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行乡镇防保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芮[1](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杨晟之[2](2020)在《浙江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激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问题,描述新医改10年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变化和现状,系统分析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离职倾向、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现状,探讨激励因素对离职倾向、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为提升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宁海县、武义县、江山市和磐安县等四个县市作为样本地区。乡镇卫生院机构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每个样本地区按照机构所在乡镇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和县城的距离,选取3所中心卫生院、3所普通卫生院为调查对象,共计24所乡镇卫生院。调查内容包括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结构现状、2010-2019年流动卫技人员基本特征、工作变动时间、流动途径以及流动原因,数据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卫生技术人员调查采用整群抽样,选择调查样本地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样本量为1843人。问卷内容包括卫技人员社会人口学特征、激励因素问卷、工作满意度问卷、离职倾向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职业认同量表、工作绩效量表、对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意见。数据分析使用Cronbach’α系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信效度,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各变量间的关联机制,主体框架分析法了解卫技人员对当前工作和未来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意见。研究结果乡镇卫生院机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2010-2019年,乡镇卫生院流入卫技人员590人,流出卫技人员369人,流入人员总数多于流出人员,年净流入率在0.56%-5.07%之间,流动人员总数为2010年在岗卫技人员数的108.61%。(2)流入人员和流出人员职业类型、性别、职称、年龄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学历构成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流入人员中初级职称占73.7%,流出人员中初级职称占61.8%,流出人员高级、中级职称人员比例高于流入人员。(3)流入人员主要来源是应届毕业生(38.1%)、公开招聘(30.7%)、同级机构调入(26.9%);流出人员主要去向是调往同级机构(29.8%)、调往上级机构(29.3%)、辞职(27.4%)。(4)流入人员来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上级医院录用失败(24.8%)、仅符合基层应聘条件(15.8%)、工作性质稳定(14.0%)、容易获取编制(12.5%)等,不同学历、年龄、来源流入人员择职原因存在统计学差异;流出人员离开乡镇卫生院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上级医院利于发展(17.3%)、工作无成就感(12.0%)、基层待遇较差(10.9%)、工作负荷较大(9.0%)等,不同去向流出人员离职原因存在统计学差异。卫生技术人员调查分析结果发现:(5)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激励因素中理想程度得分均值最高的是居民认可3.65±0.77,得分均值最低的是工作趣味2.62±0.90,除居民认可和规范管理外,其他各激励因素认为理想的人员占比均未过半数。因子分析从激励因素中提取6个公因子,6个维度依照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社会与自我认可3.38±0.74、工作和生活条件3.37±0.78、职业发展3.31±0.83、管理制度3.30±0.82、教育培训3.18±0.86、经济激励 3.07±0.85。(6)对工作整体感到满意的卫技人员比例为41.3%,离职倾向得分均值2.68,58.1%的卫技人员未来5年存在离职倾向,转到上级医院工作是首选。自我效能感得分均值3.07±0.85,处于中等水平,职业认同四个维度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职业价值观4.40±0.63、职业归属感4.28±0.65、职业行为倾向4.25±0.55、职业认知3.63±0.84。工作绩效三个维度中任务绩效和关系促进两个维度得分均值均达到高绩效水平,工作奉献得分均值则处于中绩效水平。(7)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社会与自我认可(β=0.286,P<0.001)、经济激励(β=0.236,P<0.001)、管理制度(β=0.088,P=0.032)对工作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β=-0.142,P<0.001)、管理制度(β=-0.122,P=0.010)、工作满意度(β=-0.270,P<0.001)对离职倾向有显着负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β=0.293,P<0.001)、教育培训(β=0.139,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082,P=0.031)、经济激励(β=0.077,P=0.038)对自我效能感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对职业认同的职业认知(β=0.390,P<0.001)、职业行为倾向(β=0.244,P<0.001)、职业价值观(β=0.303,P<0.001)和职业归属感(β=0.200,P<0.001)均有显着正向影响,经济激励(β=0.199,P<0.001)、教育培训(β=0.132,P<0.001)对社会认知有显着正向影响,工作和生活条件对职业行为倾向(β=0.149,P<0.001)、职业价值观(β=0.082,P=0.046)有显着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认同四个维度正向相关。社会与自我认可(β=0.211,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147,P<0.001)对任务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β=0.181,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134,P<0.001)能够显着正向影响工作奉献;管理制度(β=0.139,P=0.006)、社会与自我认可(β=0.166,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120,P=0.004)对关系促进有显着正向影响,经济激励(β=-0.104,P=0.010)对关系促进有显着负向影响;职业认知(β=0.122,P<0.001)仅对工作奉献有显着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β=0.163,P<0.001)、职业行为倾向(β=0.248,P<0.001)、职业价值观(β=0.094,P<0.001)、职业归属感(β=0.070,P=0.004)对工作奉献有显着正向影响,同时也能够显着正向影响任务绩效和关系促进。(8)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工作满意度在激励因素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工作满意度可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β=-0.269,P<0.001),经济激励可通过直接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242,P<0.001),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职业发展可直接正向影响倾向(β=0.296,P=0.021),社会与自我认可既可以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β=-0.307,P<0.001),也可以通过直接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491,P<0.001),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在激励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职业认同在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激励因素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激励因素对于工作绩效没有显着直接影响。