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化学双语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韩国化学双语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朝鲜族化学双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珺[1](2021)在《凉山地区不同双语经验学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作为一门从分子与原子的水平上去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要求学习者一方面要从微观角度去探寻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另一方面还要从宏观角度去阐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此外,化学学科中特有的语言——化学符号,起着从微观层次上简单明了地解释宏观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作用。因此,学习者分别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对物质进行表征,并在头脑中建立起三种表征方式的有机联系,即三重表征是化学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最经典的思维方式,三重表征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使学生具备良好化学学科素养的关键。随着凉山彝族自治地区双语教育的逐步推行,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自如地掌握彝、汉两种语言,而研究者们认为双语经验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形成更灵活的转换机制,由此在言语及非言语认知领域表现出一定的认知优势,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为了探究凉山地区不同双语经验初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的现状及差异,测查语言变量对学生三重表征能力的影响情况,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凉山地区民族中学共计180名平衡彝-汉双语学生、非平衡彝-汉双语学生和汉语单语学生的三重表征能力进行了测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凉山地区初中生三重表征能力整体上还处于习得水平。他们已基本具备了单重表征的能力,但在多重表征转换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此外,在单重表征中,他们宏观表征能力最好,符号表征能力次之,微观表征能力最差;在双重表征中,他们宏观-符号表征转换能力最好,宏观-微观表征转换能力次之,微观-符号表征转换能力最差。(2)平衡彝-汉双语组学生三重表征能力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学生。非平衡彝-汉双语组学生与汉语单语组学生在各项表征能力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平衡彝-汉双语组学生却分别与他们在微观表征、宏观-微观表征转换、微观-符号表征转换与宏观-微观-符号表征转换四种表征类型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平衡彝-汉双语组学生与其余两组学生在解决简单的三重表征问题上差异不明显,但在解决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三重表征问题上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他们在解决三重表征问题时思维比其余两组学生更灵活、深刻。(3)平衡彝-汉双语学生的三重表征能力不存在性别差异。平衡彝-汉双语男生和平衡彝-汉双语女生在三重表征能力的各表征维度与表征类型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换言之,平衡彝-汉双语学生的三重表征能力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4)最后,根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并结合凉山地区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凉山地区化学三重表征教育教学工作及双语教育模式均提出了建设性改进意见,希冀本研究提出的相关建议,能对凉山地区整体的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并为后续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王娜[2](2021)在《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热点回顾与未来展望——基于核心期刊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指出近3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呈现现实性与历时性特征,研究集中于对不同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关注;对学校双语教育中的课程、师资的关注;对双语教育理论与政策的关注等方面,但对研究概貌及阶段特征介绍较少。研究使用CiteSpace对1992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核心期刊、CSSCI期刊源论文做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时间线、区图谱和突现度分析,发现:双语教育研究作者及机构较少,相互合作关系较密切,有待发展为更大规模研究共同体;维吾尔族、藏族等双语教育研究成果丰硕,需加强对其他民族研究;双语教育研究集中于中小学学校教育,尤其是对课程与教学、双语师资、教育困境与对策的研究,近年来学前、高校、社区双语教育等研究增多。今后双语教育民族性和地域性研究仍是主要方向,学校场域和社会场域双语教育尚需进一步完善,双语教育研究方法应趋向多元化,凸显双语教育时代性与全球化研究,重视双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研究。

严明蝶[3](2021)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朝鲜族小学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 ——以一所朝鲜族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音乐教育领域,针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对学校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研究也愈发受到学界重视。因此,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音乐也构成了本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核心问题。本文将调查研究的田野选定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所朝鲜族小学。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三个章节和结论。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文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一章为朝鲜族民族音乐文化背景与发展概况简介,重点介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地理与文化背景、朝鲜族小学的整体概况;朝鲜族民族音乐资源的分类与梳理。并概括、归纳出朝鲜族音乐的基本特征。第二章为朝鲜族小学音乐教育调查研究。本章内容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对新、旧教材不同版本的调查、分析与比较研究;课堂教学调查与研究;教案调查与研究以及对学校中三种课外民族音乐社团的调查与研究。第三章为概括、总结性章节。基于以上调查结果,高度概括并指出朝鲜族民间音乐在朝鲜族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问题产生的根源、特点、优势与局限性,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文末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判断与预测。

