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夏吊庄移民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杨智,邵艾群[1](2021)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乡村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任务,社区教育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要的扶志、扶智手段。易地扶贫搬迁经历了"三西吊庄"扶贫、国家试点、脱贫攻坚3个阶段,其间移民社区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其有效实施得益于政府主导、关注移民实际需求与融于其生产生活,同时也存在重视不够、规范性不强与专业性较弱等问题。基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应该在易地扶贫后续扶持政策中凸显社区教育的价值,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实际需求建立社区教育标准,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服务移民社区发展的机制,培育兼具专教管综合能力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马荣[2](2021)在《宁夏吊庄移民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
王妍璎[3](2021)在《宁夏不同易地搬迁模式减贫效率研究》文中指出
李志刚[4](2020)在《“移”与“助”:闽宁镇建设中的政策合力与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移民和对口支援是我国实现区域平衡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实践,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体现了我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独特价值。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状态,并且与自然环境的不均衡分布相互叠加,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这里自然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生态移民和对口支援政策在实现区域发展发展的同时,更加体现出的是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发展的局面。生态移民既保护了迁出地生态环境,又改变了移民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奠定进一步实现更好发展的基础,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对口支援基础是提供物质资料和科学技术支援,与此同时还有社会制度以及新发展模式和新发展理念的交换和互鉴,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基础。闽宁镇是宁夏生态移民的成功案例,更是福建和宁夏对口协作的成功典范。闽宁镇的诞生和发展是两项政策合力作用的结果。闽宁镇人口来自于宁南西海固山区,由政府逐步组织和推动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完成,这一过程改变了西海固地区移民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时又减轻了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的人口承载压力,实现了民族在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上的均衡,自然生态环境在人口承载和发展潜力上的合理性。闽宁对口协作带来了福建先进的产业技术,发展理念,打开了市场前景,闽宁协作二十多年来一直密切保持着联系,互派干部学习交流,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好的发展理念,同时也使得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地区情况,增加了认知上的丰富性和思想上的多元性,和谐共进的社会环境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介绍了闽宁镇诞生和发展的历史,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用于闽宁镇的生态移民和对口支援政策制定和发展的具体过程,以及所体现出的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民族发展与自然环境基础之间的关系,在比较原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和闽宁镇生态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探讨闽宁镇移民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和具体组织移民的过程;第三部分分析了民族发展与社会环境基础之间的关系,在梳理我国对口支援政策发生过程的基础上研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的建立过程,以及具体到闽宁镇发展上对口支援所发挥的作用;第四部分探讨生态移民和对口支援政策的合力效应,分析政策合力在改善民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等方面的效果;第五部分对闽宁镇建设和发展经验分析和评价,探讨其经验的独特性和普适的限度,并就进一步推动民族交往和发展做了思考。
马维宗[5](2020)在《宁夏兴盛村异地搬迁村民社会适应探究》文中指出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全部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解决深度贫苦地区基础薄弱环节,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现状,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的劳务移民、吊装移民到2001年异地搬迁工程的开展,到近几年的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新战略的提出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的举措,其中异地搬迁后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是脱贫攻坚、发展三农过程中的“硬骨头”。研究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与社会意义。对于社会适应的研究是基于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视角的研究,针对异地搬迁移民社会适应进行研究。因为异地搬迁打破了原有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等网络结构,而新兴有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良好社会关系还未成型,让异地搬迁村民如何很好的适应迁入地的社会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实地调查方法,对迁入地的127户移民进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方面的调查。通过对种植业、养殖业、劳务、副业等方面进行调查得以了解生产适应情况;通过生活环境、消费结构、得以了解生活方式适应状况;通过社会交往、思想观念、民族关系来了解社会关系适应状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影响生产、生活、社会关系的因素,影响生产方式的因素: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特色产业培训力度缺失,劳务信息不对称,副业受限;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基础设施,消费习惯,“时尚”的风俗;影响社会关系的因素:社会支持网络的“慢热”,“思想观念坚守原则”,“民族关系”。在移民的社会适应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影响因素也是相互穿插的。因此从政府层面、社区层面、主体层面三个大的方面提出促进移民社会适应的举措,希望能够帮助移民尽快适应当地社会,转变思想观念,发展经济,提升生活水平。希望此次的社会调查数据能够作为借鉴资料帮助当地政府、社区为了移民的社会适应采取适宜的举措。
