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质疏松症运动疗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叶慧,许悦,章雨桐,梁咏琪,徐桂华,王庆[1](2022)在《运动疗法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应用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运动疗法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应用的相关文献,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进行主题词字段检索,于2021年3月15日完成检索,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CiteSpace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一般情况、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间线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 475篇文献,发文数量呈现先波动增长后轻微减少的趋势;发文数量多及影响力高的国家、机构、作者、基金资助机构多集中于美国、英国、欧洲等,研究热点与前沿由运动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效果转变为探索不同运动因素的影响及联系。结论运动疗法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而研究热点与前沿对丰富未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运动疗法新方式、新思路具有导向价值,我国仍需加强对该方向的研究。
王浩,范榕,宋雅伟[2](2021)在《运动疗法干预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及现存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和性别有关的全身性疾病,表现特征为每单位体积的骨量减少,骨强度受损,患者容易骨折,造成生活质量降低。运动疗法相比药物疗法具有经济性、无不良反应等优势,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然而运动疗法的疗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凸显,主要受运动本身的特点(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以及患者自身条件所影响。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检测方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患者无法判断经过一段时间运动干预后的真正疗效,从而影响到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运动干预骨质疏松症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上,忽视了运动对于人体肌肉功能以及身体机能的影响。另外,骨质疏松症人群的机能状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想要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就需要根据患者特点制定最为合适的运动处方。目前,国内外对运动干预骨质疏松症存在的问题尚缺乏详细的概述,笔者就相关现存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给出建议以供参考,旨在提高运动疗法干预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郭永强[3](2021)在《芪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芪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选择140只三月大SD系雌性大鼠,250±20g,其中随机取120只制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模型,剩余20只为空白(A组)。将全部的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六个组,模型组(B组),阿仑膦酸钠治疗组(C组),芪骨胶囊治疗组(D组),低剂量芪骨+阿仑膦酸钠组(E组),中剂量芪骨+阿仑膦酸钠组(F组)和高剂量芪骨+阿仑膦酸钠组(G组),共七组,每组20只。A组、B组大鼠每日灌胃双蒸水,剩余组数分别按分组类别灌胃(芪:900mg/kg/d,阿:2mg/kg/d;100g/ml),连续12周。分别在第4、8、12周取1/3大鼠检测血清E2、PINP、β-CTx的浓度;行双能X线检测L4椎体骨密度,骨强度检测仪检测右股骨骨强度的最大载荷以及制作左股骨病理切片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小梁变化。结果:(1)空白组与模型组的E2水平相比较,造模后4周,模型组水平明显降低,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第8周,与阿伦组、低剂量组对比,高剂量E2水平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第12周,与芪骨组、阿伦组、低剂量组对比,高剂量组E2水平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低、中、高剂量(芪骨+阿伦)组三组相比,第4、8、12周随剂量的增加,E2水平也相应增加,呈浓度依赖性。(2)模型组与空白组对比,各时间段均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药物干预组的β-CTx水平在第4周与模型组对比,均有降低,无统计学差异;第8、12周的不同时间段里,中、高剂量组与芪骨、低剂量组相比,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P<0.01)。(3)模型组与空白组对比,PINP水平在各时间段都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药物干预组的PINP水平在第4周与模型组对比,均有提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8、12周的PINP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8周,与阿伦组相比,高剂量组明显增高;第12周时,与阿伦组、低剂量组对比,高剂量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明显。(4)第4周时模型组大鼠L4椎体骨密度与空白组对比,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1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干预组的骨密度在第4、8周与模型组对比,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第4周模型组大鼠右股骨最大载荷与空白组对比,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12周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第4、8周时,各药物干预组的右股骨最大载荷与模型组对比,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6)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观察下,空白组大鼠左股骨的骨小梁组织形态饱满,排列紧密,结构完整。大鼠PMOP造模后骨小梁组织明显变细,骨小梁出现断裂、不连续,骨髓腔较空白组明显增大。在各药物干预组灌胃后,骨小梁组织逐渐改变,形态逐渐饱满、排列变得致密,且形态结构逐渐连续完整,骨髓腔逐渐变细。结论:芪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能够提高E2的水平,改善OP大鼠的血清学骨代谢指标,提高PINP的水平,抑制β-CTx的水平;能提高由于雌激素减少引发OP大鼠的骨密度与骨强度,改善其骨组织形态学表现。
