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谈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善的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孔静[1](2021)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研究 ——以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并购能够帮助企业基于战略需求进行有效扩张,让企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是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一种体现。谈判过程中能否达成一致协议不是衡量并购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还要看并购后能否有效整合。而财务整合是并购后整合的重要一环,财务整合成功与否,会对企业并购后发展得如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购后,企业应立即着手开展财务整合,在整合前,要充分审查被并购企业财务状况;整合过程中,要按照整合内容一一开展;整合后,要对被并购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唯有如此,才能助推企业并购行为的成功,真正实现财务协同效应,让资源得以最优配置,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效率,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进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通过对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确保财务整合达到预期效果。我国制度背景特殊,国有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支柱性作用,可以说,国企发展得越好,我国经济的运行效率就越高,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效果就越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越强。而合并重组己成为我国国企改革的趋向所在,因此,研究国企并购后财务整合内容,为国企财务整合提供新思路正当其时。本文采用了理论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研究了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内容。首先,在文献综述部分,通过梳理前人关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和财务整合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目前研究动态。其次,介绍了企业并购和财务整合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然后详细地阐述国有企业财务整合的必要性、原则、具体内容和关键控制点。在案例分析部分,选取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合并重组后具体从哪些方面开展财务整合,并从非财务指标方面和财务指标方面对财务整合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经过分析,发现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整合举措,国家能源集团市场份额增加,核心竞争力提升,资产质量也较好。但是也存在债务负担较重、忽略文化整合等问题。最后,根据对案例的分析,梳理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在并购后财务整合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整合提供参考借鉴。
陈玉光[2](2020)在《YN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以来,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陆续组建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如何对其所属企业进行监管,采取何种财务管控模式及措施,以实现财务管控目标,成为能否实现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目标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财务管控相关理论,以YN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为案例,对如何完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管控理论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概念及梳理相关理论基础;然后,简述YN资本公司基本情况、分析其当前财务管控体系及存在的重大决策控制、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队伍建设、财务信息质量保障、业绩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深入分析YN资本财务管控环境,以全视角对财务管控体系、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研究,提出分类确定管控模式、强化控制手段、完善监督措施、健全保障机制等完善财务管控体系的策略及保障措施。
董少明[3](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提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陈健伟[4](2020)在《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和改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成为新时期指导和推进中国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18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修订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新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对推动中央企业提高资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将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中央的指导下全国国有企业拉开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暨强化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工作的序幕。全国各地国有企业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在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要求下,加强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国企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企竞争力成为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不仅是出资人对管理层实施目标激励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影响公司的价值取向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绩效评价管理是个永恒的课题,它在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不断创新和发展,力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服务于国资、国企、国债监管。运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成为有效的促进国有企业优化经营管理,完善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开展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可以促使国企经营管理层为国企发展尽心尽责,促进国企做大做强,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本文在国家有关部委颁布《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成果和经验,对所服务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改进了地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国资监管视角下改进国企企业绩效评价的工作的对策建议,为其他地市、区县的国有企业改进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彭海斌[5](2020)在《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第一次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来明确财政的地位和作用,将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即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所有领域的基础,又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围绕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我国财政职能及其监督职能研究进入了新时代,不再局限于经济范畴,而开始走向国家治理。