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狼”共舞——杭州中式快餐业发展的营销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刚[1](2012)在《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鼓浪屿商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于旅游休闲需求的日益增强,城镇型风景区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以鼓浪屿为例,近几年来鼓浪屿游玩的游客量已远远超过景区最大游客接待容量。鼓浪屿目前正在开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但游客量的持续增长带来了鼓浪屿商业的迅猛发展,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岛上各类商铺渐有遍布全岛之势,鼓浪屿慢慢变成了一个热闹喧哗的集市。这种商业化、城市化的倾向,导致鼓浪屿的美感急剧下降,给鼓浪屿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带来极大破坏。因此在目前鼓浪屿申遗的大背景下,鼓浪屿的商业该如何发展,是本论文所关注的课题。论文首先全面阐释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保护与利用的思想与方法,进而总结出文化遗产保护对遗产地商业的发展有高保护性、文化性的要求。其次分析并总结了鼓浪屿商业发展历程,即起步、繁荣、稳定、无序、管控五个阶段。再次是展开对鼓浪屿现状商业发展的调查,主要是对街道商铺用途的统计调查、对商业业态的调查、对商业空间分布的调查、对商业经营行为及商业经营空间的调查、商业活动对居住环境影响的调查,发现鼓浪屿商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对鼓浪屿商业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鼓浪屿未来商业发展的思路,并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即价值观念的矫正、制度先行、规划调控、规范引导、社会监护等,以期能为申遗即将开展的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其他历史城镇型风景区商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
赵永杰[2](2011)在《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态能力理论是在动荡复杂的竞争条件下,为解决企业持续发展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战略前沿。处于经济转型、技术变革、全球竞争、产业升级交错过程中的当代中国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环境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不断地开发和培育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动态能力已成为未来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动态能力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的探讨,其中动态能力形成机制的研究是动态能力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是动态能力理论能否有效指导企业开发和提升动态能力的关键。现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组织内部视角,主要观点包括:动态能力的形成是由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位势和历史发展路径所决定的;学习机制引导与塑造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即为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动态能力形成过程即为企业形成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的过程等。二是环境视角,主要是从“本地生产系统”的角度考察企业动态能力和环境影响因素的关系,源于一些学者从网络嵌入性视角考察企业动态能力的尝试。近年来,上述两种观点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如一些学者提出动态能力生成的自组织理论,把动态能力的形成视为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自组织过程。但是总体上看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现有的分析框架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因此不能较为全面地解释动态能力的本质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与外部能力来适应快速变动环境的能力”,研究其生成机理应该体现这一内外结合的特征。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他们介于市场与企业组织之间,是信息的集中者和决策的制定者,只有他们才能凭借其独特的地位和企业家精神,根据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筛选、组合、重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但是现有对动态能力生成过程的研究中普遍存在企业家缺位现象,这一状况妨碍了人们对动态能力生成过程认识的深化。系统动力学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本质上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强调系统思考的研究模式和分析方法。