陈磊[4](2020)在《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余年来我国健身气功发展蒸蒸日上,科研成果与日俱增。本研究利用VOSviewer、CiteSpace、Excel软件,通过数理统计法、词频分析法、共词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CSSCI、CSCD中1998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的健身气功领域论文进行知识图谱与图表绘制,分析该领域发文数量年度分布、期刊分布情况,研究作者与机构合作关系,研究热点与趋势变化,并据此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探索的话题,提出相关建议。为后续研究者提供直观、全面的研究信息,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我国健身气功总体发文量呈波浪式上升的趋势,科研在不断地发展。在20多年里,出现了4次爆发式增长,为2005年、2008年、2013年和2017年,2017年达到顶峰。每隔3-5年,即出现一次激增,预测下一个爆发增长年份在2021年,在数量上会突破原峰值。发文期刊上,医学类和体育学类期刊大致各占一半。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老年学杂志》。健身气功在核心期刊中尤其是顶级刊物上发文数量较少,科研的数量和质量有待突破。参与健身气功科研的学者较多,但高产作者稀缺,科研产能亟待提高。科研合作关系主要有体育院校之间内部合作或跨校合作,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内部合作,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或医院的合作甚少。开辟“体医合作”模式对健身气功科研发展会带来新的帮助。健身气功科研主要围绕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展开。研究热点集中在对骨质疏松症、骨骼肌减少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干预效果上;对生活质量、身体素质、血糖、血脂、自由基、免疫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等单一指标或组合指标的影响上。健身气功锻炼对这些疾病或指标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未来健身气功研究热点趋势包括以系统综述、meta分析、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为主的综述研究;健身气功“调心”或“调息”效果的实验研究;健身气功单式动作或自选组合动作“处方化”的实证研究等。
王芮[5](2019)在《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骨丢失及肌萎缩的依赖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脾肾相关”理论,以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证实其对尾悬吊大鼠骨丢失具有防治作用,并揭示其通过调节肌肉合成和骨形成代谢干预骨丢失及肌肉萎缩,从而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雌性,2月龄,40只,SPF级,体质量(250±10)g。全部大鼠进行为期7d的适应性喂养,之后按体重进行分层随机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每组8只。将模型组、补肾健脾活血汤高剂量组、补肾健脾活血汤中剂量组及补肾健脾活血汤低剂量组大鼠采用尾部悬吊法造模。中药药液按照人与大鼠体表面积比换算给药等效剂量(陈奇主编《中药药理实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从实验第1天开始对以中药干预的各组予以相应浓度补肾健脾活血汤灌胃,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溶液。每日灌胃1次,于实验第28天进行最后一次灌胃,灌胃2h后进行取材,取材前称量大鼠体重并记录。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并收集入真空血清采血管内,静置2h后离心收集上层血清并分装,置于超低温冰箱内保存。分离大鼠右后肢比目鱼肌,迅速称重记录后装入已标记好的EP管内,最后放入-80℃冰箱内保存待测。取出大鼠双侧股骨,并剔除干净周围附着的软组织及肌肉,右侧股骨用浸透生理盐水的纱布包裹后,外层包裹锡纸并标记,左侧股骨置于EP管内并标记,放入-80℃冰箱内保存待测。检测大鼠右侧股骨骨密度;称量及计算大鼠右侧比目鱼肌肌肉湿重与体重比值;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内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比目鱼肌内AKT、mTOR、P70S6K、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大鼠股骨内GSK-3β、DKK-1、β-catenin及Runx-2蛋白表达量。结果:1.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骨密度和比目鱼肌的影响1.1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骨密度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股骨骨密度均有所增加(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较,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股骨骨密度有所增加(P<0.05)。1.2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肉湿重体重比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比目鱼肌肌肉体重比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肌肉体重比均有所增加(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较,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肌肉湿重体重比低于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肌肉湿重体重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1.3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血清内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含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MSTN含量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MSTN含量有所下降(P<0.05);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和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大鼠血清MSTN含量表达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随浓度增加,血清内MSTN含量呈下降趋势。2.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节肌肉合成及骨形成干预尾悬吊大鼠肌萎缩及骨丢失的机制2.1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内肌肉合成相关通路即AKT/mTOR/P70S6K及AKT/GSK-3β信号途径的影响2.1.1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中AKT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比目鱼肌中AKT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中AKT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较,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AKT蛋白表达低于中剂量组(P<0.01),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AKT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2.1.2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中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比目鱼肌中mTOR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方低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中mTOR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1),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中mTOR蛋白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mTOR蛋白表达量低于中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mTOR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2.1.3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中P70S6K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比目鱼肌中P70S6K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中P70S6K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P70S6K蛋白表达量低于中剂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4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