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和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和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一、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静[1](2020)在《电针抑制胆碱能过活化改善CUMS模型大鼠抑郁症状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胆碱能过活化致抑郁”学说入手,探讨电针对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应激(以下简称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前额叶胆碱能因子的影响,并阐明电针可能通过抑制胆碱能过活化,改善CUMS模型大鼠抑郁症状的作用机理。方法:第一部分电针调节ACh代谢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和突触损伤的研究1.动物与分组将54只SPF级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东莨菪碱组(阳性药物组)、毒扁豆碱组(胆碱酯酶抑制剂组)、电针+毒扁豆碱组。2.造模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CUMS联合孤养方法构建抑郁大鼠模型,10种刺激方法:禁食(24 h)、禁水(24 h)、冰水游泳(4℃,5 min)、潮湿垫料(24 h)、昼夜颠倒(24 h)、行为限制(4h)、45°倾笼(24 h)、夹尾(2 min)、噪音(85Db,3h)、整夜频闪(12h),每日1种,持续42天。3.干预方法造模第29天开始,电针组大鼠进行电针“疏肝调神”针灸方案基础穴组(百会、印堂、合谷、太冲)治疗,2/100Hz,1~1.2mA,持续20min,每日1次;东莨菪碱组大鼠进行东莨菪碱腹腔给药(25μg/kg),每48小时1次;毒扁豆碱组大鼠进行毒扁豆碱腹腔给药(0.5 mg/kg),每日1次;电针+毒扁豆碱组进行电针和毒扁豆碱干预,方法分别同电针组与毒扁豆碱组,药物干预后再进行电针治疗。电针或药物干预持续14天。4.检测指标(1)体重及行为学:体质量、蔗糖偏好率、不动时间、延迟进食时间;(2)ELISA法检测胆碱能相关因子:血清和前额叶ACh,前额叶乙酰胆碱酯酶(AChE)、乙酰转移酶(ChAT)含量;(3)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前额叶第V层锥体神经元顶树突棘形态和数量(树突棘密度);(4)Western Blot法检测前额叶突触相关蛋白表达:PSD95、Synapsin Ⅰ、GluR1和GluR2;(5)Western Blot法检测前额叶M1AChR蛋白表达。第二部分电针拮抗M1AChRs改善CUMS模型大鼠抑郁症状和突触损伤的研究1.动物与分组将54只SPF级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东莨菪碱组(M1AChR拮抗剂组)、槟榔碱组(M1AChR激活剂组)、电针+槟榔碱组。2.造模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CUMS联合孤养方法构建抑郁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同“第一部分”。3.干预方法造模第29天开始,电针组大鼠进行电针干预,东莨菪碱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东莨菪碱,方法同“第一部分”;槟榔碱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槟榔碱(2mg/kg),每日1次;电针+槟榔碱组进行电针和槟榔碱干预,方法分别同电针组与槟榔碱组,药物干预后再进行电针治疗。电针或药物干预持续14天。4.检测指标:(1)体重及行为学:体质量、蔗糖偏好率、延迟进食时间、水平活动、垂直活动及理毛次数;(2)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前额叶第V层锥体神经元顶树突棘形态和数量(树突棘密度)以及树突复杂性(总长度和分支数);(3)Western Blot法检测前额叶BDNF/mTORC1信号通路蛋白和突触相关蛋白PSD95、Synapsin Ⅰ、GluR1 和 GluR2 的相对表达量;(4)Western Blot法检测前额叶M1AChR相对表达量。结果:第一部分电针调节ACh代谢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和突触损伤的研究1.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造模前,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均无显着性差异;在造模第7、14、21和28天时,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均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说明抑郁大鼠模型构建成功。在干预前,电针组、东莨菪碱组、毒扁豆碱组和电针+毒扁豆碱组大鼠的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干预前基线一致。干预第7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均有显着性降低(P<0.001);而电针组和东莨菪碱组大鼠平均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均显着增加(P<0.05),两组大鼠平均体质量与蔗糖偏好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毒扁豆碱组大鼠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而蔗糖偏好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毒扁豆碱组大鼠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均显着增加(P<0.05)。干预第14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蔗糖偏好率均显着性降低(P<0.001),不动时间、延迟进食时间均显着延长(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东莨菪碱组大鼠体质量、蔗糖偏好率均显着增加,不动时间、延迟进食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表现出与东莨菪碱同样具有抗抑郁效应;毒扁豆碱组大鼠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较模型组均有显着性降低,不动时间和延迟进食时间均显着延长(P<0.05);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毒扁豆碱组大鼠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均有显着性增加,而不动时间和延迟进食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说明毒扁豆碱可诱导加重模型大鼠抑郁症状,而电针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毒扁豆碱所致的抑郁症状。2.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的前额叶胆碱能ACh代谢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前额叶和血清内ACh含量均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前额叶AChE含量有显着性降低(P<0.05),前额叶ChAT含量有显着性升高(P<0.05);而电针组大鼠前额叶和血清内ACh含量显着性降低(P<0.05),前额叶AChE含量显着升高(P<0.05),前额叶ChAT含量显着降低(P<0.05);毒扁豆碱组大鼠较模型组前额叶和血清内ACh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而前额叶AChE和ChAT含量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毒扁豆碱组大鼠前额叶和血清内平均ACh含量均显着性降低(P<0.05),前额叶AChE显着升高,前额叶ChAT显着降低(P<0.05)。3.电针对毒扁豆碱致胆碱能过活化抑郁模型大鼠的前额叶树突棘密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前额叶树突棘总密度、成熟型和不成熟型树突棘密度均较正常组显着减少(P<0.05);而毒扁豆碱组大鼠前额叶树突棘总密度、成熟型和不成熟型树突棘密度均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毒扁豆碱组大鼠前额叶树突棘总密度、成熟型和不成熟型树突棘密度显着增加(P<0.05)。4.电针对毒扁豆碱致胆碱能过活化抑郁模型大鼠的前额叶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前额叶BDNF、GluR1、GluR2、PSD95和Synapsi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组显着减少(P<0.001);与模型组比较,毒扁豆碱组大鼠前额叶BDNF、GluR1、GluR2、PSD95和Synapsin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毒扁豆碱组大鼠前额叶BDNF、GluR1、GluR2、PSD95和Synapsin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1)。5.电针对毒扁豆碱致胆碱能过活化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M1AChR表达的影响各组间前额叶M1AChR相对表达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M1AChR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毒扁豆碱组大鼠前额叶M1AChR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01);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毒扁豆碱组大鼠前额叶M1AChR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01)。第二部分电针拮抗M1 AChRs改善CUMS模型大鼠抑郁症状和突触损伤的研究1.电针对M1AChRs激活胆碱能过活化抑郁模型大鼠的体质量和行为学的影响干预前(造模第29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东莨菪碱组、槟榔碱组和电针+槟榔碱组大鼠的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CUMS联合孤养抑郁大鼠模型构建成功,干预前各组间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均显着降低,延迟进食时间显着延长,水平活动、垂直活动与理毛次数均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东莨菪碱组大鼠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均显着增加,延迟进食时间显着缩短,水平活动、垂直活动与理毛次数均显着增加(P<0.05),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槟榔碱组大鼠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有显着性降低,延迟进食时间显着延长,水平活动显着减少(P<0.05),垂直活动和理毛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电针组和电针+槟榔碱组大鼠体质量和蔗糖偏好率均较槟榔碱组显着增加,延迟进食时间显着缩短,水平活动、垂直活动和理毛次数均显着增加(P<0.05)。说明槟榔碱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模型大鼠抑郁症状,而电针可改善槟榔碱所致受体激活导致的抑郁症状。2.