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篮球意识的一些思考

关于篮球意识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篮球意识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亮[1](2021)在《体育纪录片《逐梦路人王》创作阐述》文中研究说明篮球作为一项推广程度较高的竞技体育运动,在国内外都有着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内,不仅有CBA、CUBA等职业化、专业化的顶尖职业联赛在稳步发展向前,民间的篮球赛事、活动、综艺节目也层出不穷,展现出极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对于广大的篮球爱好者来说是新的展现自我的平台,对于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无疑是坚实的中坚力量。在体育运动中,人一直是观众所重点关注的对象。民间篮球事业发展至今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包括了主办方工作人员、志愿者、媒体、运动员......而运动员在这其中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主体,本部纪录片便将镜头对准了一名出身铁饼项目的草根篮球运动员——耿骁骐。通过讲述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比赛过程以及心里路程,来传递他个人对于篮球运动的热爱与坚持,并以小见大,展现出他所代表的民间草根篮球运动员这一群体,彰显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以普通人的草根篮球故事来激励更多的篮球爱好者们。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他们,了解当下国内民间篮球的发展环境。笔者在同主人公耿骁骐进行深入交流后,前去观看并拍摄他的比赛,并将他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融入到纪录片中,引发思考。本文从创作背景、文献综述、作品介绍、创作过程汇报以及总结感悟五个部分对于本次毕业作品进行阐述。

张赛[2](2021)在《基于比赛情境的义务教育阶段篮球技术教学内容一体化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篮球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中普遍开展且运动技术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在国家体育教育新政的引领下,推动篮球运动在儿童青少年中的普及,对提高学生篮球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篮球技能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期,虽然对儿童青少年推广普及篮球运动已多年,但当前中小学篮球教学缺乏恰当的技能学习体系和连贯的知识框架,导致知识技能学习在学段间呈现断续或重复等问题,影响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篮球技能的学习,影响体育教育的落实。因此,结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进程,探究与之相适宜的一体化篮球技术教学内容,是当前篮球教学改革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梳理我国关于篮球技术教学内容的教材及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比赛情境的“儿童青少年篮球比赛‘技术应用频次’统计表”,在比赛情境中观察整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篮球技术的运用情况,分析归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应用篮球技术的特征和规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发展规律和比赛中呈现的篮球技术规律,构建义务教育阶段一体化篮球技术教学内容体系,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义务教育阶段篮球技术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四到九年级学生篮球比赛为观察对象,记录归纳不同级别篮球比赛中所运用的篮球技术。通过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自四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篮球技能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成熟,表现在单项技术逐渐多样、组合技术逐渐丰富流畅、动作规范水平逐渐提高、比赛失误逐渐减少。(2)比赛实战观察可以有效区分学生对不同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就此构建的篮球技术教学体系更加完整,技术衔接与进阶更为流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技术动作教学缺乏系统规划、内容重复的问题;同时由于设计依据来源于实战,故解决了教授内容与学生技术应用脱节的问题,为“教会”、“勤练”、“常赛”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动作技能学习的评价提供了依据。(3)本研究所构建的篮球技术教学内容体系为中小学篮球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参考;为后续构建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动作技能教学体系积累了实践经验。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在构建一体化篮球技术教学内容时,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动作技能学习规律,立足学生学情与需求,把握技能学习的关键期,妥善安排学习与练习、学习与应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发展。(2)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年级具体的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使之连贯、流畅;进一步区分基础技能、进阶技能和提高技能在同一年级内的分类,尽可能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达到共同进步的学习目的。(3)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篮球教学课时与比赛实践的机会,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比赛中运用篮球技术的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技战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何优[3](2021)在《岳阳市城区小学“一校一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一校一品”评估机制和评价体系。在政府主导下,“一校一品”得到快速推进,然而由于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对“一校一品”发展水平的评价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科学完善、可操作性强的“一校一品”评价指标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一校一品”评价指标体系,以明确开展“一校一品”的目标与思路,正确引导“一校一品”发展方向,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层次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现有理论与政策进行研究,在征询多位专家的基础上构建了岳阳市城区小学“一校一品”校园体育文化评价体系,同时抽取岳阳市两所学校开展实证研究,以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结论如下:1.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2.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0.3452)、校园体育制度文化(0.3869)、校园体育精神文化(0.2679),其中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占比最大。3.在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体育场地设施(0.1367)、体育活动经费(0.1449)、体育项目信息传播与标志(0.0635)、体育组织与管理(0.2257)、校园体育传统(0.1612)、体育价值观(0.1544)、体育态度(0.1135)。其中体育组织与管理的权重最大。三级指标权重值前三分别为特色体育项目场馆(0.0783)、特色体育项目经费来源(0.0659)、体育观念(0.0609)。4.通过选取东方红小学与东城小学为实证对象,以求验证本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结果表明:两校“一校一品”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主要体现在完善的规章制度、校本课程建设、训练队的丰富化等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宣传落后单一、重视篮球训练轻视篮球教育、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韦杜燕[4](2021)在《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网络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当代中学生是数字媒介的“原住民”,传统的纸质媒介语文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2017课标》)的一大亮点即为设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并且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体现了跨媒介式的阅读与交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重要地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从学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跨媒介式的阅读与交流能力,提升学生对多元媒介信息的搜索、整合、评价能力。