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用卫星电视接收技术(九)(论文文献综述)
徐东[1](2018)在《卫星电视广播传输与接收系统的原理及实用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卫星电视广播传输以及接收系统的原理进行分析,总结技术运用的价值性,主要目的是在技术方法运用中,提升卫星电视广播信息传输的有效性,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
李学伟[2](2018)在《卫星电视广播传输与接收系统的原理及实用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卫星电视广播是由广播电视传输接收技术来实现的,本文从实用技术的角度阐述了卫星电视广播传输与接收原理和组成,以供参考。
陈荣华,朱永全,赵梅芳[3](2012)在《卫星电视技术的专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卫星电视技术领域的专利文献,给出了对该领域专利总体变化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通过一些典型的专利文献介绍了专利中的技术发展情况,并分析了主要专利申请人所申请专利的技术特点,由此对今后的专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张娜[4](2012)在《车载平板式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稳定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车载平板式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是运用平板技术,并在车辆行驶中,能够随时、随地收到稳定的卫星电视节目的系统,它满足了人们出行时对娱乐性的要求。本课题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平板天线的稳定控制平台,通过有效隔离车体扰动对天线指向的干扰,保证天线精确对星,保障卫星电视信号的稳定接收。首先进行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讨论并采用了两轴稳定控制方式,对平板天线、驱动电机、传感器等核心器件进行了选型,设计了基于陀螺闭环反馈和AGC信号步进跟踪的控制方案,给出了面向车载卫星电视的稳定控制指标;然后针对系统初始对星和稳定跟踪两大任务,分别进行了初始指向角计算和隔离载体扰动姿态解算,在此基础上,针对方位和俯仰控制,分析并设计了智能分区PID控制算法,分别给出了具体实现过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基于模块化思想,设计了以F2812DSP为核心的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主控单元模块,传感器模块(包括电子罗盘,GPS和俯仰、方位陀螺)电路、AGC信号模块电路、波控模块、俯仰和方位电机驱动电路以及上位机监控模块电路。详细说明了各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和硬件电路设计。完成了系统软件设计,将控制过程划分为初始对准和稳定跟踪两部分,详细介绍了粗对准,精对准的工作过程和原理,通过模块化软件设计思想,分别开发了包括芯片初始化、GPS、电子罗盘通信的初始对星模块,包括陀螺信号采集、电机伺服控制、AGC信号精对准的稳定控制模块以及包括上位机界面的监控模块;最后将软硬件结合,对系统进行了调试,并给出了调试结果。
曾文明[5](2011)在《漫谈卫星电视接机器收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已有半个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今人造卫星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气象、地球物理、军事和其它研究用途。掌握卫星应用技术多少及卫星科技含量的高低,是象征一个国家是否迈向世界强国的标志。而广播卫星(BS)缘于通信卫星(CS)还要晚几年,而实用的广播卫星应用于70年代,80年代卫星直播电视、高清晰电视等进入实际使用阶段。90年初数字技术的成熟推动了卫星数字电视的迅猛发展。我国和亚洲地区较西方发达国家在卫星领域又要晚一、二十多年。我国的卫星广播起源于70年代初,而后起之秀的卫星大国中国,在卫星领域有研发现代卫星的能力,现在同世界卫星大国的差距是越来越小。
山水评测室[6](2011)在《图解玩转DM800插件(6)》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继续以图解的方式介绍DM800高清多媒体接收机的Ecm时间显示、俄罗斯网络电视、网络流播放器、屏幕时间常驻插件、足球直播赛事查询、视频预览插件这6个插件使用方法,以及最新推出的GP3版本的特点、GP3版本下的《山水评测室》服务器上插件的安装方法。
樊碚[7](2011)在《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系统的防雷与接地问题浅析》文中研究表明简单介绍了雷电形成的原因和分类,分析了避雷针的工作机理,阐明了接地的重要性以及接地和接地电阻的基本概念,并就接地电阻的测量、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金玉萍[8](2010)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受众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端以来基本都是在发展传播学的视野下展开,采用以量化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路线,个别使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的研究则是针对相对封闭、电视刚刚进入的村民社会,与新受众研究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电视与身份认同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现状存在很大不同。本文把研究聚焦于社会急剧变迁中的维吾尔族受众,运用民族志方法考察他们的电视实践、对日常生活的重构及其表征的身份认同。本文建立在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基础之上,既肯定受众处于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宰制之下,又强调能够通过日常实践活动创造出自己的意义空间。所以,论文的核心问题是托台维吾尔族受众日常生活电视使用的实践逻辑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细化为以下具体问题:托台维吾尔族受众在电视技术的采纳与使用方面有什么特点?