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水泥ISO标准实施后的效果及需解决的问题

通用水泥ISO标准实施后的效果及需解决的问题

一、通用水泥实施ISO标准后的效果和需解决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19)在《贵阳某超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可极大解决城市拥挤问题的超高层建筑已经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相较于传统的多层和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的施工难度更大,对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的要求更高。论文以贵阳市某超高层建筑为工程实例,对超高层建筑的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超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思路进行了总结;然后对深基坑工程施工方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施工测量控制方案和塔吊、施工电梯及高压输送泵等垂直运输设备的选用和布置等进行了研究;最后对超高层建筑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等施工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⑴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基本原则是突出塔楼施工、组织流水作业、加大机械化使用、强化总包管理。⑵超高层建筑要根据具体工程特点确定深基础施工方法(顺作法、逆作法、顺-逆结合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通过足尺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关键是竖向控制,应在塔楼布设足够精度和密度的轴线控制基准点,尽可能的采用精确度高、操作方便的激光垂准仪投测法。要综合考虑机械性能、施工进度、使用安全、成本等因素,选用适合项目特点的垂直运输设备。⑶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项目管理对整个项目的正常施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明确管理体系后,采用有效的技术、经济、宣传教育等管理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聂垠儿[2](2019)在《浅谈水泥强度检验过程中影响因素》文中指出水泥强度的检测是水泥检测项目中最重要的检测项目,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水泥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主要浅谈水泥检测过程影响检测强度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改进的方法。

梁程瑶[3](2018)在《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演变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库建立》文中研究说明在严酷的海洋环境下,由于多种影响因素的耦合作用,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劣化严重。目前,已有大量海洋环境下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主要包括海洋实际暴露环境与实验室模拟海洋环境的研究。从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看,海洋环境影响因素复杂,且混凝土材料的种类繁多。本研究主要围绕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这一力学性能指标,对已有研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提取,并摘录强度和影响因素的粗糙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对粗糙数据进行处理,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三种数理统计方法选取出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最终建立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库。全面的文献资料查找和阅读是数据收集的前提和基础。在本研究中,文献来源主要是基于国内外的常用数据库和学术搜索引擎。国内的数据库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国外的数据库选用具有代表性的Web of Science与Elsevier。并以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和百度学术搜索引擎辅助补充。最终确定了研究中涉及较多的因素有材料因素有水灰比、水泥品种、水泥强度、砂率、试件尺寸、28d初始强度、矿物掺合料掺量;环境因素有离子浓度、干湿循环制度和暴露龄期。其中矿物掺合料包括是粉煤灰、矿渣和硅灰;干湿循环制度包括了干燥时间、润湿时间、干燥温度、润湿温度和干湿循环的周期。离子浓度包括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正确、有据可依的数据处理手段是对合理有效分析数据和完整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条件。在本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数据处理方法包括:(1)聚类分析方法将不同水泥标准中的35种水泥划分为五大类水泥品种,有效地解决了水泥品种复杂繁多的问题;(2)归纳已有的研究,对ISO与ASTM两大水泥强度测试体系中的水泥强度值进行等效转化,使数据间存在可比性;(3)选取150mm的立方体试件作为参照基准,根据已有的实验研究结果标准化了不同尺寸的试件的强度值,从而使不同尺寸的圆柱体和立方体试件的强度之间存在可比性;(4)离子浓度值选取了mol/L为单位统一了不同实验溶液中离子浓度和海洋暴露环境中的离子浓度值;(5)实际海洋环境下潮汐浪溅区的干湿循环制度与实验室干湿循环制度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中创新性地运用了一种余弦函数拟合潮汐曲线的方法,通过BLM-Shipping软件对不同海域的潮汐高度进行记录并拟合出余弦曲线,最终算出干燥、润湿时间,从而获得海洋环境中的干湿循环制度;(6)采用回归分析,期望值最大化法和K-means补全方法对粗糙数据中的缺失数据进行补充。数据的分析挖掘是对数据深化理解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中,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计算出常用的数据统计学特征参数,对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及影响因素的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属性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此外,本文通过相关性分析计算出强度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出强度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的值,以及采用主成分分析分析出主因素,并根据三种数理统计的方法的结果,对于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和解释。结果表明:初始强度、硫酸根离子浓度和硅灰为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而钠离子、水泥品种和砂率对强度的影响程度低于其它的影响因素。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库建立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因此,安全便捷且高效的数据管理系统SQL Server被用作数据存储和读取的工具。本研究中主要通过创建Transact-SQL语句的方法完成数据库及数据表的建立。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多元的统计学方法运用到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的数据挖掘中,基于已有的试验研究的结果,完成了从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的信息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到知识表示的全周期的数据挖掘工作,最终建立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库。