比目鱼肌中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比目鱼肌中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补肾健脾活血方中、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中GSK-3β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1),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大鼠比目鱼肌内GSK-3β蛋白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GKS-3β表达高于中剂量组(P<0.01),补肾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大鼠比目鱼肌内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2.2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股骨经典Wnt信号途径相关蛋白的影响2.2.1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中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骨中GSK-3β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股骨中GSK-3β蛋白表达量均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股骨中GSK-3β蛋白表达量均高于中剂量组,且均有明显差异(P<0.01)。2.2.2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中DKK-1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骨中DKK-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股骨中DKK-1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大鼠股骨中DKK-1蛋白表达量高于中剂量组(P<0.01)。2.2.3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中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骨中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股骨中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均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及高剂量组大鼠股骨中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均低于中剂量组(P<0.01)。2.2.4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中Runx-2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骨中Runx-2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股骨中Runx-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与补肾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股骨中Runx-2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低于中剂量组(P<0.01)。结论:1.补肾健脾活血方基于“脾肾相关”理论,脾肾同补、补中有行,能够增加尾悬吊大鼠股骨骨密度和比目鱼肌肌量,对尾悬吊大鼠骨丢失和肌肉萎缩及肌量减少具有改善作用,从而对抗尾悬吊大鼠骨丢失,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症。2.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骨丢失的机制:通过活化AKT激活AKT/GSK-3β和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调节肌蛋白合成增加肌量,改善肌肉对骨骼的应力刺激,而且调控骨骼中GSK-3β的表达,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从而对抗尾悬吊导致的骨丢失。
王铁强[6](2019)在《太极拳联合芪骨胶囊防治肝肾不足型老年人活动障碍综合征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活动障碍综合征(Dysmobility syndrome,DS)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筋骨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在参与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AGE)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跌倒风险和骨折风险的增加,是全球范围内影响老年人活动健康的主要问题,是预测未来老年人寿命的强有力指标。因此,解决困扰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活动障碍的问题,延缓肌骨系统衰退,提高老年人运动功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社会意义。本研究通过开展太极拳联合芪骨胶囊,改善老年人活动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以期能寻找到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干预方案,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最终延长寿命。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对照原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肝肾不足型活动障碍综合征的老年患者,在浦东三个社区共纳入受试者101例,分为对照组33例、太极拳运动组(简称运动组)34例、太极拳联合芪骨胶囊联合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34例。对照组给予健康指导,不施加干预措施,记录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方式;运动组指导开展太极拳运动,每天30分钟以上,每周2-3次;联合治疗组予太极拳和芪骨胶囊联合干预。共观察24周,比较受试者干预前、12周、24周的中医证候积分(肝肾不足证)、VAS评分、跌倒风险评估、骨密度及生化指标,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记录干预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经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结果:(1)对照组、运动组和联合治疗组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在干预12周和干预24周后均有所下降,干预12周后联合治疗组优于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也优于对照组;干预24周后联合治疗组、运动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效果均好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效果更加明显(P=0.006<0.05)。(2)三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显示,三组患者在干预12周和干预24周之后疼痛评分均有所减少,干预12周后对照组、运动组和联合治疗组对比,疗效均好于对照组;干预24周后对照组、运动组与联合治疗组比较,临床效果均好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疼痛缓解效果更加显着(P=0.000<0.05)。(3)联合组和运动组两组患者跌倒评分经过干预24周后数值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对照组干预24周、干预前值数无统计学差异(P=0.224>0.05)。联合组和运动组经24周干预后,跌倒风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降低为低风险分段;联合组与对照组24周干预后,跌倒评分数对比有显着差异(P=0.000<0.05);干预24周后,运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4)联合治疗组和运动组腰椎(L1-4)和股骨颈在干预24周后骨密度值均有一定升高,联合治疗组、运动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效果均好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效果更加显着。