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心理训练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21)在《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国际篮联的助力下三人篮球项目迅速崛起,如今已跻身于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行列,由此该项目的国际关注度空前提高,国际赛场上各国对冠军的角逐势在必行。综观我国参加国际三人篮球赛事的情况发现,我国男、女队在亚洲范围内取得的运动成绩较为突出,FIBA3x3积分排名升至前列,并都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但在世界赛场上对阵世界强队,我国三人篮球并未取得明显的竞技优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亟待提高。而想要提高该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结合其竞技特点,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明晰各要素的重要性,从而保证专项竞技能力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进而实现竞技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三人篮球与五人篮球之间既有相同又有差异,但受五人篮球的影响,人们对三人篮球的竞技特点、竞技能力构成及训练等方面所存在的特性缺乏更深入的认知。因此,本文依据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借鉴五人篮球相关研究,以明确三人篮球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内容和特点,认清各要素间的关系及探析其训练理论与方法为主要研究问题。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拟定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提供素材支持;运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在所选专家组的帮助下对拟定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筛选,最终明确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运用变异系数法、数理统计法,计算各级各项构成要素的权重值,检验调查数据的相关性和拟定要素的合理性,以保证专家评分结果的有效性、合理性;运用逻辑分析法,探究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各要素间的关系及其训练理论与方法。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时间、空间、犯规罚则等规则的改变,使比赛呈现出快节奏、高速度、强对抗、短间歇、不间断及可持续的竞技特点。这些竞技特点对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各项要素的重要性起着重要的影响。第二,运用德尔菲法、变异系数法,明确了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并确定了各项要素的权重值。其中一级构成要素5项,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为:运动技能、专项体能、运动战术、运动心理和运动智能。二级构成要素11项,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为:进攻技术、防守技术、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进攻战术、身体形态、防守战术、运动意志、运动感知、运动观察和运动思维。三级构成要素23项,按权重值大小可分为关键要素和重要要素。其中关键要素有投篮技术、突破技术、进攻篮板技术、防守脚步移动、防守篮板技术、无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速度素质等15项。重要要素有克托莱指数、观察对手能力、观察局势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8项。第三,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专项特点为进攻、防守技术的基础性、高效性;进攻、防守战术的简单性、针对性;无氧供能的主导性;运动素质的全面性;身体形态的均衡性;运动意志的坚定性;运动感知的清晰性;运动观察的广泛性;运动思维的敏捷性等。第四,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各要素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第五,结合竞技特点选择训练方法,突出竞技能力关键要素,其中提高无氧、有氧混合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有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速度耐力、快速力量及反应灵敏等素质训练方法较多,运用时注重突出其专项性特点。而专项技术和战术训练依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可采用程序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专项心理能力训练可采用模拟训练法、表象训练法等;专项运动智能训练可采用从理论到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的训练方法。
