信息对于旅游用户至关重要,因此,探讨用户的旅游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供旅游企业和相关搜索平台参考。本研究将考察旅游信息素养、旅游经验、解释水平对旅游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以期深入的探索用户的协同信息检索特征,丰富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笔者通过有偿方式招募42位在校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模拟实验和问卷调查方法展开研究。实验前根据问卷结果来筛选实验人员,参与正式实验的用户在实验开始前填写解释水平、旅游信息素养、旅游经验、基本信息问卷,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录制视频、浏览历史记录、问卷调查(任务感知和实验评价问卷)等方法来采集相关数据,实验结束后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次实验以旅游信息检索作为任务,以制定的旅游计划作为评判任务成效的依据,因此,根据以往学者对任务类型的划分,制定旅游计划由于其要求开放、答案开放的特点,是最适合设置协同信息检索的任务,属于探索型任务。本文将制定旅游计划的探索型任务划分为两种,分别是一般任务和具体任务,结合用户的旅游信息素养、解释水平、旅游经验来考察用户的协同信息检索特征和行为。结果表明,在检索时间方面,任务1所用的时长均值比任务2多20分钟;在搜索引擎使用方面,所有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中,有32人仅使用了百度搜索这一种搜索引擎,有4人使用了百度、搜狗、360搜索,有4人使用Search Team搜索,有1人使用了百度和SearchTeam;在任务检索信息来源方面,可以划分为百度等搜索引擎、携程网等综合性旅游网站、蚂蜂窝等社区攻略网站、百度知道等问答平台、12306等票务平台、Airbnb等酒店和民宿预订平台、深圳旅行社等传统旅行社网站、旅交汇等B2B服务平台、台湾自由行等其他旅游平台在内的9类信息来源;在输入的检索式方面,用户主要以旅游目的地和目的地旅游攻略来构建检索式,还会以交通出行方式、景点门票、美食信息等构建检索式。此外,任务类型对协同检索过程、任务感知、协同检索效果的部分变量有影响;解释水平对协同检索过程、任务感知、协同检索效果的部分变量有显着的影响;旅游信息检索素养对协同检索过程、任务感知、协同检索效果的部分变量影响显着;旅游知识素养对协同检索过程、任务感知的部分变量主效应影响显着;旅游经验对协同检索过程、任务感知、协同检索效果的部分变量影响显着。

二、从协同学到协同编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协同学到协同编辑(论文提纲范文)