本文认为缺少系统的研究视角是造成动态能力现有研究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尝试引入这一分析视角,在一个系统思考的框架内深入探讨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目的在于打开动态能力生成的“黑箱”,为破解企业能力演化中的两难困境,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是提出动态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动态能力理论是对核心能力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它产生于动荡复杂的竞争条件下,以增强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为目的,聚焦于核心刚性的克服,被认为是动态环境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是以往对动态能力的分析主要将其界定为一种持续的战略变革能力或改变惯例的惯例,虽然强调其动态性,但是却不具有直接可考查性,因而不能很好地解释其形成的过程,无法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实践。组织即兴概念的引入使得我们可以用可考核的具体指标考查企业的组织即兴水平,并据此推断其动态能力,因此为动态能力生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本文首先从系统演进的视角提出一个由“企业家精神-组织即兴-动态能力”构成的动态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从而从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角度解释了动态能力的生成过程。二是分析动态能力生成的内在机理。在上述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以快速战略调整能力和快速战略执行能力作为两个可考核的具体指标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组织即兴水平,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描述了动态能力生成的系统动力机制。在本文提出的动态能力生成的理论框架中,动态能力的生成过程是由战略期间快速战略调整能力、运营期间快速战略执行能力两个增强环路构成的。增强环路有两种行为方式:要么是恶性循环,要么是良性循环。具体表现为恶性循环还是良性循环取决于环路的触发方式。系统思考发现:企业家精神是上述系统中系统要素的激活机制,也是系统结构中的“高杠杆解”。本文界定了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的企业家精神,进而对三个层面企业家精神激活系统要素、催生动态能力的内在机理展开具体分析,使本文的理论框架建立在科学的逻辑基础之上。三是分析动态能力生成的控制机理。由于过程悖论的存在,研究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不仅需要考虑动力来源,还要研究控制机理。本研究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揭示了过程悖论产生的内在机理,为更深入认识过程悖论和动态能力的控制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调整时点的识别机制,为破解过程悖和分析动态能力控制机理提出思路。四是提出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动态能力策略本部分属于对策性研究,深入探讨了通过企业家精神培育促进动态能力生成的动态能力构建策略,为企业动态能力的开发和提升提供指导和借鉴。首先从系统协同的视角构建了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分析框架,然后深入分析了个体层面企业家精神的来源、企业家精神的扩散机理和动态传承机制。五是运用比较案例研究方法对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通过对苹果公司、丰田汽车公司、联想集团、海尔集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五个典型企业的案例考察,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并且对本研究获得的重要结论做出总结,阐述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之所在,分析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在一个系统思考的框架内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生成与控制机理。企业动态能力的生成过程是一个能力与环境不断匹配的过程,具有动态复杂系统的特征。本文将系统动力学方法运用于动态能力生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由关系链条“企业家精神-组织即兴-动态能力”构成的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动态能力的生成和控制机理,以打开动态能力生成的“黑箱”,破解企业能力演化中的两难困境,丰富和推进了动态能力的理论研究进展。二是将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结合起来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重新配置内外部能力来适应快速变动环境的能力”,只有将企业内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认识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深入理解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然而现有对动态能力的研究缺少内外部结合的视角,导致对动态能力的生成缺少系统性认识。系统思考发现:企业家精神是动态能力生成过程中系统要素的激活机制。本文尝试以企业家精神为分析起点,将个体、组织和社会网络三个层面结合起来,系统地解析其激活系统要素、促进动态能力的生成的内在机理。三是提出了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动态能力策略。本文从系统协同的视角构建了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分析框架,然后深入分析了企业家精神的来源、扩散机理和动态传承机制,为企业动态能力培育和提升提出了一条可操作性路径。