职业认同可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β=0.615,P<0.001),自我效能感既可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β=0.101,P<0.001),也可通过直接正向影响职业认同(β=0.393,P<0.001),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教育培训可通过直接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β=0.343,P<0.001),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社会与自我认可自我效能感可直接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β=0.423,P<0.001)和职业认同(β=0.400,P<0.001),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管理制度和自我效能感有显着负相关关系(β=-0.420,P<0.001)。研究结论新医改10年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数量规模增加,但增长趋势放缓,人员流动性过大,人员流动存在初级人才队伍不稳定和高素质人才流失并存的问题。乡镇卫生院与上级医院的发展机会差距是引起卫技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社会与自我认可、管理制度、经济激励有助于降低卫技人员离职倾向,职业发展有增加离职倾向的风险。社会与自我认可、经济激励、教育培训、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促进卫技人员工作动机有积极作用。社会与自我认可和教育培训有利于提升卫技人员工作绩效。
徐琼花[3](2008)在《我国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了解我国现阶段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及支出状况、乡镇卫生院收支状况以及资金管理模式,初步预算出我国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政府财政负担水平以及负担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判断实行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探讨建立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的措施和方法,为政策制定部门及管理者提供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指通过搜集资料、鉴别、整理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到方法。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医院管理模式理论,实践研究进展和目前我国医院收支两条线的相关政策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理论和方法,确定本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指标以及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2.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方法是指通过统计图表和计算数据分布的特征来了解样本观察值的分布特征。本文运用这种方法对乡镇卫生院收支状况、资金管理、运营情况进行资料汇总及分析。3.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从多个原始变量关系入手,找出支配这种相关关系的有限个可观测到的潜在变量,并用它来解释原始变量的多元分析方法。本文运用这种方法对乡镇卫生院收支状况、资金管理、运营情况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4.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对无法量化的指标或是无法通过调查问卷直接获取的信息,进一步探讨深层次的问题的方法。本文用于对卫生管理领域的领导和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探讨收支两条线的实施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相关问题。5.宏观政策分析法:是指对国家制定的政策和法规,政府导向、政策环境进行回顾和分析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我国卫生政策法律、资金管理模式、卫生政策导向以及政府的价值判断,对乡镇卫生院实施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作出判断。6.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典型案例分析方法是指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是相关的事例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本文选取实行乡镇收支两条线的试点地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全国中心、一般卫生院总支出测算结果:东部地区中心卫生院支出合计58.91~119.80亿元,一般卫生院支出合计180.41~255.17亿元;中部地区中心卫生院支出合计20.62~38.16亿元,一般卫生院支出合计为47.92~84.35亿元;西部地区中心卫生院支出合计为39.87~81.85亿元,一般卫生院支出合计为56.90~93.18亿元;全国乡镇卫生院支出总额404.63~672.51亿元。2.全国乡镇卫生院收支结余按照中等投入支出水平(50%这点)来测算,全国卫生院收支结余68.66亿元,如按照较好投入支出水平(75%这点)来比较,收支结余为负130.36亿元,即实行收支两条线后政府财政至少应追加投入130.36亿元。3.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乡镇卫生院实施全额拨款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实施全额拨款后有利于稳定卫生院人才队伍,减轻了卫生院负担。其次,“药品三统一”政策有效降低了药价,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贵的问题。最后,“四级联考”制度有利的规范了用人制度,控制了机构编制人数。实施全额拨款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医疗机构编制控制过严,医疗机构整体空编,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县级医疗机构人才流失严重。二是医疗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三是当地政府对防保工作不够重视,防保人员工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四是“四级联考”制度存在不合理,用人单位无自主权。4.对实行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试点地区江西省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分析发现:乡镇财务“乡财县管”的资金管理制度,有利的规范了卫生院的财务管理,避免了不合理的支出及挪用资金,主要的缺点是卫生院没有了资金的自主权,县级机构对资金管理过严,人员积极性受挫,同时也限制了卫生院的发展。5.对社区医疗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分析发现:其主要措施是通过标准服务量来测算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通过绩效考核来体现按劳分配,通过“药品零差率”来体现机构的公益性,以上三项措施有利也有弊。首先,标准服务量的做法实际操作困难,卫生工作难以精确和科学的进行测算。其次,绩效工资制度有可能会导致诱导需求和额外的增加服务量。最后,药品三统一政策市场阻力较大,部分基本药品存在缺货、断货的现象,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6.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当前乡镇卫生院人事管理制度无法适应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需要。卫生院院长以任命制为主,对其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利于卫生院的经营和发展。二是乡镇卫生院资金管理混乱,有待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三是乡镇卫生院年度经费预算困难,难以做到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四是卫生院机构运营效率低,卫生资源闲置与配置不足现象并存。五是各级政府职责不清,各级政府资金投入比例尚未确定,资金投入缺乏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六是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涉及多部门利益,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特别是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研究结论综上所述,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从目前我国财政负担能力上来说是可行的,政府持支持态度。另外,对试点地区的分析表明,尽管资金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是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是可行的,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还需要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政策建议1.