全髋骨密度值干预24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并无显着统计学意义。(5)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β骨胶原在三组干预12周和24周后较前均没有得到明显的临床改善,疗效不明显。而联合治疗组和运动组的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和维生素D在干预12周和24周后,有一定效果。其中联合治疗组与运动组、对照组比较,三个骨代谢指标改善较明显。但是总体说明在改善骨代谢生化指标方面,对于活动障碍综合征的治疗还需要持续较长时间。(6)干预前,三组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无明显差异性(P>0.05);统计分析干预观察前后三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肝肾功能(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标,研究者经过系统分析认为以上指标对于此临床试验没有必然联系,且在本试验整个随访过程中,受试者均未出现以上指标的异常及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结论:单独选择太极拳运动,或太极拳联合芪骨胶囊在预防和治疗老年人活动障碍综合征上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表现为改善患者腰背酸痛、腰膝酸软无力、下肢抽筋、步履艰难、无法持重等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有效提高骨密度,调节骨代谢的作用。
廉由之[7](2019)在《石氏伤科强筋功法合密骨胶囊治疗伴骨量减少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患者疼痛度、腰椎功能活动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不同运动方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临床疗效有无差异;2.观察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患者口服密骨胶囊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跌到风险和骨折风险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密骨胶囊组)、B组(石氏强筋功法组)、C组(核心稳定训练组)。A组不运动,B组采用石氏伤科强筋功法锻炼,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10套,C组采用核心稳定训练,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10套,疗程为12周,并将密骨胶囊作为基础治疗,每日3次,每次三粒口服,疗程为26周。本试验将访视1(入组0天)指标作为基线,访视2(1周±2天)、访视3(4周±5天)、访视4(8周±5天)、访视5(12周±5天)为疗效评价点,访视6(26周±5天)为末次随访时间点。结果1.本研究课题共纳入90例受试者,三组中各有1例脱落,脱落率各占3.33%,经Fisher精确概率法,得出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后三组各随访观察完成30例受试者。不同分组年龄、性别、BMI、病程、绝经年限分布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受试者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三组组内比较(不同时间点数据的比较):Mauchly’s W球形检验结果P≤0.05,故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自由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各时间点比较的F=658.679,P<0.001,表明6个时间点患者的NRS评分不全相同(P<0.001),三组疼痛缓解值(NRS评分)在治疗后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NRS评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治疗第8周、第12周和第26周时三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第1周,第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3.比较三组受试者第26周时疼痛缓解值(NRS评分)的疗效评价和总有效率,A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0例(0%)、显效7例(23.33%)、有效18例(60%)、无效5例(16.67%),总有效率为83.33%;B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4例(13.33%)、显效11例(36.67%)、有效13例(4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C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1例(3.33%)、显效14例(46.67%)、有效13例(4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A组和B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2.012,P=0.044,两组疗效分布有明显差异,且提示B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A组;A组和C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2.256,P=0.024,两组疗效分布有明显差异,且提示C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A组,B和C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0.810,P=0.418,两组疗效分布无明显差异。4.三组患者组内比较(不同时间点数据的比较):Mauchly’s W球形检验结果P≤0.05,故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自由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各时间点比较的F=253.287,P<0.001,表明各时间点患者的ODI评分不全相同(P<0.001)。组内比较,三组功能障碍值(ODI评分)治疗后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ODI评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具有可比性,ODI评分在治疗第8周、第12周和第26周时三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第1周,第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三组受试者第26周时功能障碍(ODI值)的疗效评价和总有效率,A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4例(13.33%)、显效14例(46.67%)、有效8例(26.67%)、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B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14例(46.67%)、显效13例(43.33%)、有效3例(10%)、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C组30例受试者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10例(33.33%)、显效16例(53.33%)、有效3例(10%)、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为96.67%。A组和B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3.080,P=0.002,两组疗效分布有明显差异,且提示B组改善功能障碍疗效优于A组。A组和C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2.655,P=0.008,两组疗效分布有明显差异,且提示C组改善功能障碍疗效优于A组,B组和C组采用成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分布z=-0.024,P=0.981,两组疗效分布无明显差异。6.比较90例受试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治疗12周后,股骨颈、全髋骨密度分别上升了0.5%、0.1%,26周后股骨颈、全髋、L1-L4骨密度分别上升了2.5%、1.0%,0.1%,除了L1-L4的骨密度在治疗12周后有下降以外,其余不同时段不同部位骨密度均有上升。