周军霞[4](2017)在《矿井深部裂隙岩体浆液扩散机理及直接堵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深部矿井开采最大深度已经超过1300m,并且继续以20 m/a速度向下延伸。深部矿井井筒的建设不可避免地破坏含水层或水系,形成矿井涌水等灾害,对矿山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威胁。以鸟山矿立井井筒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实验和现场工业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深部裂隙岩体井壁直接堵漏新技术及浆液扩散理论进行研究。采用物探方法探测了立井地下水分布情况,结合裂隙岩体渗透结构类型,建立了矿井复杂裂隙岩体渗透结构的物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岩体裂隙的水流计算;开展了直接堵漏纤维注浆材料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配比注浆材料的强度、凝结时间和渗透性能指标;设计了可调节裂隙宽度系统、注水系统、注浆系统和监测系统一体的试验台,实现了不同注浆参数的浆液动水扩散模拟和浆液流场参数的实时监测;结合浆液流变特性,建立了考虑裂隙倾角、水流速度、粘度时变下牛顿浆液、宾汉浆液以及幂律浆液的流动方程,研究了单裂隙下三种浆液的扩散规律及注浆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动水条件下注浆浆液扩散规律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浆液最大扩散距离与裂隙倾角、扩散时间和注浆压力之间的关系,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补充和验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鸟山煤矿的风井与副井进行了涌水封堵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堵水效果。研究成果将为深部矿井建设、煤炭深部安全开采以及深立井壁后注浆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王玉[5](2016)在《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业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造成沉重的环境负担为代价的,据统计:建筑活动使用了自然资源总量的40%,能源总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预计2030年建筑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将占全社会排放量的25%。因此,建筑业的低碳减排迫在眉睫。而作为在改变生产方式上具有革新意义的技术创新——工业化生产方式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建筑工业化已然成为建筑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然而,由于真正基于市场环境的、相对深入的工业化建筑实践才刚刚起步,因此有针对性地相关节能减排研究还不充分甚至空白。在此背景下,针对工业化建筑的碳排放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工业化建筑发展及其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其次,从碳排放基础研究、建筑碳排放研究、建筑碳排放模型分析、低碳建筑评价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碳排放现状展开研究;其中,碳排放基础研究包括碳排放政策、标准、相关评估法,能源碳排放因子,建材、设备碳排放因子以及碳排放计算软件;建筑碳排放模型分析包括生命周期划分和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比例;通过以上背景研究整理现有问题,并提出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针对本文的研究目标,从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和传统建造方式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两部分展开;其中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理论以及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而第二部分对传统建造方式下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汇总,构建碳排放时空矩阵核算模型,对碳排放来源进行盘查,明确各阶段碳排放测算方法和测算清单,汇总碳排放数据来源及减碳措施;并对不同结构类型、结构材料的建筑碳排放进行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整理。在对传统建造方式的建筑碳排放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对比传统建造方式与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区别,结合工业化预制装配模式的特点;通过确定目标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四个方面建立一套基于全流程控制的、系统的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之后具体分两部分展开:碳排放核算模型和分析评估;碳排放核算模型包括基础数据库框架、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数据信息库以及各阶段的计算方法,并重新划分其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分析评估针对具体碳源、影响因素提出关于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减碳措施。最后部分以轻型建造系统为例,对轻型可移动铝合金住宅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实证分析,包括碳排放核算、影响评价(LCIA)和针对具体碳源的低碳设计,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轻型建筑系统的低碳建筑碳排放评价指南及核算表格系统。本文构建了全新的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实现了低碳建筑的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和可操作化,不仅为轻型工业化预制装配住宅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将为我国其他低碳建筑的健康、迅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叶家元[6](2015)在《活化铝土矿选尾矿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及其性能变化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碱激发胶凝材料是一种以硅铝质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低碳、绿色胶凝材料。铝土矿选尾矿是我国氧化铝工业排放的又一固体废弃物。结合碱激发胶凝材料低碳及尾矿富含硅铝组分的特点,本文探讨了以这种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其性能变化及变化机制。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及主要结论包括:以800℃煅烧1小时的热活化铝土矿选尾矿为主要原料,在常温下制备得到了28天抗压强度大于50.0 MPa且抗硫酸盐侵蚀性能优异的碱激发胶凝材料。研究了养护条件对该胶凝材料强度发展及产物组成、微观结构的影响。发现60℃水浴、蒸汽养护试样具有高早期强度,但长时间高温养护会导致结晶并引入凝胶/结晶区域的界面弱化区使得后期强度倒缩;常温养护条件下6年龄期内试样的水化产物仍然为硅铝凝胶,其对孔洞的不断填充而获得更致密的结构,从而表现为强度持续增长。研究了低温养护及高温灼烧等极端环境下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性能变化及变化机制。结果表明:虽然低温养护试样强度发展缓慢,但低温(1℃)哪怕是正-负温交替(-1317℃)低温养护的胶凝材料其强度仍然能持续增长至60.0 MPa(90天抗压强度);未完全反应的水玻璃及原料团等实验结果证实了低温对反应的延缓作用,但这种缓慢进行的反应使得结构有充裕时间发育,导致低温养护试样反而拥有更致密的微观结构;高温灼烧过程中凝胶会持续脱水,但温度低于800℃时其仍然呈现无定形态,相应地灼烧后试样保留较高强度;但在更高温度(1000℃)下,因凝胶分解、结晶及石英晶型转变引起的体积膨胀,共同导致孔隙率变大及微米级孔显着增多,相应地强度显着降低。研究了不同钙源的促凝增强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促凝效果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易溶钙盐(如氯化钙)>微溶钙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钙)>氧化钙。发现易溶钙盐快速释放的Ca2+与溶液中的OH-及(聚)硅酸根离子同时作用,沉淀为Ca(OH)2而作为硅铝聚合反应的非均匀成核基体并同时生成低钙的C-S-H凝胶,这促使浆体在低掺量时就快凝;微溶钙的化合物因溶解度低、释放Ca2+速度慢且释放数量有限,其主导促凝因素是Ca2+与溶液中的可溶性硅反应生成凝胶;难溶钙盐(如碳酸钙)的化学作用不明显,仅起微集料作用;氧化钙与水作用而使得液相局部碱性增强,这有利于硅铝组分溶解、聚合,再加上沉淀的Ca(OH)2作为非均匀成核基体,从而促进浆体凝结。

