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素三相骨显像在骨缺损移植修复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汤不器,朱威宏[1](2021)在《创伤后骨髓炎的诊治进展》文中认为创伤后骨髓炎(post-traumatic osteomyelitis,PTO)是骨感染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多继发于机械损伤、交通意外等造成的开放性骨折,也是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的主要表现形式。创伤后,细菌侵入骨组织并大量繁殖,从而导致骨髓炎的发生。患者常表现为患肢疼痛、功能丧失,甚至可因病截肢,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生活质量降低。由于诊断与治疗的不及时,感染常常慢性化,从而加大了临床治愈的难度,也使得患者及其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骨科医师关注的难点。近年来,CT、MRI等影像学手段与免疫学技术等结合运用,显着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与早期诊断的能力。基因芯片、二代测序等诊断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诊断更为便捷且灵敏度高。Ilizarov技术、Orthofix LRS技术等重建修复手术方法的运用为骨科医师与患者提供了疾病治疗的方向。
陈柯旭,柳柄吉,赵莉,于华[2](2017)在《放射性核素SPECT/CT检查在骨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因此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对骨肉瘤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SPECT/CT检查在骨肉瘤的早期诊断、明确分期、疗效评价中相较于普通影像学检查有其独到的优势。本文主要就几种不同显像方式的99mTc-MDP SPECT/CT检查及其他显像剂的SPECT/CT检查在骨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刘洁[3](2016)在《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探讨骨SPECT/CT检查的应用指征,以期对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资料和方法选取269例在本科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分别依据平面骨显像图像、局部SPECT断层图像、局部同机CT图像及SPECT/CT融合图像对病灶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诊断采用五级评分法:1.非肿瘤骨转移;2.非肿瘤骨转移可能;3.不确定;4.肿瘤骨转移可能;5.肿瘤骨转移。最终诊断结果由病理学诊断或随访结果来判定。根据最终诊断分析四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69例患者共有525处病灶,依据诊断结果判定标准,肿瘤骨转移153处,非肿瘤骨转移372处。SPECT/CT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7%、96.8%、92.6%、99.4%和96.6%,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均高于平面骨显像、局部SPECT断层及局部同机CT。SPECT/CT融合显像对平面骨显像、局部SPECT断层和局部同机CT的增益价值分别为57.1%、32.0%和4.2%,对骨骼单发病灶的增益价值显着高于多发病灶(P<0.05),对成骨及溶骨性转移分别有40.6%和29.6%的增益价值,对脊柱、骨盆等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病灶的增益价值>50%,且对59.1%肿瘤患者的分期及治疗方案选择有增益价值。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在骨骼病灶定性诊断方面较平面骨显像、局部SPECT断层和局部同机CT有明显的增益价值,在全身平面骨显像的基础上加做SPECT/CT断层显像,显着提高了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效能。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骼单发病灶、脊柱等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病灶增益价值更大,且对恶性肿瘤分期及治疗有指导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应用指征,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
刘文源[4](2013)在《独活寄生汤配合髓芯减压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股骨头坏死,多发生于青壮年,致残率较高,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己认识到本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目前临床上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众多,疗效不一,各有利弊,至今尚无公认的、明确的有效阻断病变进程进而避免实施人工全髋置换的方法。目的探讨祖国传统中医药加用髓芯减压干细胞移植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及疗效。本研究旨在利用中医活血化瘀、祛痰燥湿、补肝益肾类疗法及中药对早期股骨头坏死Ⅰ期、Ⅱ期患者髓芯减压干细胞移植增加骨修复的能力,进而论证祖国中医药学能干预股骨头坏死的自然进程,对推迟人工关节置换时间有确切疗效。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随机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拟接受髓芯减压干细胞移植术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100名,划分为两组,每组50人。