A、B、C三组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26周L1-L4、股骨颈、全髋骨密度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用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骨钙素水平、β-CTX水平在治疗12周、26周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其余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在不同时间段无统计学差异。8.用非参数检验比较90例受试者治疗前后跌倒风险率,跌倒风险降低在第12周、26周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用非参数检验分析90例受试者髋部骨折风险率,髋部骨折风险在治疗后第12周、26周均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骨折风险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用方差分析评价安全性指标(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胺转移酶、血肌酐、尿素氮)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在服药26周后以上6个指标并未变化,该药对这些指标无影响,在本次试验过程中密骨胶囊使用安全,对肝肾功能无损害。11.三组治疗的临床满意度比较:三组受试者在治疗第26周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A组非常满意2人(6.7%),满意10人(33.3%),一般8人(26.7%),不满意5人(16.7%),非常不满意5人(16.7%);B组非常满意9人(30%),满意13人(43.3%),一般5人(16.7%),不满意2人(6.7%),非常不满意1人(3.3%);C组非常满意7人(23.3%),满意11人(36.7%),一般7人(23.3%),不满意2人(6.7%),非常不满意3人(10%)。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率的比较,P=0.002,三组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受试者运动疗法难易程度评分比较:B组非常简单2人(16.7%),简单10人(33.3%),一般5人(26.7%),难3人(10%),非常难3人(10%);三组受试者在治疗第12周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B组非常简单2人(16.7%),简单9人(33.3%),一般5人(26.7%),难8人(10%),非常难6人(10%)。采用两独立样本率的比较,P=0.021,两组运动疗法难易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不良事件:本课题观察过程中,A组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腹胀,给予相应处理后症状改善,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强筋功法锻炼4周后患者出现腰痛伴右下肢麻木,予以手法、热熏治疗后症情好转,预后良好;核心稳定运动组1例出现腰部疼痛加重,嘱卧床休息,口服止痛药物后疼痛好转。结论1.石氏伤科强筋功法和核心稳定运动均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受试者的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障碍,增强腰稳定性。2.密骨胶囊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维持受试者骨密度,降低跌到风险、髋部骨折风险。3.石氏伤科强筋功法联合密骨胶囊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受试者的疼痛和功能活动,维持骨量,疗效较佳,且石氏强筋功法具有简、易、廉的特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范萍[8](2019)在《电针配合游泳运动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形态学及OPG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配合游泳运动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组织形态学及OPG表达的影响,探讨两者单用或合用对大鼠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差异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6-8月龄SPF级SD雌性大鼠编号1-60,先随机平均分为5组,1组12只摘除卵巢周围脂肪组织为假手术组,其余4组共48只进行摘除双侧卵巢造模;随后将60只全部常规饲养12周,待对比造模与非造模大鼠骨密度结果显示成模后,再将48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游泳运动组(运动组)、电针+游泳运动组(针运组),每组12只。电针穴位:a组取命门穴、双侧肾俞穴、双侧脾俞穴;b组取双侧后三里穴、关元穴;a、b组穴位交替进行,1次/d,每次通电15min,再留针10min。游泳运动方案,时间为45min,1次/d。治疗6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8个疗程;治疗期间常规饲养。观测大鼠体质量、骨密度、股骨骨组织的形态学、OPG蛋白表达及骨髓中OPG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大鼠体质量变化:治疗前,经过摘除卵巢造模的大鼠比假手术组体质量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电针组、运动组、针运组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电针组、运动组、针运组体质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大鼠骨密度比较:治疗后模型组大鼠骨密度较假手术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针运组骨密度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运组较电针组大鼠骨密度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大鼠股骨骨组织形态学变化:假手术组骨组织形态结构较完整,分布较密,骨小梁排列较紧密,模型组骨组织中的骨小梁较假手术组明显稀疏、表面粗糙且不连续;运动组、电针组、针运组较模型组骨小梁数目较模型组多且连续性尚可。4.大鼠股骨骨组织中OPG蛋白的表达及骨髓OPG基因表达结果:治疗后模型组OPG的表达比假手术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针运组OPG表达较模型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运组OPG的表达较电针组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与游泳运动单或合用均可使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体质量降低,且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2.电针与游泳运动单用或合用均对骨重建有积极作用,电针、电针配合游泳运动可改善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组织形态,并提高大鼠的骨密度、提升OPG的表达;且与单用电针相比,电针配合游泳运动有协同增效的效果。3.游泳运动方案有改善骨组织形态学、提升骨密度、促进OPG表达的趋势,但作用不显着。
陈晨[9](2016)在《运动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瘦体重、脂肪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延长了人类的寿命,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正逐年升高,调查报告显示其已为21世纪第5大疾病,其中绝大多数为妇女,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妇女康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研究发现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不仅治疗成本高,而且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运动疗法因其较好的防治效果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目的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通过运动疗法治疗后骨密度、瘦体重、脂肪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运动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客观评价运动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为本病的防治及运动疗法在临床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骨质疏松症专科门诊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65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组(对照组)和运动配合药物组(治疗组),分别对治疗组患者进行太极拳与运动干预的教授,并针对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作详细宣教。