马猛[4](2020)在《延边州双语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和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延边地区双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培养、教材规划、成果检验,网络辅助平台等全方位的整体构架基本形成;但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需要补充和再发展的地方,如新形势下怎样重新构架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通过教育部门的协调,运用市场自身机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都能够解决或不断地完善。

席红英[5](2020)在《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生活是语言国情、族情、区情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信息化、城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实用功能逐渐降低,语言使用范围不断地向家庭内部收缩,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蒙古语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之一。呼伦贝尔市尤其是牧业四旗是蒙古族聚居区,较好地保留了蒙古语和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及民族文化。全方位调查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的蒙古族语言生活,对了解该市蒙古族的语言生活现状,判断母语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可以为其它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聚居区——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主要调查地,以该四个牧业旗的蒙古族语言生活为主要调查内容,综合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在收集第一手调查材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蒙古族语言生活的内部和外部生态环境,认为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聚居区语言环境有利于蒙古语的保持,但不利于蒙古语的发展,蒙古语使用和发展方面面临使用人口减少、增长率变低,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语言地位不断下降等问题。本文由八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地理位置、民族人口、生产方式、历史源流及牧业四旗基本情况等方面介绍呼伦贝尔市概况,目的是展现呼伦贝尔市整体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调查蒙古族家庭环境中祖辈、长辈、同辈、晚辈三代人的语言使用情况,与熟人邻里、在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等环境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而分析语言使用现状及其社会差异;第三章,调查不同社区居民的语言习得、语言掌握和语言能力;第四章,调查蒙古族语言认同、语言情感、语言行为倾向。第二、三、四章为蒙古族居民语言生活状况的定量分析,第五和第六章是调查数据的分析。第五章从语言外部生态环境入手,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三方面分析地理、气候、人口、民族、教育、文化等因素对语言生活现状的影响;第六章从语言内部生态环境入手,分析语言结构、语言格局、语言景观对语言本体、语言地位的影响。最后是“结论与余论”部分,在总结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调查表明,呼伦贝尔市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较好,但蒙古语使用存在代际、城乡、部落和阶层差异:老年人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年轻人,牧区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城镇蒙古族,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其他部落的蒙古族,牧民母语保持好于公职人员和学生。在社会交际领域,汉语使用率逐渐增加,但未出现骤增情况。在汉语使用稳步增长的同时,蒙古语的使用逐渐下降,蒙汉语兼用情况普遍,语言生活向双语化转换。监测整体语言生态环境发现,牧业四旗语言生活呈现三种类型:作为传统牧业旗县,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的语言环境较为封闭,母语保持较好;作为城镇化牧业旗县,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语言环境开放,汉语使用率较高,境内厄鲁特和布里亚特蒙古人因居住集中,尚未出现母语使用的明显下滑现象;作为由传统牧业旗向城镇化牧业旗发展的陈巴尔虎旗在语言使用上呈现出过渡性特点,即语言生活状态介于前两者之间。从呼伦贝尔市的整体环境看,维持语言保持的主要因素较为稳定,不易变化,主要包括人口数量、民族认同以及语言系统的稳定性等;影响蒙古语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传媒影响、文化冲击等。本研究在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蒙古族不同社区内语言生活现状,试图展现语言生活全景,但仍存在以下不足:语言服务涉及较少;微观层面的个人语言生活调查欠缺,今后将对此进一步予以补充和完善。