康洋[6](2020)在《宁夏永新村自发移民社会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西夏故垒,碧草晴沙,坐落在“塞上江南”中卫市永康镇永新村是1986年由政府组织的吊庄移民搬迁成立的一个移民村,伴随着吊庄移民的实施,带动大批移民聚居而成的一个村落,这个特殊的移民群体就是自发移民,目前,永新村内共2008人,并且该村村民全部来自于“西海固”宁夏南部山区,是如今沙坡头区目前唯一的一个纯回民村。由于永新村的组成特殊,近四分之三的人口都是自发移民,在管理上自然不能像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社区一样,与当代农村的社区亦有区别,永新村的自发移民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从自发开始迁移时处于政府松散管理乃至没有管理的状态,直至今天,自发移民的管理问题都尚未解决,这部分群体依旧处于尴尬的地位。本文还指出,永新村自发移民这一群体,是广大回族同胞为早日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这一重大政策后,自己做出的积极响应,为全社会的扶贫开发发挥了良性效果,所以要正确地评价自发移民从搬迁到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本篇论文主要以宁夏中卫市永康镇永新村作为研究的对象,以社会治理为主线,通过对基层组织和社区移民的访问调查,从永新村自发移民主体的建构、自发移民的社会生活状况、永新村社会治理现状、自发移民的自我管理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效果评价与建议等五个方面为基础,通过对过去治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优秀的治理成果进行肯定,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综合政府和人民给出的反馈,给出对永新村社会治理最适合的方法建议。
胡西武[7](2019)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及空间优化调节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空间剥夺是一种因生产生活资源空间配置失衡而导致相对贫困的特殊地理空间现象。生态移民是一项具有扶贫脱贫与生态建设双重意义的规模性、集中性的人口迁移活动。生态移民村落地理空间资源配置是直接影响其生产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一是构建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指标体系,分析评价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的现状及时空分布规律,探寻生态移民生产生活状况与村落空间地理的内在联系。二是建立计划行为模型(TPB)和技术接受模型(TAM)的整合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以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和行为为视角,分析空间剥夺对生态移民的影响。三是根据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指数,结合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和地理模拟优化系统(GeoSOS)运行结果,分析各因子对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指数的影响程度、作用大小和交互作用,揭示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各因子相互之间的作用机理。本文按照“空间格局—生产过程—优化调节”的系统思维,以“空间分层抽样→数据收集处理→指标体系构建→因子地理探测→影响作用分析→空间布局优化→对策建议提出”为研究主线,采用文献分析法、综合比较法、田野调查法、空间地理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与空间优化调节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一是宁夏生态移民村落存空间剥夺总体指数均值略高出非生态移民村落,且时空分异明显;二是民族构成类型和地形地貌类型对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的影响显着;三是空间剥夺对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和行为产生多方面的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了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水平评估——空间资源合理调配—配套政策有序跟进”的空间优化调节机制,通过建立“定期评估、预警预报、定期调节、多方协调”四个具体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移民村落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明确提出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及空间优化调节的科学问题,并开展量化实证分析,既是对空间贫困理论的深化拓展,又是对空间剥夺理论的发展延伸,开辟了研究新领域,探索了研究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二是合理建立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水平测量,为全面评价生态移民生存状态提供了新的客观标准和生态移民“后扶贫”问题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并为生态移民政策完善优化提供新的有力支持。三是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地理研究方法(地理探测器、地理模拟优化系统等)和计划行为结构方程模型,多角度分析空间剥夺对生态移民的影响,实现了空间地理和社会行为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为研究的可靠性提供了新的方法支撑。
陈晓[8](2019)在《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空间冲突时空分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移民过程是各种空间要素在迁入区地域内重新组合与再结构化过程,形成了对迁入区三生空间的扰动,是空间冲突的表现形式之一,生态移民安置区空间冲突的研究及其促进迁入区空间有序发展成为亟待回答的科学问题。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四个时期的生态移民安置区为研究对象,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了生态移民安置区三生空间冲突和空间冲突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1)从不同移民时期来看,“生产—生活”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生态”空间和三生空间冲突存在一定差异,总体空间冲突度强度呈小幅上升趋势,处于稳定可控和基本失控两种类型。吊庄移民时期的空间冲突均在0.4307以上,“生产—生态”空间冲突在2015年以后逐渐凸显,这是由于早期建立的生态移民安置区在三生空间长期相互博弈与相互促进的共同作用下,冲突度较小,但近几年面源污染对其生态空间影响越来越重。易地扶贫搬迁时期的空间冲突均在0.3621以上,这是由于该时期的生态移民安置区多属于县外迁移,移民搬迁距离较大,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三生空间格局影响较深。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时期的空间冲突“生产—生活”空间冲突较强,协调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发展,是该时期安置区关注的重点。