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抗洪灾后重建,加快淮河治理步伐

淮河抗洪灾后重建,加快淮河治理步伐

一、淮河大水·灾后重建 加快治淮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肖幼[1](2020)在《70载治淮 从多灾到安澜的嬗变》文中研究说明淮河是我国最重要的大河之一,淮河流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淮河治理的新纪元,经过70年的持续治理,极大地改变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水利面貌,为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回顾了70年治淮的光辉历程,梳理了治淮重点工程及其发挥的效益,总结了70年淮河治理过程中取得的显着成效、效益以及经验,并对下一步淮河防汛抗旱工作作出展望,为今后淮河流域治理提供参考。

谢忠强[2](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吕振霖[3](2010)在《科学的决策 伟大的实践》文中提出江苏地处淮河流域下游,境内淮河流域面积6.53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24.46%,占全省面积的63.65%,是淮河入江入海的"洪水走廊"。从黄河夺淮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百年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这

赵树丛[4](2010)在《推进治淮伟业 加快安徽崛起——2003年以来安徽省治淮工作回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其中流经安徽430公里,境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第一条有计划、全面治理的大河。转瞬一个甲子,在治淮的艰辛历程中,安徽始终是治淮建设的主战场,

吕振霖[5](2010)在《科学的决策 伟大的实践——江苏省治淮60年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江苏地处淮河流域下游,境内淮河流域面积6.53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24.46%,占全省面积的63.65%,是淮河入江入海的"洪水走廊"。从黄河夺淮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百年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

吕振霖[6](2010)在《科学的决策 伟大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江苏地处淮河流域下游,境内淮河流域面积6.53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24.46%,占全省面积的63.65%,是淮河入江入海的“洪水走廊”。从黄河夺淮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百年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这一地区恶劣生产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7](2009)在《关于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咨询评估报告(摘登)》文中指出一、流域概况及特点淮河流域面积27万km2,由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组成,分别为19万km2和8万km2,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地和能源基地。由于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系统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经常发生暴雨洪水。流域平原广阔,地

纪冰[8](2008)在《积极实践 勇于创新 努力开创安徽治淮工作新局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淮河一场大水,给安徽沿淮地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大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心系淮河流域人民,作出决策,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原定2010年完成的治淮计划,治淮迎来了历史上第三次高潮。

王晓平[9](2008)在《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如期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访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文中提出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要求在2007年底基本完成骨干工程建

矫勇[10](2007)在《在2007年淮河抗洪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指出2007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总精心部署、果断决策,沿淮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密切协作、依法防控,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夺取了淮河防汛抗洪工作的全面胜利。

二、淮河大水·灾后重建 加快治淮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淮河大水·灾后重建 加快治淮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70载治淮 从多灾到安澜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1 70年光辉治淮历程
2 治淮重点工程及其运用实践和效益
    2.1 治淮重点工程
        2.1.1 淮河水系
        2.1.2 沂沭泗河水系
    2.2 治淮工程运用实践及效益
3 70年治淮成就辉煌
4 70年治淮经验珍贵
5 70年治淮效益显着
6 工作展望

(2)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3)科学的决策 伟大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回顾
二、辉煌成就
    (一) 建成了较高标准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二) 建成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
    (三) 建成了跨流域调度的水资源工程体系。
    (四) 建成了水利工程科学调度、安全运行的管理体系。
三、基本经验
    (一) 党和政府的领导, 是60年治淮发展的主要保证。
    (二) 科学规划的引领, 是60年治淮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 坚持改革的创新, 是60年治淮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 人民群众的参与, 是60年治淮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发展展望
    (一) 基本思路。
    (二) 主要目标。
    (三) 重点任务。
    (四) 保障措施。

(5)科学的决策 伟大的实践——江苏省治淮60年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回顾
二、辉煌成就
    (一) 建成了较高标准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二) 建成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
    (三) 建成了跨流域调度的水资源工程体系
    (四) 建成了水利工程科学调度、安全运行的管理体系
三、基本经验
    (一) 党和政府的领导, 是60年治淮发展的主要保证
    (二) 科学规划的引领, 是60年治淮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 坚持改革的创新, 是60年治淮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 人民群众的参与, 是60年治淮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发展展望
    (一) 基本思路
    (二) 主要目标
    (三) 重点任务
    (四) 保障措施

(7)关于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咨询评估报告(摘登)(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域概况及特点
二、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实施情况
    1. 任务目标
    2. 建设项目及内容
    3. 建设进展情况
    4. 项目建设管理
    5. 工程占地移民
    6. 工程投资
三、工程防御2003年、2007年洪水效果分析
    1. 总体减灾效益
    2. 工程直接效果
四、治淮19项工程完成后的防洪形势
    1. 淮河上游防洪形势
    2. 淮河中游防洪形势
    3. 淮河下游防洪形势
    4. 沂沭泗河水系防洪形势
    5. 面上除涝形势
    6. 流域管理情况
五、进一步完善淮河治理的意见
    1. 淮河上游增加拦蓄能力
    2. 淮河中游开展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 扩大干流河道行洪能力
    3. 淮河下游提高洪泽湖的防洪标准, 巩固扩大下游入江入海能力
    4. 治理平原易涝洼地及中小河流
    5. 沂沭泗河防洪除涝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6. 加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

四、淮河大水·灾后重建 加快治淮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70载治淮 从多灾到安澜的嬗变[J]. 肖幼. 中国防汛抗旱, 2020(08)
  • [2]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3]科学的决策 伟大的实践[J]. 吕振霖. 江苏水利, 2010(10)
  • [4]推进治淮伟业 加快安徽崛起——2003年以来安徽省治淮工作回眸[J]. 赵树丛. 治淮, 2010(10)
  • [5]科学的决策 伟大的实践——江苏省治淮60年的回顾与展望[J]. 吕振霖. 治淮, 2010(10)
  • [6]科学的决策 伟大的实践[N]. 吕振霖. 新华日报, 2010
  • [7]关于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咨询评估报告(摘登)[J].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中国水利, 2009(12)
  • [8]积极实践 勇于创新 努力开创安徽治淮工作新局面[J]. 纪冰. 治淮, 2008(03)
  • [9]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如期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访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J]. 王晓平. 中国水利, 2008(04)
  • [10]在2007年淮河抗洪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 矫勇. 治淮, 2007(12)

标签:;  ;  

淮河抗洪灾后重建,加快淮河治理步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