张誉严[6](2020)在《朝鲜族小学汉语课堂评价研究 ——以延吉市FS小学为例》文中提出教育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级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2014版《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汉语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汉语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朝鲜族小学汉语课堂评价现状如何?课堂评价现状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本研究以延吉市FS小学五年级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文献法梳理课堂评价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随后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对研究对象开展了调查研究。采用观察法了解朝鲜族小学五年级汉语课堂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反馈、评价语、评价标准的现状,通过访谈法了解汉语教师是如何制定评价目标的,同时了解教师的课堂评价理念、评价标准,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梳理出朝鲜族小学汉语课堂评价现状与存在问题;挖掘朝鲜族小学汉语课堂评价问题存在的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朝鲜族小学汉语课堂评价的相关建议。通过对延吉市FS小学五年级汉语课堂评价现状的调查,本研究形成如下研究结论:(1)教师对课堂评价认识不足,评价理念与实际行为相悖,对课堂评价不够重视;(2)教师缺乏多元化的评价取向;(3)教师课堂评价技能有待提升;(4)学校关于评价的专业培训有待加强;(5)汉语教师受教育环境对课堂评价产生影响.(6)朝鲜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阻碍了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发展。本研究根据调查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朝鲜族小学汉语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提高对课堂评价的重视;(2)教师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取向;(3)教师提高课堂评价技能;(4)学校加强对教师的专项培训;(5)促进家校合作,开发汉语综合实践课程,创设积极的汉语学习环境。

李佳琳[7](2019)在《散居地区朝鲜族小学课堂双语教学语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朝鲜族近代学校教育起始于二十世纪初期,通过百余年的不断探索和改革,现已形成了从小学至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朝鲜族的双语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走在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前列。随着朝鲜族双语教育的蓬勃发展,成功的教学效果使就读于朝鲜族学校的学生们在完成小学至高中学业后,基本具备了双语兼通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双语双文化人才。早期朝鲜族学校教学难点是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朝鲜族学校汉语课程的开设年级由1945年确立的从初中起开设汉语课,经历了八次改革后,直到1993年正式将汉语课从小学一年级起纳入到必修课程中。汉语教学在朝鲜族学校中逐渐步入正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现在朝鲜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已经达到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标准,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坐落在散居地区大、中城市的朝鲜族学校,由于社会语言环境的汉语需求高,且汉语资源远大于朝鲜族聚居的延边地区,所以散居地区朝鲜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略高于朝鲜族聚居区,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当地母语人的汉语水平。当汉语成为散居地区朝鲜族学生的强势语言时,学生们的母语——朝鲜语则随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朝鲜族因没有接触到足够的朝语环境而成为了“民族语盲”,导致如今对于散居地区朝鲜族学校的教学难点已不是汉语教学,相比之下,朝鲜语的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任务迫在眉睫。因此,本人深入到一线学校中进行课堂观察,以部分散居地区朝鲜族小学为研究对象,试图剖析散居地区朝鲜族学校双语教学的特点及问题所在,并进行相关思考与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相关成果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从师资、生源等方面介绍了散居地区朝鲜族小学的自然状况,并根据学校的双语环境、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教学效果介绍了学校双语教学情况。第三部分对抽样的五所小学双语课堂语言进行整体概述,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语言使用特点的成因。第四部分是对散居地区朝鲜族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双语课堂语言特点做出描述,并找出双语课堂中的问题所在。第五部分结合散居地区实际情况,试对散居地区朝鲜族学校的双语教育方式提出一些建议与想法。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梳理总结,并对不足之处加以反思。此次调查研究反映的或许只是散居地区朝鲜族学校某些现象的缩影,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去思考探究,朝鲜族的双语教育也定会取得更高更远的成就。

严秀英,文国哲,王雪[8](2018)在《朝鲜族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以延边地区为中心》文中认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且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是朝鲜族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源泉,也是提升教育质量最终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客观地分析延边地区朝鲜族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以朝鲜族双语双文化名师的成长特点为主要突破口,探讨名师引领朝鲜族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作用及意义,对于培养民族地区双语双文化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崔英华[9](2017)在《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思维语言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语教育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双语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中双语转换机制的形成,但一旦学生语码转换受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本文以朝鲜族高中理科生为研究对象,先后运用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展开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利用一年的时间观察了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教学语言、教案、板书、多媒体教学、习题资料运用情况、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交流语言、学习笔记中运用的语言等;问卷调查了 344名高中理科生。调查发现:(1)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朝语、汉语能力都处于比较好的水平;(2)理科平均成绩前27%学生们的朝语、汉语能力比理科平均成绩后270%要好;(3)朝鲜族高中理科生在思维语言运用程度的总体及各维度上,双语思维运用程度最高;(4)在理科平均成绩前27%与后27%的比较中,理科平均成绩前27%学生们的双语思维运用程度在总体与各维度上都比理科平均成绩后27%要高。通过分析讨论,形成四条结论:(1)倾向于使用朝语或汉语思维的学生占少数,大部分学生处于双语思维混用状态;(2)处于自动化语言处理状态的学生占少数,大部分学生通过语码转换进行思维和表达;(3)语言能力与成绩呈正比,语言能力决定学生成绩的高低;(4)依托双语语码转换进行思维的学生,耗时长,理解慢,容易产生思维混乱和学习困难。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四点建议:(1)教学过程中双语输入要视学生语言能力而定;(2)教师要提高双语运用能力与双语教学素养;(3)建立双语教师培训制度;(4)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

