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1996年湖北武汉江夏王马窑址发掘

1988-1996年湖北武汉江夏王马窑址发掘

一、湖北武汉江夏王麻窑址1988—1996年的发掘(论文文献综述)

罗玲[1](2021)在《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探究》文中指出明代的藩王墓作为明代高等级贵族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明代高等级墓葬制度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基建和研究类发掘的开展,全国各地均出土大量明代藩王墓,明代湖广地区作为明代藩王就藩的密集区域,藩王墓数量多,时间序列完整,地域特征显着,是明代藩王墓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代考古发掘为藩王墓研究提供了科学、完整的资料,便于此专题的研究。目前,明代湖广地区的藩王墓材料并未进行统一整理,对于藩王墓文化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就现有的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的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参考明代帝王及其他地区藩王墓的相关资料,结合明代中央、地方志记录,洞悉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的特点。本文首先对明代湖广地区地理特征相关的地形地貌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明代湖广地区分封至此的藩王位置分布,进而对建于此地的藩王墓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墓葬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接着对藩王墓陵园、玄宫进行分期、分级方面的研究,对陵园建制、布局及相关问题和玄宫结构、形制、规模进行分类讨论。随葬品作为玄宫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对随葬品的摆放位置及随葬品的种类、质地、用途等多方面讨论湖广地区藩王墓随葬品的异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和影响藩王墓制度的因素也一一论述。研究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不仅能反映明代湖广地区独有的藩王墓特征、明代高等级墓葬文化,而且对于现代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也具有指导意义。

熊天梓[2](2020)在《宋代湖泗窑龙窑结构与装烧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陶瓷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重要发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其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陶瓷的身影,她是中华文化里最绚丽和具有标志性的风景之一。然而一直以来,湖北陶瓷可以说是几乎被遗忘的一份宝贵财富,我国学术界对于湖北的陶瓷研究较为稀缺,湖北陶瓷知名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此的保护意识、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够。笔者对于我国古代陶瓷史和着名的瓷窑都有过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对于家乡的的湖北陶瓷却极少关注,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改变,承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陶瓷文化遗产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在当今这个提倡坚持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针对湖北陶瓷的发展历史、分布情况、艺术风格、烧制工艺等进行一些研究,根据笔者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情况和研究的可行性以确立此课题,从生产实践出发,以陶瓷工艺学角度探索宋代江夏湖泗窑址群瓷器的烧制工艺。

陈晖[3](2019)在《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研究》文中提出以长江中游为中心,西至峡江地区,东达江淮西部地区,北及淮河支流,南过长江至洞庭湖周边区域的广博地理范围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之前,尽管中原文化和南方地区发生着联系甚至在某些时候“侵占”了其边缘地区,南方地区仍然有着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然而到龙山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王湾三期文化南侵打断了本地石家河文化发展进程,由此开启的中原文化向南扩张的态势经二里头阶段一直持续到二里冈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出现了以盘龙城为中心的庞大遗址群,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制度、精神等层面在很大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中原文化势力范围达到顶峰。本文即以中原文化向南扩张为视角,探讨这一文化过程及其背后体现的社会图景。本文第二章分三个阶段构建了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第三至五章分析了南方地区各区域文化面貌构成及区域间互动与文化变迁。在此基础上第六章探讨了龙山时代晚期、二里头时期和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各自的扩张背景以及扩张阶段、模式及动因差异。龙山时代晚期之前,长江中游地区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发展序列属于本地同一谱系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进入龙山时代晚期以后,文化面貌出现了剧变。大量精美玉器的出现,瓮棺葬的流行,大量王湾三期文化陶器在原石家河文化地域范围的出现,展现了文化谱系的剧变。学术界普遍相信这是“禹征三苗”所带来的直接后果。王湾三期文化采取向南扩张模式是对南方地区的全面占领而非据点式,但在南方地区并未形成完整的聚落层级,没有明显的中心聚落。南方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到四期早段,其中又可以分为扩张的初始期、全盛期及衰退期三个小阶段。二里头的扩张是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未形成明显的高等级中心性聚落;中原地区对南方输出的主要是日用陶器。青铜礼器生产与分配为中原地区贵族所垄断,用以构建其统治秩序。南方地区遗址主要沿资源产区及河流等交通要道分布,具有明显的资源导向性。第二阶段为二里头末期时,二里头文化彻底退出南方地区,部分遗址新出现了具有下七垣文化因素的遗存。江淮地区、环洞庭湖地区出现的少量具有二里头晚期特征玉器、铜器可能反映了夏商之变后部分二里头贵族的南迁。南方地区二里冈时期遗存可存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二里冈下层时期,一方面典型的中原文化开始分波次进入南方地区,体现了南方地区与中原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文化面貌表现出多种文化因素共存的局面。第二阶段为二里冈上层阶段,中原文化在南方地区影响和控制达到顶峰。同时不同区域文化和社会形态又展现出诸多差异,反映出中原文化对南方的控制和影响存在不同模式。以盘龙城为中心的江汉东部地区,中原文化在此区域以城址为中心沿长江向周边辐射,但其对江汉西部的影响力与上一阶段相比明显衰退。在江汉西部地区,中原文化并未如江汉东部那样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中原因素与地方因素杂糅共处,其影响可能是通过贸易据点的方式实现。江淮地区在二里冈上层二期之前中原文化并不强势,地方特征明显。这可能与豫东地区长期为岳石文化所占据,江淮地区与中原交流通道不畅有关。至二里冈上层二期时,在商文化的东方战略下,豫东及江淮地区开始出现典型的二里冈陶器。中原文化在南方的中心开始逐步转移至江淮地区。二里冈在南方的扩张不仅以城址作为重要节点,并且城垣、宫殿基址、贵族墓葬及青铜器等高等级遗存实为中原地区的复刻,具有明显的礼制和信仰输出特征。

