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误差随功率因数而变化的电能表错接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珏潇,叶东洋,黄秋靓,程伟,刘军[1](2021)在《全波-半波电流电能计量试验模型及数据分析》文中指出三相三线智能电能表用于中性点绝缘系统,[1]通过电压、电流互感器在二次侧实现电能计量。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在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串入整流二极管后,会将全波电流转换为半波电流供智能电能表进行电能计量。文章通过在实验室搭建全波-半波电流三相三线计量模型,通过模拟负荷状态获得试验数据,说明三相三线智能电能表采样电流从全波变换为半波后电能计量误差为变化的负误差;同时试验数据为差错电量计算提供了依据。
王川[2](2020)在《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逐年增长,配网运行管理的精细化需求日渐提高,供电企业对中压配网线路的线损管理重视程度得到增强,从供电质量角度出发,降低中压配网线路线损可以提高配网线路的供电质量,使用户得以使用更加稳定、更加优质的电能;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降低中压配网线路线损可以减少企业损失,变相提高售电量,提高企业效益。因此,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电能质量角度,在配网精益化管理的内容中,配网线路损耗管理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国家电网公司全力推进“四分”线损管理,结合10千伏分线同期线损管控需求,论文完成了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优化配置与多源数据融合的中压配电网关键损耗环节精准辨识技术研究,设计研制了新型的一二次融合移动式计量装置:按照网格化体系和目标网架固有特性,提出了基于目标网架的复杂电缆网和架空网的网格划分方法,形成了关口建设改造需求;提出了基于可观加权线损最大化和关口建设成本最小的分阶段关口优化配置方法;制定了关口配置原则和四种典型配置模式,有效指导规范了国家电网公司10千伏分线线损关口建设改造工作。论文提出了多源海量线损数据融合架构体系,提出了多源信息融合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压配电网线损多维度精准辨识。建设完成扬州10千伏分线线损精益化管理示范区,为配电网10千伏分线线损管控和精细化降损提供实践依据,促进了 10千伏分线管理模式在国家电网公司推广应用和配电网精细降损工作的高效开展。
张子悦[3](2020)在《基于DSP且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电表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智能电表作为配电环节中重要终端设备,因具有物联网传输、电能谐波分析、防窃电、峰谷时段分时计费等功能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本文以基于DSP处理器且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电表为研究对象,分别就谐波抑制、智能电表整体设计、智能电表软硬件设计、实验平台搭建展开研究。首先,对智能电表工作原理、有功功率计算和无功功率计算算法进行了阐述。针对智能电表计量精度受谐波影响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复序列分裂基快速傅立叶检测的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傅立叶变换算法,该方法减少了乘法和加法次数,提高了运算精度和运算速度,不仅克服了快速傅里叶变换的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问题,也使得智能电表的计量精度得到了提高。其次,对于智能电表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首先,对智能电表的社会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智能电表设计所遵循的准则,并介绍了智能电表设计所要实现的功能。最后,详细设计了智能电表总体设计方案和功能模块,其中,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计量功能、防窃电功能、峰谷时段分时计费功能、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电表的物联网功能。再次,对智能电表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针对智能电表的硬件部分,就DSP最小系统、DSP功能模块、外扩存储模块硬件、PWM输出报警、数据采集模块、电能计量模块、RS485通信模块和Wi Fi无线通信模块进行了设计。针对智能电表的软件部分,就软件系统的开发流程和开发平台进行阐述,对主程序和硬件驱动程序进行设计,包括AD采样程序、显示屏程序、Wi Fi通信接口程序进行设计,并对各模块的算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搭建智能电表实验平台,给出了智能电表实验平台的主要参数,并对智能电表测试过程中需要的信号源、调试软件以及PCB板封装进行了选择和分析。对智能电表的电能计量效果、电能计量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实验平台上验证验证了本文前几章理论研究的正确性。