对语文教学而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一个新颖而具有挑战的教学任务,教学实践的开展面临多重困难,完成本任务群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是多元的,要抓住跨媒介的特点,紧扣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始终围绕着语文学科来开展教学活动,并且注重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希望本研究能为解决当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开展困难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设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意义展开论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有利于语文教学切合媒介信息时代的要求,加快了新时代语文学科教学信息化的改革,也促进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领域的发展。第二部分以《2017课标》为据并将跨媒介式的阅读与交流与传统的阅读与交流进行比较,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与特点。第三部分指出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面临的多重挑战,课程资源开发不充分、多元媒介引入语文课堂未达到可控程度、实践教学未形成可视化的跨媒介信息解析路径、教师的媒介素养未达到语文教学要求等现实性问题使得本任务群教学的开展困难重重。第四部分针对上述提出的挑战并结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相关特点提出了开展本任务群教学的策略,一是建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新思维;二是协调技术与语文的关系;三是设计具有跨媒介特色的教学方式;四是创设真实的跨媒介学习情境以及重视跨媒介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第五部分结合上述的教学策略对满春燕老师执教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课例进行反思分析,以课例实践教学带动本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结语部分总结和归纳本文的内容。

刘烜昕[5](2021)在《北京市首批38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特色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贯彻落实中央27号文件精神,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一生一长、一师一专”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学校体育存在的各种问题。2016年10月,北京市教委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商讨后,最终确定在北京市16个区的38所学校设立首批试点。至今“一校一品”与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了四年的时间,38所试点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成效显着,形成了首都学校体育改革的新模式。本文以北京市首批38所试点校为整体研究对象,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和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个案分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等对38所试点校产生的背景、开展现状、保障情况、“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以及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和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与经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38所试点校开展现状,38所试点校开展项目多样,多集中在篮球和足球项目,已经逐渐向“一校多品”发展。(2)38所试点校半数学校每天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活动,基本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3)38所试点校保障情况:体育师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师学历水平较高;运动专项单一,师资力量结构失衡;体育教师地位待遇与其他科目教师同等。38所试点校场地设施配备基本完善,但仍存在“一场多用”的情况,86.8%试点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经费,没有设立专项经费。(4)分析38所试点校给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效果,得出38所试点校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后成效显着。(5)总结38所试点校“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6)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和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与经验分析。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零点体育”为特色的体育课间操,以“走班制”为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以“全员运动会”为特色的体育竞赛的开展形式;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以打造校园超级杯赛的特色学校体育竞赛形式,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的体育课程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三所学校开展“一校一品”的带来的效果,提炼经验。

刘向东,敬龙军,唐海军[6](2021)在《基于CNKI数据库我国篮球训练中篮球意识培养的研究评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篮球训练中大部分人通过刻苦努力技战术水平都会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在篮球意识方面往往却存在明显不足。本文以CNKI数据库检索到的关于篮球意识培养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篮球意识进行研究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篮球参与者篮球意识的总体发文还是不足,高产机构主要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为主。通过关键词网络共线分析,目前我国有关篮球参与者篮球意识培养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战术意识和防守意识。

刘海明[7](2020)在《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等作为理论指导,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基于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诉求,还是我国青少年力求综合发展的现实客观背景下,都需要加以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正是出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迫切需求,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借鉴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中有关的学科理论,以系统论知识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大量的问卷数据和访谈材料为实证研究素材,从目标设置情况、训练参赛情况、课程教学情况、场馆设施情况、保障条件情况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比较中美两国在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上的差异,旨在能够更为有效的在分析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借鉴美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提出一定的建议和策略,从而优化我国现阶段校园篮球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效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为我国学校体育内容体系的丰富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观察法,以41所各类学校校园篮球负责人、2507名在校学生、377名校园篮球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20名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分管校园篮球项目的校领导、5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30名学校篮球教师、10名美国校园篮球相关人员或研究人员、7名国内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对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设置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因素,大多数学校未将国家层级目标纳入到校园篮球发展目标体系之中,目标设置更多集中在了学校层级目标设置层面,同时也缺乏省市地区性层级目标的设置。但是中国将思政教育放到了校园篮球之中,立德树人始终渗透在篮球课程及课外活动之中,这是中国校园篮球的优势,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从美国层面来看,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商业价值目标、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是校园篮球模式的三个主要目标。(2)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全国统一的校园篮球组织管理部门,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活动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权限与管理范围不匹配的情况。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有效的议事协调机制,“教”、“体”融合机制贯彻力度不够。