他们是否利用媒介技术实现自己的某些特殊需求?托台受众如何接触和解读具体的电视文本?电视是否被用来建构托台人的某种身份和认同?如果确实如此,其特征是什么?研究发现:一、在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下,托台村的电视技术使用形成无线电视的普及,有线电视在经济制约下缓慢发展和卫星电视在政策缝隙中快速成长的格局。在托台家庭中,受电视物理空间位置的影响,家庭收视关系以父母为中心,这决定着电视技术的使用特点。家庭中主张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的通常是男性家长,技术的采纳者是父辈而不是年轻人,新技术被用来维系族群传统。这一发现质疑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二、托台受众通过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挪用和改造,巩固着族群传统文化,也建构着对国家的观念,是一种日常生活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主要表现为:把汉语节目挪用为学习工具,通过外语节目实现族群文化和宗教认同,在节目解读中形成对不同行政层级国家政权的不同态度。在这种状况下,主流意识形态所期望的“把党的声音传下去”,在受众那里是被挪用和改造的。而挪用和改造之后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性的程度又取决于政府给村民带来的实际利益,基层政权的建设效果以及村民追求自己利益的方式。三、托台受众的电视接触和解读与其所处的语境存在密切关系。托台是一个深受族群传统影响的人们之间联系密切的稳定共同体,国家力量对托台村民的影响是有限的、割裂的和悬置的。现实生活中,国家、族群都利用媒介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形成既合作又争夺的关系。通过以上经验研究发现:托台电视实践的特点表现为电视技术使用与节目接触受族群文化规范的显着影响、受众接收的去意识形态化和文本解读中国家观念的层次性。这种电视实践融入日常生活,创造出流动的社会空间界限,重构了村民的仪式化生活并提供了新的安全感来源,为托台人建构认同提供了新素材。由此表征的认同体现为族群认同的强大和国家认同的疏离与分散。这与托台日常生活中国家和族群力量的分布状况非常相似。两种认同何时在何种层面上得以表现,主要取决于行为的目的和表现的场景。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发现了日常生活实践背后存在一定的逻辑性,是对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修补与发展。在现实层面,研究表明托台电视实践及其表征的认同不能孤立于语境之外来看待,而是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及当地社会环境产生互动的结果。虽然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存在矛盾和张力,但二者并不必然是对抗关系。国家是一个抽象概念,村民只能通过具体的行动以及某些象征才能够感知、认识和理解国家,建构起国家的形象与观念。国家认同的提高需要从社会环境建设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两方面入手。这样才可能达到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存。
曾文明[9](2007)在《浅谈卫星电视实用接收技术(1)》文中研究指明前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至今年刚好半个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今人造卫星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气象、地球物理、军事和其它研究用途,掌握卫星应用技术多少及卫星科技含量的高低,是象征一个国家是否迈向世界强国的标志。而广播卫星(BS)缘于通信卫星(CS)还要晚几年,
卢维焱[10](2004)在《基于混合相控阵天线的移动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文中研究表明 随着卫星通信和卫星电视接收技术的迅速发展,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国内人们就提出“动中通”的实际使用要求。“动中通”即运动中实现民用卫星通信和卫星电视接收的简称(海事卫星通信和低轨道卫星通信技术除外)。在这十年中间,国内几家公司在基于偏馈及标准抛物面天线的“动中通”卫星通信或卫星电视接收技术中都作了成功地努力。同时也在探索相控阵天线和平板天线技术用于“动中通”的可能性。
二、实用卫星电视接收技术(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用卫星电视接收技术(九)(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电视广播传输与接收系统的原理及实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卫星电视广播传输及接收系统的原理 |
1.1 卫星电视广播传输原理 |
1.2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原理 |
2 卫星电视广播传输的技术运用 |
2.1 处理音频技术 |
2.2 DFB数字信号传输技术 |
3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技术运用 |
3.1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系统组成 |
3.2 地面卫星电视信号的接收处理系统 |
3.2.1 地址的选择 |
3.2.2 设备安装的处理 |
3.2.3 电视卫星接收信号的处理 |
4 结语 |
(2)卫星电视广播传输与接收系统的原理及实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卫星电视广播传输系统的组成 |
1.1 卫星 |
1.2 地球站 |
2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系统的组成 |
2.1 卫星天线 |
2.1.1 作用与原理 |
2.1.2 种类与特点 |
2.1.3 仰角与方位角 |
2.2 馈源 |
2.3 高频头 (LNB) |
2.3.1 输入频率 (INPUT) |
2.3.2 输出频率 (OUTPUT) |
2.3.3 本振频率 (L、O) |
2.3.4 噪声系数 |
2.3.5 增益 (GAIN) |
2.3.6 输入输出驻波比 |
2.3.7 载波互调 |
2.3.8 镜像抑制比 |
2.4 电缆 |
2.5 功分器 |
2.6 线放 |
2.7 卫星接收机 |
2.7.1 输入频率范围 |
2.7.2 静态门限值 |