薄其燕[10](2016)在《双语态度与文化认同探析 ——基于朝鲜族、维吾尔族双语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化传承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重任之一,而双语教育正是承担这项任务并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基于人口分布、语言环境、文化场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汉语与少数民族母语、主体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利用好双语教育实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双向学习,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以往学者的研究为参考,在对相关概念界定、语言态度与文化认同、双语教育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和讨论,以及前期相关调查工作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本文的研究论点和假设:即基于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双语教育模式差异背景下,少数民族个体对母语及本民族文化和汉语及主体民族文化的认同情况有差异。以此为研究论点,本研究特选取朝鲜族和维吾尔族为研究对象,以二者双语教育为研究背景,进一步探讨二者双语(汉语、母语)学习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认同是否呈现差异性。本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取得较为翔实且丰富的数据基础上,本研究还运用了 SPSS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最终发现,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呈现一致性。本文从多个维度分析了二者双语教育中的双语失衡现象,进而从二者语言选择和文化选择角度探讨了朝鲜族和维吾尔族的语言态度差异和文化认同差异,并最终形成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即朝鲜族对汉语的认同高于维吾尔族,而对母语的认同则低于维吾尔族,在主体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朝鲜族和维吾尔族与其语言认同态度呈现一致性。本文最后还分别从意识层面和双语教育实践层面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意识层面主要涵盖二者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差异、汉语学习态度差异以及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差异等内容;双语教育实践层面则主要包括语言环境差异、双语教育模式差异、双语教育实践经验差异、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教学资源的影响等内容。本文最后分别从这两个层面的相应角度为双语教育更好的实现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化传承、语言和谐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朝鲜族化学双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朝鲜族化学双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凉山地区不同双语经验学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关于三重表征的研究
    2.2 关于双语经验与认知发展的研究
    2.3 理论基础
    2.4 文献启示
3 化学三重表征能力测评工具的开发
    3.1 研究工具开发的理论基础
    3.2 研究工具开发的具体流程
    3.3 研究工具开发的初步编制
    3.4 研究工具的质量检验及优化
4 不同彝-汉双语经验学生三重表征能力现状分析
    4.1 研究样本选取
    4.2 不同彝-汉双语经验学生三重表征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不同彝-汉双语经验学生三重表征能力的推论统计分析
    4.4 不同彝-汉双语经验学生三重表征学习特点的访谈分析
5 不同彝-汉双语学生三重表征能力现状成因分析与教学建议
    5.1 成因分析
    5.2 教学建议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测试卷(初步版)
    附录2 《初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测试卷》专家效度调查问卷
    附录3 初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测试卷(试测版&施测版)
    附录4 语言能力学习背景信息调查问卷
致谢
科研及获奖情况

(2)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热点回顾与未来展望——基于核心期刊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样本文献年度发文量特征
    (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三)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四)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2.关键词聚类分析
    (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时间图谱分析
        1.时间线(Tinmeline)图谱分析
        2.时间区(Tinmezone)图谱分析
    (六)研究前沿阶段性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3)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朝鲜族小学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 ——以一所朝鲜族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背景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背景简介与朝鲜族小学概况
        一、地理与文化背景
        二、朝鲜族小学概况
    第二节 朝鲜族传统音乐资源梳理
        一、民谣