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是典型的会员制管理机构,其主要是由四年制高等学校和学院式教育机构作为其下属会员,以联合会的形式来进行组织运作,同时NCAA在职能划分和员工的培养方面十分成功,职能划分的清晰。(3)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国家级政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校园篮球尚未得到校方足够的保障性支持,尤其是在财务保障、就业保障以及考试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具体的资金数额来看,学校为校园篮球拨付的资金大约在每年10万元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学校校园篮球的发展需要,但是经费使用程序较为繁琐。科研保障服务上,除去一些数额较小的必要科研设施意外,大多数学校在科研人员配置和技术服务上保障力度不够;在医疗保障方面,运动损伤应急类设施配置较为完善,但是恢复类器材设施以及专业化的医务人员配置不足。从美国层面来看,体育教育政策和社会体育参与政策保障了美国青少年课上课下的篮球参与;在经费保障方面,国家给予扶持力度较小,学校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了基本的经费保障。(4)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教学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色,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运动技能仍然处于一个主导型地位,教学对学生篮球参与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校园篮球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授课为主,战术学习和规则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练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较为单一。从美国层面来看,中小学全由各州教育法自行规定教育目标,在篮球教学内容方面,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手段多样,注重动作规范化要求,教学考核相对而言比较规范。大学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较大,在宽进严出的学分制管理下,倘若未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业并取得相应学分,可申请延期,在教学管理方面,遵循综合素质与学术水平齐驱并驾的平等原则,鉴于此普遍实施学分制,运动员并不存在特殊照顾。(5)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训练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校园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相对为理想,但是在科研水平和受教育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校园篮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对篮球训练的认可度更高。在训练内容方面,体能训练中速度、耐力和力量训练较多,但是柔韧和灵敏训练相对较少。训练方法上,教练员对爆发力训练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好,训练灵敏协调性的训练办法需要继续学习和提高;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一个组织完善、管理高效的竞技体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大学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的相关事宜。运动队是运动训练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每天不得超过4小时,而且必须保证每周有2天的空暇时间,不参加任何运动训练与竞赛。(6)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场馆设施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校园篮球所配备的篮球场馆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学校的篮球课程教学和课余篮球训练需要,但是从教学训练优化方面来看仍需进一步提升;在功能性场馆配置方面,大多数学校在康复理疗、数据分析和运动员个人放松方面的功能性场馆有待于改善;在训练设施方面,训练监控分析设施、康复理疗器材的配置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在场馆设施管理上,主要是由后勤部门管理,这对于校园篮球场馆的使用来看在便捷度上可能会受到影响。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高校大型篮球场馆的融资、规划和运营的一体化水平较高,大型篮球场馆和赛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赛事是大型篮球场馆运营的主要内容。(7)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竞赛体系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将参赛目标完全局限在了获得理想成绩上,在锦标主义的影响下校园篮球赛事的参赛目标发生了异化;大多数球队在校园篮球参赛目标上都设置了成绩要求,同时参赛成绩是运动员个人奖惩机制的主要标准。从CUBA赛事来看,大多数教练员对赛事的满意度不高,赛事运作质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赛事根据学校篮球队的比赛成绩、项目设置以及社会影响力将不同学校划分在三个不同的赛事联盟之中,NCAA每年11月开始比赛,全国64强球队分别以自动晋级和获邀晋级的方式进入到下一轮的比赛之中,各个比赛联盟的冠军能够直接晋级下一轮赛事。参加NCAA赛事的运动员必须遵守大学生竞技体育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1)美国校园篮球目标设置对中国的启示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对中国的启示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3)美国校园篮球保障措施对中国的启示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4)美国校园篮球教学对中国的启示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5)美国校园篮球训练对中国的启示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建特色训练方案;优化校园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优化训练结构,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6)美国校园篮球场馆设施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7)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中国的启示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刘沃奇[8](2020)在《室内共享运动区环境创设与教师支持 ——以Y园大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幼儿园室内共享运动区的环境创设与教师观察支持,均是以教育的眼光,适宜地、科学地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笔者运用案例研究法,在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Y园大班的实际活动情况以及教师的观察与支持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搜集相关资料,对室内共享运动区的环境创设和教师观察支持的代表性案例进行较为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并在对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后,总结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基于Y园的理论与实践,本研究对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的环境创设与教师观察与支持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对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域活动中的空间布局与材料投放的情况进行资料的收集,并以共享的概念为基点探讨该活动在环境创设方面的优势;其次,通过观察法收集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支持的代表性案例,并通过访谈法进一步了解教师的观察与支持行为,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总结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建议。本研究总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以及核心概念界定,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综述,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使用;第二部分梳理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的空间布局和材料投放的情况,深入探讨该园环境创设的特点,详细阐述其意义;第三部分呈现了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教师的观察与支持的代表性案例,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提出室内共享运动区环境创设与教师观察支持的建议,为了幼儿园室内共享运动区域活动的实践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改善方法。