改革人事制度,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可实行全员聘用制或合同制管理,考试上岗,年终考核制度,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2.加强乡镇卫生院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将卫生院基本设施建设纳入到年度经费预算中,保证经费的拨付。加强卫生院人才培养,提高诊疗水平,定期对卫生院医疗人员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建立上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制度。3.政府承诺全额拨款,负担乡镇卫生院所有业务经费支出和基本运营经费开支,建立收支两条线资金投入的财政保障机制。各级财政应明确对乡镇卫生院拨款金额的比例和各级政府职责,贫困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应区别对待,政府应重点扶持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保障人员工资经费和公共卫生经费。4.借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例如绩效考核制度和药品“零差利率”制度等相关管理模式和方法。5.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机构运营效率,政府可适当的放宽政策,引入民营资本,鼓励私人办医或是对卫生院实行股份制管,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翟慎永,龚向光,刘伟,郑加玉,杜俊[4](2006)在《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
胡军[5](2006)在《山东省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况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有约80%的农村人口,农村居民的健康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关系到城乡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大事。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2010年应当实现全体人口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目标,保证所有人都能获得初级卫生保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是保障广大农民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努力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已不仅仅是关心和解决农民的健康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功能的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农村卫生建设的主要任务。我国的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曾经成功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健康保障问题,曾经为保护广大农民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一些在旧中国长期肆虐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儿童普遍进行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工作得到了加强,农民的人均期望寿命得到了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的初步转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和财税体制的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外部条件和支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的障碍是什么,体系的运行状况如何,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对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已经有些关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研究,但主要是些简单描述,缺乏系统研究,借助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公共卫生政策软课题研究项目,
陆慧[6](2006)在《南通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 研究对南通市农村卫生改革情况及其效果进行综合系统的调查分析与评价,探索改革、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的策略与途径,从而为政府转变职能,制定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的政策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对南通市如皋、通州、如东三样本市(县)县级及以下基层卫生机构、基层卫生工作者、农村居民等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文献研究、定量与定性调查相结合等的调查和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南通市通过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以政府办独立卫生所或政府向民营乡镇医院购买防保服务的形式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以多元化的投资建立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政策措施,重新构建了南通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发现改革具有优势和经验。乡镇卫生院(医院)总体上经营状况在好转,独立卫生所在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卫生管理方面的工作优于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形式。同时研究发现改革存在不足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例如,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公共卫生资源缺乏严重制约农村卫生服务提供。防保科仍保留在乡镇卫生院的模式,能够更多地共享卫生院的资源,可能更有利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形成,影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正常运行。农村居民对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工作基本满意,但对新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了解不多。 研究结论 在新形势下改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政策选择应当倾向于强化政府健康责任的体现、优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公共卫生产品提供等几方面,以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和卫生服务的利用。
何国忠[7](2006)在《中国卫生政策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自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以后,政府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出发,根据中国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健康的需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曾经为保障大众的健康,提高国民的健康状况,以及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一度被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或大多数的国家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和取得的效果是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和典范。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大众对健康概念外延的扩散和健康内涵要求的提高,对医疗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原有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调控减弱,导致很多曾经证明有效的行政手段、方针政策逐渐失去了以往的效能和效力;市场化的逐渐加大和人民健康理念上的更新,大众对卫生政策制定、实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尤其在政府由注重经济向注重社会的转型期和社会自信整体上升之下,现行卫生政策的实施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矛盾,加快了急需解决的脚步。