陈佩豪[2](2021)在《第二十二届CUBA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与八强球队中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作为中国发展最好影响最大的高校间的体育比赛,有力推动了高校篮球运动的普及,且高水平篮球队的发展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山西大学男篮在第二十二届CUBA重获八强席位,但距离强队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试图结合CUBA男篮中锋运动员的发展现状,以研究中锋运动员的攻防技术为切入点,通过将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与第二十二届CUBA剩余八强球队中锋的攻防能力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与强队之间的差距,从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理论和研究视角,对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并结合教练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借鉴优秀攻防技术,提出现有问题的优化方案和具体手段。本研究将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大学生篮球现役中锋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总结,明确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篮球中锋位置进攻防守现状,为学者分析大学生篮球联赛未来发展趋势提供理论借鉴,同时为我国高校高水平男子篮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借助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第二十二届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与其余八强球队中锋的攻防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年龄:在身高方面,成绩较好的球队在身高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与强队相比处于弱势;在体重方面,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体重在八强球队整体平均数之上;在克托莱指数方面,山西大学男篮中锋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年龄方面,山西大学中锋运动员平均年龄不仅高出八强球队整体平均数之上,而且仅次于宁波大学位列第二位,在比赛经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从具体的比赛过程来看,并未在身体对抗中表现出明显的劣势。(2)进攻能力:在场均得分方面,八支队伍中锋运动员在得分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山西大学中锋位置运动员的场均得分仅次于中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在八支队伍中排第三名;在投篮命中率方面,山西大学以61.45%的投篮命中率排在首位,可以看出,山西大学中锋运动员的投篮能力要强于对手;在罚球命中率方面,山西大学男篮中锋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在助攻方面,山西大学男篮中锋实力较强;在前场篮板方面,身高体重具有优势的中锋运动员拼抢前场篮板的能力也较强,山西大学的陈佩豪在前场拼抢篮板球的能力较强,并且远高于其他队伍的中锋运动员;在失误方面,第二十二届男子八强中锋运动员相互之间场均失误次数差距比较大,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进攻的选择以及对球的控制力都影响着场均失误次数。(3)防守能力:在防守篮板方面,八支队伍抢获防守篮板球的能力差距较大,但整体水平较高,中锋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球队的防守策略都对防守篮板球的抢获有一定的影响;在盖帽能力方面,中锋运动员在内线防守可能会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在盖帽过程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上不具备绝对优势和体力消耗过多都是影响盖帽的重要因素;在抢断方面,第二十二届CUBA男子八强中锋运动员的抢断能力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在身高、臂展、弹跳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中锋运动员在抢断能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犯规次数上,山西大学男篮中锋处于中等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1)科学选材,确保生源质量(2)提高心理素质,运动智力(3)以赛代练,丰富经验,提升水平(4)加强基本功和强对抗下的技战术训练(5)教练员要加强交流学习,提升业务水平
郝文娟[3](2021)在《第22届CUBA篮球联赛女子24强前三名战术分析研究 ——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女篮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CUBA篮球赛事的不断发展,作为当下高校的热门活动,越来越多的人才涌现出来,高校学子们对于篮球的热情在循序渐进中发展壮大,篮球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通过对第22届CUBA篮球联赛女子24强赛前三名队伍及内蒙古师范大学女篮为研究对象,对本届女子24强赛前三名队伍参加的比赛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因而客观地分析了女子24强前三名队伍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防守战术体系,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同时为今后的CUBA篮球赛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届联赛前三名女篮身高、位置的布置较为合理,场上各队员的位置多样化,位置层次多变化,使队伍的进攻灵活多变。2.前三名球队在进攻阵地主要队形是1-2-2站位,北师大进攻中常用的基础配合是传切配合、掩护配合,常用防守战术是2-3联防。清华大学常用的基础配合是传切配合、策应配合,常用防守战术是全场人盯人防守。天津财经大学常用的基础配合是传切配合、突分配合,常用防守战术是全场2-2-1、全场1-2-1-1.联防。3.前三名球队在比赛中攻击力较强,具体的得分、助攻主要来自于前锋、中锋位置。前锋主要体现在脚步移动快,跑动积极,突破能力强。在防守方面,后卫和前锋队员在补防、协防意识和攻击性贴身紧逼防守方面都较好。4.前三名的进攻战术能够发挥出队员的特点,战术层次清晰易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5.内师大女篮的后卫球员组织和发动快攻的意识不强,队员与队员之间的配合较为缺失,导致在赛场上的得分能力较弱。6.内师大女篮投篮选择方面多以中远距离投篮为主。在防守端协防意识较为薄弱,且篮板球保护能力上有较大不足。7.内师大女篮适量增加打球人数,提高赛场上的得分率,8.前三名对内师大启示:在日常训练中,要转变多元化的训练模式,构建体能训练和战术配合融为一体的训练模式;在训练过程中,要采用多变的训练模式与方法。