邱功胜[3](2011)在《百度烧烤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休闲餐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休闲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前提下,百度烧烤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型餐饮企业发展起来。从百度烧烤的发展轨迹来看,其延续了我国饮业中较为常见的运营模式——连锁经营。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其定位的准确和市场切入时间较好,从而迅速扩张。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百度烧烤的营销策略展开的。在对连锁餐饮企业的运营模式分析了解烧烤行业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百度烧烤进行连锁经营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会和威胁,明确其市场定位并进行市场细分,最后研究得到了百度烧烤的营销策略,产品创新策略、价格制定策略、销售的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服务策略等。同时,对百度烧烤进行连锁加盟所进行的辅助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是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和管理制度的实施。
陈苏[4](2011)在《顶新集团(康师傅)企业史研究》文中指出台资企业是两岸经贸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和载体。顶新集团(康控公司)是台商投资大陆食品业的标杆企业,在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顶新集团(康控公司)对深刻把握两岸经贸交流具有重要学术和现实意义。顶新集团由台湾彰化的一家油脂加工作坊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大陆饮料市场的霸主,返台控股味全企业,同时涉足零售连锁业、餐饮连锁业、物流业、地产业等,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顶新的未来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中式方便食品及饮品集团”。顶新集团正在培养家族和非本家族的接班人,逐渐淡化企业的家族色彩。顶新通过引进国际策略联盟伙伴,不仅在紧急关头度过了危机,而且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上了新的台阶。通过引入IT技术,顶新集团的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顶新集团在方便面产品取得成功后,实施多元化的产品战略,以占领内地不同地区不同口味的消费者市场。引入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系统,产品质量信誉卓着。大手笔投入广告宣传活动,倾力打造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着名食品品牌;同时,努力从事公益活动,捐资助学、赈灾助贫、节能减排、赞助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精心打造和维护顶新良好的企业形象。顶新集团通过通路革命和通路精耕,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深入城乡的市场体系,牢牢地控制了市场终端。通过合理的价格策略,顶新集团既保住了自己的市场霸主地位,又始终保持合理的利润率。通过策划各种营销活动,顶新集团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顶新集团通过鼓励移民扎根和整体迁移,派任台籍干部和招募大陆边远地区从业人员,并逐步实现干部本土化。集团每年都投巨资进行人力培训,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同时,大规模赞助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对员工的管理宽严相济,员工对企业忠诚度高,形成较强的企业凝聚力。顶新集团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长期积累是其在大陆商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总而言之,顶新集团善于把握大陆改革开放的可贵机遇,抢占先机,投资大陆,开创了企业第二春;用心经营,开拓大陆内需市场,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实施品牌战略、通路革命、自主研发技术、强化人力投入,是顶新集团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顶新集团的成功经验对大陆台资企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练书武[5](2004)在《大成家经营现状与竞争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成永和食品(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中式快餐连锁的餐饮企业,成立于1996年,创立发展中式快餐品牌——大成永和,2000年又创立第二代中式快餐连锁店——“大成家”。