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准则(论文文献综述)
曾杉杉[1](2021)在《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发展着,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却无法与经济发展的高速相匹配。尤其是在草原地区,在人们开发利用的同时,也伴随着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以及土地沙化等问题的产生。但是草原系统是生态文明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广大牧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加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大事,而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时代要求下发挥着极大作用,是以制度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草原资源资产在我国是一种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西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但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畜牧有关产业对草原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得草原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如今,草原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草地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我们不得不开始寻求西北部地区新的发展模式,以缓解目前草地资源紧缺与牧民发展需求的矛盾。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新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将成为监督者,要求政府部门提高对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全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核心重点的内容为第二至第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即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在草原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产生的,另外又细分为四个视角其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以及简要介绍文章的行文思路。第二部分对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行了理论概述。主要解释该项审计的概念与目标、审计特征和审计重点内容,并阐述了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即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环境经济理论三种。第三部分是介绍H市实施的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五个问题。该部分首先介绍了H市草原资源的基本情况,其次阐述了H市审计局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以及组织方式,并描述了草原资产法律法规政策遵守执行审计、开发利用审计和保护审计的内容,最后发现H市开展该项审计工作存在草原保护与监督检查审计责任落实不到位、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审计数据采集效率低、草原"双权一制"工作审计整改成效不高、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可比性差以及部分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五个问题。第四部分是对H市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环境经济理论的分析思路,从审计制度不健全、审计力量薄弱、审计成果运用不具有强制性、审计评价指标缺乏统一的规范以及审计范围狭窄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实务现状,对该项目离任审计的实践水平进行评价。第五部分对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提出改进建议。该部分从推动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健全、审计资源安排,审计力量建设、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扩大审计范围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语。主要是为了总结全文内容并得出结论。
王颢[2](2021)在《议审计档案信息价值开发》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审计将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在介绍审计档案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审计档案信息价值,提出审计档案信息价值开发的策略:树立审计档案合作管理理念、加强审计档案法规标准建设和构建审计档案大数据开发平台。
张北[3](2020)在《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什么我们需要档案,为什么要耗费人力物力去保管档案,原因无疑是由于档案的本质做决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档案保存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加以利用,能够传承历史,也能够为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审计档案作为专业档案的一种,记录了审计业务的发展流程、审计结果、审计工作质量等众多审计信息。毫不夸张地说,审计档案是审计业务发展的基石。当前,审计信息化高速发展,而审计档案管理却成了信息化过程中的短板,迫切需要建立符合业务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本文从审计业务活动中存在的几大痛点和具体成因出发,针对审计业务本身建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审计档案管理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我们不应该割裂审计业务活动和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因为它们本就是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更好的为审计业务本身服务,审计档案的价值无从体现,将会弱化档案的功效,不利于档案的保存和档案工作本身的发展。本文拟运用理论阐述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现实考察与分析研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审计档案管理模式。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国家审计层面形成的审计档案的管理,而本文关注社会审计层面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另外本课题的研究,依托于档案学、审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审计档案管理的分析更加全面,有助于丰富包含审计档案的专业档案管理理论体系。调研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挖掘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工作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能够支持审计业务开展的新的审计档案管理模式,有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及进一步发展。