游茂林,刘良辉,樊荣,童靖然[4](2020)在《专项表象训练方案设计与效果测评——以篮球罚球训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表象训练要求受训者完成表象运动任务的盲目性和无差别性所带来的缺陷——无法体现运动成绩变化与运动表象强化的具体关系,认为运动表象训练方案设计应考虑运动任务的实际特征,选择有针对性的表象训练内容,不断强化运动员相应的运动表象能力,以提高运动成绩。据此结合国内外运动表象训练已有经验,提出基于某项运动任务(罚球)的有针对性的表象训练方案(专项表象训练)并付诸实践,包括确认运动表象训练内容、实施表象训练、控制表象训练过程和检验训练结果等4个阶段。结果显示:4次训练无法充分体现技术+整体表象训练与技术+专项表象训练的效果差异(效果量为0.1),但经过8次训练,2种训练方法对罚球成绩影响差异的效果量达到中等水平(0.52),对专项运动特殊认知表象(CS)影响差异的效果量较大(0.65),且技术+专项表象训练组形成了类似于优秀运动员的罚球表象特征。提示:专项表象训练对提高运动成绩的贡献更大。
陈怡薇[5](2020)在《“间歇罚球训练法”对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罚球是篮球比赛中重要的得分方式之一,它也是比赛过程中唯一没有对抗的得分方式。特别是随着篮球项目呈现强对抗发展趋势,身体对抗接触增加,导致犯规次数增加,进而带来的罚球机会增多,因此罚球命中率高低愈发决定了比赛的走向,乃至比赛胜负。因而世界各国篮球队对于罚球命中率的认识提高到历史的新高度,CBA、WCBA、CUBA等篮球队亦如此。南京财经大学男子篮球队作为一只CUBA参赛队伍,存在日常罚球训练与比赛结合度不高,时有因罚球命中率低下,导致关键场次比赛中无法将罚球训练优势转化为胜势,从而赢得比赛。究其原因,训练与比赛脱节导致,情境、生理特征迥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罚球训练方法的创新研究。目前,间歇训练法是一种常见的赛训结合的技战术训练方法,本研究将间歇训练与罚球专项训练结合在篮球项目中开展“间歇罚球训练法”研究,通过训练中间歇地安排运动员心率达180次/分状态下进行罚球训练,探讨“间歇罚球训练法”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的影响。本文研究对南京财经大学高水平男子篮球队所有运动员进行了调研,分析训练中罚球练习的影响因素,并随机选取16名运动员为实验对象等分为两组进行为期8周训练,其中实验组使用“间歇罚球训练法”训练,对照组使用传统罚球训练法。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罚球命中率数据,结果表明:1、92%的运动员认为体能下降是影响罚球命中率的重要因素,普遍认为高负荷生理状态下罚球训练尤为必要。2、通过8周的间歇罚球训练,实验组队员的罚球命中率有了极高显着性提升(P<0.01),对照组队员罚球命中率相比实验前有所提高,却不具有统计差异(P>0.05),实验组(71.25±9.91)高于对照组(55.00±9.25),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结合实验后实验对象参加2019年江苏省CUBA篮球选拔赛阶段的实战罚球命中率记录,实验组(82%)的罚球命中率明显高于(71%)。结合研究结果,研究认为:1、使用“间歇罚球训练法”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罚球专项训练,对于提髙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的罚球命中率和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该训练方法可行有效、实战效果明显。2、“间歇罚球训练法”实现了高负荷生理状态以及复杂的场内外环境下训练,有助于提髙比赛中运动员的罚球心理素质,有效提高了高水平运动员罚球技术动作的稳定性。
宋自瑞[6](2020)在《生物反馈训练对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罚篮命中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罚篮命中率对于一场球赛的胜利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罚篮命中率的高低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密不可分。如何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诣在寻求增强大学生女篮运动员心理素质从而提高罚篮命中率的有效方法,以期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出色发挥并取得理想成绩。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其中实验法是对实验前后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女篮运动员的EEG(脑电)、EMG(肌电)、SC(皮电)、Temp(皮温)4项生物反馈指标和罚篮命中率进行测试和对比分析。将20名运动员按照实验前测罚篮命中率成绩排名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名。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法,实验组采用常规训练法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法。在为期8周的实验训练结束后,测得两组被试运动员4项生物反馈指标和罚篮命中率数值,借助正确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种训练方法,均使两组运动员罚篮命中率有所提高。实验组常规训练结合生物反馈训练的方法使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罚篮命中率进步幅度更大。2.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EEG、EMG、SC、Temp这4项生物反馈指标数据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人员唤醒水平和焦虑水平的控制、应激失调、放松的调节都优于对照组;两组被试大学生女篮运动员罚篮命中率成绩也具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3.实验后,对照组虽然在罚篮命中率上有所提高,但与EEG、EMG、SC、Temp这4项生物反馈指标数据的变化均无相关性,而实验组罚篮命中率的提高与SC、Temp这两项生物反馈指标呈中度相关。SC生物反馈训练提高了实验组人员在罚篮时所需要的焦虑控制、应激调节能力,Temp生物反馈训练提高了实验组人员在罚篮时所需要的情绪放松能力。