因此如何制定和实施,能整体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卫生策略、公共卫生方案和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现有卫生工作方针、卫生政策、卫生政策实施效果等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对政策研究的一些成熟理论支撑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对中国制定、实施过的卫生政策作出回顾性评价,在结合中国国情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目标和应遵循的策略,探索评价卫生政策的思路和方法,为将来卫生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大众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和帮助。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资料来源:中国国务院、卫生部等相关部门的文件,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卫生部、CDC等部门发布的各种年报、报表、资料和内部资料汇编;国内外出版发行的有关社会、经济、政策或关于卫生政策的理论、研究方法的书籍、刊物和资料;中外文期刊网、政府门户网站及相关学术网站等。研究方法:运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对有关统计数据、指标进行比较、论证分析和相关的因素分析;应用对照法和观察法,对卫生政策实施的前后执行效果、执行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及卫生政策实施后大众对其政策实施效果的回馈分析;应用历史性分析方法,回顾卫生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卫生筹资、卫生服务利用、卫生资源利用度以及对人民大众健康和医疗卫生发展的影响。应用历史事件反证法对曾经发生过的卫生政策制定或执行失误进行探讨,以咨能够在以后的卫生政策制定或实施中避免再出现类似情况。同时,本论文从政策和卫生政策的理论基础、中国近60年的卫生政策回顾、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西部农村卫生状况、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医药产业对医疗卫生的影响几个方面对中国卫生政策进行以点概面性研究和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研究结果的逻辑结构为:1.提出问题,辨析概念,揭示贯穿全文的基本概念,理清研究的边界范围,提出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这主要在卫生政策评价的理论体系中体现。2.梳理文献,整备先学。循着中西思想家们的相关论述,探询支持本研究的的思想根源,综合相关研究的学术积累和理论铺垫,进行理论文献综述。3.回顾从前,揭示内涵,对中国近60年的卫生政策以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作为分水岭进行总体上的汲取历史性回顾评价;在回顾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卫生政策的制定、有效实施必须靠法律来进行维护和保障。4.对中国公共卫生的内涵、特征,中国医疗卫生曾经取得过的伟大成就、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是来自于以预防为主等方针、措施产生的效果;同时对中国公共卫生的发展模式提出理论基础。5.强调中国卫生工作的另一个成功经验来自基础设施和众多的基层医疗群体,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二级医疗服务的规范转诊制度。6.重点突出中国西部农村目前的医疗状况和严峻现实,唤醒有关部门及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不要忘记以前中国卫生体系的成功,主要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的建立、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得到有效实施的结果。针对目前西部农村卫生服务的现状及政策,对今后卫生服务提出应对措施和应对策略。7.根据中国医疗保障体系二元对立的情况,分析其医疗卫生政策执行、实施、评价的立足点是公平性;就目前中国综合国力情况要根据实际出发做好城市人群和农村人群的医疗保障工作,尤其要做好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工作。同时对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作出展望。8.医药流通和药品生产系统作为大卫生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健康指标(期望寿命)和完成消费者满意度指标是否达成的重要过程之一。目前国际药品市场不断扩大、国际医药贸易额连续增长,中国医药流通和生产竞争优势日趋激烈;国内医疗费用中,个人所承担费用不断上涨一部分来自于药品费用增长,为了达到国际贸易占有地位升高和民众用药安全、经济、高效的目标,建立公平竞争的药品生产和药品销售市场是完成此目标的关键。9.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对未来中国卫生政策取向作出阐述,重点论述了贫困救助的的价值基础、基本目标与卫生政策选择;基层卫生工作的发展方向;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等内容。研究结论在政府由单纯注重经济型转向注重社会型,提出“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是高效的“小政府”。高效“小政府”的体制下,在提高大众健康水平,让消费者(病人)满意的基础之上,本着公平、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国的医疗卫生政策制定和实施,政府、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和服务提供方、需方三者之间都应该各负其责。作为政府一方,除向公民和社会提供正常的优质高效服务外,在卫生服务方面,政府应该首先做到纠正医疗市场偏差,弥补医疗市场失灵,其次要培育、规范、调控医疗市场,第三要研究和制定卫生发展战略规划,第四在广泛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基础之上,政府必须进行筹资以促进公平,必要时还要进行法制化管理和实施行政干预。最后政府要组织有效的卫生服务,尤其是公共卫生方面的服务。作为医疗卫生的管理者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系统要做好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开发资源利用度和利用能力,最后要进行有效的筹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方(病人),除在正常范围内必须向政府依法纳税之外,必须承担基本医疗保险或商业保险费用,以及向服务的提供者支付力所能及的费用。研究创新1本研究重新认知了公平理论(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并将建立在制度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卫生公平理论应用到卫生政策评价的理论研究之中。2系统地将卫生政策的评价研究和社会变革、社会变迁、政治制度、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社会化分层以及政府和大众价值理念相结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研究。应用上述方法,将解放近60年的中国卫生政策评价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3提出构建卫生政策制定、实施的法律体系。即:卫生政策的有效制定和高效实施必须由法律来进行保障。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时效性、限时性、阶段性,所以它的制定缺乏规范性,实施过程也缺乏强制主导性;如果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没有转化为法律规范,在卫生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因缺乏法律保障导致卫生政策的实施得不到高效、快速的执行。因此在未来卫生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必须用法律的有效保障作为前提。