朱小青[4](2019)在《新时期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新时期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强化意识、完善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复合型人员队伍建设和创新服务模式等策略,为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谢舒婷[5](2019)在《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SD审计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实施“审计全覆盖”的大背景下,基层审计机关是全国审计系统的主力军,是国家审计的中坚力量,需与时俱进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应逐步探索建立审计业务科学的风险管理,力争降低审计业务风险不断促进国家审计职能的执行。本文以SD审计局为例,研究基层审计机关业务风险管理。基层审计机关业务风险贯穿于审计业务四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审计跟踪阶段。为此,本文首先识别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风险,然后引入在其他行业广泛应用的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方法对审计机关业务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审计业务问题进行分类管理,总结三类风险:操作风险、人才风险、质量风险,探索建立以FMEA业务风险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审计业务能力和系统性风险的持续优化,并针对三类业务风险应对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为基层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业务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许姝月[6](2018)在《S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目前一些城市已经率先开始探索地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并且在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常州、宿州、南宁等地。跟踪审计相较于传统的事后审计有很多优势,不但能够从根源上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而且能够动态监督建设项目整个进展过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因其规模大、范围广、周期长、资金多为财政拨款,因而成为了跟踪审计应用的重点领域。本文的研究对象S市,也积极地在一些关系重大民生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运用跟踪审计,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导致其审计质量较低。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所以,本文对S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的评价展开研究,从而找到造成质量较低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关的建议来有效的提高其审计质量。首先,进行评价时,在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S市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制来确定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并且通过MATLAB编程来完成计算,从而搭建出一个科学且适合S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评价的体系。之后,先对S市进行整体评价,接着引入真实案例S市L县农田水利项目“五小水利”工程跟踪审计进行验证,发现其质量控制的重点、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评价结果中的薄弱环节设计了问卷调查找到症结所在,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提升S市审计机关跟踪审计的整体质量,实现财政资金运用的效益最大化。
陈文迹[7](2018)在《云南省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经济新常态下,企业为了抓住机遇、求得生存和发展,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包括企业管理理念、流程、方法、文化等。其中,最为明显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变革,集中体现在强化风险管理和完善内部控制方面。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控制风险起着强有力的作用。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企业高层而言,审计档案不仅客观地记录了审计活动的过程,而且在其储存的内容中积累蕴含了一系列精炼的经营管理规律,是对企业以往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问题的高度归纳总结,并且结合企业实际给予了解决建议。因而它是经营管理者了解企业以往情况、研究有关生产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总结规律的历史性文献,是必需的参考资料。因此,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就体现得尤为重要。文章立足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研究,通过对某些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情况进行调查,以此分析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的研究现状,站在风险的角度,提出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本文正文共分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及其管理依据。较为全面解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及其相关事物,并介绍了国有企业内部档案管理的相关理论依据,具体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最后说明了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的原则和要求。四个原则分别为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全程管理原则,专(兼)职人员管理原则,前端控制原则。三个要求为真实、完整、有效、规范,关联性要求和安全性要求。第二部分:以云南省为例,对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现况进行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指出云南省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的优点。并且,站在风险的角度,重点提出目前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所存在问题,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内部审计档案质量得不到保证、内容具有局限性、存在安全隐患性等都是内部审计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加强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的措施。结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自身的特点,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措施。文章主要从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机构,完善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人员配置结构、提高专业人才素质,保证内部审计档案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提高内部审计档案内容的质量,加强内部审计档案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张羽[8](2018)在《AO信息化审计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C审计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交易日渐复杂、数据日渐繁多使得传统审计模式逐渐无法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需求,审计风险、审计效率、审计成本、审计质量等方面的弊端渐渐凸显出来,于是政府审计寻求一种新的审计模式,集AO、OA、OLA一体化的金审系统应运而生。AO建立在大数据背景下,将数据导入软件,由审计员编写语句,根据设定条件的不同筛选出疑点或根据同行业、历史数据识别出风险点,更好的体现出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在节省了人力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审计效率,另一方面数据库有海量数据可供分析比对,使抽样风险减少很多,同样也使得审计风险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减少很多,提高了审计质量。但我国目前仍没有一套标准的AO操作流程规范和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现有的流程优化也没有与OA、AO、OLA系统相结合,如何在操作过程中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以及保持独立性也是一个问题。基层审计机关在运用AO数据化审计系统方面仍不成熟,在人才、信息安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本文结合C审计局具体业务案例进行分析AO在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应用的不足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规范信息采集、建立矩阵式管理结构和标准的评价体系等可行性建议,让AO信息化审计更好的运用在政府机关,从而使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人力财力成本有所减少、审计质量有所提高、审计风险有所降低。