        二、乐器
        三、舞蹈
第二章 朝鲜族小学音乐教育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朝鲜族小学音乐课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
        二、新旧教材对比数据分析
        三、存在问题与影响
    第二节 朝鲜族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调查与分析
        一、朝鲜族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解读与分析
        二、朝鲜族传统民谣教案分析与梳理
        三、课外传统音乐文化社团研究
    第三节 问卷调查与访谈——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参与者的观点
        一、学生情况的调查
        二、教师师资情况调查
第三章 朝鲜族小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第一节 朝鲜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学校教学中的传承特点分析
        一、拥有民族音乐素养较强的师资力量
        二、开展多样的民族音乐课堂组织形式
        三、拥有课上与课外相衔接的民族器乐学习氛围
    第二节 基于朝鲜族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传承民族音乐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层面
        二、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层面
        三、音乐课外社团层面
    第三节 朝鲜族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学中传承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有关汉族学生对朝鲜族文化教育适应程度较慢的相关思考
        二、有关民族教材改版的相关思考
        三、有关音乐课堂中民族语言使用的相关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延边州双语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延边双语教育取得的成绩
二、双语教育现存的问题
三、解决对策
四、结语

(5)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呼伦贝尔市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
        一、地理位置
        二、民族人口
    第二节 历史源流及生产方式
        一、历史源流
        二、生产方式
    第三节 牧业四旗概况
        一、陈巴尔虎旗
        二、新巴尔虎右旗
        三、新巴尔虎左旗
        四、鄂温克族自治旗
第二章 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第一节 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概述
        一、调查前期准备及问卷结构
        二、抽样情况
    第二节 家庭语言使用状况
        一、与长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二、与同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三、与晚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第三节 社区语言使用状况
        一、交际对象
        二、交际场所
    小结
第三章 蒙古族语言能力调查
    第一节 语言习得
        一、母语习得
        二、多语习得
        三、习得途径
    第二节 蒙古语能力的自我评估
        一、蒙古语口语能力
        二、蒙古语文字能力
    第三节 汉语能力的自我评估
        一、汉语口语能力
        二、汉语文字能力
    小结
第四章 蒙古族语言态度调查
    第一节 语言认同
        一、学习语言的动机
        二、语言发展展望
        三、对族际通婚态度
    第二节 语言情感
        一、最重要的语言
        二、方言情感
        三、蒙古语标准音情感
    第三节 语言行为倾向
        一、电子媒体选择
        二、印刷媒体选择
        三、子女教育选择
    小结
第五章 外部语言生态环境调查
    第一节 生态语言学理论
        一、理论译介
        二、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生态调查
        三、语言生态评估
    第二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因子
        二、气候因子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人口因子
        二、民族因子
        三、经济因子
        四、教育因子
    第三节 文化环境
        一、文化活动
        二、文化传播
    小结
第六章 内部语言生态环境调查
    第一节 语言结构
        一、语音特点
        二、词汇特点
        三、语法特点
    第二节 语言格局
        一、外语接触
        二、汉语接触
        三、方言接触
    第三节 语言景观
        一、抽样情况
        二、牌匾特点
        三、受众态度
    第四节 语言生态环境评估
        一、采用公式
        二、评估结果
    小结
结论与余论
    一、结论
    二、若干思考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朝鲜族小学汉语课堂评价研究 ——以延吉市F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 相关概念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理论依据
    2.2 政策依据
第三章 朝鲜族小学汉语课堂评价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2 朝鲜族小学汉语课堂评价现状
第四章 朝鲜族小学汉语课堂评价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朝鲜族小学课堂评价存在问题
    4.2 朝鲜族小学课堂评价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7)散居地区朝鲜族小学课堂双语教学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朝鲜族双语教学研究
        1.3.2 民族学校双语课堂语言研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散居地区朝鲜族小学概况
    2.1 学校自然状况
        2.1.1 生源情况
        2.1.2 师资力量
        2.1.3 小班化教学
    2.2 双语教学概况
        2.2.1 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
        2.2.2 双语教学效果
        2.2.3 校园双语文化建设
第3章 散居地区朝鲜族小学双语课堂教学语言使用情况
    3.1 朝语课堂语言使用情况
    3.2 汉语、数学、英语课堂语言使用情况
    3.3 其他科目课堂语言使用情况
第4章 散居地区朝鲜族小学双语教学语言特点
    4.1 使用汉语进行辅助教学