方正武[4](2020)在《射频信号及工频磁场对电能表电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推进,智能电能表作为计量电能的终端产品需求量大大增加,随之带来表计检定量骤然倍增,传统检定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大规模智能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智能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上的电磁环境对智能电能表计量准确度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电能表及其分流器和分压器原理,概述了电磁兼容和电磁环境对智能电能表影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自动化检定流水线环境中电磁干扰的来源以及射频信号和工频磁场对智能电能表电能计量影响的机理,现场测量了自动化检定流水线上射频信号和工频磁场的强度。其次,确定了射频信号的类型,分析了射频信号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和QAM调制。建立了射频信号的64QAM调制模型,仿真分析了射频信号的特性。最后,基于智能电能表的工作机理及射频信号对电能表影响的干扰途径,建立智能电能表射频干扰模型,并在干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射频信号对电能表计量误差影响的数学模型,仿真计算误差大小,给出大规模自动化检定流水线射频信号对智能电能表影响的结果。
罗丹[5](2019)在《基于R46的电能计量误差建模及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能表计量的准确性关系到电能交易的公平公正。依据现有的电能表检定规程,对电能表的计量性能进行实验时,仅考虑某单一影响量单独作用在电能表上时的计量误差。然而电能表实际运行工况属于多影响量并存的情况,现有方法无法评估电能表的实际计量误差性能。基于此,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发布了R46国际建议,提出了一种评估电能表综合计量性能的电能表综合最大允许误差评估模型。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R46国际建议中相关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建立了更加适应于现场工况、改进的电能表综合误差评估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不同结构与类型的电能表计量原理;分析电能表计量误差来源;对比IEC62052标准、GB/T17215标准以及R46国际建议在电能表计量误差检定实验与电能表计量误差评估方法上的异同。2.根据R46国际建议提出的尖顶波影响量实验要求,首先采用基于迭代滤波的谐波检测算法对尖顶波信号进行电能误差理论分析,然后进行尖顶波对电能表计量误差影响实验;针对R46国际建议提出的交流电流回路间谐波影响量实验要求,进行间谐波影响下的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分析;同时还开展了电压闪变信号条件下的电能表计量误差影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从理论上揭示动态变化的信号使电能表产生计量误差的机理,为建立电能表综合误差评估模型提供理论依据。3.根据R46国际建议提出的电能表综合最大允许误差评估模型,搭建基于此评估模型的电能表计量综合误差实验平台,并开展了电能表的综合误差实验,通过MATLAB仿真分析模型中的电压波动与三相系统中零序、正序和负序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电压波动和三相负载不平衡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得到由此导致的电能表综合误差重复计算的分量,进而改进电能表综合最大允许误差模型。4.首先搭建改进的电能表综合最大允许误差评估模型实验平台,然后设计电能表基本误差、单一影响量以及改进的电能表综合最大允许误差评估模型的实验方案,并分别展开实验研究,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改进的电能表综合最大允许误差评估模型数据更加贴近电能表在计及多个影响量下的综合计量性能,最后对电能表的基本误差实验数据进行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改进的电能表综合最大允许误差评估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陈景霞[6](2018)在《智能电能表的动态模型与动态误差分析》文中指出智能电能表作为智能电网高级量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测量准确性是实现智能电网可靠、经济与高效运行的基础。同时,作为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彼此之间进行电量费用核算的依据,智能电能表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三者的经济利益。随着分布式能源的逐年增加和非稳态大功率用电设备(如电弧炉、电气化铁路等)的普遍使用,智能电网中越来越多的用电负荷呈现出动态特性。已发表的研究文献表明:目前电网公司正在使用的、在稳态负荷条件下检定合格的智能电能表,在动态负荷条件下,不一定满足计量要求,有的会产生严重的测试误差。因此,广泛应用于动态负荷条件下的智能电能表如何进行测试?产生动态误差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当前,智能电能表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检定规程都不包含电能表在动态功率条件下的测量准确度试验项目,也缺少相应的动态误差测试的方法。现场智能电能表的质量检查仍以实验室稳态功率条件下的测量数据为准。因此,本文针对复杂动态负荷条件,研究了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方法和基于动态模型的测试误差来源,主要贡献如下:1.建立了 OOK测试动态负荷电能TDLE(Testing Dynamic Load Energy)序列数学模型,提出了 OOK(On-Off Key)测试信号条件下的动态误差测试方法。在分析两种TDLE电能序列和三种动态功率测量模式的基础上,给出了 OOK动态误差测试的方法,解决了动态负荷条件下智能电能表如何进行误差测试的问题。2.建立了智能电能表的全系统模型,明确了电能表内部的动态测量性能。