同时,监督实践也有了一些新举措,如把预算监督作为财政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财政监督融入并服务于财政管理的顶层设计思路;探索研究财政监督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实施预算评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建设、业务方法等。然而,从监督职能范畴角度考察,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作为其关键构成部分,监督的具体目标、内容、依据、手段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停滞状态,监督实践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制约了新时代下财政监督职能整体有效性发挥,也不利于财政发挥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问题还在于,不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盈利水平,或是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现有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决定了探讨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并基于这一视角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有现实意义。那么,这一论题要回答的是:财政监督是财政的手段还是具体的职能呢?新时代下财政监督职能的外延和内涵,尤其是内涵所涉及的职能目标、职能依据、职能范围和职能手段等要素结构又有哪些新变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仅仅是履行出资人职责吗?如何看待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依据的身份及其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如何?又应怎样构建监督框架呢?基于此,从财政及其监督职能的外部结构即种类结构以及内在结构即要素结构,来梳理和明确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项基本职能。探析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并以此为理论框架基础,研究财政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的职能依据等,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是本论文的研究所在。为此,本文依据国家治理和国家权力理论展开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研究,共分为7章,大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按照国家治理理论,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目标、范围、依据和手段等基本要素进行阐述,以此作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出发点;其次,立足财政的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内涵,尤其突出“国家四元权力”的职能依据,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框架和模式。第三,结合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和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现状,得出新时代强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探寻衡量财政监督力度的指标,开展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为新时代加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提供重要的实证基础;并结合现行监督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路径选择。关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创新与不足等,论文第1章绪论部分对此作了说明。第2章是财政职能种类结构及其监督职能研究述评。本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梳理总结财政及财政职能种类结构的不同观点,分析财政监督是否属于财政固有的职能;二是梳理总结有关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内容、职能依据和手段等要素结构的不同观点。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偏重于从纯经济和职能种类结构来概括财政职能及财政监督,缺乏对财政监督属性的明确认识;对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要素研究不齐全不清晰,与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要求不相适应;财政监督职能依据没有系统的阐述;财政监督职能范围不全面,缺乏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研究等等。最后,本章明确提出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更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指出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探索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新模式是本文研究所在。第3章是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探析。本章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针对现有文献对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研究不齐全不清晰的问题,重点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依据和职能手段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拓展性研究,将财政监督职能的外延和内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在内的“多中心”、“多维度”的全域视野,并以此形成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基础。第4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分析。本章基于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的拓展性研究,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理论框架和模式。鉴于职能依据是职能要素的核心,职能目标、范围、手段都是职能依据的规范和表现,本章重点对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依据的“国家四元权力”进行具体阐述,即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是财政监督依据的一般权力,行政管理权力与信用权力是财政监督依据的特殊权力。其次,创新提出财政是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并对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身份下的财政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作了详细论述,使之与“国家四元权力”依据有机结合。最后,探析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目标、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等要素内涵,由此构建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框架和模式。第5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现状与问题。本章首先使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和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现状,一方面指出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总结现行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包括监督身份不完整、监督依据不充分、监督边界不清晰、监督范围不全面、监督手段不高效等,得出新时代强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6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财政作为公共出资人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视角,利用14家上市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选取商业银行经营绩效(ROA)作为被解释变量,政府持股比例作为衡量财政监督力度的关键解释变量,并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同时选择是否国有绝对控股、第一大股东是否国有属性两个虚拟变量来替代关键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验证。