    4.2 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朝语
    4.3 将双语融入到各科课堂
    4.4 双语教师语码转换自然灵活
第5章 针对散居地区朝鲜族小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5.1 双语课堂的语言分配
    5.2 民族文化传承
        5.2.1 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开发民族校本教材
        5.2.2 加强双语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
        5.2.3 社会及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思维语言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两种思维及其语言运用过程
    2.1 抽象思维形式下的语言运用过程
    2.2 形象思维形式下的语言运用过程
第三章 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思维语言运用水平现状
    3.1 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思维语言运用调查设计
    3.2 朝鲜族高中理科生语言能力现状
    3.3 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思维语言运用程度现状
    3.4 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思维语言运用与成绩的相关分析
    3.5 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思维语言运用与成绩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思维语言运用的分析与讨论
    4.1 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思维语言运用倾向分析
    4.2 朝鲜族高中理科生语言能力对成绩的影响分析
    4.3 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思维语言运用程度对成绩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10)双语态度与文化认同探析 ——基于朝鲜族、维吾尔族双语教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聚焦
    三、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文献综述
    六、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七、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比较教育学视角
        一、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实质
        二、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应用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可能性
        三、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在民族教育研究中应用的具体化
    第二节 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
        一、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述
        二、朝鲜族、维吾尔族双语教育现状
第二章 朝、维双语学习态度与文化认同比较分析
    第一节 研究概况
        一、研究时间和地点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确定
        三、研究基本情况
    第二节 朝、维双语教育中的双语失衡现象
        一、汉语水平差异
        二、双语使用频率差异
        三、双语水平期望差异
    第三节 朝、维双语教育中的语言态度与文化认同差异
        一、语言态度差异
        二、对待语言学习中文化内容的态度差异
        三、文化认同差异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原因分析
    第一节 意识层面
        一、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差异
        二、汉语学习态度差异
        三、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差异
    第二节 双语教育实践层面
        一、语言环境差异
        二、双语教育模式的影响
        三、双语教育实践经验差异
        四、师资队伍建设
        五、教学资源的影响
第四章 意见及建议
    第一节 意识层面
        一、培养正确的双语教育认识
        二、培养正确的语言学习态度
        三、培养开放的民族文化意识
    第二节 双语教育实践层面
        一、优化双语教育模式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加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
        四、少数民族地区应实现语言的双向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四、朝鲜族化学双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凉山地区不同双语经验学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的调查研究[D]. 杨珺. 西南大学, 2021(01)
  • [2]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热点回顾与未来展望——基于核心期刊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J]. 王娜. 西藏发展论坛, 2021(02)
  • [3]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朝鲜族小学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 ——以一所朝鲜族小学为例[D]. 严明蝶. 中国音乐学院, 2021(08)
  • [4]延边州双语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马猛. 现代交际, 2020(16)
  • [5]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席红英. 内蒙古大学, 2020(10)
  • [6]朝鲜族小学汉语课堂评价研究 ——以延吉市FS小学为例[D]. 张誉严. 延边大学, 2020(06)
  • [7]散居地区朝鲜族小学课堂双语教学语言研究[D]. 李佳琳. 吉林大学, 2019(10)
  • [8]朝鲜族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以延边地区为中心[J]. 严秀英,文国哲,王雪.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9]朝鲜族高中理科生思维语言运用研究[D]. 崔英华. 延边大学, 2017(01)
  • [10]双语态度与文化认同探析 ——基于朝鲜族、维吾尔族双语教育的比较研究[D]. 薄其燕.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标签:;  ;  ;  ;  

韩国化学双语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