采用机理建模的方法分别建立了智能电能表电压通道、具有PGA(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增益反馈控制的电流通道、有功功率测量单元及电能测量单元的动态数学模型,并集成各单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综合建立了智能电能表全系统模型,为进一步分析电能表动态误差来源提供了理论基础。3.在电能表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单元对有功功率和有功电能的误差影响,解决了智能电能表的误差来源问题。理论和仿真分析了 PGA响应滞后引起的电能误差,分析了同步和非同步采样条件下功率测量单元的动态误差,并建立了 RMA(Rectangle-MA)和TMA(Trapezium-MA)滤波器的动态功率误差模型,分析了功率测量单元模型参数对有功电能计量的影响。4.提出了智能电能表动态测量的SDPA(Segmented Dot Product Accumulation)算法,应用 CIC(Cascade Integrator Comb)抽取滤波器的实现方式改善了智能电能表电能累计的效率和动态误差特性,进一步提升了电能表动态计量性能。
赵婧[7](2018)在《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表校验周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表的周期性校验是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电能表的校验周期沿用近二十年前的标准。随着电能表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相关管理标准显得比较落后,而且随着电能表数量的不断增加,周期性校验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对其校验周期进行优化研究显得非常迫切。本文通过对电能表的典型结构及其性能进行分析,在了解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电能表的现场校验工作进行详细研究。采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方法对电能表的故障模式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电能表校验周期优化中故障指标的参考。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能表状态评价方法,构建了电能表状态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采用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中主观权重由层次分析法确定;客观权重由熵权法确定。通过建立的电能表状态评价层次分析模型,以6组电能表为研究对象,基于各组电能表的状态评价结果对其校验周期进行优化计算,分别得出各组电能表的新校验周期。本文所提出的校验周期优化方法基于电能表的实际运行状态合理地调整电能表的校验周期,能够在确保校验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电能表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刘锐[8](2018)在《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质量评定与误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对电能计量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电能计量准确性关系到电网公司和广大用户的切实利益。电能表作为电力行业计量最基础的部分,准确性关系到整个电能计量体系。电能表制造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并通过权威机构进行质量监督,但是由于生产商众多,产地不一,不同品牌不同规格电能表之间仍然会有较大的计量性能差距,选择精度高的电能表能够提高电能计量精度。因此通过对电能表检定误差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电能表计量性能的差异,通过检定误差数据对电能表的检定质量进行评定,可以为电网在对电能表的选购,维护过程中提供参考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做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对电子式电能表的结构和计量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电能表计量过程中的主要误差因素,对A/D转换量化误差、电能积分算法所引起的电能表计量相对误差以及时间计量对电能表计量误差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针对电能表计量过程中的主要误差因素,在Simulink平台上搭建了电能表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模型对A/D转换量化误差、电能积分算法所引起的电能表计量误差进行验证分析。(3)将模糊模式识别方法运用到电能表检定质量评定领域,建立了电能表检定质量评定模型。根据电能表检定误差数据特征,通过模糊聚类算法对电能表的检定误差数据进行分类,得到电能表的三类模式,这三类模式代表了电能表精度的三个等级,以三类模式构建电能表检定质量库,通过模糊模式识别实现了电能表检定质量的评定。(4)通过云南电网电能表检定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能够有效地降低电能表检定数据挖掘的不确定性,客观的对电能表检定质量进行评定。