回归结果显示,政府持股比例越多,财政的监督力度越大,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越好。这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也对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第7章是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具体内容。本章以构建的财政对商业银行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模式提出具体内容。一是财政作为公共管理者,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对商业银行缴纳税收收入和使用相关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的具体内容。二是财政作为公共出资者,凭借国家的财产权力监督商业银行国有金融资本的具体内容,主要围绕分配、监督、管理等三个环节,重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阐述。三是财政作为公共管理者,凭借特殊的政治权力即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力对商业银行缴纳的政府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进行监督的具体内容。四是财政作为公共出资者,凭借特殊的财产权力即国家的信用权力对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监督的具体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立足于从财政及其监督职能的外部结构即种类结构,以及内在结构即要素结构的新视角,来梳理和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能理论,论定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而且是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基于现有文献关于财政、财政职能等理论的相关阐述,偏重从纯经济和职能种类结构,即职能外部结构来概括,而从国家治理角度出发,认可财政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还具有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而赞同新时代下财政的“五职能论”,明确了对财政监督属性的理解:即财政监督不仅仅是财政的手段,其本质更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监督职能和财政的配置资源、分配收入、稳定经济、维护国家的职能同属财政职能,他们彼此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促进财政其他职能目标的实现。正因为财政监督作为重要的职能,在财政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提供支撑时,相应地,财政监督职能需要从经济领域进入国家治理层面。2.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结构,即职能的要素结构:职能定义、职能依据、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手段等作了新的探索。现有的研究文献阐述中,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要素要么不明确清晰,要么只有职能定义、职能目标和职能手段,且囿于经济视角。本文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首次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依据和职能手段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拓展性研究。首次提出财政监督职能是指在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中,财政具备的对财政分配活动和其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活动进行真实反映、规范约束、提升绩效的监督管理功能。财政监督职能主要目标是根据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财政经济杠杆来规范分配秩序,全面加强财政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以及促进政治文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生态环保等。财政监督职能范畴持续扩展,最终延伸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国家治理领域,并且通过对全口径政府预算监督、财政收支监督、国有资本监督、金融监督等职能手段实现。3.立足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以职能依据为核心,以职能目标、范围、手段等为规范和表现,探索性地提出财政以公共管理者和公共出资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等“国家四元权力”,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本文认为,监督职能要素中,职能依据是核心,职能目标、范围和手段都是职能依据的规范和表现,然而现有文献对财政监督职能依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托代理理论、宪政经济学理论等,未与财政、财政职能等基础理论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使得对财政监督职能依据的归纳显得零散和片面。本文基于财政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提出财政监督职能及其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依据的是“国家四元权力”:即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等一般权力、行政管理权力与信用权力等特殊权力。同时提出财政不仅是以出资者的身份,而且是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督,并对此作了详细阐述,使之与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国家四元权力”依据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按照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结构,创新构建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时间跨度较长的上市银行数据进一步验证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尽管本文的研究有一些创新之处,但由于研究手段、研究时间和笔者能力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比如,本文探讨财政监督职能等基础性问题,理论性分析相对较强,实证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涉及到国家治理、国家权力等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理论,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庞大、业务品种繁多且专业性较强,因此,本研究虽初步形成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但是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陈秀梅[6](2020)在《政府审计、内部控制与国企非效率投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强政府审计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国家重大经济政策措施落实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履行方面的监督作用。2015年颁布的《关于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提出我国进入审计监督全覆盖阶段,作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政府审计的治理效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019年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明确指出要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重大经济决策、重要项目的投资、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计。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和去库存的侧面反映,还是每年政府审计公告的直接披露,都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国企在改革进程中仍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投资效率低下的现象。