刘欢[7](2020)在《自我谈话对篮球运动员罚篮绩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曾有学者指出,在运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动者的技术水平,对比赛结果起主导作用,当技术水准到达必然的高度时,比赛的结果主要取决于运动者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研究者无论是以初学者或具有一定水平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时,对训练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预测都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训练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技能效果的提高一直以来就是学者们不断探讨的热点问题。自我谈话是运动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以自我谈话对篮球罚篮绩效为主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应使用不同类型的自我谈话;不同认知风格的运动员应使用不同类型自我谈话,并探讨了篮球罚篮绩效中运动员使用不同类型自我谈话的方式问题。实验结论如下:实验一表明:本实验以自我谈话为自变量,以篮球罚篮绩效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自我谈话对篮球罚篮绩效存在积极影响,运动员使用自我谈话可以提高罚篮绩效。实验二表明:以篮球罚篮绩效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自我谈话对不同等级的运动员存在显着差异。自我谈话对一级、二级篮球运动员有显着差异。其中对一级运动员来说,运动员使用两种类型的自我谈话无显着性差异,对于二级运动员来说,两种类型自我谈话有显着性差异,二级运动员在篮球罚篮时使用目标类自我谈话优于动机类自我谈话。实验三表明:以篮球罚篮绩效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认知风格与不同自我谈话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对场独立型运动员来说,两种类型自我谈话有显着性差异,运动员在罚篮时使用目标类自我谈话更有效。对场依存型运动员来说,两种类型自我谈话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使用自我谈话的篮球运动员在罚篮绩效优于不使用自我谈话篮球罚篮的篮球运动员;2篮球运动员在罚篮时使用不同类型的自我谈话对不同等级运动员存在显着性差异;3不同认知风格的篮球运动员在罚篮时使用不同自我谈话存在显着性差异。
弓斌[8](2019)在《基于精准运动的脑波指标篮球运动员罚球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篮球赛中,罚球命中率的高低会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强大的生理负荷、心理因素及技术因素、都是导致罚球命中率下降的因素,其中注意力是影响罚球命中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注意力的好坏且与精准运动项目运动表现的好坏表关系密切。本论文研究篮球运动员罚球时的脑波指标,对其神经机制进行研究。揭示篮球罚球时脑波指标与注意力之间的内在关系、罚球时的脑波指标与动作准备之间的内在关系、篮球罚球时的脑波指标与动作控制之间的内在关系,使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时刻保持最佳状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性别、不同水平、不同运动年限篮球运动员在罚球动作准备时,不同脑波指标的差异。招募了30名不同水平、不同运动年限、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采用脑电仪来记录30名运动员在罚球时的脑波。观察不同性别、不同运动年限、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时Fz、Pz点Theta波,Fz、Pz、Cz、T3、T4点Alpha波,Cz、Pz点SMR波存在的差异。本文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水平和不同运动年限的篮球运动员Theta波、Alpha波、SMR波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性别篮球运动员罚球时,男性篮球运动员Fz点Theta功率显着高于女性篮球运动员,Fz点Theta波差异非常显着(P<0.01);不同性别篮球运动员罚球时,男性篮球运动员Alpha1和Alpha2功率高于女性篮球运动员,Fz、Pz点Alpha1功率差异非常显着(P<0.01),Cz、T3、T4差异显着(P<0.05);Fz、Cz、T3Alpha2功率差异非常显着(P<0.01),Pz、T4差异显着(P<0.05);不同性别篮球运动员罚球时,男性篮球运动员SMR功率高于女性篮球运动员,Pz、Cz点SMR功率差异非常显着(P<0.01);(2)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时,专业篮球运动员Fz点Theta功率高于业余篮球运动员和初学者,Fz点Theta波差异非常显着(P<0.01);Fz、Pz、Cz、T3、T4点Alpha1和Alpha2功率差异非常显着(P<0.01),但是业余篮球运动员T4的Alpha1和Alpha2功率高于专业篮球运动员;专业篮球运动员Cz、Pz点SMR功率高于业余篮球运动员和初学者,Cz点SMR波差异非常显着(P<0.01)、Pz点差异显着(P<0.05);(3)不同运动年限篮球运动员罚球时,5年以上篮球运动员Fz点Theta功率高于3-5年和1-3年篮球运动员,Fz点Theta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5年以上篮球运动员Alpha1和Alpha2功率高于3-5年和1-3年篮球运动员,Fz、Pz、Cz、T3、T4点Alpha1和Alpha2功率差异非常显着(P<0.01);5年以上篮球运动员SMR功率高于3-5年和1-3年篮球运动员,Pz、Cz点SMR功率差异非常显着(P<0.01)。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篮球运动员在各方面的能力要优于女性篮球运动员;专业篮球运动员在注意力、动作计划、动作控制、口语分析、视觉空间注意力、动作信息整合能力都要优于业余和初学者;5年以上篮球运动员技能已达到制动化阶段,能力都要优于3-5年和1-3年篮球运动员。