大成家已经有近8年的历史,从经营策略、目标市场定位、运营销售、采购管理、品质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对中式快餐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中式快餐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司从2003年底,开始盈利,与次同时,销售额增长迅速,市场份额在逐步扩大。机会与威胁并存,大成家在北京中式快餐市场份额还很小,无论是在菜肴产品、服务质量、文化品位、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储备,还是连锁加盟产生规模协调效应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大成永和公司所处餐饮行业特点以及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中式连锁快餐大成家在经营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大成家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风险,以及一些建议和观点。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公司背景,第二部分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市场状况,第三部分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状况,第四部分重点分析公司经营状况,第五部分对公司的发展建议与综合评价。
蒋晓川[6](2001)在《“K师傅”集团的发展战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K师傅”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新兴的中式方便食品企业的典型代表,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其历经了创业、发展、海外上市、调整到稳步增长的全部历程,神奇般扩张成为拥有12家分厂(公司),年利润数亿元的大型中式方便(快餐)食品集团。“K师傅”集团对于中式方便食品产业的探索学习、摸索提高的过程,对中式方便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发,为黑暗中摸索的中式快餐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典范。本文以战略管理为切入点,主要研究中式方便食品企业的发展战略。论文中对中式方便食品企业着名品牌“K师傅”集团的成长历程、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创新机制以及管理等各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全文分析中,收集了大量原始数据,采用了战略管理中波特行业竞争理论、SWOT矩阵等多种理论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对 “K师傅”发展历程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析,总结了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整个行业发展的启示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即将进入WTO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提出了中式方便食品业的发展战略及在新经济形式下的发展方向。本文提出的“新核心竞争能力”的观点是对原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除对“K师傅”集团所处的中式方便食品业在入世在即的新形式下发展战略的制定有实用价值外,对整个食品行业及相关的农业等产业也带有普遍性。此文的研究方法,对该类行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王桤伦[7](2000)在《与“狼”共舞——杭州中式快餐业发展的营销思考》文中认为 “狼来了!” 1998年末,世界快餐业“龙头大哥”,麦当劳终于落户西子湖畔。如今开张不满半年,其杭州店就已向麦当劳中国总部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并计划今年在杭州再开3家分店。与麦当劳同属“泊来品”的肯德基更是早在五年前便已登陆杭城市场,此前在杭州可谓傲视群雄,现在又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相形之下,杭州的中式快餐则底气不足,“南方大包”和“五芳斋”虽然苦心经营多年,却仍未形成气候。其他中国人办的中西结合式快餐店如鹰将军、顶
二、与“狼”共舞——杭州中式快餐业发展的营销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狼”共舞——杭州中式快餐业发展的营销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鼓浪屿商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鼓浪屿概况 |
1.1.2 鼓浪屿的特质 |
1.1.3 鼓浪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1.1.4 关于鼓浪屿的研究综述 |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本文的创新点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商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
1.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章 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商业发展的研究 |
2.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想 |
2.1.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