国有企业享受到更多公共资源,提高国企投资效率,促进国有资本增值保值刻不容缓。基于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提高国企管理效率的路径在于加强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内部控制和政府审计分别作为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的有效制度,其是否会提高国企的投资效率?这两种内外治理制度在国有企业综合治理中的关系如何?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可获得的审计公告,以2008-2018年央企集团及其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两个方面,检验了政府审计外部监督、内部控制内部治理两种制度对国企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以及综合治理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政府审计可以有效治理国企的非效率投资,在过度投资中的治理作用更明显。(2)内部控制也能有效降低国企的非效率投资,其治理作用在投资不足时更明显。(3)当两者综合治理时,内部控制会削弱政府审计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作用,即政府审计与内部控制存在“以控代审”的替代关系。为更好地提高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最后本文对审计机关和国有企业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研究的增量贡献是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创新,探讨了政府审计对国企非效率投资的治理作用,并将外部监督与内部治理两种制度纳入同一框架,基于综合治理视角研究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丰富了非效率投资问题的研究路径,对加强政府审计监督,提高审计效率,完善国有企业内控建设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阮飞棋[7](2020)在《M国有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陆续涌现出大大小小规模的企业。在这其中,有一类较为特殊的企业类别——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由于在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利润的持续增长情况下,其在国内甚至国际经济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过正因如此,随着企业经营业务板块的扩张,产业结构的复杂化且内部自身结构的变化情况下,导致了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的环境更加复杂与不稳定,财务风险也就越发突出。因此,构筑出一套高效稳定成熟的财务风险与控制机制尤为急切。这也是目前国有企业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态势。通过此次研究,不但可以提供给M国有公司相关的财务风险控制相应的研究分析数据,而且还可以为同行业企业甚至整个国有企业公司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使整个行业都可以在高度重视财务风险控制的同时,还能采取相应且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风险,这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做出介绍,其次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相关进展与情况,特别是对财务风险控制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根据研究内容并结合了M国有公司财务风险的情况,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做出了选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M国有公司财务现状及风险控制方面的实际状况,进行了科学的评估,指出了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控制问题,对M国有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分析其成因,研究出M国有公司所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出现的问题做出对策措施及总结,M国有公司需要从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的制度、优化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资金回收风险的控制方法方面入手,对其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进行优化。
李慧玲[8](2020)在《TY公司重组的财务整合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増长,长期以来积累隐患逐渐显现出来,粗放型发展的企业面临的环境日渐严峻,很多产能过剩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国务院在2016年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指导困境企业在利用企业兼并重组脱困的同时,辅助以资产盘活、债务重组、破产重整等措施,由此可见政府帮扶财务困境企业进行整合脱困的决心。重组是帮助企业摆脱财务困境的有效方式,但是存在部分企业对重组后的财务整合并未十分重视,使得问题逐渐趋于严重,重组后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再次走向财务困境。因此,财务整合是企业重组后整合的核心,是实现企业成功重组的重要保证,企业应高度重视财务整合,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整合措施是帮助企业真正脱困的关键。在财务整合的过程中,企业应对财务管理目标、会计人员及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对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会计核算体系等进行优化,对存量资产和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为完成财务整合提供最大限度的保证。本论文总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案例描述,包括相关理论概述、公司的重组背景、财务整合前的准备工作以及重组后财务整合的过程简介。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主要是对TY公司的财务整合路径及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三个路径,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及效果评价、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及效果评价、存量资产和负债整合及评价。第四部分是案例启示,通过对TY公司重组财务整合的案例分析,作者总结出了TY公司重组后财务整合成功的经验,提出了TY公司重组后财务整合应该注意的事项。通过对TY公司重组后财务整合的案例研究,本文从重视期间费用的管控、企业获利能力、品牌创新、企业长远发展等财务整合方面提出了TY公司重组的财务整合应该注意的事项,使公司在同行业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希望对同类型企业提供一定程度借鉴和指引。
姚珍江[9](2019)在《B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政治生态背景下特殊的审计类型,是我国现行权力运行机制下审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这是一个具有“拟人化”特征的综合审计系统。中国经济正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历史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将成为国家治理的审计重点。在国家实行审计全覆盖和加强国有企业监管的国家形势下,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负责人履职情况全面覆盖“审计”,促进全面覆盖“审计”,突出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完善要解决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促使审计机构完善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提高国有企业的审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缺乏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有公信力的评价标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绩效进行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同时,负责监管国有企业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也难以发挥他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由于B国有企业所属农业行业的特殊性,选取B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为例,根据现有研究理论,全面分析B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一套适用于农业行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提供更全面、科学的审计评价。