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热气球环游世界

乘坐热气球环游世界

一、坐上热气球环游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骆新强[1](2021)在《麦哲伦以后的环球之旅》文中指出2021年是麦哲伦逝世500周年。1519年,麦哲伦率领五艘帆船组成的船队开始了史诗般的环球之旅。三年之后,只有18名船员胜利归航。五百多年后的今天,环球之旅已成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绵绵五百载,市朝几迁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五百多年来的环球之旅。一、帆船时代在船的发展史中,在蒸汽动力普及以前,海洋一直是桨与帆的天下。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共265人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了史诗般的远航。

马春霞[2](2021)在《形塑国民: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研究(1905-1929)》文中指出近代中国的通俗教育是以通俗直观的方式向普通民众授以浅显易懂的常识,以增进民众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科学常识以及革新社会习俗的社会教育活动。通俗教育肇始于清末,兴盛于民初,衰弱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近代中国政府及知识界在内忧外患环境下探讨教育救国之策的产物。与此同时,在建设近代国家的语境下,通俗教育致力于将过往被排除在教育体系外的底层民众形塑为国家的合格国民,描绘出近代中国大众教育肇始阶段的图景。近代江苏地区的有识之士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历时较久、影响深远的通俗教育实践活动。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经历了兴起、发展与式微的历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通俗教育在行政建制、实践运作等方面渐成体系。通俗教育的行政建制从无到有、从散乱到系统,为通俗教育在地方的顺利实施奠定行政管理的基础。通俗教育实践从清末的阅报、讲报、识字、宣讲等方式,逐渐拓展到民国时期形成覆盖讲演、展览、识字、谋生技能传授等切合民众实际需求的综合立体的教育网络。通俗教育实践主体也从清末地方人士的“单打独奏”到民国设立各类社会团体并建立专门的通俗教育场馆的拓展模式。尽管通俗教育缘于种种原因最终为民众教育所取代,然而其开展社会教育的思路与途径对后续民众教育发展不无启示与镜鉴作用。通俗教育团体的擘画与导航影响了民国时期江苏通俗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内容。由着名通俗教育家伍达牵头创立的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通过广泛募集会员、召开会议、发行会刊等途径传播通俗教育理念,借助会刊向各地征集有关通俗教育发展基本问题的建议,引导各界深入探讨实施通俗教育的路径,普及通俗教育。尽管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存续时间不长,然而其对于通俗教育的开创之功不容忽视。江苏省教育会将通俗教育提案上达于政府,并将通俗教育实践下播于民间,在民国十数年间引领了江苏通俗教育潮流。江苏省教育会下设的通俗教育研究会在连续六届常年大会议案多围绕通俗教育在地方的实际问题展开,使这些问题加以讨论,甚至获得解决,促进了通俗教育在基层社会的发展。通俗教育团体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活动推动了江苏地区的通俗教育深入有序的开展,也使形塑国民的理念进一步广泛传播。江苏通俗报刊在传播国家观念、卫生常识等方面以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调适过程中参与了对国民的观念塑造。为了培养现代国民的观念,通俗报刊运用大量篇幅引导民众认识“欲爱身家,先爱国家”的道理,灌输从日常生活中做“爱国的实事”——“尽本分”。当然,为了吸引读者,维持报业生存,通俗报刊亦夹杂以轻松、休闲、娱乐的内容。宏大的国家主题在通俗、休闲的内容配置中,得以稀释,散落在各版块的编排中,既展现了通俗报刊塑造国民的隐衷,亦满足了民众的娱乐需求,巩固了报刊的读者。通俗报刊对卫生常识的传播,彰显了通俗报刊在向国民传播卫生观念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及其影响。在通俗报刊的阐释下,民众与国家的距离被拉近,民众的个人健康等同于国家机体的健康,民众与国家被建构起唇齿相依的联系。江苏地区的学校式通俗教育藉由课本较为系统地启蒙民众。清末,江苏政府及民间人士通过设立简易识字学塾,开始了培养宪政国民的尝试。民初,以董景安为代表的知识界藉由“六百字编”通俗教育丛书、开办通俗教育学校,向“陇畔耕夫”、“市廛手民”普及国民常识。民间团体还创办了能让民众获得一技之长的通俗夜校,引导民众在提升谋生能力的基础上增长常识,增进政治觉悟,承担国民义务。江苏地区的学校式通俗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政府及知识界对通俗教育认识的逐渐深入,凸显了国民常识普及的民众取向,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通俗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江苏地区的通俗教育馆是在采择日本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式国民启蒙场馆。通俗教育馆通过选址文庙消弭了传统精英文化空间与大众文化空间的隔阂,体现了通俗教育的本旨。通俗教育馆的馆内常识演示及巡回讲演活动使民众在“耳闻馆之声”的过程中接受国民常识普及。通俗教育馆的展览引导民众在“目睹馆之物”的过程中获得常识。江苏地区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创办通俗教育馆的尝试,在启蒙定位、设馆建制方面对其他地区多有影响,亦对其后民众教育馆的建立颇有启示。不过,经济、人事、观念方面的困境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俗教育馆教化功能的发挥。近代江苏地区的通俗教育界人士,在形塑国民的时代主题下,结合地方情势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通俗教育实践。它以民间力量为先导,在官方的政策支持下,秉持底层视角,借助大量的通俗教育媒介,着力于培养具有国家观念、国民意识及现代常识的国民。通俗教育将普及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科学常识等作为国民塑造与知识启蒙的切入点,将下层民众纳入近代国家共同体中,赋予其政治属性,开启了普及国民教育的历程。在建构近代国家的大背景下,通俗教育体现出鲜明的工具性,在形塑国民的同时亦凸显了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加速了民众时代的来临。