阎培渝[7](2015)在《对中国水泥产品结构调整的一点看法》文中研究指明讨论了水泥产品结构调整的一些相关问题。经过与国际标准和水泥生产情况的对比,认为我国现行通用水泥标准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标准基本相同,水泥产品结构合理。生产高强水泥在技术上不可行,市场也不会接受。我国水泥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水泥的均质性,改善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水泥企业应了解下游行业的需求,生产满足标准要求的水泥。应制订以性能为导向的水泥标准。

盛立军[8](2008)在《我国水泥企业环境管理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水泥作为用量大、能耗高、污染重的基础性材料,其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石灰石、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正日益恶化,作为建设基础的水泥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带来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水泥企业环境管理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偏低,落后生产能力仍占相当比重,占水泥总生产量的80%。由于80%左右产量的落后生产系统中没有配套的环境设备,对大气排放大量的粉尘和废气,使我国水泥工业成为高能耗、高污染环境的行业。要想保持我国水泥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环境管理工作。本论文首先对循环经济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水泥企业环境管理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提出了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策略。后又结合水泥企业环境管理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印证,为我国水泥企业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

张洁[9](2006)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中的模糊数学和计算机工具运用》文中研究表明水泥行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依靠单纯的末端治理是无法解决的。清洁生产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而清洁生产审核是清洁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探索科学有效的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对于准确评估水泥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实施可持续清洁生产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分析了重庆市水泥行业现状,提出了清洁生产审核的主要途径、实施步骤。并针对我国目前清洁生产状况,根据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具体特点,构建了水泥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超标权重的模糊数学评价法对水泥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作出了评价,并且探索了神经网络以及数据库技术作为计算机工具在清洁生产审核中的运用。与此同时,以重庆市小南海水泥厂作为典型案例,通过现场调研和基础资料收集、分析,根据《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征求意见稿)》,构建了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析计算出小南海水泥厂的清洁生产水平。理论和案例证明:模糊数学法可以有效地克服单指标方法的片面性;在模糊数学法中采用超标权重法来处理评价中的指标权重,鼓励了处于各个层次的企业提高自身清洁生产水平。运用模糊数学法对清洁生产水平进行评价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评价,将评价中各种影响因素共存的复杂性简要化,可以一定程度上削减主观偏好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而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识别方法可以考虑引入清洁生产审核中,但是目前清洁生产审核中积累的真实数据非常有限,还不足以进行神经网络样本的训练,制约了神经网络在清洁生产领域的运用。发展清洁生产信息数据库则可以更加有效积累数据,为在清洁生产审核中采用计算机工具奠定基础。