电针对M1AChRs激活胆碱能过活化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树突棘密度与复杂性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树突棘总密度、成熟型与不成熟型树突棘密度显着减少(P<0.001),树突棘前体密度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顶树突总长度显着减少(P<0.01),直径在10 μm-190 μm的顶树突分支数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东莨菪碱组大鼠树突棘总密度均显着增加(P<0.001),电针组成熟型树突棘密度较模型组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而不成熟型与树突棘前体密度均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东莨菪碱组大鼠平均成熟型和不成熟型树突棘密度均显着增加(P<0.001),而树突棘前体密度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东莨菪碱组大鼠顶树突总长度均显着增加(P<0.05),电针组直径在10μm-110μm顶树突分支数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5),东莨菪碱组直径在100 μm-190 μm顶树突分支数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5)。电针组与东莨菪碱组两组比较,树突棘总密度较东莨菪碱组有显着性减少(P<0.05),直径在10μm-90μm顶树突分支数较东莨菪碱组显着增加(P<0.05),在130 μm-190μm显着减少(P<0.05);而成熟型、不成熟型、树突棘前体密度、顶树突总长度两组比较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槟榔碱组大鼠树突棘总密度、成熟型与不成熟型树突棘密度较模型组有显着性减少(P<0.001),而树突棘前体密度、顶树突总长度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与槟榔碱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树突棘总密度、成熟型与不成熟型树突棘密度、树突棘前体密度、顶树突总长度均显着增加(P<0.01),直径在10μm-30μm和50 μm-170 μm顶树突分支数较槟榔碱显着增加(P<0.05);与槟榔碱组比较,电针+槟榔碱组树突棘总密度、成熟型与不成熟型树突棘密度、顶树突总长度均显着增加(P<0.001),直径在110μm-170μm顶树突分支数显着增加(P<0.05),而树突棘前体密度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电针对M1AChRs激活胆碱能过活化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BDNF/mTORC1信号通路与突触相关蛋白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BDNF、mTORC1、p-mTORC1、GluR1、GluR2、PSD95和Synapsin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东莨菪碱组大鼠前额叶BDNF、mTORC1、p-mTORC1、GluR1、GluR2、PSD95和Synapsin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5),两组比较均能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槟榔碱组大鼠前额叶BDNF、mTORC1、p-mTORC1、GluRl、GluR2、PSD95和Synapsin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与槟榔碱组比较,电针组与电针+槟榔碱组大鼠前额叶 BDNF、mTORCl、p-mTORC1、GluR1、GluR2、PSD95和Synapsin 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5)。4.电针对M1AChRs激活胆碱能过活化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M1AChR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M1AChR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东莨菪碱组大鼠前额叶M1AChR蛋白相对表达有显着性减少(P<0.05),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槟榔碱组大鼠前额叶M1AChR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01);与槟榔碱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槟榔碱组大鼠前额叶M1AChR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减少(P<0.01)。结论:1.电针可调节胆碱能因子的表达,提高前额叶AChE水平,抑制ACh的堆积,从而促进CUMS联合孤养模型大鼠前额叶突触损伤的修复(突触形态、数量及功能),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2.电针可通过降低M1AChR蛋白表达,增强突触可塑性,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胆碱能过活化,激活BDNF/mTORC1信号通路有关。

刘玥婷[2](2020)在《耳甲电针对CUMS大鼠前额叶皮质NF-κB/NLRP3/IL-1β通路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耳甲电针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诱导的抑郁大鼠行为学及前额叶皮质NF-κB/NLRP3/IL-1 β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耳甲电针抗抑郁效应的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耳缘电针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均在实验前适应性饲养1周。2.造模方法:采用孤养结合连续35天CUMS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刺激方法包括潮湿垫料(24h)、昼夜颠倒(12/12h)、束缚(2h)、夹尾(3min)、冷水游泳(4℃,5min)、禁食(24h)、禁水(24h)。以上应激刺激每日一种,且连续两天的刺激不可重复,随机安排在35天内。非应激期间可自由摄食饮水。3.干预方法:(1)耳甲电针干预方法:2%异氟烷吸入麻醉大鼠,采用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200A,连接正负圆形自吸附导电磁铁,无创固定于大鼠双侧耳甲腔,即耳迷走神经分布区。疏密波,强度2mA,频率2/15Hz,每次刺激30min,持续21天。(2)耳缘电针干预方法:正负圆形自吸附导电磁铁,无创固定于大鼠双侧耳缘部,即没有耳迷走神经分布的部位。其余操作与耳甲电针相同。4.各组实验方法(1)空白组:群养6只/笼,不接受造模和干预。(2)模型组:动物孤养,每日接受CUMS造模,持续35天。(3)耳甲电针组:动物孤养,每日接受CUMS造模,持续35天。造模14天后,每日应激前2h加入耳甲电针刺激,每日一次,持续21天。(4)耳缘电针组:动物孤养,每日接受CUMS造模,持续35天。造模14天后,每日应激前2h加入耳缘电针刺激,每日一次,持续21天。5.指标检测及方法:在实验第0、14、35天采用体质量测量、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评价大鼠行为学表现;实验结束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NF-K B,NLRP3,IL-1 β的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实验前,各组大鼠体重、糖水偏好指数、旷场实验水平穿越格数与垂直站立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第35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糖水偏好指数、旷场实验水平穿越格数与站立次数显着降低(P<0.01),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体重、糖水偏好指数、旷场实验水平穿越格数与站立次数显着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耳缘电针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水平穿越格数和站立次数显着升高(P<0.01),但低于耳甲电针组水平。2.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NF-κB、NLRP3、IL-1 β的水平变化(1)与空白组比,模型组NF-κB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耳甲电针组NF-κ B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耳缘电针组NF-κ B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空白组比,模型组NLRP3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耳甲电针组NLRP3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耳缘电针组NLRP3表达显着降低(P<0.05)。(3)与空白组比,模型组IL-1 β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耳甲电针组与耳缘电针组IL-1 β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1.耳甲电针和耳缘电针均可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学表现,但耳甲电针的效应在各方面都强于耳缘电针。孤养结合CUMS导致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NF-κ B,NLRP3,IL-1β表达显着升高,耳甲电针可以扭转这些表现。2.耳甲电针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机制,可能与降低NF-κB水平和NLRP3炎性小体激活,进而减少IL-1β分泌,从而缓解炎性反应引起的脑损伤有关。

罗彤[3](2020)在《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tPA/BDNF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持续性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致残性不仅对个人,也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的一线抗抑郁治疗药物仍有治疗效果有限,起效时间滞后等缺点,且长期和频繁使用抗抑郁药还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体位性低血压、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癫痫和骨折风险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方面效果显着,能有效缓解抑郁大鼠模型的抑郁状态。并且,针灸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起效快,安全,耐受性好,该治疗组合比单独运用SSRI药物治疗能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基于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优良,关于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较多,但其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本实验通过研究电针对海马tPA/BDNF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为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旨在从tPA/BDNF通路角度深入探讨电针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深层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电针组。大鼠在实验前适应性饲养一周。2.模型干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进行28d不可预知温和刺激造模。造模大鼠全部孤养,28d随机接受7种不同的应激刺激,包括4℃冷水游泳5min,昼夜颠倒24h,禁食24h.禁水24h,夹尾3min,潮湿环境24h,束缚3h。相邻两天刺激不相同,且每种刺激出现不少于4次。3.处理方法造模前后测量体重并进行旷场试验与糖水消耗试验。