刘含筱,张迪[9](2018)在《关口表接线错误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方便电网工作人员快速、方便地判断台区关口表的接线是否发生接线错误,本文分析并使用Matlab软件仿真了多种条件下关口表可能出现的错接情况,包括三相线电流幅值相同时的两相反接和三相反接情况,以及一相线电流幅值与其他两相不同时的两相反接和三相反接情况。本文求解出了描述错误功率随功率因数角变化的公式以及错误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大小关系,得出了在电网正常运行时,关口表在上述接线错误中测得的功率将明显减小这一结论。电网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比较关口表数据和台区末端用户表数据之和来快速确认此台区关口表是否发生接线错误。
杨晓旺[10](2018)在《电能计量误接线时一种电量计算新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当电能计量装置发生错误接线时,若已知错误接线的具体接线方式,本文提出了一种正确计算实际发生电量的方法,即找出实际发生电量与错误接线期间有功和无功总电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计算得到实际发生的有功和无功电量。这种方法可不需要求得功率因数角就能计算得到实际发生电量,使退补电量的计算更准确。
二、误差随功率因数而变化的电能表错接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误差随功率因数而变化的电能表错接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全波-半波电流电能计量试验模型及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半波电流计量接线及组合方式 |
1.1 试验前设备及样品选择 |
1.2 全波-半波电流电能计量接线图及工作原理 |
1.2.1 计量接线图 |
1.2.2 工作原理 |
1.3 半波电流计量组合方式 |
2 确认半波电流试验模式 |
2.1 电流互感器S1端接二极管正端及负端电能计量误差数据如表3、表4所示。 |
2.2 确认半波电流试验模式 |
3 测量点选择 |
4 试验数据及分析 |
4.1 模式2电能计量误差 |
4.1.1 模式2电能计量误差数据 |
4.1.2 模式2电能计量误差数据分析 |
4.2 模式4电能计量误差 |
4.2.1 模式4电能计量误差数据 |
4.2.2 模式4电能计量误差数据分析 |
4.3 模式8电能计量误差 |
4.3.1 模式8电能计量误差数据 |
4.3.2 模式8电能计量误差数据分析 |
5 试验后设备及样品状态 |
6 试验结论 |
7 结束语 |
(2)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复杂配电网10千伏线损关口优化配置技术 |
2.1 新型10千伏分线线损计量装置设计研制 |
2.1.1 总体设计 |
2.1.2 一体化电子互感器设计 |
2.1.3 三段可调U型结构设计 |
2.1.4 高压直接取能设计 |
2.1.5 数据采集与通信单元设计 |
2.1.6 整体误差校验 |
2.2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优化配置 |
2.2.1 基于目标网架的复杂配电网网格化划分方法 |
2.2.2 复杂配电网关口配置方法 |
2.3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原则与模式 |
2.3.1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原则 |
2.3.2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模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多源数据融合的中压配电网关键损耗环节精准辨识技术 |
3.1 配电网多源海量线损数据融合分析方法 |
3.2 中压配电网线损全过程计算模型 |
3.3 10千伏线损异常原因精准辨识 |
3.4 小结 |
第四章 10千伏分线线损精益化管理示范区建设与评价 |
4.1 扬州示范区建设评价 |
4.1.1 主要建设内容 |
4.1.2 建设成效及亮点 |
4.2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基于DSP且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电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智能电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智能电表关键技术 |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 |
2 电能计量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 智能电表的计量原理 |
2.2 智能电表电能计量算法 |
2.3 基于复序列分裂基FFT算法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智能电表的总体设计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2 智能电表的设计准则 |
3.3 智能电表总体设计方案 |
3.4 智能电表功能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智能电表硬件设计 |
4.1 DSP系统设计 |
4.2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4.3 电能计量模块设计 |
4.4 通信模块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智能电表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品台简介 |
5.2 智能电表主程序设计 |
5.3 AD采样程序设计 |
5.4 Wi Fi通信接口程序设计 |
5.5 智能监控终端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调试及测试结果分析 |
6.1 智能电表实验平台及主要参数 |
6.2 智能电表系统测试分析 |
6.3 智能电表性能测试和误差分析 |
6.4 智能电表物联网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射频信号及工频磁场对电能表电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电能表检定流水线发展概况 |