凡杰[9](2020)在《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比较及内容模型构建 ——以苏锡常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据调查显示,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止跌的“转折点”正是在15岁年龄段的体育中考,在实施接近三十年来的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质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仍然面临同文化课一样的“应试教育”情况。重视终结性考试与忽略过程性考试现象普遍,过程性考试的忽视而导致平时体育锻炼无法满足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拉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以及更好的促进家庭体育锻炼等问题。本文依据布鲁姆教育评价理论与相关理论案例,总结归纳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内容体系,特别是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水平测试适用方案研究》书中提出了这方面的设想和做法,并对相关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以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为切入点,以改进和完善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内容体系为重点,尝试构建出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内容体系,意在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拉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以及更好的促进家庭体育锻炼,使体育中考方案更加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研究结果: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内容模型体系:一级指标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体能素质、运动技能、体育学习与体质健康测试;二级指标分为11个方面,分别是球类、游泳类、武术类、体操类、力量类、耐力类、速度类、柔韧类、运动参与、体育课考核、体质健康测试内容;三级指标为24个,对应的内容范畴也是24个。体育中考方案内容体系经两轮德尔菲法的调查与运算,得出结果为:专家权威系数范围在0.76‐0.88,变异系数范围在0.06‐0.21,重要程度范围在3.75‐4.92,不重要程度均为0.00,肯德尔和谐系数范围在0.125‐0.378,专家协调系数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上述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内容指标体系各项数值均符合要求,由此反映体育中考方案内容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赵九林[10](2020)在《社会变迁视域下贵州省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发展的研究》文中认为篮球运动是乡镇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体育在乡镇发展的一个缩影。贵州省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构成、行政管理等社会变迁的影响下,篮球运动呈现出具有本地区体育文化的高度融合,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不断的发展并开始实现生活化,对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移风易俗和发展乡镇体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黔南地区的都匀市、龙里县、惠水县和平塘县的12个乡镇篮球运动的发展作为研究对像,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逻辑分析法等,运用社会变迁视域结合体育学、体育心理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对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发展进行变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贵州省黔南地区篮球运动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以下五个时期:引入起步时期(1906-1949)、普及与迟缓时期(1949-1966)、文革停滞时期(1966-1978)、全面推进与发展时期(1978-2015)、巩固与发展时期(2015至今)。2.乡镇篮球参与者的主要需求动机为消遣娱乐和锻炼身体,其次减肥这样的新动机需求融入乡镇篮球运动。3.黔南地区开展乡镇篮球运动的时间集中在节日节庆和常年参与的人群比较多,呈现延续性和节日性。4.乡镇篮球运动的筹资变迁方式由当地乡镇政府体育经济投资向社会捐资和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开始有雏形。资金用于篮球场地的维修与器材的采购、文艺宣传和赛事奖金、后勤基础保障、剩余资金来年再战四大方面。5.乡镇篮球运动对地区社会、经济及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乡镇篮球运动发展可以促进个体社会角色的习得,制度上乡镇篮球对参与者有教化的功能,社会群体方面,培养参与者的集体意识和维护社会的稳定;“乡镇篮球运动搭台,乡镇经贸来唱戏”众多微小的经济效益,汇集形成较大效益。硬体育发展加快,软体育的工作不断周密、细致、充分,去球场不去赌场的篮球氛围在乡镇形成。6.阻碍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缺少相应的经费,没有专业人员参与赛事管理,赛事的质量不高,篮球场地简陋不利于打球,乡镇篮球比赛易起冲突、闹事影响治安,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人愿意组织乡镇篮球比赛。7.组织比较散漫,组织之间协同配合不默契,缺少专业人员的管理,限制了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的比赛开展,裁判多是以“抓壮丁”的形式产生,以学校体育教师和球队技术能力比较突出的人员为抓的对象,水平参差不齐。8.建议乡镇比赛做好赛前准备工作,要周密、细致、充分。对组织人员各方的权责做出明确规定,让乡镇篮球运动条理清晰、有章可循。做好赛前进行领队、队长、裁判员进行会议安排并提出在赛事中的要求。9.积极推行乡镇篮球的主客场制度,增加相应的篮球游戏,吸引观众,提高乡镇篮球运动开展的人气。村支两委和乡镇政府要积极作为,加大对乡镇篮球运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并积极总结相关经验。

二、关于篮球意识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篮球意识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纪录片《逐梦路人王》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创作背景
    1.1 选题背景
        1.1.1 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扩大了篮球运动的群众基础
        1.1.2 民间篮球事业的发展稳步向前
        1.1.3 民间篮球爱好者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实地调研法
        1.3.4 深度访谈法
2.文献综述
    2.1 纪录片相关研究
    2.2 体育纪录片的相关研究
        2.2.1 国内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概况
        2.2.2 体育纪录片的叙事特色研究
        2.2.3 体育纪录片的观赏性研究
    2.3 人物纪录片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人物纪录片的定义
        2.3.2 关于人物纪录片的相关研究
    2.4 民间篮球的相关文献研究
    2.5 体育人物纪录片作品研究
3.作品介绍
    3.1 主人公介绍
    3.2 片名《逐梦路人王》
        3.2.1 “路人王”
        3.2.2 “逐梦”
    3.3 主题表达
4.创作过程
    4.1 前期筹备阶段
        4.1.1 选题
        4.1.2 联系与探讨
        4.1.3 拍摄器材的准备
    4.2 拍摄实践阶段
        4.2.1 拍摄时间及地点
        4.2.2 拍摄方法
        4.2.3 采访拍摄
    4.3 后期剪辑阶段
        4.3.1 剪辑软件
        4.3.2 素材整理
        4.3.3 剪辑逻辑
5.作品阐述
    5.1 叙事思路
    5.2 矛盾冲突
    5.3 镜头语言
    5.4 同期声和解说词
        5.4.1 同期声
        5.4.2 解说词
6.总结
    6.1 贡献与不足
    6.2 创作感悟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比赛情境的义务教育阶段篮球技术教学内容一体化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学内容一体化构建是体育课程深化改革的需要
        1.1.2 教学内容改革是科学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的需要
        1.1.3 篮球运动开展的普及性为本研究提供了现实条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比赛情境
        2.1.2 体育教育一体化
    2.2 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综述
        2.2.1 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2.2.2 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衔接问题
    2.3 篮球教学内容一体化研究综述
        2.3.1 体育课程篮球教材建设现状
        2.3.2 体育课程篮球技术分类问题
        2.3.3 体育课程篮球技术教学内容衔接问题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义务教育阶段篮球比赛技术运用情况
        4.1.1 四、五年级班级及校级篮球比赛技术运用的总体情况
        4.1.2 六到九年级篮球比赛技术运用的总体情况
    4.2 四到九年级篮球技术教学一体化内容体系构建
        4.2.1 构建依据和原则
        4.2.2 四到九年级篮球技术教学内容构建
        4.2.3 篮球技术教学内容实施建议
        4.2.4 教案示例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儿童青少年篮球比赛技术使用频次统计表》专家评价表
附件2:儿童青少年篮球比赛“技术使用频次”统计表
附件3:访谈提纲

(3)岳阳市城区小学“一校一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一校一品”概念的界定
        2.1.2 体育文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2.1.3 校园体育文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2.1.4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应用研究概述