朱雅珊,马荣春[9](2017)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审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审计机关审计档案概况,分析国家审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新特征,建立审计档案开发利用的供给侧概念框架,并进行供需侧分析。结合审计工作实践,阐述审计档案开发利用供给侧价值实现方式,指出当前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指出审计档案在供给层次、质量、种类和开放等方面尚未与国家审计的新特征相匹配,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审计档案开发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王彪华[10](2016)在《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文中指出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基本建成。近年来,随着国家审计影响力不断提升,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作为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行为的国家审计准则,在国家审计服务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探索其变迁规律,可以丰富国家审计准则理论,拓宽国家审计准则的理论基础,也可为未来准则变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最高审计机关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路径依赖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变迁过程是对受托责任评价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体现了对绩效和责任的追求不断提高,适应了国家治理需求的变化。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以规范研究为基础,比较研究为支撑,建立起准则变迁的研究框架。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位和作用、发展变化、实践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这些文献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过程没有系统梳理,研究基础采用经济学较多,研究方法有限,侧重某一方面问题等不足。同时,为后续研究的需要,本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及作用、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形式等概念进行界定,对制度变迁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介绍了这两个理论在国家审计理论中的运用和发展情况。在构建国家审计准则变迁框架过程中,本文从供给、需求和均衡三个角度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供给方面包括供给成本和供给收益,需求方面从降低审计风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障工作权益需要三个方面,而国家审计准则均衡是一种不常见的偶然状态,不均衡是常态。在分析变迁过程中,本文从时间角度来看,将变迁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对每个阶段准则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各个阶段准则特点进行归纳;从内容角度上看,主要从一般准则、审计证据、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方案、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报告六个方面,对各部分在准则体系中的地位和主要内容分析介绍基础上,比较其在各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并归纳出变迁特点。本文对变迁过程运用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发现,审计机关作为变迁主体,具有节约制度变迁成本、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准则的需要和体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特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具有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路径依赖性强、与国际接轨和趋同等特点。在国际比较中,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审计组织和美国,在对其准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概括、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变迁特点等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审计独立性在国家审计准则中始终是强调的重点,注意强调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兼容性,在制定方向的选择上各有利弊等启示,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准则变迁影响因素来看,本文将其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在内部动力方面,变迁主体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在对国家审计及其准则认识的不断提高,采用学术关注度作为替代变量,发现学术关注度与国家审计准则变迁过程密切相关:审计目标的演变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在国家审计的各层次目标中,现实目标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现实目标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在外部动力方面,审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审计实践,都对准则变迁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随着技术方法的进步,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及时作出调整,应对信息化的挑战,为实践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审计的互动发展中,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国家审计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规范化,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吸收了他们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在准则变迁效果检验中,本文采用了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在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分析中,以1996年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为样本,通过对43份检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审计准则变迁各阶段对比,发现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影响明显;在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分析中,以1993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统计数据为样本,发现准则变迁对审计成果利用、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审计机关审计(调查)单位数等指标影响明显。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需要适应环境变化、促进审计工作发展,在突出依法审计、保障审计独立性、规范成果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在服务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从构建行为规范体系、推动责任政府建立、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有独特的实现路径,但在结构设计上和实践运行中还存在不足。在新常态下,随着国家治理需求,审计目标的调整,审计实践的探索发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等,都需要国家审计准则及时跟进。对于未来国家审计准则的发展,既要国家治理引领,凸显中国国家审计特色,又要合理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国家审计准则运行情况跟踪评价机制,掌握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程度,并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变迁方式。