电针组每天造模后1h对大鼠“百会”、“印堂”进行20min电针干预,参数为2Hz,2mA。“百会”穴针尖朝后,“印堂”穴针尖朝前,两针柄之间用脱脂棉球相隔以防短路;氟西汀组每天造模后1h用生理盐水将氟西汀稀释至1ml,以2mg/kg的用量进行灌胃。4.指标及检测方法HE染色观察海马CA3区神经元形态及数量变化.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观察电针对大鼠海马 tPA/BDNF 通路 BDNF、BDNF mRNA、TrkB、tPA、tPA mRNA、proBDNF、p75NTR等相关分子的影响。结果1.体重及行为学CUMS造模前四组间大鼠体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 周的CUMS造模可导致体重的显着降低(P<0.01);而电针(P<0.01)和氟西汀(P<0.05)能显着改善造模导致的体重减少;与药物组体重相比,电针组大鼠体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抑郁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试验中的糖水消耗率明显降低(P<0.01).电针(P<0.01)或氟西汀(P<0.01)能改善这种情况;而电针组和氟西汀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旷场试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接受28天应激刺激后的模型组大鼠的水平运动次数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电针组的水平运动次数以及垂直运动次数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另外,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的水平运动次数显着升高(P<0.01),而垂直运动次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2.病理学HE光镜下观察海马CA3区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列规则,细胞层次丰富,细胞膜与细胞质形态结构完整结,细胞核圆且大。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层数明显减少.结构紊乱,神经元细胞萎缩、数目减少、形态不规则,细胞间隙变大,核仁不明显,部分神经元呈空泡样变。电针组与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细胞排列较模型组规则,层次较丰富,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核仁清晰。3.各组大鼠海马BDNF、TrkB、tPA、proBDNF、p75NTR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BDNF,TrkB,tP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电针(P<0.01)和氟西汀(P<0.05)能逆转它们的降低趋势。四组大鼠海马中proBDNF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氟西汀组海马的P75NTR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升高趋势。4.各组大鼠海马 BDNF mRNA、tPA mRNA含量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BDNF mRNA(P<0.01)和tPA mRNA(P<0.05)含量与正常组相比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与氟西汀能增加BDNF mRNA(P<0.01)的含量,然而电针与氟西汀均没有提高tPA mRNA(P>0.05)的含量。结论1.行为学试验结果显示,旷场水平得分与垂直得分及糖水偏爱率都明显提高。说明电针和氟西汀都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抑郁状态,显着提高了抑郁模型大鼠自主活动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降低了抑郁模型大鼠快感缺失水平。且电针组抗抑郁效果要好于氟西汀组。2.电针组大鼠海马 BDNF、BDNF mRNA、tPA蛋白含量较模型组高,海马 proBDNF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可能是通过增加海马tPA的含量从而促进proBDNF 向 BDN F转化,起到抗抑郁作用。3.电针提高了海马BDNF、trkB蛋白含量,而proBDNF、p75NTR蛋白含量有降低趋势。根据本研究结果,电针抗抑郁的过程中,可能更大程度上是通过提高海马 BDNF、trkB蛋白含量维持海马神经细胞存活从而起到抗抑郁的效果。总的来说,电针可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海马中tPA/BDNF通路有关。

赵俊[4](2020)在《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和意义抑郁症(depression)被归类为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具有较高自杀率、自残率和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主要由社会环境及遗传学因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用于治疗抑郁症,但约有50%的患者没有明显疗效。大量研究显示,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电针干预在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和在抑郁模型动物实验研究中均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探讨氟西汀、电针的抗抑郁疗效及可能相同的作用机制,旨在筛选替代疗法以达到优化治疗抑郁症的目的。2研究方法选用基线一致的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C组)、模型组(M组)、氟西汀组(F组)和电针组(E组),每组18只,各组大鼠均在实验前适应性饲养一周。参考既往文献,稍作修改制备CUMS抑郁模型,除C组大鼠群养,自由摄食、饮水,不接受任何刺激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独笼孤养,M组、F组和E组大鼠每日随机接受一种应激刺激方式(即28天内分别以7种不同的应激方式刺激大鼠),且同一种刺激不连续采用,刺激顺序抽签产生:包括禁水或禁食24h;昼夜颠倒24h;笼位倾斜24h;潮湿环境24h;束缚3h;夹尾3min;4℃冷水游泳5min,持续4周。M组大鼠每日10 am随机接受不可预见性的慢性应激造模刺激后,不接受治疗。F组大鼠每日10am接受应激,刺激方式同当日模型组,刺激1小时后,用氟西汀药液(生理盐水1mg/mL稀释)按照2mg/kg灌胃给药。E组大鼠每日10am接受应激,刺激方式同当日模型组,刺激1小时后,进行电针干预百会(GV20)、印堂(GV 29)穴,选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深度约为5mm-10mm,小幅度轻提插捻转后,针柄连接韩氏电针仪,电流强度1mA,连续波,频率为2Hz,刺激强度维持在大鼠头部肌肉微微颤动为宜,留针20min,每日1次,持续4周(28)天。3研究结果3.1糖水偏好试验结果实验前(应激前),各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各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4W应激刺激后,与C组比较,M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组比较,氟西汀、电针干预均能使大鼠出现逆转效应,其糖水偏好率均值较模型大鼠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2旷场试验结果实验前(应激前),各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各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在接受4W应激刺激后,与C组比较,M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P<0.01)。与M组比较,F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和垂直运动次数出现逆转,呈上升趋势。而E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和垂直运动次数较M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3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尼氏小体数量从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结果来看,CUMS应激刺激结合孤养可明显导致M组大鼠海马内神经元的数量减少、神经元形态破坏,尼氏体浅染,部分尼氏小体模糊不清。提示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可改善慢性应激刺激导致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逆转细胞溶解、缺失现象,维持细胞形态,对尼氏体结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4各组大鼠海马和血清中miRNA-16的表达水平与C组相比,M组大鼠海马中miRNA-16表达显着升高(P<0.01);M组大鼠血清中miRNA-16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比,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中miRNA-16高表达有逆转趋势,E组海马中miRNA-16表达低于M组(P<0.01);E组海马中miRNA-16表达显着低于F组(P<0.01);F组和E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5基于海马miRNA-16异常表达探讨电针对5-HT及再摄取的影响RT-PCR和WB结果显示,M组海马区SERT mRNA,SER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1);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中SERT mmRNA、SERT蛋白高表达有逆转趋势,且E组海马中SERT mRNA、SERT蛋白表达低于M组(P<0.05;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M组大鼠海马CA1区中SERT阳性细胞数显着升高(P<0.01);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CA1区SERT阳性细胞高表达有逆转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提示,M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水平显着下调(P<0.05);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显着逆转了 CUMS应激导致海马5-HT减少,F组和E组海马中5-HT含量高于M组(P<0.05;P<0.05),接近正常大鼠水平;F组和E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在4W应激刺激负荷后,CUMS应激可诱发模型大鼠部分抑郁核心症状。大鼠应激过程接受氟西汀、电针干预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抑郁效应,可一定程度上逆转慢性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2)长期CUMS刺激可导致模型大鼠海马内神经元损害。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可改善慢性应激刺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害作用,逆转神经元细胞溶解、缺失现象,维持细胞形态,对尼氏体结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表观遗传学的提出,可能综合了环境因素和病理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慢性应激可诱导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表达水平升高,而对血清miRNA-16表达无显着性影响。