蔡武[10](2006)在《湖南潇湘集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世界经济正高速地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质量概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已经成为全球化市场竞争的一个制胜因素。通过构建ISO9000:2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中国企业提高产品品质的有效办法。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对湖南潇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针对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我们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在该公司构建和实施ISO9000:2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在QMS构建方面,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组织结构、职能要素的分配、采购过程、生产过程、质量持续改进以及质量文化建设上。本文通过对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分析,以及对质量先驱质量哲学的对比分析,提出质量文化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和实施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湖南潇湘集团的现状,指出了该公司的质量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通过开展5S管理、TPM活动以及QC质量团队活动形成有自己特点的制度文化和团队精神。在本文的最后,分析了质量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与湖南潇湘集团现状高度结合,对该公司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决策参考和应用价值。

二、通用水泥实施ISO标准后的效果和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用水泥实施ISO标准后的效果和需解决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贵阳某超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1.3.1 本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意义
第2章 超高层建筑施工思路及土建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2.1 超高层建筑施工思路
    2.2 工程的基本概况
    2.3 工程特点、重难点分析
        2.3.1 工程特点
        2.3.2 工程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2.4 深基坑施工
        2.4.1 本项目深基坑简介
        2.4.2 深基础施工思路
        2.4.3 本项目深基坑开挖方案
        2.4.4 小结
    2.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2.5.1 本项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简介
        2.5.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5.3 现场足尺模型
        2.5.4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2.5.5 浇筑前准备
        2.5.6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2.5.7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措施
        2.5.8 小结
    2.6 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
        2.6.1 本项目测量简介
        2.6.2 控制网的建立
        2.6.3 施工过程测量放线
        2.6.4 小结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高层建筑垂直运输设备选用
    3.1 塔吊
        3.1.1 塔式起重机简介
        3.1.2 基础~三十七层吊次分析
        3.1.3 三十八层~屋顶构架层吊次分析
        3.1.4 塔吊选型
    3.2 施工电梯
        3.2.1 施工电梯简介
        3.2.2 施工电梯需求及选型
    3.3 混凝土高压输送泵及液压布料机
        3.3.1 混凝土输送泵简介
        3.3.2 混凝土输送泵选型和配备
        3.3.3 布料机的布置及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高层建筑施工若干管理问题研究
    4.1 项目进度控制管理
        4.1.1 确保工期的管理措施
        4.1.2 确保工期的技术措施
        4.1.3 确保工期的经济措施
        4.1.4 确保工期的资源保障措施
        4.1.5 夜间、农忙、节假日施工保障措施
    4.2 项目质量管理
        4.2.1 明确质量管理体系及方法
        4.2.2 质量管理实施
        4.2.3 成品保护措施
    4.3 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4.3.1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及控制要点
        4.3.2 安全生产教育及宣传
        4.3.3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工作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浅谈水泥强度检验过程中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条件
2 使用材料的影响
3 使用仪器设备及设施的影响
4 抗压夹具对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
5 养护
6 试体破型时手法的影响
7 强度试验结果的计算