二、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准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准则(论文提纲范文)
(1)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 |
1.2.3 关于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
1.2.4 关于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框架 |
2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概述 |
2.1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及目标 |
2.1.1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 |
2.1.2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 |
2.2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征 |
2.2.1 审计对象具有地域性 |
2.2.2 审计项目具有长期性 |
2.2.3 评价标准具有复杂性 |
2.2.4 审计执行具有强制性 |
2.3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
2.3.1 草原生态状况变化情况审计 |
2.3.2 草畜平衡制度实施效果审计 |
2.3.3 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情况审计 |
2.3.4 草原保护监督检查情况审计 |
2.4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基础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4.3 环境经济学理论 |
3 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分析 |
3.1 H市草原资源基本情况 |
3.1.1 草原资源面积动态情况 |
3.1.2 草原资源类型空间分布情况 |
3.1.3 草原资源退化、沙化、盐渍化情况 |
3.2 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组织基本情况 |
3.2.1 审计组织结构 |
3.2.2 审计人员配备 |
3.2.3 审计组织方式 |
3.3 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 |
3.3.1 草原资源资产法律法规政策遵守执行审计 |
3.3.2 草原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审计 |
3.3.3 草原资源资产保护审计 |
3.4 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3.4.1 草原保护与监督检查审计责任落实不到位 |
3.4.2 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审计数据采集效率低 |
3.4.3 草原“双权一制”工作审计整改成效不高 |
3.4.4 草原资源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可比性差 |
3.4.5 部分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 |
4 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不健全 |
4.1.1 法律法规制定不完善 |
4.1.2 审计规范可操作性差 |
4.2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力量薄弱 |
4.2.1 审计人员缺乏草原审计相关经验 |
4.2.2 审计小组没有充分利用外部专家工作资源 |
4.2.3 审计资源供给在领导干部任期制下难以保持平衡水平 |
4.3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果运用不具有强制性 |
4.3.1 未建立明确的追责机制 |
4.3.2 没有建立审计结果公告机制 |
4.3.3 缺乏对审计成果运用的监督处罚机制 |
4.4 多地区草原资源资产离任评价指标未形成统一的规范 |
4.4.1 不同地区草原资源发展情况差别明显 |
4.4.2 多地区草原资源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尚未形成共识 |
4.4.3 草原资源审计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设定依据不足 |
4.5 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狭窄 |
4.5.1 对“先审后离”制度执行不重视 |
4.5.2 没有考虑草原保护与建设规划审计 |
4.5.3 审计内容偏重财务收支和合规性审计 |
5 改进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措施 |
5.1 推动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制度健全完善 |
5.1.1 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 |
5.1.2 完善配套措施,形成完备的审计操作指南 |
5.2 科学安排审计资源,加强审计力量建设 |
5.2.1 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
5.2.2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引入动态更新的专家数据库 |
5.2.3 增强审计资源安排的科学性 |
5.3 完善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 |
5.3.1 建立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档案管理机制 |
5.3.2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
5.3.3 建立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披露制度 |
5.4 运用数据分析构建合理规范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
5.4.1 确定规范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的选取原则 |
5.4.2 指标评价结合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
5.5 结合绩效审计,促进审计范围全覆盖 |
5.5.1 明确审计工作“全覆盖”要求 |
5.5.2 加强对“先审后离”政策执行重要性的认识 |
5.5.3 利用绩效审计工作,注重政策执行有效性审计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议审计档案信息价值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计档案内涵及特点分析 |
(一)审计档案的内涵 |
(二)审计档案的特点 |
二、审计档案信息价值分析 |
(一)审计档案的政治价值 |
(二)审计档案的经济价值 |
(三)审计档案的科学文化价值 |
三、审计档案信息价值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审计档案开发理念相对滞后 |
(二)审计档案管理规范性比较差 |
(三)审计档案开发技术应用较保守 |
四、审计档案信息价值开发的策略 |
(一)树立审计档案合作管理理念 |
(二)加强审计档案法规标准建设 |
(三)构建审计档案大数据开发平台 |
(3)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目的 |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国内外研究状况总结 |
0.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0.3.1 理论意义 |
0.3.2 现实意义 |
0.3.3 研究方法 |
0.4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0.4.1 研究特色 |
0.4.2 创新之处 |
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的内容与特点 |
1.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定义 |
1.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内容 |
1.2.1 立项阶段审计文件 |
1.2.2 准备阶段审计文件 |
1.2.3 实施阶段审计文件 |
1.2.4 完成阶段审计文件 |
1.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的特点 |
1.3.1 专业性 |
1.3.2 合法性 |