彭律成,黎耘[9](2019)在《篮球运动中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因素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针对篮球运动中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因素、提高篮球运动中罚球命中率的方法进行简单概述,仅作参考。
李美余[10](2019)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篮球运动员的投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领域的飞速发展,新型传感器技术得到极大进步,应用领域也越发广泛,尤其是在体育领域,能够安全有效的提供数据,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满足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于仪器的需要。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将加速度传感器运用到体育项目中,如跑步,游泳,滑雪等等,但是关于加速度传感器运用到篮球这项体育运动中的研究却很少看到。在竞技性的篮球比赛中,通过投篮进行得分是最主要的方式,比赛的胜负也由投篮命中率的高低来决定。当前国内外关于篮球投篮命中率的研究有很多很多,投篮命中率高不一定就代表球员投篮稳定性好,投篮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球员投篮技术动作的好坏。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测量到球员投篮时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我们测量球员的投篮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持。跳投和罚球都是在篮球比赛中最常用且必需掌握的基本的投篮技术,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由山西大学专项男子篮球队(包括一队球员和二队球员)和体育教学专业的学生(业余球员)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罚球和跳投这两项基本投篮技术进行研究,并且将加速度传感器运用到这两项投篮技术动作中,球员佩戴加速度传感器每人执行10次罚球或者跳投,将罚球或跳投时产生的加速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专业组篮球运动员整体的罚球和跳投的平均投篮命中率都显着高于业余组篮球运动员(P<0.01);专业组一队队员中的首发球员整体的罚球和跳投平均投篮命中率要稍高于替补球员,但是两者的罚球和跳投命中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一队队员整体的罚球和跳投的平均投篮命中率都稍高于二队球员,但是根据统计学分析,两者的罚球和跳投命中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2)本研究将专业组24名球员和业余组10名球员每名球员的罚球和跳投的稳定性都一一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有些业余组球员的罚球和跳投的投篮稳定性要高于专业组球员的罚球和跳投的投篮稳定性,有些一队队员的罚球和跳投的投篮稳定性要高于二队队员的罚球和跳投的投篮稳定性,有些替补球员的罚球和跳投的投篮稳定性要高于首发球员的罚球和跳投的投篮稳定性。(3)将加速度传感器运用到篮球项目中,教练员可以根据其提供的稳定性数据,更好的发掘一些有潜力的篮球运动员进行培养和训练,也可以将加速度传感器运用于篮球运动员日常的训练中,帮助球员更好的改正投篮技术动作,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投篮稳定性。
二、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心理训练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心理训练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重难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1.1 竞技能力概念及理论运用研究概况 |
2.1.2 竞技能力内部结构构成的研究概况 |
2.1.3 有关篮球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
2.1.4 三人篮球运动项目的研究概况 |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关于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
2.2.2 有关篮球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
2.2.3 三人篮球运动研究概况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变异系数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
4.1.1 时空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
4.1.2 犯规罚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
4.1.3 其他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
4.1.4 小结 |
4.2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筛选 |
4.2.1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初步拟定 |
4.2.2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筛选过程 |
4.2.3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合理性检验 |
4.2.4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权重值计算结果 |
4.2.5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重要性专家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4.3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