2.1.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深层认知 |
2.2 目前对在文化遗产地发展商业的两种错误认识 |
2.3 大量商业活动与文化遗产地冲突的根源 |
2.3.1 文化遗产地的珍稀属性与大量商业活动的功利属性的矛盾 |
2.3.2 文化遗产地的原真性完整性遭到大量商业活动的解构 |
2.4 国内外类似城镇型旅游区商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2.4.1 案例筛选的原则 |
2.4.2 案例详细分析 |
2.4.3 经验与启示 |
2.5 文化遗产保护和商业发展的共赢之路 |
2.5.1 在商业发展尚未对遗产地或旅游区形成破坏或破坏较小的地区 |
2.5.2 在商业发展已经对遗产地或旅游区形成破坏的地区 |
2.5.3 文化遗产保护对遗产地商业发展的要求 |
第3章 鼓浪屿商业发展历程 |
3.1 商业发展起步阶段 |
3.1.1 鼓浪屿发展与建设历程回顾—“海上孤岛”时期 |
3.1.2 鼓浪屿商业发展起步阶段 |
3.2 商业发展繁荣阶段 |
3.2.1 鼓浪屿发展与建设历程回顾—“公共租界”时期 |
3.2.2 鼓浪屿商业发展繁荣阶段 |
3.3 商业发展稳定阶段 |
3.3.1 鼓浪屿发展与建设历程回顾—“休养生息”时期 |
3.3.2 鼓浪屿商业发展稳定阶段 |
3.4 商业发展无序阶段 |
3.4.1 鼓浪屿发展与建设历程回顾—“风景旅游”时期 |
3.4.2 鼓浪屿商业发展无序阶段 |
3.5 商业发展管控阶段 |
3.5.1 鼓浪屿发展与建设历程回顾—“人文回归”时期 |
3.5.2 鼓浪屿发展与建设历程回顾—“文化遗产”时期 |
3.5.3 鼓浪屿商业发展管控阶段 |
第4章 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鼓浪屿现状商业发展调查分析 |
4.1 对主要街道商铺用途的统计调查 |
4.2 对鼓浪屿商业业态的调查 |
4.2.1 鼓浪屿旅游商业业态调查 |
4.2.2 鼓浪屿社区商业业态调查 |
4.3 对鼓浪屿商业空间分布的调查 |
4.3.1 鼓浪屿旅游商业空间分布调查 |
4.3.2 鼓浪屿社区商业空间分布调查 |
4.3.3 与申遗核心要素及其保护范围的比较分析 |
4.4 对鼓浪屿商业经营行为及商业经营空间的调查 |
4.4.1 游客激增下的商业经营行为与问题 |
4.4.2 现状商业经营空间的分析 |
4.4.3 现状总结 |
4.5 商业活动对鼓浪屿居住环境影响的调查 |
4.5.1 商业活动对鼓浪屿街巷空间的影响 |
4.5.2 商业活动对鼓浪屿居住建筑的影响 |
4.5.3 商业活动对鼓浪屿居民生活的影响 |
4.6 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鼓浪屿现状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6.1 商业发展总体趋势——鼓浪屿目前已经旅游商业化 |
4.6.2 商业业态——旅游业态层次不高,特色不够;社区业态有缺失,物种不丰富 |
4.6.3 空间分布——旅游商业分布过广,局部过热;社区商业分布散乱,生活不便利 |
4.6.4 商业经营——不规范的商业经营行为凸显,商业经营空间需要优化 |
4.6.5 居住环境——公共空间被挤占,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差 |
第5章 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鼓浪屿商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
5.1 鼓浪屿城景相依的特质——基础 |
5.2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现代物流的出现——牵力 |
5.3 社会经济发展和游客的需求——原动力 |
5.4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缺失——导向力 |
5.5 商家的逐利心态和恶性竞争——直接推动力 |
5.6 居民的直接参与和无奈默许——间接推动力 |
5.7 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催化力 |
5.8 文化遗产保护——控制力 |
5.9 各动力机制综合作用总结 |
第6章 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鼓浪屿未来商业发展对策研究 |
6.1 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鼓浪屿未来商业发展的思路 |
6.1.1 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为导向 |
6.1.2 以人本的需求为根本 |
6.1.3 以特色化的业态和商品为基础 |
6.1.4 以合理的商业空间布局为支撑 |
6.2 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鼓浪屿未来商业发展的对策 |
6.2.1 价值观念的矫正 |
6.2.2 制度先行 |
6.2.3 规划调控 |
6.2.4 规范引导 |
6.2.5 社会监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鼓浪屿商业业态统计表 |
附录 B 鼓浪屿社区商业业态访谈报告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
2.1.1 动态能力理论的起源 |
2.1.2 动态能力理论综述 |
2.1.3 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与实证研究 |
2.2 现有研究不足和本文的研究视角 |
2.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2.2.2 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 |
2.3 相关研究进展 |
2.3.1 组织即兴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
2.3.2 企业家精神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
3 动态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 |
3.1 方法基础 |
3.1.1 系统理论的产生和演进 |