张春[3](2020)在《徐峥喜剧论》文中研究说明徐峥喜剧是典型的"高概念"影片,擅长契合大众审美趋向,追求与中年危机"对抗",努力呈现个体的价值"回归",伦理意味十分浓厚。与此同时,女性意识由缺失到增强,凸显受众方面的考量,但男人中心地位未曾动摇,属于典型的"男人帮"。整体来看,徐峥喜剧是近年来的类型佳作,但题材趋同、叙事老套,特别是《港囧》《囧妈》在故事张力上的不足,进一步放大各种"非议"。徐峥喜剧是新世纪国产电影的缩影,对其运行模式、叙事特点和价值影响进行讨论,或可为当下类型电影发展提供一些参照。

舍超逸[4](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智慧文库》;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趣味心理测试》;《灿烂的清晨》》文中提出

张晗,李胜利[5](2019)在《迪士尼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跨媒介改编叙事策略——以《阿拉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CG技术的提升推动了迪士尼经典动画翻拍真人版的潮流。然而在从动画到真人的跨媒介改编中,如何平衡虚幻与真实的关系,始终是真人改编面临的问题。真人版《阿拉丁》在把握了动画与电影两种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影像风格上进行叙事革新,进行了成功的跨媒介改编,具有较强的开拓性意义。

田敬辉[6](2019)在《创意的生成 ——巴斯特·基顿默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默片时代导演巴斯特·基顿不仅是动作喜剧电影类型的开创者,其1917-1929年间所创作的默片,在电影语言艺术方面的创新与探索富有创意,也对美国中产阶级文化价值观进行了影像化书写。本论文立足巴斯特·基顿电影文本分析,解析巴斯特·基顿电影创意的生成方式,包括艺术创作层面的创意生成路径、文化思想层面对美国中产阶级价值的表达。论文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介绍了本论文所采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主体部分共三章十一节内容。第一章概述美国默片喜剧片发展概况,探讨基顿默片创作历史背景和艺术渊源,分析基顿开创动作喜剧片的原因。第二章归纳基顿在电影语言的艺术形式实践中的创意方法,分别从追寻爱情的创作主题、身体与道具的动作艺术、特技景观的视觉表达、对公路类型电影的初步探索四方面分析论证基顿电影创意创作方法。第三章分析基顿如何呈现美国中产阶级文化社会,从思想文化方面研究基顿电影创意的形成过程。基顿电影取材中产阶级文化,塑造的人物形象多为中产阶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随着时代变迁而呈现从传统妇女到大学生再到职场新女性的身份转向,基顿电影还表现了热爱动物这一中产阶级文化品质。此外,由于电影镜头所聚焦的社会阶层不同,基顿的“绅士青年”形象与卓别林的“流浪汉”形象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旨趣。结语部分结合基顿电影艺术创意表达路径,简要讨论中国电影如何更好言说中国文化、中国价值。