熊天梓[4](2019)在《江夏湖泗窑衰落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泗窑址群的发掘改写了湖北无瓷器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武汉周边许多地区出土的青白瓷中,有不少是湖泗窑址群梁子湖系的产品,可见湖泗窑所烧制的瓷器在当时极为畅销,这与便利的水路运输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但到了北宋晚期,湖泗窑却意外地走向了衰落。本文通过对江夏瓷器当前研究现状的考察,整理分析了导致湖泗窑走向衰落的因素。

刘辉[5](2019)在《三峡库区宋代墓葬出土瓷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其它年代范围明确的瓷器,大致将三峡库区宋代墓葬出土瓷器的发展演变分为五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区域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刘辉[6](2019)在《宋元陶瓷枕的考古学研究》文中提出陶瓷枕的发明,与我国陶瓷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陶瓷枕的出现,是我国悠久枕物习俗与深厚陶瓷文化之结晶。陶瓷枕历经唐五代的发展,至宋元达到繁盛,明清则几近衰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宋元时期是陶瓷枕由弱到兴、再由盛至衰的重要发展阶段。本文以出土材料为基础,对宋元陶瓷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学研究。第一章为绪论。本章首先简述了我国枕物习俗和枕具出现的大概历程,并将我国枕具大致分为硬质和软质两大类,其中陶瓷枕属于考古发现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枕具,兼具硬质枕易于保存和软质枕可塑性强的优点。继而阐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相关概念,并对宋元陶瓷枕的研究简史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学术目的和文章框架。第二章为类型与编年研究。本章首先将宋元陶瓷枕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大类,继而在各种釉色品种下进行分型。其中,高温釉包括白、青、青白和黑等釉色,低温釉则分为单色釉和多色釉等。每个釉色品种之下,又根据枕面正投影形状和枕体的异同分为诸型,再依据枕面和枕体的组合关系、装饰的差异,另进行亚型和式别的划分。在类型学框架之下,以考古出土材料为基础,通过对陶瓷枕本体及其伴出遗存广泛、细致地对比,分析不同类型陶瓷枕的年代,进而建立了宋元陶瓷枕的编年序列。第三章为窑场分布与产品特点研究。本章以宋元陶瓷枕的类型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等,将宋元时期烧造陶瓷枕的窑场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地区。北方地区又分为七个区域,南方地区则包括四个区域。在此体系之下,对每个窑场的陶瓷枕类型、产品特点进行了考证、分析和总结。第四章为发展与演变研究。本章在第二、三章的基础上,将北方地区陶瓷枕分为五期八段,南方地区则包括四期六段,并对北方、南方地区各期陶瓷枕的类型、装饰和产地等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每期的变化。继而将宋元陶瓷枕的总体发展与演变分为早中晚三期,即发展阶段(10世纪60年代至11世纪上半叶)、繁盛阶段(11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上半叶)和式微阶段(13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60年代)。第五章为相关问题研究。第一节对宋元陶瓷枕的成型和装烧工艺进行了研究,将成型工艺分为雕镶、模范和复合成型三大类,装烧工艺则以匣钵正烧和匣钵叠烧为主。第二节对宋元陶瓷枕的功能和用途进行了探讨,将其分为生活用枕和丧葬用枕两大类。生活用枕包括睡枕、脉枕和腕枕等功用,并重点探讨和明晰了脉枕和腕枕这两个一直以来颇具争议的功能;还分析了宋元陶瓷枕的使用时间、人群等。第三节对宋元陶瓷枕所见题字进行了分类总结,将其分为纪年类、姓氏名号类、诗词曲赋类、名言警句类和良言吉语类,主要考证了生产经营者姓氏名号类题字中窑戳出现的大致时间,并就其所体现的民窑生产模式进行了一些讨论。第四节对宋元陶瓷枕的源流问题进行了追溯和探析,以往学界多认为我国陶瓷枕出现于隋代,然就本文收集考古材料来看,陶枕至迟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存在;该节还初步分析了宋元陶瓷枕由盛转衰,甚至在明代趋于销声匿迹的原因。第六章为结语。本章重点总结了本文的内容及主要收获,并指出本文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研究方向。