研究确定与抑郁症相关miRNA异常表达的脑区,对抑郁症的防治可能有其特殊意义,但具体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4)电针、氟西汀均可能是通过调控miRNA-16抑制相应SERT蛋白的表达,进一步抑制5-HT的再摄取,从而上调海马5-HT含量使其接近正常大鼠水平。由于不同抑郁模型研究差异,其特异性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王红梅[5](2020)在《针刺对抑郁大鼠海马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抑郁症(depression)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患,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死亡率的特点,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药物治疗是抗抑郁治疗的主流疗法,尽管临床存在近几十种抗抑郁药物,但仍存在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无效,且多数抑郁药物临床应用患者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众多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明显改善轻中度抑郁患者的症状,尤其在改善患者情绪、改善睡眠、缓解躯体疼痛等方面,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针灸抗抑郁治疗效果显着,但是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有待深入研究。近年来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目前已发现炎性小体中,NLRP3炎性小体是研究较为明确的一种。NLRP3炎性小体由NLRP3受体蛋白、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前体(pro-Caspase-1)三部分复合而成。NLRP3作为胞内模式识别受体,当识别到进入细胞内环境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细胞或组织损伤产生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时,ASC作为接头蛋白募集pro-Caspase-1,产生具有酶活性的Caspase-1,形成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进而引起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活化,引发炎症反应,参与抑郁症发病机制。我们前期研究表明,慢性应激可以上调大鼠海马促炎性细胞因子,针刺可以通过逆转促炎性因子表达,来缓解抑郁症的炎症反应。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制备抑郁模型,探讨针刺对海马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阐释针刺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目的]本实验研究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及对大鼠海马内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上关键分子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为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雄性SPF级SD大鼠32只,体重(200±20)g,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每组8只。2.模型制备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方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大鼠连续每天随机给予以下7种刺激的一种:禁食24h、禁水24h、通宵照明12h、频闪2h、束缚2h、夹尾2min、冷水游泳(水温4℃)5min。每一种应激方法7d内只使用1次。造模持续6周。3.治疗方法:针刺方法:选用百会穴和印堂穴,每天于慢性应激造模前1h进行针刺,留针1Omin。留针时大鼠保持自由体态。6周造模期间每天1次,每连续针刺6d休息1d。给药方法:氟西汀组在每日造模应激前1h氟西汀灌胃给药(10mg/kg),持续6周。4.行为学观察:(1)糖水实验:在造模前和造模结束时检测,用糖水偏好百分率反映大鼠快感缺失行为。(2)旷场实验:造模结束后,将大鼠放入自制的旷场箱内,记录5分钟各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和站立次数,反映大鼠的探索活动。5.指标检测:(1)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海马IL-1β和IL-18的含量。6.统计方法: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一使用LSD法进行组间差异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着性的标准。[结果]1.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糖水偏好实验:造模开始前,各组大鼠基线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均显着升高(P<0.05,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2)旷场实验: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穿越格数和站立次数均显着降低(P<0.05,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穿越格数和站立次数均显着升高(P<0.05,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穿越格数显着升高(P<0.05),站立次数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穿越格数和站立次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P>0.05)。2.针刺对大鼠海马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的影响:(1)海马NLRP3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NLRP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NLRP3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P<0.01)。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NLRP3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2)海马ASC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ASC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ASC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P<0.01)。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ASC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3)海马Caspase-1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spase-1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Caspase-1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P<0.01)。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Caspase-1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3.针刺对大鼠海马IL-1β、IL-18含量的影响:(1)海马IL-1β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IL-1β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IL-1β蛋白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P<0.01)。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IL-1β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海马IL-18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IL-18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IL-18蛋白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IL-18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旷场实验活动性明显下降,出现抑郁样行为;针刺和氟西汀均可提高糖水偏好百分率和旷场实验活动性,显示了抗抑郁效应。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并可以被针刺和氟西汀治疗逆转,提示针刺和氟西汀可以抑制海马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激活,缓解炎症反应。3.本研究提示,针刺治疗抑郁症,可能是通过抑制海马NLRP3炎性小体活化,下调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上关键分子的表达,缓解海马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抑郁症状。这将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梅氏清心(Thi Thanh Tam Mai)[6](2020)在《“疏肝调神”针法对胆碱能过活化CUMS模型大鼠CORT、NE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法对胆碱能过度活化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各组大鼠前额叶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T)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50只,体重200±20 g,按照糖水偏好率和体重因素分层随机法将大鼠分组,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毒扁豆碱组(胆碱酯酶抑制剂组)、电针+毒扁豆碱组,共5组,每组10只。其中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余下采用CUMS建立抑郁模型大鼠,进行造模21天。体质量检测和糖水偏好实验,评估CUMS抑郁模型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第22天开始干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予电针或药物干预。“疏肝调神”针法,即选取百会、印堂、四关(合谷、太冲),针刺后不行针。百会、印堂留针,不加电针,四关交替(同侧的合谷、太冲交替)接Hans-LH202H电针仪,设置疏密波、频率2/100HZ、电流1~1.2mA,每日电针1次,每次20 mim,持续3周;药物采用毒扁豆碱(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每天给予0.5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持续3周。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在干预结束后进行体质量检测、糖水偏好实验、新环境抑制进食实验和旷场实验,比较五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评估“疏肝调神”针法对胆碱能过度活化CUMS抑郁模型大鼠体质量和行为学的影响。实验二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前额叶NE、血清CORT含量的影响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取血清和前额叶组织。