刘义[7](2019)在《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反思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1920-2012)是一位长寿且高产的作家,一生共创作出600多部体裁各异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影视剧本等。布拉德伯里的文学作品特征鲜明,语言诗意盎然,叙事曲折迂回,以反思和批判社会现实见长,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布拉德伯里先后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美国国家艺术勋章”(2004)、“普利策特别奖”(2007)等大奖,他的科幻小说《华氏451》被部分美国中学列入学生的阅读书单,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以雷·布拉德伯里及其科幻作品(尤其是长篇代表作《华氏451》、《火星纪事》)为研究对象,以“反思性”为切入点,借鉴加拿大社会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1931-)关于“现代性之隐忧”的分析,详述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对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状批判与愿景展望,突出作家批判现实的写作态度和关注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布拉德伯里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和具有转折意义的科幻作家。西方学术界对布拉德伯里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准确把握了布拉德伯里与其他科幻作家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对科学的不信任态度,此外布拉德伯里不落巢窠的语言风格、灵活多变的叙事方式以及其作品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都在研究中得以充分揭示。另外,查尔斯·泰勒关于“现代性之隐忧”的判断以及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解读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有效视角之一,有助于读者充分理解布拉德伯里科幻作品的深刻内涵。泰勒和布拉德伯里都忌惮于人类社会中逐渐凸显的现代性之隐忧,并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破解之道,为人类谋划一个理想的未来。“反思”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布拉德伯里,而理性中心主义正是布拉德伯里反思哲学的矛头之指向。理性思维方式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确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崇尚理性、崇尚科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在此过程中理性也逐步显示出其霸道的一面,它将自己包装成为光明、进步的化身,而位于对立面的感性思维方式则被描述为黑暗、落后的象征。历史上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了理性霸权的负面影响,并对此加以揭露和批判,形成了一股持续的抵抗运动。布拉德伯里继承了尼采反抗理性霸权的策略,以“改革者柏拉图”的形象从根源上否定了西方社会的理性中心主义传统,并在其科幻作品中不遗余力地讨论理性中心主义与有组织犯罪、人的异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除了反抗理性中心主义之外,布拉德伯里还颂扬想象力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质意义,试图恢复想象力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反思性”不仅指导了布拉德伯里世界观的形成,而且也影响到了作家的叙事策略。布拉德伯里在叙事形式和叙事内容上注意与历史事件、文学文本、社会思潮等的对话交流,将自己的科幻作品融入西方基督教文学范式和文化批评传统,为“反思性”寻找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作为一个文学分支,西方现代科幻小说源自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焦虑,是人类对于新的尘世和新的天国的文学表达,目的在于调合现代社会科学思想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为基督教在科技时代的存在赢得合理合法性。布拉德伯里的科幻小说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科技对宗教的迫害,提倡宗教宽容,呼吁高科技与宗教信仰和谐共处。其代表作《华氏451》更是在圣经叙事结构下展开叙事,不时穿插基督教意象,是科幻小说与基督教文学融合的典范。另外,布拉德伯里在科幻作品中探讨了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他认识到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卑微,笃信上帝会对芸芸众生施以救赎。总之,布拉德伯里意欲告诉读者,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接近上帝、获得救赎的过程。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征服的原罪,并剖析了以民主和自由而着称的资本主义现代政治体系的弊端。布拉德伯里坚信不受制约的民主和自由会引发“多数人暴政”和温和的专制主义,必须引起世人的足够警醒。布拉德伯里还塑造了一个取消政府、实行知识分子自治、关注人的心灵生活的未来共同体。布拉德伯里的政治观点对于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颇具启发意义。布拉德伯里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状况深感忧虑,他指出大众传媒对普通老百姓的头脑进行了简单化改造,人们的审美品位急剧下降;与此同时,看客心态弥散在社会各个角落,人际关系堕入冷漠的深渊。为了改变人类不断恶化的文化处境,布拉德伯里在科幻作品中呼吁人们“向后看”,以古希腊为师,回归田园生活,重塑人际关系,呼唤文化宽容,从而营造出一种重视家庭生活、富有人情味的和谐文化氛围。凭借着永不妥协的反思精神,布拉德伯里对传统科幻小说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了革新,是科幻文学从“黄金时代”向“新浪潮”转变的关键一环,在科幻小说发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布拉德伯里通过科幻小说构建了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共同体,对人类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前景进行了理想化展望,以此来对抗现代性之隐忧,虽然他的科幻作品不能直接用作社会改良方案,但其反思和批判的勇气以及以天下为念的博大胸怀将激励世人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韦惠芳[8](2017)在《兴趣视角下科技创意主题乐园研究》文中指出如今,出现了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市场高度细分这样新的旅游发展趋势,旅游产品主题化、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之一。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步走向富裕,很多人摆脱了生存困扰,自由让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意经济的产生,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正不断地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经济点。那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在旅游业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创意旅游。科技旅游、创意旅游也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它们在实践中迅速发展壮大,各种形式的科学创意旅游产品在各地兴起。但是有关科学创意旅游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科学创意旅游的实践领先于理论研究,旅游学术研究还相对落后。因而既有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对于科技旅游产业、经济、营销等方面的概述与介绍,研究性质不强,如几乎没有对于科技创意旅游者的研究。在这种学术氛围中,本文就从兴趣的视角,分析科技主题乐园的创意原理,为这类旅游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论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科技旅游、创意旅游的研究现状,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旅游,但在内容上确有重叠,在机理上有其一致性。随后则引入兴趣,包括兴趣的产生、发展,进而主要介绍了兴趣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它分为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两种情况,四个阶段则指的是情境兴趣的激发、情境兴趣维持、个体兴趣的产生和个体兴趣的稳定。其次,又对科学兴趣进行心理学方面的解释,引入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推—拉理论。游客是出于这样的科学兴趣,有这方面的需求才开始进行科技创意旅游的。总之,本研究力图得知此类游客的动机,以及他们在科技创意旅游的过程中,真正想要获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科技创意旅游者与一般的大众旅游者的需求是不同的,自我发展需求,是他们追求的本质。在成人世界中就存在这样的群体,即兴趣群体正在形成,特别是在男性世界里,而在孩子阶段,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兴趣。科技创意旅游活动,是建立在内部刺激、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努力向价值创造的下一个阶段—“转型”进化。这类旅游则属于更高层次的消费体验,游客的活动内容及需求,与自身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而所获得的体验的满意程度,则取决于他们旅游活动的挑战和自身应付挑战的能力,只有当二者处于平衡状态,或者挑战略大于既有能力时,才能获得“畅爽(flow)”的旅游体验。在此基础上,对科技主题乐园进行了创意原理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其开发的原则、市场定位,以及思想来源、游客需求、成功的类型等方面的研究。之后,在对郑州方特欢乐世界科技梦幻区典型项目的研究中,采用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和访谈编码的方法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科技创意主题乐园在开发建设中的一些思路。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结论:第一,科技主题乐园的创意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诱导兴趣,其次是可参与性。游客对科技的兴趣只是兴趣的初始阶段,而兴趣的回味是更重要的。科技主题乐园的创意原理中,不仅让游客获得快乐,还要有揭示原理的内容。可参与性也并非是传统的理解,既可以从角色、道路、空间位置等角度考虑,视觉的可参与性也是存在的。第二,给出了较为系统的科技旅游的创意原理,迄今为止,此类研究还很少。本研究超过了描述阶段的研究水平(descriptive stage of research)。第三,提出了去危险化概念,这个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安全考虑,主题乐园是孩子游玩的天地,这里特指的是面向儿童的为了确保安全的考虑,这个考虑要以降低真实性等为代价,但却换得几倍于真实性损失的快乐,得远远大于失。第四,道出了兴趣与趣味的区别,认为科技主题乐园在核心项目上,应该有诱发兴趣与揭示原理的两个阶段。游客来到科技创意主题乐园,是因为对科技有兴趣,这只是兴趣的开始,而兴趣的回味却是更重要的,因而在科技主题乐园的创意原理中,不仅要快乐,还要有深入的可理喻内容,要揭示原理。第五,科技创意项目的“真”,也即科技之真,或曰科技体验的原理之真,也可以说成是旅游在场的体验之真,感受之真,是由于其5个特性所决定的。分别为它的时空跨越性、多感知性、主体交互性、经济性以及沉浸感。项目开发者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这几方面的特性,那么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六,游乐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开辟出一种新的主题乐园的经营模式。这种新型的主题乐园形式,在项目的设置上,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给人以新鲜和刺激,而是把世界上最神秘的种种谜团采用多种表达形式呈现给游客。第七,通过对郑州方特欢乐世界梦幻区科技创意项目的实证研究,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和对游客反馈的分析结果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仿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游客参与性的仿像技术的运用和打造交互性、仿像性主体产生的旅游体验;二是科技性与娱乐性并重的开发建造原则;三是应以旅游主体已有的相似知识经验为前提;四是构建以旅游主体自身体验感悟的创意游乐项目。本文的研究必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由于研究科技创意旅游的文献有限,甚至几乎没有,再加上本人的自身能力有限,已经尽最大努力完成论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对科技旅游的研究有所贡献;其次,一方面是时间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本研究把重点放在理论探讨上了,在看似是一个应用的研究中,却努力思考孕育其中的原理。