2.7.3 特点 |
2.8 终端监视器 |
3 卫星地面接收站址的选择 |
(3)卫星电视技术的专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卫星电视技术概述 |
2 卫星电视直播专利技术的总体分析 |
2.1 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逐年变化情况 |
2.2 专利申请类型变化 |
2.3 在中国申请专利的申请人国别分布状况 |
2.4 卫星电视中各主要单元的专利申请情况 |
3 卫星电视接收技术主要申请人的专利特点 |
3.1 夏普公司 |
3.2 索尼公司 |
3.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4所 |
3.4 上海乐金有限公司 |
3.5 株式会社东芝 |
4 小结 |
(4)车载平板式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稳定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技术综述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2 天线面的选择 |
2.3 天线机械结构设计 |
2.4 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2.4.1 系统稳定方案 |
2.4.2 系统跟踪方案 |
2.5 系统核心器件选型与安装 |
2.5.1 控制器选型 |
2.5.2 陀螺选型 |
2.5.3 电子罗盘选型 |
2.5.4 GPS选型 |
2.5.5 执行电机选型 |
2.5.6 无线模块选型 |
2.5.7 核心器件安装 |
2.6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2.7 本章总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3.2 主控单元电路设计 |
3.2.1 电源电路 |
3.2.2 复位电路 |
3.2.3 时钟电路 |
3.2.4 JTAG接口电路 |
3.2.5 芯片外设引脚分配 |
3.3 传感器单元电路设计 |
3.3.1 电子罗盘串口电路设计 |
3.3.2 GPS串口电路设计 |
3.3.3 陀螺串口电路设计 |
3.4 AGC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5 移相器控制码输出电路设计 |
3.6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7 无线模块电路设计 |
3.8 本章总结 |
4 系统控制算法 |
4.1 两轴稳定平台姿态解算 |
4.1.1 两轴稳定平台坐标系规定 |
4.1.2 载体隔离扰动的解算 |
4.2 控制算法设计 |
4.2.1 分区PID |
4.2.2 算法实现 |
4.3 本章总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总体设计 |
5.2 系统初始对星 |
5.2.1 初始指向角计算 |
5.2.2 初始对星流程 |
5.3 系统稳定跟踪 |
5.4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5.4.1 F2812DSP初始化 |
5.4.2 GPS通信 |
5.4.3 电子罗盘通信 |
5.4.4 陀螺信号采集 |
5.4.5 电机伺服回路控制 |
5.4.6 AGC信号精对准 |
5.5 无线监控 |
5.6 本章总结 |
6 系统调试 |
6.1 软件开发和调试环境 |
6.2 系统调试 |
6.2.1 电源模块调试 |
6.2.2 GPS数据处理 |
6.2.3 电子罗盘数据处理 |
6.2.4 速率陀螺数据采集 |
6.2.5 电机驱动模块调试 |
6.2.6 监控模块 |
6.3 调试结果 |
6.4 本章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系统的防雷与接地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雷电的形成与分类 |
2 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防雷与接地 |
2.1 卫星电视接收天线防雷装置的组成与工作机理 |
2.2 避雷针的安装与保护范围 |
2.3 避雷器材的选用与布局 |
2.4 接地与接地电阻的概念 |
(1) 接地: |
(2) 接地电阻: |
3 接地电阻的测量 |
3.1 测量前的准备与正确接线 |
3.2 测试步骤 |
3.3 注意事项 |
4 降低接地电阻的一般方法 |
5 其他设备的防雷 |
6 结束语 |
(8)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追寻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研究缘起及新受众研究述评 |
一、研究缘起 |
二、新受众研究的兴起:回归生活情境的受众 |
三、新受众研究的发展:身份认同研究与技术转向 |
四、中国受众研究:发展传播学的路径与局部突破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选题意义与价值 |
一、研究问题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受众研究中的民族志:方法及应用 |
一、受众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发展及对本文的适用性 |
二、受众研究中关于民族志方法的争论 |
三、本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运用 |
第四节 国家、族群与权力关系:研究路径及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电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视野 |
第一节 理解日常生活 |
一、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研究 |
二、文化理论与日常生活 |
三、日常生活的智慧: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
第二节 电视与日常生活 |
一、电视:时间与空间的中介物 |
二、本体安全与转换客体:电视安全感的来源 |
三、秩序的支撑:电视与惯例、仪式、传统 |
四、日常生活、电视研究与权力关系 |
第三节 托台:日常生活中电视实践的场景 |
一、托台村概况 |
二、托台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层 |
三、社会变迁中的托台村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整体观视域下的托台村电视使用:物、技术与媒介 |
第一节 电视、家与家庭生活:作为物的电视 |
一、托台村电视机的出现与普及 |