(3)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演变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库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业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劣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劣化的研究
        1.2.2 国外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劣化的研究
    1.3 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3.1 数据挖掘技术的概述
        1.3.2 数据挖掘技术在土木工程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1.3.3 数据挖掘技术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创新和内容
第二章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及影响因素数据获取
    2.1 信息采集技术
    2.2 文献检索信息获取与源数据采集
        2.2.1 数据采集原则
        2.2.2 文献检索方法与常用数据库
    2.3 文献检索结果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2.4 海洋环境中强度数据及其影响因素采集和汇总
        2.4.1 海洋环境中强度数据采集
        2.4.2 材料因素数据采集
        2.4.3 环境因素数据采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及影响因素数据的处理
    3.1 不同标准中试件强度数据的规格化
        3.1.1 国内外混凝土标准及圆柱体立方体尺寸强度的换算
        3.1.2 不同高径比的圆柱体尺寸强度之间的换算
        3.1.3 同等高径比下不同尺寸的圆柱体及不同边长立方体的强度换算
    3.2 不同水泥品种和水泥强度的规格化
        3.2.1 国内外标准中不同水泥品种的组成指标
        3.2.2 水泥品种的聚类分析与分类
        3.2.3 不同标准下水泥强度的规格化
    3.3 干湿循环制度的规格化
    3.4 文献中实验室和实际海洋环境下离子浓度数据汇总
    3.5 海洋环境下强度及影响因素缺失数据补充
        3.5.1 缺失数据补充的概念
        3.5.2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及影响因素的数据补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及主因素分析
    4.1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的描述性统计
        4.1.1 描述性统计的相关概述
        4.1.2 基于SPSS的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及影响因素大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2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主因素研究分析
        4.2.1 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2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3 基于主成分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4 三种主因素分析方法结果对比及解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QL软件的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数据库构建
    5.1 SQL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介绍
    5.2 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
        5.2.1 数据库端的设计
        5.2.2 数据库端在SQL数据库中的创建
        5.2.3 数据表的Transact-SQL语句创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矿井深部裂隙岩体浆液扩散机理及直接堵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注浆技术研究
        1.2.2 注浆理论的研究
        1.2.3 注浆材料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复杂裂隙岩体井筒地下水分布规律及其复合渗透结构模型
    2.1 鸟山煤矿地质概况
    2.2 鸟山煤矿地下水勘探
        2.2.1 激发极化法
        2.2.2 瞬变电磁法
        2.2.3 天然场源SYT法
    2.3 工作面预注浆对物探验证
    2.4 裂隙岩体渗透结构类型及其物理模型
        2.4.1 裂隙岩体渗透结构类型
        2.4.2 裂隙岩体渗透结构物理数学模型
        2.4.3 矿井倾斜裂隙岩体复合渗流结构物理模型及其数值解
    2.5 本章小结
3 直接堵漏材料特性试验研究
    3.1 直接堵漏纤维注浆材料选择原则
    3.2 直接堵漏纤维注浆组成材料特性
    3.3 直接堵漏纤维注浆材料性能实验方案设计
        3.3.1 配比方案设计
        3.3.2 试验设计方案
    3.4 直接堵漏纤维注浆材料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单轴抗压强度实验结果及分析
        3.4.2 初终凝时间结果分析
        3.4.3 渗透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裂隙注浆堵水相似材料试验
    4.1 相似模拟实验原理
    4.2 裂隙注浆堵水相似试验设计
        4.2.1 裂隙注浆堵水相似试验设备
        4.2.2 裂隙注浆堵水相似试验模拟区域的选择
        4.2.3 裂隙注浆堵水相似参数的确定
    4.3 裂隙注浆堵水相似试验模型制作
        4.3.1 裂隙设计
        4.3.2 浆液配比、注浆止浆方案
        4.3.3 供水方案
        4.3.4 监测点的布置
        4.3.5 地应力模拟
    4.4 不同裂隙注浆堵水相似材料试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深部矿井直接堵漏浆液扩散机理研究
    5.1 注浆浆液的流变性
        5.1.1 注浆浆液的本构方程
        5.1.2 粘度时变性
        5.1.3 粘性流体的基本方程
    5.2 单裂隙下牛顿型浆液扩散机理
        5.2.1 水平单裂隙粘度不变的牛顿浆液扩散机理
        5.2.2 水平单裂隙粘度可控型牛顿浆液扩散机理
        5.2.3 倾斜单裂隙粘度不变牛顿流体扩散机理
    5.3 单裂隙下宾汉型浆液扩散机理
        5.3.1 单裂隙粘度不变时宾汉型浆液扩散机理
        5.3.2 考虑粘度时变性宾汉型浆液扩散机理
        5.3.3 倾斜单裂隙粘度可控宾汉型浆液扩散机理
    5.4 单裂隙下幂律型浆液扩散机理
    5.5 裂隙体系岩体注浆可控性研究
        5.5.1 水平不等隙宽的裂隙体系岩体
        5.5.2 倾斜裂隙的复杂裂隙体系岩体
    5.6 动水条件下注浆浆液扩散数值模拟
        5.6.1 模型建立与计算
        5.6.2 计算结果
        5.6.3 结果分析
        5.6.4 注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直接堵漏注浆堵水技术及工程应用
    6.1 直接堵漏注浆堵水技术
        6.1.1 直接堵漏注浆技术原理
        6.1.2 直接堵漏注浆浆液驱水运移规律
        6.1.3 直接堵漏技术注浆工艺研究
        6.1.4 堵漏器的研制与注浆关键孔的选取
    6.2 立井井壁直接堵漏注浆方案设计
        6.2.1 立井井筒现状分析
        6.2.2 现场凝胶实验
        6.2.3 立井壁后岩层直接堵漏注浆
        6.2.4 立井壁后对点直接堵漏注浆
    6.3 立井井壁注浆效果及成果分析
        6.3.1 直接堵漏注浆成果及分析
        6.3.2 对点直接堵漏注浆效果及分析
        6.3.3 副井壁后注浆成果分析
        6.3.4 注浆效果分析
    6.4 副井注浆效果-500m标高以下井筒治理方案
        6.4.1 封水层施工方案
        6.4.2 副井井壁破坏段修复方案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