王琢玺[7](2019)在《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文中提出我们在继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对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望、形制特点、城邑体系加以探索,获得了一定的新认识。第一章对江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背景进行了梳理。江汉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为城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西周时期,周王朝通过几次大分封,在江汉地区建立了一大批诸侯国,此地还有许多古老部族、邦国。西周后期及春秋时期,楚国逐渐强大,不断合并江汉地区的诸侯国,最后统一了江汉地区。战国后期,楚国在江汉地区的统治逐渐受到秦国、韩国、魏国的冲击,最终江汉地区完全落入秦国之手。江汉地区的人文地理格局,从西周时期以汉北、汉东为重心,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汉西为中心,深刻地影响了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发展与分布格局。第二章对周代江汉地区部分城邑地望进行了考订。鄀国,原为秦楚界上小国,后为楚上鄀县,地当在今淅川县寺湾古城遗址一带。公元前622年秦人入鄀后不久,鄀迁于南郡,后一度为楚鄀都,地当在今钟祥市丽阳遗址一带。析县、析邑为楚西北要邑,至晚公元前613年,析被置为楚县,公元前477年,析成为析君之封邑,地当在今西峡县白羽城遗址一带。楚君宵敖所居的宵,可能即秦汉时期的销县,地当在今荆门市子陵岗遗址一带。秦所拔楚之西陵,当在今襄阳市东北洪山头与彭家咀东北部一带。随国,即曾国,西周早期都城在今随州市庙台子遗址一带,两周之际至春秋初年在今枣阳市周台遗址与忠义寨城址一带,春秋初年以后至战国早中期在今随州市区一带。鄂国,西周早中期都城在今随州市安居镇一带,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在今南阳市西鄂故城或夏响铺一带。战国时期楚鄂君封邑初亦在此,垂沙之战后,可能被改封于今鄂州市吴王城一带,楚鄂县可能亦在此。竟陵,至晚战国中期即已存在,地当在今天门市张港镇北一带。郧国,后为楚郧县,地当在今天门市东北笑城遗址一带。郧县至晚郧公辛时代,可能已迁至今云梦楚王城一带,此地后为秦安陆县治。罗国,原在今宜城市西北一带,公元前698年至公元前691年之间,罗被南徙至枝江,地或在今枝江市龚家台遗址一带。第三章对楚国都城与别都进行空间复原研究,并讨论了楚都与别都的特点。时代较早的季家湖楚城,城邑平面形状可能为梯形,整体不够规整;护城河的军事防御意义不大;城邑布局方面,仅能推测季家湖楚城北部可能为宫殿区,城中部为制陶作坊区。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规模更加庞大,特别是都城纪南城,规模大、形制规整;城垣结构为城中套城的回字形结构,比东周时期其它诸侯国都城的形制更加规整;城内街道大致呈井字形;城内功能分区也较为明确。别都宜城楚皇城的规模与纪南城相比要小得多,形制也不如纪南城规整,其东垣因临河而较为弯曲;但与季家湖楚城相比,宜城楚皇城规模更大,且更加注重城邑军事防御能力建设。第四章对周代江汉地区其它城邑进行空间复原研究,并讨论了这些城邑的特点。这些城邑有县邑、其它诸侯国都邑、楚国采邑、封君邑、矿冶城邑和军事城邑等类型。其中县邑最具有代表性,其特点包括:(1)地形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但以平原为主;(2)县邑多临河流一侧或地处两条河流交汇处,注重河流的供排水、交通与防卫功能;(3)县邑规模多样化,可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且春秋时期县邑规模较小,战国时期县邑规模变大;(4)县邑平面形制以方形为主流,大型县邑受自然因素影响,平面形制有所变化;(5)城门数量根据县邑的规模来确定;(6)县邑一般具备城墙、护城河,部分县邑筑有角楼、瓮城,军事防御能力较强;(7)县邑内布局复杂化,部分为双重城垣结构;(8)墓地一般在城外附近高地上,除瓮棺葬等特殊葬式外,城内一般不设墓葬。第五章分析了周代江汉城邑的规模类型、分布格局与职能分类。城邑规模类型方面,西周时期可分为大、中、小、特小型4个类型,以小型、特小型城邑为主,城邑规模普遍较小;春秋时期也分为4个类型,城邑数量有所增加,城邑规模有所扩大;战国时期可分为特大、大、中、小、特小型5个类型,各类型城邑数量均有所增加,并增加了特大型城邑;整个周代,江汉地区城邑规模分布较为稳定,始终以小型、特小型或中型城邑为主。城邑分布格局方面,西周时期城邑分布重心在南阳盆地、随枣走廊与江汉平原边缘地带;春秋时期,襄宜平原成为江汉地区城邑密度最高的地方,沿丹江、汉江中游、沮漳河一线和沿滚河、涢河一线,成为江汉地区两条城邑分布密集带;战国时期,上述两条城邑密集带继续存在,并有所延伸。城邑职能分类方面,西周时期城邑职能较为单一,主要是政治军事据点;东周时期可分为政治经济管理中心、矿冶中心和军事据点三类。