(1)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主要概念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背景及现状
    2.1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漏的现象
    2.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必要性
    2.3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现状
3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问题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设计
    3.2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不健全
    3.3 政府与多主体协同治理不足
    3.4 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
    3.5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风气不良
    3.6 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足
4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不健全
    4.2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协同治理效力低下
    4.3 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
    4.4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风气不足
    4.5 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5 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措施
    5.1 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
    5.2 优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协同治理
    5.3 加强对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5.4 营造良好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社会风气
    5.5 提升监护人和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DDS的协同仿真平台飞行数据激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分发服务
        1.2.2 基于数据分发服务的协同仿真平台
        1.2.3 飞行数据激励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
第二章 协同仿真平台飞行数据激励架构设计
    2.1 飞行数据激励设计分析
        2.1.1 协同仿真平台基础
        2.1.2 协同仿真平台需求分析
        2.1.3 飞行数据激励的选取
    2.2 飞行数据激励架构设计
        2.2.1 飞行数据激励设计框架
        2.2.2 飞行数据激励设计思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行数据激励系统的实现
    3.1 协同仿真接口设计
        3.1.1 协同仿真接口设计架构
        3.1.2 协同仿真接口设计实现
    3.2 飞行数据激励与协同仿真平台数据传输
        3.2.1 飞行数据激励与协同仿真平台参数模型
        3.2.2 飞行数据激励与协同仿真平台参数发布/订阅
        3.2.3 飞行数据激励与协同仿真平台参数自动发现
    3.3 飞行数据激励与协同仿真平台参数转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同仿真平台实时性优化实现
    4.1 软总线DDS自动发现算法分析
    4.2 SDP_OHTBF自动发现算法
        4.2.1 OHTBF
        4.2.2 SDP_OHTBF
        4.2.3 最佳阈值θ和T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验证
    5.1 飞行数据激励系统验证
        5.1.1 视景同步模式:Flight Sim作为飞行数据激励
        5.1.2 交互激励模式:Prepar3D作为飞行数据激励
    5.2 软总线SDP_OHTBF自动发现算法验证
        5.2.1 SDP_OHTBF理论仿真
        5.2.2 SDP_OHTBF实验验证
    5.3 基于SDP_OHTBF算法的飞行数据激励系统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时代境域: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协同的实然诉求
        二、协同发展:关乎职成教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三、研究现状:丰富职成教发展相关理论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发展的研究
        四、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述评与反思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型城镇化
        二、职业教育
        三、成人教育
        四、协同发展
    第五节 理论基础阐释
        一、协同共生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二章 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
    第一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二、成人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第二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分殊
        一、内涵特质的差异
        二、外延边界的不同
        三、实践运行的区别
    第三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耦连
        一、职业性内容:职成教历史发展的逻辑交织
        二、职后教育域:职成教实践范畴的逻辑交叠
        三、教育性使命:职成教追求的本真价值选择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涵解读
        一、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简述
        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内涵
        三、教育学视域中的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一、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二、核心主体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间的关系探析
        一、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的影响分析
        二、职成教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审视
        三、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的关系逻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
    第一节 协同单元异化:职成教角色的迷失与错位
        一、协同单元异化之职业教育维度
        二、协同单元异化之成人教育维度
    第二节 协同关系失范:职成教间协同欠缺与不足
        一、职成教协同合作意识不强
        二、职成教协同内在机制欠缺
        三、职成教协同育人平台不足
    第三节 协同环境困扰:职成教协同保障环境缺失
        一、物质基础薄弱,“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二、政策制度缺失,“软性”环境保障不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推进
    第一节 培育合格协同单元:明确职成教的角色与定位
        一、职业教育需巩固“技术培育”之价值基础
        二、成人教育需强化“生命关怀”之价值立场
    第二节 建构适切协同关系:推进职成教间的互通对接
        一、理念支撑:树立协同的思想观念
        二、机制联接:构建协同的内在机制
        三、载体助力:搭建协同的育人平台
    第三节 创建良好协同环境:营建“软硬性”保障环境
        一、营建“硬性”保障环境:加强物力与财力资本源保障
        二、营建“软性”保障环境:强化体制、治理与质量建设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非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附录B:“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附录C:“职成教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附录D:“农村转移劳动力”访谈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BIM在室内协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BIM协同设计理论基础
    2.1 协同设计的定义
        2.1.1 协同的概念
        2.1.2 协同设计的定义
    2.2 BIM的相关理论
    2.3 BIM在协同设计中的优势分析
        2.3.1 BIM与协同的关系
        2.3.2 BIM在协同设计中的优势
3 室内设计现状及数据分析
    3.1 室内设计现状
    3.2 影响室内协同设计的因素
        3.2.1 问卷调查表设计
        3.2.2 问卷调查表结果分析
4 BIM在室内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4.1 室内协同设计的技术平台
        4.1.1 BIM软件的选择
        4.1.2 BIM软件的分析与评价
        4.1.3 硬件配置
        4.1.4 室内协同设计的技术平台
    4.2 室内协同设计中的优化作用
        4.2.1 室内协同设计中的碰撞产生的原因
        4.2.2 利用BIM进行碰撞检测的优势
        4.2.3 BIM碰撞检测的过程
        4.2.4 室内协同设计中的优化作用
    4.3 建立模型库的原则
        4.3.1 族的功能
        4.3.2 建立模型的原则
5 BIM在某公共建筑室内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5.1 某公共建筑项目简介
    5.2 某公共建筑BIM建模与协同设计
        5.2.1 BIM协同平台设计
        5.2.2 基于BIM协同平台的室内设计
    5.3 基于BIM技术室内设计的方法及工作流程
    5.4 应用效果评价
        5.4.1 建立BIM协同设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5.4.2 层次分析法计算功能指标权重
        5.4.3 应用效果评价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BIM模型建模任务书
附录 C BIM模型内审评审表
附录 D BIM模型会审记录
附录 E BIM模型优化报告
附录 F BIM模型资料移交清单