本文首先阅读国外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国内最新经济责任审计的文献,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搞清楚经济责任及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概念和所需要用到的理论基础,为后文的研究做准备;其次介绍了B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现状,分析其评价体系得出其体系存在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缺少指标权重等问题;之后根据最新颁布的《规定》、B国有企业的行业特点、企业上级要求确定审计内容,使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定性和定量指标构,通过专家打分结果计算确定各层指标权重,构建可以更科学、更全面、可操作性强的B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再使用此套评价体系对B国有企业L同志任职期间的经营实际数据、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责情况。最后部分,说明本文得出的结论和研究结论对未来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审计的意义。
杨美龄[10](2019)在《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同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产生的养老金隐性债务数额巨大,我国养老金缺口将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依照经验,单纯凭借财政补贴来弥补缺口几乎不大可能,因此,部分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已成为现实的可行路径。从国有资本属性、省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以及省内养老金隐性债务等方面来看,山东省实行国有资本划转是必然的。一方面,国有资本的本质属于全民所有;另一方面,山东省老年抚养比逐渐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加之转制成本数额巨大,将会严重影响未来养老金的支付水平。同时,山东省作为国有资本划转的重要试点省份,其本身具备优势,即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较为丰富的养老金累计结余等,为划转工作的完善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山东省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正处于探索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不稳定、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政策体系不完善,且发达国家未给予任何实践上的借鉴。因此,山东省在施行划转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群体共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保障未来退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养老金缺口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针对山东省国资委、山东省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等发布的数据进行统计,并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山东省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同时发现划转对象的经营效益、承接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国有资本变现的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划转比例与无偿划转涉税等方面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本篇文章能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体系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试谈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善的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善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研究 ——以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关于国企并购重组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财务整合的文献综述 |
第二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企业并购 |
二、财务整合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分析 |
二、协同论 |
三、系统论 |
四、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四章 财务整合的思路与框架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 |
一、财务整合是保持平稳运营的必然前提 |
二、财务整合是发挥财务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 |
三、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战略意图的重要保障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原则 |
一、灵活性原则 |
二、协调性原则 |
三、及时性原则 |
四、成本效益原则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内容 |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整合 |
二、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 |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 |
四、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 |
五、资产整合 |
六、债务整合 |
七、业绩评价考核体系的整合 |
第四节 财务整合的关键控制点 |
一、整合前的财务审查 |
二、整合后的财务控制 |
第五章 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并购情况简介 |
一、公司简介 |
二、并购动机与并购过程 |
第二节 重组后财务整合的内容 |
一、确立清晰的财务管理目标,避免同业竞争 |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统一财务要求 |
三、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财务集中管控水平 |
四、加强现金流转内部控制,建立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
五、整合同类业务资产,转让不良资产 |
六、发行债券募集资金 |
七、持续探索员工业绩评价考核体系 |
第三节 财务整合效果评价 |
一、从非财务指标方面评价财务整合效果 |
二、从财务指标方面评价财务整合效果 |
第四节 案例评价 |
一、神华国电并购重组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二、提升神华国电并购重组财务整合效果的建议 |
第六章 案例启示 |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一、对并购后企业财务整合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财务整合与其他整合割裂 |
三、并购后财务管理体系运行效果不佳 |
四、企业并购后对资本结构缺乏合理安排 |
第二节 提升国有企业财务整合效果的措施与建议 |
一、高度认识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重要性 |
二、进行全方位整合融合和内部改革 |
三、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 |
四、增强企业并购后存量资产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YN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
二、财务管控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财务管控理论 |
二、财务管控模式 |
第三章 YN资本财务管控体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一、历史沿革 |
二、发展现状 |
三、阶段目标 |
第二节 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现状 |
一、利用章程设计治理控制 |
二、外派董监高参与法人管理 |
三、拟定制度明确管理权限 |
四、实施结果指标考核控制 |