3.1.2 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 |
3.1.3 系统动力学的描述语言 |
3.1.4 成长上限基模 |
3.2 理论基础 |
3.2.1 从核心能力到动态能力 |
3.2.2 成长上限模型与动态能力 |
3.2.3 组织即兴与动态能力 |
3.2.4 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 |
3.3 动态能力生成的理论架构 |
3.3.1 动态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 |
3.3.2 动态能力生成的系统动力机制 |
3.3.3 "高杠杆解"与良性循环的激活机制 |
3.4 过程悖论与动态能力控制 |
3.4.1 过程悖论提出 |
3.4.2 过程悖论的原因 |
3.4.3 过程悖论的经济学分析 |
3.4.4 现有认识的局限性 |
4 动态能力生成的内在机理 |
4.1 核心刚性及相关概念 |
4.1.1 核心刚性的提出 |
4.1.2 核心刚性的涵义 |
4.1.3 刚性、惯性与惰性辨析 |
4.2 战略期间分析:快速战略调整能力的形成 |
4.2.1 快速战略调整能力的概念内涵 |
4.2.2 快速战略调整能力的形成过程 |
4.3 运营期间分析:快速战略执行能力的形成 |
4.3.1 快速战略执行能力的概念内涵 |
4.3.2 快速战略执行能力的形成过程 |
4.4 企业家精神激活系统要素的内在机理 |
4.4.1 企业家精神与实时信息沟通 |
4.4.2 企业家精神与主导逻辑突破 |
4.4.3 企业家精神与资源柔性 |
4.4.4 企业家精神与技术柔性 |
4.4.5 企业家精神与结构柔性 |
5 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 |
5.1 协同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
5.1.1 协同概念及其管理涵义 |
5.1.2 理论进展 |
5.1.3 动态能力生成过程的协同互动特征 |
5.2 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分析框架:协同互动视角 |
5.2.1 概念界定 |
5.2.2 不同层面企业家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 |
5.2.3 不同层面企业家精神之间的互动机理 |
5.3 基于协同互动视角的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分析框架 |
5.3.1 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理论模型 |
5.3.2 不同层面的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贡献 |
6 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动态能力策略:来源、扩散与传承 |
6.1 个体层面企业家精神的来源 |
6.1.1 企业家本人的禀赋和经验 |
6.1.2 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 |
6.1.3 社会制度与文化 |
6.2 企业家精神扩散机理 |
6.2.1 概念的提出 |
6.2.2 企业家精神扩散的本质 |
6.2.3 企业家精神扩散的分析框架 |
6.2.4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企业家精神扩散路径分析 |
6.2.5 企业家精神扩散的保障机制 |
6.2.6 企业家精神扩散过程中的支持机制 |
6.3 企业家精神的动态传承 |
6.3.1 企业家精神内涵的动态演变 |
6.3.2 企业家精神的动态传承机制 |
7 实证分析:案例考察与思考 |
7.1 研究设计 |
7.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7.1.2 目标案例的选取 |
7.1.3 资料收集方法和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7.1.4 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 |
7.2 案例企业背景及发展历程 |
7.2.1 苹果公司 |
7.2.2 丰田汽车公司 |
7.2.3 联想集团 |
7.2.4 海尔集团 |
7.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7.3 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的跨案例比较研究 |
7.3.1 组织即兴能力的生成机理 |
7.3.2 企业家精神激活系统要素的内在机理 |
7.3.3 战略调整时点的识别与动态能力控制 |
7.4 企业家精神培育的跨案例比较研究 |
7.4.1 企业家精神构建的比较案例检验 |
7.4.2 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匹配关系分析 |
7.4.3 分析与讨论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实践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读博阶段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百度烧烤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4 相关理论 |
1.4.1 市场细分理论 |
1.4.2 4Ps理论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烧烤行业的内外环境分析 |
2.1 百度烧烤公司简介 |
2.2 PEST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技术环境 |
2.2.4 社会环境 |
2.3 休闲餐饮业的发展情况分析 |
2.4 百度烧烤SWOT分析 |
2.4.1 百度烧烤餐厅的优势 |
2.4.2 百度烧烤餐厅的劣势 |
2.4.3 百度烧烤餐厅的机会 |
2.4.4 百度烧烤餐厅的威胁 |
第3章 百度烧烤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
3.1 百度烧烤的市场细分 |
3.1.1 市场细分原则 |
3.1.2 百度烧烤的细分市场 |