应用ELISA测定方法观察“疏肝调神”针法对胆碱能过度活化CUMS模型五组间大鼠前额叶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清内皮质醇(CORT)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一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应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大鼠成功。造模后,五组间大鼠的体质量和糖水偏好率比较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糖水偏好率显着下降(P<0.001,P<0.001)。干预后,五组间大鼠体质量、糖水偏好率、延迟进食时间、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和理毛次数比较均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糖水偏好率显着下降(P<0.001,P<0.001),延迟进食时间显着延长(P<0.001),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理毛次数显着性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显示本造模成功后大鼠出现抑郁症状。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体质量、行为学明显改善表现为体质量、糖水偏好率显着增高(P<0.001,P<0.001),延迟进食时间显着缩短(P<0.001),平均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理毛次数显着性增高(P<0.001,P<0.001,P<0.001);表明电针能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改善了其体重降低、快感缺失、兴趣缺失及活动减少的抑郁症状。与模型组比较,毒扁豆碱组大鼠抑郁样行为显着加重,表现为体质量、糖水偏好率显着下降(P<0.001,P<0.001),延迟进食时间显着延长(P<0.001),平均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显着性减少(P<0.001,P<0.001)、理毛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理毛次数结果不够可靠。毒扁豆碱组大鼠抑郁样行为加重,可能跟胆碱能过度活化有关。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毒扁豆碱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明显改善,表现为体质量、糖水偏好率显着增高(P<0.001,P<0.001);平均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理毛次数显着性增加(P<0.001,P<0.001,P<0.001)。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毒扁豆碱组平均延迟进食时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但电针组大鼠平均延迟进食时间有显着性缩短(P<0.001)。显示电针可能通过缓解胆碱能过度活化进而有效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症状。实验二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前额叶NE、血清CORT含量的影响我们发现干预后,五组间大鼠平均前额叶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血清皮质醇(CORT)含量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NE含量明显下降(P<0.001),血清CORT含量明显升高(P<0.05),显示本造模成功因为在抑郁状态下大鼠表现为NE含量降低、CORT含量增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前额叶NE含量显着升高(P<0.001),血清CORT含量明显降低(P<0.05),显示电针可有效改善抑郁状态。与模型组比较,毒扁豆碱组大鼠前额叶NE含量显着性下降(P=0.05)、血清CORT含量明显升高(P<0.001),说明毒扁豆碱干预后大鼠的抑郁加重,可能由胆碱能过度活化导致。与毒扁豆碱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毒扁豆碱组前额叶NE含量有显着性升高(P<0.001),血清CORT含量有显着性降低(P<0.001),显示电针可能通过解除胆碱能过活化状态,从而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症状。结论:“疏肝调神”针法可有效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其内在机制可能与电针上调前额叶NE、下调血清CORT,解除胆碱能过活化,降低大鼠对应激的易感性有关。

吕若芸(Lu Joyun)[7](2019)在《“智三针”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大鼠脑组织5-HT、NE及DA表达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智三针”穴组对缺血性PSD(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5-HT、NE及DA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影响,探讨“智三针”穴组针刺干预以调控缺血性PSD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改善其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SPF级大鼠经分层随机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组、假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共6组。除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外,其余所有大鼠均参照Koizumi的改良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建立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采用钝性分离出单侧颈总动脉,不插入线栓。随后除正常组外给予其他5组大鼠以Longa5分制法评价其神经功能,造模成功的大鼠联合孤养法加不可遇见的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stimulation,CUMS)制备PSD大鼠模型。除了正常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常规饲养,对其他三组符合采纳标准的PSD大鼠模型进行干预措施。针刺组在造模完成后7天对其进行智三针穴组的针刺干预,对各穴位破皮进针快速捻转,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期间共行针两次。假针刺组在造模完成后7天对其进行智三针穴组的假针刺干预,将针尖轻抵放在各穴位10秒钟,不破皮进针。帕罗西汀组在造模完成后7天行盐酸帕罗西汀片水溶液灌胃。三组共14天干预。随后进行新环境抑制进食实验,观察PSD大鼠行为学表现反应其抑郁程度改善与否。接着将所有实验对象处死取材,观察其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变化,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法)测量其大脑海马组织5-HT、NE及DA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统计结果均用标准差(X土S)表示。所有标定值在统计之前先进行正态性检验,之后选取相应统计方法。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两两比较。组间比较选用最小显着法,即LSD法。统计结果以P<0.05视为有统计意义。结果:大鼠经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造模后,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左前肢内收、屈曲和活动时向左侧转圈等体征,提示MCAO造模成功。与正常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5-HT(P<0.05)、NE(P<0.05)、DA(P<0.05)表达均明显下降。经由针刺智三针穴组干预手段能使缺血性PSD大鼠大脑海马组织神经递质5-HT(P<0.05)及DA(P<0.05)表达明显增加。而NE表达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智三针”穴组能明显增加缺血性PSD模型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5-HT及DA的含量,对NE指标无显着上升但仍有提升作用,表明此治疗手段能上调其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情况,说明针刺干预对缺血性PSD大鼠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具有激活的作用,从而改善其抑郁症状,这可能是针刺治疗缺血性PSD的作用机制之一。

张浩[8](2019)在《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抑郁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心理疾患,神经可塑性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变机制及抗抑郁治疗的重要靶点。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针灸对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实验在明确电针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联合孤养的抑郁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突触可塑性(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机制,为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方法:120g-170g成年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采用合笼饲养,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独笼饲养,即孤养模式。空白组连续接受35天普通饲养条件,自由摄入水食,昼夜节律正常。模型组在接受35天普通饲养的同时,予以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应激(包括食物、饮水剥夺,45°角倾笼、水平摇笼、5℃冰水刺激、37℃温水刺激、夹尾、潮湿垫料、簇居、昼夜颠倒、异物饲养和束缚12种,每日随机予以2种刺激)。电针组除了接受与模型组同样的处理外,从第15天起至第35天予以电针干预。电针参数:取心俞、肾俞穴,2mA/100Hz;疗程持续3周共21天,20分钟/天,5天/周。(一)观察指标:(1)行为学检测:①糖水偏好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观测大鼠对蔗糖溶液的偏好比率,在实验前(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进行;②旷场测试(Open field test,OFT)。观测水平穿格和垂直扶墙的数量,在实验第36天进行;③莫里斯水迷宫训练及测试(Morris water maze,MWM)。观测平台潜伏期、平台区穿梭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比率,在实验第37至41天进行;④避暗测试(Passive avoidance test,PAT)。观测大鼠从明箱进入暗箱的潜伏期,在实验第40和41天进行。(2)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Synaptic numerical density,Nv)、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ost-synaptic density,PSD)和突触间隙宽度(Synaptic cleft)。