第三节 体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重大决策管控失控 |
二、资金缺乏统一管理 |
三、财务队伍缺乏有效管控 |
四、财务信息质量缺乏保障 |
五、业绩考核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YN资本财务管控体系完善策略及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结合业务定位分类确定管控模式 |
一、分析企业定位,明确管控界限 |
二、分类确定管控目标及模式 |
第二节 通过制度、资金、人员统管强化管控手段 |
一、完善财务内控体系,强化风险控制 |
二、构建资金统管机制,防范财务风险 |
三、执行财务垂直管理,强化人员控制 |
第三节 采用互联网、预算监控措施实施全程监督 |
一、应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实时监督 |
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监督经营行为 |
第四节 健全财务监察、检查制度保障管控成效 |
一、设置财务监检机构,明确职责范围 |
二、执行财务监察,夯实管控基础 |
三、开展重大决策检查,监督管控效果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
一、研究范畴界定 |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
一、国企成功脱困 |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
二、变量趋势分析 |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
一、横向重组模式 |
二、纵向重组模式 |
三、混合重组模式 |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和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2.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理论综述 |
2.1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相关理论与国家政策背景 |
2.1.1 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
2.1.2 国家政策背景 |
2.2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演进及特点 |
2.2.1 国外企业研究现状 |
2.2.2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代表性指标体系及相关分析 |
2.3 国内企业绩效评价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
2.3.1 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2.3.2 国内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
2.4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绩效评的特殊性 |
2.4.1 国有企业资产质量的难以准确分析确定 |
2.4.2 国有企业性质本身的特殊性 |
2.4.3 国有企业担负着社会效益责任 |
2.5 我国现有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 |
2.5.1 开展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政策依据 |
2.5.2 现行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
2.5.3 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章 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FY国有企业基本情况 |
3.2 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3.3 FY国有企业考核情况简介 |
3.4 现有的绩效指标体系介绍 |
3.5 调研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 |
3.5.1 调研问卷问题 |
3.5.2 调研反馈情况汇总 |
3.5.3 调研反馈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
3.6 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
3.6.1 企业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 |
3.6.2 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管理基础薄弱 |
3.6.3 绩效评价工作没有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 |
3.6.4 绩效评价标准不科学 |
3.6.5 缺乏与绩效评价相匹配的激励机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改进 |
4.1 改进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4.2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4 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分析 |
4.4.1 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财务数据研究 |
4.4.2 FY国有企业应有的战略方向研究 |
4.4.3 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
4.5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6 FY国有企业改进后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7 熵权法确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
4.7.1 熵权法的应用 |
4.7.2 计算指标权重 |
4.8 新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比较 |
4.9 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特点及优势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制度建设,健全绩效考评的体制机制 |
5.2 引导、宣传和落实并重,夯实绩效评价的基础工作 |
5.3 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建立以战略为引领的绩效评价体系 |
5.4 提高财务质量,引入第三方机构客观评价企业财务业绩 |
5.5 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原有的财政监督职能外延和内涵需要拓展 |
1.1.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
1.2 概念界定 |
1.2.1 国家权力 |
1.2.2 国家治理 |
1.2.3 国家治理现代化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2.文献综述 |
2.1 财政职能的种类结构研究述评 |
2.1.1 西方财政职能学说 |
2.1.2 国内财政职能学说 |
2.2 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研究述评 |
2.2.1 财政监督职能定义 |
2.2.2 财政监督职能目标 |
2.2.3 财政监督职能范围 |
2.2.4 财政监督职能依据 |
2.2.5 财政监督职能手段 |
2.3 述评小结 |
2.3.1 财政监督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
2.3.2 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结构研究有待拓展 |
3.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探析 |
3.1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依据 |
3.1.1 国家权力论学说 |
3.1.2 财政监督与“国家四元权力”学说 |
3.2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 |
3.3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目标 |
3.4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范围 |
3.5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手段 |
4.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分析 |
4.1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权力依据 |
4.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适格身份 |
4.2.1 公共管理者与商业银行 |
4.2.2 公共出资者与商业银行 |
4.3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要素结构 |
4.3.1 财政监督主体 |
4.3.2 财政监督对象 |
4.3.3 财政监督目标 |
4.3.4 财政监督范围 |
4.3.5 财政监督手段 |
4.4 财政监督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
5.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现状和问题 |