中南部生态移民时期的空间冲突建设时间较短,三生空间博弈较强,冲突表现明显。(2)从从不同地理位置来看,北部平原区的吊庄移民时期和易地扶贫搬迁时期生态移民安置区的空间冲突较为突出,南部山区的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时期安置区的空间冲突较为突出,南部山区生产空间表现一定的劣势,加强对南部山区生产空间的发展力度,稳定其生产空间发展,引发空间冲突几率较大,是该时期今后重点调控的村域。(3)从不同空间依托类型来看,复合依托型安置区的空间冲突指数高于单依托类型的安置区,复合依托型安置区的空间冲突更为缓和、稳定,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较大,是今后移民安置点选择的一项重要的参考。(4)从生态移民空间冲突的主导因子探测来看,不同移民时期的空间冲突主导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是影响生态移民安置区空间冲突的重要因素。对生态移民安置区空间冲突的调控,应保障移民的生计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安置区生态空间的建设与完善。不同时期移民面临的三生空间冲突的问题不同,对各移民时期安置区提出三生空间建设,生产空间的合理发展、生活的空间合理优化和生态空间修复,是安置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王鹏[9](2019)在《宁夏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及其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移民是被赋予了具有扶贫和生态建设双重功能的特殊的人口迁移过程,其实质是区域空间重构的过程,是各种空间要素在迁入区地域范围内的重新组合与再结构化的过程,也是国土空间上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人文地理过程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结果,是人地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生态移民过程中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再结构化过程显着地改变着区域陆地表层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影响区域人文地理过程。生态移民以人口空间过程为基础的包括经济空间过程、基础设施过程和社会文化空间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改变着迁入区的区域空间格局,而其不同空间过程的组合变化程度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人口迁移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宁夏生态移民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包括人口空间过程、经济空间过程、基础设施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空间过程在内的4个维度的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指标体系;运用等比例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法计算样本村和样本户数;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法获取研究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生态移民村人口空间过程、经济空间过程、基础设施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空间过程进行空间模拟,获取人口空间过程指数、经济空间过程指数、基础设施过程指数以及社会文化空间过程指数;通过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到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指数,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诊断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的空间分异因素;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提出差异化的调控对策。经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宁夏生态移民村HGPI呈缓慢增加趋势,表明生态移民村各系统不断优化,不同系统之间趋于协调,各空间要素在生态移民村内实现整合,可持续水平不断提高。从不同区域来看,引黄灌区生态移民村HGPI高于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村HGPI,表明引黄灌区生态移民村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于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村可持续发展水平。(2)从不同生态移民时期来看,不同区域吊庄移民时期HGPI最高,说明该时期生态移民村内部各要素协调程度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其次是易地生态移民时期和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时期;而“十二五”以来的中南部生态移民时期HGPI较低,说明该时期生态移民村内部各要素协调程度不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3)从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来看,研究期间,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增加显着。引黄灌区吊庄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依次为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080)>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933)>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763);易地生态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依次为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233)>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927)>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874);中南部生态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依次为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337)>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303)>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010)。中南部地区易地生态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为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989)>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907);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为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106)>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073)>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904);中南部生态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依次为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115)>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063)>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863)。