两组患者均口服药物阿仑膦酸钠(福善美)70mg,1次/周,每周固定日按规定剂量和方法服用,钙尔奇D 600mg,1次/日,阿发迪三0.5μg,1次/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瘦体重、脂肪含量的变化。本次课题研究周期为半年,分别于课题开始与结束时测定骨密度、瘦体重、脂肪含量。课题研究期间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并且督促按时服药和参加运动治疗,及时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尽量减少病例脱落。结果①骨密度的变化:6个月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腰椎部骨密度均有所提高(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股骨部骨密度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治疗组提高明显(P<0.05),对照组无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②瘦体重与脂肪含量的变化: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瘦体重明显上升(P<0.05),脂肪含量下降明显(P<0.05),而对照组瘦体重和脂肪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的差异显着(P<0.05)。结论①运动配合药物组(治疗组)能显着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瘦体重,降低脂肪含量;而单纯药物组(对照组)能提高患者的骨密度,轻微影响瘦体重与脂肪含量;②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运动配合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骨密度,增强肌肉弹性与力量,提高患者的平衡协调能力,从而降低骨折发生的可能,此方法不仅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存性,又能节约资源,降低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姜波[10](2016)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倪康裕老师诊治骨伤疾病的临床经验,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病例进行挖掘、分析,以揭示倪康裕老师的辨证和用药规律,进一步探讨其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学术观点、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和新的见解。方法:1 资料来源通过对倪康裕老师治疗骨伤疾病相关文献的研读,专家访谈,以及跟师笔记整理等方式,收集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典型中医医案196份。对所选医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四诊资料和中药运用Excel表进行收录。2 证型研究四诊资料以及证型研究基于频数统计,结合倪康裕老师本人指导和跟师体会,分别从病因病机、治法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辨证思路。3 用药规律研究采用SPSS16.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分别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以及WeKa3.6.2怀卡托智能分析环境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寻找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4 医案分析通过医案分析,总结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临证治疗特色。结果:第一部分倪康裕老师治疗骨伤的学术思想撷英倪康裕老师在治疗骨伤疾患用药轻灵,精当简约,形成了预防为主、强调辨病分期与辨证分型相结合、内外兼治,辨证用药重在调理气血、倡导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治疗原则的学术观点和善用经方和药对,重视调和气血,顾护脾胃的用药特色。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用药经验研究1 倪康裕老师运用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进行辨治。共有7个主要的患肢局部症状和体征,疼痛、压痛发生率100%,其余按降序依次为肿胀、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麻木。皮肤改变主要有弹性不良、指(趾)甲变脆、皮温升高等。全身症状前10位依次是腰背酸痛、口不渴、腰膝酸软、纳差、小便清长、大便干、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质常见的有淡红、淡紫、暗红、质嫩、瘀斑、淡、红,舌苔主要为薄白、白;脉象频率10次以上的按降序依次为沉细、沉迟、弦、细弦、濡细、弦滑等。分期与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伤肢痹证期和伤肢痿证期;最常见证候依次为脾肾阳虚型、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脾胃气虚型、肝肾亏虚型、肾阳虚型。2 中药处方共计578张;共得药物115味,出现的总频次为9211,最常用的药物有:当归、黄芪、鹿角霜、牛膝、熟地黄、防己、白术、续断、淫羊藿、茯苓、川芎等。常用的药对有:黄芪,当归;鹿角霜,当归;牛膝,当归;防己,黄芪;白术,黄芪;杜仲,五加皮;鸡血藤,木瓜;伸筋草,透骨草;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使用最多的药物组合有补血药加活血化瘀药加补阳药;补气药加活血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加祛风湿药;补血药加平阳熄风药等。3 医案分析结果: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治则治法包括:伤肢痹证期以治筋为主,兼以治骨,治筋重在调肝。主要治法为:和气血,调营卫,治兼邪,舒筋络。伤肢痿证期以治骨为主,兼以治筋,治骨重在治肾,兼治肝、脾。善用外治:手法和中药熏洗相结合。强调功能锻炼,“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结论:倪康裕老师对于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经验丰富,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色,且理论体系完善,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其临证体现辨病分期与辨证分型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以动为主的治疗原则、预防为主的原则以及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学术观点。
二、骨质疏松症运动疗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质疏松症运动疗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疗法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应用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发表年度分析 |
2.2 国家/地区分析 |
2.3 发文机构分析 |
2.4 作者分析 |
2.5 发表期刊分析 |
2.6 研究热点分析 |
2.6.1 高频关键词图谱分析: |
2.6.2 关键词聚类分析: |
2.7 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
2.8 基金资助机构分析 |
2.9 文献被引用情况分析 |
3 讨论 |
(2)运动疗法干预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及现存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骨质疏松症的现状 |
2运动疗法干预骨质疏松症的机制 |
3运动疗法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
3.1运动疗法有利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
3.2不同运动方式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效果 |
3.3不同运动强度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效果 |