一组为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治疗组50例(78髋),其中男32例(57髋),女18例(21髓),平均年龄34.5(16-46)岁。根据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的骨坏死分期标准:Ⅰ B期11例14髋,Ⅱ A期19例31髋,ⅡB期20例33髋;病因分类:皮质激素性髋38,酒精性34髋,特发性6髋。对照组50例(70髋),其中男35例(52髋),女15例(18髋),平均年龄37.5(18~49)岁。根据ARCO)骨坏死分期:Ⅰ B期13例15髋,Ⅱ A期19例28髋,Ⅱ B期18例27髋;病因分类:皮质激素性34髋,酒精性32髋,特发性4髋。治疗组行中药内服加用髓芯减压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仅行髓芯减压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0~32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1~12个月者有58例87髋,随访12~24个月者有42例61髋。两组患者在疼痛与功能指标改善最明显,较术前较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手术前后临床疗效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随访1~12个月、大于12个月的患者,术前疼痛平均11.03分、12.20分分别增加至术后平均18.21分、24.65分,关节活动度指标变化由术前平均10.10分、12.58分分别增加至术后平均16.12分、16.78分。X线指标由术前平均14.24分、13.96分增加至术后平均19.07分、27.76分,随访结果百分疗效显示,优14例,良24例,可3例,差4例,优良率为76.0%。随访综合临床疗效显示,治愈18例,显效25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86%。治疗前后MRI坏死体积比评价由术前平均33.60%降至术后平均11.28%。对照疗组随访1~12个月、大于12个月的患者,术前疼痛平均11.45分、13.20分分别增加至术后平均15.96分、19.01分,关节活动度指标变化由术前平均11.75分、12.11分分别增加至术后平均15.43分、15.67分。X线指标由术前平均11.83分、12.58分增加至术后平均16.87分、18.09分,随访结果百分疗效显示,优12例,良22例,可7例,差9例,优良率为68.0%。随访综合临床疗效显示,治愈11例,显效16例,好转23例,总有效率72%。治疗前后MRI坏死体积比评价由术前平均30.42%降至术后平均13.68%。治疗组有2例出现浅表感染,对照组有3例出现浅表感染,均经局部换药治愈。治疗组有3例口服中药后,出现胃脘部不适感,经调整服药时间及保护胃粘膜药物应用后,症状消失。结论中医药防治ONFH在动物模型实验研究治疗机制以及临床复方制剂方面逐步深入,并得到临床疗效认可。通过中西结合,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减压干细胞移植可扭转股骨头缺血状态,增进头内微循环,通过降低骨内压,促进骨细胞、骨小梁修复,提高骨强度,阻止股骨头变形,在早期防治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本课题选用股骨头坏死临床最为见的气滞血瘀、痰湿两个证型,进行中药内服髓芯减压干细胞移植研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髓芯减压干细胞组,近期效果较好改善症状,推迟了中青人髋关节转换时间,。通过中西结合研究治疗,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治开创了新的治疗方向和途径。
王学明[5](2006)在《磁共振灌注成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1 制备骨组织工程实验用恒河猴胫骨骨缺损模型,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一种标准的实验动物模型; 2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可行性及其方法学,为组织工程骨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无创、可靠的监测手段; 3 对比磁共振灌注成像、X-线、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特点,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方法的优缺点; 4 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结果与组织学检查之间的关系,检验磁共振灌注成像方法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是否确实可靠。 方法 1 成年雄性恒河猴12只,根据钢板固定的位置不同随机分为内侧组和外侧组,每组6只。均于左胫骨中段制作20mm骨缺损模型,采用7孔AO钛合金钢板固定。术后进行大体观察;并在6、12、24周行X-线摄片、ECT、组织学检查;术后24周处死实验动物,取实验侧胫腓骨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测量对侧胫骨长度、中段直径。 2 另取17只成年恒河猴,其中13只恒河猴的25个下肢随机分为五组,每组5个,剩余4只恒河猴备用(补充实验用),分组如下:A组:β-磷酸三钙(β-TC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血管束;B组:β-TCP+血管束;C组:β-TCP+BMSCs;
肖智博[6](2005)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物修复骨缺损实验的影像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复合材料用于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用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和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进行对照研究,力图用影像学方法对移植区内的成骨和血管化进行综合评价,为 n-HA/PA66 复合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48 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三组,编号 A、B、C 每组 16 只。每只兔子行双侧胫骨髁钻孔,直径 3mm,深 5mm。