(5)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产业碳排放现状与减排潜力
        1.1.2 建筑工业化——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1.2 工业化建筑发展及其碳排放现状研究
        1.2.1 工业化建筑发展回顾及现状
        1.2.2 工业化建筑碳排放现状研究
    1.3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现状
        1.3.1 碳排放基础研究
        1.3.1.1 碳排放政策、标准、相关评估法
        1.3.1.2 能源碳排放因子
        1.3.1.3 建材、设备碳排放因子
        1.3.1.4 碳排放计算软件
        1.3.2 建筑(住宅、公建)碳排放研究
        1.3.2.1 住宅
        1.3.2.2 公建
        1.3.3 建筑碳排放模型分析
        1.3.3.1 碳排放生命周期划分
        1.3.3.2 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比例
        1.3.3.3 建筑碳排放核算
        1.3.4 低碳建筑评价
        1.3.5 问题整理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建筑碳排放研究
    2.1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1.1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概念和特点
        2.1.2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框架(SETAC/ISO)
        2.1.3 全生命周期评价步骤与方法
    2.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理论
        2.2.1 建筑碳排放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必要性
        2.2.2 建筑生命周期划分
        2.2.3 建筑碳排放测算基本方法
        2.2.4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理论框架
        2.2.4.1 核算系统边界
        2.2.4.2 评价功能单位
        2.2.4.3 清单分析
    2.3 建筑碳排放基础研究
        2.3.1 建筑碳排放的CO_2当量计算方法
        2.3.2 能源碳排放因子
        2.3.2.1 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碳排放因子
        2.3.2.2 电力碳排放因子
        2.3.2.3 化石、电力碳排放因子选择方法
        2.3.2.4 蒸汽、热水的碳排放因子
        2.3.2.5 生物质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2.3.3 建材碳排放因子
        2.3.3.1 建材碳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2.3.3.2 部分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第三章 传统建造方式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
    3.1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时空矩阵模型
    3.2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核算公式
        3.2.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3.2.2 建筑施工阶段
        3.2.3 建筑使用和维护阶段
        3.2.4 建筑拆除和回收阶段
        3.2.5 小结: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核算公式汇总
    3.3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来源
    3.4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减碳措施
        3.4.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3.4.2 建筑施工阶段
        3.4.3 建筑使用和维护阶段
        3.4.4 建筑拆除和回收阶段
    3.5 不同结构类型、结构材料建筑碳排放分析评价
    3.6 传统建造方式建筑碳排放模型问题整理
        问题一:准确性
        问题二:透明性
        问题三:可操作性
第四章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的构建
    4.1 传统建造方式与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区别
    4.2 研究对象——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
    4.3 工业化预制装配模式的特点
        4.3.1 集成化(构件—组件—模块)
        4.3.2 工厂化(“现场—工厂”转移)
        4.3.3 循环的全生命周期
    4.4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划分
    4.5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
        4.5.1 确定目标和范围
        4.5.2 清单分析
        4.5.3 影响评价
        4.5.4 结果解释
        4.5.5 建立评价模型
    4.6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
        4.6.1 基础数据库框架
        4.6.1.1 数据库的基本功能与结构设计
        4.6.1.2 生命周期清单的计算与数据库建立
        4.6.1.3 基础数据库升级
        4.6.2 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数据信息库
        4.6.2.1 参数库
        4.6.2.2 清单库
        4.6.2.3 运行数据库
        4.6.3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核算
        4.6.3.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4.6.3.2 工厂化生产阶段
        4.6.3.3 物流阶段
        4.6.3.4 装配阶段
        4.6.3.5 使用和维护更新阶段
        4.6.3.6 拆卸和回收阶段
        4.6.4 小结1:工业化建造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对比
        4.6.4.1 建造环节对比
        4.6.4.2 两种建造方式碳排放量对比
        4.6.5 小结2:各阶段碳排放核算公式汇总
        4.6.6 小结3:各阶段碳排放核算模型
        4.6.7 小结4:不同结构类型、结构材料建筑碳排放分析评价
    4.7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全生命周期分析评估
        4.7.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4.7.2 工厂化生产阶段
        4.7.3 物流阶段
        4.7.4 装配阶段
        4.7.5 使用和维护更新阶段
        4.7.6 拆卸和回收阶段
第五章 轻型可移动铝合金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
    5.1 轻型可移动铝合金预制装配建筑
    5.2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评价
        5.2.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
        5.2.1.1 碳排放核算
        5.2.1.2 影响评价(LCIA)
        5.2.1.3 低碳设计
        5.2.2 工厂化生产阶段
        5.2.2.1 碳排放核算
        5.2.2.2 影响评价(LCIA)
        5.2.2.3 低碳设计
        5.2.3 物流阶段
        5.2.3.1 碳排放核算
        5.2.3.2 影响评价(LCIA)
        5.2.3.3 低碳设计
        5.2.4 装配阶段
        5.2.4.1 碳排放核算
        5.2.4.2 影响评价(LCIA)
        5.2.4.3 低碳设计
        5.2.5 使用和维护更新阶段
        5.2.5.1 碳排放核算
        5.2.5.2 影响评价(LCIA)
        5.2.5.3 低碳设计
        5.2.6 拆卸和回收阶段
        5.2.6.1 碳排放核算
        5.2.6.2 影响评价(LCIA)
    5.3 全生命周期分析评估
        5.3.1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比例关系
        5.3.2 组成部分碳排放量及比例关系
        5.3.3 长寿命碳排放分析
    5.4 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碳排放模型正确性验证
        5.4.1 数据来源
        5.4.2 碳排放核算分析
    5.5 小结
结论和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1 建材开采生产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2 工厂化生产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3 物流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4 装配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5 拆卸回收阶段的BIM明细表清单1、数量清单2
作者简介
致谢