3.1.3 百度烧烤细分市场选择 |
3.2 百度烧烤的市场定位 |
3.2.1 定位思路 |
3.2.2 百度烧烤产品定位 |
3.2.3 百度烧烤价格定位 |
第4章 百度烧烤的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
4.1 百度烧烤产品策略设计 |
4.1.1 丰富性产品策略 |
4.1.2 产品淘汰策略 |
4.1.3 新产品开发策略 |
4.2 百度烧烤的价格策略设计 |
4.2.1 影响百度烧烤价格制定的因素分析 |
4.2.2 百度烧烤的定价策略 |
4.3 百度烧烤的渠道策略设计 |
4.3.1 实施加盟连锁策略 |
4.3.2 百度烧烤的配送策略 |
4.4 百度烧烤的促销策略设计 |
4.4.1 百度烧烤的广告促销 |
4.4.2 百度烧烤的公关措施 |
4.4.3 百度烧烤的促销措施 |
4.5 百度烧烤的服务策略设计 |
4.5.1 建立百度服务标准 |
4.5.2 加强顾客满意度分析 |
4.5.3 提升服务水平 |
第5章 百度烧烤营销策略的保障体系 |
5.1 加强产品质量保障 |
5.1.1 产品原材料质量保障 |
5.1.2 原材料供应的保障 |
5.1.3 产品加工及原料、成品贮藏的控制 |
5.2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物流体系 |
5.2.1 完善管理体系 |
5.2.2 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 |
5.3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5.3.1 人员招聘 |
5.3.2 员工培训 |
5.3.3 提升员工素质和能力 |
5.4 加强市场营销组织与控制 |
5.4.1 营销组织的革新和流程再造 |
5.4.2 强化市场营销控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顶新集团(康师傅)企业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思路与论述框架 |
五、主要学术创新与缺失 |
第一章 顶新集团的发展历程与目标 |
一、台湾成立,大陆成长 |
二、多元化扩张,快速壮大 |
三、生产基地,区位布局合理 |
四、目标:世界最大食品企业 |
第二章 顶新集团企业管理模式之演进 |
一、家族式管理 |
二、危机处理与策略联盟 |
三、管理IT化、科学化 |
第三章 顶新集团的产品战略 |
一、产品战略 |
二、质量管理 |
三、质量问题 |
第四章 顶新集团的品牌战略 |
一、致力品牌战略,打造制胜品牌 |
二、注重打造和维护企业形象 |
第五章 顶新集团的营销战略 |
一、持续推进通路革命 |
二、价格战略 |
三、市场营销 |
第六章 顶新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 |
一、挖角台湾,扎根大陆 |
二、人才培训,精致绵密 |
三、校企合作与资助留学 |
四、人性化管理 |
结语 关于大陆台资企业发展道路的思考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举要 |
附录1: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集团机构图 |
附录2:2010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 |
(5)大成家经营现状与竞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大成家经营现状与竞争分析分析报告 |
1.1 公司背景及简介 |
1.1.1 公司简介 |
1.1.1.1 大成集团简介 |
1.1.1.2 大成集团餐饮事业群 |
1.1.1.3 大成家介绍 |
1.1.2 公司组织结构 |
1.2 餐饮市场状况 |
1.2.1 中国餐饮业情况 |
1.2.1.1 中国餐饮业发展迅速 |
1.2.1.2 中国餐饮市场主要呈现五大特点 |
1.2.2 中国快餐餐饮市场状况 |
1.2.2.1 中国快餐业发展历程 |
1.2.2.2 中国快餐饮业发展迅速 |
1.2.2.3 中式快餐面临挑战 |
1.2.2.4 中式快餐前景光明 |
1.2.3 北京快餐餐饮市场状况 |
1.2.3.1 正餐为主、快餐发展迅速 |
1.2.3.2 西式快餐效益目前高于中式快餐 |
1.2.3.3 北京餐饮特性 |
1.3 主要竞争对手状况 |
1.3.1 竞争情况综述 |
1.3.2 主要竞争对手 |
1.3.2.1 永和大王 |
1.3.2.2 马兰拉面 |
1.3.2.3 半亩园 |
1.3.3 竞争分析 |
1.3.3.1 市场目标定位比较 |
1.3.3.2 品质比较 |
1.3.3.3 扩店速度比较 |
1.4 大成家经营分析 |
1.4.1 总体经营概述 |
1.4.1.1 销售品类 |
1.4.1.2 总体销售、利润状况 |
1.4.1.3 店面单月的经营分析 |
1.4.1.4 利润动因分解 |
1.4.2 大成家行销企划分析 |
1.4.2.1 市场定位 |
1.4.2.2 消费者习性分析 |
1.4.2.3 品牌传播与促销 |
1.4.3 运营销售分析 |
1.4.3.1 销售分析 |
1.4.3.2 销售额分解分析 |
1.4.4 成本费用分析 |
1.4.5 采购分析 |
1.4.6 中央工厂分析 |
1.4.7 品质控制分析 |
1.4.7.1 QSCM分析 |
1.4.7.2 神秘访客指标分析 |
1.5 结论与建议 |
1.5.1 肯定成绩 |
1.5.1.1 完成了对现代快餐的基础认识 |
1.5.1.2 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快餐发展思路 |
1.5.1.3 在中式快餐市场中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
1.5.2 面临问题,大成家发展任重道远 |
1.5.2.1 加速连锁经营、尽快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
1.5.2.2 有效利用管理连锁加盟 |
1.5.2.3 店面优势对比、扬长补短 |
1.5.2.4 加强管理人才和素质型服务人员的培养与储备 |
1.5.2.5 注重文化品位 |
1.5.2.6 提升菜肴产品、服务质量等综合管理水平 |
附录 |
附录1: 市场调查问卷 |
附录2: 餐厅调查项目标准 |
附录3 2002主要连锁餐饮企业基本情况 |
第二篇 中国市场的利润宣布和竞争性信息的关系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理论介绍 |