A 组双侧分别植入 n-HA/PA66复合材料和 PMMA, B 组双侧分别植入 n-HA/PA66 复合材料和 CPC, C组双侧分别植入 CPC 和 PMMA。术后 2、4、6、8、12 周各时相点摄DR 片、MRI 检查,并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力学检测。所得数据用SAS8.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1)术后第 2 周,DR 显示各组材料植入区域与周围宿主骨之间有透光带。组织学中显示材料与宿主骨之间界膜形成。MRI 扫描n-HA/PA66 复合材料植入区域在 T1WI 上呈高信号影,在 T2*WI 上呈不均匀略低信号影,PMMA 和 CPC 植入区平扫都是低信号影。三者边界都可见高信号影,组织切片中显示 n-HA/PA66 复合材料植入侧主要是界膜内的小血管丰富,PMMA 和 CPC 植入侧有炎症反应。(2)术后第 4周,n-HA/PA66 复合材料填充区在 DR 摄片中可见周边有类圆形略高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4密度影,界线不清;MRI 增强扫描填充区周边有强化,填充材料边缘即宿主骨与材料交界区略有强化;结合组织切片观察,n-HA/PA66 复合物填充区界膜范围扩大,包绕周边材料,有类骨质形成。PMMA 和CPC 填充区 DR 摄片中仍为致密影,与周围骨小梁分界清楚;MRI 扫描两者周边有部分强化,边缘及内部未见到强化;组织学显示 , PMMA和 CPC 填充区边缘只有少量界膜,内含少量间充质细胞,未见成骨细胞。(3)术后 6 周,n-HA/PA66 复合材料填充区在 DR 摄片中周边类圆形略高密度影范围扩大,部分密度增加; MRI 扫描材料内部信号不均匀,与骨髓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填充区周边强化程度高于其他材料侧,其边缘交界处的强化程度明显增加;在组织学观察中界膜宿主面有膜内成骨征象,内部血管增多。PMMA 填充区的 DR 和 MRI 表现与前无异,组织学检查界膜增厚不明显,还有少量炎细胞。DR 显示 CPC 填充区高密度影略有下降,提示有不成熟骨生成,在界膜内可见原始骨小梁及成骨细胞生成; MRI 扫描填充区交界处有轻微强化,是由于填充区边缘更多材料被界膜分隔,细胞增多。 (4) 术后 8 周 n-HA/PA66复合材料 DR 上显示填充区域及周围均有略高密度影,与周围界线不清,有小梁伸入;MRI 平扫填充区在 T1WI 上呈中高信号影,在 T2*WI上呈中等略低信号影,增强后填充区内部强化范围增加;组织学观察可见原始骨小梁形成,骨小梁表面为扁平状、排列整齐的成骨细胞,较多类骨质形成,大部分材料被分隔成 HA 小岛。PMMA 植入区 DR 显示较前无异;MRI 扫描可见植入区远端髓腔内信号略有增加呈略长 T2表现,信号不均匀;组织学表现为材料未被界膜包绕,膜内可见大量
王明海[7](2005)在《可注射性细胞型纳米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应用于牵拉成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一、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成骨细胞与肾血管内皮细胞直接共培养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本实验研究旨在培养骨髓基质干胞(BMSCs)诱导的成骨细胞和肾血管内皮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并将二者直接共培养,以观察两种细胞直接接触是否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探索二者共培养的合适比例。 方法 抽取兔骨髓,通过离心法获取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条件培养基培养获得成骨细胞;采用三步梯度筛网肾血管球外植法获得肾微血管内皮细胞;两种细胞按不同比例直接共培养,观察细胞形态,计数细胞比较增殖能力,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研究共培养后成骨细胞成骨能力的改变。 结果 BMSCs可在条件培养液诱导下分化为成骨细胞,经鉴定碱性磷酸酶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从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看,共培养细胞增殖快于单一细胞培养,成骨细胞与内皮细胞按2:1比例培养的优于按3:1和1:1比例培养,增殖最快;从成骨细胞ALP染色阳性率看,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的成骨细胞染色阳性率比单纯成骨细胞高,其中成骨细胞与内皮细胞按2:1比例培养优于按3:1和1:1比例培养,阳性率最高,表明血管内皮细胞能够显着增强成骨细胞的ALP活性。 结论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可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BMSCs诱导的成骨细胞和肾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直接共培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促进ALP的分泌,同时提高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二者按2:1混合是较佳比例。
王学明,裴国献[8](2004)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文中研究指明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关键环节是它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应当遵循灵敏、可定量、无创、无辐射、低成本的原则。本文对目前常用的一些监测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认为磁共振灌注法是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为适宜的方法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邓展生,詹新立,朱峥嵘,王卫国[9](2003)在《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于纤维蛋白凝胶的体外培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经分离培养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接种在可吸收性纤维蛋白凝胶上向成骨细胞分化 ,表型维持的影响。