王璟[8](2006)在《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工作的调查,发现目前预防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评估影响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服务能力的因素,为实现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提供优质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文献查阅和情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贵州省抽样地区乡镇卫生院的性质、人力、财力等基本情况、业务工作情况进行调查;重点对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筛选出影响抽样地区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深度访谈对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提高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服务能力的建议与对策。结果:1.四个样本县的卫生事业费用支出结构不尽合理,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仍十分突出。2.样本县地区每千人拥有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为0.52人,每千人拥有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0.45人,均低于西部地区水平。3.样本县中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数为5.53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38.7%,其中专职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数为2.46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7.2%,防保工作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4.被调查的73所乡镇卫生院开展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在50%以上的有:喂养指导93.2%、提供新法接生100.0%、提供预防接种服务100.0%、健康教育宣传91.8%以及开展急性传染病的疫情监测93.2%。其他所调查的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开展的比例均在50.0%以下,情况并不乐观。5.对所调查的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工作开展比例在50%上下的四个项目:是否进行妇科病普查、是否开展艾滋病的疫情管理和监测、是否开展灭鼠工作以及是否协助上级卫生机构开展卫生服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防保收入与是否进行儿童体检、是否提供健康咨询以及是否开展灭鼠工作存在限制性差异。6.样本县乡镇卫生院上报的主要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发病总数为3042人,死亡总数为29人,其中排名前五位的是:痢疾、肝炎、伤寒、食物中毒及乙脑。建议:1.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组织领导作用的发挥。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并明确要求政府其他部门承担职责和积极配合。2.建议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政府与卫生行政部门双重管理体制,并组建相对独立的防保组织,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局卫生规划、业务指导、卫生监督和技术人员调配,以及预防保健经费的调控。3.乡镇卫生院要占领社区医疗市场,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模式,成为本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服务是农村卫生机构改革的必然趋势,这也是适应新时期农民卫生需求、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需要。4.贵州省公共卫生最突出的问题是地方病与传染病的控制,所以预防保健的优先项目应该是针对地方病与传染病的控制开展工作。根据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改变不卫生的生活方式。5.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稳定农村卫生队伍,并提高农村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议各省市卫生厅局在3-5年内分期分批对50岁以下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培训工作可委托医科院校和县级医院开展。6.乡镇卫生院要根据人口、交通、经济状况、服务半径等因素,本着有利于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并实施农村地区区域卫生规划。
白常凯[9](2004)在《公共政策评估程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立题依据政策的重要性无可置疑,政策优劣决定事业兴衰,一套可用于指导实践的政策学理论则是促进政策制定科学化的重要前提,而政策制定科学化又可促进政策理论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可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西方政策学理论于上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出现并得以迅速发展,而在70年代末期方开始传入我国,当前在总体上仍处于“引进”阶段,尚未完成学科的“本地化”过程,仍然缺乏符合国情的政策方法论研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制约我国政策价值提高的“瓶颈”,具体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制定理论要求和现实操作之间差距、政策研究理论要求和实际研究之间差距,又间接引起了政策研究者和决策者隔阂、科研和政策之间差距、政策学与其他学科隔阂。政策评估作为政策制定的一个必要环节,其地位己得到国内外政策科学学者的公认,其相关的程序、方法无疑是重要的。然而与政策学理论的研究状况相同,国内对于政策评估理论的研究同样表现出了上述五项隔阂,对政策评估实践的指导意义极为不足。总课题《公共政策制定和研究方法论》.立足国内,旨在研制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优势瓦补、互为支撑的政策制定科学程式,围绕共同的目标一如何制定高价值政策,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整套政策制定和政策研究的步骤和程序。围绕提供政策制定和政策研究的步骤和程序目的,总课题研究将拟解决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九个子课题,子课题间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政策制定科学程序”,本研究在总课题研究中的定位如上图。 总课题研究属理论完善型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79925002)的资助。本部分研的目的在于,在弥补国内现有着作中政策评估理论的不足基础上,旨在为国内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套研究和决策互为支撑的政策评估程式,包括框架思路、步骤、各步骤的定义、目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常用方法推荐,以及各步骤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研究者和决策者各自优势与职责。 研究包括理论探索和实证模拟两个部分。理论探索部分,重在明确国内政策学中政策评估理论的不足和缺陷,在弥补不足和缺陷的基础上,推荐研究和决策互为支撑的政策评估操作程序。实证模拟部分则重在运用现实数据,模拟和验证所推荐的政策评估操作程序。二、材料与方法(一)理论探索部分 课题组在对国内现有政策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逻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合理性等“四性”方面的不足是存在的主要缺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逻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对政策科学理论进行评价与构建的基本标准,运用规范一差距分析法这一指导性研究方法展开理论完善研究。该指标体系共包括42个具体指标,在本研究中首先被用于评价现有政策过程理论关于政策评估环节的不足、缺陷和空白,在本研究形成阶段性成果政策评估程式之后,又将作为完善和弥补缺陷的标准。 在分析政策评估环节的不足、缺陷和空白阶段,通过比较国内政策学着作的“逻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现状与“理想”状况,以判断其间的差距,确定存在的不足、缺陷或空白。在缺陷明确的基础上,针对差距分别予以完善或弥补,并构建政策评估程式的基本框架和步骤,再次运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作为工具,对政策评估程式的整体和各个步骤充实完善。 运用专家咨询法,对本研究缺陷分析进行认同度判断,以及对完善后所形成的政策评估理论完善程度加以评价。 理论探索部分的资料系采用普查方法收集截止2002年年底国内所有政策学着作,共计40部。(二)实证模拟部分 运用理论探索部分的研究结果,按照政策评估程式的内在步骤,对“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系统收集了政策实施前后各5年的相关资料、各方对政策的回应程度等,运用本研究所推荐的政策评估程式方法开展政策评估实证模拟。 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常规统计资料提取、卫生服务调查和意向调查等。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政策评估过程的理论探索 1.确认政策评估环节的现况和不足 按照指标体系的顺序,从政策评估总体到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总结三个步骤,针对现有国内政策学着作相关的内容逐一评价分析。分析结果明确了现有着作中政策评估环节的理论现状,确认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潜在的不足、缺陷和待完善之处。并且在缺陷分析的基础上,定量明确了现有着作中政策评估环节内容的待完善程度。 (l)政策评估总体目的和实现目的思路、步骤、原则与方法等方面的不足 政策评估目的表述方面,大多数(95%)专着均未明确论述关于政策评估这一政策环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目的阐述的明确程度平均为2.25分,待完善程度为66.7%,从专着相关论述中,间接得到其对政策评估目的的认识,主要包含两点信息:一是取得关于政策效果、政策效益和政策效率的信息;二是将这些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分配政策资源,改进政策和制定新政策即确定政策走向的依据。现有文献对于实现这