(3)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二)统计方法:验证计量数据是否符合为正态分布、做方差齐性检验,满足上述条件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条件者,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于重复测量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者根据校正系数调整统计结果。上述方法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结果(一)动物行为学:①糖水偏好测试。重复测量显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糖水偏好值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模型组的值随着实验进行逐步地下降。统计分析提示,测量开始前三组的基础值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间重复测量的差异显着(P<0.05),空白组和针刺组之间无差异(P<0.05),但二者显着大于模型组(P<0.05,P<0.05)。②旷场测试。观察发现,空白组和电针组的自发活动多于模型组。统计分析提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次数无差异(P<0.05),但是两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5)。③避暗测试。三个组在训练时潜伏期没有统计差别(P>0.05)。经过电刺激后,三个组的测试潜伏期出现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和电针组均大于模型组(P<0.05),二者之间无差异(P>0.05)。④水迷宫测试。在平台潜伏期、平台区域穿梭次数与目标象限占比上,发现空白组与电针组大于模型组,但差异没有统计显着性(P>0.05)。(二)突触超微结构:经透射电镜观察,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的突触超微结构具有不同特征:与空白组和电针组相比,模型组的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前成分中突触小泡密度减少、突触前活性区和突触后致密带边缘模糊;统计分析提示:①模型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Nv)显着小于空白组和电针组(P<0.05,P<0.05)。②模型组的两个脑区的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SD)亦小于二组(P<0.05,P<0.05)。③电针组的海马CA1区Nv数大于空白组(P<0.05)外,二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Nv数和PSD无差别(P>0.05)。(三)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WB检测发现,三个组的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差异特征相似:①模型组的Synaptophysin、PSD-95、BDNF和AKT水平显着低于空白组与电针组(P<0.05,P<0.05)。②GSK-3 β水平均显着高于二组(P<0.05,P<0.05)。③空白组与电针组的各个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1.电针有效改善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2.电针对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机制之一。

张蕊[9](2018)在《电针腧穴“解郁方”对抑郁大鼠血清IL-1β、IL-6和TSH水平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电针腧穴“解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通过对比模型组与针刺组大鼠行为学上的变化,如体重、糖水消耗、旷场试验运动次数、水迷宫空间探索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以及血清中IL-1β、IL-6和TSH水平表达的变化等几个方面,从宏观上解释电针腧穴“解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从微观上讨论腧穴“解郁方”对抑郁大鼠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探讨电针腧穴“解郁方”治疗抑郁症的机理,为临床上推广腧穴“解郁方”治疗抑郁症提供更多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方法通过旷场试验挑选出5min内水平运动次数与垂直运动次数之和在30120次的SD大鼠30只,其余剔除,然后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针刺组。A组作为空白组,常规喂养,不做任何处理;B组、C组同时开始接受为期28天的应激刺激,刺激方式有:冷水游泳(4℃,5min)、禁水(24h)、禁食(24h)、昼夜颠倒(24h)、潮湿垫料(24h)、束缚(3h),夹尾(3min)。上述应激刺激每天随机选择1种,B组只采取应激刺激而不给予针刺治疗,C组从当天造模开始后就进行针刺治疗,穴位常规消毒,用中研太和牌0.25mm×25mm针灸针进行针刺,使用SDZ-II电针仪加强刺激。使用电针仪时不可过度刺激大鼠导致其挣扎、嘶叫,电针频率以穴位周围皮肤轻微颤动为宜,留针30min,1次/天,共治疗28d。实验结束后,通过对大鼠的行为学判定,得出抑郁大鼠各项实验室数据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1.从各项行为学指标我们可以看到:实验前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的大鼠在体重、糖水消耗量、旷场试验方面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1)28天后,体重变化情况:与A组(空白组)比较,B组(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B组(模型组)比较,C组(针刺组)大鼠体重明显上升(P<0.01)。(2)28天后,糖水消耗情况:与A组相比,B组大鼠糖水消耗量明显降低(P<0.01);与B组相比,C组大鼠的糖水偏爱度显着升高(P<0.01)。(3)28天后,旷场试验情况:与A组相比,B组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评分均明显下降,有显着差异(P<0.01);与B组比较,C组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次数均明显增高(P<0.01)。(4)实验后期水迷宫测试情况:与A组相比,B组大鼠空间探索能力及学习记忆能力均有下降(P<0.01);与B组比较,C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都显着提高(P<0.01)。2.针刺腧穴“解郁方”对大鼠血清影响情况:与A组比较,B组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升高,TSH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血清IL-1β、IL-6含量下降,TSH含量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A组比较,C组血清IL-1β、IL-6和TS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CUMS模型可以在动物身上成功的模拟出类似于人体的抑郁症状,出现体重增长缓慢、快感消失、活动性减低、好奇心下降以及表现出对空间记忆反应迟钝的抑郁症状。2、CUMS模型大鼠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免疫应激反应以及神经内分泌代谢障碍等,主要表现在血清中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的水平升高和TSH水平降低。3、电针腧穴“解郁方”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抑郁症状。4、电针腧穴“解郁方”可使大鼠血清中IL-1β、IL-6含量降低,TSH含量增加。5、电针腧穴“解郁方”可以提高抑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综上所述,电针腧穴“解郁方”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与调节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分泌以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有关。

翟丽静[10](2017)在《电针三阴交对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中枢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以9月龄雌性SAMP8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电针三阴交穴,观察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探讨学习记忆能力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9月龄雌性SAMP8小鼠1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选取9月龄雌性SAMR1小鼠6只,设为对照组。电针组小鼠束缚后电针三阴交,频率2/100Hz,每次20min,隔日1次,共15次。电针干预期间,对照组和模型组仅给予同等时间束缚。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酶联免疫组化法(ELISA)法测定海马内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胆碱乙酰酯酶(ChAT)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配以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法测定大脑皮层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的含量。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Morris水迷宫实验1.1定位航行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时间明显延长,有显着性差异(P<0.01)f电针组小鼠逃避潜伏时间延长,从第1天到第4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5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从第3天起出现了明显缩短,有显着性差异(P<0.01)。1.2空间探索实验穿越平台次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多,有显着性差异(P<0.01)。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有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小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在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有显着性差异(P<0.01)。游程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原平台象限游程百分比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小鼠原平台象限游程百分比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原平台象限游程百分比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2胆碱能神经递质ACh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内AChE含量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小鼠海马内AChE含量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海马AChE含量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小鼠海马内ChAT含量均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海马ChAT含量明显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1)。