刘敏[8](2019)在《明代空白期青花瓷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陶瓷史上,“空白期”指明代景德镇瓷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具体年代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相关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以往考古发现不足、未见官窑纪年款瓷器,致使学界长期以来对这一阶段的瓷业面貌认识不清,故称“空白期”或“黑暗期”。随着近些年与空白期瓷业有关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和实物展览逐渐增多,促成了当下对空白期瓷器进行深入研究的条件。本文综合运用艺术学、考古学和文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以考古出土和博物馆所藏的明代空白期青花瓷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永宣和成化青花瓷的比较,进行了瓷器风格的深入探究。旨在解决空白期青花瓷的风格及断代问题,明确空白期在明代早中期瓷器风格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对明代空白期青花瓷的探究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的空白期瓷器遗存进行考古学层面的分析,初步判断其形成过程和具体年代,接下来对其中的青花瓷进行风格上的比较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器形、纹饰、青花画法等。第二部分以国内外博物馆所藏空白期青花瓷为研究对象,对于一些以大罐和梅瓶为代表的馆藏空白期青花瓷具有至正型风格的现象,提出了明代空白期民窑生产了仿至正型风格青花瓷的假设性命题,并围绕何为仿至正型风格和空白期民窑是否烧造了仿至正型风格青花瓷等问题进行探究,以检验该命题是否成立。基于前两部分的研究,本文最后还就两个与空白期瓷器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分别是空白期“官搭民烧”和纪年青花瓷制作年代的问题。

