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复发性口疮性溃疡128例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复发性口疮性溃疡128例体会

一、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疮128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瑞[1](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黄连阿胶汤方证研究》文中认为黄连阿胶汤是东汉张仲景经典方剂之一,首载于《伤寒论》。本方乃治疗肾阴亏虚、心火亢盛,心肾不交失眠之专方,其组方严谨,用药精道,疗效确切,所以能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及运用,经过历代发展,其证治范围逐渐扩大,其现代临床研究及应用亦十分广泛,且备受关注。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进一步探讨和阐发研究黄连阿胶汤之方证理论,详细分析并总结归纳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对于本方的应用及发挥,以期能够发掘黄连阿胶汤的方证辨治规律,更好地发挥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作用,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文献综述之中,综合了近几十年有关黄连阿胶汤的临床报道以及最新实验研究数据成果,从整体上把握此方在现代临床上的主治病证和适用范围,更全面地了解此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前沿进展,以希望为临床提供更广泛的治疗思路与辨证参考。黄连阿胶汤的方证理论研究,一共分为四个方面论述。第一,探究黄连阿胶汤其方渊源,并对其相关条文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条文中关键字“烦”、“卧”二字进行训诂。第二,黄连阿胶汤方证理论研究。本章根据历代医家及其文献中的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对该方证中用药、症状及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研究,认为黄连阿胶汤证的病位在心肾,病机为心火亢盛,肾水不足,病理基础是邪热、阴亏。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心烦、不寐”、“下利脓血”、“失血”。第三,总结《伤寒论》中不同证型的不寐兼烦躁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第四,梳理历代医家对黄连阿胶汤的衍化与发展。本章节运用中华医典单机版V5.0软件和中医e百网站之中医古籍数据库,共整理出44首历代黄连阿胶汤的衍化方,以时间为主线,纵向分析黄连阿胶汤在历代的运用规律。在对黄连阿胶汤的源流、因机、方药、发展整理研究之后,第三章则以对现代医案进行统计的方式,探讨黄连阿胶汤在现代临床中的方证特点和运用规律。黄连阿胶汤现代医案研究方面,以“黄连阿胶汤”为主题词,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三大数据库,年限为1955年至2017年7月。对符合要求的文献用Excel建立数据表,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04篇文献,共131例病案。经统计发现,临床应用中,常见中医病名:不寐、口疮、崩漏;西医病名:失眠症、复发性口腔溃疡、功能性子宫出血。基本病机为肾阴亏虚,心火亢盛。临床多在原方基础上加味,多加味生地、酸枣仁、牡蛎三味药物。当代医家应用黄连阿胶汤的基本指征是失眠、心烦躁、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通过第三章的医案统计,发现黄连阿胶汤在现代临床仍以治疗失眠为主,故第四章在医案统计的基础上,以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为例进行Meta分析。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方面,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三大数据库从1955年至2017年4月关于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的文献482篇,选择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14篇,计13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OR(total)=4.92,95%可信区间为[3.50,6.93],Z =9.15,P<0.0001;RR(total)=1.38,95%可信区间为[1.29,1.47],Z=9.18,P<0.0001;RD(total)=0.25,其 95%可信区间为[0.20,0.29],Z = 10.15,P<0.0001。可认为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相对对照组而言有效。结论: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或中成药治疗。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尚需更大样本量的、设计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综上所述,通过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医案统计以及循证医学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而对黄连阿胶汤的方证理论和辨治特点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以期在总结归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其理论及应用,为黄连阿胶汤在现代临床实践中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和参考依据。