(4)宁夏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影响因素存在显着差异性。整体看来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和移民人均收入水平低是不同生态移民时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只是不同生态移民时期程度上存在差别。此外,不同生态移民时期,部分生态移民村位于偏远地区,距离中心城市较远,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增加了移民的经济商贸以及求学、就医的成本;生态移民村存在基础设施网络不健全,移民生活信息化水平不高以及移民政策满意度不高等现象。从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来看,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普遍存在移民收入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移民科技综合素质低、缺乏致富技能和致富项目。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和楔型生态移民村存在妇女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而楔型生态移民村移民邻里关系状况不佳以及民族习惯了解程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此外部分跳跃型生态移民村、楔型生态移民村存在移民居住环境质量差和缺乏致富资金的现象。(5)依据对宁夏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的分析以及影响因素探测,提出了不同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的差异化调控对策。
陈珍妮[10](2019)在《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提出生态移民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举措,在现阶段具有扶贫和生态建设的双重意义。目前宁夏生态移民定居率约为60%-70%,定居率不高对于生态移民工程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且基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对于生态移民的研究主要围绕搬迁意愿以及移民工程满意度展开,对于农民定居意愿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农民工进城以及农民拆迁安置的定居意愿展开,对于生态移民定居意愿还未涉及。本文以生态移民定居意愿作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对于移民工程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参考,也为新迁移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推拉理论以及成本收益理论为理论基础,融合行为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并加入地理条件作为考量因素,将二维研究立体化,确定影响生态移民定居意愿的三类因素,分别为农户个人家庭因素、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因素以及地理因素。本文将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SRS)从全区内218个重点移民安置区确定22个县(市区)43个乡(镇)69个生态移民村,采取随机走访入户调查的形式收集问卷685份,筛选确定有效问卷650份,有效率达94.89%。将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分为愿意长期居住与不愿意长期居住两类,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确定各因素对于生态移民农户定居意愿影响作用的大小。从分析结果来看,定居意愿受到众多因素影响。本文以显着度为0.05的向前逐步回归分析,剔除了不显着变量教育程度、移民来源、有无土地安置、农户家庭致富能力以及安置区村干部关心程度这5个变量。根据显着性检验确定了影响生态移民定居意愿的各因素,依据优势比exp(B)值的比较,确定自变量对定居意愿影响作用从大到小分别是:民族、农户生计有无依托、空间地理状态、文化娱乐便利度、家庭年收入、社会治安程度、家庭成员居住意愿、城市与安置区经济差异、政策支持力度、城市与安置区医疗条件差异,并据此给出了相关建议和未来研究展望。
二、宁夏吊庄移民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吊庄移民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 |
1.吊庄时期的移民社区教育(1982—2000年) |
(1)吊庄移民的概况 |
(2)社区教育措施与特点 |
2.国家试点期的移民社区教育(2001—2015年) |
(1)国家试点期的移民概况 |
(2)社区教育措施与特点 |
3.脱贫攻坚期的移民社区教育(2016—2020年) |
(1)脱贫攻坚期的移民概况 |
(2)社区教育措施与特点 |
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发展的经验与不足 |
1.取得的经验 |
(1)政府统筹确保了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资源保障 |
(2)职业培训与就业增收结合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 |
(3)融于生产生活实际增强了移民积极的教育体验 |
2.发展的不足 |
(1)国家与地方扶贫政策对社区教育不够重视 |
(2)移民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运行不够规范 |
(3)移民社区教育实施缺乏专业性 |
三、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发展的展望 |
1.易地扶贫后续扶持政策应凸显社区教育的价值 |
2.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实际需求建立社区教育标准 |
3.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服务移民社区发展的机制 |
4.培育兼具专、教、管综合能力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 |
5.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
(4)“移”与“助”:闽宁镇建设中的政策合力与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选题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四、特色与创新 |
第一章 闽宁镇:一座因政策而生的城镇 |
第一节 闽宁镇的由来 |
一、“吊庄”工程带来的人口 |
二、两地合作形成的规划 |
三、闽宁镇从无到有的发展 |
第二节 闽宁镇的现状 |
一、城镇规模与人口构成 |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三节 闽宁镇发展的意义 |
一、通过政策优化民族发展的环境 |
二、通过社会再建推动民族发展 |
第二章 “移”:通过搬迁改变民族发展的自然环境 |
第一节 民族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第二节 西海固回民聚居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
第三节 政府推动的生态移民 |
第三章 “助”:通过对口支援优化民族发展的条件 |
第一节 民族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第二节 对口支援政策及其作用 |
第三节 对口支援注力闽宁镇的发展 |