陆晗昱[9](2019)在《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文化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历史上长江流域的丧葬习俗是研究古代丧葬民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墓葬等信息勾勒出某一历史时期丧葬活动的面貌,分析各种丧葬现象蕴含的观念和成因,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传承和发展。唐代是继隋代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各种丧葬活动发展充分;唐代社会继承传统、吸收外来各方面的交流因素,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丧葬民俗。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横贯东西,流域面积广。唐代长江流域的地位至关重要,国家经济重心在唐代时移至长江流域,特别是隋唐长江文化的勃兴,使其在诸多方面独领风骚。探索唐代长江流域的丧葬习俗,能更加清晰地勾画唐代长江上、中、下游广大地区丧葬活动丰富多彩的形式面貌,分析各区域间的丧葬习俗个性和共性特征,梳理丧葬观念的发展演变。本文主要通过墓葬分析,探讨唐代长江上游的岷江地区、峡江地区,中游的荆江地区、湘江地区、赣江地区,下游的皖江地区、扬子江地区和钱塘江地区等地域的丧葬习俗。通过对各区域唐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类型和空间放置、墓葬装饰等墓葬信息内容的深入挖掘,总结唐代长江流域地域丧葬特征,并结合传世文献记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分析地域丧葬观念。在此基础上,梳理墓葬功能的演变,分析演变过程中长江流域丧葬习俗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探索佛教、道教等宗教因素融入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的情况,以及唐代社会丧葬礼俗互动等专题性问题。在长江流域的生态社会环境一章中,依次阐释唐代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政区的沿革、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传统,分析丧葬习俗存在的生态社会环境背景。第二、三、四章是以墓葬信息数据为基础展开的地域丧葬习俗研究。将长江流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建立唐代长江流域区域墓葬信息数据库,穷尽性地考察各区域唐墓的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和放置情况以及墓葬装饰中的砌式、墓砖纹饰、棺床、龛、窗棂、装饰性结构等墓葬信息,归纳总结各项内容的地域性特征,为避免因墓葬信息有限而产生以偏概全的结论,最大限度地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分析地域丧葬习俗特点。第五章探索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第一部分是在第二至四章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墓葬功能的演变及所呈现的丧葬习俗共性特征。将唐代墓葬的丧葬功能置于墓葬的历史发展过程考察,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环境与观念同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和墓葬装饰间的关系,阐述墓葬功能演变所呈现的共性特征。第二部分更为深入地探讨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研究中的个性化问题:佛教、道教因素在丧葬习俗中的反映和唐代丧葬礼俗互动问题。本文致力于以墓葬信息(1)为主要材料分析、考察断代区域性丧葬民俗,弥补了传世文献对唐代民间丧葬活动记载较少的材料缺憾,是对唐代丧葬民俗研究的重要材料支撑。本文不仅分析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还细致考察随葬品的空间放置特点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探讨墓葬墓壁、墓底砌式,龛的数量、形状、位置和作用等各项装饰性结构的丧葬功能,阐发墓葬信息的各个细节体现的丧葬文化与观念,联系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民族、宗教等社会历史条件分析丧葬习俗的发展和功能的演变。总体而言,本文是基于丰富的考古资料展开的、视角较为独特的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系统性研究。

郑建明[10](2019)在《21世纪以来青白瓷窑址考古新进展》文中认为青白瓷约创烧于五代,发展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在南宋晚期衰退的同时发生巨大转变,元代以后主流青白瓷产品被卵白釉等瓷器所取代,但其生产一直延及明清时期。北宋中晚期到南宋早期的青白瓷胎釉质量精细,被称为"饶玉",其产品装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装饰在南宋中期以后渐趋流行。纹饰题材以莲荷、牡丹、菊花等为主,手