5.1 我国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现状分析 |
5.1.1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分析 |
5.1.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 |
5.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取得的成效 |
5.3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存在的问题 |
5.3.1 监督身份不完整 |
5.3.2 监督依据不充分 |
5.3.3 监督边界不清晰 |
5.3.4 监督范围不全面 |
5.3.5 监督手段不高效 |
6.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理论分析 |
6.1.2 研究假设 |
6.2 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
6.2.1 模型设计 |
6.2.2 变量说明 |
6.2.3 数据来源 |
6.3 实证分析结果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6.4 实证研究结论 |
7.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具体内容 |
7.1 商业银行税收收入及支出监督 |
7.1.1 监督主体及对象 |
7.1.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1.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7.2 商业银行国有金融资本监督 |
7.2.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
7.2.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2.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7.3 商业银行非税收入监督 |
7.3.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
7.3.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3.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7.4 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监督 |
7.4.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
7.4.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4.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政府审计、内部控制与国企非效率投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政府审计的文献 |
2.1.1 政府审计影响政府治理的文献 |
2.1.2 政府审计影响企业治理的文献 |
2.2 非效率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 |
2.3 政府审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关系的文献 |
2.4 内部控制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关系的文献 |
2.5 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的文献 |
2.6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
3.1 基本概念 |
3.1.1 政府审计 |
3.1.2 内部控制 |
3.1.3 非效率投资 |
3.2 理论基础 |
3.2.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4 公司治理理论 |
3.3 制度背景 |
3.3.1 我国政府审计制度 |
3.3.2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 |
第四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1 政府审计对国企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
4.2 内部控制对国企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
4.3 政府审计、内部控制对国企非效率投资的交互作用 |
4.3.1 替代关系 |
4.3.2 互补关系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1.2 变量设计 |
5.1.3 模型构建 |
5.2 实证分析 |
5.2.1 描述性分析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回归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3.1 剔除系统性偏差的非效率投资检验 |
5.3.2 替换内控质量 |
5.3.3 替换被解释变量的PSM-DID检验 |
5.3.4 平行趋势检验 |
5.3.5 改变样本区间 |
5.4 进一步分析 |
5.4.1 .公司治理水平调节效应检验 |
5.4.2 .审计频率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
5.4.3 .内部控制中介效应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本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M国有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财务风险及控制相关理论 |
2.1 财务风险概述 |
2.1.1 财务风险概念 |
2.1.2 财务风险特征 |
2.1.3 财务风险类型 |
2.1.4 财务风险分析方法 |
2.2 财务风险控制概述 |
2.2.1 财务风险控制概念 |
2.2.2 财务风险控制原则 |
2.2.3 财务风险控制方法 |
2.2.4 财务风险控制类型 |
2.3 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 |
2.3.1 内部控制理论 |
2.3.2 风险管理理论 |
2.3.3 资本结构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 |
2.3.5 控制理论 |
第三章 M国有公司的特点及财务风险控制现状 |
3.1 M国有公司简介 |
3.1.1 M国有公司基本情况 |
3.1.2 M国有公司财务状况 |
3.2 M国有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及控制现状 |
3.2.1 国有公司的概念 |
3.2.2 M国有公司的特点 |
3.2.3 M国有公司的财务风险特点 |
3.2.4 M国有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现状 |
第四章 M国有公司财务风险与控制问题分析 |
4.1 M国有公司财务风险现状程度分析 |
4.1.1 评测财务风险程度的思路 |
4.1.2 评测方法及模型选择 |
4.1.3 评测结果的计算分析 |
4.1.4 通过F模型分析财务风险总体原因 |
4.2 M国有公司目前面临的财务风险 |
4.2.1 筹资风险 |
4.2.2 投资风险 |
4.2.3 资金回收风险 |
4.2.4 经营活动风险 |
4.3 M国有公司目前存在的风险控制问题 |
4.3.1 筹资风险的控制问题 |
4.3.2 投资风险控制问题 |
4.3.3 运营风险控制问题 |
4.3.4 内部原因导致的控制问题 |
4.3.5 外部原因导致的控制问题 |
4.4 小结 |
第五章 M国有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优化策略及改进措施 |
5.1 筹资风险控制优化 |
5.1.1 强化筹资活动的控制 |
5.1.2 重视筹资流程的控制 |
5.1.3 扩展筹资渠道 |
5.2 投资风险的控制优化 |
5.2.1 制定科学合理投资战略目标 |
5.2.2 重视投资流程的控制 |
5.3 资金回收风险的控制优化 |
5.3.1 建全应收帐款控制制度 |
5.3.2 科学的开展客户资信内部评估 |
5.3.3 M国有公司应收帐款的化解 |
5.4 经营活动风险的控制优化 |
5.4.1 提高成本费用管控力 |
5.4.2 预算执行风险控制 |
5.4.3 运营风险的控制 |
5.4.4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制度 |
5.4.5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优化 |
5.5 M国有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优化效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TY公司重组的财务整合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案例描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重组后财务整合的措施及效果评价 |
2.2 TY公司重组的背景介绍 |
2.2.1 钢铁行业市场概况 |
2.2.2 重组双方基本情况 |
2.2.3 重组交易实施阶段 |
2.3 TY公司进行财务整合准备工作 |
2.3.1 制定财务管理目标 |
2.3.2 统一会计核算体系 |
2.4 TY公司重组后财务整合的过程简介 |
2.4.1 整合前的风险评估 |
2.4.2 制定整合计划 |
2.4.3 整合后的财务风险控制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TY公司重组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及效果评价 |