王龙本[9](2017)在《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式理论视角下旅游新闻中隐喻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际旅游业蓬勃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大批英文旅游新闻得以引入并翻译。其中大量存在的隐喻尤其是蓄意隐喻成为译者翻译中的难关。然而隐喻翻译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新闻译文的可读性以及读者的阅读体验。鉴于此,本文以LCCM理论为视角,基于环球网旅游新闻编译实践项目并从词汇和认知两大层面探讨英文旅游新闻中隐喻的翻译。为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首先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建立小型英文旅游新闻语料库并运用语料检索软件AntConc开展模糊搜索;再结合权威隐喻鉴别步骤MIPVU,在模糊搜索结果的基础上对英文旅游新闻中的隐喻进行全面客观的鉴别。基于蓄意隐喻理论,本研究将鉴别的隐喻划分为蓄意隐喻和非蓄意隐喻,并进一步界定隐喻翻译研究的对象为蓄意隐喻。最终,结合蓄意隐喻的特征与中英蓄意隐喻在词汇和认知层面对等关系分析,并通过详实的实践翻译案例分析,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指导下提出四种蓄意隐喻翻译技巧,即保留隐喻意象、保留隐喻意象并添加内涵、替换隐喻意象和重述隐喻意象。本研究在LCCM理论指导下从词汇和认知两大层面探究英文新闻中的隐喻翻译,并将研究重点放在蓄意隐喻之上,视角和对象较为新颖。此外,文中总结的隐喻翻译技巧对今后参加该实践项目的译员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帮助其解决在隐喻翻译中碰到的实际困难。