        2.2.1 “一校一品”应用研究概述
        2.2.2 校园体育文化应用研究概述
        2.2.3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应用研究概述
    2.3 文献启示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3.2.5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构建原则
    4.2 岳阳市城区小学“一校一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指标体系的确立
        4.2.1 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4.2.2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4.2.3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4.3 岳阳市城区小学“一校一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3.1 一级指标权重分配
        4.3.2 二级指标权重分配
        4.3.3 三级指标权重分配
        4.3.4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最终确立
        4.3.5 建立评价量表
    4.4 实证分析
        4.4.1 “一校一品”建设经验
        4.4.2 “一校一品”建设存在的问题
        4.4.3 改进对策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关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相关研究
        2.国内关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个案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
    (六)主要概念界定
        1.媒介素养
        2.学习任务群
        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意义
    (一)有利于语文教学切合媒介信息时代的发展
    (二)加快新时代语文学科信息化的教育改革
    (三)促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领域的发展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内容及特点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内容
        1.认识媒介的种类及特点,掌握媒介组合的规律
        2.建构跨媒介多元视角,辨识整合各类媒介信息
        3.制作相关多媒介作品,形成跨媒介表达的思维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特点
        1.立足于语言文字运用
        2.关联其他学习任务群
        3.强调多元媒介的跨越
三、实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面临的挑战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资源未能有效开发
        1.缺少相关配套教材
        2.专业研究起步较晚
        3.教学内容不易界定
    (二)多元媒介引入语文课堂未达到可控程度
        1.新媒介信息混杂
        2.多元媒介娱乐性强
        3.媒介技术运用过度
    (三)实践教学未形成明确的跨媒介信息解析路径
        1.对媒介语言的解读指导没有形成教学路径
        2.对纸质媒介与跨媒介的教学关系没有协调得当
    (四)教师的媒介素养未达到语文教学要求
        1.跨媒介意识淡薄,排斥跨媒介学习
        2.媒介认知能力不足,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3.媒介使用技能薄弱,难以开展学习活动
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跨媒介的新思维
        1.培养跨媒介式的阅读思维,改进语文学习方式
        2.教师要建构跨媒介学习思维方式,提升媒介素养能力
    (二)平衡技术与语文的关系
        1.跨媒介学习始终围绕着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
        2.强调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三)设计跨媒介特色的教学方式
        1.文本+媒介式组合
        2.文本+主题式组合
    (四)创设真实的跨媒介学习情境
        1.遵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进行真实情境教学
        2.开展跨媒介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情境学习环境
    (五)重视跨媒介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显性评价与隐形评价相结合
五、“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实践课例
    (二)实践反思
        1.教学设计比较完善
        2.教学过程任务明确
        3.教学反思融入教学
        4.未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媒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为学校设计网络百科词条”教学实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北京市首批38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特色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1.1.2 “一校一品”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1.1.3 文件政策给予支持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1 “一校一品”
        1.4.1.2 “一校多品”
        1.4.1.3 体育教学改革
        1.4.1.4 体育特色
        1.4.2 “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的相关研究
        1.4.2.1 “一校一品”的指导思想、定位及提出背景研究
        1.4.2.2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
        1.4.2.3 “一校一品”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4.2.4 “一校多品”的发展策略研究
        1.4.3 文献研究综评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调查问卷设计
        2.2.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3.4 问卷的信度检验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个案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38 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基本情况分析
        3.1.1 38 所试点校产生的背景
        3.1.2 38 所试点校的选取
        3.1.2.1 市级选拔
        3.1.2.2 区级推荐
        3.1.3 38 所试点校辖区分布情况
        3.1.4 38 所试点校学校类型分析
    3.2 38 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开展情况分析
        3.2.1 38 所试点校开展项目统计分析
        3.2.2 38 所试点校每周开展活动时间频率分析
    3.3 38 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保障情况分析
        3.3.1 38 所试点校师资情况分析
        3.3.1.1 体育教师年龄情况分析
        3.3.1.2 体育教师学历与职称情况分析
        3.3.1.3 体育教师从教年限情况分析
        3.3.1.4 体育教师运动专项和运动等级情况分析
        3.3.1.5 体育教师待遇情况分析
        3.3.2 38 所试点校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3.3.3 38 所试点校经费来源情况分析
    3.4 38 所试点校实施“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3.4.1 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3.4.1.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提高
        3.4.1.2 学校的影响力和声望提高
        3.4.1.3 学校总体变化趋势向好
        3.4.2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3.4.2.1 体育教师工作热情得到提升
        3.4.2.2 体育教师的影响明显提高
        3.4.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3.1 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3.4.3.2 体育感兴趣的学生明显增多
        3.4.3.3 学生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
        3.4.4 促进家校体育结合
        3.4.4.1 家长的支持度明显提高
        3.4.4.2 家校体育结合成效显着
    3.5 38 所试点校“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5.1 38 所试点校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3.5.1.1 部分学校场地设施短缺,存在“一场多用”的问题
        3.5.1.2 体育师资力量结构失衡,运动专项单一
        3.5.1.3 经费保障力度不足,学校缺乏专项资金
        3.5.1.4 缺乏相应的校本教材,学校课程体系不完善
        3.5.1.5 学校体育品牌建设不充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厚
        3.5.1.6 家校合作不够紧密,家长参与度不高