4.3.1 运动员竞技能力一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
4.3.2 运动员竞技能力二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
4.3.3 运动员竞技能力三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
4.3.4 小结 |
4.4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关联性分析 |
4.4.1 专项技术与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
4.4.2 专项体能与技术、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
4.4.3 心理能力与专项体能、技术及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
4.4.4 运动智能与专项技术、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
4.4.5 小结 |
4.5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训练理论与方法探析 |
4.5.1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探析 |
4.5.2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探析 |
4.5.3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战术训练探析 |
4.5.4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探析 |
4.5.5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智能训练探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第二十二届CUBA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与八强球队中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对比分析法 |
2.2.4 录像解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与八强球队中锋身体形态指标的比较 |
3.1.1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身高对比分析 |
3.1.2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体重对比分析 |
3.1.3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克托莱指数对比分析 |
3.1.4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年龄对比分析 |
3.2 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与八强球队中锋进攻能力的比较 |
3.2.1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场均得分数对比分析 |
3.2.2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投篮命中率对比分析 |
3.2.3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罚球命中率对比分析 |
3.2.4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助攻能力对比分析 |
3.2.5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进攻篮板情况对比分析 |
3.2.6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失误情况对比分析 |
3.3 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与八强球队中锋防守能力的比较 |
3.3.1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防守篮板能力分析 |
3.3.2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盖帽能力对比分析 |
3.3.3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中锋抢断能力对比分析 |
3.3.4 山西大学与八强球队犯规次数对比分析 |
3.4 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与八强球队中锋效率值的比较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在身体形态、年龄方面: |
4.1.2 在进攻能力方面 |
4.1.3 在防守能力方面 |
4.1.4 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亟需改善的突出问题 |
4.2 建议 |
4.2.1 身体素质方面 |
4.2.2 进攻能力方面 |
4.2.3 防守能力方面 |
4.2.4 针对山西大学男篮中锋突出问题的对策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第22届CUBA篮球联赛女子24强前三名战术分析研究 ——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女篮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关于CUBA篮球联赛体制的相关研究 |
3.2 CUBA女篮发展的相关研究 |
3.3 女篮技战术方面研究 |
3.4 CUBA女篮技战术的相关研究 |
3.5 国外文献综述 |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录像观察法 |
4.2.3 专家访谈法 |
4.2.4 数理统计法 |
4.2.5 对比分析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第22 届CUBA篮球联赛女子前三名队伍基本情况分析 |
5.1.1 女子比赛分组情况介绍 |
5.1.2 女子前三名对阵情况分析 |
5.1.3 女子前三名队员位置、身高、体重情况分析 |
5.1.4 女子前三名球队后卫、前锋、中锋位置球员能力分析 |
5.2 女子前三名球队技术统计分析 |
5.2.1 北京师范大学球员技术统计分析 |
5.2.2 清华大学球员技术统计分析 |
5.2.3 天津财经大学球员技术统计分析 |