周婧[10](2017)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春电影作为中国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青春电影相对稳定的类型范式。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产业的不断演进,青春电影也逐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青春自省发展为以“青春怀旧”为叙事情怀,杂糅进爱情、都市、浪漫、喜剧、犯罪等元素的多元化电影类型。青春电影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并透过私人化的“青春”这一历时性过程透视中国现代社会宏大的历史背景,将历史微缩于个人记忆中,创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青春电影。本文以青春电影为研究主体,梳理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青春电影在类型生产、类型叙事方面的特征,并进而从美学、文化角度解读青春电影的内涵与主旨,剖析青春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青春电影这一电影类型形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青春电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引发了研究者对其类型形成的探索。青春电影主要指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精神困惑、生理及心理变化,以及青春主体在爱情、亲情、友情方面的情感经历,围绕其在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为叙事内容和题材的电影。世界青春电影自电影产生之初发轫,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显着的类型特征:从青春影像的崛起到冷遇沉寂后的勃发,从个人化的经验投射到多元化的创作转向,经过百年的发展成为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重要电影类型。华语青春电影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理想主义青春时代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走向成熟,并在二十一世纪后出现类型的转向,逐渐由小众化、自传式的青春记录走向大众化、商业娱乐化的青春狂欢。虽然青春元素在华语电影中早已有之,但以青春题材和故事作为主体叙事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类型叙事上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在叙事母题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中以青春主体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之间的冲突展现其在成长时期对爱与性的困惑;同时,对成人世界的向往与逃避使青春主体形成了既渴望成长获得成人资格又拒绝成长惧怕长大的内心迷茫;青春电影中也通过暴力与死亡展现青春世界的残酷与无序,在母题表达上表现出犹疑与矛盾的特征。在人物塑造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以青春主体、长者形象、“过客”形象三个群体构设人物图谱,青春主体的叛逆、迷茫与边缘化往往由“不在场”的母亲与“不称职”的父亲造成,家庭的破碎造成成长的歧路。教练、明星甚至偶遇的陌生人都可能成为青春主体的精神导师,引领青春主体走向成长。在影像叙事方面,以现实记录影像、残酷青春影像、浪漫怀旧影像、清新明丽影像演绎不同风格的青春电影,将青春世界以多重视角呈现于观众;在叙事结构方面,华语青春电影往往一反经典好莱坞叙事方式,运用反经典叙事、旅程式叙事、散文式叙事和回忆叙事的方式讲述青春故事,以呈现出青春里复杂而敏感的情感维度。华语青春电影通过空间生产建构地域文化身份,青春主体的家庭空间是破碎与复杂的,家庭的残缺与破败、父母亲人的缺席与出走透视出独特的时代症候;而校园空间往往意味着规则与束缚,成为青春主体企图逃离与越轨的场域;相对而言,公共空间恰成为其活动与生活的主场,尽管放纵与游荡其中的青春主体仍感到迷茫,无法得到最终的救赎;村镇与都市是青春主体主要的生存空间,逐渐世俗化的乡村已不再具有曾经的诗意,落后与破败成为青春主体的禁锢空间,都市与城镇的现代化使青春主体迷失其中,成为堕落与放纵的乐园。除此之外,火车、游轮、高楼、四合院成为地域文化身份的符码,以青春世界的镜中之像管窥自我的地域文化身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青春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以青春为入口透视现实图景,以现实主义立场运用写实主义美学观念书写青春,青春故事背后演绎出的是对现实的强烈观照;同时,以青春为镜像通过青春主体的漂泊与“异化”表现出现代主义中对存在与价值的强烈追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青春电影,同样以青春的名义阐释了新时代青春消费主义的特征,并在影片中呈现出拼贴、碎片化、复制性以及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青春”不仅仅是人生中独特的成长阶段,同时,以青春为契机,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叩问。随着时代的更迭,青春电影演绎出不同的美学色彩与思想内涵。作为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叙事对象的青春电影必然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色彩,然而,华语青春电影为西方文化理论中的青年亚文化找到了本土化的表达路径,青春电影本身成为表达越轨者思想的有力武器,成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阵地,尽管结果无可避免地被强大的消费文化收编,但以影像维度表达青年文化的表征,仍将居于边缘地位的青年亚文化拉入到大众视野,完成了对青年文化的本土化表述。同时,女性亚文化也在青春电影中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关注青春时期女性自我的发现与建构,阐释青春女性在情感的坚守中完成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蜕变。华语青春电影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文化属性与电影类型特征,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中,如何保持受众对其的新鲜度与认同感,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商业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如何在情感维度上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吸引力将成为华语青春电影未来将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春电影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解读了青春电影类型形成的规律及其美学、文化属性。青春世界的绚烂与丰富,青春在每个人成长中的独特性决定了青春电影必将作为华语地区重要的电影类型持续发展下去,继续讲述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

二、坐上热气球环游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坐上热气球环游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麦哲伦以后的环球之旅(论文提纲范文)