        3.5.2 38 所试点校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3.5.2.1 合理规划学校场地设施,实现社会场地资源共享
        3.5.2.2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3.5.2.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学校设立专项经费
        3.5.2.4 创编学校特色校本教材,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3.5.2.5 树立学校体育品牌效应,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3.5.2.6 转变家长体育观念,促进家校体育结合
4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与经验个案分析
    4.1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与经验分析
        4.1.1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内容
        4.1.1.1 改革体育课间操:零点体育
        4.1.1.2 改革体育课程教学:体育走班制
        4.1.1.3 改革体育竞赛:全员运动会
        4.1.2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4.1.2.1 学校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4.1.2.2 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明显提高
        4.1.2.3 学生体重与视力指数明显改善
        4.1.2.4 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变化较大
        4.1.3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4.1.3.1 改革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1.3.2 改革体育竞赛形式,全员参与以赛代练
        4.1.3.3 改革课间操内容,增强学生体质
        4.1.3.4 改革体育评价方式,增强学生成就感
        4.1.3.5 改革参与主体边界,共享成长
    4.2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与经验分析
        4.2.1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内容
        4.2.1.1 全员体育竞赛:打造校园超级杯赛
        4.2.1.2 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走班制
        4.2.2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4.2.2.1 学校体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4.2.2.2 校长声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4.2.2.3 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4.2.2.4 家长参与共同发展
        4.2.3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4.2.3.1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调整运动负荷
        4.2.3.2 开展全员体育竞赛,延伸课堂教学效果
        4.2.3.3 学生全面发展入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4.2.3.4 营造浓厚校园足球比赛文化氛围
    4.3 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与经验分析
        4.3.1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内容
        4.3.1.1 国家课程校本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3.1.2 校本课程特色化:一静两动
        4.3.2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4.3.2.1 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4.3.2.2 增强教师教改意识
        4.3.2.3 提升学生身体素养
        4.3.2.4 促进家校体育融合
        4.3.3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4.3.3.1 改变学校体育课程,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4.3.3.2 保证体育师资力量,打造专业师资团队
        4.3.3.3 积极鼓励全员参与,发挥多方力量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基于CNKI数据库我国篮球训练中篮球意识培养的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我国篮球参与者篮球意识研究总体状况分析
    1.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1.2 关键词研究分析
    1.3 研究机构分布
    1.4 期刊分布
    1.5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1.6 研究层次分布
2 关于篮球意识培养研究的最经典文献分析
3 我国篮球参与者篮球意识的分析
    3.1 篮球参与者篮球意识存在的问题
    3.2 篮球训练中篮球意识的培养途径

(7)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1.1.2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1.3 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水平提升的现实需要
        1.1.4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成效显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
        1.2.4 研究趋势分析
    1.3 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界定
        1.3.1 青少年
        1.3.2 校园篮球
        1.3.3 发展模式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假设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思路
        2.2.1 以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所有组成环节为参考的全面分析
        2.2.2 宏观背景与微观环节思路下的综合对比
        2.2.3 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2.4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2.3 研究步骤与分析路径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资料法
        2.4.2 个案研究法
        2.4.3 访谈法
        2.4.4 问卷调查法
        2.4.5 实地观察法
    2.5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2.5.1 研究假设
        2.5.2 创新之处
3 研究理论基础
    3.1 系统科学理论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中美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4.1 中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4.1.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启蒙期(1895-1949)
        4.1.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发展期(1949-1995)
        4.1.3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改革创新期(1996-至今)
    4.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历史的解读
        4.2.1 发展导向规模扩大为主
        4.2.2 现阶段对发展速度的体现
        4.2.3 符合初级阶段的发展导向
        4.2.4 校园篮球发展是国家改革思想的缩影
    4.3 美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5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对比分析
    5.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5.1.1 国家层面目标
        5.1.2 学校层级目标设定
        5.1.3 学生层级目标设定
    5.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5.2.1 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
        5.2.2 商业价值目标
        5.2.3 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
    5.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设置的经验与启示
        5.3.1 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
        5.3.2 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
        5.3.3 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组织管理对比分析
    6.1 中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
        6.1.1 组织结构现状
        6.1.2 制度构建现状
    6.2 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以NCAA为例
        6.2.1 组织机构情况
        6.2.2 运行机制情况