二、湖北武汉江夏王麻窑址1988—1996年的发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武汉江夏王麻窑址1988—1996年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途径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代湖广地区诸王及墓葬情况分布
    第一节 明代湖广地区诸王分布情况
    第二节 明代湖广地区藩王世系与墓葬位置研究
        一、楚王系
        二、湘献王墓
        三、辽王系
        四、郢靖王墓
        五、襄王系
        六、荆王系
        七、梁庄王墓
        八、吉王系
        九、兴王系
        十、华阳郡王系
        十一、岳怀王
    第三节 明代湖广地区的藩王墓分布特点
        一、藩王墓兆域问题
        二、藩王墓选址问题
        三、藩王墓选址与城市方位的关系
        四、藩王墓的建造材料来源问题
第三章 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陵园、玄宫制度研究
    第一节 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陵园研究
        一、藩王陵园建筑情况
        二、藩王墓葬陵园布局情况
        三、明代湖广地区藩王陵园相关问题分析
    第二节 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玄宫制度研究
        一、藩王墓玄宫形制的分类与研究
        二、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随葬品制度研究
第四章 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文化相关问题讨论
    第一节 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相关制度
        一、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的选址
        二、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的丧葬制度
    第二节 影响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文化的因素
        一、湖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墓主人个人兴趣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宋代湖泗窑龙窑结构与装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宋代湖泗窑龙窑的结构
    2.1 宋代湖泗窑址群内主要窑址概述
    2.2 整体结构
        (1)青山窑考察
        (2)浮山窑考察
        (3)王麻窑考察
        (4)小结
    2.3 窑头
        (1)概述
        (2)青山窑遗址考察
        (3)燃烧室
        (4)王麻窑遗址考察
        (5)浮山窑遗址考察
        (6)小结
    2.4 窑室
        (1)概述
        (2)青山窑遗址考察
        (3)浮山窑遗址考察
        (4)王麻窑遗址考察
        (5)小结
    2.5 窑床
        (1)概述
        (2)青山窑遗址考察
        (3)王麻窑遗址考察
        (4)浮山窑遗址考察
        (5)小结
    2.6 窑尾排烟结构
        (1)概述
        (2)青山窑遗址考察
        (3)王麻窑遗址考察
3.宋代湖泗窑的装烧工艺研究
    3.1 宋代湖泗窑器物和窑具的考古发现状况
        (1)出土器物
        (2)出土窑具
    3.2 湖泗窑的装烧工艺
        (1)漏斗型匣钵装烧
        (2)直筒型匣钵装烧
        (3)匣钵摆放方法
        (4)窑内温度分布与温度控制方法
        (5)明火叠烧
        (6)匣钵装烧与明火叠烧的比较和选择
    3.3 湖泗窑装烧工艺的特征
        (1)窑具构成的特征
        (2)火照的使用
        (3)支钉取代垫圈
    3.4 湖泗窑不同时期装烧工艺比较
        (1)窑具比较
        (2)装烧方法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时空范围及相关概念说明
        一、时间范围及阶段划分
        二、空间范围及分区
        三、相关概念说明
    第三节 中原文化南下之前南方地区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研究史回顾
    第五节、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与视角
        四、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分期与年代
    第一节 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年代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六、环洞庭湖地区
        七、南方区域文化分期与年代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年代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六、环鄱阳湖地区
        七、环洞庭湖地区
        八、南方区域文化分期与年代
    第三节 二里冈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年代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六、环鄱阳湖地区
        七、环洞庭湖地区
        八、南方区域文化分期与年代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第一节 王湾三期文化晚期之前南方地区的文化背景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六、环鄱阳湖地区
        七、环洞庭湖地区
        八、石家河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
    第二节 王湾三期文化晚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环洞庭湖地区
    第三节 新砦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西部地区
        二、汉水中游地区
        三、淮河上游地区
        四、江淮西部地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第一节 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汉水中游地区
        三、淮河上游地区
        四、江淮西部地区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三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第三节 二里头文化四期早段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汉水中游地区
        二、淮河上游地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二里冈文化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第一节 二里头向二里冈过渡阶段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淮西部地区
    第二节 二里冈文化下层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江淮西部地区
        四、环鄱阳湖地区
        五、环洞庭湖地区
    第三节 二里冈文化上层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江汉东部地区
        二、江汉西部地区
        三、汉水中游地区
        四、淮河上游地区
        五、江淮西部地区
        六、环鄱阳湖地区
        七、环洞庭湖地区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过程
    第一节 王湾三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
        一、王湾三期文化扩张前中原与南方的文化面貌
        二、王湾三期文化向南扩张与南方地区文化面貌的改变
        三、南方地区文化格局的形成及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
        四、王湾三期文化扩张模式、路线和动因蠡测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扩张
        一、扩张的背景
        二、扩张的阶段与路线
        三、扩张的模式
        四、扩张的动因
    第三节 二里冈文化向南方的扩张
        一、扩张的背景
        二、扩张的阶段
        三、扩张的模式
        四、扩张的动因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江夏湖泗窑衰落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湖泗窑址群概况
2 湖泗窑开始衰落的年限
3 自然因素
    3.1瓷土质量
    3.2烧窑方式
    3.3资源损耗
4 社会因素
    4.1市场竞争
    4.2社会动荡
5 结语