二、"家"的空间布局与电视 |
三、电视与托台村家庭生活 |
第二节 无线、有线与卫星:作为技术的电视使用 |
一、三种电视接收技术的共存 |
二、经济、政治/政策与电视接收技术 |
三、有线与卫星:经济制约下的屈从者与政策缝隙中的抵制者 |
第三节 联系、安全以及分离的需要:托台村民眼中的电视媒介 |
一、认知功能:家庭生活空间的延伸 |
二、情感体验:日常生活安全感的维持 |
三、阶层划分:闲暇时间与电视 |
四、被拒绝的电视:道德约束及其他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托台受众的电视节目接触和解读:选择、挪用与改造 |
第一节 电视接触与年龄、性别、节目语言 |
一、代际关系角度下家庭收看模式中的文化传统 |
二、电视收看的性别差异 |
三、节目语言:界限、学习工具与突破的边界 |
第二节 国内电视节目接触 |
一、研究中新闻、专题、电视剧文类的确定 |
二、新闻节目接触:权力来自遥远的地方 |
三、专题节目接触:对族群文化传统视角节目的偏爱 |
四、电视剧(电影)接触:族群伦理道德观支配下的观看 |
第三节 外语电视节目接触 |
一、国外电视频道接触概况 |
二、卫星电视接收技术的采纳:传统与现代框架下父辈与年轻人的置换 |
三、收看外语电视节目的偏好: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的寻求 |
第四节 选择、挪用与改造:托台受众的日常电视实践 |
一、节目语言:划分边界、工具性挪用与寻求文化归属感 |
二、节目解读:以参照式与身份认同解读为主导 |
三、新闻节目:接触与解读中国家的层级性 |
四、专题、电视剧、外语电视节目:族群观念的建构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托台受众电视节目观看风格及谈话 |
附录一 研究方法说明 |
附录二 新闻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
附录三 专题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
附录四 电视剧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
注释 |
第四章 托台社会环境及媒介使用:族群传统、国家力量与事件媒介化 |
第一节 族群传统与托台日常生活 |
一、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社会 |
二、作为日常生活联系纽带的伊斯兰教:共享仪式与清真寺 |
三、族群集体记忆的延续:木卡姆与坎儿井 |
第二节 基层政权与意识形态的国家在托台 |
一、缺席的存在与割裂的位置:村庄有形空间中的国家权力 |
二、有限的国家福利支持 |
三、潜在断裂与再组织化:基层政权和"准政府"村委会的组织方式 |
四、悬置的村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
第三节 国家、族群与事件媒介化 |
一、大众媒介使用及族群观念建构的替代性补偿 |
二、农民麦西莱甫:和谐主题下族群文化的彰显和国家的隐匿 |
三、甜瓜拍卖会:发展主题下国家的在场和对族群文化的征用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电视实践、日常生活重构与认同 |
第一节 托台日常生活电视实践图景 |
一、族群文化规范下的电视技术使用与节目接触 |
二、受众接收的去意识形态化 |
三、文本解读中国家观念的层次性 |
四、日常电视实践与道德、工具和情感 |
第二节 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重构 |
一、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特性 |
二、创造流动的社会空间界限 |
三、重构村民的仪式化生活 |
四、提供新的安全感来源 |
第三节 电视实践与认同 |
一、媒介与认同研究 |
二、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 |
三、认"同"与求"异":电视实践表征下边界的形成与变动 |
四、时空维度中的电视与认同:使用与影响之间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语 实践中的电视使用:理论修补与现实思考 |
一、受众、电视实践与认同:研究发现及意义 |
二、日常生活实践背后的逻辑:对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一点修补 |
三、论文存在的不足、后续研究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
四、现实思考:增强国家认同的可能路径 |
注释 |
附录 |
附录一 托克逊县地名图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农民麦西莱甫侧记 |
附录四 甜瓜拍卖会 |
附录五 田野调查图片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实用卫星电视接收技术(九)(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电视广播传输与接收系统的原理及实用技术[J]. 徐东. 西部广播电视, 2018(13)
- [2]卫星电视广播传输与接收系统的原理及实用技术[J]. 李学伟. 西部广播电视, 2018(06)
- [3]卫星电视技术的专利分析[J]. 陈荣华,朱永全,赵梅芳. 电视技术, 2012(S2)
- [4]车载平板式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稳定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娜.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5]漫谈卫星电视接机器收技术[J]. 曾文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1(11)
- [6]图解玩转DM800插件(6)[J]. 山水评测室.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1(06)
- [7]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系统的防雷与接地问题浅析[J]. 樊碚. 中国有线电视, 2011(02)
- [8]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D]. 金玉萍. 复旦大学, 2010(12)
- [9]浅谈卫星电视实用接收技术(1)[J]. 曾文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07(20)
- [10]基于混合相控阵天线的移动卫星电视接收系统[A]. 卢维焱. 卫星移动通信研讨会资料汇编, 2004
标签:卫星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