方法 :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于含 10 0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 ,并向成骨细胞诱导。将细胞与纤维蛋白凝胶复合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附着情况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Ⅰ型胶原的分泌 ,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 (ALP)阳性细胞 ,ALP含量测定。结果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可吸收性纤维蛋白凝胶表面附着良好并继续增殖 ,可分泌Ⅰ型胶原 ,这些细胞的ALP染色呈强阳性 ,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结论 :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低抗原性、好的降解吸收性的纤维蛋白凝胶具有促进骨髓基质细胞表达成骨细胞表型、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功能 ,是良好的细胞载体。
马超[10](2002)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原发性骨肿瘤范围预测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与X线检查进行比较,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RBI)在术前确定骨肿瘤切除范围中的价值。【方法】.①设计不同长度矩形塑制模型,填充99mTc源液后,分别行平面显像,建立显像测量标准。②模拟肿瘤骨内破坏方式建立兔单侧或双侧胫骨相应的骨病变模型,耳静脉注射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185MBq 3h后行平面RBI。③收集临床原发性骨肿瘤病人44例,其中恶性肿瘤34例,良性肿瘤10例。术前3日分别行平面RBI和X线检查,各种图像分别测量后的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塑制模型长度分别为3、4、5、6(cm),平面显像以非线性Clipping转换显示,以下限阈值为30%测量其相应长度分别为3.06±0.09、4.01±0.19、4.99±0.10、5.99±0.10(cm),二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②RBI显示的兔模型骨病变为2.90±0.28cm,实际骨创平均长度为1.85cm,二者比较差异有极显着性(p<0.001)。③RBI、X线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测量肿瘤长度分别为5.59±1.81、3.74±1.59、4.64±1.86(cm),三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F=12.49,p<0.05)。34例恶性骨肿瘤病人,其中33例RBI显示的肿瘤边缘病理学证实肿瘤细胞阴性(33/34),1例阳性(1/34);而X线检查显示的肿瘤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原发性骨肿瘤范围预测中的价值边缘有 18例病理学证实肿瘤细胞阴性门),16例阳性门 人【结论IX线检查灵敏度低,往往低估肿瘤在骨内侵润范围;RBI臼咬准确地评价骨内恶+瘤侵润范围,可为手术治疗原发性骨肿瘤提供相对安全手术切缘。
二、核素三相骨显像在骨缺损移植修复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素三相骨显像在骨缺损移植修复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创伤后骨髓炎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TO的诊断 |
1.1 PTO的非影像学检查 |
1.2 PTO的影像学检查 |
2 PTO的治疗 |
2.1 局部彻底清创 |
2.2 抗感染治疗 |
2.3 骨与软组织的重建与修复 |
2.3.1 游离骨移植与皮瓣移植 |
2.3.2 Ilizarov技术 |
2.3.3 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技术 |
2.3.4 Orthofix LRS技术 |
2.3.5 Masqulet技术 |
3 展望 |
(2)放射性核素SPECT/CT检查在骨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影像学检查在骨肉瘤中应用的局限性 |
2 不同显像方式的99mTc-MDP SPECT/CT检查在骨肉瘤中的应用 |
2.199mTc-MDP全身骨显像和99mTc-MDP SPECT/CT融合显像 |
2.299mTc-MDP三相骨显像 |
3 其他显像剂的SPECT/CT检查在骨肉瘤中的应用价值 |
3.1 亲肿瘤显像剂 |
3.1.1201Tl和67Ga SPECT/CT显像 |
3.1.299mTc-MIBI SPECT/CT显像 |
3.1.399mTc (V) -DMSA SPECT/CT显像 |
3.2123I-VEGF165SPECT/CT显像 |
4 前景展望 |
(3)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说明 |
中文部分 |
绪论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结论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SPECT/CT在骨肿瘤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英文部分 |
Introduction |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 Results |
3. Discussion |
Figure |
Conclusion |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