ACh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内ACh含量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小鼠海马内ACh含量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海马内ACh含量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胺类神经递质5-H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质中5-HT含量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小鼠皮质中5-HT含量显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皮质中5-HT含量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1)。N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质中NE含量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小鼠皮质中NE含量显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皮质中NE含量上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质中DA含量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小鼠皮质中DA含量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皮质中DA含量上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穴可以改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主要通过改善海马区乙酰胆碱生成过程,同时改善皮质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来实现。

二、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抑制胆碱能过活化改善CUMS模型大鼠抑郁症状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抑郁障碍的中西医认识
        一、抑郁障碍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二、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
        三、胆碱能过活化致抑郁学说及其研究进展
        四、抑郁障碍的中医学认识
    第二节 抑郁障碍的治疗现状
        一、抑郁障碍的西医治疗现状
        二、抑郁障碍的中医治疗现状
    第三节 针刺治疗抑郁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一、针刺治疗抑郁障碍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二、针刺治疗抑郁障碍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及其评价
        三、假说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调节ACh代谢改善CUMS模型大鼠抑郁症状和突触损伤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实验小结
    第二节 电针拮抗M1AChRs改善CUMS模型大鼠抑郁症状和突触损伤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实验小结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一、抑郁模型构建与评价
    二、电针的抗抑郁效应
    三、电针抑制胆碱能过活化改善抑郁症状的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耳甲电针对CUMS大鼠前额叶皮质NF-κB/NLRP3/IL-1β通路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研究进展
        1 概述
        2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假说
        3 抑郁症的治疗手段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耳甲电针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1 概述
        2 耳甲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潜质和假说
        3 耳甲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中医基础
        4 耳甲电针抗抑郁作用的临床观察与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耳甲电针对CUMS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二 耳甲电针对CUMS大鼠前额叶皮质NF-κB、NLRP3、IL-1β表达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动物模型与行为学选择依据
    2 耳甲电针对CUMS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3 应激导致大鼠前额叶皮质NF-κB/NLRP3/IL-1β通路表达增加
    4 NF-κB/NLRP3/IL-1β炎症通路
    5 耳甲电针对大鼠前额叶皮质NF-κB、NLRP3、IL-1β表达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结论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tPA/BDNF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抑郁症概况
    2. 抑郁症的相关脑区
    3.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4.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5. 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现代机理研究
    6. 抑郁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器材名称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制备方法
        2.3 各组干预方法
        2.4 指标的检测及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实验结果
        5.1 大鼠造模干预前后体重及行为学变化
        5.2 海马CA3区HE结果
        5.3 各组大鼠海马BDNF、TrkB、tPA、proBDNF、p75NTR蛋白的表达
        5.4 各组大鼠海马BDNF mRNA、tPA mRNA表达
分析及讨论
    1. 指标的选择
    2. 大鼠模型的选择依据
    3. 脑区选择依据
    4. 电针穴位选取依据
    5. 电针对CUMS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6. 电针对CUMS大鼠海马tPA-BDNF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影响
    7. 中医理论结合实验结论的思考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现状
        1.1 抑郁症的诊断
        1.2 抑郁症的患病率
        1.3 抑郁症的经济负担
        1.4 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2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单胺类递质失衡假说
        2.2 神经内分泌紊乱假说
        2.3 神经元和神经可塑性假说
        2.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假说
        2.5 免疫及细胞因子假说
        2.6 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假说
        2.7 肠脑轴失调假说
        2.8 社会环境及遗传学因素
        3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3.1 药物治疗
        3.2 心理治疗
        3.3 物理治疗
        3.4 补充替代疗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传统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2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3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miRNA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1 miRNA的产生及生物学特性
        2 miRNA在抑郁症中的发生发展
        3 miRNA潜在靶标与抗抑郁药物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糖水偏好试验结果
        2.2 旷场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3.2 干预方法及穴位的选择依据
        3.3 糖水偏好试验的选择依据
        3.4 旷场试验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
        2.2 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尼氏染色的影响
        3 讨论
        3.1 海马区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及血清miRNA-16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miRNA-16表达水平
        2.2 各组大鼠血清miRNA-16表达水平
        3 讨论
        3.1 miRNA-16的选择依据
        3.2 氟西汀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海马miRNA-16异常表达探讨电针对5-HT及再摄取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SERT mRNA表达水平
        2.2 各组大鼠海马SERT蛋白表达情况
        2.3 各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水平
        3 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SERT的选择依据
        4.2 5-HT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

(5)针刺对抑郁大鼠海马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研究进展
        1 抑郁症概述
        2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
        3 抑郁症的病变脑区研究
        4 针灸对抑郁症的认识
        5 小结
    综述二 NLRP3炎性小体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NLRP3炎性小体的组成
        2 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
        3 NLRP3炎性小体及相关细胞因子与抑郁症