(5)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以J县S镇19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
    (二)双师教学
    (三)教学模式
    (四)双师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研究
    (二)关于双师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协同学理论
    (二)团体动力学理论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整理
六、从无到有——双师教学初探
    (一)课程的引进
        1.课程设置
        2.操作要领
    (二)实施的效果
        1.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2.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3.师生对双师教学的态度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
        2.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3.教学效果不明显
        4.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5.线上教师质量参差不齐
        6.教学环境无保障
    (四)原因的分析
        1.课程管理体制不健全
        2.教师的课程权利被剥夺
        3.教师缺乏对课程的认同
        4.学校管理不到位
    (五)总结与反思
七、从有到优——双师教学改进
    (一)课程的改进
        1.课程设置
        2.操作要领
        3.保障措施
    (二)课程的实施
        1.课前:教学准备
        2.课中:教学直播
        3.课后:反思交流
    (三)实施的效果
        1.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2.线下教师由被动变主动
        3.线上教师专业能力得以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课程不具连贯性
        2.课前备课不充分
        3.课后交流反思不畅
    (五)总结与反思
八、双师教学模式建构
    (一)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三)实现条件
    (四)教学活动
    (五)教学评价
九、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的结论
        1.双师教学模式弥补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不足
        2.双师教学模式提高了农村学生对自我认的可度
        3.双师教学模式促进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成长
        4.双师教学模式推动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变革
    (二)研究的建议
        1.加强环境建设,确保教学设备完善
        2.转变教师观念,重构教师教育理念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4.健全体制机制,保障教师的积极性
十、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和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6)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评述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述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三)组织学习理论
        (四)双重编码理论
        (五)知识螺旋理论
        (六)团队交换理论
    二、相关概述
        (一)知识及其类型
        (二)研究生科研团队
        (三)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
        (四)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内涵
        (五)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动力因素
        (六)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阻碍因素
第三章 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模型
    一、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模型构建基础
        (一)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的特性
        (二)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转移
        (三)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的共享层次
        (四)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资源的组织与呈现
    二、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模型构建
        (一)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结构
        (二)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要素
        (三)团体知识拓展与创新过程
        (四)个体知识螺旋转化过程
第四章 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机制
    一、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学习机制
        (一)丰富知识范围
        (二)支持目标导向
        (三)明晰知识关联
    二、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协同治理机制
        (一)知识共享协同治理要素界定
        (二)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协同治理机制框架
    三、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一)社交激励机制
        (二)荣誉激励机制
        (三)积分激励机制
    四、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约束机制
        (一)健全知识监管体系
        (二) 完善知识共享制度
        (三)加强知识共享绩效评估
    五、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信任机制
        (一)信任互惠的知识共享网络关系
        (二)强化协同合作的集体意识
        (三)提供促进交流沟通的可靠性平台和机会
第五章 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系统
    一、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系统整体构建
        (一)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系统构建基础
        (二)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整体框架
    二、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系统结构模块
        (一)安全保障
        (二)知识资源管理
        (三)即时交互
        (四)知识节点
        (五)可视化功能
第六章 实证研究与评价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评价
        (一)知识共享程度评价
        (二)知识创新性评价
        (三)知识关联度评价
        (四)知识利用满意度评价
    三、实验分析与结论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一)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共享模型
        (二)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共享机制
        (三)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共享系统
        (四)实证研究
    二、主要创新点
        (一)自主学习理念的创新
        (二)知识资源共享理念与方式创新
        (三)知识共享模型构建的创新
        (四)可视化技术呈现学习过程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相关成果情况

(7)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安全
        一、何谓安全?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三、安全的特征
    第二节 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一、社会环境风险
        二、网络环境复杂
        三、周边环境混乱
        四、教育理念不当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一、物质层面
        二、制度层面
        三、精神层面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一、制度建设
        二、机制建设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后记