    6.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6.3.1 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
        6.3.2 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
        6.3.3 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
        6.3.4 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
7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7.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7.1.1 政策保障情况
        7.1.2 资金保障情况
        7.1.3 科研保障情况
        7.1.4 安全保障情况
        7.1.5 医疗保障情况
    7.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7.2.1 政策保障情况
        7.2.2 经费保障情况
    7.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7.3.1 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
        7.3.2 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7.3.3 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8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对比分析
    8.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8.1.1 教学目标分析
        8.1.2 教学组织形式
        8.1.3 教学内容
        8.1.4 教学方法
        8.1.5 教学考核评价
        8.1.6 教师情况
    8.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8.2.1 中小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8.2.2 大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8.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在教学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8.3.1 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
        8.3.2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
        8.3.3 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
        8.3.4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8.3.5 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9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比分析
    9.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
        9.1.1 训练动机情况
        9.1.2 训练内容情况
        9.1.3 训练方法情况
        9.1.4 训练课频率与时长
        9.1.5 训练激励机制
    9.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以犹他大学为例
        9.2.1 训练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9.2.2 训练时间
        9.2.3 训练课实地观察情况
        9.2.4 训练特点
    9.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9.3.1 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
        9.3.2 以校园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
        9.3.3 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
        9.3.4 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
10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10.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10.1.1 篮球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情况
        10.1.2 篮球训练功能性场馆配置情况
        10.1.3 篮球训练设施配置情况
        10.1.4 场馆管理主体
    10.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以高校篮球场馆为例
        10.2.1 美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历史
        10.2.2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位置规划
        10.2.3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功能规划
        10.2.4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资金来源
    10.3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给我国的启示
        10.3.1 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
        10.3.2 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
        10.3.3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
11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竞赛体系对比分析—以CUBA和 NCAA为例
    11.1 中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CUBA为例
        11.1.1 CUBA赛事参赛目的
        11.1.2 CUBA赛事成绩要求
        11.1.3 CUBA赛事奖励机制
        11.1.4 CUBA赛事满意度
    11.2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NCAA为例
    11.3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11.3.1 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
        11.3.2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
        11.3.3 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12 研究结论与建议
    12.1 研究结论
    12.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篮球教师/教练员问卷)
附录Ⅱ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学生问卷)
附录Ⅲ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校园篮球负责人问卷)
附录Ⅳ 《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室内共享运动区环境创设与教师支持 ——以Y园大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室内共享运动区中环境创设与教师支持的重要价值
        二、幼儿园运动区活动开展条件受限
        三、笔者对室内共享运动区的环境创设与教师支持的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室内共享运动区
        二、运动区的观察与解读
        三、运动区的支持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幼儿园共享区域活动的研究
        二、关于幼儿园运动区域活动的研究
        三、关于教师支持区域活动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的环境创设
    第一节 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的空间布局
        一、充分整合公共与班级的运动空间
        二、合理规划共享运动区域的布局
    第二节 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的材料投放
        一、投放促进幼儿身体运动技能发展的共享材料
        二、教师通过动态性调整确保共享材料的适宜性
第三章 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的教师观察与支持
    第一节 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的教师观察
        一、定点观察共享运动区活动中的幼儿
        二、教师确定观察对象追随幼儿定人观察
    第二节 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的教师支持
        一、教师在观察并解读幼儿的基础上找准介入时机
        二、教师以言语与非言语的方式支持幼儿共享运动区活动
        三、教师根据共享运动区域活动实际情境调整共享材料
第四章 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环境创设与教师观察支持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节 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环境创设的问题与对策
        一、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环境创设问题的对策
    第二节 Y园大班室内共享区教师观察支持的问题与对策
        一、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教师观察支持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Y园大班室内共享运动区教师观察支持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比较及内容模型构建 ——以苏锡常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座谈访问法