3.4运动疗法结合其他方式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
4目前运动疗法干预骨质疏松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
4.1运动负荷与患者身体机能的矛盾 |
4.2运动处方的制定缺乏针对性 |
4.3运动疗法干预骨质疏松症评估方式及维持性问题 |
5总结与展望 |
(3)芪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设备 |
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步骤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建立 |
2.3 给药 |
2.4 取材 |
2.5 指标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及数量情况 |
3.2 各组大鼠血清E2、PINP、β-CTx指标检测结果 |
3.3 各组大鼠L4 椎体骨密度检测结果 |
3.4 各组大鼠右股骨骨强度检测结果 |
3.5 骨组织形态学观察 |
4 讨论 |
4.1 PMOP的诊断 |
4.2 PMOP动物模型的建立 |
4.3 PMOP与 E2 及骨转换标志物PNIP、β-CTx的关系 |
4.4 PMOP与骨密度、骨强度的关系 |
4.5 芪骨胶囊的药理学分析及其治疗PMOP可能的作用机制探讨 |
4.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1.健身气功 |
2.知识图谱 |
(五)文献综述 |
1.知识图谱相关综述 |
2.健身气功研究相关综述 |
3.研究述评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数理统计法 |
2.词频分析法 |
3.共词分析法 |
4.聚类分析法 |
5.逻辑分析法 |
6.内容分析法 |
(三)研究工具 |
1.Excel |
2.VOSviewer |
3.CiteSpace |
(四)数据来源与处理 |
1.数据库选择 |
2.数据收集与筛选 |
(1)数据收集 |
(2)数据筛选 |
3.数据导出 |
三、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分布情况分析 |
(一)发文数量年度分析 |
(二)来源期刊载文量分析 |
四、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
(一)研究作者及机构分析 |
1.高产作者分析 |
2.作者合作网络及机构分析 |
(二)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
1.研究热点分析 |
(1)八段锦研究 |
(2)五禽戏研究 |
(3)易筋经研究 |
(4)其他研究 |
2.未来热点趋势分析 |
五、结果讨论 |
(一)对数据选择和处理方法的讨论 |
(二)对发文数量及年度的讨论 |
(三)对来源期刊的讨论 |
(四)对作者及合作关系的讨论 |
(五)对研究热点及存在问题的讨论 |
六、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骨丢失及肌萎缩的依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股骨骨密度和比目鱼肌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节肌肉合成及骨形成干预尾悬吊大鼠肌萎缩及骨丢失的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1 中医药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综述2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太极拳联合芪骨胶囊防治肝肾不足型老年人活动障碍综合征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骨质疏松症 |
1.2.2 肌少症 |
1.2.3 少肌性肥胖 |
1.2.4 低步态速度 |
1.2.5 低握力 |
1.2.6 过去一年中的跌倒史 |
1.2.7 活动障碍综合征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2 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干预方案 |
2.2.1 对照组 |
2.2.2 运动组 |
2.2.3 治疗组 |
2.3 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中医证候积分(肝肾不足证) |
2.4.2 VA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 |
2.4.3 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FallsriskforOld People-Community setting assement tool,FROP-Com) |
2.4.4 骨密度(BMD) |
2.4.5 骨代谢生化指标 |
2.4.6 安全性指标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干预前各基线资料分析 |
3.1.1 一般资料 |
3.1.2 三组活动障碍综合征患者的六个相关因素分布情况 |
3.1.3 三组患者干预前疗效性指标分析 |
3.2 干预前后结果对照 |
3.2.1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肝肾不足证)统计情况 |
3.2.2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分析 |
3.2.3 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FROP-Com) |
3.2.4 骨密度测量值分析 |
3.2.5 生化指标统计分析情况 |
3.2.6 安全性指标分析统计结果 |
4 讨论 |
4.1 活动障碍综合征的定义和临床流行病学 |
4.2 基于肝肾不足证建立活动障碍综合征的防治理念 |
4.3 从“筋骨并重”论治活动障碍综合征 |
4.4 治法研究现状 |
4.4.1 运动疗法防治老年人活动障碍综合征的机制及进展 |
4.4.2 太极拳运动防治老年人活动障碍综合征的机理研究 |
4.4.3 芪骨胶囊防治老年人活动障碍综合征的方药分析 |
4.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活动障碍综合征的认识及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工具(FROP-Com) |
附录三 :课题病例CRF表相关材料 |
(7)石氏伤科强筋功法合密骨胶囊治疗伴骨量减少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临床资料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中止、剔除标准 |
6.脱落标准 |
7.不良事件处理 |
二、研究方法 |
1.试验技术路线图 |
2.研究目的 |
3.样本量计算 |
4.设计类型 |
5.随访 |
6.治疗方法 |
7.观察指标 |
8.临床研究数据管理 |
9.统计学分析 |
10.质量控制 |
11.伦理学原则 |
三、结果 |
1.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
2.主要观察指标结果 |
3.次要观察指标 |
4.安全性指标数据分析 |
5.不良事件 |
四、讨论 |
1.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概述 |
2.骨量减少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3.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 |
4.课题设计思路及结果 |
5.强筋功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伴骨量减少中的防治作用 |
6.强筋功法的适应人群和临床起效时间观察 |
7.核心肌群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中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
8.浅谈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运动方式的选择 |
9.密骨胶囊对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
10.运动疗法对骨量减少的影响 |
11.骨折风险、跌倒风险评估预测骨折风险的意义 |
五、总结 |
六、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与康复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石氏伤科强筋功法入组操作流程 |
附录三 随访 |
附录四 功法训练记录表 |
附录五 |
(8)电针配合游泳运动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形态学及OPG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术语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器材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模型制备 |
2.3 穴位定位 |
2.4 治疗方法 |