一、帆船时代
二、轮船时代
三、环球飞行
四、太空环球之旅
五、脑洞大开的环球旅行

(2)形塑国民: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研究(1905-192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江苏通俗教育的兴衰
    第一节 清末江苏通俗教育的兴起
        一、通俗教育纳入中央教育管理
        二、通俗教育列入江苏教育设施范畴
        三、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肇始
    第二节 民初通俗教育的建制与发展
        一、中央通俗教育行政机构的创立
        二、江苏通俗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三、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20年代江苏通俗教育的衰落
        一、江苏通俗教育的式微
        二、江苏平民教育如火如荼
        三、江苏民众教育统而代之
    小结
第二章 近代江苏教育团体的通俗教育实践
    第一节 展“鼓吹之力”的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
        一、伍达与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
        二、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的擘画
        三、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影响
    第二节 上海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实践运作
        一、研究会“征集意见”
        二、各方意见与认识分歧
        三、研究会的“意见之回应”
    第三节 江苏省教育会的通俗教育实践
        一、地方通俗教育事务中的角色
        二、具体而微的通俗教育实践
        三、教育会的终结及其影响
    第四节 江苏省教育会附设通俗教育研究会
        一、成立研究会的缘起
        二、研究会的年会决议案
        三、研究会的终结及影响
    小结
第三章 近代江苏通俗报刊与国民的观念塑造
    第一节 江苏通俗报刊、报人与读者
        一、清末江苏地区通俗报刊的兴办
        二、民国江苏地区通俗报刊的分化
        三、近代江苏地区通俗报人及其使命
        四、读者预期及现实分歧
    第二节 江苏通俗报刊与国家观念的培植
        一、“欲爱身家,先爱国家”
        二、“爱国的实事”在“尽本分”
        三、国家观念与民众阅读习惯
    第三节 “蝇能传疫”:江苏通俗报刊对卫生观念的普及
        一、“蝇头小事”: 清末民众对于苍蝇的认知
        二、“国民公敌”: 民国时期“蝇能传疫”观念的流传
        三、通俗报刊向苍蝇“宣战”
        四、对普及“蝇能传疫”观念的评价
    小结
第四章 近代江苏学校式通俗教育与国民常识的启蒙
    第一节 清末江苏简易识字学塾与国民常识启蒙
        一、简易识字学塾的创办背景
        二、简易识字学塾的开办及运作
        三、简易识字课本的国民常识书写
        四、简易识字学塾国民常识启蒙成效
    第二节 民初通俗教育学校与国民常识传播
        一、董景安与通俗教育学校的创办
        二、普及国民常识的“奇书”
        三、通俗教育学校的发展及其成效
    第三节 江苏通俗夜校与国民常识传授
        一、江苏通俗夜校的创办
        二、江苏通俗夜校的实践
        三、江苏通俗夜校的成效
    小结
第五章 近代江苏通俗教育馆与国民常识的普及
    第一节 江苏通俗教育馆的创建与推广
        一、江苏通俗教育馆的筹备及其定位
        二、江苏各级通俗教育馆的成立
        三、昙花一现的通俗教育馆联合会
    第二节 通俗教育馆的讲演与国民常识普及
        一、普及常识的讲演人才筹备
        二、通俗教育馆的馆内常识演示
        三、巡回讲演中的常识普及活动
        四、讲演中的国民常识选取标准
    第三节 通俗教育馆的展览与国民常识普及
        一、展览设置的缘起
        二、展览普及国民常识
        三、展览的娱乐性
    第四节 通俗教育馆的社会影响及其困境
        一、通俗教育馆的社会影响
        二、通俗教育馆面临的困境
    小结
第六章 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特征
        一、开全国通俗教育风气之先
        二、聚焦底层民众的启蒙之旅
        三、依凭媒介的广泛传播路径
        四、通俗教育实践推进的渐进性
    第二节 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建构民众的国家观念
        二、启蒙民众的国民意识
        三、普及民众的科学常识
    第三节 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的局限及原因
        一、通俗教育实践的局限性
        二、影响通俗教育实践成效的因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徐峥喜剧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概念”影响下的公路片
二、喜剧框架里的伦理叙事
三、女性作为配角的《男人帮》
四、徐峥喜剧的困境及未来趋向

(4)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智慧文库》;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趣味心理测试》;《灿烂的清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1.《智慧文库》介绍
    (二)维译汉
        1.《趣味心理测试》介绍
        2.《灿烂的清晨》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智慧文库》译文
    (二)维译汉
        1.《趣味心理测试》译文
        2.《灿烂的清晨》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智慧文库》原文
    (二)维译汉
        1.《趣味心理测试》原文
        2.《灿烂的清晨》原文
结语
致谢

(5)迪士尼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跨媒介改编叙事策略——以《阿拉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叙事结构:重组情节逻辑与细节填充
二、人物塑造:形象重新编码与性格逻辑重构
三、影像风格:非虚构视听语言构建奇观世界
结语