龚向光[10](2003)在《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建》文中研究表明在分析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农村疾控体系目前的4种改革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农村疾控体系重建的设想。
二、现行乡镇防保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行乡镇防保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调查对象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
2.1 本章研究目的 |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
2.2.3 比较研究 |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
2.3.3 分析结果 |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
3.1 本章研究目的 |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
3.2.1 概况 |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
3.2.3 功能设置 |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
3.3.1 概况 |
3.3.2 功能设置 |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
3.4 比较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
4.1 本章研究目的 |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
4.4.2 选址策划 |
4.4.3 规模策划 |
4.4.4 功能策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今后研究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目录 |
附录A 问卷 |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
(2)浙江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激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6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问卷设计和内容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规范 |
3 乡镇卫生院机构调查结果 |
3.1 被调查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
3.2 2010-2019年卫技人员流动基本情况 |
3.3 流动卫技人员的基本特征分析 |
3.4 卫生技术人员流动原因 |
4 卫生技术人员问卷调查结果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激励因素 |
4.3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 |
4.4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自我效能感 |
4.5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业认同 |
4.6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绩效 |
4.7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对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意见 |
5 研究讨论 |
5.1 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流动情况 |
5.2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离职倾向 |
5.3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动机 |
5.4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绩效 |
5.5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激励因素 |
5.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我国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可行性研究背景 |
1.1 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历程回顾 |
1.2 目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滞后 |
1.3 乡镇卫生院运营效率低,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与资源闲置并存 |
1.4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减少,乡镇卫生院公益性淡化 |
1.5 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的提出 |
2. 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可行性研究意义 |
资料来源 |
1. 调查对象和抽样设计 |
1.1 调查对象 |
1.2 抽样设计 |
1.3 抽样方法 |
1.4 调查方法与内容 |
1.5 资料分析方法 |
2. 资料来源 |
结果与分析 |
1. 我国目前乡镇卫生院现状分析 |
1.1 现阶段卫生总费用筹资分析 |
1.2 现阶段乡镇卫生院收支情况分析 |
1.3 医疗机构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
1.4 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变化情况 |
1.5 乡镇卫生院机构运营效率分析 |
2.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
3. 乡镇卫生院主要财务收支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 |
4. 乡镇卫生院主要收入和支出指标因子分析 |
5. 乡镇卫生院收支出总额测算方法 |
6. 标准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及支出测算 |
6.1 每所中心、一般乡镇卫生院各级各类人员年平均工资测算 |
6.2 全国中心、一般乡镇卫生院各级各类人员年平均工资 |
6.3 东、中、西部地区每所中心、一般乡镇卫生院年总支出测算 |
6.4 全国乡镇卫生院业务支出总测算 |
7. 乡镇卫生院全额拨款典型案例分析 |
7.1 基本情况 |
7.2 乡镇卫生院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各项收支比较分析 |
7.3 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具体措施及分析 |
7.4 乡镇卫生院全额拨款资金管理模式分析 |
7.5 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现状及分析 |
7.6 乡镇卫生院药品三统一情况及分析 |
8. 试点地区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分析 |
8.1 乡镇卫生院资金“零户统管”模式的具体做法 |
8.2 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零户统管”模式的利弊分析 |
8.3 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试点地区绩效考核制度分析 |
讨论与建议 |
1. 实行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 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不适应农村卫生事业的管理与发展 |
1.2 乡镇卫生院资金管理混乱,监管体系有待建立 |
1.3 乡镇卫生院机构运转效率低,卫生资源闲置与配置不足并存 |
1.4 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难以适应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需要 |
1.5 多方不确定因素导致乡镇卫生院年度经费总额预算困难 |
1.6 乡镇卫生院收支核算标准难以确定 |
1.7 级财政职责的划分和财政负担比例界定不清 |
2. 乡镇卫生院实施收支两条线后政府财政负担能力判断 |
2.1 我国GDP 总量收入与政府卫生投入分析 |
2.2 政府致力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政策导向和意愿分析与判断 |
3. 试点地区资金管理模式分析 |
4. 结论 |
5. 对策与建议 |
5.1 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
5.2 加强乡镇卫生院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诊疗水平 |
5.3 政府承诺全额拨款卫生院业务经费支出,建立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 |