(6)活化铝土矿选尾矿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及其性能变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发展及现状
        1.2.1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发展历史
        1.2.2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
        1.2.3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发展趋势
    1.3 铝土矿选尾矿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原材料
    2.2 实验方法及实验设备
        2.2.1 碱激发胶凝材料制备
        2.2.2 组成、微观结构等表征方法
        2.2.3 实验设备及其用途
    2.3 铝土矿选尾矿预处理
        2.3.1 铝土矿选尾矿热活化
        2.3.2 热活化铝土矿选尾矿细度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碱激发胶凝材料制备及其性能
    3.1 活化铝土矿选尾矿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
        3.1.1 水玻璃模数选择
        3.1.2 矿渣的影响
        3.1.3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影响
        3.1.4 赤泥的影响
        3.1.5 硫酸钠的影响
        3.1.6 碱激发胶凝材料组成设计
    3.2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性能
        3.2.1 快硬早强性能
        3.2.2 耐酸侵蚀性能
        3.2.3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3.2.4 抗冻融循环性能
        3.2.5 碱激发胶凝材料制备制品示例
    3.3 制备技术、材料性能与国内外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条件养护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强度及其变化机制
    4.1 不同养护条件的影响
        4.1.1 对强度发展的影响
        4.1.2 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4.1.3 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4.2 常温养护长龄期胶凝材料的强度发展及产物、微观结构演化
        4.2.1 强度发展
        4.2.2 产物变化
        4.2.3 微观结构演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端条件下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性能及其变化机制
    5.1 低温养护的影响
        5.1.1 常温成型恒定低温养护
        5.1.2 低温成型冬季室外环境养护
    5.2 极低温作用后胶凝材料的强度
        5.2.1 低温受冻试样的强度
        5.2.2 超低温(液氮)受冻试样的强度
    5.3 高温灼烧的影响
        5.3.1 外观变化
        5.3.2 线性收缩与膨胀
        5.3.3 强度变化
        5.3.4 组成变化
        5.3.5 微观结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钙对碱激发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1 不同钙源的促凝增强效果
        6.1.1 氧化钙
        6.1.2 易溶钙盐
        6.1.3 微溶钙的化合物
        6.1.4 难溶钙盐
    6.2 钙的促凝增强作用机制
        6.2.1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水化放热
        6.2.2 水玻璃溶液掺钙的吸/放热及反应产物
    6.3 不同钙源的促凝增强作用机制及比较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及所获奖励
致谢

(7)对中国水泥产品结构调整的一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 ISO标准与我国现行标准的差异
2 我国能否生产62.5或72.5强度等级的硅酸盐水泥
3 发达国家的主流水泥产品是什么
4 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水泥
5 我国水泥生产存在的问题