(5)三峡库区宋代墓葬出土瓷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类型分析
    (一)青白瓷
        1. 碗盏
        2.碟
        3. 执壶
        4.盘
        5. 盏托
        6.炉
        7.瓶
    (二)青瓷
        1. 碗盏
        2.盘
    (三)黑瓷
    (四)白瓷
        1. 碗盏
        2.碟
        3. 执壶
二、分期
    (一)北宋早期,大体在宋太祖至宋真宗年间(1 0世纪6 0年代~1 1世纪2 0年代)
    (二)北宋中期,大体在宋仁宗至宋神宗年间(1 1世纪2 0年代~1 1世纪8 0年代)
    (三)北宋晚期,大体在宋哲宗至北宋末年间(1 1世纪8 0年代~1 2世纪2 0年代)
    (四)南宋前期,大体在宋高宗至宋宁宗年间(1 2世纪2 0年代~1 3世纪2 0年代)
    (五)南宋后期,大体在宋孝宗至南宋末年(1 3世纪2 0年代~1 3世纪7 0年代)
三、区域产地探讨
    (一)青白瓷
    (二)青瓷
    (三)黑瓷
    (四)白瓷
四、结语

(6)宋元陶瓷枕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简史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类型与编年
    第一节 高温釉枕
        一、白釉
        二、青釉
        三、青白釉
        四、黑釉
        五、绞釉
    第二节 低温釉枕
        一、单色釉
        二、多色釉
第三章 窑场分布与产品特点
    第一节 北方地区
        一、Ⅰ区
        二、Ⅱ区
        三、Ⅲ区
        四、Ⅳ区
        五、Ⅴ区
        六、Ⅵ区
        七、Ⅶ区
    第二节 南方地区
        一、Ⅰ区
        二、Ⅱ区
        三、Ⅲ区
        四、Ⅳ区
第四章 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北方地区
        一、第一期(960~1022 年)
        二、第二期(1022~1063 年)
        三、第三期(1063~1149 年)
        四、第四期(1149~1259 年)
        五、第五期(1260~1368 年)
    第二节 南方地区
        二、第二期(1063~1162 年)
        三、第三期(1162~1279 年)
        四、第四期(1279~1368 年)
    第三节 总体分期
        一、早期(发展阶段)
        二、中期(繁盛阶段)
        三、晚期(式微阶段)
第五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成型与装烧工艺
        一、成型工艺
        二、装烧工艺
    第二节 功能和使用
        一、功能和用途
        二、使用时间与使用人群
    第三节 题字及其内涵
        一、题字分类
        二、关于“民窑”生产模式的思考
    第四节 源头与流向
        一、隋代以前
        二、唐五代时期
        三、宋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状况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江汉地区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江汉地区的范围
        二、江汉地区的地貌与分区
        三、江汉地区的气候及其变化
    第二节 人文地理背景
        一、先秦时期的人文地理格局
        二、周代江汉地区的历史进程
        三、周代江汉地区农业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望考订
    第一节 南阳盆地的城邑
        一、商密之鄀国与楚上鄀县
        二、白羽、楚析县与析邑
        三、唐国与楚唐邑
        四、其它城邑
    第二节 襄宜平原的城邑
        一、楚宵兼及秦汉销县
        二、南迁之鄀国与楚鄀都
        三、楚、秦西陵
        四、其它城邑
    第三节 随枣走廊的城邑
        一、随国
        二、鄂国
        三、其它城邑
    第四节 江汉平原的城邑
        一、竟陵
        二、州国与州县
        三、郧国与楚郧县、秦安陆县
        四、其它城邑
    第五节 鄂东丘陵的城邑
        一、邾邑
        二、鄂邑与鄂县
        三、秦沙羡
        四、其它城邑
    第六节 鄂西山地的城邑
        一、枝江之罗国
        二、其它城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楚国都城与别都空间复原研究
    第一节 关于楚君、楚王居地与楚都、别都的讨论
        一、楚君、楚王居地的分类
        二、关于“郢”性质的认识
        三、《楚居》的局限性
    第二节 宜城楚皇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发展阶段
    第三节 季家湖楚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性质
    第四节 纪南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发展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楚都、别都之外的城邑空间复原研究
    第一节 云梦楚王城、赤壁土城等县邑
        一、云梦楚王城
        二、赤壁土城
        三、县邑的特点
    第二节 诸侯国都邑、楚国采邑与封君邑
        一、诸侯国都邑
        二、楚国采邑
        三、楚国封君邑
    第三节 五里界城、鄂王城等矿冶城邑
        一、五里界城
        二、鄂王城
        三、矿冶城邑的特点
    第四节 草店坊城、作京城等军事城邑
        一、草店坊城
        二、作京城
        三、军事城邑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综合研究
    第一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一、西周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二、春秋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三、战国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四、周代江汉地区城邑规模的演变
    第二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一、西周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二、春秋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三、战国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四、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分布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职能分类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二
    三
    四
参考文献
附录 周代江汉地区城址、重要遗址统计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8)明代空白期青花瓷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回顾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和基本思路
第二章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空白期青花瓷
    第一节 相关考古发现及认识
    第二节 器形与纹饰
    第三节 青花画法与青料
    小结
第三章 空白期仿至正型风格青花瓷
    第一节 何为仿至正型风格
    第二节 仿至正型风格青花瓷的烧制者
    第三节 仿至正型风格青花瓷出现的原因
    小结
第四章 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节 官用瓷器与官搭民烧
    第二节 对空白期纪年青花瓷的认识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国内外博物馆藏明代空白期青花瓷
附表二:明代空白期纪年款瓷器
附表三:关于明代空白期瓷器的文献记载
致谢