        1.5.5 个案分析法
        1.5.6 德尔菲法
        1.5.7 数理统计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中考的界定
        2.1.2 体育中考的界定
        2.1.3 体育中考方案的界定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1 文献计量分析
        2.2.2 我国体育中考发展历程
        2.2.3 关于体育中考理论研究
    2.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 体育中考方案构建的理论基础
    3.1 布鲁姆教学评价理论
    3.2 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
第四章 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比较研究
    4.1 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发展历程
        4.1.1 整体推进时期
        4.1.2 初步改革时期
        4.1.3 纠正应试时期
        4.1.4 全面发展时期
    4.2 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个案分析
        4.2.1 无锡市体育中考方案
        4.2.2 苏州市体育中考方案
        4.2.3 常州市体育中考方案
    4.3 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比较分析
        4.3.1 体育中考方案指导思想
        4.3.2 体育中考方案分值比重
        4.3.3 体育中考方案项目设置
        4.3.4 体育中考方案评定方法
        4.3.5 体育中考方案评分标准
    4.4 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内容模型假设
第五章 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内容模型构建
    5.1 构建原则
    5.2 价值定位
    5.3 基本原则
        5.3.1 科学性原则
        5.3.2 合理性原则
        5.3.3 可操作性原则
        5.3.4 全面性原则
        5.3.5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5.4 构建程序
        5.4.1 咨询专家的确定
        5.4.2 调查问卷的制作
        5.4.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4.4 问卷的统计与数据库的建立
        5.4.5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5.4.6 第一轮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5.4.7 第二轮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5.5 体育中考方案的内容模型
        5.5.1 内容模型内容维度的确立
        5.5.2 内容模型权重系数的确定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10)社会变迁视域下贵州省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社会变迁
        1.3.2 社会变迁理论
        1.3.3 乡镇体育
        1.3.4 乡镇篮球运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考察法
        2.2.3 访谈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内研究现状
        3.1.1 乡镇体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3.1.2 贵州省乡镇体育发展现状
        3.1.3 乡镇篮球运动的发展研究
        3.1.4 贵州省乡镇篮球运动发展的研究
    3.2 国外研究现状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贵州省黔南地区的社会结构及发展的变迁概况
        4.1.1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管理结构的变迁
        4.1.2 贵州省黔南地区人口构成
        4.1.3 贵州省黔南地区近年来体育事业发展概况
    4.2 社会变迁下黔南地区篮球运动发展的演变历程
        4.2.1 黔南地区篮球运动引入起步时期(1906—1949)
        4.2.2 黔南地区篮球运动发展普及迟缓时期(1949—1966)
        4.2.3 黔南地区篮球运动文革停滞时期(1966—1978)
        4.2.4 黔南地区篮球运动全面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4)
        4.2.5 黔南地区篮球运动全面推进发展时期(1994—2015)
        4.2.6 黔南地区篮球运动巩固发展阶段(2015至今)
    4.3 现阶段贵州省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开展的基本情况
        4.3.1 群众参与的基本情况
        4.3.1.1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参与者的性别年龄构成
        4.3.1.2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参与者的受教育情况
        4.3.1.3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参与者的职业情况
        4.3.1.4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参与的时间段划分
        4.3.1.5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参与的持续时长
        4.3.1.6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参与的每周参与频数
        4.3.2 赛事活动的组织开展及开展的相关基础条件分析
        4.3.2.1 赛事组织的建构分析
        4.3.2.2 乡镇篮球比赛的组织管理构成与人员构成
        4.3.2.3 乡镇篮球运动比赛赛制形式和层次的变迁
        4.3.2.4 黔南地区乡镇人群参与篮球运动比赛的时间
        4.3.2.5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比赛的组队情况
        4.3.2.6 教练员和领队及随队人员
        4.3.2.7 乡镇篮比赛的裁判员的构成情况
        4.3.2.8 乡镇篮球赛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
        4.3.3 群众对乡镇篮球的需求及形式的变迁
        4.3.3.1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参与者的动机需求变化
        4.3.3.2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的形式演变
    4.4 当前影响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发展的变迁困境
        4.4.1 黔南地区组织乡镇篮球比赛的阻碍因素
        4.4.2 硬性条件阻碍黔南地区发展乡镇篮球运动的变迁
        4.4.3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开展的筹资和赞助形式转变
        4.4.4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资金的使用
    4.5 乡镇篮球运动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体育文化的促迁作用
        4.5.1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对地区社会变迁的影响
        4.5.2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对地区经济影响
        4.5.3 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文化促进乡镇体育文化变迁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致谢

四、关于篮球意识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纪录片《逐梦路人王》创作阐述[D]. 王亮.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2]基于比赛情境的义务教育阶段篮球技术教学内容一体化构建研究[D]. 张赛.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岳阳市城区小学“一校一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 何优.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研究[D]. 韦杜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北京市首批38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校特色与经验研究[D]. 刘烜昕.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6]基于CNKI数据库我国篮球训练中篮球意识培养的研究评述[J]. 刘向东,敬龙军,唐海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02)
  • [7]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 刘海明. 山西大学, 2020(03)
  • [8]室内共享运动区环境创设与教师支持 ——以Y园大班为例[D]. 刘沃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苏南地区体育中考方案比较及内容模型构建 ——以苏锡常三市为例[D]. 凡杰.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10]社会变迁视域下贵州省黔南地区乡镇篮球运动发展的研究[D]. 赵九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关于篮球意识的一些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