(4)独活寄生汤配合髓芯减压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磁共振灌注成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组织工程用恒河猴胫骨骨缺损模型的制备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恒河猴体内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磁共振灌注成像、X线、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对比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恒河猴体内组织工程骨组织学检查与磁共振灌注成像结果对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4.5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缩略词表 |
致谢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6)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物修复骨缺损实验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及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物修复骨缺损实验的影像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一 骨缺损修复中的血管化的影像学监测 |
文献综述二 关节软骨病损的磁共振成像诊断进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可注射性细胞型纳米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应用于牵拉成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成骨细胞与肾血管内皮细胞直接共培养的体外实验究 |
第二部分 可注射性细胞型纳米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生物相容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
第三部分 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的制作 |
第四部分 可注射性细胞型纳米组织工程骨应用于牵拉成骨的动物实验研究 |
结论 |
综述 |
发表论文 |
参研课题 |
缩略词表 |
附图 |
致谢 |
(9)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于纤维蛋白凝胶的体外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纤维蛋白凝胶的制备 |
1.2.2 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 |
1.2.3 细胞定向诱导分化 |
1.2.4 细胞接种 |
1.2.5 细胞附着于在材料表面后生长增值特性检测 |
1.2.6 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 (ALP) 含量测定 |
1.2.7 扫描电镜观察 |
1.2.8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1.2.9 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染色 |
2 结果 |
2.1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培养和诱导 |
2.2 扫描电镜观察 |
2.3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2.4 细胞的生长增殖特性 |
2.5 细胞碱磷酶含量测定 |
2.6 ALP细胞化学染色 |
3 讨论 |
(10)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原发性骨肿瘤范围预测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附文 |
四、核素三相骨显像在骨缺损移植修复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伤后骨髓炎的诊治进展[J]. 汤不器,朱威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11)
- [2]放射性核素SPECT/CT检查在骨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陈柯旭,柳柄吉,赵莉,于华. 齐鲁医学杂志, 2017(03)
- [3]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D]. 刘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独活寄生汤配合髓芯减压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D]. 刘文源. 郑州大学, 2013(11)
- [5]磁共振灌注成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实验研究[D]. 王学明.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
- [6]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物修复骨缺损实验的影像学研究[D]. 肖智博. 重庆医科大学, 2005(05)
- [7]可注射性细胞型纳米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应用于牵拉成骨的实验研究[D]. 王明海. 苏州大学, 2005(05)
- [8]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J]. 王学明,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07)
- [9]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于纤维蛋白凝胶的体外培养[J]. 邓展生,詹新立,朱峥嵘,王卫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09)
- [10]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原发性骨肿瘤范围预测中的价值[D]. 马超. 青岛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