5.4 建立乡镇卫生院资金监管体系,保证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
5.5 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切实做好卫生院经费年度预算 |
5.6 借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 |
5.7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机构运营效率,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
5.8 小结 |
论文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及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附件 2 |
(5)山东省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况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与结论 |
政策性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南通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课题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南通市的改革情况 |
3.1 改革背景 |
3.2 改革实施情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
1 研究设计 |
1.1 研究目的 |
1.2 具体目标 |
1.3 调查设计 |
1.4 研究方法 |
2 基本理论框架 |
2.1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
2.2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 |
3 研究假设 |
3.1 改革有利于强化政府的健康责任 |
3.2 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 |
3.3 改革能有效保障公共卫生产品供给 |
第三部分 乡镇卫生院改革 |
1 改革中的政府职能 |
2 乡镇卫生院(医院)改革基本情况 |
2.1 乡镇卫生院(医院)功能的变化 |
2.2 医疗卫生资源情况 |
2.3 经费收支 |
2.4 卫生服务提供 |
3 乡镇卫生院(医院)绩效评价 |
第四部分 公共卫生服务提供 |
1 机构基本情况 |
1.1 卫生所(防保科)现状 |
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行效果 |
2.1 妇幼保健 |
2.2 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 |
3 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支持 |
第五部分 村级卫生机构建设 |
1 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情况 |
2 村级卫生机构经济运行情况 |
3 村级卫生机构资源拥有情况 |
3.1 仪器设备与药品 |
3.2 乡村医生素质情况 |
4 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
5 农村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和满意情况 |
6 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突出的两个问题 |
第六部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1 实施方案 |
1.1 基金来源和分配 |
1.2 基金使用及报销比例 |
1.3 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及管理 |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改进情况 |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存在的不足 |
第七部分 主要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
1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论 |
1.1 政府健康责任的体现情况 |
1.2 卫生服务体系的改善与不足 |
1.3 保障公共卫生产品的供给 |
1.4 检验结论 |
2 政策建议 |
2.1 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各级政府承担相应责任 |
2.2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上涨 |
2.3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 |
2.4 依法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管理 |
2.5 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
2.6 合适的农村防保体系,保证公共卫生服务提供 |
3 论文特色与不足 |
3.1 特色 |
3.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附录二 调查表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 |
(7)中国卫生政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1.6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二部分 理论基础 |
2.1 哲学、伦理学基础 |
2.2 社会学理论 |
2.3 经济学理论 |
2.4 综合卫生公平理论 |
2.5 中国卫生事业性质界定 |
第三部分 中国卫生政策的回顾评价 |
3.1 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的理论划分依据 |
3.2 中国医疗卫生系统构建、健全时期(第一阶段第一时期) |
3.3 中国医疗卫生系统发展时期(第一阶段第二时期) |
3.4 中国医疗卫生遭到重创但却是合作医疗长足发展时期(第一阶段第三时期) |
3.5 中国医疗卫生恢复发展和公共卫生体系复建时期(第二阶段第四时期) |
3.6 中国公共卫生退化和医疗卫生走向市场化时期(第二阶段第五时期) |
3.7 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的阵痛和新一轮变革临界时期(第三阶段第六时期) |
3.8 中国卫生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的法律保障 |
小结 |
第四部分 中国公共卫生评价 |
4.1 公共卫生概念界定 |
4.2 预防为主方针的确定和经验推广 |
4.3 中国公共卫生的工作目标 |
4.4 健康促进对人民健康的影响 |
4.5 中国公共卫生发展中各自承当的必要责任 |
4.6 中国公共卫生的绩效评价 |
4.7 中国公共卫生的发展模式 |
4.8 农村二级防保技术指导的构建 |
小结 |
第五部分 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5.1 中国城市卫生服务的实施背景 |
5.2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实施效果 |
5.3 城市卫生服务实施的发展构想 |
小结 |
第六部分 从中国西部农村卫生情况看中国农村卫生政策 |
6.1 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 |
6.2 目前针对农村实际情况采取的一些措施 |
6.3 农村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小结 |
第七部分 中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评价研究 |
7.1 世界各国主要医疗保障模式 |
7.2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实施背景 |
7.3 中国城市医疗保障体系构建 |
7.4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构建 |
小结 |
第八部分 从医药产业的发展看对其医疗卫生的影响 |
8.1 中国药品流通体制的形成 |
8.2 中国医药产业现状 |
8.3 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实力和中外药品价格比较 |
8.4 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潜力 |
8.5 中国医药产业未来的政策导向 |
小结 |
第九部分 中国卫生政策取向 |
9.1 贫困救助的价值基础、基本目标与卫生政策选择 |
9.2 基层卫生工作的发展方向 |
9.3 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
(8)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 |
3.资料收集方法 |
4. 资料处理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1. 被调查县基本情况 |
2 调查乡基本情况描述 |
3 被调查卫生院的基本情况 |
4 被调查的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服务现状 |
5.访谈结果 |
四、讨论 |
五、对策与建议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附录1 |
(9)公共政策评估程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立题依据 |
一、 总课题《公共政策制定和研究方法论》概述 |
二、 本研究主题-政策系统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 |