(9)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长江流域的生态社会环境
    第一节 唐代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
    第二节 唐代长江流域政区沿革
    第三节 唐代长江流域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代长江上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岷江地区
    第二节 峡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代长江中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荆江地区
    第二节 湘江地区
    第三节 赣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代长江下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皖江地区
    第二节 扬子江地区
    第三节 钱塘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共性与个性问题探索
    第一节 墓葬功能的演变及所呈现的共性特征
    第二节 丧葬习俗个性化问题探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10)21世纪以来青白瓷窑址考古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早期青白瓷窑址的发掘与青白瓷起源研究
    1. 景德镇地区早期青白瓷窑址考古
    2. 繁昌地区早期青白瓷窑址考古
二、青白瓷鼎盛时期景德镇窑址的发掘研究
三、景德镇以外地区两宋及以后青白瓷窑址的发掘研究
    1. 江西地区
    2. 福建地区
    3. 广西地区
    4. 广东地区
    5. 湖南地区
    6. 浙江地区
四、关于青白瓷起源的思考

四、湖北武汉江夏王麻窑址1988—1996年的发掘(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湖广地区藩王墓探究[D]. 罗玲. 山东大学, 2021(02)
  • [2]宋代湖泗窑龙窑结构与装烧工艺研究[D]. 熊天梓. 湖北美术学院, 2020(12)
  • [3]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张研究[D]. 陈晖. 武汉大学, 2019(01)
  • [4]江夏湖泗窑衰落因素[J]. 熊天梓. 艺术科技, 2019(12)
  • [5]三峡库区宋代墓葬出土瓷器研究[J]. 刘辉. 江汉考古, 2019(03)
  • [6]宋元陶瓷枕的考古学研究[D]. 刘辉. 吉林大学, 2019(10)
  • [7]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D]. 王琢玺. 武汉大学, 2019(06)
  • [8]明代空白期青花瓷探究[D]. 刘敏.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9]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D]. 陆晗昱. 武汉大学, 2019(08)
  • [10]21世纪以来青白瓷窑址考古新进展[J]. 郑建明. 文物天地, 2019(04)

标签:;  ;  

1988-1996年湖北武汉江夏王马窑址发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