3.1.1 打造“市场化薪酬激励政策”推动财务人员整合 |
3.1.2 实行“集中一贯、分权管理”以优化财务组织机构 |
3.1.3 高标准建设财务管理制度以提升效率 |
3.1.4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整合效果评价 |
3.2 TY公司重组后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及效果评价 |
3.2.1 产供销联动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
3.2.2 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减少资金占有 |
3.2.3 运用现金集中管理模式以平衡收支 |
3.2.4 现金流转内部控制整合的效果评价 |
3.3 TY公司重组后存量资产和负债的整合及效果评价 |
3.3.1 通过优化组合以实现资产的整合 |
3.3.2 注重无形资产管理以强化资产的整合 |
3.3.3 市场化“债转股”以增加负债的整合 |
3.3.4 存量资产和负债整合的效果评价 |
第4章 案例启示 |
4.1 TY公司重组成功整合的经验 |
4.1.1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财务整合的前奏 |
4.1.2 重视财务整合人员是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整合的基石 |
4.1.3 完善供应链是实现现金流转内部控制整合的关键 |
4.1.4 负债整合是财务整合的核心 |
4.1.5 建立业绩评估考核体系是财务整合的保障 |
4.2 TY公司重组后财务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加强期间费用的管控 |
4.2.2 资金回笼得到保障 |
4.2.3 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
4.2.4 加强企业品牌创新 |
4.2.5 重视企业长期发展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B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
1.2.2 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
1.2.3 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权力制衡理论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经济责任及经济责任审计 |
2.2.2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2.3 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历程 |
第三章 B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
3.1 B企业的基本情况 |
3.2 B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现状 |
3.3 B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 |
3.3.2 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 |
3.3.3 评价方法不完善 |
3.3.4 指标权重缺失 |
3.3.5 审计评价过于概括 |
第四章 B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
4.1 界定审计内容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4.3.2 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4.4 B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权重确认 |
4.4.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4.4.2 构建判断矩阵及计算指标权重 |
4.5 B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
第五章 B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应用 |
5.1 被审计对象任期内企业的状况 |
5.2 B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综合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B |
(10)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研究 |
二、关于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管理的研究 |
三、我国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国有资本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三、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保障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产权理论 |
第二章 山东省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及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山东省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 |
一、国有资本具有公共属性 |
二、山东省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 |
三、山东省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 |
第二节 山东省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现状 |
一、山东省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效 |
二、山东省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自身优势 |
三、山东省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效 |
第三章 山东省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划转对象的经营效益问题 |
一、山东省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相对较低 |
二、山东省国有企业亏损规模较大 |
第二节 承接主体的委托代理问题 |
一、道德风险 |
二、逆向选择 |
三、委托成本较大 |
第三节 国有资本变现的产权交易市场问题 |
一、区域间的“条块分割” |
二、监管机制不健全 |
三、惩罚机制不完善 |
第四节 划转比例以及无偿划转问题 |
一、划转比例相对较高 |
二、国有资本无偿划转社会保障基金涉税意识淡薄 |
第四章 促进山东省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快推进划转对象的公司制改建 |
一、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 |
二、规范市场秩序 |
第二节 规范国有产权交易市场 |
一、优化管理部分审批流程 |
二、完善产权监督管理制度 |
第三节 完善划转比例以及无偿划转体系 |
一、“分类”定比 |
二、完善国有资本无偿划转体系 |
第四节 完善山东省社会保障理事会的资源配置 |
一、加强理事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二、明确理事会在国资划转中的权力与职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试谈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善的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研究 ——以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例[D]. 孔静.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YN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研究[D]. 陈玉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4]FY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和改善对策研究[D]. 陈健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D]. 彭海斌. 西南财经大学, 2020
- [6]政府审计、内部控制与国企非效率投资的相关性研究[D]. 陈秀梅.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7]M国有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阮飞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TY公司重组的财务整合案例研究[D]. 李慧玲.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9]B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D]. 姚珍江.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10]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杨美龄.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