1.3.3 连贯性 |
1.3.4 程序性 |
1.3.5 系统性 |
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痛点及其成因分析 |
2.1 审计业务痛点 |
2.1.1 信息不对称 |
2.1.2 审计业务质量内部控制不完善 |
2.1.3 存在隐瞒披露甚至协同舞弊行为 |
2.1.4 连续审计存在问题 |
2.1.5 审计档案诉讼证明功能受限 |
2.2 成因分析 |
2.2.1 审计权限受限制 |
2.2.2 程序执行不到位 |
2.2.3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缺失,流动性大 |
2.2.4 与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不配套 |
2.2.5 审计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
3 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设计 |
3.1 模式构成要素 |
3.1.1 会计师事务所 |
3.1.2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
3.1.3 审计档案 |
3.1.4 审计档案使用者 |
3.2 模式结构 |
3.2.1 硬件层 |
3.2.2 数据层 |
3.2.3 功能层 |
3.2.4 交互层 |
3.3 模式运行方式 |
3.3.1 硬件层-数据层交互 |
3.3.2 数据层-功能层交互 |
3.3.3 功能层-交互层交互 |
3.4 模式的优势 |
3.4.1 数据收集分析消除信息不对称 |
3.4.2 及时归档提高内控质量 |
3.4.3 在线协作发现和防止舞弊 |
3.4.4 完整保存保障审计连续性 |
3.4.5 准确记录增强诉讼证明力 |
4 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
4.1 加强技术支持,保证审计程序执行到位 |
4.1.1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
4.1.2 信息安全技术 |
4.2 提高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
4.2.1 聘用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
4.2.2 重视员工档案、审计、计算机三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 |
4.3 提高共享程度 |
4.3.1 建立行业数据库 |
4.3.2 提高内部的共享程度 |
4.4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审计业务质量 |
4.4.1 强化审计人员档案收集保管意识 |
4.4.2 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参与感和荣誉感 |
4.5 加强业务质量内部控制 |
4.5.1 保证档案收集真实完整 |
4.5.2 保证程序逻辑的正确性 |
4.5.3 重视系统安全和访问权限 |
4.6 开发利用审计档案,提升审计水平 |
4.6.1 整理归纳优秀审计成果,为其他审计项目提供借鉴 |
4.6.2 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事后检查提高审计质量 |
4.6.3 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证据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新时期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问题 |
2 强化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意识 |
3 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体系 |
4 加强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
5 建设复合型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
6 创新服务模式 |
(5)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SD审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风险管理理论 |
2.1.2 国家治理理论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2.1.4 潜在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法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基层审计机关概况 |
3.2 SD审计局介绍 |
4 案例分析 |
4.1 SD审计局业务风险识别 |
4.1.1 审计准备阶段风险识别 |
4.1.2 审计实施阶段的风险识别 |
4.1.3 审计报告阶段的风险识别 |
4.1.4 审计跟踪阶段的风险识别 |
4.2 SD审计局业务风险评估—基于FMEA的业务风险分析框架 |
4.3 SD局审计局业务风险应对 |
4.3.1 操作风险的应对策略 |
4.3.2 人才风险的应对策略 |
4.3.3 质量风险的应对策略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S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跟踪审计含义和形成过程的研究 |
1.2.2 关于跟踪审计工作方案及程序的研究 |
1.2.3 关于审计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 |
1.2.4 各国关于审计质量评价方面办法和制度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S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评价的主体和对象 |
2.2 S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2.1 设计各层指标的依据 |
2.2.2 具体指标的确定 |
2.2.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
2.2.4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 |
2.3 S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整体评价 |
2.4 S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
2.4.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
2.4.2 项目跟踪审计实际情况 |
2.4.3 项目跟踪审计取得成果 |
2.4.4 项目跟踪审计评价结果 |
3 S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的问题调查及原因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1.2 问卷统计与分析 |
3.2 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3.2.1 跟踪审计力量薄弱 |
3.2.2 审计成果利用效果不佳 |
3.2.3 对审计复核工作重视不足 |
3.2.4 跟踪审计风险评估存在不足 |
3.2.5 跟踪审计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 |
4 提升S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的对策分析 |
4.1 强化跟踪审计队伍建设 |
4.2 多渠道提升跟踪审计成果转化 |
4.3 重视审计审理工作 |
4.4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检查风险评估 |
4.5 加强跟踪审计制度建设 |
5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云南省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1.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 |
2.刊登文献的期刊分布以及学位论文的单位分布 |
3.研究内容分布 |
(三)研究的意义 |
1.为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2.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
3.有利于企业规避和控制风险 |
4.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3.跨学科交叉研究法 |
(五)创新点 |
二、云南省国有企业审计档案及其管理依据 |
(一)相关概念 |
1.国有企业审计档案 |
2.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 |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 |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
2.质量管理体系 |
(三)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原则和要求 |
1.管理原则 |
2.管理要求 |
三、云南省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
(一)云南省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概况 |
1.审计档案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