1.3 电磁干扰研究现状的分析 |
1.4 电磁干扰对智能电能表影响的研究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大规模自动化检定流水线电磁环境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磁干扰分析 |
2.2.1 电磁干扰源来源 |
2.2.2 电磁干扰的传输途径 |
2.3 智能电能表敏感设备分析 |
2.3.1 分流器 |
2.3.2 分压器 |
2.4 射频信号和工频磁场对电能表电能计量影响的机理 |
2.4.1 射频信号对电能表电能影响的机理 |
2.4.2 工频磁场对电能表电能计量影响分析 |
2.5 自动化检定流水线电磁信号的测量 |
2.5.1 射频信号强度测量数据分析 |
2.5.2 工频磁场强度测量数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射频信号对电能表影响的建模及分析 |
3.1 引言 |
3.2 移动通信信号 |
3.3 射频信号的调制建模 |
3.3.1 MQAM调制模型的建立 |
3.3.2 正交频分复用(OFDM) |
3.4 射频干扰信号特性分析 |
3.4.1 射频干扰信号参数的确定 |
3.4.2 射频信号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射频信号对电能计量误差影响的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智能电能表受射频干扰的模型建立 |
4.2.1 智能电能表的组成 |
4.2.2 智能电能表电能计量原理 |
4.3 射频信号对电能表影响的建模 |
4.4 射频信号对电能计量误差影响的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5)基于R46的电能计量误差建模及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能表计量误差的研究现状 |
1.2.2 电能表检定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电能表计量误差分析 |
2.1 电能计量原理 |
2.1.1 感应式电能计量原理 |
2.1.2 电子式电能计量原理 |
2.1.3 数字式电能计量原理 |
2.2 电能计量误差来源 |
2.2.1 电能表内部元器件 |
2.2.2 环境温湿度 |
2.2.3 其他因素 |
2.3 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分析方法 |
2.3.1 基于IEC62052 的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方法 |
2.3.2 基于GB/T17215 的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方法 |
2.3.3 基于R46 的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号动态变化下计量误差影响研究 |
3.1 谐波计量误差影响分析 |
3.1.1 谐波简介 |
3.1.2 谐波背景下的电能计量模型 |
3.1.3 基于迭代滤波算法的谐波检测算法 |
3.1.4 R46 谐波下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分析 |
3.2 间谐波计量误差影响分析 |
3.2.1 间谐波简介 |
3.2.2 间谐波下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分析 |
3.3 电压闪变计量误差影响分析 |
3.3.1 电压闪变简介 |
3.3.2 电压闪变下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能表综合误差模型研究 |
4.1 R46 电能表综合误差评估方法 |
4.1.1 电能表综合误差评估模型 |
4.1.2 电能表综合误差实验 |
4.2 改进R46 电能表综合误差评估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基本误差实验分析 |
5.1.1 基本误差实验方法 |
5.1.2 基本误差实验与数据分析 |
5.2 单一影响量实验误差分析 |
5.2.1 电压变化对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分析 |
5.2.2 频率变化对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分析 |
5.2.3 温度对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分析 |
5.2.4 三相负载不平衡对电能表计量误差实验分析 |
5.3 改进模型实验与数据分析 |
5.3.1 实验平台搭建 |
5.3.2 改进模型实验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 |
5.3.3 改进模型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6)智能电能表的动态模型与动态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智能电能表误差测试的研究现状 |
1.2.1 国际/内标准规定的电能表误差测试信号 |
1.2.2 电能表动态误差特性测试的研究现状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1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研究 |
1.3.2 智能电能表测量算法的研究 |
1.4 当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
1.5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描述及主要内容 |
1.5.1 关键问题描述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动态误差测试信号的建模与测试方法 |
2.1 引言 |
2.2 电能表动态误差特性测试相关概念 |
2.3 典型动态电力负荷的特性分析 |
2.3.1 分布式光伏电源负荷特性 |