(8)我国水泥企业环境管理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研究的回顾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体系
第2章 循环经济与环境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循环经济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2.2 环境管理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第3章 我国水泥企业环境管理现状
    3.1 我国水泥企业的发展状况
    3.2 我国水泥企业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水泥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原因透视
第4章 提升水泥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对策
    4.1 以循环经济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
    4.2 政府方面应加强管理力度
    4.3 企业方面应承诺社会责任,强化内部管理
    4.4 社会监督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亚泰水泥公司环境管理简介
    5.2 亚泰水泥公司环境管理实施策略的实践
    5.3 亚泰水泥公司环境管理绩效评估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9)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中的模糊数学和计算机工具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清洁生产审核概述
    2.1 清洁生产的概念
    2.2 清洁生产的国内外发展概述
    2.3 清洁生产在发展中国家的障碍
    2.4 清洁生产审核
    2.5 本章小结
3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概况和CPA 研究
    3.1 水泥工业清洁生产内容
    3.2 水泥企业CPA 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和计算机工具运用
    4.1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
    4.2 人工神经网络的运用
    4.3 信息数据库在清洁生产中的运用
    4.4 本章小结
5 清洁生产典型案例评析
    5.1 重庆水泥工业现状
    5.2 确定清洁生产水平评估案例企业
    5.3 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小南海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湖南潇湘集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界定
        1.2.1 湖南潇湘集团简介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1.3.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1.3.2 全面质量管理
        1.3.3 质量先驱的质量观
        1.3.4 质量管理原则和过程方法概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潇湘集团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2.1 水泥产品特点及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1.1 水泥产品特点
        2.1.2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2.1.3 水泥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
    2.2 潇湘集团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2.2.1 潇湘集团现行组织形式和结构分析
        2.2.2 潇湘集团制度管理现状分析
        2.2.3 潇湘集团质量管理系统现状分析
        2.2.4 潇湘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2.2.5 潇湘集团采购管理现状分析
        2.2.6 潇湘集团生产现场管理现状分析
        2.2.7 潇湘集团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缺陷分析
        2.2.8 潇湘集团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第3章 潇湘集团质量管理体系设计
    3.1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策划
        3.1.1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策划
        3.1.2 质量管理体系目的策划
        3.1.3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策划
        3.1.4 体系建立过程必须注意的要点
    3.2 质量要素与职能划分
        3.2.1 质量要素的确定
        3.2.2 组织结构调整
        3.2.3 质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
    3.3 采购过程质量管理
        3.3.1 供应商的选择
        3.3.2 供应商的管理
        3.3.3 供应商管理体系的维护
    3.4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3.4.1 开展生产现场5S 管理
        3.4.2 加强工艺管理,提高工序质量控制
        3.4.3 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维修管理
    3.5 质量持续改进活动
    3.6 质量文化建设
        3.6.1 影响潇湘集团质量文化建设因素分析
        3.6.2 培植先进质量文化的原则
        3.6.3 先进质量文化塑造与实施
第4章 潇湘集团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和实施
    4.1 领导重视,确立新型质量观念
        4.1.1 可能存在的问题
        4.1.2 解决途径
    4.2 全员参与,创造质量管理的良好环境
        4.2.1 可能存在的问题
        4.2.2 解决途径
    4.3 完善控制机制,扎实质量基础
        4.3.1 组织协调
        4.3.2 质量监控及质量信息沟通
        4.3.3 支撑性文件
        4.3.4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4.3.5 记录和考核
        4.3.6 供应商管理
    4.4 推进持续改进活动,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4.4.1 可能存在的问题
        4.4.2 解决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通用水泥实施ISO标准后的效果和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贵阳某超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刘洋.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2]浅谈水泥强度检验过程中影响因素[J]. 聂垠儿. 江西建材, 2019(03)
  • [3]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强度演变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库建立[D]. 梁程瑶. 东南大学, 2018(05)
  • [4]矿井深部裂隙岩体浆液扩散机理及直接堵漏技术研究[D]. 周军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5)
  • [5]工业化预制装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D]. 王玉. 东南大学, 2016(01)
  • [6]活化铝土矿选尾矿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及其性能变化机制[D]. 叶家元.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15(11)
  • [7]对中国水泥产品结构调整的一点看法[J]. 阎培渝. 水泥, 2015(05)
  • [8]我国水泥企业环境管理的策略研究[D]. 盛立军. 吉林大学, 2008(07)
  • [9]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中的模糊数学和计算机工具运用[D]. 张洁. 重庆大学, 2006(01)
  • [10]湖南潇湘集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蔡武. 湖南大学, 2006(11)

标签:;  ;  ;  

通用水泥ISO标准实施后的效果及需解决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