5.3 女子前三名球队的战术分析 |
5.3.1 进攻战术分析 |
5.3.2 防守战术分析 |
5.3.3 女子前三名球队常用战术分析 |
5.4 内蒙古师范大学女篮对阵情况分析 |
5.4.1 女子篮球队基本情况分析 |
5.4.2 女篮运动员的位置、身高、体重情况分析 |
5.4.3 女篮球队后卫、前锋、中锋位置球员能力分析 |
5.4.4 内蒙古师范大学球员技术统计分析 |
5.5 女篮的战术分析 |
5.5.1 进攻战术分析 |
5.5.2 防守战术分析 |
5.5.3 女篮常用战术分析 |
5.6 女子前三名对内师大女篮的启示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4)专项表象训练方案设计与效果测评——以篮球罚球训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专项表象训练理论构建 |
2 专项表象训练方案 |
2.1 专项表象训练目标 |
2.2 罚球专项表象训练指导语 |
2.3 罚球专项表象训练过程 |
2.3.1 试验对象 |
2.3.2 测评方法 |
2.3.3 训练方案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完成4次训练的效果 |
3.2 完成8次训练的效果 |
3.3 被试与优秀运动员罚球表象的比较 |
3.4 试验前后被试的运动表象变化特征 |
3.5 试验前后被试的投篮成绩变化特征 |
4 小结 |
(5)“间歇罚球训练法”对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关于间歇训练法的理论研究 |
2.1.1 间歇训练法概念的界定 |
2.1.2 国内外间歇训练法研究现状 |
2.2 关于罚球的理论研究 |
2.2.1 罚球对比赛胜负的影响研究 |
2.2.2 关于罚球命中率的影响因素 |
2.2.3 提高罚球命中率的研究 |
2.3 间歇训练法在篮球训练中应用研究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高水平运动员罚球命中率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4.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罚球测试命中率情况 |
4.2.3 实验组组内实验前后罚球测试命中率情况 |
4.2.4 对照组组内实验前后罚球测试命中率情况 |
4.2.5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进行罚球测试的命中率情况 |
4.2.6 实验前实验对象在比赛中罚球命中率情况 |
4.2.7 实验后实验对象在比赛中罚球命中率情况分析 |
4.3 实验结果讨论 |
4.3.1 罚球命中率对比赛胜负的影响分析 |
4.3.2 “间歇罚球训练法”对提升罚球命中率效果分析 |
4.3.3 “间歇罚球训练法”对对提高心理素质效果分析 |
4.3.4 “间歇罚球训练法”对提高罚球稳定性效果分析 |
4.3.5 “间歇罚球训练法”对增强身体素质效果分析 |
4.3.6 实验组运动员对“间歇罚球训练法”主观感受调查研究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访谈大纲 |
附录二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三 运用间歇罚球训练后实验队员主观体验问卷 |
致谢 |
(6)生物反馈训练对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罚篮命中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R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生物反馈训练目前发展状况 |
2.2 罚篮命中率目前的研究状况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试结果 |
4.1.1 运动员罚篮命中率数据初始值 |
4.1.2 运动员生物反馈指标数据初始值 |
4.2 实验前后生物反馈指标数据结果与分析 |
4.2.1 对照组生物反馈指标数据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组生物反馈指标数据结果与分析 |
4.3 实验前后运动员罚篮命中率结果与分析 |
4.3.1 对照组罚篮命中率结果与分析 |
4.3.2 实验组罚篮命中率结果与分析 |
4.4 实验后两组被试生物反馈指标和罚篮命中率的差异性分析 |
4.4.1 生物反馈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4.4.2 罚篮命中率的差异性分析 |
4.5 生物反馈指标与篮球运动员罚篮命中率的相关性分析 |
4.5.1 对照组 |
4.5.2 实验组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
附录A 专家问卷 |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C 运动员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自我谈话对篮球运动员罚篮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2.1 自我谈话 |
1.2.2 认知风格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外自我谈话对运动员表现的影响 |
1.3.2 国内自我谈话对运动员表现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自我谈话对篮球运动员罚篮绩效的影响 |
3.1 目的 |
3.2 方法 |
3.2.1 实验对象 |
3.2.2 实验器材 |
3.2.3 实验设计 |
3.2.4 实验干预 |
3.2.5 实验控制 |
3.3 结果 |
3.3.1 自我谈话对篮球运动员罚篮绩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2 自我谈话对篮球运动员罚篮绩效的影响结果 |
4 不同类型的自我谈话对不同等级篮球运动员罚篮绩效的影响 |
4.1 目的 |
4.2 方法 |
4.2.1 实验对象 |
4.2.2 实验器材 |
4.2.3 实验设计 |
4.2.4 实验干预 |
4.2.5 试验控制 |
4.3 结果 |
4.3.1 不同类型自我谈话对不同等级篮球运动员罚篮绩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不同类型的自我谈话对不同等级运动员罚篮绩效的影响 |
5 不同认知风格与不同类型自我谈话对篮球运动员罚篮绩效影响 |
5.1 目的 |
5.2 方法 |
5.2.1 实验对象 |
5.2.2 实验器材 |
5.2.3 实验设计 |
5.2.4 实验干预 |
5.2.5 试验控制 |
5.3 结果 |