2.3.2 电弧炉负荷特性 |
2.3.3 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站负荷特性 |
2.3.4 典型动态电力负荷的变化特性 |
2.4 现有的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信号模型 |
2.4.1 变幅值动态误差测试信号 |
2.4.2 变频率动态负荷测试信号 |
2.4.3 变相位动态负荷测试信号 |
2.5 OOK动态误差测试信号建模 |
2.5.1 动态误差特性测试的电压和电流信号模型 |
2.5.2 OOK幅值调制序列 |
2.5.3 OOK动态误差测试信号 |
2.5.4 OOK动态误差测试信号的频域分析 |
2.5.5 OOK动态误差测试TDLE数学模型 |
2.5.6 TDLE电能序列 |
2.5.7 OOK动态误差测试信号功率模式 |
2.6 紧凑性OOK动态误差测试信号集 |
2.7 OOK动态误差分析 |
2.7.1 动态误差测试方法 |
2.7.2 动态误差测试结果及分析 |
2.8 动态误差测试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
2.8.1 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简介 |
2.8.2 OOK动态误差测试的不确定度评定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分析的全系统模型 |
3.1 引言 |
3.2 电能计量基础及误差分析 |
3.2.1 稳态条件下采样单元数学模型及误差分析 |
3.2.2 有功电能采样测量算法描述 |
3.2.3 有功电能采样测量算法误差分析 |
3.2.4 现有模型及算法误差分析的局限性 |
3.3 智能电能表全系统模型 |
3.3.1 全系统模型及相关概念 |
3.3.2 电能表全系统模型结构 |
3.4 电能表输入单元模型 |
3.4.1 PGA单元数学模型 |
3.4.2 电压通道数学模型 |
3.4.3 电流通道数学模型 |
3.5 有功功率测量单元动态模型 |
3.5.1 动态模型结构 |
3.5.2 RMA时域动态模型 |
3.5.3 TMA时域动态模型 |
3.5.4 QMA时域动态模型 |
3.6 电能测量单元动态模型 |
3.6.1 有功电能累计原理 |
3.6.2 有功电能累计控制 |
3.6.3 有功电能累计理论模型 |
3.6.4 有功电能单元脉冲输出模型 |
3.7 全系统模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分析 |
4.1 引言 |
4.2 PGA响应滞后影响 |
4.3 同步采样条件下功率测量单元动态误差分析 |
4.3.1 模型结构对有功功率的计量影响 |
4.3.2 RMA滤波器的动态功率误差模型 |
4.3.3 TMA滤波器的动态功率误差模型 |
4.3.4 同步条件下滤波器模型参数对动态功率测量的影响 |
4.4 非同步采样条件下功率测量单元的动态误差分析 |
4.4.1 RMA滤波器的动态功率误差模型 |
4.4.2 TMA滤波器的动态功率误差模型 |
4.4.3 非同步条件下滤波器模型参数对有功功率的影响 |
4.5 功率测量模型参数对有功电能计量的影响 |
4.6 滤波器参数设置的建议 |
4.7 电能表动态误差来源的分析 |
4.8 小结 |
第五章 智能电能表有功电能动态测量的SDPA算法 |
5.1 引言 |
5.2 智能电能表动态性能指标定义 |
5.3 当前有功电能测量算法动态性能分析 |
5.3.1 MA算法动态性能分析 |
5.3.2 IIR算法动态特性分析 |
5.3.3 测量算法动态特性对比 |
5.4 SDPA电能测量算法及实现 |
5.4.1 SDPA算法描述 |
5.4.2 SDPA算法的直接实现 |
5.4.3 CIC滤波器算法实现 |
5.5 三种算法电能动态误差比较 |
5.6 小结 |
第六章 动态误差测试系统及实验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动态误差测试系统 |
6.2.1 测试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
6.2.2 动态误差测试装置硬件 |
6.2.3 动态误差测试装置软件功能 |
6.2.4 测试系统的实物连接 |
6.2.5 现场录制的动态误差测试信号 |
6.3 智能电能表全系统模型验证方案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7)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表校验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电能表典型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1 电能表典型结构 |
2.2 电能表结构性能分析 |
2.3 电子式电能表工作原理 |
2.4 电能表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能表现场校验及其校验周期 |
3.1 电能表现场校验的相关规定 |
3.2 电能表的现场校验 |
3.2.1 电能表现场校验方法 |
3.2.2 电能表校验的原理接线 |
3.2.3 电能表现场校验项目 |
3.3 电能表现场校验周期及其弊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能表校验周期优化方法研究 |
4.1 电能表校验周期优化基本思路 |
4.2 电能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4.2.1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 |
4.2.2 电能表FMEA实施步骤 |
4.2.3 电能表数据挖掘及其故障模式分析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状态评价 |
4.3.1 层次分析法状态评价原理 |
4.3.2 层次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
4.3.3 影响电能表性能的因素 |
4.3.4 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 |