(6)创意的生成 ——巴斯特·基顿默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动作喜剧大师
    第一节 默片时代喜剧概述
    第二节 中产青年基顿从影始末
    第三节 动作喜剧开创者
第二章 电影艺术创意:银幕上的基顿电影实践
    第一节 追寻爱情的主题
    第二节 身体与道具的动作艺术
    第三节 特技景观的视觉表达
    第四节 对公路类型电影初探
第三章 美国文化写照:光影写意中产阶级社会
    第一节 中产阶级众生相
    第二节 社会变迁视野中女性身份转向
    第三节 热爱动物与中产阶级文化精神
    第四节 基顿“绅士青年”与卓别林“流浪汉”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基顿执导默片(共32部)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7)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反思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雷·布拉德伯里: 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家
    第二节 科幻小说: 一种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学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理论框架
第一章 雷·布拉德伯里的反思哲学
    第一节 理性中心主义: 布拉德伯里反思哲学的斗争对象
    第二节 想象力: 布拉德伯里反思哲学的斗争武器
    第三节 对话性: 布拉德伯里反思哲学的斗争策略
第二章 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宗教反思
    第一节 西方现代科幻小说的宗教基因
    第二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宗教现状批判
    第三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宗教愿景展望
第三章 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政治反思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政治批判传统
    第二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政治现状批判
    第三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政治愿景展望
第四章 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 世俗时代的文化焦灼
    第二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文化现状批判
    第三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文化愿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兴趣视角下科技创意主题乐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创新
        1.1.2 创意经济
        1.1.3 基于兴趣的创新
        1.1.4 休闲兴趣化
        1.1.5 兴趣:本文的切入点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科技旅游的研究
        2.1.1 国外科技旅游的研究
        2.1.2 国内科技旅游的研究
        2.1.3 国内外科技旅游研究评述
    2.2 国内外创意旅游的研究
    2.3 国内科技创意旅游发展所呈现的问题
    2.4 主题乐园的研究
3 科学兴趣的相关理论
    3.1 兴趣
        3.1.1 需要动机理论
        3.1.2 知情交融理论
    3.2 兴趣的发展机制
        3.2.1 兴趣的选择持续理论
        3.2.2 一种整体性的兴趣发展理论
        3.2.3 兴趣发展的四阶段说
    3.3 科学兴趣的心理学解释
4 探索性研究:科技主题乐园的创意原理
    4.1 一般原则
        4.1.1 兴趣·趣味
        4.1.2 可参与性
    4.2 市场定位
        4.2.1 市场细分
        4.2.2 选址
        4.2.3 主题
        4.2.4 规划分区
    4.3 思想来源(idea source)
        4.3.1 深度思考与演绎逻辑
        4.3.2 世界科技前沿
        4.3.3 科技时间:快乐形式与科技水平
        4.3.4 潜在需求
    4.4 可参与的技术
    4.5 去危险化
    4.6 刺激强度
    4.7 成功的类型
5 实证研究:郑州方特欢乐世界科技梦幻区
    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5.1.1 研究对象选择的依据
        5.1.2 选取对象的基本情况
    5.2 郑州方特欢乐世界科技创意项目介绍
    5.3 科技原理分析
        5.3.1 “飞越极限”科技原理分析
        5.3.2 体验者立场的揭露
        5.3.3 面向生产的科技旅游定义
        5.3.4 “恐龙危机”科技原理分析
        5.3.5 “恐龙危机”科学启示
    5.4 游客反馈分析
        5.4.1 资料来源
        5.4.2 资料处理方式
        5.4.3 资料编码和分析
        5.4.4 编码结果分析
    5.5 科技游乐项目设置目的讨论
    5.6 科技创意游乐园开发的建议
        5.6.1 仿像技术的广泛应用
        5.6.2 科技性与娱乐性并重的开发原则
        5.6.3 以旅游主体已有的相似知识经验为前提
        5.6.4 以旅游主体感悟到自身的体验为目标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现有研究的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后记

