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能仅用“年辍学率”来评价“控辍”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渊博[1](2012)在《少数民族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的课堂事实探究 ——以K镇傣族中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根据批判教育学理论视角,将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对话以及教师用语当作研究对象,发现“隐性辍学生”在课堂中遭遇的不公平事实,以及学校是如何追求高升学率而忽视大部分学生发展的过程。具体操作如下,该研究将芒市K镇傣族中学作为研究场域,采用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确定研究对象,对初中二年级一个“提高班”和三个“差班”的课堂进行听课观察。课堂事实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教师教学所用语言,谈话内容,教师所提问题以及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停留时间,教师谈话与课堂授课主题的关联程度,教师教学所用方法,学生听课反映,学生座位展示,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此外,对部分学生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以及集体座谈方法发现学生所经历的不公正的课堂事实和“冷暴力”以及被赋予的“无能”期望。并根据观察到的课堂事实和材料分析得出“隐性辍学”现象的原因所在,分析现象背后的意义。最后,笔者以文化相容理论以及赋权路径作为解决途径的指导理论,根据目标学校的课堂事实和发展的可能性,提出若干针对性的“保学”建议。研究结果发现,“隐性辍学”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上午上课,下午“请假”逃课,在学校中得不到学业上的帮助。“隐性辍学生”被形塑的过程:1.分班,筛选“好生”和“差生”;2.逐步在不同的教育过程和教学语言等教育方式中巩固“升学教育”,将“好生”形塑成他们理想中的能升学的“好生”,而“差生”的资源被一步步掠夺、挤占,成为“本应不能升学”的“差生”;3.最终“提高班”升学率达到上级下达的参考指标。通过批判教育理论和文化相容理论视角揭示出学生被形塑成“隐性辍学生”的过程,教育资源被掠夺的过程,进而通过批判教育理论视角和文化相容理论分析出“隐性辍学”现象的原因所在,并根据当地的现状和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进一步完善辍学理论,提出对当地、对少数民族教育都有重要影响的建议和对策。这对于重申我国教育本质、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质量以及维护民族团结都具有重大意义。
霍翠芳[2](2010)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相关概念的学理剖析》文中认为辍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辍学不仅仅是一个行为结果,更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诸多概念,如辍学率、厌学、旷课、逃学,以及辍学生与肄业生、毕业生、转学生和退学生等的区分和甄别。控辍的关键不在于控制辍学率,而在于拯救辍学边缘学生,将辍学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应该成为未来研究和解决辍学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霍翠芳[3](2010)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相关概念的学理剖析》文中研究表明辍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尤其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辍学不仅仅是一个行为结果,更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诸多概念,如辍学率、厌学、旷课、逃学以及辍学生与肄业生、毕业生、转学生和退学生等的区分和甄别。综合学籍、学时和课程三个标准,可以得出辍学的完整定义。厌学、旷课和逃学属于潜在辍学。在计算辍学率时应严格区分辍学生与肄业生、毕业生、转学生和退学生等概念。控辍的关键不在于控制辍学率,而在于拯救辍学边缘学生,将辍学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应该成为未来研究和解决辍学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郭方玲[4](2005)在《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初级中学学生辍学现象成因探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辍学是指除正常的毕业(结业)、死亡和按规定办理了转学手续以外,其他所有中途离开学校不再上学的学生,包括所有未完成学制规定年限的教育而中断学习、离开学校、退出教育系统的现象,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动态变化的教育问题之一。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初中学生没有完成规定年限的学业就中途辍学,这已成为全国范围内一个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但不同地区的学生辍学原因却不尽相同。因此,研究学生辍学问题,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 本文以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初级中学学生辍学问题为个案,综合运用调查、访谈、文献等方法,展开对导致该校学生辍学的学生个体、家庭、社会及学校教育等各方面具体原因的调查分析,并力图为该校有效解决学生辍学问题提供相关策略和建议,同时也为类似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庵上镇初级中学学生辍学既受学生本人、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影响,同时更受学校教育内部因素影响,学校过于强调学生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思想是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努力转变应试教育思想倾向、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是有效解决学生辍学问题的关键。其中,也包括提高学生家长及教师等的义务教育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治教;深化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立足该校实际,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当然,有效解决该校学生辍学问题,同时也离不开对学生积极的思想教育和对学校周边环境的大力治理。 调查中,部分学生辍学后的失落心情、辍学初游逛于社会或闲居于家中的现状以及他们对前途的渺茫认识是明显存在的事实。因此,充分了解学生辍学后面临的各种困难,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对他们的关注,努力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出路以解决其长期发展的后顾之忧,这都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也是本研究将继续关注的问题。