2.5 标本取材及观测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各组大鼠体质量比较 |
2 各组大鼠治疗后骨密度比较 |
3 股骨骨组织形态学比较 |
4 各组大鼠股骨骨组织OPG蛋白表达比较 |
5 各组大鼠股骨骨髓OPG基因表达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1.1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 |
1.2 电针的选穴依据 |
2 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2.1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 |
2.2 骨质疏松症的西医诊疗 |
3 电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探讨 |
3.1 电针对骨质疏松症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
3.2 电针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密度及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3 电针对OPG表达的影响 |
4 模型探讨 |
5 运动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 |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9)运动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瘦体重、脂肪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现状 |
1.1 国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现状 |
1.2 国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现状 |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及病因病机 |
2.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
2.2 传统医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研究 |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近况 |
3.1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近况 |
3.2 传统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近况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4 运动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
4.1 运动疗法的含义与内容 |
4.2 运动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
4.3 运动疗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
5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
5.1 调整饮食结构 |
5.2 培养良好习惯 |
5.3 进行适当运动 |
5.4 适当药物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分组 |
1.3 治疗方案 |
1.4 监控运动量的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1.7 注意事项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腰椎和股骨部骨密度比较 |
2.3 瘦体重和脂肪含量比较 |
3. 讨论 |
3.1 运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依据 |
3.2 运动疗效的影响因素 |
3.3 运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脂肪含量的影响 |
3.4 运动对瘦体重的影响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倪康裕老师治疗骨伤的学术思想撷英 |
一 倪康裕老师简介 |
二 倪康裕老师学术观点的基本构架 |
(一) 预防为主的原则 |
(二) 重视伤科基本功,强调辨病分期与辨证分型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
(三) 内外兼治,辨证用药重在调理气血 |
(四) 倡导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治疗原则 |
三 诊疗用药特色 |
(一) 善用经方,用药精当 |
(二) 善用药对 |
(三) 重视调和气血,顾护脾胃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用药经验研究 |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
(二) 专家授课及专家访谈 |
(三) 病例采集 |
(四) 诊断标准 |
1 诊断标准 |
2 病例入选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五)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
1 数据处理 |
2 质量控制 |
二 统计分析方法 |
三 四诊资料及证型分析研究结果 |
(一) 病因分析 |
1 外伤原因分析 |
2 原发病分析 |
3 原发病治疗方法、过程相关因素分析 |
(二) 四诊资料分析 |
(三) 证型分析 |
四 数据挖掘用药经验结果 |
(一) 用药频次分析 |
(二) 中药聚类分析 |
(三)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五 讨论 |
(一) 病因病机 |
1 病因认识 |
2 病机分析 |
3 辨证要点 |
4 治则治法与医案分析 |
5 用药经验分析 |
六 结论 |
(一) 倪康裕老师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临证经验总结 |
1 理 |
2 法 |
3 方 |
4 药 |
(二) 学术观点 |
第一 标本兼治,治本为主 |
第二 辨病分期与辨证分型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
第三 以动为主的治疗原则 |
第四 预防为主的原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骨质疏松症运动疗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疗法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应用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J]. 叶慧,许悦,章雨桐,梁咏琪,徐桂华,王庆.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2(02)
- [2]运动疗法干预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及现存问题分析[J]. 王浩,范榕,宋雅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1(09)
- [3]芪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影响[D]. 郭永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D]. 陈磊.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5]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尾悬吊大鼠骨丢失及肌萎缩的依赖机制[D]. 王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
- [6]太极拳联合芪骨胶囊防治肝肾不足型老年人活动障碍综合征的疗效评价研究[D]. 王铁强.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7]石氏伤科强筋功法合密骨胶囊治疗伴骨量减少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D]. 廉由之.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8]电针配合游泳运动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形态学及OPG表达的影响[D]. 范萍.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运动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瘦体重、脂肪含量的影响[D]. 陈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倪康裕老师治疗创伤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经验研究[D]. 姜波.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