(9)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式理论视角下旅游新闻中隐喻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Objective of the Study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1.5 Structure of the Study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2.1 Relevant Studies on Metaphor
        2.1.1 Metaphor Studies Abroad
        2.1.2 Metaphor Studies at Home
    2.2 Relevant Studies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2.2.1 Metaphor Translation Studies Abroad
        2.2.2 Metaphor Translation Studies at Home
    2.3 Relevant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Tourism Texts
CHAPTER 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n Overview of LCCM Theory
        3.1.1 Lexical Representation
        3.1.2 Lexical Concept Integration
    3.2 Guidance of LCCM Theory to Metaphor Understanding
        3.2.1 Meaning-construction of Metaphor in LCCM Theory
        3.2.2 Factors Involved in Metaphor Understanding
    3.3 Metaphor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CCM Theory
        3.3.1 Macro Dimension: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3.3.2 Micro Dimension: Facilitation to Metaphor Understanding
CHAPTER Ⅳ ANALYSIS OF METAPHORS IN TRAVEL NEWS
    4.1 Identification of Metaphors in Travel News
        4.1.1 Research Design of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4.1.2 Travel News Corpus Building
        4.1.3 Conducting a Fuzzy Search via AntConc
        4.1.4 Identifying Metaphors with MIPVU
    4.2 Classification of Metaphors in Travel News
        4.2.1 Deliberate Metaphors
        4.2.2 Non-deliberate Metaphors
    4.3 Features of Deliberate Metaphors in Travel News
        4.3.1 Systematicity
        4.3.2 Cultural-uniqueness
        4.3.3 Novelty
        4.3.4 Communicativeness
CHAPTER Ⅴ TRANSLATION OF DELIBERATE METAPHORS IN TRAVELNEWS
    5.1 Two level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CCM Theory
    5.2 Equivalence Cases of Deliberate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Travel News
        5.2.1 Equivalence at the Lexical Level and Cognitive Level
        5.2.2 Partial Equivalence at the Lexical Level and Cognitive Level
        5.2.3 Non-equivalence at the Lexical Level and Cognitive Level
    5.3 Basic Criteria for Translating Deliberate Metaphors in Travel News
    5.4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Deliberate Metaphors in Travel News
        5.4.1 Retaining the Metaphorical Image
        5.4.2 Retaining the Metaphorical Image Plus Its Implications
        5.4.3 Substituting the Metaphorical Image
        5.4.4 Rephrasing the Metaphorical Image
CHAPTER Ⅵ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Web Links of Travel News in the Corpus
APPENDIX Ⅱ: ST and TT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1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概念界定
        1、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青春电影
        2、青春电影与青年电影
        3、青春电影与励志电影
        4、青春电影与成长电影
        5、青春电影概念辨析
第一章 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世界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青春电影的发轫:青春影像的崛起(1900——1933)
        二、青春电影的回归:冷遇沉寂后的勃发(1934——1970)
        三、青春电影的发展:个人化经验的投射(1971-1990)
        四、青春电影的成熟:多元表述的转向(1990至今)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生产
        一、类型萌芽:历史洪流下的青春表述(1930年代——1940年代)
        二、类型发展:理想主义青春时代(1950年代——1980年代)
        三、类型成熟(1990年代):困惑与反抗
        四、类型转向(21世纪后):怀旧与狂欢
第二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母题
        一、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
        二、渴求成长与拒绝成长
        三、青春暴力与死亡仪式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一、青春成长中的主体形象
        二、青春世界中的长者形象
        三、青春成长路上的“过客”群像
    第三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影像叙事
        一、青春中的现实记录式影像
        二、暴力下的残酷青春影像
        三、创伤里的浪漫怀旧影像
        四、青葱岁月里的“小清新”
    第四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模式
        一、华语青春的反经典叙事模式
        二、成长中的旅程式叙事模式
        三、淡化离合的散文式叙事
        四、多视角下的回忆叙事
第三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地域文化身份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
        一、家庭空间——残缺与出走
        二、校园空间——压抑与越轨
        三、公共空间——游荡与流浪
        四、生存空间——村镇与都市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地域文化身份建构
        一、个人化青春记忆的景观意象
        二、群体性青春怀旧的镜中之像
第四章 时代青春的美学追求及自我价值追寻
    第一节 以青春为入口的现实主义观照
        一、青春背后的现实图景
        二、写实主义美学观念的青春书写
    第二节 以青春为镜像的现代主义追求
        一、青春的漂泊与“异化”
        二、对存在与价值的追寻
    第三节 以青春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一、新时代的青春消费主义
        二、记忆拼贴与碎片化解构
        三、复制青春与青春复制
        四、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
第五章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亚文化表达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视野
        一、华语青春电影与青年亚文化
        二、讲述的权力背后——越轨者的思想
        三、影像维度的背后——抵抗仪式与“自恋式”表演
    第二节 女性文化的青春再现
        一、多元化的青春女性影像
        二、青春里女性的自我发现与建构
        三、成长中女性情感的坚守与蜕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坐上热气球环游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麦哲伦以后的环球之旅[J]. 骆新强.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2021(Z2)
  • [2]形塑国民:近代江苏通俗教育实践研究(1905-1929)[D]. 马春霞. 扬州大学, 2021
  • [3]徐峥喜剧论[J]. 张春. 艺术探索, 2020(05)
  • [4]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智慧文库》;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趣味心理测试》;《灿烂的清晨》[D]. 舍超逸. 新疆大学, 2020(07)
  • [5]迪士尼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跨媒介改编叙事策略——以《阿拉丁》为例[J]. 张晗,李胜利. 电影新作, 2019(06)
  • [6]创意的生成 ——巴斯特·基顿默片研究[D]. 田敬辉. 暨南大学, 2019(02)
  • [7]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反思性研究[D]. 刘义.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兴趣视角下科技创意主题乐园研究[D]. 韦惠芳.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7)
  • [9]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式理论视角下旅游新闻中隐喻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研究[D]. 王龙本.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7(01)
  • [1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D]. 周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乘坐热气球环游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