第四章 “移”与“助”双重作用下的政策效应 |
第一节 凸显了政府的功能 |
第二节 改善了生态移民的经济社会生活 |
第三节 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
第五章 闽宁模式和经验的独特性分析 |
第一节 如何看待“闽宁模式” |
一、“移”与“助”的双重驱动 |
二、民族内部和民族间团结的双重构建 |
三、横向区位认同的维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第二节 普适性的限度与不足之处评估 |
第三节 进一步推进民族交往与发展的思考 |
一、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 |
二、进一步推动闽宁镇城镇化发展 |
三、大力宣传教育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宁夏兴盛村异地搬迁村民社会适应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1.选题的缘起 |
2.选题研究的问题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1.移民的社会适应 |
2.移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适应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1.社会适应概念的界定 |
2.社会适应的内容 |
3.心理适应 |
4.社会关系适应 |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研究依据的理论 |
1.社会适应理论 |
2.社会支持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1.历史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深度访谈法 |
4.观察法 |
5.比较分析法 |
第一章 宁夏兴盛村基本情况概述 |
第一节 兴盛村的“前生” |
一、历史来源 |
(一)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 |
(二)蒿川乡人口 |
(三)蒿川乡的民族构成 |
(四)“争斗”中生存的民族关系 |
二、生活状况 |
(一)生产方式限制因素 |
(二)生活方式“独到” |
三、社会关系稳固 |
第二节 异地搬迁工程的施行 |
一、异地搬迁的思路 |
二、安置模式 |
(一)搬迁前开展准备工作 |
(二)搬迁地具有区域优势 |
(三)安置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
第三节 兴盛村的“今世” |
一、基本情况 |
(一)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 |
(二)人口 |
(三)民族构成 |
(四)民族关系 |
二、生活现状 |
(一)翻天覆地的生产方式 |
(二)更新换代的生活方式 |
三、曲折中发展的社会关系 |
第二章 兴盛村村民适应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生产方式的适应现状 |
一、种植业与养殖业的适应 |
(一)种植业 |
(二)养殖业 |
二、劳务的适应 |
三、副业 |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适应现状 |
一、生活环境 |
(一)居住环境 |
(二)生活设施 |
(三)交通条件 |
(四)教育 |
(五)医疗 |
二、消费结构 |
三、风俗习惯 |
第三节 社会关系的适应现状 |
一、社会交往的适应 |
(一)亲属来往 |
(二)“半生不熟”的“邻里” |
(三)“移民”与“当地人关系” |
二、思想观念的适应 |
三、民族关系的适应 |
第三章 兴盛村村民社会适应的困境及原因 |
第一节 兴盛村村民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困境 |
一、生产方式适应过程中的困境 |
(一)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
(二)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欠缺 |
(三)劳务信息不对称 |
(四)副业受限 |
二、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困境 |
(一)基础设施完善空间大 |
(二)盲目的消费习惯 |
(三)“时尚”的风俗 |
三、社会关系适应过程中的困境 |
(一)社会支持网络的“慢热” |
(二)思想观念——“坚守原则” |
(三)民族关系 |
第二节 影响移民社会适应的原因 |
一、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 |
二、物质经济 |
三、生活环境 |
四、移民自身 |
(一)发展意识和能力 |
(二)心理因素 |
第四章 兴盛村村民社会适应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第二节 村委会层面 |
第三节 自身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6)宁夏永新村自发移民社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田野工作准备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是移民:初识的永新 |
第一节 “这是哪”——田野点概述 |
第二节 “我是谁”——自发移民概述 |
第二章 “我”生活在这里:变化的永新 |
第一节 生存的挑战 |
第二节 居所的变化 |
第三节 基础设施的改善 |
第三章 这是“我”的家:治理的永新 |
第一节 社区的形成和发展 |
第二节 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矛盾 |
第四章 “我”能做些什么:自治的永新 |
第一节 自我治理的手段:自我管理与宗教约束 |
第二节 自我治理的效果:民族关系的稳固和谐 |
第五章 “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永新 |
第一节 治理的效果 |
第二节 治理的反思 |
第三节 治理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7)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及空间优化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生态移民空间剥夺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三节 整体研究构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宁夏生态移民村落样本选取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
第二节 抽样调查及数据获取 |
第三节 样本村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间剥夺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数测量 |
第一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指标体系构建 |
第二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指标权重确定 |
第三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指数测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剥夺影响因子地理探测 |
第一节 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概述 |
第二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影响因素地理探测 |
第三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间剥夺对宁夏生态移民的影响——以定居意愿和行为为视角 |
第一节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第二节 宁夏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和行为模型的构建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的空间布局优化——以河西镇为例 |
第一节 地理模拟优化系统GeoSOS概述 |
第二节 蚁群算法的空间布局优化过程 |