2.档案管理人员职责 |
3.档案制度建设 |
4.从业人员 |
5.业务开展 |
(二)云南省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的优点 |
(三)云南省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
1.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机构不健全 |
2.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
3.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 |
4.内部审计档案质量得不到保证 |
5.内部审计档案内容具有局限性 |
6.内部审计档案存在安全隐患 |
四、加强云南省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的措施 |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机构 |
(二)完善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 |
1.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 |
2.建立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 |
(三)完善人员配置结构、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
1.人员配置合理化 |
2.防止审计人才的流失 |
(四)保证内部审计档案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 |
1.业务开展前充分调研 |
2.取证过程严格按审计业务步骤进行 |
3.运用审计方法 |
4.及时跟进审计进度 |
(五)提高内部审计档案内容的质量 |
1.审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运营审计发展 |
2.加强审计发现的针对性和深入性 |
3.增强审计建议指导性 |
(六)加强内部审计档案安全管理 |
1.改善硬件条件 |
2.加强软件安全管理 |
附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AO信息化审计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C审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基本理论 |
2.2.1 变革管理理论 |
2.2.2 信息化生产力理论 |
第三章 C审计局AO信息化审计应用现状 |
3.1 C审计局AO信息化配置情况 |
3.1.1 组织结构与职能 |
3.1.2 人员情况 |
3.2 C审计局AO信息化审计应用概况 |
3.2.1 审计计划阶段的应用 |
3.2.2 审计实施阶段的应用 |
3.2.3 审计完成阶段的应用 |
3.3 AO信息化应用案例 |
3.3.1 运用房产管理信息系统效验房地产开发项目税收征缴情况的计算机审计方法案例 |
3.3.2 案例说明与分析 |
第四章 C审计局AO信息化审计应用不足及原因 |
4.1 AO信息化审计应用的不足 |
4.1.1 配置不足 |
4.1.2 计划阶段的不足 |
4.1.3 实施阶段的不足 |
4.1.4 完成阶段的不足 |
4.2 AO信息化审计系统应用不足的原因 |
4.2.1 配置的不完善 |
4.2.2 应用水平及经验有限 |
第五章 AO信息化审计应用的改进建议 |
5.1 完善相关配置 |
5.1.1 准则方面 |
5.1.2 人员方面 |
5.2 审计计划阶段的改进建议 |
5.2.1 加速并规范会计信息化 |
5.2.2 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 |
5.3 审计实施阶段的改进建议 |
5.3.1 利用他人工作 |
5.3.2 建立统一操作平台 |
5.3.3 创新数据分析方法 |
5.3.4 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测试 |
5.4 审计完成阶段的改进建议 |
5.4.1 建立量化与非量化指标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 |
5.4.2 加强资源共享 |
5.4.3 加速现代综合审计模式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审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审计机关审计档案概况 |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国家审计的新特征 |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审计档案相关概念内涵 |
3.1 审计档案自然产品 |
3.2 审计档案衍生产品 |
4 审计档案开发利用的供需侧分析 |
5 审计档案开发利用供给侧价值实现方式 |
5.1 审计档案开发利用内部价值 |
5.1.1 审计档案是教育培训、自主学习的“活教材” |
5.1.2 审计档案是理论研究、提升审计成果和审计宣传的“活素材” |
5.1.3 审计档案是审前调查、审前培训的“活参考” |
5.1.4 审计档案是检查审计质量、考核审计业绩的“活依据” |
5.2 审计档案开发利用的外部价值 |
5.2.1 审计档案是纪检、司法机关查办案件的“活线索” |
5.2.2 审计档案是政府科学施政、决策管理的“活参谋” |
6 审计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6.1 审计档案产品的层次与国家审计的功能定位不适应 |
6.2 审计档案产品的质量与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不匹配 |
6.3 审计档案产品的种类与大数据审计的发展尚未衔接 |
6.4 审计档案产品的对外开放与公众期望存在差距 |
7 加强审计档案开发利用的建议 |
7.1 完善制度顶层设计, 激发审计档案开发利用活力 |
7.2 创新思路方法, 拓宽审计档案开发利用形式 |
7.3 加强软硬件建设, 夯实审计档案开发利用基础 |
7.4 提升管理水平, 丰富审计档案开发利用资源 |
7.5 积极探索审计档案信息公开 |
(10)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结构 |
1.3.2 逻辑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能的创新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及作用 |
2.1.1.1 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义 |
2.1.1.2 国家审计准则的特点 |
2.1.1.3 国家审计准则的地位 |
2.1.1.4 国家审计准则的作用 |
2.1.2 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形式 |
2.1.2.1 国家审计准则是一种制度安排 |
2.1.2.2 制度变迁的概念 |
2.1.2.3 制度变迁的方式 |
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1 诺斯的学术思想 |
2.2.2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框架 |
2.2.3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 |
2.2.4 其他制度变迁理论 |
2.2.5 制度变迁理论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 |
2.3 国家治理理论 |
2.3.1 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2 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3 国家治理理论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 |
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和特征分析 |
3.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 |
3.1.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供给分析 |
3.1.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分析 |
3.1.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均衡分析 |
3.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历程及特点 |
3.2.1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演进历程和各阶段特点 |
3.2.1.1 萌芽阶段(1983年至1995年) |
3.2.1.2 探索阶段(1996年至1999年) |
3.2.1.3 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 |
3.2.1.4 完善阶段(2011年之后) |
3.2.2 国家审计准则主要内容的变化情况和特点分析 |
3.2.2.1 一般准则 |
3.2.2.2 审计证据准则 |
3.2.2.3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准则 |
3.2.2.4 审计方案准则 |
3.2.2.5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
3.2.2.6 审计报告准则 |
3.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特征 |
3.3.1 以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 |