第三部分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一、 完善政策评估程式的理论探索 |
二、 政策评估程式的模拟与论证 |
材料方法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来源 |
一、 政策评估程式的理论探索部分 |
二、 政策评估程式的实证模拟部分 |
三、 调查质量监控方法 |
四、 数据录入和分析 |
第二部分 “逻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指标体系构建 |
一、 判断指标的构建 |
二、 指标体系的结构和简介 |
三、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评分标准 |
四、 “需完善程度”的计算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1-规范-差距分析法 |
二、 指导性研究方法2-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
三、 实证模拟具体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第一部分 政策评估程式的理论探索 |
一、 对现有政策理论中政策评估环节存在不足的分析 |
(一) 政策评估环节总体分析 |
1 政策评估的目的 |
2 政策评估与政策制定过程的内在联系 |
3 政策评估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关系 |
4 政策评估与后续环节的关系 |
(二) 政策评估环节各步骤分析 |
1 步骤一:政策评估准备 |
2 步骤二:政策评估实施 |
3 步骤三:政策评估总结 |
(三) 对文献定量评价结果的专家论证 |
二、 弥补政策评估环节不足的基本思路 |
(一) 弥补现有理论政策评估环节“四性”不足的总体思路 |
1 逻辑性指标的完善思路 |
2 科学性指标的完善思路 |
3 可操作性指标的完善思路 |
4 合理性指标的完善思路 |
(二) 政策评估环节总体弥补思路 |
1 政策评估概念体系的弥补思路 |
2 政策评估环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关系 |
3 政策评估环节与前续环节的关系 |
4 政策评估环节与后继环节的关系 |
三、 构建政策评估的框架思路和基本步骤 |
(一) 政策评估的概念体系及其在本研究中范畴的界定 |
1 政策评估的目的 |
2 政策评估的基本概念及范畴 |
(二) 政策评估的框架思路 |
1 如何选择评估主体 |
2 特定政策是否需要进行政策评估 |
3 政策评估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
4 如何收集评估所需信息 |
5 如何保证评估资料信息反映政策实际效果 |
6 如何将评估资料信息表达为效果描述 |
7 如何依据效果描述做出评估结论 |
(三) 政策评估内部步骤的划分 |
四、 完善和推荐政策评估的基本步骤 |
(一) 步骤一:针对特定政策明确评估主体 |
1 相关概念 |
2 本环节的目的与期望结果 |
3 评估主体的选择策略及各方优势与不足 |
(二) 步骤二:评估制度化及特定政策评估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
1 相关概念 |
2 本环节的目的与期望结果 |
3 本步骤的可考核标准 |
4 本步骤实现可能存在的障碍难点 |
5 本环节的操作步骤 |
6 本步骤研究者与决策者各自特征 |
(三) 步骤三:在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政策评估实施计划 |
1 框架思路 |
2 基本概念 |
3 制定政策评估实施计划的目的、所需继承信息及最终结果 |
4 本环节操作子步骤 |
5 实现本环节目的的可考核标准 |
6 本步骤研究者与决策者各自特征 |
(四) 步骤四:依据评估实施规划收集所需资料 |
1 基本概念 |
2 本步骤的目的 |
3 社会调查的质量控制 |
4 实现目的的可考核指标 |
5 本步骤可选用的研究方法 |
6 研究者、决策者双方优势 |
(五) 步骤五:对所获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
1 概念与目的 |
2 实现目的的可考核指标 |
3 本环节操作子步骤 |
4 本步骤可用的研究方法及其选用原则 |
5 决策者、研究者的各自特征及互补 |
(六) 步骤六: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结论 |
1 本步骤的目的 |
2 实现本步骤目的的可考核指标 |
3 做出评估结论的思路 |
4 规范格式评估报告的基本要求 |
5 决策者、研究者的各自特征及互补 |
(七) 政策评估环节各步骤常用方法提示 |
(八) 对本研究形成的“政策评估”理论的专家评价 |
第二部分 数据模拟与论证 |
一、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评估的制度化环境分析 |
(一)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的实施背景及主要政策措施与实施过程 |
(二)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评估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二、 构建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
三、 评估资料收集方法、质量控制措施及组织评估实施 |
(一) 评估资料的收集 |
(二) 调查质量控制措施 |
四、 对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评估资料的综合分析 |
(一) 政策评估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调研数据的分析) |
(二) 意向调研数据分析 |
五、 对乡村一体化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的评估结论 |
(一) 总的评估结论 |
(二) 具体措施评估结论 |
(三) 尚存在的问题 |
(四) 引申出来的深层次问题 |
(五) 对政策调整的思路提示 |
讨论 |
一、 主要研究结果对现有政策学理论的完善贡献小结 |
二、 对于消除政策效率瓶颈的认识 |
三、 后续研究设想 |
全文参考文献一览 |
附: 评阅图书名录 |
综述 |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卫生工作的特殊性 |
1.1 缺乏健康保障制度 |
1.2 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网底的破损 |
1.3 农村可动员卫生资源的缺乏 |
1.4 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增加 |
1.5 农村地区的传染病和地方病仍未得到控制 |
2 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2.1 农村三级医疗预防机构间协调机制的缺乏 |
2.2 农村疾控队伍素质低下 |
2.3 农村疾控工作难以落实 |
3 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现行模式 |
3.1 县疾控中心的派出机构 |
3.2 完全独立的防保所(站) |
3.3 相对独立型防保组 |
3.4 乡镇卫生院内设防保组 |
4 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建 |
4.1 改革农村三级预防网的管理体制 |
4.1.1 乡镇级防保队伍提供技术服务的垂直管理体制。 |
4.1.2 乡镇级防保队伍提供技术管理的垂直管理体制。 |
4.2 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核算体系,转变投入机制 |
4.3 重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卫生扶贫体系 |
4.4 明确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定位 |
4.5 与农村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相协调 |
四、现行乡镇防保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2]浙江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激励问题研究[D]. 杨晟之. 浙江大学, 2020(02)
- [3]我国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可行性研究[D]. 徐琼花.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4]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与思考[J]. 翟慎永,龚向光,刘伟,郑加玉,杜俊. 预防医学论坛, 2006(05)
- [5]山东省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况与发展研究[D]. 胡军. 山东大学, 2006(12)
- [6]南通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改善研究[D]. 陆慧. 南京医科大学, 2006(12)
- [7]中国卫生政策评价研究[D]. 何国忠.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2)
- [8]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 王璟.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9]公共政策评估程式的研究[D]. 白常凯. 复旦大学, 2004(01)
- [10]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建[J]. 龚向光.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12)
标签:乡镇卫生院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收支两条线管理论文; 卫生技术人员论文; 医疗体制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