2.2.1 理论模型介绍与分析 |
2.2.2 假设与变量定义 |
2.2.3 检验、结论与分析 |
3.3 数据的采集 |
2.4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2.4.1 数据处理 |
2.4.2 数据分析 |
2.4.2.1 与国外数据的横向比较 |
2.4.2.2 国内数据的纵向比较 |
2.4.2.3 二者相互关系 |
2.5 总结和结论 |
第三篇 浪潮通软的ERP产品策略 |
3.1 背景介绍 |
3.1.1 什么是ERP |
3.1.2 ERP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
3.1.3 浪潮通软简介 |
3.2 浪潮通软ERP产品的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1.1 政策环境 |
3.2.1.2 经济环境 |
3.2.1.3 技术环境 |
3.2.2 具体环境分析 |
3.2.2.1 产品需求状况分析 |
3.2.2.2 消费者分析 |
3.2.2.3 竞争对手状况分析 |
3.2.2.4 ERP产品SWOT分析 |
3.2.2.5 ERP产品战略分析 |
3.3 浪潮通软的ERP产品策略 |
3.3.1 浪潮通软的ERP产品五层次分析 |
3.3.1.1 一般描述产品的五层次 |
3.3.1.2 浪潮通软ERP产品的五层次分析 |
3.3.2 浪潮通软ERP产品品牌策略分析 |
3.3.2.1 品牌策略分析 |
3.3.2.2 品牌logo设计,视觉效果 |
3.3.2.3 品牌名称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2.4 分析小结 |
3.3.3 浪潮通软ERP产品线分析 |
3.3.3.1 产品线 |
3.3.3.2 分析小结 |
3.4 浪潮通软ERP产品服务策略分析 |
3.4.1 浪潮通软的服务综合竞争力 |
3.4.2 服务的内容 |
3.4.3 服务组合的分类 |
3.4.4 浪潮通软与其竞争对手服务理念比较 |
3.4.5 浪潮通软与其竞争对手服务方向比较 |
3.4.6 浪潮通软与其竞争对手服务体系比较 |
3.3.7 浪潮通软与其竞争对手服务人员配置 |
3.3.8 浪潮通软与其竞争对手特色服务对比 |
3.3.9 浪潮通软ERP服务的发展目标 |
3.5 浪潮通软ERP产品特色、问题及建议 |
3.5.1 浪潮通软ERP产品的特色 |
3.5.2 浪潮通软ERP产品的问题 |
3.5.3 对浪潮通软的建议 |
第四篇 福田汽车公司经营业绩分析 |
4.1 福田汽车的介绍 |
4.1.1 福田汽车的历史 |
4.1.1.1 1996年福田股份的诞生 |
4.1.1.2 1998年福田上市 |
4.1.1.3 1998年至今的发展 |
4.1.2 福田汽车的主要车类产品 |
4.1.2.1 轻卡 |
4.1.2.2 重卡 |
4.1.2.3 农业装备业务 |
4.2 中国汽车制造业 |
4.2.1 现状 |
4.2.2 中国汽车业的优势 |
4.2.3 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特点 |
4.2.3.1 竞争全球化 |
4.2.3.2 成本上涨压力下的全方位成本削减战略 |
4.2.3.3 兼并重组加剧,经济规模逐步形成 |
4.2.3.4 投资主体多元化 |
4.3 财务报表基本状况分析 |
4.3.1 福田汽车主要会计数据 |
4.3.1.1 福田汽车2000-2002年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 |
4.3.1.2 福田汽车2000-2002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
4.3.2 利润表分析 |
4.3.2.1 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利润 |
4.3.2.2 各项利润分析 |
4.3.3 基本财务状况分析总结 |
4.4 经营绩效分析 |
4.4.1 净资产收益率 |
4.4.2 每股财务数据分析 |
4.4.3 盈利能力分析 |
4.4.4 财务结构分析 |
4.4.5 经营效率比率分析 |
4.4.6 偿债能力分析 |
4.4.7 成长能力分析 |
4.5 分析总结 |
4.6 前景预测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6)“K师傅”集团的发展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我国中西式方便食品业的竞争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案例:“K师傅”集团的成长 |
2.1 企业的成长 |
2.2 文化是魂 |
2.3 组织结构 |
2.4 创新机制 |
2.5 管理制胜 |
3 案例分析 |
3.1 案例分析的方法 |
3.2 ”K师傅”集团战略环境及竞争现状综合分析 |
4 “K师傅”的启示 |
4.1 ”K师傅”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的启示 |
4.2 ”K师傅”组织结构调整的启示 |
4.3 对“K师傅”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
4.4 ”K师傅”之路——中式方便食品业的发展方向 |
5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与“狼”共舞——杭州中式快餐业发展的营销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鼓浪屿商业发展研究[D]. 赵刚. 华侨大学, 2012(03)
- [2]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研究[D]. 赵永杰.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3]百度烧烤营销策略研究[D]. 邱功胜. 中南大学, 2011(01)
- [4]顶新集团(康师傅)企业史研究[D]. 陈苏. 南京大学, 2011(12)
- [5]大成家经营现状与竞争分析[D]. 练书武. 清华大学, 2004(03)
- [6]“K师傅”集团的发展战略分析[D]. 蒋晓川. 重庆大学, 2001(01)
- [7]与“狼”共舞——杭州中式快餐业发展的营销思考[J]. 王桤伦. 观察与思考,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