4.4 状态分级及校验周期优化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能表校验周期优化的实施 |
5.1 电能表的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
5.1.1 评价指标的建立 |
5.1.2 评价指标的处理 |
5.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 电能表校验周期优化实例 |
5.2.1 电能表的指标参数 |
5.2.2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
5.2.3 评价结果及优化周期 |
5.3 校验周期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质量评定与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子式电能表的检定流程和误差来源 |
1.3 电能计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能表计量模型与误差分析 |
2.1 电能计量原理 |
2.1.1 电能表的主要类别 |
2.1.2 电子式电能表结构 |
2.1.3 电能表计量原理 |
2.1.4 电能计量体系 |
2.1.5 电子式电能表仿真模型 |
2.1.6 误差分析仿真模型 |
2.2 A/D转换的量化误差对电能表的误差影响 |
2.2.1 A/D量化误差对电能计量影响的分析 |
2.2.2 A/D量化误差的仿真研究 |
2.3 计量算法对计量误差的影响 |
2.3.1 电能计量算法对电能表计量误差影响的分析 |
2.3.2 电能积分算法引起误差仿真 |
2.4 时间计量对电能计量误差的影响 |
2.5 电能表的B类不确定度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能表检定质量模式的确定 |
3.1 电能表的误差检定 |
3.1.1 检定方法 |
3.1.2 检定依据 |
3.1.3 电能表的误差特征提取 |
3.2 数据预处理 |
3.2.1 误差数据抽取 |
3.2.2 异常数据处理 |
3.3 分类方法选择 |
3.3.1 聚类分析 |
3.3.2 模糊聚类的数学模型 |
3.3.3 模糊C均值聚类的基本内容 |
3.3.4 数据样本间相似度的确定 |
3.3.5 聚类的指标评定 |
3.4 实验处理 |
3.4.1 数据选择 |
3.4.2 聚类质量评估 |
3.4.3 检定数据聚类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糊模式识别在电能表检定质量中的应用 |
4.1 传统电能表检定质量识别方法 |
4.2 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 |
4.2.1 模糊集合和隶属度函数 |
4.2.2 模糊集合的数字特征 |
4.2.3 模糊模式识别方法 |
4.3 电能表检定质量评定模型 |
4.4 电能表检定误差的模糊模式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B:部分实验数据 |
(9)关口表接线错误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相电能表错接的理论分析 |
1.1 三相线电流幅值和三相功率因数都相同时, 错接AB两相 |
1.2 三相线电流幅值和功率因数都相同时, ABC相线电流分别对应CAB相的相电压 |
1.3 三相线电流幅值和功率因数都相同时, ABC相线电流分别对应BCA相的相电压 |
1.4 A相线电流不相同时, 错接AB两相 |
1.5 A相电流不同时, ABC相线电流分别对应CAB相的相电压 |
1.6 A相电流不同时, ABC相线电流分别对应BCA相的相电压 |
2 三相电能表错接的Matlab仿真 |
2.1 三相线电流幅值和三相功率因数都相同时, 错接AB两相 |
2.2 三相线电流幅值和功率因数都相同时, ABC相线电流依次接错 |
2.3 A相线电流不相同时, 错接AB两相 |
2.4 A相线电流不同时, ABC相线电流依次接错 |
3 结论 |
(10)电能计量误接线时一种电量计算新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
1 根据错误接线期间总电量求实际发生电量的方法 |
2 计算方法的分析 |
3 计算方法的验证 |
4 结束语 |
四、误差随功率因数而变化的电能表错接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全波-半波电流电能计量试验模型及数据分析[J]. 李珏潇,叶东洋,黄秋靓,程伟,刘军.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21(04)
- [2]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D]. 王川. 扬州大学, 2020(04)
- [3]基于DSP且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电表研究与设计[D]. 张子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射频信号及工频磁场对电能表电能影响的研究[D]. 方正武.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R46的电能计量误差建模及分析方法研究[D]. 罗丹. 湖南大学, 2019(06)
- [6]智能电能表的动态模型与动态误差分析[D]. 陈景霞.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6)
- [7]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表校验周期研究[D]. 赵婧. 吉林大学, 2018(04)
- [8]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质量评定与误差分析[D]. 刘锐.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9]关口表接线错误检测方法的研究[J]. 刘含筱,张迪. 电气技术, 2018(01)
- [10]电能计量误接线时一种电量计算新方法的探讨[J]. 杨晓旺. 科技视界,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