5.3.1 不同类型自我谈话对不同认知风格篮球运动员罚篮绩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不同认知风格与不同类型自我谈话对运动员罚篮绩效的影响 |
6 讨论 |
6.1 自我谈话对篮球运动员罚篮绩的影响 |
6.2 不同类型自我谈话对不同等级运动员罚篮绩效的影响 |
6.3 不同认知风格与不同类型自我谈话对运动员罚篮绩效的影响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创新与局限 |
8.1 研究创新点 |
8.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件:镶嵌图形测试量表 |
(8)基于精准运动的脑波指标篮球运动员罚球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精准运动的概述 |
2.1.1 精准运动的概念 |
2.1.2 精准运动的特征 |
2.2 精准运动表现的脑波特征研究现状 |
2.2.1 精准运动表现的Theta节律研究现状 |
2.2.2 精准运动表现的Alpha节律研究现状 |
2.2.3 精准运动表现的SMR节律研究现状 |
2.3 篮球运动员的罚球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时的脑波指标差异分析 |
4.1.1 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时Fz、Pz点 Theta波的差异分析 |
4.1.2 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时Fz、Cz、Pz、T3、T4点Alpha1、Alpha2 波的差异分析 |
4.1.3 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时Cz、Pz点 SMR波的差异分析 |
4.2 不同运动年限篮球运动员罚球时的脑波指标差异分析 |
4.2.1 不同运动年限篮球运动员罚球时Fz、Pz点 Theta波的差异分析 |
4.2.2 不同运动年限篮球运动员罚球时Fz、Cz、Pz、T3、T4点Alpha1、Alpha2波的差异分析 |
4.2.3 不同运动年限篮球运动员罚球时Cz、Pz、点SMR波的差异分析 |
4.3 不同性别篮球运动员罚球时的脑波指标差异分析 |
4.3.1 不同性别篮球运动员罚球时Fz、Pz点 Theta波的差异分析 |
4.3.2 不同性别篮球运动员罚球时Fz、Cz、Pz、T3、T4点Alpha1、Alpha2 波的差异分析 |
4.3.3 不同性别篮球运动员罚球时Cz、Pz、点SMR波的差异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篮球运动中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篮球运动中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因素 |
1.1 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外因 |
1.2 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内因 |
1.3 训练因素 |
2 提高篮球运动中罚球命中率措施 |
2.1 科学训练 |
2.2 加强心理训练 |
2.3 调整呼吸 |
2.4 提升教练员的教学技能 |
3 结束语 |
(10)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篮球运动员的投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罚球简介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跳投简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关键时刻”的界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篮球队运动员选材和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5 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实验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罚球与跳投的投篮命中率的结果 |
3.1.1 罚球命中率的结果 |
3.1.2 跳投命中率的结果 |
3.2 罚球与跳投的投篮稳定性的结果 |
3.2.1 罚球稳定性的结果 |
3.2.2 跳投稳定性的结果 |
3.3 关于罚球和跳投命中率与稳定性的结果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心理训练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D]. 李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第二十二届CUBA山西大学男篮中锋与八强球队中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D]. 陈佩豪. 山西大学, 2021(12)
- [3]第22届CUBA篮球联赛女子24强前三名战术分析研究 ——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女篮的启示[D]. 郝文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专项表象训练方案设计与效果测评——以篮球罚球训练为例[J]. 游茂林,刘良辉,樊荣,童靖然.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11)
- [5]“间歇罚球训练法”对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怡薇.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6]生物反馈训练对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罚篮命中率的影响研究[D]. 宋自瑞. 吉林大学, 2020(08)
- [7]自我谈话对篮球运动员罚篮绩效的影响[D]. 刘欢.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
- [8]基于精准运动的脑波指标篮球运动员罚球能力研究[D]. 弓斌. 吉林体育学院, 2019(03)
- [9]篮球运动中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因素及对策[J]. 彭律成,黎耘. 花炮科技与市场, 2019(03)
- [10]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篮球运动员的投篮技术研究[D]. 李美余. 山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