        4 针刺治疗抑郁症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2 针刺对大鼠海马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针刺对大鼠海马ASC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针刺对大鼠海马Caspase-1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针刺对大鼠海马IL-1β含量的影响
        2.6 针刺对大鼠海马IL-18含量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选择依据
    2 针刺治疗抑郁症选穴依据
    3 阳性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4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5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NLRP3炎性小体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
    6 针刺对慢性应激大鼠海马IL-1β、IL-18的影响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疏肝调神”针法对胆碱能过活化CUMS模型大鼠CORT、NE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一、中医对抑郁症病名的认识
        二、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及辩论分型
        三、中医对抑郁症的治疗思路
    第二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一、针刺抗抑郁机制的研究现状
        二、“疏肝调神”针法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
    第三节 抑郁症与胆碱能过度活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与ACh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二、毒扁豆碱(AChEI)导致抑郁症
        三、抑郁症与胆碱能过活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四、针灸与胆碱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第四节 抑郁症与皮质醇CORT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与HPA轴的紊乱
        二、HPA轴紊乱引起相关激素浓度的变化
        三、毒扁豆碱(AChEI)导致CORT含量增高
    第五节 抑郁症与去甲肾上腺素NE和胆碱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一、去甲肾上腺素N和胆碱能的相关研究进展
        二、去甲肾上腺素NE和胆碱能之间调节抑郁样行为的相互作用
        三、毒扁豆碱(AChEI)和NE的关系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小结
    第二节 电针对胆碱能过活及CUMS大鼠前额叶NE、血清CORT含量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小结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智三针”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大鼠脑组织5-HT、NE及DA表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在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症的认识和临床研究进展
        一、中风后抑郁症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
        二、中风后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三、中风后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中风后抑郁症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第二节 中风后抑郁症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一、病名概述
        二、病因病机探讨
        三、中医药治疗方法
        四、针灸疗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流程图
    第二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环境条件
        三、主要药品与试剂
        四、主要实验器械
        五、溶液配制
    第三节 实验方法
        一、建立动物模型
        二、动物的分组
        三、动物造模成功的标准
        四、观察实验对象
        五、实验各组干预措施
        六、针刺干预方法
        七、新环境抑制进食实验
        八、指标水平测定
    第四节 实验结果
        一、结果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
        一、抑郁症的历史沿革
        二、抑郁症与中医相关病证
        三、抑郁症的针灸治疗
        四、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二、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三、抑郁症的脑可塑性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二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三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郁病的针灸治疗
    第二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电针腧穴“解郁方”对抑郁大鼠血清IL-1β、IL-6和TSH水平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抑郁模型的制备
    2.2 穴位选择
    2.3 穴位定位
    2.4 治疗方法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针刺“解郁方”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3.3 针刺“解郁方”对抑郁大鼠糖水偏爱度的影响
    3.4 针刺“解郁方”对大鼠旷场试验活动度的影响
    3.5 针刺“解郁方”对大鼠学习、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
    3.6 针刺“解郁方”对大鼠血清IL-1β、IL-6、TSH水平表达的影响
讨论
    1.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2.抑郁症发病机制
        2.1 单胺类递质及其受体学说
        2.2 神经内分泌紊乱假说
        2.3 免疫炎性细胞因子学说
        2.4 基因假说
    3.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4.抑郁症治疗方法
        4.1 西医药物治疗
        4.2 心理治疗
        4.3 物理治疗
        4.4 中医治疗
    5.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体重、糖水偏爱及行为学的影响
    6.针刺对CUMS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6、TSH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电针三阴交对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中枢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学习记忆的研究概况
        1 学习记忆能力相关的脑结构
        2 学习记忆能力相关的神经环路
        3 学习记忆能力的体内调节
        4 学习记忆能力与阿尔茨海默病
        5 小结
    综述二 三阴交穴的研究概况
        1 三阴交穴的基础研究
        2 三阴交穴的主治概况
        3 三阴交穴的体内调节作用
        4 三阴交穴在治疗脑部疾病中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实验仪器
        3 主要试剂
    实验方法
        1 动物分组
        2 取穴与干预方法
        3 Morris水迷宫实验
        4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5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
        6 统计学方法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电针三阴交穴对AD小鼠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2 电针三阴交穴对AD小鼠海马中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3 电针三阴交穴对AD小鼠皮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讨论
        1 模型的选择依据
        2 穴位的选择依据
        3 频率的选择依据
        4 电针三阴交穴对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5 电针三阴交穴对AD小鼠海马中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6 电针三阴交穴对AD小鼠皮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7 小结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抑制胆碱能过活化改善CUMS模型大鼠抑郁症状的机制研究[D]. 高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耳甲电针对CUMS大鼠前额叶皮质NF-κB/NLRP3/IL-1β通路表达的影响[D]. 刘玥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tPA/BDNF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 罗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D]. 赵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针刺对抑郁大鼠海马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D]. 王红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疏肝调神”针法对胆碱能过活化CUMS模型大鼠CORT、NE的影响研究[D]. 梅氏清心(Thi Thanh Tam Ma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智三针”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大鼠脑组织5-HT、NE及DA表达影响[D]. 吕若芸(Lu Joyu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D]. 张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电针腧穴“解郁方”对抑郁大鼠血清IL-1β、IL-6和TSH水平表达的影响[D]. 张蕊.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电针三阴交对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中枢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翟丽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和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