3.3.2 采用渐进式变迁方式 |
3.3.3 路径依赖性强 |
3.3.4 注重与国际接轨和趋同 |
4 世界审计组织和美国审计准则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世界审计组织国际准则变迁及特点 |
4.1.1 现行准则基本概况 |
4.1.2 准则变迁过程及原因 |
4.1.3 准则变迁的特点分析 |
4.2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变迁及特点 |
4.2.1 现行准则基本概况 |
4.2.2 准则变迁过程及原因 |
4.2.3 准则变迁的特点分析 |
4.3 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启示 |
5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内部动力 |
5.1.1 变迁主体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的作用 |
5.1.1.1 审计准则认识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1.1.2 审计实践认识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1.2 审计目标的变化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 |
5.1.2.1 国家审计目标的不断演进 |
5.1.2.2 审计目标演进对审计准则的引领作用 |
5.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外部动力 |
5.2.1 审计实践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1.1 国家审计准则萌芽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1.2 国家审计准则探索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1.3 国家审计准则发展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2 技术方法进步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2.1 相关技术方法的进步 |
5.2.2.2 对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3 财政体制改革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3.1 国家审计准则在财政体制和国家审计发展中的互动作用 |
5.2.3.2 财政体制改革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4 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规范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4.1 会计准则的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4.2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6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效果分析 |
6.1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总体效果评价 |
6.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研究 |
6.2.1 国家审计准则与审计项目质量的关系 |
6.2.1.1 审计项目质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
6.2.1.2 国家审计准则中的审计项目质量 |
6.2.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研究——以1996年至2011年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为例 |
6.2.2.1 样本选择 |
6.2.2.2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
6.2.2.3 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分析 |
6.3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的影响研究 |
6.3.1 国家审计准则与审计结果的关系 |
6.3.1.1 审计结果的涵义 |
6.3.1.2 国家审计准则中审计结果披露的变化 |
6.3.1.3 准则中披露方式变化产生的影响分析 |
6.3.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分析——以1993年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统计数据为例 |
6.3.2.1 准则变化对审计结果影响的理论分析 |
6.3.2.2 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影响的实证检验 |
7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分析和改进策略 |
7.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7.1.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分析 |
7.1.1.1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的特点 |
7.1.1.2 新准则在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中的路径选择 |
7.1.2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2.1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 |
7.1.2.2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足 |
7.2 新常态下影响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实因素 |
7.2.1 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准则提出的新要求 |
7.2.2 审计目标调整对国家审计准则的挑战 |
7.2.3 审计实践探索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 |
7.2.4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对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 |
7.2.5 计算机技术新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 |
7.2.6 其他因素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
7.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未来改进策略 |
7.3.1 以国家治理引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 |
7.3.2 凸显中国特色并合理借鉴先进经验 |
7.3.3 探索建立国家审计准则运行情况跟踪评价机制 |
7.3.4 选择最优的国家审计准则变迁方式 |
8 结论与局限性 |
8.1 研究结论 |
8.1.1 最高审计机关在准则变迁中发挥主导作用 |
8.1.2 准则变迁过程体现了对绩效和责任的追求不断提高 |
8.1.3 准则变迁结果推动了国家治理发展 |
8.2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准则(论文参考文献)
- [1]H市领导干部草原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讨[D]. 曾杉杉.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议审计档案信息价值开发[J]. 王颢. 北京档案, 2021(01)
- [3]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D]. 张北. 辽宁大学, 2020(01)
- [4]新时期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探析[J]. 朱小青. 档案管理, 2019(05)
- [5]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SD审计局为例[D]. 谢舒婷. 暨南大学, 2019(02)
- [6]S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评价研究[D]. 许姝月. 云南大学, 2018(01)
- [7]云南省国有企业审计档案管理研究[D]. 陈文迹. 云南大学, 2018(01)
- [8]AO信息化审计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C审计局为例[D]. 张羽. 云南大学, 2018(01)
-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审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朱雅珊,马荣春. 档案学研究, 2017(04)
- [10]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D]. 王彪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