索子敏[2](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茵陈蒿汤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茵陈蒿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名方之一,首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方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专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简,疗效显着,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其现代临床应用亦十分广泛。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和研究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分析并总结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对本方的应用发挥,以期进一步发掘茵陈蒿汤的方证辨治规律,更好地发挥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作用,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全文共分为四个方面:文献综述方面,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十年来有关茵陈蒿汤的临床报道以及最新实验研究成果,整体把握该方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主治病证和应用范围,全面了解该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广泛的治疗思路与参考。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研究方面,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明确茵陈蒿汤的出处,并对相关条文进行分析。《伤寒论》第236条阐明了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的病因病机,第260条讨论湿热发黄的辨证要点。《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中载"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以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下之,以茵陈蒿汤"与236条基本相同,但多出"宜下之"三个字,点出了茵陈蒿汤具有泻下的作用。第二,茵陈蒿汤方证理论研究。本章以历代文献及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多角度对本方证之方药、病位、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茵陈蒿汤证的病位在脾胃肝胆,病机为湿热郁蒸,胆失疏泄,病理基础是湿热、肝郁和血瘀,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而成,其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疫毒、气滞、淤血等。其典型临床症状有"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以及"心胸不安"。第三,总结《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不同证型的发黄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的发黄病有多种类型,包括湿热发黄、寒湿发黄、少阳发黄、表郁发黄、表虚发黄、火劫发黄、虚劳发黄、蓄血发黄、燥结发黄等。第四,将仲景治黄诸方进行比较,以期明辨各方证在病因病机、主要症状、主治功效等方面的异同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第五,梳理历代医家对茵陈蒿汤的衍化与发展。本章节运用中华医典单机版V5.0软件和中医e百网站之中医古籍数据库,共整理出102首历代茵陈蒿汤的衍化方,以历史为线,纵向分析茵陈蒿汤在历代的运用规律。茵陈蒿汤现代医案研究方面,收集近60年来茵陈蒿汤的临床个案报道,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对中西医病名、症状、舌象、脉象、剂量、加味药物等信息进行研究,统计其频数及相关比例,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茵陈蒿汤的方证特点和运用规律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本方临床使用非常广泛,临床各科疾病均有涉及,但以肝胆病证为主,具体疾病为消化系统的急性黄疸型肝炎和病毒性肝炎。亦总结了本方临床运用指征为:小便黄赤、身目俱黄、便秘、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质多见红或暗红,舌苔多见黄腻或黄厚腻。总结茵陈蒿汤各药物的常用剂量为:茵陈30克,栀子10克、15克,大黄10克、6克。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方面,本研究首次对1955-2016年2月发表在国内各种医学期刊上的有关茵陈蒿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相关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共纳入26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计2844例患者,Met 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西医治疗组相比,茵陈蒿汤能够显着提高治疗总有效率[0R=4.35,95%CI(3.18,5.95),P<0.00001;RR=1.16,95%CI(1.13,1.20),P<0.00001;RD=0.13,95%CI(0.11,0.16),P<0.00001]、治愈率[OR=2.40,95%CI(1.82,3.16),P<0.00001;RR=1.52,95%CI(1.33,1.74),P<0.00001;RD=0.21,95%CI(0.15,0.27),P<0.00001],缩短血清总胆红素复常时间[SMD=-1.16,95%CI(-1.33,-1.00),P<0.00001]、黄疸消退时间[SMD=-1.22,95%CI(-1.47,-0.97),P<0.00001]、住院时间[SMD=-1.33,95%CI(-1.88,-0.78),P<0.00001]。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茵陈蒿汤能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黄疸,明显缩短血清总胆红素复常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综上所述,通过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医案统计以及循证医学四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对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和辨治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为茵陈蒿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黄喜月,叶慧芬[3](2016)在《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复发性溃疡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复发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就诊我院口腔科的15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联合组各50例。中医组给予中药方剂治疗,西医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联合组给予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治疗。统计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医组与西医组相比,总有效率无差异(χ2=0.199,P>0.05)。总有效率中西医联合组(90%)显着高于中医组(70%)和西医组(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86,P<0.05;χ2=4.465,P<0.05)。中西医联合组未发生不良反应,低于中医组(6%)和西医组(4%)。结论与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相比,中西医联合治疗口腔复发性溃疡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黄建民[4](2000)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疮128例体会》文中认为