郑宏[5](2004)在《不能仅用“年辍学率”来评价“控辍”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不能仅用“年辍学率”来评价“控辍”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能仅用“年辍学率”来评价“控辍”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少数民族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的课堂事实探究 ——以K镇傣族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一、我国的相关研究动态 |
二、国外关于“辍学”现象的研究动态 |
三、总结发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样本选取方法 |
三、数据收集方法 |
四、数据分析方法 |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主要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五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场域介绍 |
第一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介 |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 |
二、人口及民族分布 |
三、生计方式及民族乡经济水平 |
第二节 芒市K镇的背景介绍 |
一、人口及行政区域 |
二、K镇的傣族民族风情 |
三、教育基本情况 |
第二章 隐性辍学现象在该校的发生过程 |
第一节 “隐性辍学”现象的具体表现 |
一、下午的空座位 |
二、学业表现:及格率低 |
三、内心期望:我想上大学,但“考不得” |
第二节 “隐性辍学生”被形塑的过程 |
一、筛选有望升学的学生——按成绩分班、分宿舍 |
二、保障“升学有望”学生的前途——不一样的课堂 |
三、最终结果:“提高班”高完学率“差班”低完学率 |
第三章 隐性辍学原因探析 |
第一节 “隐性辍学”现象的根本原因——“唯升学教育” |
第二节 课程文化与学生的需求不相容 |
一、双语教育未达到好的效果 |
二、教学目标有误,“学语言”成为每堂课的必要内容 |
第三节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
第四节 “隐性辍学生”与家长缺少沟通 |
第五节 家庭、学校与社会未形成教育合力“踢皮球”现象严重 |
第四章 对民族地区初中阶段的“保学”建议 |
第一节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
一、教育理念:使学校成为培养学生批判能力的公共场所 |
二、教育实践:赋予学生充分发展的平台 |
第二节 建立文化——教育相容的课堂 |
一、课堂语言:给予学生可能性语言,助其构造未来 |
二、课堂内容展开:注重民族文化的渗透和文化产出 |
第三节 提高教育决策民主化赋予学生及家庭参与教育决策的权力 |
第四节 完善义务教育监测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2)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相关概念的学理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辍学及辍学率的学理分析 |
(一) 辍学的定义 |
(二) 辍学的学理界定标准 |
1.“学籍界定”。 |
2.“课时界定”。 |
(三) 辍学率的含义及计算 |
二、厌学、旷课、逃学 |
三、显性辍学与潜在辍学 |
四、辍学生与肄业生及其他 |
(3)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相关概念的学理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辍学及辍学率的学理分析 |
(一) 辍学的学理界定标准及定义。 |
(二) 辍学率的含义及计算。 |
二、潜在的辍学行为:厌学、旷课、逃学 |
三、辍学生与肄业生及其他 |
(4)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初级中学学生辍学现象成因探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导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二、全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状况概述 |
三、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初级中学学生辍学问题的现状调查 |
(一) 对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发展现状的调查 |
(二) 对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初级中学学生辍学情况的调查 |
(三) 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初级中学学生辍学的基本趋势及某些“规律性”倾向 |
四、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初级中学学生辍学原因分析 |
(一) 学生个人因素分析 |
(二) 家庭因素分析 |
(三) 社会因素分析 |
(四) 学校教育自身因素分析 |
五、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初级中学学生辍学问题对策研究 |
(一) 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二) 提高学生家长及教师等的义务教育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治教 |
(三) 深化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 |
(四) 立足该校实际,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不能仅用“年辍学率”来评价“控辍”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年辍学率”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出有关学生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 |
2.“年辍学率”的统计检查方法没有抓住初三这一辍学重点段 |
3.“年辍学率”的统计检查方法难以查处虚假问题 |
四、不能仅用“年辍学率”来评价“控辍”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少数民族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的课堂事实探究 ——以K镇傣族中学为个案[D]. 王渊博.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
- [2]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相关概念的学理剖析[J]. 霍翠芳. 教育导刊, 2010(12)
- [3]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相关概念的学理剖析[J]. 霍翠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4]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初级中学学生辍学现象成因探析及对策研究[D]. 郭方玲. 西南师范大学, 2005(06)
- [5]不能仅用“年辍学率”来评价“控辍”工作[J]. 郑宏. 中小学管理, 2004(01)