第三节 基于GeoSOS的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布局优化——以河西镇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空间优化调节机制构建 |
第一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布局优化的启示 |
第二节 构建生态移民村落空间优化调节机制的必要性 |
第三节 生态移民村落空间优化调节机制的基本框架 |
第四节 构建生态移民村落空间优化调节机制的具体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假设验证 |
第二节 研究结论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本章小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8)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空间冲突时空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人口迁移 |
2.2 乡村空间 |
2.3 可持续发展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自然地理环境 |
3.2 社会经济环境 |
3.3 生态移民状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指标体系构建 |
4.2 调查样本选择 |
4.3 参与式农村评估法 |
4.4 熵权法 |
4.5 空间冲突指数 |
4.6 地理探测器 |
第五章 生态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空间冲突分析 |
5.1 吊庄移民时期“生产—生活”空间冲突分析 |
5.2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时期“生产—生活”空间冲突分析 |
5.3 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时期“生产—生活”空间冲突分析 |
5.4 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时期“生产—生活”空间冲突分析 |
第六章 生态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态”空间冲突分析 |
6.1 吊庄移民时期“生产—生态”空间冲突分析 |
6.2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时期“生产—生态”空间冲突分析 |
6.3 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时期“生产—生态”空间冲突分析 |
6.4 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时期“生产—生态”空间冲突分析 |
第七章 生态移民安置区“生活—生态”空间冲突分析 |
7.1 吊庄移民时期“生活—生态”空间冲突分析 |
7.2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时期“生活—生态”空间冲突分析 |
7.3 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时期“生活—生态”空间冲突分析 |
7.4 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时期“生活—生态”空间冲突分析 |
第八章 生态移民安置区三生空间冲突分析 |
8.1 吊庄移民时期三生空间冲突分析 |
8.2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时期三生空间冲突分析 |
8.3 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时期三生空间冲突分析 |
8.4 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时期三生空间冲突分析 |
8.5 三生空间冲突主导因子探测 |
第九章 生态移民安置区空间冲突调控对策 |
9.1 吊庄移民时期移民安置区调控对策 |
9.2 易地扶贫搬迁时期移民安置区调控对策 |
9.3 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时期移民安置区调控对策 |
9.4 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时期移民安置区调控对策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10.1 结论 |
10.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宁夏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环境 |
2.2 社会经济环境 |
2.3 生态移民环境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选择 |
3.2 参与式农村评估法 |
3.3 BP人工神经网络 |
3.4 地理探测器 |
3.5 改进熵权法 |
3.6 构建指标体系 |
第四章 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分析 |
4.1 人口空间过程分析 |
4.2 经济空间过程分析 |
4.3 基础设施过程分析 |
4.4 社会文化空间过程分析 |
4.5 人文地理过程综合分析 |
第五章 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调控对策 |
5.1 不同生态移民时期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调控对策 |
5.2 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调控对策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宁夏生态移民现状分析 |
3.1 宁夏生态移民发展历程 |
3.2 宁夏生态移民取得的成就 |
3.3 宁夏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模型与数据 |
4.1 模型方法介绍 |
4.2 数据与假设 |
4.3 样本基本信息 |
第五章 宁夏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实证分析 |
5.1 解释变量 |
5.2 多重共线性检验(VIF检验) |
5.3 异方差检验(white检验) |
5.4 模型统计分析 |
5.5 逐步回归筛选变量 |
5.6 边际效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分析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宁夏吊庄移民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 杨智,邵艾群. 终身教育研究, 2021(05)
- [2]宁夏吊庄移民效益评价研究[D]. 马荣. 宁夏大学, 2021
- [3]宁夏不同易地搬迁模式减贫效率研究[D]. 王妍璎. 宁夏大学, 2021
- [4]“移”与“助”:闽宁镇建设中的政策合力与政策效应研究[D]. 李志刚.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宁夏兴盛村异地搬迁村民社会适应探究[D]. 马维宗.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6]宁夏永新村自发移民社会治理研究[D]. 康洋.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7]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村落空间剥夺及空间优化调节机制研究[D]. 胡西武. 宁夏大学, 2019(06)
- [8]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空间冲突时空分异研究[D]. 陈晓. 宁夏大学, 2019(02)
- [9]宁夏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及其调控研究[D]. 王鹏. 宁夏大学, 2019(02)
- [10]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陈珍妮. 宁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