二、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疮128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疮128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黄连阿胶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连阿胶汤现代临床应用
        1.1 神经系统病症
        1.2 循环系统病症
        1.3 消化系统疾病
        1.4 妇科病症
        1.5 五官科病症
        1.6 其他
    2 黄连阿胶汤的现代实验研究
        2.1 神经系统
        2.2 内分泌系统和代谢性疾病方面
        2.3 消化系统方面
        2.4 肾脏疾病方面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连阿胶汤的方证理论研究
    1 黄连阿胶汤的源流及相关条文分析
        1.1 源流出处
        1.2 相关条文
        1.3 文本训诂
    2 黄连阿胶汤方证理论研究
        2.1 方药分析
        2.2 黄连阿胶汤其主证方机
    3 《伤寒论》中的不寐兼烦躁
        3.1 过汗伤津,邪热扰心
        3.2 胸膈郁热,扰动心神
        3.3 阴虚阳亢,热扰心神
        3.4 阴虚水热互结,热扰心神
        3.5 阳虚阴盛,虚阳外越
    4 历代医家对黄连阿胶汤的衍化发展
        4.1 晋唐时期
        4.2 宋元时期
        4.3 明清时期
    5.小结
第三章 黄连阿胶汤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录入
        2.5 数据分析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病名统计分析
        3.2 症状统计分析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4 黄连阿胶汤药物剂量统计分析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3.6 发病地区统计分析
        3.7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分析
        3.8 性别统计分析
        3.9 患者年龄段统计分析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4.1 黄连阿胶汤方证特点及现代应用范围
        4.2 黄连阿胶汤的舌脉分析
        4.3 黄连阿胶汤之药物化裁特点
    5 小结
第四章 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资料检出及评价
        2.2 临床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2.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Meta分析
    3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茵陈蒿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茵陈蒿汤现代临床应用
        1.1 内科疾病
        1.2 外科疾病
        1.3 妇科疾病
        1.4 胎产疾病
        1.5 儿科疾病
        1.6 皮肤系统疾病
        1.7 其他
    2 茵陈蒿汤的现代实验研究
        2.1 消化系统疾病方面
        2.2 内分泌系统和代谢性疾病方面
        2.3 肾脏疾病方面
        2.4 血液系统疾病方面
        2.5 防治癌症方面
        2.6 抗炎镇痛方面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研究
    1 茵陈蒿汤的出处及相关条文分析
        1.1 出处
        1.2 相关条文分析
    2 茵陈蒿汤方证分析
        2.1 方药配伍分析
        2.2 病位分析
        2.3 病因病机分析
        2.4 症状分析
    3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黄"
        3.1 湿热发黄
        3.2 寒湿发黄
        3.3 少阳发黄
        3.4 表郁发黄
        3.5 表虚发黄
        3.6 火劫发黄
        3.7 虚劳发黄
        3.8 蓄血发黄
        3.9 燥结发黄
    4 仲景治黄诸方比较
    5 历代医家对茵陈蒿汤的衍化发展
        5.1 晋唐时期
        5.2 宋元时期
        5.3 明清时期
第三章 茵陈蒿汤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录入
        2.5 数据统计方法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病名统计分析
        3.2 症状统计分析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4 原方药物剂量统计分析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3.6 合方统计分析
        3.7 发病地区统计分析
        3.8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分析
        3.9 性别统计分析
        3.10 患者年龄段统计分析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第四章 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资料检出及评价
        2.2 二分类变量的Meta分析
        2.3 连续性变量的Meta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复发性溃疡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四、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疮128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黄连阿胶汤方证研究[D]. 刘雪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茵陈蒿汤方证研究[D]. 索子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3]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复发性溃疡疗效对比[J]. 黄喜月,叶慧芬. 光明中医, 2016(14)
  • [4]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疮128例体会[J]. 黄建民. 口腔医学, 2000(04)

标签:;  ;  ;  ;  ;  

中医辨证治疗复发性口疮性溃疡128例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