(8)专题教育社区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1.1.2 信息时代学生学习发展的诉求
        1.1.3 网络学习空间发展与实践探索需求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虚拟学习社区
        2.1.2 专题教育社区
        2.1.3 协同教学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学习共同体理论
        2.2.2 协同理论
        2.2.3 群体动力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专题教育社区研究现状
        2.3.2 协同教学相关研究现状
3 专题教育社区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构建
    3.1 协同教学系统构成要素
        3.1.1 施教者
        3.1.2 受教育者
        3.1.3 教学内容
        3.1.4 教学活动程序
        3.1.5 教学环境
    3.2 协同教学开展过程
        3.2.1 确定协同教学主题
        3.2.2 组建协同教学团队
        3.2.3 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3.2.4 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3.2.5 学习成果分享汇报
        3.2.6 教学评价与反思
    3.3 专题教育社区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
4 专题教育社区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4.1 实验学校背景
    4.2 第一次协同教学实践活动
        4.2.1 协同教学活动开展(设计、实施)
        4.2.2 协同教学活动总结
    4.3 第二次协同教学实践活动
        4.3.1 协同教学活动开展(设计、实施)
        4.3.2 协同教学活动总结
5 模式实践应用效果分析
    5.1 问卷调查
        5.1.1 学生学习兴趣、态度
        5.1.2 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5.1.3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5.1.4 学生学习收获
    5.2 访谈
        5.2.1 对教师的访谈
        5.2.2 对学生的访谈
    5.3 过程性资料分析
6 开展协同教学活动的策略与建议
    6.1 教师层面
    6.2 学生层面
    6.3 学校层面
7 总结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协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反馈调查问卷
    附件二 访谈提纲
    附件三 学生学习活动支架
    附件四 学生部分学习成果作品
    调查问卷
    调查报告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9)OKC中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OKC知识建构分析与研究框架
    2.1 OKC知识的个体建构过程分析
    2.2 OKC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分析
    2.3 OKC个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的交互影响
    2.4 OKC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序化框架
3 OKC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序化指标设计
    3.1 OKC序化指标选取
    3.2 社会系统序化指标设计
        3.2.1 微观层面的社会系统有序度指标
        3.2.2 中观层面的社会系统有序度指标
        3.2.3 宏观层面的社会系统有序度指标
    3.3 知识系统序化指标设计
        3.3.1 微观层面的知识系统有序度指标
        3.3.2 中观层面的知识系统有序度指标
        3.3.3 宏观层面的知识系统有序度指标
4 OKC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自身序化规律
    4.1 OKC序化规律发现方法
    4.2 案例选择与预处理
        4.2.1 案例选择
        4.2.2 数据预处理
    4.3 社会系统自身序化规律
        4.3.1 社会系统微观层面序化规律
        4.3.2 社会系统中观层面序化规律
        4.3.3 社会系统宏观层面序化规律
    4.4 知识系统自身序化规律
        4.4.1 知识系统微观层面序化规律
        4.4.2 知识系统中观层面序化规律
        4.4.3 知识系统宏观层面序化规律
    4.5 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序化规律比较
5 OKC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序化规律
    5.1 OKC协同序化规律发现方法
    5.2 社会系统微观层面与知识系统中观层面交互序化
    5.3 社会系统微观层面与知识系统宏观层面交互序化
    5.4 知识系统微观层面与社会系统中观层面交互序化
    5.5 知识系统微观层面与社会系统宏观层面交互序化
    5.6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实践启示
    6.3 创新与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旅游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之处
    1.4 本文组织架构
    1.5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协同信息检索相关研究综述
    2.1 协同信息检索研究内容综述
        2.1.1 任务
        2.1.2 场景
        2.1.3 任务执行者特征
    2.2 协同信息检索研究方法综述
        2.2.1 数据采集方法
        2.2.2 数据分析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旅游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相关概念
    3.1 协同信息检索行为
        3.1.1 协同信息检索
        3.1.2 协同信息检索行为
    3.2 旅游信息素养
        3.2.1 信息素养
        3.2.2 旅游信息素养
    3.3 旅游经验
    3.4 解释水平
    3.5 本章小结
4 旅游协同信息检索行为实验设计
    4.1 实验方法
        4.1.1 预实验
        4.1.2 实验任务
        4.1.3 实验对象
        4.1.4 实验流程
        4.1.5 实验平台及软件
    4.2 实验变量选取
        4.2.1 协同能力变量选取
        4.2.2 旅游信息素养变量选取
        4.2.3 解释水平变量选取
        4.2.4 任务类型操控变量选取
        4.2.5 任务感知变量选取
    4.3 本章小结
5 旅游协同信息检索实验数据分析
    5.1 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5.2 不同用户协同信息检索的基本特征分析
        5.2.1 信息检索的时间特征
        5.2.2 搜索引擎的使用特征
        5.2.3 检索的信息来源特征
        5.2.4 信息检索的检索式特征
    5.3 不同因素对用户协同信息检索过程的影响分析
    5.4 不同因素对用户任务感知的影响分析
    5.5 不同因素对用户任务检索效果的影响分析
    5.6 任务类型对用户协同检索过程的影响分析
    5.7 任务类型对用户任务感知和检索效果的影响分析
    5.8 实验后用户体验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旅游协同信息检索实验结果讨论
    6.1 用户协同检索基本特征讨论
    6.2 不同任务类型的协同检索行为差异
    6.3 不同解释水平的协同检索行为差异
    6.4 不同旅游信息检索素养的协同检索行为差异
    6.5 不同旅游知识素养的协同信息检索行为差异
    6.6 不同旅游经验的协同检索行为差异
    6.7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与成果
致谢

四、从协同学到协同编辑(论文参考文献)

  • [1]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黄熙. 暨南大学, 2020(07)
  • [2]基于DDS的协同仿真平台飞行数据激励技术研究[D]. 腾达.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D]. 邓文勇. 天津大学, 2020(01)
  • [4]BIM在室内协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燕燕.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以J县S镇19所小学为例[D]. 张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基于知识地图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D]. 刘东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8]专题教育社区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 徐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9]OKC中社会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序化研究[D]. 杨畅.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6)
  • [10]旅游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研究[D]. 李胡蓉.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从协作到协作编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